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受世界經濟衰退影響,嚴重依賴轉口貿易的新加坡經濟遭受重大打擊。不過,通過與中國建立更為密切的戰略伙伴關系,新加坡經濟經受住了這場打擊?,F在,新加坡政府鼓勵國民更多學習漢語更多與中國打交道以便分享中國經濟繁榮所帶來的好處。
在新加坡唐人街負責推廣普通話的“普通話促進理事會”(Promote Mandarin Council)主席Lim Sau Hoong說:“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熟悉中國文化能講一口流利普通話的華裔新加坡人在與中國打交道時會更有競爭力?!?/p>
擴展資料:
事實上早在1979年新加坡華人社區就開始了普通話推廣工作,雖然唐人街的許多人都來自中國,但他們講的并不是普通話,各地方言在華人社區幾乎都能聽得到。一些人祖輩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就來到了新加坡(當時被中國稱為南洋),現在他們已經不會普通話,而是說馬來話或英語。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在“2009推廣普通話運動”啟動儀式上發表講話說:“經過兩代人之后,普通話就將成為我們的母語?!?/p>
李光耀認為,隨著中國在東南亞地區拓展自己的商業利益,新加坡將成為中國追逐自身目標的中心,而新加坡公司也會加強自己在中國的地位。一口流利的漢語將成為新加坡公司與外國公司競爭的先發優勢。
目前,新加坡已經是中國第三大外資來源地,2008年新加坡對中國大陸直接投資額高達65億美元,比2007年增加了40%。兩國貿易額在1991-2008年期間增長了17倍,達914億美元(此消息來自路透社)。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經濟網-新加坡向中國靠攏 漢語普通話成為官方語言
有兩方面原因:
1、華人占了人口的74.2%,還有馬來族(13.3%)、印度裔(9.1%)和歐亞裔/混血(3.4%)等公民。
2、新加坡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移民國家,促進種族和諧是政府治國的核心政策。
官方語言
英語、馬來語、華語、泰米爾語
擴展資料
語言
基于和馬來西亞的歷史淵源,《新加坡憲法》明定馬來語為新加坡的國語,主要是尊重新加坡原住民所使用的語言。由于內在和外在因素的考量,新加坡采用英語,作為主要的通行語和教學語。
文字
新加坡官方使用與中國大陸一致的簡體漢字。但在1969年至1979年間曾短暫擁有自己的漢字簡化標準,民間以簡體字為主但偶爾也會出現繁體字與簡體字混用的現象。新加坡的官方文字為英文,因此公函、商務往來和其他經濟業務性質的書信通常以英語為主。
傳承
早期離鄉背井到新加坡再創家園的移民者將各自的傳統文化帶入新加坡,各種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不僅創造了今日多民族的和諧社會,也留下了豐富的多元化文化特色。華人,刻苦耐勞的精神底蘊,勤奮實干的創業精神。
他們與各族和平相處,積極融入、反饋于當地社會。中華文化精髓也深深影響著新加坡的生活形態。如歡欣多彩的農歷新年,或慎終追遠的清明節和傳統祭祖普渡的中元節。當然風行于華人文化的風水之說,也可反映在新加坡的多項建筑設計里面。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新加坡
新加坡原本是馬來西亞聯邦的一部分,但是后來因為一些特殊的原因,新加坡被馬來西亞聯邦踢出,只能宣布獨立,成為了一個獨立國家。剛剛獨立的新加坡情況不容樂觀,作為一個新國家,它急需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承認,并且由于是一個海島國家,新加坡的淡水資源十分有限,想要發展就需要大量的淡水,新加坡只能低聲下氣地與其他大國商談獲取淡水。
雖然新加坡剛剛成立時的情況十分惡劣,但是新加坡的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新加坡位于馬六甲海峽東部的口岸,溝通了太平洋和印度洋,同時具有許多天然港口的新加坡發展船舶的停靠和中轉經濟,因此新加坡的經濟逐漸發展起來。
新加坡與中國的地理位置較為接近,因此在中國大陸尚未實行改革開放的時候,有不少中國商人選擇去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的新加坡進行商業發展,華人在新加坡發展經濟并且在那里定居生活,華人對新加坡經濟的騰飛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新加坡也有將近七成的人是華人,但是新加坡的國語卻不是漢語,而是西方國家的語言英語,這樣做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英語被選擇作為新加坡國語
新加坡的國語是英語而不是漢語其實是在一個人的促使下做出決議的,這個人就是李光耀。李光耀曾經擔任過新加坡的總理同時他也是新加坡的開國元首,作為新加坡的最高領導人,他擔任過許多的職位,做出了許多重要的覺得,為新加坡的發展做出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本人也因此被譽為“新加坡國父”。
李光耀其實是新加坡華人,作為一個華人,漢語肯定更加親切,再加上新加坡中華人對人口占比等現實情況,李光耀卻沒有選擇漢語為新加坡的國語,而是選擇了英語,這自然有他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新加坡作為二戰時期重要的轉口貿易中心,經濟進入了停滯不前的狀態。新加坡國土面積狹小經濟結構單一,工業不發達,根本就沒有工業基礎。當英國軍隊撤離新加坡后,沒有了英國的支持,原本就處于停滯不前狀態的新加坡經濟情況更加危急,雪上加霜的事情不斷出現,新加坡的社會局面逐漸白熱化。
為了穩定社會秩序,促進經濟的發展,使新加坡經濟擺脫只能依賴于轉口貿易的現狀,李光耀只能不顧新加坡國民七成都是華人對現實條件,做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決定,宣布將英語作為新加坡的國語。
很多人到了現在都不能理解李光耀做出的這個決定,明明新加坡有七成以上的人口都是華人,如果選擇漢語為國語不是更加方便治理嗎?
而李光耀作為一個國家的領導者卻不這么認為。關于選擇英語為國語的原因,李光耀始終沒有明確的做出解釋和回答,直到后來由李光耀本人親自撰寫的《李光耀觀天下》在各國相繼出版,這個問題才有了答案。
二、選擇英語為新加坡國語的原因
原因主要有三個,一個是經濟原因、一個是政治原因還有一個則是歷史原因。首先李光耀認為過去統治新加坡的國家是英國,這是一個典型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這個國家在新加坡也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資本主義制度的新加坡與社會主義制度的中國道不同不相為謀。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都以英語作為官方語言,如果新加坡另行其道,以漢語為國語,那么在與西方國家的交流中就占據了不利地位。
這樣做就不利于新加坡國家的經濟發展,而新建立的新加坡在當時最需要的就是經濟的發展,以英語為國語再加上實行招商引商的優惠政策,這樣就可以吸引大批西方資本家到新加坡進行投資,建立大量的工業,也可以學習西方國家經濟發展的先進經驗,使新加坡建立起良好的工業基礎。
新加坡作為海島國家,國土面積狹小,嚴重缺乏淡水資源,在經濟上很大的程度上需要依賴于其他國家,李光耀認為只要建立起良好的工業繼承,擺脫新加坡以前的港口經濟發展模式,就可以一定程度上改變這一現狀。英語在當時已經成為了世界性的語言,以英語為國語可以為新加坡的學生出國留學提供便利,這些學生在出國留學學到先進的科學技術后可以轉而為新加坡的經濟發展服務,這也是原因之一。
第二個原因就是在當時的世界,由于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并立,世界上的國家主要劃分為資本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兩大陣營,原本就是資本主義國家的新加坡如果選用漢語為國語,那么就會引起西方國家的懷疑,得不到資本主義國家的支持,但由于本身的資本主義制度,它也不能進入社會主義陣營,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了與社會主義國家中國撇清關系,進入資本主義陣營,獲得資本主義國家的支持。在李光耀的堅持下,新加坡只能選擇英語為國語。
還有一部分是歷史原因,我們都知道,古代中國可以說是整個東亞和東南亞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古代中國建立了以自己為中心的封貢體系,古時候的新加坡就是這個體系中的重要一環,而到了近代,中國衰落,封貢體系瓦解,新加坡也脫離了這個體系。
封貢體系瓦解后,許多國家都選擇忽略或者遺忘曾經作為封貢國的歷史,比如日本和韓國,新加坡也不例外。在建國之后,新加坡作為一個獨立的國家,不愿意再讓人想起自己曾經依附于中國,因此即使當時新加坡有將近七成國民是漢人,新加坡為了不讓人想起古代的歷史,就選擇了英語為國語。
總結:
李光耀選擇英語為國語不是沒有原因的,他做出了諸多考量才最終做出了這個決定,結果也證明他的努力不是沒有效果的,在當時的那個年代,李光耀做出的這個決定保全了新加坡同時也為以后的發展奠定的基礎,新加坡的經濟飛速發展,成了“亞洲四小龍”之一,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發達國家。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