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取消句子獨立性是什么意思
取消句子獨立性(簡稱:取獨),是古漢語特有的一種語法現象,指的是用介詞“之”嵌在主謂結構中間,使得本來可以獨立成句的話變得語意未完。
取消句子獨立性是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虛詞"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表明它并不是獨立的完整的句子。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
1、從心理上說,讓讀者從頭就知道句子未完,就期待下文,這樣句子更覺緊湊。
2、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加一個“之”字,化成短語的形式,做句子的主語,原來的附加語則提升為句子的大謂語,占據重要的地位了,從而突出了大謂語的作用。
3、從語氣上理解,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加一個“之”字,具有停頓,舒緩語氣,突出謂語,加強情感的作用,用現代詞語來說,就是緩沖句子。
擴展資料:
“之”作為取消句子獨立性的用法在中學課本上頻頻出現,具體說來,又有四種類型。
1、取消獨立性后,作句子的主語。例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吾妻美我”本來意思是說“我妻子認為我美”,“吾妻”是主語,“美”是謂語,主謂間加了“之”字后,整個句子意思是“我妻子認為我美的原因,是偏愛我”,“吾妻之美我”譯為“我妻子認為我美的原因”,變成了這個句子的主語。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師道不傳”意思是“從師的風尚不流傳”,“師道”是主語,“不傳”是謂語,加了“之”之后,整個句子的意思是“從師的風尚不流傳的事實由來已久”,“師道之不傳”譯為“從師的風尚不流傳的事實”,也變成了這個句子的主語。
2、取消獨立性后,作句子的賓語,例如: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廉頗藺相如列傳》):“秦兵來”意思是“秦國出兵來攻打”,“秦兵”是主語,“來”是謂語,而加了“之”字后,整個句子的意思是“想不把和氏璧送給秦國,又擔心秦國出兵來攻打”?!扒乇畞怼弊兂闪恕盎肌钡馁e語。
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寡人之于國也》):“民多于鄰國”意思是“老百姓比鄰國多”,“民”是主語,“多”是謂語,加了“之”字后,整個句子的意思是“大王如果知道這些,就不要指望百姓比鄰國多”?!懊裰嘤卩弴弊兂闪恕巴钡馁e語。
3、取消獨立性后,作句子的狀語。例如: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燭之武退秦師》):“臣壯”意思是“我年輕”,“臣”是主語,“壯”是謂語,但加了“之字后,整個句子的意思是“我年輕的時候,尚且不如別人”,“臣之壯也”譯為“我年輕的時候”,變成了表時間的狀語成分。
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燭之武退秦師》):“行李往來”意為“出使的人來來往往”,“行李”是主語,“往來”是謂語,加了“之”字后,整個句子的意思是“出使的人來來往往的時候,(我們)供給他們缺少的東西”,“行李往來”同樣變成了整個句子的狀語成分。
4、取消獨立性后,作復句的分句。例如:
鄰之厚,君之薄也。(《燭之武退秦師》):“鄰厚”“君薄”本業的意思是“鄰國的勢力雄厚”,“您的勢力相對消弱”,它們分別兩個各自獨立的句子,“鄰”“君”與“厚”“薄”分別是主語和謂語。
但加了“之”字后,意為“如果鄰國的勢力雄厚了,那么您的勢力就相對削弱了”,前后現在聯系緊密,構成了假設關系的復句?!班徶瘛薄熬 弊髁饲昂蟮姆志?,共同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
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寡人之于國也》):“王好樂甚”意思是“大王非常喜歡音樂”,“王”是主語,“好”是謂語,加了“之”字后,整個句子的意思是“大王既然非常喜歡音樂,那么齊國應該治理得不錯吧?”前后構成因果關系。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取消句子獨立性
類似于英語里的從句,兩句話并成一句話
一個獨立的句子不能充當另一個句子的主語或賓語,因為它是動詞性質。
例如:“他丑”是一個獨立的句子,動詞性質,直接用它做另一個句子的主語,如“他丑讓我惡心”,或做賓語,“我惡心他丑”,都有語病。這時,加上一個助詞“的”,“他的丑”是一件事,名詞性,就通順了?!八某笞屛覑盒摹保弧拔覑盒乃某蟆?。這里的結構助詞“的”,就是將“他丑”這個短語名詞化,取消了它作為句子的獨立性。古文“取消句子獨立性”是用結構助詞“之”來實現的。
吾喜讀(我愛讀書),獨立句子,如果用它做“盡人皆知”的主語,就是“吾喜讀盡人皆知”,不通順,加上“之”變成“吾之喜讀盡人皆知”就通了。這與現代漢語語法是完全一致的。
請問什么叫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求詳細,有例子最好。由主語和謂語構成的句子可以獨立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如:我愛香山.但是,如果在主語與謂語之間加上一個"之"字,成了"我之愛香山",本來意思完整的句子卻變得不能單獨表達完整的意思了,必須說出愛香山的理由以后才算完整了.這里的"之"的功能就是取消句子獨立性. :“取消句子獨立性”: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虛詞"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表明它并不是獨立的完整的句子 通常來說一個主謂短語可以獨立成為一個句子,但在文言文中主謂短語充當句子成分的時候,當“之”處于主語和謂語之間的時候,之的用法即為取消句子獨立性。 如:臣之壯也 若為“臣壯”則是我年輕力壯,是主謂結構,可獨立成句;但文中“臣之壯也”,為我壯年的時候,此時它只是作為一句話中的狀語出現,不能獨立成句了。 取消句子獨立性,顧名思義,就是讓本可以獨立成句的句子不能成為句子,而只能成為句子中的某一成分。特征是在主謂結構的句子中間插入一個“之”,讓這個本可以成為主謂句的變成一個短語,充當句子中的各種成分。 舉幾個例子也許你比較一下就明白了: 1.臣之壯也,猶不如人——《燭之武退秦師》 我壯年的時候,尚且不如人?!俺級选北究梢允且粋€主謂句,此處“臣之壯也”做的是狀語。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我的妻子認為我美(以我為美),是因為偏愛我啊。 此處美和私都活用為動詞,美還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吾妻美我”本可以構成一個主謂句,但是加了"之",就作整句的主語了。 其他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例子 3.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觸龍說趙太后》前一個“之” 4.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寡人之于國也》后一個“之” 通常來說一個主謂短語可以獨立成為一個句子,但在文言文中主謂短語充當句子成分的時候,往往把”之”放在主謂之間使它不能獨立為一個句子。 如"夫專諸之刺王僚也" ,本來“專諸刺王僚也”可以是一個獨立的句子,但在原文中它并不是獨立的句子,而是充當狀語,原文是“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 比如說“王老師講課”是一個句子,最后可以用個句號,但如果說“王老師的講課”,多了一個“的”,就是一個短語,而不是一個句子,就不能用句號了,雖然“的”與“之”功能不完全一樣,但道理是一致的
把一個句子變成一個短語,就是取消獨立性;舉例,我今天很高興,變成 今天很高興的我
唐林r
文言文中,虛詞“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時,我們把它的詞性界定為“結構助詞”,把它的作用界定為“取消句子獨立性”。
那么,何謂“取消句子獨立性”呢?說白了,就是取消作句子的資格。作為獨立的句子的資格被取消了,那么這時只能有兩種出路:一是降級作短語,成為更大句子的成分;二是降級成為分句,隸屬于一個復句。下面分別闡述。
一、 句子獨立性被取消,降級作句子成分。
漢語有五級語法單位:語素、詞、短語、句子、句群。這是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的。不能作句子了,那么,降一格就是短語,然后這個短語作更大句子的成分。
例如下面下面這些句子:
1、 句子獨立性被取消后作主語
例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
如果沒有句中的“之”字,“師道不傳”(從師的風尚不流傳)這完全可以成為一個主謂句,但是,有了這個“之”以后,作句子的資格就沒了,成了大句子的主語。
成分劃分: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主語 謂語
2、 句子獨立性被取消后作謂語
例如:焉用完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 上句中的兩個“之”分別取消了兩個句子的獨立性,讓前者作主語,后者作謂語。
成分劃分:鄰之厚,君之薄也 (判斷句)
主語 謂語
3、句子獨立性被取消后作賓語
例如: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寡人之于國也》)
“民多于鄰國”(老百姓比鄰國多)這個句子,有了“之”以后,降格作了賓語。
成分劃分: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謂語 賓語
4、 句子獨立性被取消后作賓語
例如: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供其乏困。(《燭之武退秦師》)
“行李往來”(使者往來于東方)這個句子,有了“之”后,變成了“當(秦國)使者往來于東方的時候,(我們鄭國)供給他缺乏的物資。”作了狀語。
5、 句子獨立性被取消后作插入語(獨立成分)
例如: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公視”(你們看)的獨立性被取消后,在句子中做插入語,插入語是一種獨立成分,不與句子的六大成分(主謂賓定狀補)發生結構關系。在這里,“公視”(你們看)只起說話人引起對方注意的作用。
二、 句子獨立性被取消,成了一個復句的分句。
構成復句的單句,語法上叫作分句。這時,它只能和它的另一半相互依存成為一個大句子。否則,它只能成為半句話。
例如下面幾個句子:
1、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觸龍說趙太后》)
2、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逍遙游》)
3、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逍遙游》)
以上三例,前一個句子獨立性被取消后,都作假設復句的一個分句。
三、 有些情況下的“之”的作用不能視為“取消句子獨立性”。
例如下面兩個句子:
1、 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而已矣。(《寡人之于國也》)
2、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第一例“之”用在主語和介賓短語(狀語)之間,只能看成是調整音節的助詞。第二例“之”用在主語和“所”字結構之間,也起調整音節的作用。
文言文中,“的”在什么情況下有取消句子獨立性的意思
不是“的”,是“之”。用法與“的”同。
文言文中,“之”只在一種情況下的作用是取消句子獨立性。那就是將某個主謂句用作大句子的主語、賓語或分句的時候,主謂之間必須加“之”。
先用現代漢語舉例。比如說,“老師詳細講解”,這是一個完整的句子,如果要直接將這句話做句子的主語或賓語是不通順的。例如:“老師詳細講解讓大家都明白了這篇課文的中心思想?!逼渲?,“老師詳細講解”做主語,明顯不通,需要加上“的”,變成“老師詳細的講解讓大家都明白了這篇課文的中心思想?!弊髻e語的情況也是一樣的。
也就是說,句子的主語、賓語必須是名詞、名詞性詞組或短語,而不能是一個句子。只有加上“之(的)”才能變成偏正結構的短語或詞組。無論文言文還是現代漢語都如此。
再來看文言文。
“吾妻美我”(我妻子認為我美),可以打上句號了,因為它的語意完整,是一個句子。如果將它作為“私我也”(是因為偏愛我)的主語,必須將“吾妻美我”變成一件事、一種情況,使它名詞化:“吾妻之美我者”(我妻子認為我美的原因)。
根據這個分析,可以舉一反三。文言文中,凡是用主謂齊全的短語、句子做主語、賓語時,都必須加“之”來取消獨立性。例如:國富、兵強、山高、水清、月圓、海深等等,在文言文中都可以是完整的句子,將它們做大句子的成份時,都必須加“之”。
古文中取消句子獨立性是什么語法,請將詳細些,或告訴我古文語法網站,謝了
“取消句子獨立性”是古漢語特有的一種語法現象,指的是用結構助詞“之”嵌在主謂結構中間,使得本來可以獨立成句的話變得語意未完,比如“父母愛子”,主語是“父母”,謂語部分是“愛子”,可以成為完整的句子,但中間加上個“之”,變成“父母之愛子”以后,語意就不完整了,變成一個偏正詞組不能離開上下文而獨立成句了,語法學界管這種現象叫“取消句子獨立性”。
王力《古代漢語》第二冊(p461)說:“所謂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就是使句子在形式上詞組化,意思上不完整,如果不依賴一定的上下文,就不能獨立存在?!奔毞制饋?,有兩種情況:
第一, 在一個分句的主語謂語之間用“之”字,表示語意未完,讓讀者或聽者等待下文。例如:
左師公曰:“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保☉饑摺ぺw策四)
茍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論語·顏淵)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第二, 這種“之”字又常常用在充當主語或賓語的主謂結構之間。例如:
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傳·僖公四年)
子之哭也,一似重有憂者?(禮記·檀弓下)
以上兩例“之”處在作主語的主謂結構之間。
有時候,不是在主語謂語之間用“之”字,而是在主語和“于”字介賓詞組之間用“之”字,這樣形成的結構再作句子的主語。例如:
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
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同上)
此外,作賓語的主謂結構之間也可用“之”字隔開:
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左傳·宣公二年)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雕也。(論語·子罕)
唯恐緘滕扃鐍之不固也。(莊子·胠篋)
在文言文中,當一個主謂短語作一個句子成分譬如主語和賓語時,主語和謂語之間就要用一個結構助詞“之”將主謂隔開。這種用法叫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也叫取消主謂獨立性。其作用就是告訴讀者這是一個短語而不是一個句子,如:“臣之壯也,猶不如人”這個句子,“臣壯”這個主謂短語作“猶不如人”的主語,中間要加一個“之”,“也”是語氣助詞,表示句中停頓。
去看王力的《古代漢語》吧,或是郭錫良的《古代漢語》,都有詳細的解釋。
其實只要是《古代漢語》的教材一般都有解釋。
相關推薦:
著作權轉讓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內容)
最新立法法全文(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2023修正)
上訴狀怎么寫(上訴狀的訴訟請求怎么寫)
婚內經營性債務屬于共同債務嗎(婚內經營性債務屬于共同債務嗎)
涉外民事訴訟程序的原則(涉外訴訟的原則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