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為何能打敗項羽啊?
元前202年5月,漢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舉行盛大的宴會,慶祝全國統(tǒng)一。席間,劉邦問文武百官:“寡人為何能統(tǒng)一中國,而項羽為何失掉天下?”群臣回答后,劉邦說:“你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出謀劃策,運籌帷幄,我不如張良;治理國家,安撫百姓,管理糧餉,我不如蕭何;攻城奪地,我不如韓信。這三人,都是豪杰,我能用他們,就是我得天下的原因。而項羽手下,只有一個能人范增,他還不用,這就是他戰(zhàn)敗的根本原因。”
誠然,項羽是一個性格非常復雜的人,錢鐘書在《管錐篇》里分析說:‘言語嘔嘔’與‘喑惡叱咤’,‘恭敬慈愛’與‘剽悍滑賊’,‘愛人禮士’與‘妒賢嫉能’,‘婦人之仁’與‘屠坑殘滅’,‘分食推飲’與‘玩印不予’,皆若相反相違,而既具在羽一人之身,有似兩手分書,一喉異曲,則又莫不同條共貫,科以心理學,犁然有當。
關于項羽失敗的原因,太史公在《項羽本紀·贊》中作了精辟的分析:“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yè),欲以力征經(jīng)營天下。”
太史公認為項羽失敗的原因有三點:其一是背關懷楚,即是說放棄了關中這一戰(zhàn)略要地;其二是放逐并殺害義帝,若是他不殺義帝,借義帝之名,自兼軍事統(tǒng)帥,歸天下之心,鹿死誰手也未可知?然他先殺義帝,即為不忠,已失民心,再收諸侯之地,即為不信,再失人心,三者不識人才,先走陳平,后走韓信,亞父范增也被逼走,諸將離心。再則他尚力不尚德,在國家動蕩之際,憑借武力“馬上得天下”,但得天下后,卻不可能“馬下治天下”,焉能不敗?
太史公為突出人物的某種個性和避免敘事的重復,首創(chuàng)了“互見法”。就寫人說,即將人物的主要性格和經(jīng)歷的重要事件寫在本人的傳記中,次要性格寫在相關的別人的傳記中。從全書說,人物的性格仍然完整。如在《項羽本紀》中,突出寫項羽的主要性格,作為英雄本色表現(xiàn)出作戰(zhàn)勇猛、為人豪爽直率等。而項羽一生重大事件是鉅鹿之戰(zhàn)、鴻門宴、垓下之圍。至于他性格的其他弱點,則見于《高祖本紀》、《淮陰侯列傳》等作品中。
太史公以一個歷史學家冷靜客觀的態(tài)度總結道:
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yè),欲以力征經(jīng)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一語道破楚霸王的生平,他作為一個軍事統(tǒng)帥,戰(zhàn)無不勝自是其才,可作為一個政治統(tǒng)帥顯然弱智,卻固執(zhí)己見,臨死尤不知悔改,可悲可嘆。
毛主席曾經(jīng)說過: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項王非政治家,漢王則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
“劉邦能夠打敗項羽,是因為劉邦和貴族出身的項羽不同,比較熟悉社會生活,了解人民心理”
由此可見,項羽之亡,亡于自身。他那所謂的“仁義”與“狠辣”結合在一起,失了自心,更失了軍民之心
江東地杰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自殺,乃懦夫不敢直面挫折的最大敗筆。毀了他一世英名。
楚霸王的帷幕黯然垂下,大漢一朝粉墨登場了。
經(jīng)歷了秦王暴政,滿目倉夷的中國 確實太需要一代明君的"無為之治"了.
“不為而成,不求而得。雖深,不加慮;雖大,不加能;雖精,不加察。身具過人之精力,眼含超卓之見識,胸懷遠大之志向,心存必成之信念。能知人所不能知,言人所不敢言,行人所不能行。胸有丘壑,慧眼獨具。不以武力而能服眾人,不因威勢而應者如云。能令其親以之為傲,能令其友以之為耀。能存順境之中而其心不失,能于逆境之中而其志不移,能遇兩難之境果斷而決,能處絕境之時奮飛而起。”
而毛澤東則說:劉邦能夠打敗項羽,是因為劉邦和貴族出身的項羽不同,比較熟悉社會生活,了解人民心理。這個評論,顯然與毛澤東一貫主張的卑賤者勝過高貴者有關。
贏在了“人心”,劉邦作為一個團隊的管理者,懂得信任下屬,也懂得把下屬放在合適的位置上,就算他自己看不起儒生,該信任的謀臣他還是會信,還是會用。而項羽不同,他嫉賢妒能,生性多疑,獲勝不分功,他更像一個個人英雄,值得后人崇拜,卻很難與他共事。
劉邦反政權但是不反制度,反對秦朝的暴政,要推翻秦朝繼續(xù)建立大一統(tǒng)的國家;但項羽造反想要建設的是一個回到奴隸制分封制的朝代,是歷史的倒退,必然失敗。
時勢!
知人善任而已。
流氓出身的劉邦為何能戰(zhàn)勝項羽?
劉邦戰(zhàn)勝項羽一直是喜歡歷史的朋友經(jīng)常討論的話題,流氓地痞出身的劉邦為何能戰(zhàn)勝出身豪門,勇武絕倫的項羽呢?今天我也跟大家簡單聊下這個話題好了。
用過用一句話來概括劉邦戰(zhàn)勝項羽的原因,那就應該是說是性格使然。就是說劉邦的性格決定了他能戰(zhàn)勝項羽,反過來說就是項羽的性格中有致命的弱點,導致他輸給了劉邦。
為什么這么說,劉邦雖然是地痞流氓出身,但他志向遠大。當初劉邦攻進了關中,但這個好色成性的流氓卻對關中地方秋毫不犯,并且約法三章。他不殺子嬰、不受犒賞、不劫掠,而且退出秦王宮,還軍霸上。
要知道,當時劉邦能這樣做是很不容易的,他原來在沛縣的時候是喜歡錢財、喜歡酒肉、喜歡女人的人,現(xiàn)在這樣一個人來到秦皇宮看見數(shù)不盡的金銀財寶和美女珍饈竟然不動聲色、秋毫無犯,他有這么大的克制力,其志不在小。范增得知劉邦這個做法的時候就提醒過項羽,說要小心劉邦,他志向遠大。
而項羽呢,他每攻下一座城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燒殺劫掠,史書上的記載是4個字:城無遺類。就是說項羽他把一個城攻下以后,這個城里面就沒有活口了,那肯定是連婦女兒童都在屠殺之列了,而且項羽一把火燒掉了秦王朝的皇宮,這樣做是不得人心的。而且他還殺了子嬰,屠了咸陽,這讓他大失民心。
另外一方面,在失敗面前,劉邦冷靜沉著,項羽狂暴浮躁。當年楚漢爭霸,項羽抓了劉邦的父親,在兩軍陣前架起大鍋,要煮了劉邦的父親。但劉邦只用一句話就讓項羽羞愧而走,劉邦說:我們在懷王手下公事的時候,曾經(jīng)結拜為兄弟,那我父親就是你父親。既然你要把咱們的父親給煮了,那么別忘了給為兄留一碗肉湯喝。
項羽立馬覺得自己的手段不夠正大光明,這種流氓手段原本應該是劉邦這樣的地痞來用才對,他堂堂楚霸王卻出此下策,實在是丟面子。于是項羽受了一肚子窩囊氣也沒能把劉邦怎么樣。
單從上面這兩點來看,項羽干不過劉邦那是必然的。大家對此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嗎?
劉邦為什么能打敗項羽?
漢高祖劉邦是一個非常偉大的政治家,他出身卑微,最后卻打敗了出身名門貴族,勇猛無敵,占據(jù)先天優(yōu)勢的項羽,建立了大漢王朝。關于劉邦能夠打敗項羽的原因,劉邦曾經(jīng)這樣說過: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劉邦和項羽
作為歷史的贏家
,劉邦這樣說當然是有道理的,并且劉邦在用人方面確實要比項羽高明不少,要不然張良、韓信這樣的人才先后離開項羽投奔劉邦。但其實細看,多想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這只是戰(zhàn)術上的勝利,而項羽最后之所以敗給劉邦更因為戰(zhàn)略上的原因,那就是他在進軍關中之后沒有仿效秦始皇繼續(xù)建立一個中央集權的統(tǒng)一王朝,而是寄望于回歸春秋爭霸的年代,僅僅愿意當一個楚霸王,而不是楚皇帝。
中國二千多年的封建統(tǒng)治已經(jīng)證明一個統(tǒng)一的集權的中央王朝,是順應民心的,也是符合歷史潮流的。如果國家不能保證統(tǒng)一,那么各個勢力集團勢必會繼續(xù)進行明爭暗斗,天下不會太平,最后老百姓一定會受害。
項羽進軍關中以后分封了諸王,劉邦被封為漢王,封秦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意)為雍王、塞王、翟王。這種狀態(tài)本身就是不穩(wěn)定的狀態(tài),各個王之間的爭斗一定是不可避免的,更何況在這些王之外還有一些不愿意依附項羽的勢力。
然,項羽犯這樣的錯誤也因為當時他起兵反抗秦朝時的約定,他不愿意失信于當時的盟約。但這種想法過于迂腐了,你看看劉邦最后怎樣殺死韓信就知道,此一時彼一時也,當時的約定根本沒必要遵守。
韓信
在這之外,更加重要的是當時的社會已經(jīng)從以分封制為主的奴隸社會向郡縣制為主的封建社會發(fā)展,項羽顯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最后的結局可以說一開始就注定了。
因為劉邦能夠運用正確的戰(zhàn)術,分化并收買項羽的部下,切斷了項羽的后路。同時,劉邦還善于用人,他把各地反對項羽的勢力都聯(lián)合起來,做到守有賢相,謀有良臣,戰(zhàn)有猛將,力量也就由弱變強,最終戰(zhàn)勝了項羽
劉邦善于用人,而且舍得和將領們分享勝利果實。項羽喜歡逞個人之勇,剛愎自用,聽不進不同意見,且不舍得和將領們分享土地。
主要是因為劉邦身邊有太多的能臣將領臨,而且也愿意聽他們的。而項羽只憑著自己的勇猛,完全沒有腦子,只知道一意孤行,所以肯定打不過劉邦。
相關推薦:
著作權轉讓法律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內容)
最新立法法全文(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2023修正)
上訴狀怎么寫(上訴狀的訴訟請求怎么寫)
婚內經(jīng)營性債務屬于共同債務嗎(婚內經(jīng)營性債務屬于共同債務嗎)
涉外民事訴訟程序的原則(涉外訴訟的原則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