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之爭的時候明明項羽更有優勢,為何最后輸給了劉邦呢?
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曾經出現過很多位令人膜拜的曠世梟雄,而這其中不得不提的便是項羽。常言道“不以成敗論英雄”,項羽雖然最終敗給了劉邦,但依舊不能忽視他的英雄氣概與豪情壯志。楚漢之爭一直頗受關注,項羽出身好實力強,卻偏偏敗給了布衣出身的“地痞”劉邦,實在是令人惋惜又費解。那么,項羽失敗的原因究竟有哪些呢?
從出身情況來看,項羽乃是名將世家的后人,雖然后來實力有所減弱,但依舊有著不可忽視的號召能力。秦始皇驟然駕崩后,秦朝勢力土崩瓦解,很多人都想趁此亂世分得一杯羹,楚人自然不會落后。因為項羽有名聲有實力,所以吸引了很多有志之士的投靠,這其中便有劉邦。當然,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劉邦并不是真正的布衣出身,他的曾祖父是魏國貴族,后來才慢慢變得沒落窮困。而且,劉邦這個人雖然出身比不上項羽,但善結交重人才,很多人都以他馬首是瞻。
項羽雖然實力強,但年輕氣盛戰事經驗不足,以致于輕視對手大敗烏江。項羽組織起義的時候大概是24歲,再加上家世方面的扶持,難免會出現心高氣傲的情形,人一旦自負便很容易出錯。劉邦的行事風格嚴謹老辣,他混跡市井多年經驗豐富,不管是作戰能力還是心理素質,都比年輕的項羽要厲害得多。面對戰爭失敗的時候,項羽的想法是“因為天要亡我,所以才會讓我處處受挫”,這樣一個不懂得總結經驗的人怎么可能獲得勝利呢?而劉邦卻不會自暴自棄,他覺得自己麾下有數名大將,只要謹慎行事,早晚有一天能順利翻盤。
不管是因為年齡還是生長環境,劉邦確實要比項羽成熟,這一點對于戰爭來說是非常關鍵的。畢竟他們二人都是戰士的領頭羊,一旦內心出現動搖,便會影響戰事的發展軌跡。項羽出身名門,從小到大都沒有受到過挫折,完全不將對手劉邦放在眼里。當然,這樣的人也有致命弱點,那便是自視甚高經不起失敗,每每都把失敗歸咎于所謂的天意,殊不知“人定才能勝天”。劉邦的起點不高,剛開始時身邊追隨的人也不多,所以他善于剖析自身不足總結失敗經驗,難怪會成為最后的贏家。
項羽性格高傲,不擅長用人之道。與老謀深算的劉邦相比,項羽更像是“個人英雄主義者”,每次遇到戰事都會極力沖鋒陷陣,完全不在乎別人的感受。而且,項羽經常看不起身邊的人,以致于錯過了聽取意見的好時機。其實作為一軍主帥,項羽完全可以穩定后方統觀大局,自然會有為他拼命的人。而劉邦的做法就大不一樣,他經常讓自己手下的大將指揮戰場,領導者不但要懂得薈聚人才,更要懂得如何“利用”人才。
說起用人之道這方面,可以把大將韓信作為典型案例來分析。其實,韓信最初投靠的對象乃是項羽,畢竟項羽名聲大力量強,誰都想依附在強者身邊。韓信的軍事才能是有目共睹的,可是項羽不但沒有重用他,還對他百般羞辱輕視,這才將韓信“逼”到了劉邦的陣營當中。項羽對自己的能力過于自信,卻時常輕視身邊人的才能,無形當中又給自己樹立了很多敵人。至于劉邦那邊,雖然剛開始沒有信任重用韓信,但后來卻愿意聽從蕭何的意見追回韓信,可見其心胸與謀略。在后面的幾場戰役當中,韓信的能力得以體現,劉邦一派再添助力。
項羽雖然驍勇善戰,但手段過于蠻橫狠辣,以致于失去了民心支持。在推翻秦朝統治的過程中,項羽多次縱容手下進行“屠城”,這種做法既傷天和又失民心,很多人都因此變成了劉邦的擁護者。在對待手下這方面,項羽做不到賞罰分明,所以他更像是一位將軍,而不適合做真正的掌權者。
因為項羽過于自大,不懂得聽取別人的意見,讓自己手下的幾個謀士都離開了,不再支持他。項羽本身就沒有謀略,又失去了謀士,敗給善于心計的劉邦很正常。
因為劉邦聚人的能力比他強,所有優秀的人才的幾乎都到劉邦那里去了,因此劉邦會反敗為勝。
那是因為項羽年輕氣盛,沒有帶兵打仗的經驗,仗著自己武力高強就輕視對手,殊不知打仗從不是看將軍的武力值高地,而是看作戰的部署能力。
因為項羽很自大,他完全聽不進別人的建議,而且他不善權謀和用人。
楚漢之爭為什么項羽會輸給劉邦?
楚漢相爭中,在勢力上明顯的是楚強漢弱,然而結果卻是漢勝楚敗。原因何在?
劉邦善于發掘人才,而項羽驕傲自滿,外加項羽只靠武力
秦亡后,鴻宴時,項兵四十萬,劉兵僅十萬;論到“勇、悍”方面,劉邦又不及項羽,在劉、項斗爭中,劉邦又屢被戰敗,為什么在五年之后劉邦貴有天下而項羽慘敗自殺了呢?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1.就政治思想來說,劉邦較項羽進步,項羽是反動的。因為在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中國由領主割據的局面轉向于統一;而項羽卻要重新分裂中國,使社會回到春秋、戰國的局面中去,這就違背了社會發展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如《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就說:在戰國時期,“強國務攻、弱國備守,合縱連橫,馳車擊轂,介胄生蟣虱,民無所告愬。”到了秦統一之后,本來希望“元元黎民,得免于戰國,逢明天子,人人自以為更生。”可是事實與之相反,所以當人民苦不聊生之際,才起而發難。如果項羽要用武力把已為歷史所拋棄了的社會制度重新恢復起來,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人類社會關系的發展變化是由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變化決定的。誠如普列漢諾夫所說:“沒有一個偉大人物能夠強迫社會去接受已經不適合于這種生產力狀況的關系,或是接受不適合于這種狀況的關系。在這個意義上說,他確實不能創造歷史,所以他在這種場合移動他的表針當然是徒勞無益的,因為他既不能把時間加速,也不能使時間倒退。”1項羽失敗的基本原因。
在當時劉邦的政治思想有什么高明之點呢?照我看來,劉邦也是自發地參加反秦的,沒有明確、固定的政見。即使有,也不外乎摹仿貴族領主統治的政治形式。不過,他與項羽還有一個根本的不同,那就是他的立場是屬于新興的地方階級,易于接受符合這個階級的利益的主張。例如漢三年,他被項羽圍困在滎陽時,為了對抗強楚,曾一度接受了酈食其的“復辟”主張。酈食其是這樣說的:“今秦失德棄義,侵伐諸侯社稷,滅六國之后,使無立錐之地。陛下誠能復立六國后世,畢已受印,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向風慕義,愿為臣妾。德義已行,陛下南向稱霸,楚必斂衽而朝。”劉邦不僅接受了這個主張,而且還為立六國之后刻了印,并準備派酈食其為使,到各處進行這一活動。可是經張良反對之后,他馬上放棄了,并又接受了張良的主張。張良曾對劉邦說:“天下游士,離其親戚,棄墳墓,去故舊,從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復六國,立韓、魏、燕、趙、齊、楚之后,天下游士各歸事其主,從其親戚,反其故舊墳墓,陛下與誰取天下乎?……且夫楚唯無強,六國立者,復橈而從之,陛下焉得而臣之?”2良的主觀意圖與文字之間,都可以看出他的政治思想是有較濃厚的統一要求的。劉邦接受了這樣的主張,是社會發展必然和不自覺進程的自覺自由的表現。這是劉邦獲勝的基本原因。
2.項羽與其他貴族存在很深的矛盾。本來舊貴族之間有矛盾是階級本質問題,項羽與其他舊貴族的矛盾就是由于分贓不均而發展、擴大的。其他舊貴族認為:秦亡之后,他們應該無條件的恢復故國,割據一方,不受任何干涉。可是在項羽看來,這樣做太不合理,他認為應該根據在反秦斗爭中的表現,“計功割地,分土而王之。”3屠咸陽之后對自己的部下說:“天下初發難時,假立諸侯后以伐秦;然身被堅執銳首事,暴露于野三年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籍之力也。義帝雖無功,故當分其地而王之。”4的主張當然易為項氏諸將所接受,亦易為曾率軍到巨鹿救趙,后從項羽入關的各諸侯將軍所接受。但其他舊貴族卻大不以為然了。又項羽在分封諸將為王時,表現了對其他舊貴族的歧視,如徙原魏王豹為西魏王,原趙王趙歇為代王,原齊王田市為膠東王,原燕王韓廣為遼東王等,領地不但未擴大,反比以前大大縮小。再如齊相田榮、趙將陳余均因為項羽所不滿而未得到王的封號;因此,引起了他們的忿忿不平,并且醞釀說:“項羽為天下宰,不平!今盡王故王于丑地,而王其群臣諸將善地,逐其故主。”5,舊貴族先后起兵叛楚,天下離心。
劉邦在戰略上比項羽高明得多,他想盡一切辦法“謀橈楚權”6對于諸侯,采取威脅利誘的辦法,使他們從漢滅楚。如酈食其誘勸齊王田廣時就曾說:“夫漢王發蜀漢,定三秦,涉西河之外,援上黨之兵,下井陘,誅成安君,破北魏,舉三十二城,此蚩尤之兵也,非人之力也,天之福也。今已據敖倉之粟,塞成皋之險,守白馬之津,杜太行之阪,距蜚狐之口。天下后服者先亡矣。王疾先下漢王,齊國社稷可得而保也;不下漢王,危亡可立而待也。”7田廣只得投降。對于不降的,就用武力解決。這樣一來,本來就對項羽不滿的舊貴族相繼叛楚歸漢。
劉邦對待舊貴族純屬利用性質,在楚漢戰爭中,已把他們消滅了很多;漢統一后,有的消滅了,多數遷徙到長安一帶管制起來83.項羽、劉邦的作風有差別。作風上的差別也是項敗劉勝的原因之一,不過這不是決定性的原因。他與政治思想也有著較密切的關系。
項羽是一個兇狠殘暴而又心地狹窄的人。他在攻城略地時,常常燒殺,如“阬襄城”,“屠城陽”,“屠咸陽”,“燒夷齊城郭室屋”,把齊都臨淄至北海一個廣大地區的生靈、房屋燒殺殆盡。又屢屢阬殺降卒,如“阬秦卒二十余萬新安城南”,“皆阬田榮降卒”。司馬遷也認為“項氏之所坑殺人,以千萬數”9曾派人殺害了義帝。這樣的殘暴行為必然引起人民的反抗,如當時“齊人相聚而叛之”,秦人則“痛入骨髓”。所以當時韓信評論項羽必敗時說:“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懾于威強耳。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10用人方面,項羽“于人之功無所記,于人之罪無所忘,戰勝而不得其賞,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項氏莫得用事。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攻城得賂,積而不能賞,……賢才怨之,而莫為之用。”11形容也許有些過分;但項羽在用人方面是有嚴重問題的,韓信、陳平、黥布等都曾是他的謀士、猛將,但卻先后離楚歸漢,后來連僅有的一個高級謀士范增,也由于猜疑而使之引退,死于途中。最后,項羽成了孤家寡人。
劉邦的一些作為,在當時曾為一般人民所擁護 。如人咸陽時,悉除秦苛政,與民“約法三章”,得到秦中人民較好的印象。又如當秦中父兄怨恨章邯、司馬欣、董翳之際,劉邦起蜀漢之兵,還定三秦。且又曾為義帝發喪,并向天下表示,要“悉發關內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漢以下,愿從諸侯王擊楚之殺義帝者。”12,在“天下之心未有所定”13,自然劉邦會成為天下歸心的對象。
劉邦在用人方面,比項羽高明得多。韓信就曾說劉邦“不能將兵而善將將”14邦自己也曾很自豪地說:“運籌帷幄之中,決不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也吾禽也。”15封賞方面,作得適合于當時一般游士的要求,因之“豪英賢才皆樂為之用”。
此外還有其他的一些原因,如劉邦有較好的后方,在與項羽斗爭時,在人力、物資等方面,都能得到源源不斷的供給與補充;項羽的后方不牢固,一直遭到彭越的破壞干擾,供給困難等等。這些原因對于劉、項斗爭的勝敗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若說劉邦運氣好,不如說他會用人
項羽剛愎自用,劉邦善用賢能
項羽和劉邦推翻曝秦后,項羽實力那么強大,為什么最后敗給了劉邦…
天因為項羽魯莽,劉邦耍小聰明,會用人
反秦武裝力量最強的有兩支部隊,一是首舉義旗的陳勝領導的農民武
裝,一是項梁響應陳勝而發動楚人起事的項梁領導的武裝。而陳勝、項梁都
以失敗告終,項羽繼承項梁事業并領導原楚兵,農民武裝則大多歸劉邦領導。
項羽戰河北,劉邦戰河南,終于推翻暴秦,接著兩人爭天下。本來項羽比劉
邦強大得多,為什么劉邦終于取勝,并開創了西漢王朝呢?項羽失敗的理由
已如上述,現著重分析劉邦得勝的原因。
1.亂世出草澤英雄
古時,人民一般來說是安份守己的,而人民造反,大多是被統治者逼出
來的。
陳勝等揭竿起義正是因此。二世六年七月,下詔遣發貧民九百人到漁陽
(今北京郊區密云縣)去戍守,并令當天就出發。這支隊伍由陳勝任屯長,
還有兩都尉監管。適天下大雨,道路泥濘難行,不能按限期到達,而失期,
按秦法都要斬頭。這些被暴秦壓榨得活不下去的農民,久已積憤在胸,陳勝
與其好友吳廣商議,認為既然要死,不如造反以求生。他倆便設計殺了監管
他們的兩都尉,并將造反求生的意圖告知所屬戍卒,大家當然贊成。于是,
大家在陳勝領導下起來造反了,攻城略地,各地被壓迫的農民紛紛來參加,
占據陳時,已有車六七百乘,騎千余,卒數萬人。眾人立陳勝為王,號為張
楚。這星星之火一點,到處燃起燎原之火,各階級的人反秦的越來越多。
劉邦也是因官逼民反,不得不反。劉邦原當泗水亭長,他經常為縣押著
夫役去驪山筑秦始皇陵墓。有一次送夫役到半路,夫役多逃亡,他自料到驪
山時必跑光了。這樣,他是要被斬頭的。于是,他召集大家飲酒,對夫役們
說:“大家都走吧,我也要逃避他鄉了。”其中有十余名壯者愿跟隨他。到
陳勝起義時,劉邦已聚眾近一百人了。在沛縣椽、主吏肖何、曹參的策劃和
樊噲的參預下,劉邦率領其徒殺了沛縣令,造反起來了。
還有黥布、彭越等人也是被暴秦所壓迫而起來造反的。黥布,姓英氏,
是個普通平民,犯暴秦刑法,受處在臉上刺字的刑罰,這種刑叫做黥,故稱
黥布。他被送往驪山筑秦始皇陵墓。當時參加筑陵墓的有數十萬人之多,因
不堪受壓迫,便結伴逃亡,在江中為盜。后黥布率其徒眾投奔項梁的反秦隊
伍,項梁死,歸屬項羽。黥布率領的驪山之徒因受壓迫最深恨秦也最深,在
救巨鹿和其他反秦的戰斗中打先鋒,拼死戰斗,常常以少勝多。而楚兵勇冠
諸侯,實賴英布率領驪山之徒的英雄奮戰。彭越原在巨野澤中捕魚為生,因
受苛政所逼,鋌而走險,結黨為盜。秦末大亂,彭越聚眾到萬親人。在楚漢
相爭中,彭越和黥布先后投奔劉邦麾下,在打敗項羽軍中戰功卓著,都被立
為王。
這些草澤英雄是在亂世中才能出現的,他們也因在亂世才能稱王或成就
帝業。
在當時諸多亂世英雄中,開始陳勝的力量最強,影響最大,正如司馬遷
所說:“一夫作難而七廟墮”,亡秦的序幕是他揭起的。雖然由他首舉義旗
而掀起反秦戰火,但他終兵敗身死,不能實現其亡秦壯志。究其原因有三:
一是陳勝起事時,秦軍力尚未削弱,可以集中力量鎮壓陳勝領導的農民軍。
二是農民軍初起,戰斗經驗不足,其中自說懂得兵事的,只不過是曾在項燕
軍里占吉兇的周文,陳給他將軍印西向擊秦,由于人心所向,到函谷關時已
有車千乘,卒數十萬。兵雖多,因是烏合之眾,被秦大將章邯所破,陳勝被
其車夫莊賈所殺。三是脫離群眾和用人不當。(《史記·陳涉世家》)
陳勝被內奸所害后,農民軍大多匯集于劉邦的麾下,劉邦實際上成為陳
勝的繼承者。劉邦后來能入關和戰勝項羽,這與客觀形勢發生變化有關。陳
勝雖敗,他掀起的反秦風暴,嚴重削弱了秦的力量,而爾后各階級組成反秦
隊伍,從四面八方向暴秦沖擊,使秦軍顧此失彼,疲于奔命。因此,劉邦所
處的地位比之陳勝有利得多。特別是,項羽率領楚軍救巨鹿,牽制秦軍主力,
劉邦才得以順利入關。由于項羽和劉邦兩軍打擊,終于消滅秦軍,推翻暴秦。
而劉邦之所以能打敗項羽,就劉邦其人和漢軍而論,是因劉邦本人及其將相
以及漢兵經過長期的戰爭實踐和千錘百煉,戰爭經驗日益豐富,戰斗實力日
益強大。尤其是劉邦本人善于御將、懂得爭取人心和能集眾智成大事,故他
遠比項羽高明得多。這便是他能打敗項羽成就帝業的主要原因。下面將具體
評述。
2.實戰中不斷成長
世界上沒有生而知之的人,只有學而知之的人。任何英雄俊杰之所以成
為英雄俊杰,都需要經過學習——實踐——學習。只有如此的反復,人的才
智才日益豐富,成就才越來越大。漢朝的開創者劉邦和開國功困都是這樣成
長起來的。
劉邦原是個無賴,他不事生產,酗酒好色,是個“說大話,少成事”(肖
何話)的人。其人喜交游,慷慨大度。這種人如在太平盛世,可能成為幫派
首領,估計沒有更好的前程;恰好他生逢在秦末亂世,苛政逼他投入反秦的
戰爭。在戰爭洗禮中,他的劣根性的一面得到一定的改造,優點即喜交游、
慷慨大度的一面得到發揮,能聚眾容人。隨著隊伍的不斷擴大,野心也就大
了。他在咸陽看到秦始皇時說:“大丈夫當如此也”,是對皇帝高貴威武的
羨慕,入關后就有當皇帝的雄心壯志了。初時,他看見秦宮殿豪華,美女如
云,他好色酗酒的本性又發作,想留此享樂,后納樊噲、張良之諫,以圖天
下為重,才還軍霸上。這說明,劉邦這時已把爭天下放在首位,只要對此有
利的話都聽,有利于此的事都干,他成熟了。
韓信原是個游手好閑的人。他是淮陰人,貧而無行,故沒有被推薦到政
府去做事。又不會生產和經商,嘗寄食于親戚朋友家,人多討厭他。淮陰城
有一個賣豬肉的無賴青年對他說:“你這么高大,好帶刀劍,實是裝模作樣
以掩蓋你膽小。”又當眾辱他說:“你不怕死就用劍刺我;你怕死,就從我
的褲襠下爬過去。”韓信注目看這無賴一會兒。就趴在地下從他的褲襠下爬
過去。全市人都笑韓信膽小怕死。當時,韓信落魄到向人討吃,未免有自卑
感,且因此殺人沒有必要,而這無賴還有一群惡棍想幫,他力敵不過,只能
忍辱。但像韓信這樣游手好閑的人,如果不是亂世,或在亂世而不投入反秦
隊伍,他肯定不會成為軍事家,可能成為流氓。而一個人的變化有時是難于
預料的,“士別三日,刮目相視”,不能用老眼光看人。楚大將龍且就是從
韓信過去甘受辱的事看不起他,結果自己倒霉。韓信曾在項梁反秦隊伍當兵,
后又在項羽手下當郎中(侍衛),一直到項羽入關。在這比較長時間里,韓
信在戰爭實踐中得到鍛煉,特別是他在楚軍最高統帥項羽身邊工作,從中學
習項羽的指揮作戰的才能,接受秦、楚戰爭的經驗教訓,正因具有如此良好
的條件,使他逐漸成長,后來已能向項羽提出作戰方略。因項羽不采納而投
漢。肖何與之談話,甚為敬佩。后來在楚漢戰爭的實踐中,他的軍事才能不
斷增長并得到充分發揮,成為一代名將。
漢軍中的謀士、武將,除張良在未投漢前得黃石公授予《大公兵法》而
有作戰謀略外,其他大都是平民百姓,且都是社會最下層出身。如樊噲是狗
屠,周勃是吹鼓手,灌嬰是布販,患敬是車夫。這些人,原來毫無戰爭經驗,
對軍事一竅不通,后來能成為漢的主要將領,還不是在戰爭實踐中成長的。
樊噲當他屠狗賣肉時,他不會想及天下之事。可是,在協助劉邦打天下后,
他所做所想的已能從圖天下這個大局出發,故劉邦留戀秦宮和美女而不想離
開時,他嚴厲批評劉邦這是走亡秦的老路。在助劉邦打天下中,他忠心耿耿,
奮不顧身,在鴻門宴上劉邦危急時,他擁盾側身沖入,慷慨陳辭,使項羽無
話可說,才使劉邦脫身歸去。樊噲己從一個計較斤兩的屠狗之徒成為以天下
為己任的將領了。周勃這個在喪事混飯食的吹鼓手,不只他人就是他自己也
不會想到他成為將相。而在反秦和楚漢相爭中,不斷的戰爭實踐,使他成為
一個卓越的將領,屢立戰功,是劉邦最信任的大將之一,后來升為太尉,官
到丞相。
至于陳平,是一個“盜嫂受金”品行不端的讀書人。也許他從書本中已
懂得興亡之理,而后來他成為劉邦的杰出謀士,也是他長期從事反秦斗爭中
學到本領之故。肖何、曹參也只不過是縣吏,開始也不懂得治國治軍,在為
劉邦打天下,肖何功居第一,曹參戰功最大,后都位列丞相。如果不參加戰
爭實踐,決不會有此豐功偉績,也不會位極人臣,其成就也是有限的。
在推翻暴秦以圖天下中,逐鹿中原的英雄俊杰不知有多少。而最后劉邦
得其鹿,固然與劉邦領導有方有關,但如果只靠劉邦一個,即使他有三頭六
臂或才干超人,也難得天下。顯然,劉邦能得天下,正因他這個集團有許多
杰出的人材,正因有這個人材群體,他操縱的戰爭機器,才能運轉自如,指
揮隨意,即使在屢戰屢敗的劣勢下,也能頂得住,堅持到最后勝利。
3.因人因勢御將相
作為一個領導者,不只要善于用人,也要善于御人,而用人和御人是相
輔相成的,不能偏頗。如果能用人而不能御人,人將不聽其指揮,會造成分
裂:御使人而不能用人,人將不服而背離。因此,要使人心服而緊緊團結其
在周圍,必須巧妙地將兩者結合在一起。劉邦就有這種天才。說是天才,并
非說天生便有,而是說其人素質較好,智商較高,經過實踐或別人啟發,他
易于領會,或自我揣摩無師自通。
劉邦能用并能駕御韓信便是個典型的例子。韓信歸漢后,劉邦只給他當
治粟都尉,即管理糧飽小官,沒有發現他是個奇才。只有肖何與他交談,認
為他是個大將之才,故韓信未被重用而逃亡時,肖何立即前往追他回來。經
肖何的竭力推薦,劉邦拜他為大將,從一個管理糧餉的小官一下子提升為大
將,這不能不使全漢軍驚奇。這種機遇在歷史上是罕見的,對于韓信來說也
是出乎意料之外,不能不感激無涯,竭智盡力為劉邦打天下。劉邦雖放手讓
韓信充分發揮其軍事才能,但對他有戒心,常常加以適當控制,特別是在韓
信實力強大的時候。如劉邦曾派張耳隨韓信東向征伐,韓信軍先后破魏、代
軍,劉邦就派使抽調其精兵到滎陽以拒楚。這樣既可增強榮陽守軍力量,又
防止韓信力量過大會出現尾大不掉的意外事。劉邦在成臬被項羽圍急,劉邦
逃出渡河到修武,修武是韓信、張耳軍的駐地,劉邦一早自稱漢使突入帳中,
韓信、張耳還未起床,即在其臥外奪其印符,召集諸將。信、耳才知劉邦到,
大驚。劉邦奪兩人軍,令張耳守趙地,任韓信為相國,收趙兵以擊齊。劉邦
就是這樣既信任韓信,又常常控制其軍為己用。劉邦打敗項羽登上帝位,也
出于對韓信的戒備,便以游云夢計擒韓信,削其王位,降為淮陰侯。有一次,
劉邦與信談及諸將將兵的才能,劉邦問信:“我能將多少兵?”信答道:“陛
下不過能將十萬兵。”劉邦說:“那么您呢?”答:“臣將兵,多多益善。”
劉邦笑說:“多多益善,你為什么被我擒了?”信答道:“陛下不能將兵,
而善將將,所以信為陛下所擒。”(《史記·淮陰侯列傳》)這說明,韓信
是承認劉邦有御將的才能的。
對背楚歸漢的黥布恩威并施,也顯示了劉邦御將的巧妙手腕。劉邦利用
九江王黥布與項羽的矛盾,便派隨何去說黥歸漢。黥布到,劉邦卻在床上洗
腳時召見,布看見劉邦如此傲慢待他,大怒,悔來,想自殺。黥布出,到安
排他所住的地方,見內帳、車輛、飲食都跟漢王一樣,又大喜過望。劉邦坐
在床上洗腳時召見黥布,是有意給他個下馬威,以顯示兩人政治地位已不同。
因為黥布和劉邦都同時被項羽封為王,兩人地位是一樣,現在黥布來投劉邦,
彼此有君臣之分,故先施之以威,以明彼此地位。接著又施之以恩,在生活
上待之如己,即給予王的優厚待遇。在劉邦的恩威并濟下,黥布既安于下屬
之位,又甘心效力。項羽知黥布背楚歸漢,立即派項伯收九江兵,將黥布妻
子都殺了。布派人到九江,其心腹將率數千人歸漢,從此,黥布死心塌地事
漢以擊楚,屢立戰功,對打敗楚起了重要的作用(《史記·黥布列傳》)。
對于肖何,既給予重任,又暗中防備,但其手段很巧妙,使肖何小心謹
慎,屢以行動表明其忠。肖何任縣吏時,劉邦有事,常得肖何袒護。劉邦起
事,肖何是謀主,及劉邦為漢王,以何為丞相。劉邦與項羽爭天下,肖何留
守關中,供糧供兵無缺。關中成為劉邦的根據地,肖何是否忠心,關系到漢
的成敗,故劉邦時時派人到關中慰勞丞相肖何,實暗中觀其動靜。肖何知劉
邦對自己有所疑,便派自己子孫、兄弟及宗室數十人到前線服役,劉邦才放
心。
信任又控制,給恩惠又施之以威,這就是劉邦用人、御人的妙術。
4.民心將心都歸漢
“得人心者得天下”,這是人們常說而公認的一條規律。而在戰時,所
謂“人心”,主要指民心、將心、軍心,這“三心”是互相聯系又密不可分
的。得民心,戰爭需要的人力、物力就源源不斷得到供應;得將心,將校才
為之拼命沙場。而兵還不是人民的子弟,得民心其子弟當然為之效死;而兵
能否打仗還不是由將帶出來,得將心就能訓練一支勇敢的隊伍。故說得民心
和將心,也就得軍心,軍隊就樂于戰死,勝利在望。相反,如果不得民心、
將心,也就不得軍心,就使人力、物力不得補充,將領不愿效命,軍隊不想
打仗。這樣,不敗何待。
項羽反秦,得楚人之心,六國人之心,故能率領六國諸侯軍推翻暴秦。
但在勝利的同時,他所過無不殘滅,逐漸失去人心,特別是秦人對他的怨恨。
劉邦與他不一樣,他勝利進軍入關,既不擾秦人,也不增加秦人的負擔,連
秦人自動送來的慰勞品,也婉言拒絕,原任官職的照舊,連降王子嬰也保護
起來。對于暴秦的苛政峻刑盡除去,只與秦父老約法三章,即殺人者死,傷
人及盜抵罪。而項羽剛坑秦降卒二十余萬入關后,不只殺降王子嬰,還到處
屠殺燒掠,縱火把秦官燒成一片焦土。兩相對比,一仁一暴就極其明顯。秦
人擁護劉邦而怨恨項羽是必然的了。在楚漢相爭中,秦人怕項羽取勝,他們
將大遭殃,故傾盡全力支持劉邦。劉邦雖屢戰屢敗,而秦人供應的人力、物
力源源不斷,使劉邦一次又一次挨過難關,最后打敗了項羽。
能否得將心是勝敗的關鍵。項羽重用人是局限于他項氏宗族和妻子的親
屬,如此劃線,在這圈子里的人才當然是有限的,而圈子外雖有人才也就不
能用了。韓信和陳平都是奇才,韓信是歸劉邦后立大功被劉邦稱為“戰必勝,
攻必取”的大將才;陳平歸漢后曾六出奇計為劉邦取天下安天下。而這兩人
原是楚營里的人,項羽對他們言不聽,計不從,于是便背楚歸漢。韓信歸漢
后屢立奇功,被任為齊王,手握重兵,到后來成為楚漢之間舉足輕重的人物。
這時,漢軍日益強大,項羽恐懼,便派盱眙人武涉往說韓信。他說:“天下
人因苦秦久了,故合力反秦。破秦后,項王計功割地,分土封王,以休士卒。
今漢王舉兵向東奪人之地,破三秦后率諸侯兵攻楚,其意非盡吞天下不罷手,
其不知足如此之甚。漢王是不可靠的,他幾次落到項王的手中,項王憐而活
之,但他一脫身便背約,復攻項王,其人不可信如此。今足下雖自以為與漢
王厚交,為之盡力用兵,終要被他所擒。足下得以至今不彼他暗算,正因項
王尚在,需要你為他打天下。當今二王相爭,勝敗定于足下,足下右投則漢
王勝,左投則項王勝。項王今日亡,明日必輪到足下。足下與項王有故,何
不反漢與楚連和,參分天下而王之?今失此良機,一定要為漢攻楚,難道是
智者所做的事嗎!”盡管武涉分析形勢,說明利害,韓信不為所動,婉言加
以拒絕。他說:“我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策不用,
故背楚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讓我統率數萬大軍,他解衣衣我,推食食
我,言聽計從,我才有今天的地位。漢王如此親信我,背之不祥,我雖死也
不易心。”韓信表明對漢王的生死不易的忠心,實是當時漢將心歸漢王的反
映。
5.集眾智以成大事
楚漢久相持未決勝敗,項王要求與漢王獨戰以決雌雄。漢王笑說:“我
寧斗智,不能斗力。”以兩人智比,項王智不遜于漢王,為何漢王“寧斗智”?
這是因為項王自負獨斷獨行,不納智者之策,而其個人智有限,故多失計;
漢王兼聽納諫,集眾智成大智,故鄉得計。項氏世世為楚將,代代有家傳兵
法,項羽叔父項梁主曾以兵法傳授項羽,項羽打起仗確有一套本領,在垓下
決戰前,他親身領導的戰役幾乎是戰無不勝,也因此自負不凡,不僅對身邊
的郎中韓信幾次上策不屑一顧,連老謀深算的范增多次獻計也當耳邊風,因
而屢失戰機。使劉邦能屢敗屢起,最后置他于死地。劉邦起事之前,是個酗
酒好色的無賴之徒,父親是個農夫,當然無家傳兵法,對打仗是外行;他又
不讀書,也就不能接受前人的經驗教訓,不懂得興亡之理。但他有個顯著的
長處,就是虛心聽取別人的計策。故能集眾智成大事。
劉邦在戰爭實踐中,也懂得些行軍打仗之事,但“運籌帷幄”非其所長,
往往作出錯誤的決策。由于他對張良、陳平等謀士言聽計從,故能及時糾正
錯誤,實行正確的決策。如劉邦率軍西向攻秦,因秦將堅守宛城,攻不下,
劉邦率軍越宛城西進。張良諫說:“沛公雖急欲入關,但秦兵尚多,拒險而
守,難于攻破。今不下宛城,如越城西向,宛守軍從后追擊,前面秦兵攔擊,
前后夾攻,將處于危機。”于是,劉邦于夜間率軍從他道回來,更換旗幟,
天黎明時,包圍宛城三周,守將要自刎,其舍人陳恢止之,便往見劉邦,說:
“宛城認為降必死,故皆堅守。漢軍強攻,死傷更多。為足下計,最好的降,
封其守將官職,使其留守,引其甲士西進。其余城池知優待投降將士,必爭
開門投降,漢軍將通行無阻。”劉邦說:“好!”乃封宛城守將為殷侯,封
陳恢為千戶。劉邦率軍西進,無不下者。而漢軍所過,軍紀嚴明,不擄掠屠
殺。于是,先諸侯軍進入關中(《史記·高祖本記》)。
劉邦被項羽急圍于滎陽,便與酈食其謀議削弱項羽權力。食其建議:“秦
滅六國,其后人無立錐之地。如漢能立六國之后,其君臣百姓必感恩戴德,
必支持漢而反楚。”劉邦表示同意,便叫人刻印,派食其前往分封六國后代。
食其還未啟程,張良從外來到,項羽將食其主張分封事相告,張良說:“天
下游士離鄉別井來投漢,拼死立功,所盼望的是想得封侯賜邑,今復立六國
之后,天下游士各歸事其主,誰與您取天下。楚強,六國必從之,那會附屬
于漢。用立六國之謀,漢大事完了!”這時,劉邦正在吃飯,聽了張良的話
氣得吐出來,大罵道:“豎儒,幾敗乃公事!”立即叫人銷毀印章(《史記·留
侯世家》)。
6.抓戰機進行決戰
在楚漢相爭后期,楚漢兩軍在滎陽東北廣武對峙。這時,彭越在梁地,
神出鬼沒襲楚后方,絕其糧道;韓信破齊后起兵擊楚。項羽恐懼,乃與劉邦
約,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歸。張良、陳平認為是消滅項羽良機,讓其東歸
是縱虎歸山。劉邦便進兵追項羽,到陽夏南駐軍,待韓店、彭越軍到擊楚軍。
到固陵,仍未見韓信、彭越應約前來。楚擊漢軍,大破之。漢軍復入壁,深
塹堅守。劉邦勢孤,毫無辦法。后用張良計:從陳縣以東到海濱的土地封給
韓信,唯陽以北的土地紂給彭越,并調黥布率兵來會戰。韓信、彭越得封地
立即聽令會師于垓下,劉邦終于打敗了項羽,開創西漢王朝,登上了皇帝寶
座。
相關推薦:
著作權轉讓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內容)
最新立法法全文(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2023修正)
上訴狀怎么寫(上訴狀的訴訟請求怎么寫)
婚內經營性債務屬于共同債務嗎(婚內經營性債務屬于共同債務嗎)
涉外民事訴訟程序的原則(涉外訴訟的原則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