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22歲跟隨叔父項梁起兵反秦,后來項羽經過巨鹿之戰威震天下,而這一年他才僅僅24歲。這時候諸侯見他都是“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隨后又成為諸侯霸主,負責分封諸侯,自稱西楚霸王。可以說,項羽的英勇蓋世,是劉邦望塵莫及的。
可就是這樣一個出生貴族的英雄人物,最終卻敗在了草根出身的劉邦手上。我們知道,劉邦起義的時候已經46歲了,前半生基本游手好閑,也沒有什么一技之長,可以說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但最終的現實是,出身低微的劉邦戰勝了項羽,最終取得了天下。而軍事天才項羽,卻最終落得個烏江自刎的悲慘下場!
毋庸置疑,項羽的軍事才能是一流的,從巨鹿之戰便可看出,在他的領導下,楚軍將士破釜沉舟,英勇無畏,最終大敗秦軍。而要是巨鹿之戰換做劉邦來指揮,劉邦鐵定沒本事打贏這場仗,必敗無疑。
但想要建立一個新的王朝,不僅僅靠武力就可以解決的。當秦朝被推翻后,百姓需要的是一個安全穩定的生活環境,希望盡快恢復正常的社會秩序,不管是地主階級還是農民階級,在這一點上,他們的期望是一樣的。
劉邦在這一點上的決策就非常正確,他不僅一路籠絡投降的秦朝舊吏,在最終攻破咸陽的時候,他還一心為百姓考慮,秉著把百姓放在第一位的原則,與關中百姓約法三章,同時廢除嚴苛的秦朝律令。劉邦的這一舉措,得到了百姓的極大擁戴,都希望劉邦能統治天下。
反觀項羽,章邯率20萬秦軍投降后,他竟然下令將其全部坑殺。當他進入咸陽后,依然不改殘暴的本性,在咸陽城里大開殺戮,還殺死了秦王子嬰,焚毀了宮殿。在他眼里只有霸業,絲毫沒有把人民百姓放在心上。試問,如此殘暴之人,怎能得天下百姓的擁戴和支持呢?
贏在了“人心”,劉邦作為一個團隊的管理者,懂得信任下屬,也懂得把下屬放在合適的位置上,就算他自己看不起儒生,該信任的謀臣他還是會信,還是會用。而項羽不同,他嫉賢妒能,生性多疑,獲勝不分功,他更像一個個人英雄,值得后人崇拜,卻很難與他共事。
劉邦反政權但是不反制度,反對秦朝的暴政,要推翻秦朝繼續建立大一統的國家;但項羽造反想要建設的是一個回到奴隸制分封制的朝代,是歷史的倒退,必然失敗。
劉邦善于識人、用人,把可以把有用的人才籠絡到身邊,讓他們忠心耿耿發揮各自的作用,項羽打仗厲害,但是政治頭腦差劉邦很遠,天時地利人和都比不過劉邦,所以失敗。
因為劉邦比項羽更會做人。
項羽身為楚國貴族,父親,祖父等等都是出過有名的將領,這就造就了項羽自小就志得意滿,即便是經歷了滅國的大災禍,但是也沒怎么磨滅掉他的驕傲天性。
所以他很相信自己,其實最初,有名的將領韓信是先投奔于項羽麾下的,但是項羽并沒有重用有才能的韓信,甚至韓信多次主動地獻計也并沒有被重用,一直都是默默無聞的在項羽賬下帶著。
導致韓信被蕭何引薦給劉邦并被重用。劉邦雖然出身不高,甚至一度被成為市井無賴,但是這也說明他融入社會,為人圓滑。
而項羽太過于直來直去,并且殺戮過重,原本在他的叔叔在世時還能收斂一二,當叔叔死去后,便再也沒有人趕去勸諫項羽,只有他的亞父范增能真心實意的為他著想,他又做了什么,猜忌這個一心為了自己的老人,而劉邦麾下卻有張良,蕭何這樣的智囊型人才輔佐,又怎么會打不過項羽呢?
在項羽先入咸陽城后,他做了什么,大肆殺戮無辜的百姓,就算先入皇城,但是也失去了民心。
更何況項羽一直后方不夠穩定,沒有穩定的糧草來源,就像一座沒有地基的大廈,遲早會塌。
劉邦反政權但是不反制度,反對秦朝的暴政,要推翻秦朝繼續建立大一統的國家;但項羽造反想要建設的是一個回到奴隸制分封制的朝代,是歷史的倒退,必然失敗。
項羽并非輸給了劉邦,如果劉邦和項羽易地而處,劉邦也很難成功。中國前前后后經歷的幾十次大型的朝代更替,仔細對比就會發現,笑的最早的往往不會是笑到最后的,原因不外乎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所謂的楚漢相爭也是如此,項羽并不是敗給了劉邦,準確說是被劉邦撿了便宜。要知道在劉邦真正跟項羽對著干前,項羽先后啃掉了兩塊嘴硬的骨頭,一個是秦軍主力,另一個是齊國田氏。
秦軍戰斗力指的并不是蒙恬率領的30萬衛戍部隊,雖然這支軍隊戰斗力最強,但在蒙恬冤死后,就群龍無首逐漸潰散掉了。同樣也不是嶺南趙佗的50萬秦軍,因為這支部隊扼守關口后,一直為參與中原的征戰。
真正的秦軍主力是守衛咸陽的三支精銳,分別是衛尉軍、中尉軍、都尉軍三支軍隊。衛尉軍是負責宮廷的安保部隊,只有一萬。中尉軍則是護衛咸陽的近衛精銳,約兩萬人。而都尉軍的職責,就是保證咸陽外圍地區的安寧,十萬人左右。項羽消滅的正是這支精銳。
齊國田氏中的田橫五百士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聽過,主帥死,五百人皆殉,這放到戰場上該是多么可怕的戰斗力!《史記·田儋列傳》記載:
強敵如此,都被項羽干掉了,但正所謂傷敵一千自損八百,項羽在好無喘息的前提下,就這樣被劉邦背后插了一刀,焉有不敗之理。其實這個套路歷來都是如此,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朱元璋起兵,就坐山觀虎斗,看著劉福通的紅巾軍和元朝主力死磕,自己默默積蓄力量發展,笑到了最后。
贏在了“人心”,劉邦作為一個團隊的管理者,懂得信任下屬,也懂得把下屬放在合適的位置上,就算他自己看不起儒生,該信任的謀臣他還是會信,還是會用。而項羽不同,他嫉賢妒能,生性多疑,獲勝不分功,他更像一個個人英雄,值得后人崇拜,卻很難與他共事。
劉邦憑什么贏項羽,無非還是他敢用人也善用人。劉邦對于自己還是有一個充分的認知的,他文不如蕭何,武不如韓信,但是他比項羽好的一點就是他敢用人,也敢放權。他不像項羽,項羽這個人軍事才華還是非常出色的,可是成也是因為軍事才華,敗也是因為這個原因。項羽有著出色的軍事才華,這是好處。
可是天才總是驕傲的,項羽自身有軍事才華,所以就導致了項羽手中掌管的權力太大,他不放權。項羽的手下一直都沒有足夠的權利,項羽的手下可以說是工具人,項羽要他們干什么他們就干什么。這個對于一個穩定的集團而言這是好事,可是壞就壞在了當時的局勢還未穩定。
項羽雖然獲得了初步的成功,但是天下的局勢依然不太明朗。當時項羽的集團只是依靠項羽一個人,項羽他畢竟還是一個人,他又不是神,他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項羽被劉邦翻盤了,劉邦笑到了最后。劉邦在我們看來,他唯一的優點就是虛心納諫,也可以說是有自知之明。對于一個合格的封建統治者而言,你不需要比你手下的人出色,你只需要知道在什么時候該用什么樣的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用人的智慧,這個是一個合格的領導人應該做的事。
項羽他可以說得上是一個好將軍,好統帥,但是卻不是一個合格的領導者。項羽只能稱王只能稱霸,卻不能建立一個嶄新的王朝。其實項羽的軍隊完全是依托在項羽身上,離開項羽,他們就是一群散亂的軍隊。但是劉邦的不一樣,劉邦真正影響的還是高層,然后劉邦通過那些高層再來控制軍隊。 這樣一來,劉邦雖然對于地方的控制變弱了,可是他的政權是相對穩定的。
劉邦反政權但是不反制度,反對秦朝的暴政,要推翻秦朝繼續建立大一統的國家;但項羽造反想要建設的是一個回到奴隸制分封制的朝代,是歷史的倒退,必然失敗。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