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嫩草国产线免费观看_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观看_精品精品国产高清a毛片_六月婷婷网 - 一级一级特黄女人精品毛片

19世紀20年代的社會背景 政治 思想 軍事等各個方面的

首頁 > 移民2021-10-16 23:37:50

美國20世紀20年代政治、文化背景(不要經濟的)

最好詳細點的。政治要側重政府為了維持自己的統治地位,并不是真正想改革 底層勞動人民的慘狀得不到關注 [email protected] 謝謝
20世紀20年代是美國歷史上一個特殊的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了(1918),經濟大蕭條(1929)還沒有到來。美國在一戰前期大發戰爭財,后期參戰,撿了個便宜,之后贏得了發展經濟的寶貴時機。由于一戰的殘酷,使得很多人對傳統的價值觀(比如國家、榮譽、民主、自由等西方意識形態)產生懷疑,失去信仰,放浪形骸,沉湎于享樂(跟中國現在差不多)。傳統的清教徒道德已經土崩瓦解,享樂主義開始大行其道。用當時流行作家菲茨杰拉德的話來說,“這是一個奇跡的時代,一個藝術的時代,一個揮金如土的時代,也是一個充滿嘲諷的時代。”菲茨杰拉德稱這個時代為“爵士樂時代”(一般指一戰以后,經濟大蕭條以前的約十年的時間),這個時代表面的奢華背后隱藏著空虛和無奈。
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伴隨著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快速發展,社會物質財富急劇增加,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形成了長達七年之久的“柯立芝繁榮’’。在這種劇烈的社會變化的沖擊下,原有的道德規范被迅速瓦解, 人們的內在精神狀態無形中開始失衡,甚至處于混亂之中。至此,道德規范開始一場深刻的轉型,美國進入了對日后影響深遠的道德轉型時期。
處于道德轉型期的20年代,美國呈現出與以往傳統的道德規范格格不入的種種景象:其一,美國民眾的消費價值觀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對商品無止境的追求,使消費主義道德觀和享樂主義生活方式成為社會的主流。其二,婦女的地位發生了巨大變化,獲得了選舉權的婦女走出家門,擁有了獨立的經濟地位,并在生活方式方面發生革命性變化。其三,汽車的普及帶來的出行便利、舞廳跳舞興起的新形式、維也納精神分析學家西格蒙德•弗羅伊德學說的推波助瀾和日益興盛的好酒之風增加了大大削弱男女之間的禁忌。
美國在“柯立芝繁榮”時期的經濟騰飛,促進的不僅是社會經濟結構和經濟形式,同時也是社會文化的全面轉型。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的道德,在這場轉型中表現出對傳統道德規范深層次、全方位、綜合性的挑戰和反思,對美國社會的影響深遠,直接促使了美國現代生活方式的形成。
20年代的美國社會道德轉型提高了婦女的地位、促進了婦女的解放。但另一方面,在拋棄舊日道德準則同時,新的準則卻還未建立,它的拜金主義和縱欲主義為大蕭條的出現埋下了禍根,繁榮背后潛藏了種種的問題。
是美國歷史上一個特殊的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了(1918),經濟大蕭條(1929)還沒有到來。美國在一戰前期大發戰爭財,后期參戰,撿了個便宜,之后贏得了發展經濟的寶貴時機。由于一戰的殘酷,使得很多人對傳統的價值觀(比如國家、榮譽、民主、自由等西方意識形態)產生懷疑,失去信仰,放浪形骸,沉湎于享樂(跟中國現在差不多)。傳統的清教徒道德已經土崩瓦解,享樂主義開始大行其道。用當時流行作家菲茨杰拉德的話來說,“這是一個奇跡的時代,一個藝術的時代,一個揮金如土的時代,也是一個充滿嘲諷的時代。”菲茨杰拉德稱這個時代為“爵士樂時代”(一般指一戰以后,經濟大蕭條以前的約十年的時間),這個時代表面的奢華背后隱藏著空虛和無奈。
是美國歷史上一個特殊的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了(1918),經濟大蕭條(1929)還沒有到來。美國在一戰前期大發戰爭財,后期參戰,撿了個便宜,之后贏得了發展經濟的寶貴時機。由于一戰的殘酷,使得很多人對傳統的價值觀(比如國家、榮譽、民主、自由等西方意識形態)產生懷疑,失去信仰,放浪形骸,沉湎于享樂(跟中國現在差不多)。傳統的清教徒道德已經土崩瓦解,享樂主義開始大行其道。用當時流行作家菲茨杰拉德的話來說,“這是一個奇跡的時代,一個藝術的時代,一個揮金如土的時代,也是一個充滿嘲諷的時代。”菲茨杰拉德稱這個時代為“爵士樂時代”(一般指一戰以后,經濟大蕭條以前的約十年的時間),這個時代表面的奢華背后隱藏著空虛和無奈。
胡弗政策
已發,

19世紀到20世紀各個年代的世界背景分別是什么?都發生過哪些重大的歷史事件?

19世紀到20世紀各個年代的世界背景分別是什么?都發生過哪些重大的歷史事件?

中國近代史與世界近代史有什么不同?(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軍事、政策、外交、科技等方面回答)

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軍事、政策、外交、科技等方面回答rnrn要完整```
中國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止于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覆亡,歷經清王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

19世紀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強接連發動了侵略中國的戰爭,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不斷遭到破壞,西方列強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激化。70年代以后,列強對華侵略加劇,中華民族危機日益深重。

中國人民為反抗列強侵略,爭取民族獨立,進行著英勇的斗爭,開始了救亡圖存的探索。以“自強”“求富”為目的的洋務運動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資產階級維新派為了挽救民族危亡,發展資本主義,進行了維新變法運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新文化運動沖擊了封建主義的思想、道德和文化,開啟了思想解放的閘門。中國在飽受列強欺凌、被迫開放的環境中不斷進行著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的變革,中國的近代化艱難起步,社會結構開始逐步從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

1919年爆發的五四愛國運動,標志著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第一次國共合作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的高漲。國共合作破裂后,中國共產黨為反抗國民黨統治,進行工農武裝革命,開始了中國革命道路的艱難探索。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中華民族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全國抗日救亡運動不斷高漲。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七七事變,中華民族全面抗戰從此開始。中國人民經過八年浴血奮戰,終于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來反侵略戰爭的徹底勝利。

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面臨著兩種命運、兩個前途的決戰。中國共產黨為爭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國民黨政府在美帝國主義支持下悍然發動內戰。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戰爭,推翻了國民黨在中國大陸的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希望對你有幫助
還有下面的這些觀點:
一、關于“中國近代”的概念嚴格說來,“近代”這個詞,并不是社會發展史上指稱某一確定歷史時期的科學概念。使用上很不統一。一般而言,就歐美目前來說,是把它進入資本主義社會時期作為“近代”的開始。所以世界歷史是把最早的資 產階級革命爆發(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作為“近代”歷史開端的標志。但中國情況不同。在中國歷史上,沒有像歐美國家那樣獨立的資本主義社會時期。我們把1840年作為中國近代歷史的發端,并不是由于這個時候中國社會內部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成熟到了要求取代的封建生關系的程度,因而導致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就像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那樣。而主要是由于外來的侵略。引起中國社會內部的變化,把中國推到一個與過去不同的歷史時期,也就是半封建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這個社會雖然后來也產生了資產階級,也曾有過資產階級掌握政權的階段,但是難以說它是一個完全的資 本主義社會。只是從中國歷史發展階段來說,它約略地相當于資本主義社會的范疇。這樣說來,就是把半殖民半封建的一個社會歷史階段作為“中國近代”歷史。當然,國外有的歷史研究者不這樣看,他們把中國近代的起點上推到十七世紀中葉清朝建立的時候,一方面強調與西歐歷史分期的對應性,另一方面又是意在把中國近代史的主題說成好像是中國國內的民族矛盾。這是不科學的,我們還是著眼中國社會的特點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歷史階段作為中國近代。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歷史,從1840年開始,一直到1949年新中國建立才告結束。那么是不是應該把整個這一時期都算作“中國近代”史呢?從科學意義上講,應該是這樣。這一觀點,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就有人提出(例如榮孟源在1956年寫的“關于近代史分期問題”一文,就明確表示贊同中國近代史的斷限從1840年起到1949年9月止的意見)后來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到現在看來,應該說得到了基本公認。但是從教學習慣上,一般還是以1919年五四運動為界,把這段歷史劃開,前半段作為“中國近代史”。后半段歸入“中國現代史”。也就是說,只把舊民主主義階級歸入“中國近代史”,而把新民主義革命階段歸入中國現代史。雖說這兩個階段確有不同的特點(主要是革命領導力量不同),但社會性質并沒有變,都應劃在中國近代歷史時期。這是我們要了解的第一個問題。二、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特點和中國古代歷史相比較,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特點是什么呢?第一,它的歷史變化非常迅速和劇烈中國古代歷史時間漫長,內容豐富,但從歷史發展的宏觀方面,也就是生產方式、政治體制和社會意識形態等方面看,應該說是處于長期相對停滯的狀態,變化非常緩慢,外國一些學者對此大感驚異不解。例如:大文豪雨果感嘆“中國真是保存胎兒的酒精瓶”。而大名鼎鼎的黑格爾曾這么說:“中國歷史本身沒有什么發展,因此我們不必再與聞該歷史的各個細節方面。”當時德國還有學者說:“在我們面前的中國它沒有過去,而是一個我們古代就認識它,今天依然一模一樣存在的國家。”德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朗克(1795-1886)的說法更典型:“中國人民永遠靜止的人民”(見《中外文化交流史》頁118-119)當然,這種看法存在著很大的歷史偏見,但確也反映出,與外國古代歷史相比,中國古代歷史變化較小。中國近代歷史就不一樣了。算到新中國成立也不過110來年的時間,而歷經新舊民主革命兩個歷史階段,可以說是飛躍式的變化。除了社會性質,革命階段的變化之外,在其他多方面也表現出來,譬如,單說我們要講的近代80年中,就發生了不下十余起震蕩全國甚至有國際影響的戰爭、事變以及人民反抗的重大斗爭。社會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各方面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巨變,對中國近代歷史的變化之劇烈,我們學習當中應注意體察。第二,它的社會變化非常復雜這種復雜性主要源于它不是一個完整的、單一的社會形態。它的表現可以分這么幾點來大致看一下:(1)表現在生方式上。中國近代始終處于舊的生產方式衰敗而末死亡,新的生產方式產生而末壯大的狀態。封建經濟,在鴉片戰爭后呈衰敗趨勢,但封建經濟的基石,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密切結合的自然經濟,始終沒有完全瓦解,相當一部分窮鄉僻壤,甚至直到解放初,這種痕跡仍比較明顯,而應該作為社會上新的生產方式的資本主義近代工業生產,卻主要又不是來源于明末清初以來曾經孕育于封建社會內部的資本主義萌芽(這種萌芽在外國資本主義入侵后,幾乎都被摧殘殆盡),而是由依附于洋務派所辦的民用企業的商股和較小規模的商辦企業,在帝國主義壓迫和封建主義束縛的夾縫中產生和發展的,很有限,在社會生產中始終未能占主導地位。而外國資本則比民族資本要強得多。這樣,中國近代的社會經濟就有地方經濟、小農經濟、不同成份的資本主義等經濟多種形態。總之在近代中國始終是多種經濟并存,并不是一種生產方式出現就代替了舊的生產方式那么單純。(2)表現在階級結構上。正是基于上述一點,各種經濟成份交錯并存,相應,也就造成多種階級力量并存,階級關系錯綜復雜的狀況。我們知道。在中國封建社會是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是最基本的階級。而中國近代情況就不同了,因為半封建、半資本主義并存,所以主要就存在有四大階級:地主階級、農民階級、資產階級、無產階級(另外,還有個別少數民族地區有奴隸主和奴隸、農奴主和農奴的存在,不占主要地位)。而這四個階級各自內部情況又比較復雜且處于劇烈的分化變動之中。例如官僚、買辦、商人等形成的資產階級,許多人前身就是地主,甚至一身兼地主、資本家二任。農民和工人階級又有著天然的聯系,就是破產農民中的一部分人流入城市,充當了無產階級的后備軍,成為工業無產者。就單說資產階級吧,階層十分復雜,可分為官僚買辦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兩大部分,而民族資產階級之中,又明顯地表現出上層和中下層的階層的分野。總之,中國近代的階級狀況是很復雜的。(3)表現在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錯綜交織。中國封建社會,社會主要矛盾比較單純,就是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而到了中國近代,不但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依然作為社會主要矛盾存在,而且又加上了資本-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這對主要矛盾,中國人民肩負了反帝、反封建的雙重任務,而中國封建統治者與外國侵略者之間的關系又是微妙的,即有矛盾沖突的一面,又有勾結聯合的一面,具體情況又因時因事而異,所以,近代中國的反侵略反封建斗爭的格局就十分復雜。(4)還表現在中國是列強共同控制、侵略的半殖民地這樣一種特別狀況。近代中國既不象獨立的國家那樣,也不象被某一個帝國主義國家控制的完全殖民地那樣,它是被列國諸國共同宰割的半殖民地。列強各國的社會特點、地理環境、國力強弱。在國際政治舞臺上的地位等條件不同,因而侵略中國的手法、特點也不完全一樣,但它們又都力圖控制和影響中國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各自挾持一派或幾派政治勢力。在侵略當中既相勾結又相爭奪,都想盡多地攫取侵略權益,但又不能獨吞中國這塊肥肉,不能不保持一定均勢將中國置于半殖民地狀態。這也增加了近代中國社會歷史的復雜性。(三)中國近代歷史的分期和基本線索問題。關于中國近代史的分期問題,是胡繩同志于1954年在該年度《歷史研究》第1期上發表的一篇文章首先系統地提出的,該文題目就叫《中國近代歷史的分期問題》。在此以前,中國近代史著作一般沒有作明確的歷史分期,多是“紀事本末體”,就是:以重大事件為主干,分若干章分別交待各事件的來龍去脈,評述其成敗利鈍和歷史意義等(像范老的《中國近代史》上冊基本就是這樣)。這種體裁、體例的優點是能使讀者對某一特定史事的全過程有較完整的了解,但由于一般是以政治事件的始未為主題,從而易于忽略與此事件相聯系的經濟、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內容,且不易顯示整個中國近代歷史的發展線索和規律。自胡繩同志發表《中國近代史的分期問題》,引起了一次卓有成效的關于中國近代史分期問題的大討論,結果 ,胡繩同志在其文中提出的“三次革命高潮說”為學術界所公認,幾成定論。所謂“三個高潮說”,是基本上用階級斗爭的表現來做劃分時期的標志,據此,從中國近代歷史劃出三次革命高潮時期:第一次是1851-1864年的太平天國時期;第二次是甲午戰后的幾年,也就是戊戌變法運動和義和團運動時期;第三次是由1905年同盟會的成立到辛亥革命時期;三次革命高潮構成了中國近代歷史演進的基本線索。據此分別以每一次高潮為一個中心,將整個中國近代史劃分為從時間上能夠銜接起來的三個段落:一是1840-1864年;二是1864-1901年;三是1901-1919年,多年間不管是教科書還是中國近代通史著作,一般都是這個模式。隨著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思想解放運動的發展,從80年代初開始,中國近代史學界就中國近代史的基本線索問題展開了第二次大討論。這次討論是以李時岳同志在《歷史研究》1980年第一期上發表的一篇題為《從洋務、維新到資產階級革命》的文章為起點的。這篇文章是主張按照如其標題所示來認識中國近代史的基本線索的,旨在把資產階級運動的發生、發展認定為中國近代史的基本線索,有人將這種觀點概括為“三個階梯說”。不過,文章中也把太平天國農民戰爭作為中國近代歷史基本線索中的最初一階。李時岳同志對將他的觀點概括為“三個階梯說”也表示不同意(主要是不同意數碼“三”,至于“階梯”之喻,他表示很欣賞),故我們不妨稱之為“四個階梯說”。“三個階梯”也罷,“四個階梯”也罷,反正是突出資產階級運動這條線索,這一點很明顯,這和“三次高潮說”大不相同,是對“三次高潮說”的挑戰。具體歷史事件上,兩者的分歧和差異主要在于:在“三次高潮說”中,沒有洋務運動的歷史地位而突出了義和團運動的歷史地位(是第二次革命高潮的主要標志);在“四個階梯說”中,有洋務運動的歷史地位而排去了義和團運動
經濟:夏朝左右奴隸制產生并開始發展;商朝時期進一步發展;西周時期,進入鼎盛時期。春秋時期進入瓦解時期。戰國時期,封建制產生;秦漢時期是發展時期;魏晉南北朝是進一步發展時期;隋唐是鼎盛時期;宋元是繼續發展時期;明清時沒落時期。

思想文化: 春秋戰國時是百家爭鳴時期;秦朝 是法家思想占統治地位時期;西漢前期是黃老無為思想占統治地位時期;漢武帝時期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時期,從此儒家思想便占中國思想的主導地位西漢末時,佛教傳入中國;東漢末年道教產生;明清時西學東漸,西洋思想開始傳入中國。清末,西方資產階級自由主義傳入中國。五四運動末期,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1949年以后后馬克思主義占主導地 位。

政治:先秦時是分封制。秦以后是帝國制即中央集權地皇帝制,地方上是郡縣制,其中漢時地方上有分封制和郡縣制共存;秦漢時中央是丞相制,隋唐以后是三省六部制,這表示封建國家中央集權大大加強,明朝時朱元璋罷相,清朝時,雍正設立軍機處,表明封建國家中央集權達到頂峰。民國時是資產階級共和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共和國,屬單一制國家。
世界近代史的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手工業時代(16世紀——19世紀初)

資本主義經濟:資本主義形態在16世紀成為一股顯見的潮流,這個世紀出現的宗教改革,德國的農民戰爭,新航路的開辟、尼德蘭革命、英圈地運動的擴大、文藝復興運動的擴展、重商主義的興起等現象,無一不是資本主義商品經濟迅速發展的影響和后果。

在工場手工業時期,資本主義還處在童年時期,工業資本和商業資本還沒有明顯分開,基本上商業資本控制工業,兩種類型的手工工場,即分散的手工工場和集中的手工工場都是由商人開辦的(分散的手工工場是多數,集中的為數甚少)。商人作為早期的資產者,不僅控制著工業,而且其上層即大富翁還逐漸成為金融家,這就是金融資產階級,也被稱為大資產階級(金融資產階級主要是通過包稅和放國債發跡并形成為一個階層的)。他們是整個資產階級當中的最富有、經濟實力最雄厚的階層。商業資本控制工業,金融資產階級在資產階級中雄踞首位,并不意味著工商業發展平平,少有起色;當時工商業的發展水平已相當可觀,進出口貿易也相當發達,17、18世紀的商人們,尤其是組成海外貿易的商人們,奔波于世界各地擴張殖民,謀求霸占市場和原料場地。三次英荷戰爭,英法十年戰爭等國際戰爭,本質都是商業戰爭,爭奪市場,達到如此激烈的地步,反過來也可證明工商業的發展已達到了前所沒有的高度,國內市場的容量已難以滿足其需要了。

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封建自然經濟走向瓦解是當時經濟領域的大趨勢,以圈地運動為例,說明英國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瓦解過程。

土地所有制的變化:封建土地所有制被資本主義土地所有制所取代。

經營方式的改變: 建立資產階級農場和牧場,雇傭被剝奪了土地的農民進行生產。

階級結構的變化: 新貴族的形成,在后來的資產階級革命中起了領導作用。

勞動力條件: 造就了大批的資本主義發展所需要的自由勞動力。

政治: 那時的資本主義力量也同樣處在童年時期,已建立起的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才四個,其余國家和地區都還處在封建主義或封建主義之前的發展階段,從力量對比來看,資本主義所占的分量實在是微乎其微,不過,作為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新生事物,它的生命力是強勁的,它終將取代前資本主義制度的大趨勢是無法阻擋的.從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的轉變,基本上不外乎革命與改革兩種方式,英、法等國是通過革命的方式進入資本主義時代的,但是多數國家走的是改革的道路,革命常常能顯示出將封建統治一舉擊潰的威力,這是改革的方式難以比擬的,因為改革基本上是由具有明智頭腦和長遠眼光的原封建統治者進行的,由于不發生政權易手的斗爭,就使得改革的方式有著演進、溫和的特色,而且其措施都是首先從經濟方面著手進行,一時間極少涉及政治方面。因此以改革方式向資本主義過渡,必定是個較長的過程,不會一蹴而就,還會留下較濃厚的封建殘余,但改革很少引發大的動蕩,有利于保護生產力,這一階段還沒有通過改革完成向資本主義過渡的事例。

民族解放運動:當時的殖民主義者實行的統治政策并不完全相同,一種是偏重于把殖民地當作自己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場地;一種是以搶劫掠奪財富為主。前者是資本主義經濟較發達的殖民者,如英、荷;后者是封建國家,以西、葡為代表,兩者都從殖民地掠奪了大量財富,給當地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只是目的、手段有所不同.由于這種不同,就使殖民經濟的后果有了區別.在英荷的殖民地出現了某些資本主義性質的工商企業,而在西葡的殖民地,這種情況極為罕見。這就使得美國獨立戰爭和拉美獨立運動的結局顯而不同,在美國建立了資本主義合眾國,而拉美各國建立的是獨裁性質的有濃厚特點的專制政權(考迪羅制)。盡管如此,推翻殖民統治,爭取國家獨立,仍然是進步現象,是民族運動的勝利。

意識形態:這一時期的主潮流同樣體現了封建制度的衰亡和資本主義興盛的客觀規律,17世紀時啟蒙運動從英荷興起。18世紀更是被稱為“啟蒙時代”或“理性時代”,一大批法國的偉大思想家將啟蒙運動推向頂峰。

國際關系:這一階段之中,發生了一場震撼全歐洲的國際戰爭——拿破侖戰爭。不管對拿破侖及其政權作出什么樣的評價,有一點是確定無疑的,那就是拿破侖代表的是資本主義勢力,他的對手反映的是各國封建王朝的意愿,至于英國,只要是將法國視為競爭對手。拿破侖的失敗表明:即使是在資本主義力量最為強勁的歐洲,也還是封建勢力更強大些,更不用說世界其他地區了。從資本主義本身的情況來看,工場手工業階段的生產力水平還無力將封建制度徹底消除,資產階級要成為主宰世界的力量,只有到工業革命后的工業資本主義時期才能夠實現。

第二階段:蒸汽機時代(19世紀初——19世紀70年代)

19世紀的歷史實際是在英國工業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下開始的,這兩大事件的影響,從經濟和政治上極大的加強了資本主義力量。尤其是工業革命,使有關國家的社會結構、經濟結構和階級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而且對世界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資本主義力量的加強,推動了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和革命,自由主義運動日趨強大;工業革命造成的新階級——無產階級從誕生后不久便開始了爭取自身利益的斗爭,工人運動使商品輸出成為資本主義的生命線。資產階級掀起了殖民擴張的狂潮,引發了民族運動的高漲。自由主義、社會主義、民族主義成為19世紀三股交錯存在的歷史潮流。其中自由主義潮流是主流。也就是說世界上的主要矛盾是資產階級與封建勢力、以及工業革命前老式資本主義體制的矛盾。

自由主義:即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運動.在還處于封建統治下的國家里,其根本任務是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資本主義制度;在已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里,主要是工業資產階級勢力與工業革命前的舊體制作斗爭;從國際范圍看,則是推翻1815年維也納會議炮制的反動秩序。

史實:19世紀20年代的西班牙革命,意大利革命和希臘獨立革命,30年代法國的七月革命和七月革命影響下的比利時革命。

1848年歐洲革命,英國則進行了一系列適應工業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如1832年第一次國會改革,1846年廢除“谷物法”,40年代開始的自由貿易政策以及1867年第二次國會改革。

19世紀60——70年代俄國廢好,德、意統一,法蘭西第二帝國推行的新型經濟政策,(這是工業革命得以完成的重要原因),1867年奧匈二元制帝國建立,美國內戰,日本明治維新等,這一切都是蒸汽時代資本主義取得的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勝利,即資本主義在全世界范圍內最終得以確立。資本主義確立,既包括上述一系列國家進入資本主義時代,還包括世界上的大片領土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以及不少政治上獨立、卻在經濟上被資本主義列強所左右的國家(如拉美),這樣,19世紀60、7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

社會主義:工人運動是工業革命的直接后果,真正的工人運動是從三大工人運動開始的。

史實:三大工人運動即1848年巴黎工人六月起義,1864年第一國際的成立及其活動,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這一階段的工人運動大體有如下的特點:

(1)自發性;(2)暴力多;(3)政治斗爭為主。

出現這樣一些特點,是當時的社會條件造成的.在19世紀70年代之前,除最早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之外,其余開展工業革命并出現了工人運動的國家。在政治上并未進行大的順應工業資本主義發展的變革,依然保持著以往傳統的統治方式,有的國家(如德國)還是封建性質的.這些國家基本上沒有什么社會立法,處理社會反抗運動時,以高壓政策為主,即使是新型的工業資產階級,也受到壓制。資產階級當然更不被當權者放在眼里,政治上沒有權利,公民的選舉權也受到各種各樣的限制,包括財產資格限制.在這種情況下廣大工人很自然的認定,自己的悲慘遭遇是由于沒有社會地位、缺乏政治權利造成的,一旦起來斗爭,便將爭取政治權利和選舉權利的口號喊了出來,甚至要求對政治體制進行改革,或者直接去爭取政權.所以這一時期的工人運動多半是政治斗爭。

同時,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資產階級仍然保留著以榨取絕對剩余價值為主的剝削方式,如延長工時、壓低工資、增加勞動強度,雇傭童工、女工等手段,這也是勞動生產率相對不高的反映。這種非人的待遇,使工人胸中充滿憤怒,一旦起來斗爭,滿腔怒火便爆發出來。這是工人運動多采取暴力斗爭的原因。(巴黎公社革命典型的體現了上述特點)。

民族起義:最為突出的地區是在亞洲,即亞洲革命風暴。

工業革命開始以后,尋求和擴大海外市場成了資本主義的當務之急,列強的殖民擴張基本上是將商品輸出放在首位。在西方列強使被侵略國簽訂的各種不平等條約中,都把開辟通商口岸放在首位,正表明了這一時期殖民主義的特點。

亞洲革命風暴有其時代局限性所造成的特點。這些特點往往就是造成其失敗結局的原因。總的來說,這些斗爭都是傳統的中世紀反抗斗爭的繼續,缺乏近代的內容。

①有些運動仍帶著改朝換代的封建性傳統;

②一些起義打著宗教的旗號;

③所有的運動都沒有提出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綱領;

④運動的領導者都是農民領袖或王公貴族。

指出這些特點,決不是貶低亞洲革命風暴的意義,那些反抗者及其領袖們,仍是名垂史冊的英雄.這些特點是時代的局限性造成的,其根源是那時亞洲各國除日本之外還沒有自己的民族資本主義,這說明民族運動有一個從舊類型向新類型演變的過程,并不因為發生在近代史時期便都是一個模式。

意識形態:第一階段的啟蒙運動將“天賦人權”當作主題,幾乎完全是針對封建專制與特權的,突出反封建的主題。進入蒸汽時代以后,機器生產將商品輸出提到了舉足輕重的地位,自由競爭的學說隨之興盛起來。同時要求進行政治上的改革,以適應工業資本主義發展也提上了歷史日程.反映到意識形態上,自由主義思潮也就增添了新內容,即不僅要反對特權和封建傳統,而且要將自由主義當作管理經濟和治理國家的導向性理論。

還有一股是社會主義思潮,工人運動興起后,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了科學共產主義理論,此外還有空想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各類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等.科學共產主義誕生后,也只是眾多社會主義流派中的一個,并未能取得在國際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中的指導地位,只有一些先進分子接受了馬克思學說,如威廉,李卜克內西,倍倍爾等,他們建立了第一個工人階級政黨——德國社會民主工黨。《共產黨宣言》所闡述的基本原理是正確的,但是在對資本主義制度生命力的估計上有誤差,未能預計到大工業的發展,生命力的迅猛提高,使資本主義制度的自我調節能力大為增強。所以在半個世紀以后,恩格斯非常實事求是地宣告,原來的估計是不對的,“當時歐洲大陸經濟發展的狀況,還遠沒有成熟到可以鏟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程度,歷史用經濟革命證明了這一點。“巴黎公社的失敗證明了這一點。巴黎公社的失敗早已注定。即便不犯任何錯誤,也必然要失敗,其根本原因在于:法國當時處在兩次工業革命之間,小生產還占絕對優勢,法國的資本主義制度還處在向上發展時期,遠沒有進入成熟階段,無產階級奪權的時機并不成熟,這次革命并不是由于生產關系阻擊了生產力的發展,上層建筑阻擊了經濟基礎的演變而爆發的。而是由于第二帝國晚期的腐敗和普法戰爭的失敗,以及“國防政府”的無能,激發了巴黎人民的義憤而引起的。

國際關系:為爭奪殖民地和歐洲霸權,列強之間展開了激烈的角逐,甚至爆發了一些局部性的國際戰爭。克里米亞戰爭就是典型代表。

第三階段:電氣化時代(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
資本主義:壟斷組織的形成,標志著資本主義已演變到了帝國主義階段。經濟上以科學技術為先導,以壟斷組織作為組織經營的手段,政治上以民主代議制為主要政治體制,實行政黨政治,公民參與,自由競選,可以說現代意義的資本主義基本定型.資本主義的對外侵略擴張變本加厲,將整個世界瓜分完畢。隨著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最終形成,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也最終確立。

社會主義:第二次工業革命后,工人運動與社會主義運動在特點上出現了新的變化,首先是有組織的斗爭增多了,其次是合法性斗爭成為主要形式,暴力性武裝斗爭幾乎不現,最后是經濟斗爭已多過政治斗爭。(八小時工作制,提高工資,勞動保護,工傷賠償等)這主要是西歐、北美的情況.東歐的俄國另當別論,那里盛行專制主義,既沒有集會結社、言論出版的自由,也不允許隨意罷工,更不用說抗議和反對政府了,因而那里的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只能以秘密的地下斗爭方式開展,走武裝起義道路。西歐、北美工人運動出現這些特點,是社會環境與條件的變化造成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經濟大大發展,工人的生活狀況也大為改善,工資提高的速度明顯超過了物價上漲的速度。根據人之常情,人們生活上能夠維持溫飽,必需的方面還差強人意,那么誰還肯甘冒死亡、坐牢的危險去進行斗爭呢?歷史上的武裝起義、暴動,都是“逼上梁山”的結果.政治上,各國的政治改革使男公民基本上獲得了普選權,集會結社和出版報刊的權利也已獲得.第二國際曾在法、德、英、瑞士等國開過多次代表大會,從未受到官方的禁止和侵擾,既然當年奮力爭取的政治權利已基本獲得,且以成為工人運動正在運用的工具和手段,那么斗爭目標自然就更多地集中到了經濟要求方面。

民族主義:這一階段民族解放運動的性質發生了重大變化,由過去的舊式民族運動演變為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與革命。同時19世紀末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侵略,以資本輸出為主,使得民族資本主義和無產階級在殖民地、半殖民地誕生,通常是無產階級誕生在資產階級之前,因為先行設廠的外資企業所雇傭的工人都是當地人。

民族資本主義是各殖民地、半殖民地及落后國家中代表先進生產力的新生事物。民族資產階級成為民族運動的旗手,提出了資本主義性質的奮斗綱領和口號,這就改變了民族運動的性質,其突出事件是亞洲的覺醒和古巴、墨西哥的資產階級革命。

體現新型特點的民族運動,常常有個從改良到革命的發展過程,印度國大黨溫和派19世紀末領導的運動,以及20世紀初國大黨激進派以提拉克為首進行的斗爭,就體現了這種發展趨勢。中國近代史上19世紀末康有為、梁啟超領導的維新變法運動和20世紀初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更是由改良轉變為革命的典型表現。

意識形態:同樣,由于環境與條件的改變,社會主義思潮也有了一些變化,主張以漸進的、和平的方式實現社會主義的學說興起并流傳開來,這就是修正主義學說。另外還有社會達爾文主義的誕生(哲學領域中的民眾的權力意志哲學和超人哲學,體現帝國主義爭霸的背景)。

國際關系:在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規律的作用和影響下,帝國主義國家圍繞著爭奪霸權和殖民地,展開了激烈的斗爭,形成了三對基本矛盾,矛盾沖突愈演愈烈,導致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兩大軍事集團瘋狂擴軍備戰,終于導致了一戰的爆發。
1919年爆發的五四愛國運動,標志著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第一次國共合作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的高漲。國共合作破裂后,中國共產黨為反抗國民黨統治,進行工農武裝革命,開始了中國革命道路的艱難探索。

美國20世紀20年代政治、文化背景(不要經濟的)是什么?

最好詳細點的。政治要側重政府為了維持自己的統治地位,并不是真正想改革 底層勞動人民的慘狀得不到關注。
20世紀20年代是美國歷史上一個特殊的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了(1918),經濟大蕭條(1929)還沒有到來。美國在一戰前期大發戰爭財,后期參戰,撿了個便宜,之后贏得了發展經濟的寶貴時機。由于一戰的殘酷,使得很多人對傳統的價值觀(比如國家、榮譽、民主、自由等西方意識形態)產生懷疑,失去信仰,放浪形骸,沉湎于享樂(跟中國現在差不多)。傳統的清教徒道德已經土崩瓦解,享樂主義開始大行其道。用當時流行作家菲茨杰拉德的話來說,“這是一個奇跡的時代,一個藝術的時代,一個揮金如土的時代,也是一個充滿嘲諷的時代。”菲茨杰拉德稱這個時代為“爵士樂時代”(一般指一戰以后,經濟大蕭條以前的約十年的時間),這個時代表面的奢華背后隱藏著空虛和無奈。
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伴隨著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快速發展,社會物質財富急劇增加,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形成了長達七年之久的“柯立芝繁榮’’。在這種劇烈的社會變化的沖擊下,原有的道德規范被迅速瓦解, 人們的內在精神狀態無形中開始失衡,甚至處于混亂之中。至此,道德規范開始一場深刻的轉型,美國進入了對日后影響深遠的道德轉型時期。
處于道德轉型期的20年代,美國呈現出與以往傳統的道德規范格格不入的種種景象:其一,美國民眾的消費價值觀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對商品無止境的追求,使消費主義道德觀和享樂主義生活方式成為社會的主流。其二,婦女的地位發生了巨大變化,獲得了選舉權的婦女走出家門,擁有了獨立的經濟地位,并在生活方式方面發生革命性變化。其三,汽車的普及帶來的出行便利、舞廳跳舞興起的新形式、維也納精神分析學家西格蒙德•弗羅伊德學說的推波助瀾和日益興盛的好酒之風增加了大大削弱男女之間的禁忌。
美國在“柯立芝繁榮”時期的經濟騰飛,促進的不僅是社會經濟結構和經濟形式,同時也是社會文化的全面轉型。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的道德,在這場轉型中表現出對傳統道德規范深層次、全方位、綜合性的挑戰和反思,對美國社會的影響深遠,直接促使了美國現代生活方式的形成。
20年代的美國社會道德轉型提高了婦女的地位、促進了婦女的解放。但另一方面,在拋棄舊日道德準則同時,新的準則卻還未建立,它的拜金主義和縱欲主義為大蕭條的出現埋下了禍根,繁榮背后潛藏了種種的問題。

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軍事,民族關系,社會制度等方面歸納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征。

經濟:奴隸主的土地國有制(井田制)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
政治:諸侯國紛紛進行政治改革;諸侯國之間爭霸、兼并戰爭頻繁;奴隸主階級走向衰亡,新興地主階級不斷走向壯大。
民族關系:通過經濟文化交流和頻繁的戰爭,促進了華夏族與周邊少數民族逐步融合。
思想文化:文化異常繁榮,哲學思想流派紛呈,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科學技術有了很大發展,取得不少世界領先的成就。

主要因素:由于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大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私田”增多,封建剝削方式的產生。隨著新興地主階級勢力的壯大,各諸侯國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和變法,廢除了奴隸制度,確立了封建制度。
奴隸制衰落,封建制初建;井田制瓦解,封建經濟興起;百家爭鳴,思想文化活躍;兼并戰爭不斷,民族關系不穩定;分封制瓦解
簡言之,
政治:宗法分封制衰微,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喪失,諸侯不朝
經濟: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確立,鐵器牛耕提高生產力
文化:文化的下移與繁榮,諸子百家爭鳴,私學興起
軍事:諸侯爭霸,列國稱雄,戰亂動蕩,改革潮流與統一趨勢
制度:奴隸制向封建制度的轉型,宗法分封制向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轉變
望滿意
社會主義

相關推薦:

國家招投標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全文)

行政法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民事訴訟當庭認證(民事證據的審核和認定指的是什么)

民事訴訟費用承擔(民事訴訟誰承擔訴訟費)

民事當事人申請法院取證(起訴前如何申請人民法院調查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