華裔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的有幾位
美籍華裔科學家錢永健8日與日本人下村修以及美國人馬丁·沙爾菲共同獲得今年諾貝爾化學獎。在諾貝爾獎的百年歷史里,曾經有六名華裔科學家獲得過此項大獎,他們是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和崔琦。從1957年到1998年,他們共獲得了四次諾貝爾物理獎和一次諾貝爾化學獎,成為全球華人的驕傲,但他們的身份只是“華裔”。
我來回答吧
是六個人,它們分別是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李遠哲等
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和崔琦。從1957年到1998年,他們共獲得了四次諾貝爾物理獎和一次諾貝爾化學獎,成為全球華人的驕傲,但他們的身份只是“華裔”。
你們覺得諾貝爾獎的含量有那么重嗎?
袁龍平都可以拿10個了.可是袁龍平都瞧不起!!!
諾貝爾獎的華裔科學家有:
一、崔琦
崔琦,河南省平頂山市寶豐縣人,第六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華裔,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美籍華人科學家。
1957年畢業于香港培正中學。1958年赴美國深造,就讀于伊利諾伊州奧古斯塔納學院;1967年獲得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1982年起任普林斯頓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
1984年獲濃縮物質物理巴克利獎。1998年解釋了電子量子流體這一特殊現象,獲得諾貝爾物理獎。2004年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2005年被聘為中科院榮譽教授。
二、屠呦呦
屠呦呦,女,漢族,中共黨員,藥學家。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寧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在醫學院藥學系生藥專業學習。1955年,畢業于北京醫學院(今北京大學醫學部)。
畢業后曾接受中醫培訓兩年半,并一直在中國中醫研究院(2005年更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工作,期間前后晉升為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首席科學家。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藥學家,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
三、李政道
李政道,1926年11月24日生于上海,江蘇蘇州人,哥倫比亞大學全校級教授,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因在宇稱不守恒、李模型、相對論性重離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撲孤立子場論等領域的貢獻聞名。
李政道的研究領域很寬,在量子場論、基本粒子理論、核物理、統計力學、流體力學、天體物理方面的工作也頗有建樹。
四、楊振寧
楊振寧,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世界著名物理學家,現任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清華大學教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榮休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統計力學是楊振寧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在統計力學方面的特色是對扎根于物理現實的普遍模型的嚴格求解與分析,從而抓住問題的本質和精髓。
五、李遠哲
李遠哲(Yuan Tseh Lee),男,1936年11月29日出生于臺灣省新竹市,著名化學家、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美籍中國臺灣人。
李遠哲主要從事化學動態學的研究,在化學動力學、動態學、分子束及光化學方面貢獻卓著。分子束方法是一門新技術,1960年才開始試驗成功,交叉分子束方法起初只適用于堿金屬的反應,后來由李遠哲在1967年同赫休巴赫教授共同研究創造,把它發展為一種研究化學反應的通用的有力工具。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崔琦
百度百科—屠呦呦
百度百科—李政道
百度百科—楊振寧
百度百科—李遠哲
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科學家都有誰啊?
諾貝爾獎自1901年頒發以來,共有9位華人獲諾貝爾科學獎,他們分別是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朱棣文、崔琦、李遠哲、高行健、錢永健和高錕。
1957年,李政道和楊振寧因“發現宇稱原理的破壞”而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
1976年丁肇中因“發現一類新的基本粒子”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86年李遠哲因“發明了交叉分子束方法使詳細了解化學反應的過程成為可能,為研究化學新領域—反應動力學作出貢獻”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997年朱棣文因“發明了用激光冷卻和俘獲原子的方法”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1998年,崔琦與德國的霍斯特·斯托爾默和美國的羅伯特·勞克林因在量子物理學研究做出的重大貢獻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2000年,高行健憑借作品《靈山》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歷史上首位華裔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2008年,錢永健與美國生物學家馬丁·沙爾菲和日本有機化學家兼海洋生物學家下村修2名科學家以綠色熒光蛋白的研究獲得該年度諾貝爾化學獎。
2009年,華裔科學家高錕,
韋拉德·博伊爾和喬治·史密斯三人分享諾貝爾物理學獎.
獲得諾貝爾獎的華裔科學家有哪幾位?要有事跡的!!
要有事跡的!!要有事跡的!!要有事跡的!!要有事跡的要有事跡的!!!要有事跡的!!!要有事跡的!!要有事跡的!!貝爾獎自1901年頒發以來,共有六位華人獲諾貝爾科學獎,他們分別是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和崔琦。
1957年,李政道和楊振寧因“發現宇稱原理的破壞”而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
1976年丁肇中因“發現一類新的基本粒子”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86年李遠哲因“發明了交叉分子束方法使詳細了解化學反應的過程成為可能,為研究化學新領域—反應動力學作出貢獻”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997年朱棣文因“發明了用激光冷卻和俘獲原子的方法”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1998年,崔琦與德國的霍斯特·斯托爾默和美國的羅伯特·勞克林因在量子物理學研究做出的重大貢獻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1957年,李政道和楊振寧因“發現宇稱原理的破壞”而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
1976年丁肇中因“發現一類新的基本粒子”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97年朱棣文因“發明了用激光冷卻和俘獲原子的方法”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望采納?。。?!
貝爾獎自1901年頒發以來,共有六位華人獲諾貝爾科學獎,他們分別是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和崔琦。
1957年,李政道和楊振寧因“發現宇稱原理的破壞”而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
1976年丁肇中因“發現一類新的基本粒子”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86年李遠哲因“發明了交叉分子束方法使詳細了解化學反應的過程成為可能,為研究化學新領域—反應動力學作出貢獻”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997年朱棣文因“發明了用激光冷卻和俘獲原子的方法”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華裔科學家有誰獲得過諾貝爾獎
爾獎自1901年頒發以來,共有六位華人獲諾貝爾科學獎,他們分別是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和崔琦 。
1957年,李政道和楊振寧因“發現宇稱原理的破壞”而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
1976年丁肇中因“發現一類新的基本粒子”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86年李遠哲因“發明了交叉分子束方法使詳細了解化學反應的過程成為可能,為研究化學新領域—反應動力學作出貢獻”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997年朱棣文因“發明了用激光冷卻和俘獲原子的方法”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1998年,崔琦與德國的霍斯特·斯托爾默和美國的羅伯特·勞克林因在量子物理學研究做出的重大貢獻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李政道
一、生平簡介
李政道(Tsung-Dal Lee 1926~)理論物理學家。1926年11月25日生于上海。1943~1944年在浙江大學(當時一年級在貴州永興)物理學系學習;得到老師束星北的啟迪,而開始了他的學術生涯。1944年因翻車受傷停學。1945年轉學到昆明西南聯合大學物理學系。1946年受他的老師吳大猷的推薦,得國家獎學金,去美國深造,入芝加哥大學研究院,1948年春天,李政道通過了研究生資格考試,開始在費米的指導下作博士論文研究。
1949年底,在費米的指導下,李政道完成了關于白矮星的博士論文,獲得博士學位。以后在該校天文學系半年和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萊)物理系一年任講師并從事研究工作。
1950年,李政道和來自上海的大學生秦惠君結婚。他們有兩個孩子,長子李中清,現任加州理工學院歷史教授;次子李中漢,現任密歇根大學化學系助理教授。1951年到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工作。1953年任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助理教授,1955年任副教授,1956年任教授,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1960~1963年任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教授兼哥倫比亞大學教授。1963年任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講座教授,1964年任該大學費米物理學講座教授,1983年任該大學全校講座教授。他還是美國科學院院士。
楊振寧:把高質量的學生變成高質量人才
楊振寧:1922年出生于安徽。1957年與李政道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回顧20世紀科學的發展,楊振寧認為主要成就體現在3個方面:學會了控制電子的行動;發現了研究極小結構的方法;離開了地球引力實現了登月夢想。
展望21世紀,楊振寧認為中國將于21世紀中葉成為世界科技大國。“我這樣說原因有四:一、中國有數不清的絕頂聰明及可塑造性強的年輕一代,這是科技發展之首要前提。二、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在重人倫和勤儉的同時,也重視教育,勢必令上述人才大有可為。三、中國在過去一百年的發展中已經走出了固步自封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對近代科學的熱忱。四、中國內地、香港、臺灣近年來經濟的迅速發展為科技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后盾?!?
楊振寧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十幾年就成功研制出原子彈,從那時就培育和積累了一大批基礎人才。“中國人是有很高素質的。比如清華大學的生源就不比美國哈佛大學的差,但我們要考慮的是,怎樣把高質量的生源變成高質量的人才?!睏畋硎居行判碾S著經濟的發展、科研條件的改善,繼本世紀的華裔科學家之后,中國本土的科學家必將于下個世紀在重要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爸袊就脸錾⒊砷L,并在本土出成果的科學家要獲得諾貝爾獎,從現在算起,20年足夠”。
丁肇中
1976年12月10日,40歲的丁肇中赴瑞典皇家
學院領取了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獎自1901年開始頒
發,從那時候起至1976年的75年中,丁肇中是第三位
金榜提名,獲得此項殊榮的中國血統科學家。在隆重的頒獎
儀式上,他先用漢語然后用英語發表了著名的演講。他說“
得到諾貝爾獎是一個科學家最大的榮譽,我是在舊中國長大
的,因此想借這個機會向發展中國家的青年們強調實驗工作
的重要性。中國人有句古語:‘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
’,這種落后的思想,對于發展中國家的青年們有很大害處
。由于這種思想,很多發展中國家的學生們都傾向于理論研
究而避免實驗工作。事實上,自然科學理論不能離開實驗的
基礎。特別是物理學,它是從實驗產生的。我希望由于我這
次得獎,能夠喚起發展中國家的學生們的興趣,使他們注意
實驗工作的重要性。”
在美國出生的中國人
丁肇中祖籍山東省日照縣。1936年1月出生在美國
密執安州的安阿伯,當時他的父母正在美國進行訪問。后來
,丁肇中曾這樣說起過自己的身世。他說:“我在第二次世
界大戰初期出生在一個由教授和革命志士組成的家庭里。我
的父母都希望我出生在中國,但在他們訪問美國時,我提早
出世。由于這個意外,我成為美國公民。這個突來的小插曲
,卻也影響了我的一生?!彼錾?個月后,隨父母回到中
國。丁觀海教授一家人回國后不久便爆發了震驚中外的“七
·七事變”,孩提時代的丁肇中,伴隨著兵慌馬亂的歲月。
他回憶這段時日時曾說:“我在出生3個月的時候回到了中
國。由于當時中國的境況,我一直是個難民,不斷地從一個
地方逃到另一個地方……”其父丁觀海先在山東大學執教,
1938年到重慶大學任工程學教授。母親丁雋英任四川教
育學院心理學教授。丁肇中的童年是在中國大陸度過的。起
初就讀于重慶磁器口小學,直至抗戰勝利后,隨父母遷到天
津,勉強念完小學。1948年冬,丁觀海到臺灣省臺南工
學院教書,并舉家遷至臺灣。1956年9月他只身赴美,
進入密執安大學工學院研讀。起初學的是機械工程,后來他
發覺自己的興趣主要在物理方面。第二學期,他選了些物理
學和數學的課程。大學第二學年,他轉到了自己感興趣的物
理系。
1959年他畢業于該校研究院,取得了數學和物理方
面的兩個工學學士學位。翌年又獲得理學碩士學位。他還以
優異成績獲得美國原子能委員會特別獎金。不久又獲得美國
科學基金會獎。1962年,丁肇中獲得了物理學博士學位
。
直到1974年夏末秋初,丁肇中的實驗進入到關鍵的
時刻,高能加速器中質子相撞,每時每刻都在牽動著他與同
事們的心。當他們將粒子質量的方位降到30—40億電子
伏這個范圍的時候,突然間一個新的粒子出現了,它以極長
的壽命分解出正負電子。丁肇中此時興奮極了。不過,嚴謹
、慎重的這位華人學者并沒有立即宣布這一發現。從8月至
10月,他們又進行了多次這樣的實驗,待取得無懈可擊的
數據時,丁肇中才于1974年11月12日向全世界公布
了這一驚人的成果。科學實驗有很多趣聞。丁肇中的實驗是
在東海岸進行的,正當他已經捕捉到瞬息萬變的J粒子的時
候,在西海岸,美國物理學家希特帶領他的斯坦福研究小組
也發現了這種新的粒子。的來,東海岸和西海岸發表的實驗
報告幾乎一樣。不同的是,對這種新粒子,丁肇中稱之為“
J”,希特呼之為“Ψ”。那么到底是誰首先發現這種新粒
子的呢?這是一樁難分難解的懸案。因此,丁肇中和希特同
時獲得1976年的諾貝爾物理將,他們所發現的新粒子被
稱之為J/Ψ粒子。
1957年物理獎的楊振寧和李政道;
1976年物理獎的丁肇中;
1986年化學獎的李遠哲;
1997年物理獎的朱棣文;
1998年物理獎的崔琦。
有6位華裔科學家獲得過諾貝爾獎。分別是:
1957年物理獎的楊振寧和李政道;
1976年物理獎的丁肇中;
1986年化學獎的李遠哲;
1997年物理獎的朱棣文;
1998年物理獎的崔琦。
相關推薦:
著作權轉讓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內容)
最新立法法全文(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2023修正)
上訴狀怎么寫(上訴狀的訴訟請求怎么寫)
婚內經營性債務屬于共同債務嗎(婚內經營性債務屬于共同債務嗎)
涉外民事訴訟程序的原則(涉外訴訟的原則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