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高震主者,極大多數都未能善終。
劉邦也是一點都不手軟。
蕭何可謂是劉邦的首號功臣,但是為何能得以善終呢?
蕭何,早年任秦沛縣縣吏,秦末輔佐劉邦起義,史稱“蕭相國”,對日后取得楚漢戰爭勝利起了重要作用。
楚漢戰爭時,他留守關中,使關中成為漢軍的鞏固后方,不斷地輸送士卒糧餉支援作戰,對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朝起了重要作用。
再后來又協助劉邦消滅韓信、英布等異姓諸侯王。
劉邦死后,他又輔佐漢惠帝。
可以說蕭何是西漢開國功臣里唯一一個不但得以善終而且一生顯赫的功臣,(張良雖然也得以善終但是張良后來辭官退隱)。
對于心狠手辣的劉邦,他能夠全身而退的原因一共有三點!
其一就是他對劉邦有救命之恩。
早年蕭何見劉邦器宇軒昂,風骨不凡,談吐也有別于眾人,是大貴之相,所以對劉邦格外佩服,并曾多次利用職權暗中袒護劉邦。
一次,劉邦奉命押送一批囚犯赴驪山修秦始皇陵,才出縣境不遠,便逃跑了許多人,劉邦既無法追趕,又禁壓不住。
當行至豐鄉大澤時,劉邦索性把所有囚犯都解了縛,叫他們逃生,自己則與10多個死心塌地愿與他生死相隨的囚犯逃到芒、碭二山之間蟄居避難。
沛縣縣令得知后,拘拿劉邦妻子呂雉入獄,幸虧蕭何與曹參二人保釋出獄,劉邦對他十分感激。
但是僅僅個人的感情若劉邦想要殺他還是不會講情面。
其二便是蕭何此人做事低調。
蕭何這個人很顧大局,先是推舉韓信帶兵,又在后方維護穩定,讓劉邦后顧無憂。
后來在剪滅韓信時也是蕭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因此蕭何雖然有功卻不自傲,這讓劉邦對他十分的放心。
其三,也就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蕭何善于揣摩。
劉備對異姓王和功臣痛下殺手時候,蕭何就已經看透了劉邦這個人。
蕭何計誅韓信后,劉邦對他更加恩寵,蕭何的門客召平奉勸蕭何小心韓信的下場。
蕭何仔細一想大驚失色。
第二天早晨,蕭何便急匆匆入朝面圣,力辭封邑,并拿出許多家財,撥入國庫,移作軍需。
漢帝劉邦十分高興,獎勵有加,于是蕭何得以善終,并且顯赫一生。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句話充分說明了,在封建時代開國功臣的大多人結局。這殘酷的十二字至理真言,也是對韓信、張良等命運的精確評價。
如果沒有韓信領兵打仗,劉邦根本敵不過項羽,可韓信的下場是悲哀的。張良主動歸隱,所以他得以善終。
那么提攜過韓信的蕭何,為什么要與呂后合作拿下韓信?張良、蕭何、韓信這三位開國功臣,也被稱為“漢初三杰”,那為何最終卻只有蕭何還在朝為官?
蕭何和劉邦相識多年,兩人更是同鄉,認識和相處的時間比劉邦與張良、韓信認識的時間長。早年劉邦就是個街頭混混,而蕭何是個被別人稱為“文無害”的縣吏,曾經還被泗水的御史大人推薦去咸陽做官。
這倆人的差別,就相當于今天一個村里混混和備受領導賞識、前途光明的公務員的差別,可是兩個人的關系卻很要好。
我們知道劉邦是個小混混,必然會有一些兄弟,領著這幫子兄弟能不干點啥事兒嗎?打架斗毆,聚眾鬧事估計是少不了,還沒有做亭長的劉邦有什么權力和關系逃過嚴酷的秦朝法律制裁?還真有,就是蕭何從中周旋,總是為他化險為夷,免受牢獄之苦。
后來劉邦當上了亭長,姑且相當于今天的一個小村長,那時候要押送犯人,去很遠的地方。按照老規矩,送行的朋友要給劉邦湊一些路費,別人都是兩百錢,蕭何出手就不吝嗇,一下子給五百錢。
這就是患難之交,貧賤之交,就算兩個人后來一個是帝王一個是臣民,但是一路走來的情意,難道沒有在劉邦心底留下什么嗎?肯定是有的,不然為什么韓信被捕殺,張良極力歸隱,而蕭何還是好好的在朝廷做官呢?
后來劉邦和項羽進行楚漢戰爭的時候,劉邦多次被項羽打的沒有兵馬了,都是蕭何緊急調配,緊急輸送,牢牢地掌握著漢軍的有生力量。這樣的作為,除了蕭何,天下沒有第二個人做得到,唯一做到的這個人對自己始終如一,劉邦的心里肯定是很感激蕭何的。
當然,劉邦也不是完全放心蕭何的,但他知道蕭何是做后勤工作的。而且蕭何腦子又不笨,知道自己不會帶兵打仗,心里門兒清著呢,兩個人的心里就有一種默契。
蕭何自劉邦起兵以來一直都是為劉邦安定后方的一個存在,多次劉邦能夠絕地反擊,茍延殘喘,都是依賴蕭何源源不斷調運物資、籌謀人力。
蕭何做的最令人驚嘆的幾招棋,充分展示了他為人臣子的智慧。劉邦帶軍沖進關中之后,滿眼都是珠寶財富,雕梁畫棟的宮殿,含情脈脈的美人,有些飄飄然。可是蕭何第一時間就把秦王朝的那些書本收集起來,統統歸為漢軍自己所有。
韓信和蕭何的結局不同自然是因為兩人的做法和性格都不一樣,蕭何能夠得到善終是因為他很會審時度勢,為了自保不惜出賣韓信,而且其人還特別低調,從不會以功高自居,在呂后要處理韓信之時,為呂后出了不少力氣,而韓信正好相反,以為自己功高震主,劉邦不敢動自己,卻不想落得個如此下場。
韓信能夠得到劉邦的賞識,能夠帶軍打仗,從默默無聞的到聲名顯赫,主要得益于蕭何,之前從未打過仗的韓信卻被蕭何一眼看中,極力推薦給劉邦,果不其然,劉邦能夠擊敗項羽,奪得天下,韓信功不可沒。而蕭何呢,為劉邦鞍前馬后,出謀劃策,推薦良將,每一步都做到極致,他們倆都是劉邦建立大漢不可少的角色。
但是他們倆都因為功高而遭到劉邦的猜忌,劉邦是個多疑善猜忌之人,其實不怪劉邦,自古有哪個君王不是如此,所以說其實如果不是蕭何善于偽裝自己,他的下場或許和韓信沒什么兩樣,只是說蕭何實在是太聰明了,能夠揣測到劉邦所想,非常懂得進退,每次都能為自己化解危機。
反觀韓信卻全然不是如此,絲毫沒有什么政治敏感性,也不似蕭何這般地低調,反而還高調向劉邦要個王,這樣的做法根本就是引火自焚,劉邦又怎么能容得下他,而且后面還有呂雉對韓信心懷殺機,這么多人都想殺他,他注定是難逃一死。
因為他在劉邦爭奪天下的過程中為劉邦提供了諸多助力,而且他只是謀士而不是上陣殺敵的武將,所以劉邦不用擔心他功高蓋主,所以在賞賜方面也就不用顧忌那么多。蕭何是劉邦非常信任的一個人,他從劉邦一開始發動起義的時候就在他身旁輔佐,所以他與劉邦的“革命友誼”要比韓信、張良等人來得更為深厚。
劉邦建立漢朝之后對協助他爭得天下的眾多有功之臣逐個進行封賞,大部分朝臣都認為曹參是眾多功臣中的第一功臣,但是劉邦卻認為第一功臣是蕭何。底下大臣以蕭何不曾立過戰功為由來提出異議,但是劉邦卻反駁道蕭何雖無戰功,但是卻在后方為他提供各種軍需以及出謀劃策,功勞亦不可小覷。除此之外,劉邦還提到蕭何此人不光自己追隨于他,還帶著其余數十位宗室族人一起為他賣命。而其他人大都是孤身一人,光是這一點就與蕭何就相差甚遠。
而且相比起那些立下過赫赫戰功的功臣,身為謀士的蕭何對劉邦的威脅力更低。劉邦后來之所以會接連對異姓王下手也是因為忌憚這些人的權勢,所以干脆將他們除掉以絕后患。一開始論功行賞的時候,劉邦也是考慮到這一點。他擔心給武將賞賜太高會助長他們的氣焰,從而生出不軌的想法。而蕭何手中并無兵權,在朝中以及民間的聲望也不算很高,所以即便賞賜再高都不會給劉邦帶來威脅。
基于這些原因,蕭何不但成為了第一功臣,而且最后還得以善終。
因為張良淡泊名利,而且對劉邦忠心,并且他深深的懂得為官之道,比韓信和蕭何更會做人。
韓信在幫劉備打下江山的時候,他雖然預料到了自己可能會因為才能而被劉備猜忌,所以在攻打項羽的時候,他就要求劉備對自己承諾,即歷史上著名的“五不殺”諾言。果真在劉備得到了江山之后,開始對韓信猜疑,再加上韓信對聲名利祿的強烈追逐,這種猜忌心理更加突出。在劉備死后,有人向呂后報告說,韓信要叛變了,這正好給了呂后一個殺韓信的理由。呂后和蕭何一起合謀,在一個鋪滿毯子密不見光的屋子里,命令宮女將韓信為起來,最后用竹竿捅死了。這就是著名的“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歷史由來。
再說蕭何,作為漢代的第一個丞相,可以說是足智多謀。在劉邦和項羽打仗的時候,蕭何留守漢中,不斷地充實鞏固后方,因為前線的軍事的勝利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也是他慧眼識英才極力的推薦韓信。韓信十面埋伏殲滅了項羽,為劉邦的一統天下做出極大的貢獻。而在這其中,蕭何可謂是功不可沒。功高震主的蕭何引起了劉邦的猜忌,于是蕭何故意貪污受賄,通過這種方式得以保全性命。
再說張良,是劉備的軍師,并且從一開始就跟著劉備打江山,他深諳為官之道,淡泊名利,為人忠厚,而且多次用計謀幫助劉備脫離困境,劉備對他猜忌心較小。蕭何擅長文,韓信擅長武,張良擅長謀,對劉備來說張良的威脅最小,所以他能得以善終。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