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人登陸火星需滿足四點基本條件:
1、設計更大的飛船和火箭。
火星距離地球0.55~4億公里,約是地月距離150多倍。以目前人類現有飛船的速度,達到火星大約需要6個月時間。由于地球和火星之間目前還沒有中轉站可以補充物資,所以從地球出發之時,就必須一次性帶上足夠的燃料、宇航員的生活物資。
2、宇宙飛船降落技術。
采用現在的探測器著陸方式不適合載人飛船,搭載了足夠物資和燃料的大型火箭,對于降落火星的要求必定相當高,因為涉及到飛船上的燃料和必要的儀器、物資、宇航員安全等。必須要掌握更先進的減速和著陸技術。
3、解決宇宙輻射問題。
地球擁有濃密的大氣層和很強的磁場,這樣讓地球上的生物免受于來自太陽甚至宇宙射線的傷害,火星由于缺少磁場和大氣層的保護,相當于直接暴露在恐怖的宇宙輻射之下,如果沒有非常好的保護措施,將直接威脅生命。
4、擁有著陸火星后建造庇護所能力。
登陸火星的目的就是在那里建立可供人類長時間駐留和探索火星的基地,其中就會涉及建造庇護所。如果全部依靠地球運輸建筑材料到火星,不僅成本高昂,而且耗時也是一大問題。所以就要求人類必須掌握一項能就地取材并能迅速建造基地的技術。
荷蘭“Mars One”研究所的登陸火星計劃:
1、該機構的“火星一號”2014年1月2日宣布,已經從20萬報名者中初選出1058人,允許他們參加第二階段的移民火星訓練。而這1058人經過多次淘汰后,將最終篩選出24名“地球壯士”,并于2024年分成6個批次前往火星。
2、值得一提的是,這趟火星之旅沒有回程票,可以說是“有去無回”。換句話說,這24名“地球壯士”將成為老死于火星的永久移民,因為他們用的全部是“單程票”。
以上內容參考 百度百科-登陸火星計劃
美國和前蘇聯早在20多年前就用深空探測飛船對火星表面實現了軟著陸。按理,下一步應是人類登陸火星考察,可是為什么至今不去登陸呢?專家們認為,按照人類目前掌握的航天技術,已完全可以飛往火星。現在不進行這種飛行的原因有兩個。
首先,失重對人體的生理影響是主要障礙。由于引力減少,人體內的心血系統、肌肉組織和骨骼中化學成分都會受到影響。在地球上,人類的心臟習慣于克服重力把血液輸送到全身各處,而在失重狀態下,心臟不必費力地工作;同樣道理,肌肉在太空工作時所付出的代價也大大低于地球上從事同樣的勞動;另外一些研究表明,人在太空飛行時,組成骨骼的主要礦物質——鈣會逐漸減少。研究報告指出,在太空飛行一個月,人體骨骼中鈣質要減少0?5%。若飛行時間短,航天員上述生理障礙還比較容易克服,如在飛行中多吃些含鈣的豐富食品,加大肌肉鍛煉量等,回到地球后再輔以多種儀器和藥物治療,生理機能就可能逐漸恢復。然而,要在太空進行幾年的長期飛行就困難了。航天醫學界人士認為,到目前為止,還未找到很適當的途徑來阻止或減少失重對人體的影響。在20世紀80年代,經過20多年的航天飛行經驗積累,前蘇聯和美國,特別是前蘇聯,已經制定了在長期飛行中預防失重對人體生理影響的措施,取得了重大進展。航天員季托夫、馬納羅夫甚至曾創造了在太空一次漫游一年的記錄。但是,為了人能飛往火星,科學家還得作出更大努力來對付失重對人體的影響。
第二,人類飛往火星,往返一次需2~3年的時間。一個航天員在太空生活和工作,每天要消耗氧氣、食物和水大約10千克。目前在近地軌道上的航天站,航天員的給養由航天供應線的“進步”號貨運飛船定期輸送。當人類飛向火星時,要飛出地球9000萬千米,按照現在的補給供應線的供應周期,載人飛船在到達火星前的途中就需要補充給養若干次,而這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再可能利用天地供應線的貨運飛船輸送補給。同樣不大可能的是,航天乘員啟程飛往火星時帶足乘務組人員2~3年的給養。這里不僅要有氧氣和水的循環再生使用系統以供應航天員氧氣和水,而且需要成熟的生物生命支持系統來幫助解決飛行期間他們的食品供應問題。
上述兩個問題獲得解決后,人類飛往火星的時機就成熟了。科學家們相信再經過二三十年科學摸索,人類將會解決這些問題。由此看來,21世紀人類有可能成為火星的外星人。
知識點
火星洞穴
“火星探測軌道飛行器”和“機遇”號火星分別發現火星表面曾有水后,美國科學家借助“奧德賽”探測器又在火星上發現了七個奇特洞穴。這七個洞穴分布在火星阿爾西亞火山的側面。洞口寬度在100米到252米之間。由于洞口基本觀測不到洞底,科學家們只能估算出這些洞至少有80米到130米深。這些洞穴的發現具有重要意義。首先,如果火星上曾有原始生命形式存在,這些洞穴可能是火星上唯一能為生命提供保護的天然結構。其次,如果條件適宜,這些洞穴將來可能作為人類登陸火星之后的居住點。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