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的教皇國沒有實權 為什么還那么厲害
那是真正的君權神授,教皇甚至可以罷免皇帝,另換君主,當時幾乎所有的名眾都信奉上帝,是天主教徒,誰敢不聽?有一個例子:
德意志皇帝亨利四世(1056-1106), 巴伐利亞公爵,德意志國王,神圣羅馬帝國皇帝, 亨利三世和阿基坦公主阿格內斯之子, 1066年前由其母攝政. 親政后和羅馬教廷發生激烈沖突(關于部分地區的主教續任權),1076年亨利四世遭到教皇格里高利七世的絕罰,處以破門律:開除、廢黜和放逐亨利四世。按照破門律,被懲罰者不在一年之內獲得教皇的寬恕,他的臣民都要對他的解除效忠宣誓。對亨利四世致命的打擊來自德國諸侯,德意志部分諸侯立即以選舉國王的行動作為支持。在特里布爾會議上,大多數公爵表示如果亨利四世不能在一年之內恢復教籍,他們就不再承認他的合法性。民眾也拒絕幫助皇帝;因為他已被逐出教門。亨利四世沒有足夠的兵力來制服反叛的諸侯。到1077年,情況已很明顯:除非亨利四世能重獲教籍,他的皇位就將被顛覆。
1077年德意志皇帝亨利四世被迫來到教皇格列高利七世所在的卡諾莎城堡,目的是請求教皇的寬恕。接著便發生了著名的“卡諾莎悔罪”事件:亨利四世在城堡外的冰天雪地中(據傳說,是赤腳)站立了三天;從1月25日到1月27日,懇求教皇原諒他的一切罪過。最后教皇格列高利七世,赦免了他,取消了破門律。這便是歐洲中世紀著名的“卡諾莎事件”。
教皇國(拉丁語:Civitas Ecclesiae;意大利語:Stato Pontificio或Stato della Chiesa)位于亞平寧半島中部,是由羅馬教皇統治的世俗領地,也是一個已經不存在的國家。1861年,教皇國的絕大部分領土被并入撒丁王國,即后來的意大利王國。1870年羅馬城也被并入意大利,教皇國領土退縮至梵蒂岡。教皇庇護十一世時期,墨索里尼在1929年與教廷樞機主教加斯佩里簽訂拉特蘭條約,羅馬教廷正式承認教皇國滅亡。
非也,那是真正的君權神授,教皇甚至可以罷免皇帝,另換君主,當時幾乎所有的名眾都信奉上帝,是天主教徒,誰敢不聽?有一個例子:
德意志皇帝亨利四世(1056-1106), 巴伐利亞公爵,德意志國王,神圣羅馬帝國皇帝, 亨利三世和阿基坦公主阿格內斯之子, 1066年前由其母攝政. 親政后和羅馬教廷發生激烈沖突(關于部分地區的主教續任權),1076年亨利四世遭到教皇格里高利七世的絕罰,處以破門律:開除、廢黜和放逐亨利四世。按照破門律,被懲罰者不在一年之內獲得教皇的寬恕,他的臣民都要對他的解除效忠宣誓。對亨利四世致命的打擊來自德國諸侯,德意志部分諸侯立即以選舉國王的行動作為支持。在特里布爾會議上,大多數公爵表示如果亨利四世不能在一年之內恢復教籍,他們就不再承認他的合法性。民眾也拒絕幫助皇帝;因為他已被逐出教門。亨利四世沒有足夠的兵力來制服反叛的諸侯。到1077年,情況已很明顯:除非亨利四世能重獲教籍,他的皇位就將被顛覆。
1077年德意志皇帝亨利四世被迫來到教皇格列高利七世所在的卡諾莎城堡,目的是請求教皇的寬恕。接著便發生了著名的“卡諾莎悔罪”事件:亨利四世在城堡外的冰天雪地中(據傳說,是赤腳)站立了三天;從1月25日到1月27日,懇求教皇原諒他的一切罪過。最后教皇格列高利七世,赦免了他,取消了破門律。這便是歐洲中世紀著名的“卡諾莎事件”。
西方古時候的教皇權利為什么那么大
一直都很奇怪,難道封建社會的西方國家皇帝都是傻蛋嗎?任由宗教機構橫行,甚至還要當皇帝還需要教皇的承認才行,中國為什么沒有出現這種問題?教皇之所以那么大權力,那是西歐長期封建割據的結果,教皇與大封建主互相利用。國王或皇帝需要神權幫他集權,而大封建主又需要教皇的支持來對抗國王或皇帝,更不要說好幾個主教國。事實上強勢的國王根本上是凌駕教皇的,比如英王亨利八世,比如法王腓力四世,比如德王紅胡子腓特烈一世。
1,教皇的實際權利其實沒那么大,很多時候必須得獲得世俗君主的支持,才能展現出足夠的力量。
2,各地的宗教機構,雖然名義上歸屬教皇統領,可實際上有很多都是聽從當地的軍事領主的,根本不屌教皇...因為這些宗教機構實質上成為了各地軍事領主的附庸,所以對其的發展才沒有那么大的限制(不聽話的就會被限制,這是有許多先例的)
3,中國也有類似的問題,但中國土地上的不是宗教集團,而是儒家士人集團,他們和歐洲的宗教一樣,在某些時候能夠對抗皇權,也曾經有過壓制皇權,甚至有過凌駕于皇權之上的時候。
這兩者之間是有共同點的,比如對話語權的掌控,比如對知識傳播的掌控,比如其成為了底層人士向上爬的唯一階梯,這些都是他們能夠以非暴力手段掌握一定實權的根本原因。
西方封建社會本來就沒有中國意義上的“皇帝”,所謂國王其實就是貴族聯盟的首領(而且還不一定是常任的)。
教會在世俗的經濟(教會自己就是大領主,還有“什一稅”)、文化等方面的權力是很強大的。
世俗社會的人很難理解宗教虔誠、宗教狂熱這類事情吧lz去中東神權國家生活個半年就知道了
中世紀教皇的權力為何那么大?
能主宰教界和世俗,任命國王?主要是世俗權力與教會的勾結,兩者有共同利益,從而形成了中世紀教皇的權力高。詳情見下:
在中世紀,尤其是從5世紀到14世紀,大約有1000年左右的時間,世俗政權和基督教會是沆瀣一氣,聯合統治的:教會所爭取的,首先是獨立于世俗權力之外,然后是凌駕于它們之上,這種斗爭可以說是中世紀歷史的主要動力。如:教皇利奧三世給查理大帝的加冕,便被解釋為天上的權力高于世俗權力的象征。而世俗政權則把攻占的一些地方授予教皇,為教皇的世俗權力奠定了基礎,不過這樣的后果是:世俗統治者最終對教皇的選舉實行控制。羅馬的教士和人民選出的教皇,必須得到皇帝的批準。總之,教會與世俗政權的權力隨著掌權者的能力大小而互為消長。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基督教掌管世人的靈魂,以《圣經》為代表的基督教文化排斥了古希臘羅馬文化占據了主導地位。除民間外,一切文化都帶有宗教色彩。
首先是世俗與宗教勾結,例如查理曼就是教皇Leo加冕的。
第二是中世紀的時候歐洲戰亂不斷,人們都需要精神寄托(跟南北朝時佛教興起的原因一樣)。
另外亨利四世最后輸了,而且輸得很慘,慘到需要光著腳到教皇那賠禮道歉。
教皇的權力大是在基督教體系里教皇是上帝的代言人,如同牧羊人般看管著“上帝的羊群”
但是教皇只能作為強力的政治力量,并不能主宰全部的世俗政治,中世紀教皇與世俗國王和皇帝的爭斗是十分激烈的,這種爭斗教皇獲勝則國王被開除教籍,變成異教徒,
國王獲勝則會貶黜原教皇,扶植新教皇。所以說這種爭斗是你死我活的
這種爭斗一般是教皇獲勝,但也有反例,你可以參考格里高利七世與德皇亨利四世的爭斗,我記得是亨利贏了.
一開始是格里高利贏,不過亨利最后贏了,流放了格里高利,不過新教皇聯合德國貴族反抗他,最后被他兒子監禁,逃脫后卻死掉了
宗教神學的影響吧
人們都信仰上帝,相信教皇是上帝的代表。
相關推薦:
著作權轉讓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內容)
最新立法法全文(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2023修正)
上訴狀怎么寫(上訴狀的訴訟請求怎么寫)
婚內經營性債務屬于共同債務嗎(婚內經營性債務屬于共同債務嗎)
涉外民事訴訟程序的原則(涉外訴訟的原則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