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嫩草国产线免费观看_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观看_精品精品国产高清a毛片_六月婷婷网 - 一级一级特黄女人精品毛片

中國航天業開創于1956年.幾十年來,中國航天事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的翻譯

首頁 > 移民2021-10-26 02:51:30

中國航天開創于1956年,幾十年來航天事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中國科技事業發展迅速。錢學森、王禮恒、莊逢甘、梁思禮等人的貢獻

中國航天成就史

一直到今天

一九五六年四月,成立共和國航空工業委員會,統一領導中國的航空和火箭事業。

一九五八年五月十七日,毛澤東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指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一九六零年二月十九日,中國自行設計制造的試驗型液體燃料探空火箭首次發射成功。九月,探空火箭發射成功。

一九六零年十一月五日,中國仿制的蘇聯“P—2”導彈首次發射試驗獲得成功。

一九六二年三月二十一日,中國獨立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發射試驗失敗。一九六三年一月,中國科學院成立星際航行委員會,由竺可楨、裴麗生、錢學森、趙九章等領導,研究制訂星際航行長遠規劃。
一九六四年六月二十九日,中國自行研制的中近程火箭再次發射試驗,獲得成功。

一九六四年七月十九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

一九六五年,中央專門委員會批準第七機械工業部制訂的一九六五至一九七二年運載火箭發展規劃。

一九六六年六月三十日,總理視察酒泉運載火箭發射基地,觀看中近程火箭發射試驗,祝賀發射成功。

一九六六年十一月,“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和“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開始研制。

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中國研制的中程火箭首次飛行試驗基本成功。

一九六七年,“和平二號”固體燃料氣象火箭試射成功。

一九六八年二月二十日,空間技術研究院成立。

一九七零年一月三十日,中遠程火箭飛行試驗首次成功。

一九七零年四月二十四日,“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發射成功。這是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主席等領導人于“五·一”節在天安門城樓接見了衛星和運載火箭研制人員代表。

一九七一年三月三日,中國發射了科學實驗衛星“實踐一號”。衛星在預定軌道上工作了八年。

一九七一年九月十日,洲際火箭首次飛行試驗基本成功。

一九七五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中國發射了一顆返回式人造衛星。衛星按預定計劃于二十九日返回地面。

一九七九年一月七日,遠程火箭試驗一種新的發射方式,獲得成功。

一九八零年五月十八日,中國向太平洋預定海域成功地發射了遠程運載火箭。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發電致賀。六月十日,在大會堂舉行慶祝大會。

一九八一年九月二十日,中國用一枚運載火箭發射了三顆科學實驗衛星。

一九八二年十月十二日,潛艇水下發射運載火箭獲得成功,回收艙準確地濺落在預定海域。中共中央軍委發電致賀。

一九八四年四月八日,中國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發射成功。十六日,衛星成功地定點于東經一百二十五度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發電致賀。三十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慶祝大會。

一九八四年四月八日,中國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發射成功。十六日,衛星成功地定點于東經一百二十五度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發電致賀。三十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慶祝大會。

一九八六年二月一日,中國發射一顆實用通信廣播衛星。二十日,衛星定點成功。這標志著中國已全面掌握運載火箭技術,衛星通信由試驗階段進入實用階段。

一九八八年九月七日,中國發射一顆試驗性氣象衛星“風云一號”。這是中國自行研制和發射的第一顆極地軌道氣象衛星。

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中國科學院海南探空火箭發射場成功地發射了一枚“織女一號”火箭,至此,中國低緯度區第一次火箭探空試驗圓滿結束。這次為期兩周的試驗共發射了四枚火箭。

一九九零年四月七日,中國自行研制的“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把美國制造的亞洲1號通信衛星送入預定的軌道,首次取得了為國外用戶發射衛星的圓滿成功。

一九九零年七月十六日九時四十分,中國新研制的大推力運載火箭──長征二號捆綁式運載火箭在西
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將模擬衛星送入了預定軌道。這枚火箭是由中國新建的大型航天發射設施發射升空的,同時還為巴基斯坦搭載發射了一顆小型科學試驗衛星。

一九九一年一月二十二日下午十八時二十三分,中國第一枚一百二十公里高空低緯度探空火箭──“織女三號”在中國科學院海南探空發射場發射試驗成功。一九九四年二月二十二日,中國第一座海事衛星地面站通過驗收。它的建成填補了中國高科技的一項空白。

一九九八年五月二日,中國自行研制生產的“長二丙”改進型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這標志著中國具有參與國際中低軌道商業發射市場競爭力。
神舟一號  發射時間:
  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7秒
  發射火箭:
  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這次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59次飛行,也是最近3年連續17次獲得成功。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
  火箭起飛約10分鐘,飛船與火箭分離,進入預定軌道。
  返回時間:
  1999年11月21日3時41分
  發射地點: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
  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
  飛行時間/圈數:
  21小時11分/14圈
  搭載物品:
  一是旗類,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奧運會會旗等;二是各種郵票及紀念封;三是各10克左右的青椒、西瓜、玉米、大麥等農作物種子,此外還有甘草、板藍根等中藥材。
  技術應用:
  首次采用了在技術廠房對飛船、火箭聯合體垂直總裝與測試,整體垂直運輸至發射場,進行遠距離測試發射控制的新模式。我國在原有的航天測控網基礎上新建的符合國際標準體制的陸海基航天測控網,也在這次發射試驗中首次投入使用。飛船在軌運行期間,地面測控系統和分布于公海的4艘“遠望號”測量船對其進行了跟蹤與測控,成功進行了一系列科學試驗。
  評論反應:
  此間評論高度評價中國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飛行試驗,稱其標志著中國航天事業邁出重要步伐,對突破載人航 天技術具有重要意義,是中國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編輯本段]“神舟”二號  發射時間:
  2001年1月10日1時0分3秒
  發射火箭:
  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此次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六十五次飛行,也是繼一九九六年十月以來中國航天發射連續第二十三次獲得成功。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
  飛船起飛十三分鐘后,進入預定軌道
  返回時間:
  2001年1月16日19時22分
  發射地點: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
  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
  飛行時間/圈數:
  6天零18小時/108圈
  試驗項目: 我國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三個艙段組成。與“神舟”一號試驗飛船相比,“神舟”二號飛船的系統結構有了新的擴展,技術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一致。據介紹,我國首次在飛船上進行了微重力環境下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空間天文和物理等領域的實驗,其中包括:進行半導體光電子材料、氧化物晶體、金屬合金等多種材料的晶體生長、蛋白質和其他生物大分子的空間晶體生長、還有植物、動物、水生生物、微生物及離體細胞和細胞組織的空間環境效應實驗等。
  評論反應:
  此次航天飛船發射,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次飛行試驗,標志著中國載人航天事業取得了新的進展,向實現載人航天飛行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編輯本段]神舟三號  發射時間:
  2002年3月25日22時15分
  發射火箭:
  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這次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66次飛行,自1996年10月以來,我國運載火箭發射已經連續24次獲得成功。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
  火箭點火升空10分鐘后,飛船成功進入預定軌道 .
  返回時間:
  2002年4月1日 .
  發射地點: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
  著陸地點:
  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 .
  飛行時間/圈數:
  6天零18小時/108圈.
  搭載物品:
  處于休眠狀態的烏雞蛋;進行空間試驗的有效載荷公用設備十項,四十四件之多,包括:卷云探測儀、中分辨率成像光譜儀、地球輻射收支儀、太陽紫外線光譜監視儀器、太陽常數監測器、大氣密度探測器、大氣成分探測器、飛船軌道艙窗口組件、細胞生物反應器、多任務位空間晶體生長爐、空間蛋白質結晶裝置、固體徑跡探測器、微重力測量儀、有效載荷公用設備。據介紹,微重力測量儀、返回艙有效載荷公用設備是第三次參加飛船試驗;空間蛋白質結晶裝置、多任務位空間晶體生長爐和軌道艙有效載荷公用設備是第二次參加飛船試驗;其余設備均是首次在太空作試驗。
  試驗項目: “神舟”三號是一艘正樣無人飛船,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狀態完全一致。這次發射試驗,運載火箭、飛船和測控發射系統進一步完善,提高了載人航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飛船上裝有人體代謝模擬裝置、擬人生理信號設備以及形體假人,能夠定量模擬航天員在太空中的重要生理活動參數。這次發射,逃逸救生系統也進行了工作。這個系統是在應急情況下確保航天員安全的主要措施。飛船擬人載荷提供的生理信號和代謝指標正常,驗證了與載人航天直接相關的座艙內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統。 [編輯本段]神舟四號  發射時間:2002年12月30日0時40分
  發射火箭: 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此次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69次飛行,也是自1996年10月以來,我國航天發射連續第 27次獲得成功。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火箭點火升空十幾分鐘后,飛船成功進入預定軌道
  返回時間:2003年1月5日19時16分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
  飛行時間/圈數:6天零18小時/108圈
  搭載物品: 除了大氣成分探測器等19件設備已經參加過此前的飛行試驗外,其他的空間細胞電融合儀等33件科研設備都將是首次“上天”。一場籌備了10年之久的兩對“細胞太空婚禮”也將在飛船上舉行,一對動物細胞“新人”是B淋巴細胞和骨髓瘤細胞,另一對是植物細胞“新人” ———黃花煙草原生質體和革新一號煙草原生質體。專家介紹說,在微重力條件下,細胞在融合液中的重力沉降現象將消失,更有利于細胞間進行配對與融合這些“親熱舉動”,此項研究將為空間制藥探索新方法。 [編輯本段]神舟五號  發射時間:2003年10月15日9時整
  發射火箭: 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此次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71次飛行,也是繼1996年10月以來,我國航天發射連續第29次獲得成功。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9時10分,船箭分離,“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準確進入預定軌道。
  返回時間:2003年10月16日6時28分
  長、重“神舟”載人飛船全長8.86米,最大處直徑2.8米,總重量達到7790公斤。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內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地區
  飛行時間/圈數:21小時/14圈
  航天員:楊利偉
  搭載物品: 除了中國飛天第一人楊利偉外,“神舟”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內還搭載有一面具有特殊意義的中國國旗、一面北京2008年奧運會會徽旗、一面聯合國國旗、人民幣主幣票樣、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紀念郵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紀念封和來自祖國寶島臺灣的農作物種子等。
  試驗項目: 神舟5號將盡量減少機艙內的實驗項目及儀器,以騰出更多空間來供航天員活動并執行科學觀察任務,可以說這一次的任務主要是考察航天員在太空環境中的適應性。
  新技術應用: 首次增加了故障自動檢測系統和逃逸系統。其中設定了幾百種故障模式,一旦發生危險立即自動報警。即使在飛船升空一段時間之后,也能通過逃逸火箭而脫離險境。 [編輯本段]神舟六號  發射時間: 2005年10月12日9時0分0秒
  發射火箭: 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584秒
  返回時間: 10月17日凌晨4時32分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四子王草原秋韻
  飛行時間/圈數: 115小時32分鐘/飛行77圈
  航天員:費俊龍 聶海勝
  搭載物品: 共有8類64種搭載物品,其中包括香港金利來、查氏集團等知名企業標識,搭載的生物菌種、植物組培苗和作物、植物、花卉種子則用于太空育種實驗。在開艙儀式現場,6位特殊的“乘客”有機會精彩亮相,它們分別是極地考察時使用過的中國國旗、國際奧委會會旗五環旗、上海世博會會旗、《申報》百年紀念特刊、書畫作品《六駿圖》和10幅少先隊員太空畫作品。神舟六號返回艙搭載的物品還有“我給‘神舟’六號航天員寫封信征文活動”特等獎作文、共和國元帥特種郵票和神舟六號個性化郵票等郵品以及書畫名家的作品等。
  技術應用: 飛船的種類非常多,但最常用的是衛星式載人飛船。這種飛船像衛星一樣在離地面幾百公里的近地軌道上飛行,飛行高度大約為300公里。飛船有單艙式、雙艙式和三艙式,目前國際上成熟航天國家的飛船均是三艙式,這次神舟六號就是三艙式飛船,說明中國航天技術已經初步達到國際水平。
  神舟六號飛船有以下特點:首先是起點很高,飛船具有承載3名航天員的能力;
  其次是一船多用,航天員返回后,軌道倉可以在無人值守的狀態下,作為衛星繼續利用半年,甚至可以在今后進行交會對接實驗;第三是返回艙的直徑大,俄羅斯的直徑是2.2米,我國的是2.5米。最后是飛船返回,非常安全,這方面已經進行過全面的測試。總體來看,神舟六號飛船的技術進步是巨大的。
  技術進步主要反映在:首先是新材料領域,據悉近年來中國在新材料領域所取得的進步上,有2000多種是來自航天領域;其次是電信領域,這方面有硬件設備的進步,也有軟件領域的進步,比如編碼技術就確保了話音質量和圖像的清晰度;第三是圖像技術,這些技術可以用于軍事領域,也可以用于民用領域;第四是特種食品,航天員的食品研制非常復雜;第五是特種紡織材料,航天服是一個系統,更是高科技的結晶;第六是電子控制系統的進步,飛船是涉及各種復雜子系統的復雜系統,所有系統均需要有電子控制系統進行控制;第七是生物醫學體系的進步,載人航天與無人航天有本質上的差異,系統復雜性和可靠性大為不同,神舟六號的成功,表明中國的相關生物醫學已經有了巨大的進步。
  神舟六號飛船仍為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的三艙結構,整船外形和結構與原來相同,重量基本保持在8噸左右。飛船入軌后先是在近地點200公里,遠地點350公里的橢圓軌道上運行5圈,然后變軌到距地面343公里的圓形軌道,繞地球飛行一圈需要90分鐘,飛行軌跡投射到地面上呈不斷向東推移的正弦曲線。軌道特性與神舟五號相同。
  由于此次飛行沒有交會對接任務,神舟六號取消了用于這項功能的附加段,另外,飛船上新增加了40余臺設備和6個軟件,使飛船的設備達到600余臺,軟件82個,元器件10萬余件。
  神舟六號的改進大致可以歸納為四個方面:
  一、圍繞兩人多天飛行任務的改進。首先,準備了足量甚至余量的航天員消耗品,包括食品、水、睡袋等。食品柜置于軌道艙中,以前處于空置狀態。按照每人每天一個半暖壺的用水量,通過水箱和單獨的軟包裝兩種方式準備了航天員用水。其次,提高了座艙的環境控制能力。一人一天呼出近一升水,神舟六號提高了對水汽冷凝的能力,擴大了冷凝水箱,把所有裸露管線都貼上了吸水材料,確保飛船濕度控制在80%以下。艙內的氧氣、溫度和濕度都可自動感應并調節。
  二、軌道艙功能使用方面的改進。放置了很多航天員生活的必需品,如食品加熱裝置和餐具等。軌道艙中掛有一個睡袋,供兩名航天員輪流休息用。失重狀態下人其實可以浮在空中睡覺,但考慮到人在地面養成的習慣,所以通過睡袋人為地制造一種“床”的感覺,否則航天員睡覺時可能會產生墜入萬丈深淵的錯覺。軌道艙中還有一個專門的清潔用品柜,航天員可以用里面的濕巾等物品進行清潔。大小便收集裝置這次也是首次使用。
  三、提高航天員安全性的改進。返回艙中航天員的坐椅設計了著陸緩沖功能,這是為了在反推火箭發生故障時依然能夠保證航天員安全。神舟五號飛船里只有楊利偉乘坐的那個坐椅有著陸緩沖功能,并且有個小的缺陷,就是返回前坐椅提升后航天員難以看到舷窗外的情況。神舟六號對緩沖器進行了重新設計,并與整船結合進行了反復試驗,從高塔、飛機上拋下的3次試驗每次均獲得了成功。返回艙與軌道艙之間的艙門,如果在返回時關閉不嚴,將威脅航天員安全。俄羅斯曾經有3名航天員因此而喪生。神舟六號科研人員研制成功了艙門密閉快速自動檢測裝置,并花費了數月時間研制出一種專用抹布,這種布不產生纖維、靜電、異味,專門用來清潔艙門。
  四、持續性改進。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于1992年正式啟動,至今已經過去了13年,飛船上最初使用的元器件和原材料有的已經不再生產,個別技術已經稍顯落伍。神舟六號做了一些日常的持續性改進。比如神舟一號到五號上的“黑匣子”,是1994年研制的,存儲容量只有10兆字節。現在的黑匣子不僅存儲量比原來大了100倍,而且數據的寫入和讀出速度也提高了10倍以上,體積卻不到原來的一半。 [編輯本段]神舟七號  “神七”于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04秒成功升空
  “神七”飛行員:是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
  “神五”、“神六”發射時間均在10月中下旬,而神舟七號的發射將提前到九月底升空。有關專家透露,9月和10月均有較適合發射窗口,但因“神七”將執行太空行走任務,9月底升空時的太陽夾角更適合太空人出艙活動,能令飛船在最短時間內見到太陽,保證太空人出艙作業時有陽光。
  發射載人航天的最佳氣象條件主要包括:無降水、地面風速小于每秒8米、水平能見度大于20公里;發射前8小時至發射后1小時,場區30公里至40公里范圍內無雷電活動;船箭發射所經過空域3公里至18公里高空最大風速小于每秒70米,此外發射前后9小時不能有雷電。
  黃春平表示,能否如期發射,主要是看當時發射場的天氣等情況。小雨和氣溫一般都不會影響飛船的正常發射,但大風則可能導致飛船推遲發射,因為風速超過火箭的承受能力后,將有可能改變其飛行方向。
  黃春平還透露,航天員太空漫步就會在飛船進入軌道運行,環繞地球超過五圈之后進行。
  “神七”著陸后搜救
  “神七”返回艙內蒙古主著陸場醫療救護隊隊長、解放軍第306醫院的鄒德威院長表示,“神七”與“神六”“神五”不同,主著陸場的搜救及醫療保障將依靠直升機,而不再采用地面搜救。
  “神五”、“神六”時期,解放軍306醫院一直擔任著中國載人航天主著陸場的航天員醫療救護任務。8月29日,306醫院執行“神七”任務的專家醫療隊奔赴內蒙古四子王旗。目前,這支由16位頂尖專家組成的醫療救護隊,正在主著陸場附近進行醫療救護演練。
  另外,“神七”主著陸場的醫療救護與“神五”、“神六”最大的不同,就是將采取以直升機群組成的空中搜救平臺為主,而不再使用地面平臺。
  據鄒院長介紹,這次“神七”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附近的主著陸場,是一個以理論著陸點為中心,長100多公里,寬80多公里的經緯度坐標范圍。如果采用地面車輛搜救,速度會比較慢,所以此次“神七”的搜救任務,將主要由直升機來完成。今年執行搜救、醫療任務的直升機有10多架,除了指揮機外,還有6架擔任搜救任務,1架擔任醫監醫保任務,而醫療救護隊將使用3架直升機。
  戚發軔院士認為,人上天不是旅游,是完成對空間環境的研究、開發、利用。以前楊利偉只是第一步去試一試,要想完成這個任務必須多人多天,比方說要去組裝一個空間站或者修理一個衛星,人就得出艙,出艙起碼得兩個人。以后要去空間站坐運輸工具去,要對空間站進行對接,打開門以后把里面的人接出來。從國外來講,他們花了很多次的試驗來做這個事情,現在按照我們的計劃,“神七”希望人能夠出艙,老百姓的話叫空間行走。“當然出了艙還有離艙多遠?也可以離得近一點兒,也可以離得遠一點兒。”戚發軔院士說,下一步我國就要解決交會對接,交會對接起碼得有3個人。所以我們飛船要有這個能力:3個人在天上待7天,上去的時候可以帶300公斤的東西,回來的時候可以帶一百公斤的東西。假如這次很成功,就不需要再試兩人多天,那我們下次就出艙了。戚發軔院士認為,將要出艙的“神七”必須在神舟六號的基礎上解決兩個比較大的問題。現在航天員有一個密封艙,在這個艙里穿航天服。離開這個艙就沒有了空氣,所以航天服本身就必須能供給氧氣。第二是沒有溫度控制時,航天服能保證他正常的溫度,所以這個航天服就相當于一個小型的密封艙,這方面挺復雜的。更高級的航天服還可以裝上發動機,一點火就走了,相當于一個小飛船一樣,要出艙得具備這幾個條件。戚發軔院士說,將來我們船上要有一個氣閘艙,人穿好航天服進去,把門關上,把外面的門打開出去,假如一打開門氣就放光了,所以有一個氣閘艙。“我只是說兩個主要的,作為航天員有一個艙外的航天服,作為我們飛船來講,得有一個氣閘艙,要保證原來的艙里保證有一個大氣壓。”
.1960年2月19日,中國自行設計制造的試驗型液體燃料探空火箭首次發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在酒泉發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
1975年11月26日,中國首顆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3天后順利返回,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
1985年10月長征火箭開始走向國際市場
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試驗飛船在酒泉起飛,21小時后在內蒙古中部回收場成功著陸。
2001年1月10日1時0分,中國自行研制的“神舟”二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入太空。4月1日,“神舟”三號成功降落于內蒙古中部地區
2002年12月30日至2003年1月5日,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在零下20多攝氏度的嚴寒中成功發射,并在飛行7天后平安返回
查看全部37個回答
航天航空專業招生處電話

2020年航天航空專業招生政策有變化,學生的體檢,報名條件等各項細節規定均作了調整……
北京知翼通航技術研..廣告
遙控飛機什么牌子好?京東玩具樂器,見證成長。
遙控飛機什么牌子好-京東玩具樂器,耐摔材質,操作簡單,創意無限,妙不可言,成長快人一步!
北京京東世紀信息技..廣告
相關問題全部
廣告北航航空院校--2020年官方招生網-北航航空院校面試已開始
北航航空院校:空姐/空乘/地勤/空保/機務維修等熱門專業報名中!北航航空院校,招生年齡15-21歲,初高中男女均可報名,北航航空院校-名師在線答疑
572020-05-02
關于中國航天成就的資料
1970年4月24日21時31分,中國“東方紅”一號飛向太空。這是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 1987年8月,中國返回式衛星為法國搭載試驗裝置。這是中國打入世界航天市場的首次嘗試。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升空;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號搭載費俊龍,聶海勝兩名航天員升空。2008年9月25日21點10分04秒988毫秒神舟七號搭載翟志剛,景海鵬,劉伯明三名航天員升空。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搭載著中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的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三號塔架點火成功發射。  2010年10月1日18時59分57秒,嫦娥一號衛星的姐妹星嫦娥二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并獲得了圓滿成功。此次發射目的主要是實現下一步的月球軟著陸進行部分關鍵技術試驗,并對嫦娥三號著陸區進行了高精度成像。 擴展資料 中國航天史是從1956年二月開始的,當時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 1956年四月,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航空工業委員會,統一領導中國的航空和火箭事業。 聶榮臻任主任,黃克誠、趙爾陸任副主任,航空工業委員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的航天事業創業的開始。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宇航部部長趙小津在“嫦娥一號”衛星發射前向媒體表示,“嫦娥一號”的發射窗口預留了35分鐘,在這35分鐘內都可以發射。但在最后一分鐘發射與在第一分鐘發射相比,相比衛星燃料將要損失120公斤, 這對總共只有1200公斤燃料的“嫦娥一號”是很大的損失,將直接影響其工作時間和工作壽命。如果由于特殊原因在這35分鐘內不能正常發射,就只能取消發射計劃,推遲到第二年重新確定發射窗口。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中國航天史
731 瀏覽182002019-09-26
中國航天史上有哪些成就和貢獻
神舟五號 1999年11月20日~21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一艘“神舟”無人試驗飛船飛行試驗獲得了圓滿成功。2001年初至2002年底又相繼研制并發射成功了神舟2~4號無人試驗飛船,獲得了寶貴的試驗數據,為實施載人航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神舟-5飛船是在無人飛船基礎上研制的我國第1艘載人飛船,乘有1名航天員,在軌運行1天。整個飛行期間為航天員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同時將航天員的生理數據、電視圖像發送地面,并確保航天員安全返回。 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推進艙和附加段組成,總長8860mm,總重7840kg。飛船的手動控制功能和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分系統為航天員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飛船由長征-2f運載火箭發射到近地點200km、遠地點350km、傾角42.4°初始軌道,實施變軌后,進入343km的圓軌道。飛船環繞地球14圈后在預定地區著陸。 神舟-5飛船載人航天飛行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的愿望,是中華民族智慧和精神的高度凝聚,是中國航天事業在新世紀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神舟六號 神舟六號載人飛船是中國神舟飛船系列之一。“神舟六號”與“神舟五號”在外形上沒有差別,仍為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的三艙結構,重量基本保持在8噸左右,用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進行發射。它是中國第二艘搭載太空人的飛船,也是中國第一艘執行“多人多天”任務的載人飛船。 神舟七號 全國政協委員、載人航天火箭系統顧問組組長、“神舟”五號火箭總指揮黃春平表示,“神舟”七號發射時間將推遲半年左右,原定2007年的發射計劃將拖后到2008年。與“神舟五號”、“神舟六號”不同,“神舟”七號火箭在研制上的關鍵點是宇航服和氣閘艙。因為“神舟”七號將實現太空行走,航天員能否從艙內氣壓驟然適應真空環境,氣閘艙和宇航服扮演了重要角色,還要出艙,三名航天員,一個要出艙行走,一個在軌道艙迎接,返回艙還要留人,最終堅持了下來,成功完成這一計劃!神舟七號于2008年9月25日21點10分04秒988毫秒發射升空。飛船于2008年9月28日17點37分成功著陸于中國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成功將翟志剛(指令長)、劉伯明和景海鵬三位宇航員帶回地球,神舟七號飛船共計飛行2天20小時27分鐘。
65 瀏覽39742018-03-05
中國航天歷史的偉大成就有哪些?
1)第一個想到利用火箭飛天的人——明朝的萬戶 14世紀末期,明朝的士大夫萬戶把47個自制的火箭綁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雙手舉著大風箏。他最先開始設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飛上天空,然后利用風箏平穩著陸。不幸火箭爆炸,萬戶也為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但他的行為卻鼓舞和震撼了人們的內心。促使人們更努力的去鉆研。 (2)東方紅一號——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 1970 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1 號”成功升空!成為了中國航天發展史上第二個里程碑。 (3) 載人航天 2003 年10 月15 日,中國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升空,表明中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成為中國航天事業發展史上的第三個里程碑。 (4)深空探測-嫦娥奔月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隨著嫦娥一號成功奔月,嫦娥工程順利完成了一期工程。 此后,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相繼發射,并成功對接。 2016年9月15日22時04分09秒,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1] 。
3 瀏覽342020-03-30
中國航天的成就
9月25日21時10分,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點火,神舟七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   “嫦娥奔月”,“萬戶飛天”,“太空漫步”……幾千年來,對廣袤的太空,中華民族充滿了期待,充滿了向往。今天,中國航天用一個個飛天壯舉不斷為國人圓夢,為民族爭光。   如果把我國科技事業比作一條奔騰的巨龍,那么航天事業無疑就是龍頭。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航天事業這個龍頭始終高高昂起,將中國科技事業不斷抬升到新高度,使中國的國際地位和核心競爭力躍升到新水平。   飛天夢圓,九霄攬月   ——中國航天躍上歷史新高度   許多經典瞬間已經為歷史所定格。   2003年10月15日,中國首飛航天員楊利偉問鼎蒼穹,浩瀚太空,從此有了中國人的身影。   兩年后,中國將兩名航天員成功送上太空。從“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中國載人航天又向前邁出了一大步。   2008年9月27日下午,隨著神舟七號飛船軌道艙艙門的徐徐開啟,中國航天員翟志剛穿著中國研制的“飛天”艙外航天服進入茫茫太空,并揮舞國旗向人們致意。太空舞動的五星紅旗告訴世界:中國,正式成為第三個掌握出艙技術的國家。而此時,距中國決定實施載人航天工程只有16年。   在距離地面343公里的太空軌道,人們見證著中國速度和中國奇跡。但是,中國航天的視線并沒有停留在這個高度。   2004年,繞月探測工程正式立項,距地球40萬公里的月球成為中國太空探索的新目標。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升空;11月5日,嫦娥一號被月球捕獲;11月26日,中國第一幅月球圖像正式發布……像是欣賞一場精彩的演出,談笑間,“嫦娥奔月”的美麗傳說從夢想走進現實。繼人造地球衛星、載人航天之后,中國航天從此新增了一座閃光的里程碑,開啟了中國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奧秘的時代,標志著我國已經進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國家行列。而從工程立項到圓滿成功,這個時間跨度在中國只經歷了不到四年。   30年間,以載人航天和繞月探測為引領,從一箭雙星到一箭多星,從服務國內到服務全球,中國航天一步步搭建起邁向太空的天梯,在航天科技這個世界科技的高峰領域穩穩占據了一席之地。   自主創新,協力攻關   ——中國牢牢掌握航天發展主動權   誰掌握了核心技術,誰就搶占了世界科技的制高點,誰就掌握了未來發展的主動權。   1992年,黨中央做出了發展載人航天的戰略決策,并且明確了一個前提——中國載人航天以飛船起步。這年9月,中央專委確定了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分“三步走”,中國載人航天發展脈絡從此堅定而清晰。而此時,距離美、蘇發射飛船已經過去了40年。   “起步雖晚,但起點不能低。”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顧問王永志回憶當時決策的情景時說,“我們的大思路是要跨越式發展。”   但是,“跨越式發展”談何容易。載人航天是戰略高技術,而高技術用錢是買不過來的。中國發展載人航天沒有任何捷徑可走,只有自主創新。   創新無處不在。   人們驚喜地發現,橫空出世的中國飛船長得跟別人不一樣,它有“三個艙”——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而且具有更先進、更完善的逃逸和救生系統。   自主創新又何止飛船一家,載人航天由7大系統組成,無論是火箭改進、飛行控制,還是航天員訓練、發射場和著陸場等方案論證設計,我國瞄準的都是世界科技最前沿,確保關鍵技術能與世界先進水平并駕齊驅,局部還有所超越。16年時間,4艘無人飛船和3艘載人飛船,中國載人航天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趕。   探月工程更是一項全新的工程。“繞月探測工程是一項自主創新的工程。我們所開展的各方面工作,一定是‘中華牌’。”繞月探測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介紹說,首次月球探測工程的圓滿成功,既是對我國探月技術路線的生動肯定,更是對我國航天自主創新能力的有力證明。   “科學不可能是一個人的事業。”航天工程是復雜的多學科高技術集成的系統工程。以載人航天為例,需要上百個研究院所、幾千個協作配套單位、十余萬名工作人員的共同參與。“社會主義大協作出生產力,出戰斗力,出凝聚力。”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合力,不斷創造著新的航天奇跡。   改革開放30年來,立足于和平利用太空,立足于中國國情,立足于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立足于自主創新、協力攻關,中國航天事業沒有走錯路,沒有走彎路,更沒有走回頭路,每一步都使中國航天事業躍上了一個新的高度。自主、科學、高效地發展航天事業,這是一個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為世界貢獻的重要經驗。   人才輩出,奮發有為   ——中國航天未來發展將更加美好   “最重要的科技實力在于人才。”評價我國航天事業走過的路,除了為一項項突破、一個個跨越而自豪外,我們更為一批批年輕隊伍的茁壯成長和年輕科技領軍人才的脫穎而出而欣慰。   在一個個航天任務現場,尤其在一些關鍵崗位,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景象:“70后”勇挑重擔,“80后”奮勇爭先。數據顯示,在載人航天工程科技人員隊伍中,35歲以下的年輕人已占到70%以上。在繞月探測工程隊伍中,嫦娥一號衛星研制團隊40歲以下年輕人逾七成,平均年齡不足30歲;長征三號甲火箭發射試驗隊188人,40歲以下的占60%以上。   “我們的隊伍比較年輕,應該說是相當年輕!”談起航天隊伍中的年輕人,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充滿了興奮,“更為可喜的是,很多年輕同志擔任的是領導職務,他們很多其實也是久經鍛煉的。”   “我相信,依靠這支隊伍、這批人才,我們的航天事業一定可以沖到和世界航天大國并駕齊驅的位置。”對中國航天的這批接班人,“兩彈一星”元勛孫家棟信心十足。   中國航天越來越年輕的秘密在哪里?良好的人才環境是人才成長的沃土。正是老一輩科學家甘當人梯、提攜后學,新一代科學家勇挑重擔、奮發向上,才使中國航天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始終掌握著主動。   “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中國航天事業發展過程中形成的“載人航天”精神,正成為這批年輕航天接班人的生動寫照。而這種精神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一部分,成為中國科學發展的新動力。   “我們的優勢是航天隊伍。”談起中國航天未來的發展,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總經理馬興瑞高興地說,“我們是一個年輕力壯的隊伍,這是我們的優勢,我們要利用這個優勢提升我們的能力。”   年輕孕育著希望。人們有理由相信,中國航天事業的明天將更加美好。
169 瀏覽32822017-09-21
中國航天史上有哪些成就和貢獻?
神舟五號 1999年11月20日~21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一艘“神舟”無人試驗飛船飛行試驗獲得了圓滿成功。2001年初至2002年底又相繼研制并發射成功了神舟2~4號無人試驗飛船,獲得了寶貴的試驗數據,為實施載人航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神舟-5飛船是在無人飛船基礎上研制的我國第1艘載人飛船,乘有1名航天員,在軌運行1天。整個飛行期間為航天員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同時將航天員的生理數據、電視圖像發送地面,并確保航天員安全返回。 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推進艙和附加段組成,總長8860mm,總重7840kg。飛船的手動控制功能和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分系統為航天員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飛船由長征-2f運載火箭發射到近地點200km、遠地點350km、傾角42.4°初始軌道,實施變軌后,進入343km的圓軌道。飛船環繞地球14圈后在預定地區著陸。 神舟-5飛船載人航天飛行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的愿望,是中華民族智慧和精神的高度凝聚,是中國航天事業在新世紀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神舟六號 神舟六號載人飛船是中國神舟飛船系列之一。“神舟六號”與“神舟五號”在外形上沒有差別,仍為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的三艙結構,重量基本保持在8噸左右,用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進行發射。它是中國第二艘搭載太空人的飛船,也是中國第一艘執行“多人多天”任務的載人飛船。 神舟七號 全國政協委員、載人航天火箭系統顧問組組長、“神舟”五號火箭總指揮黃春平表示,“神舟”七號發射時間將推遲半年左右,原定2007年的發射計劃將拖后到2008年。與“神舟五號”、“神舟六號”不同,“神舟”七號火箭在研制上的關鍵點是宇航服和氣閘艙。因為“神舟”七號將實現太空行走,航天員能否從艙內氣壓驟然適應真空環境,氣閘艙和宇航服扮演了重要角色,還要出艙,三名航天員,一個要出艙行走,一個在軌道艙迎接,返回艙還要留人,最終堅持了下來,成功完成這一計劃!神舟七號于2008年9月25日21點10分04秒988毫秒發射升空。飛船于2008年9月28日17點37分成功著陸于中國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成功將翟志剛(指令長)、劉伯明和景海鵬三位宇航員帶回地球,神舟七號飛船共計飛行2天20小時27分鐘
中國的航天事業起步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在酒泉發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 1975年11月26日,中國首顆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3天后順利返回,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 1992年,中國載人飛船正式列入國家計劃進行研制,這項工程后來被定名為“神舟”號飛船載人航天工程。“神舟”號飛船載人航天工程是中國在20世紀末期至21世紀初期規模最龐大、技術最復雜的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試驗飛船在酒泉起飛,21小時后在內蒙古中部回收場成功著陸。 2001年1月10日1時0分,中國自行研制的“神舟”二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2003年1月5日晚上7時許,“神舟”四號飛船在內蒙古中部預定區域著陸,順利回收。2002年12月30日零時40分,“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入太空。4月1日,成功降落于內蒙古中部地區的“神舟”三號飛船艙蓋被打開,陽光照在“模擬宇航員”的臉上,擬人載荷試驗取得良好效果,“模擬宇航員”安然無恙。 2002年12月30日至2003年1月5日,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在零下20多攝氏度的嚴寒中成功發射,并在飛行7天后平安返回。 2003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太空,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想。 2005年10月12日,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乘坐神舟六號飛船再次飛上太空,并在遨游太空5天、完成一系列太空實驗后安全返回地面。 從1999年到2005年,六年時間,六艘飛船,六次飛躍,我國載人航天的速度和效率,令世界稱奇,令億萬中國人民備受鼓舞、倍感自豪。 六年時間,六艘飛船,六次突破,中國航天人以他們的智慧與努力,彌補了物質技術基礎的不足,創造了中國載人航天的一次次快速躍升。 2009-11-21 15:03 北京時間9月25日21時10分04秒,我國航天事業又迎來一個歷史性時刻,我國自行研制的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21時19分43秒準確進入預定軌道。在隨后的飛行過程中,我國航天員將首次進行空間出艙活動
從1999年神舟一號無人飛船首訪太空到2005年費俊龍、聶海勝乘坐神舟六號攜手問天,6年的歷程鐫刻下了中國人6次完美的腳步,是中國航天事業6次新突破。從發射、返回、測控、環境控制……各個關鍵技術環節難關一一被攻克,見證的是中國航天人前進中發展、探索中追求的不懈腳步。
我們終于迎來了一個歷史性時刻,這一時刻必將被歷史所銘記。
這邁向太空的“第一步”,將讓中國人無比榮耀和自豪。曾幾何時,新中國還是那樣的“一窮二白”,科學技術遠遠落后于西方國家,甚至連火柴和煤油都要依賴進口。誰又能想到,在短短的數十年時間,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歷史將記錄下,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不會忘記38年前的4月24日,一曲悠揚的《東方紅》樂曲從深邃而神秘的太空傳來,劃破夜空,回蕩大地。也不會忘記,當楊利偉走出神舟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的時候,中國,一躍成為國際“太空俱樂部”的第三位成員。這足以讓中國人為之自豪,也為中國航天事業的持續高速發展跨出最堅實的一步。
預示著國家民族的未來
航天事業的發展,考量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也是一個國家在高新科技領域能否始終保持領先地位的關鍵。它充分表明國家科技力量在發展和推動航空航天技術中起到的至關重要作用,代表著一個國家的經濟社會基礎,也預示著國家和民族的發展與未來。
如今,恰逢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30年來的改革發展成果有目共睹:經濟日新月異、人民安居樂業,社會穩定、國家富足,人民普遍享受到改革發展帶來的成果。神舟七號飛船的發射升空,將是改革開放成果的又一次生動見證,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又一偉大成就,是我國高技術發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在這個榮耀的時刻,億萬中華兒女理應為偉大的祖國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中國航天員在太空留下的“第一步”是中國航天史上的一大步,是踐行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的必然結果。我們有充分理由相信,中國航天員邁向太空的“第一步”,將引領一個時代,開辟一個新世紀。

中國航天成就

中國航天事業成就有:

1、經過50多年的創業發展,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決策和領導下,航天事業經過發展導彈、運載火箭、人造衛星、載人航天等幾個階段,目前已經形成了體系,形成了規模。

2、我們國家在衛星方面已經擁有通訊、遙感、資源、導航定位、氣象、科學實驗、海洋七大衛星系列,我國是世界上第五個把衛星送上天的國家,第三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第五個獨立研制和發射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的國家。

3、在運載火箭方面,截止2017年我國共有12種不同型號的長征運載火箭,具備了9.5噸的近地軌道、5.2噸的同步轉移軌道的運載能力。

4、在測控通信領域,建立了覆蓋國家本土、太平洋和非洲地區的航天測控網,基本滿足了航天活動的測控需要。 

5、在地面和應用系統方面,建成了包括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和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等衛星地面和應用系統。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中國航天事業成就舉世矚目

東方紅一號1970年4月24日
東方紅二號1984年4月16日
東方紅三號 1997年5月12日
東方紅四號
曙光計劃1971年4月
神舟一號 1999年11月20日凌晨6點
神舟二號 2001年1月10日
神舟三號(首次載動物航天)2002年3月25日
神舟四號 2002年12月30日凌晨零時四十分
神舟五號(首次載人航天)2003年10月15日九時許
神舟六號 2005年10月12日九時
神舟七號(首次出艙活動)2008年9月25日21點10分04秒988毫秒
天宮一號(首個宇宙空間站)為中國一個正在計劃中的目標飛行器,目的是作為其他飛行器的接合點。計劃將于神舟七號之后及神舟八號之前,即在2010年至2011年間發射。根據國家航天局所表示,天宮一號會是一個重達8噸的空間實驗室組件。其后發射的神舟八號、神舟九號和神舟十號將與其對接,成為中國首個小型神舟八號(未來,不載人,與天宮一號對接)
神舟九號(未來,不載人,與天宮一號、神舟八號對接)
神舟十號(未來,載人,與天宮一號、神舟八號、神舟九號對接,首個宇宙空間站正式開始運作)
空間站及首個空間實驗室。
夸父計劃是中國的一個太陽監測衛星計劃,又稱為“空間風暴、極光和空間天氣”探測計劃,計劃得名于中國神話中的夸父。

由于2012年將是一個太陽活動高峰年,2012年至2014年太陽活動將會很強烈,因此夸父計劃三顆衛星建議在這個時間內發射,如果按期實施,該計劃將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系統的日地空間探測計劃。
1960年2月19日,中國自行設計制造的試驗型液體燃料探空火箭首次發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在酒泉發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

1975年11月26日,中國首顆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3天后順利返回,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

1985年10月長征火箭開始走向國際市場

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試驗飛船在酒泉起飛,21小時后在內蒙古中部回收場成功著陸。

2001年1月10日1時0分,中國自行研制的“神舟”二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入太空。4月1日,“神舟”三號成功降落于內蒙古中部地區

2002年12月30日至2003年1月5日,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在零下20多攝氏度的嚴寒中成功發射,并在飛行7天后平安返回。

2003年1月5日晚上7時許,“神舟”四號飛船在內蒙古中部預定區域著陸,順利回收。2002年12月30日零時40分,“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2003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太空,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想。

2005年10月12日,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乘坐神舟六號飛船再次飛上太空,并在遨游太空5天、完成一系列太空實驗后安全返回地面。

總結:從1999年到2005年,六年時間,六艘飛船,六次飛躍,我國載人航天的速度和效率,令世界稱奇,令億萬中國人民備受鼓舞、倍感自豪。 六年時間,六艘飛船,六次突破,中國航天人以他們的智慧與努力,彌補了物質技術基礎的不足,創造了中國載人航天的一次次快速躍升。

同世界其它航天大國一樣,我國的航天事業也是從研制導彈開始的。

50年代中期,毛澤東主席和黨中央發出“向科學進軍”的號召,周恩來總理組織制定了包括火箭技術在內的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

1956年2月,剛從海外歸來的錢學森博士提出發展導彈技術的建議。在他的主持下,由30多名專家和100多名應屆大學畢業生組成了一支科研隊伍,在簡陋而又艱苦的高峰。

1956年10月8日,在聶榮臻元帥的直接領導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建立。我國科技人員和工人開始利用蘇聯的援助,通過仿制學習自行設計的本領。

1960年11月5日,我國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地地導彈從東方的地平線上升起。

1962年3月21日,我國第一種自行設計和研制的中近程導彈首次發射失敗。然而,航天技術發展道路上這第一次重大挫折卻并未使科技人員氣餒。

1964年6月29日,我國獨立研制的中近程導彈發射成功。它標志著中國戰略導彈發展取得了良好的開端。

此后,我國剛剛起步的航天事業捷報頻傳:1966年,導彈核武器發射試驗成功;1970年中程和中遠程導彈相繼完成飛行試驗;1971年遠程導彈飛行試驗基本成功。這一切為我國地地戰略導彈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自80年代以來,我國遠程戰略導彈全程試驗和水下潛艇發射固體戰略導彈相繼成功,表明中國已經掌握了有效的核反擊能力,提高了國防現代化水平。同時,各種戰術導彈研制也獲得重大進展。

“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1958年5月17日,毛澤東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提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1965年,在我國地地導彈取得一定發展的基礎上,開始了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研制工作。
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起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收到了衛星從太空傳回地面的《東方紅》清晰的樂曲聲,表明衛星上天后實現了“抓得住、測得準、看得見、聽得著”的要求。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制和發射衛星的國家。中國航天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l975年11月26日至29日,我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在軌道上運行3天后按預定計劃返回地面,表明我國衛星返回技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在這之前,世界上只有美國和前蘇聯掌握衛星回收技術。迄今我國共成功地發射17顆返回式衛星,其中有16顆均按預定計劃返回地面。

1984年4月8日,我國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發射成功。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發電致賀。

1988年9月7日和1990年9月3日,兩顆風云一號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先后發射成功。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研制和成功發射太陽同步軌道衛星的國家。

43年來,我國共成功發射40顆不同類型的國產人造衛星,包括科學試驗、國土普查、通信廣播、氣象觀測等多種應用衛星,獲得的遙感資料對國土普查、土地測量、地震預報、礦產資源勘探、農林水利開發、鐵路航道選址、海洋研究、環境保護、城市規劃等都產生了重要作用。

“長征火箭”萬里長征

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枚運載火箭“長征一號”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邁出了長征系列火箭“長征”路上的第一步。
1975年11月26日,“長征二號”支載火箭發射我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成功。

1975年,我國開始研制新型“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其中,研制火箭第三級的液氫液氧發動機成為“長征三號”的關鍵。

1984年4月8日,“長征三號”運載火箭發射“東方紅二號”試驗通信衛星成功,通信廣播和電視傳輸效果良好。與此同時,我國開展了使用覺規燃料的“長征四號”運載火箭的研制。

1990年4月7日,我國用“長征三號”運載火箭首次發射美制亞洲一號通信衛星成功,使我國以無可爭辯的實力躋身于國際商務發射市場。

1992年8月14日和1994年8月28日,“長征二號”捆綁式火箭先后把兩顆美制“澳星”發射入軌。由于征服了火箭捆綁技術的難題,使得火箭的推力更大。

“長征三號乙”是中國目前長征系列火箭中最先進、推力最大的火箭。無論其高度,還是其運載能力,都躍入世界巨型火箭的行列。它在1996年2月15日發射國際通信衛星708時,首飛出師不利,使中國對外發射陷入了困境。

1997年8月20日“長三乙”火箭成功地把亞洲目前功率最大的通信衛星——菲律賓的馬部海衛星托舉到預先設定的軌道上。這次發射,對于啟動中國沉寂了一年半的對外發射服務市場具有起死回生、至關重要的作用。

兩個月后,10月17日,“長三乙”火箭將亞太二號R通信衛星發射升空。

1998年3月26日,“長二丙改”火箭將銥星通信風的51號和61號兩顆衛星安然送入遠地點高度為628升米的軌道,中國長征系列火箭第50次發射告捷。

1998年7月18日,“長三乙”火箭再展雄風,又將法國宇航公司為主承制的鑫諾一號通信衛星成功地送上預定軌道。

至此,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為國際用戶成功地完成了20次發射和5次搭載任務,把24顆國外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從而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商業發射市場上占據了7%和9%的市場份額。

目前,我國已經擁有長征一號、長征二號、長征二號丙/長征二號丙改、長征二號丁、長征二號捆、長征三號、長征三號甲、長征三號乙和長征四號9種型號的運載火箭。
半個世紀以來,中國航天事業在歷屆當和國家最高領導層親切關懷下,在黨中央、國務院領導下,在各部門的通力配合下,堅持走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研制探空火箭到具備研制發射各種衛星和載人飛船的能力,航天技術從一片空白到躋身于世界先進行列,不僅為國防和國民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而且跨出國門,走向世界。2000年11月,中國政府發表了《中國的航天》白皮書,首次以政府文告向外宣布中國航天的成就和未來發展,明確中國空間活動由空間技術、空間應用、空間科學三部分組成。2006年10月,我國政府再次發布了《2006年中國的航天》白皮書,指明了中國航天未來發展方向和相關政策。中國航天已成為我國綜合國力的體現,繁榮富強的象征,興旺發達的縮影。
  1970年4月24日,我國用自行研制的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地將東方紅一號人造地球衛星送往太空,動聽的《東方紅》樂曲傳遍全球,無數中國人奔走相告,歡呼雀躍。這是一個偉大的日子,從此,中國的火箭和衛星一次次成功,令人矚目,也使中國成為真正的航天大國。
  我國研制的12種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基本上滿足了發射不同用途衛星的要求。迄今,長征系列運載火箭91次騰空,將我國自行研制的70余顆空間飛行器送入預定軌道,成功發射了28顆外國制造的衛星。獨立研制成功了返回式遙感衛星系列、“東方紅”通信廣播衛星系列、“風云”氣象衛星系列、“實踐”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衛星系列、“資源”地球資源衛星系列和“北斗”導航定位衛星系列,海洋衛星系列即將形成,構建環境與災害監測小衛星星座計劃正在加緊實施。在發展系列衛星的同時,國家支持發展衛星公用平臺,已形成了東方紅三號衛星平臺、東方紅四號大型靜止軌道衛星平臺、CAST968和CAST2000小衛星公用平臺等。地球靜止軌道大型衛星公用平臺的首發星即將發射,標志我國空間技術發展達到了又一個里程碑,并已簽署兩個整星出口合同,躋身國際通信衛星制造競爭市場。
  1992年,載人航天工程列入國家計劃。經過廣大科技人員和工人的頑強拼搏,集智攻關,2003年10月發射并回收了“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取得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的成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開展載人航天的國家。2005年1月開始實施的繞月探測工程,將開始中國航天向深空探測的第一步。
  空間科學實驗與研究取得重要成果。中國與歐洲空間局合作實施了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劃,首次實現了世界上對地球空間的六點同步聯合探測,獲得了重要的探測數據。開展了空間生命科學、微重力科學和航天育種等領域的多項實驗研究,取得了重要的實驗和觀測成果。在空間碎片的觀測、減緩和預報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航天科技已廣泛應用于經濟、科技、社會和國防建設的各個領域,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衛星遙感已在氣象、地礦、測繪、農林、土地、水利、海洋、環保、減災、交通、區域和城市規劃等方面得到廣泛應用,在國土資源調查、生態保護、西氣東輸、南水北調、三峽工程等重大工程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衛星廣播電視業務的開展與應用,提高了全國廣播電視,特別是廣大農村地區廣播電視的有效覆蓋范圍和覆蓋質量,衛星通信在“村村通電話”工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衛星遠程教育寬帶網和衛星遠程醫療網初具規模;衛星導航定位技術廣泛應用于交通運輸、基礎測繪、工程勘測、資源調查、地震監測、氣象探測、海洋勘測等領域。航天技術的廣泛應用,促進了生產手段更新和傳統產業的改造,提高了人民群眾生活質量,也帶動了相關技術領域的發展。
  50年來,我國幾代航天工作者自覺地把個人理想與祖國需要緊密結合在一起,將發展航天事業作為崇高使命,創造了不朽的業績。在我國航天事業發展中孕育形成的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和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成為激勵一代又一代航天人不懈奮斗的精神力量,為中華民族增添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在新的歷史階段,中國航天面臨新的形勢、新的任務和新的挑戰,中國航天前景燦爛、任重道遠。國家將實施載人航天工程、“嫦娥”探月工程、第二代衛星導航系統、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工程、新一代運載火箭等,中國航天作為科技事業的龍頭,必將再攀高峰,續寫中國航天發展新篇章。為帶動科技發展,支撐國民經濟建設和建設和諧社會做出新的貢獻。
  一、衛星技術及衛星應用
  近50年來,我國各類人造衛星和載人飛船廣泛應用于經濟建設、科技發展、國防建設和社會進步等方面,為增強國家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發揮重要作用。
  1.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衛星系列。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拉開了中國航天活動的序幕。自此,中國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和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個能自行研制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東方紅一號衛星在跟蹤測軌技術、信號傳送方式和熱控制技術等方面優于蘇聯、美國、法國和日本的第一顆人造衛星,衛星重量相當于四個國家第一顆衛星之和。
  1971年3月,中國成功發射了實踐一號科學技術試驗衛星,衛星在太空正常運行8年多,遠遠超過要求的壽命,這在20世紀60年代國外研制的衛星中是少有的。至今,中國共發射成功了10顆科學技術試驗類衛星,包括1981年9月用1枚運載火箭同時發射的實踐二號、實踐二號甲、實踐二號乙3顆科學試驗衛星,1994年2月成功發射的實踐四號衛星,1999年5月和2004年9月成功發射的實踐五號和實踐六號小衛星, 2003年12月和2004年7月先后發射成功的探測一號和探測二號小衛星,這些衛星在空間環境探測、空間科學試驗以及新技術試驗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2.返回式遙感衛星系列。在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初戰告捷后,中國又攻克了變軌、再入大氣層、防熱和回收等技術難關,于1975年11月26日成功發射并回收了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成為繼美國、蘇聯之后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至今,中國已成功發射了5種不同類型的近地軌道共計22顆返回式衛星,成功回收了21顆,衛星在軌工作時間由最初的3天增加到27天。特別指出的是,在2005年8月29日,我國成功實現了在同一天、同時組織第21顆返回式衛星回收和第22顆返回式衛星的發射任務,此舉表明我國返回式衛星研制技術進一步成熟,組織管理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
  我國利用返回式衛星,在資源調查、地圖測繪、地質調查、鐵路選線和考古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同時,利用返回式衛星平臺,為國內外用戶進行了100多項微重力和空間環境條件下的材料、生命科學實驗,以及農作物種子搭載試驗等,均取得可喜成果。
  3.通信廣播衛星系列。1984年4月8日,中國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東方紅二號發射成功,成為世界上第5個獨立研制和發射靜止軌道衛星的國家,開辟了中國衛星通信事業的新時代。到目前為止,中國通信廣播衛星系列共包括4種不同類型的靜止軌道通信衛星,即:東方紅二號試驗通信衛星、東方紅二號甲實用通信衛星、東方紅三號通信廣播衛星、東方紅四號大型通信衛星公用平臺。
  從1988年至1990年,中國成功發射了3顆東方紅二號甲實用通信廣播衛星,這些衛星采用了新的設計方案,衛星轉發器由2個增加到4個,使電視轉播能力由2個頻道增加到4個,電話傳輸能力由1000路增加到3000路,設計壽命由3年增加到4年半。這些衛星為國內多家用戶提供通信、廣播和數據傳輸等業務,使中國衛星通信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1997年5月,中國又成功發射了東方紅三號通信廣播衛星。該星比東方紅二號甲衛星有了新的技術躍進,采用三軸穩定方式,裝有24個C頻段轉發器,衛星設計工作壽命8年。東方紅三號通信廣播衛星已納入中國衛星通信業務系統,主要用于電話、數據傳輸、VSAT網和電視傳輸等,能同時轉播6路彩色電視和8000門雙工電話。該星的發射成功和投入使用,極大地緩解了國內通信衛星市場轉發器短缺的矛盾,僅公眾通信一項,每年就可以節省數千萬美元。
  為適應國內外通信衛星市場快速發展的需要,振興中國的通信衛星民族產業,“九五”期間,中國開始了東方紅四號大型靜止軌道通信廣播衛星公用平臺的研制開發工作。該平臺在設計思想上,堅持通用性、繼承性、擴展性和先進性的原則,平臺的性能與目前國際上同類衛星先進平臺水平相當,適用于大容量通信廣播衛星,大型直播衛星,移動通信、,遠程教育和醫療等公益衛星,以及中繼衛星等地球靜止軌道衛星通信任務。以該平臺為基礎的鑫諾二號衛星已經研制完成,計劃2006年底前發射升空。靈活便捷的運作方式和優越的性能價格比,使東方紅四號大平臺具有很強的國際競爭能力。目前,中國已與尼日利亞、委內瑞拉等國家簽署了研制大容量、長壽命通信衛星的合同,這些合同的簽署,標志著中國衛星整星出口將實現零的突破。目前,以東方紅四號大平臺為基礎的尼日利亞通信衛星和委內瑞拉通信衛星正在研制之中。
  4.氣象衛星系列。1988年9月,中國成功發射了風云一號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試驗衛星,成為世界上第三個能研制發射極軌氣象衛星的國家。1990年9月和1999年 5月,中國再次成功發射了風云一號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試驗衛星和經過改進的風云一號氣象應用衛星。后者于2000年8月被世界氣象衛星組織列入世界業務型極軌氣象衛星行列,成為中國首顆列入世界氣象業務應用衛星系列的衛星。
  1997年6月,以東方紅二號甲衛星平臺為基礎研制的風云二號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成功地定點于東經105度的赤道上空。這一成就使中國成為繼美國、日本、歐洲航天局和俄羅斯之后世界上第五個能自行研制發射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
  至今,風云一號氣象衛星發射了3顆,風云二號衛星氣象衛星發射了3顆。前2顆風云一號衛星裝有5通道的可見光和紅外掃描輻射計,第3顆風云一號衛星探測通道數增加到10個,增加了對云層、陸地和海洋的多光譜探測能力。風云二號衛星裝有3通道的可見光、紅外和水汽掃描輻射計,拍攝的云圖資料填補了中國西部、西亞和印度洋上的大范圍觀測空白,該星還具有很強的數據收集和轉發功能。經過空間運行測試表明,風云一號和風云二號衛星的主要技術指標已達到20世紀90年代初的國際水平。這些氣象衛星的業務化應用在中國天氣預報和氣象研究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有效地減少了沙塵暴、臺風等災害天氣造成的損失,成為人民群眾日常生活中關心的熱點。
  5.地球資源衛星系列。1999年10月,中國和巴西聯合研制的第一顆數字傳輸對地遙感衛星——資源一號01星發射成功。星上裝有5譜段CCD相機、4 譜段紅外多光譜掃描儀、2譜段寬視場成像儀等。繼資源一號衛星發射成功后,2003年10月,我國又與巴西合作研制發射成功了資源一號02星。這兩顆衛星的研制和發射成功,填補了我國資源衛星的空白,衛星數據廣泛應用于農業、林業、水利、礦產、能源、測繪和環保等眾多部門,取得了顯著的應用成果,被譽為“南南合作”的典范。
  2000 年9月,中國自行研制的中國資源二號01星發射成功,此后,又分別發射成功02星和03星,其分辨率比資源一號系列衛星更高,而且形成了三星聯網,表明我國衛星研制技術實現了歷史性跨越。
  在資源系列衛星發射成功的同時,2002年5月,中國發射成功了第一顆海洋水色水溫監測衛星——海洋一號衛星;2006年4月,又發射成功了中國首顆微波遙感衛星——遙感衛星一號等。這些遙感衛星的主要技術指標均達到20世紀90年代的國際水平。目前,中國已經建成了中國科學院遙感衛星地面接收站、衛星氣象應用中心、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和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我國的衛星遙感應用已經涵蓋了氣象、海洋、陸地三大領域。遙感技術在許多業務運行系統中已經成為重要的技術支撐。
  6.導航衛星系列。2000年10月和12月,兩顆北斗一號導航衛星相繼定點于東經140度和東經80度赤道上空;2003年5月25日,北斗一號導航系統的第三顆衛星發射成功,使中國初步形成了第一個區域性衛星導航系統。這項成就表明,中國成為繼美國和蘇聯之后世界上第三個能自行研制發射導航衛星的國家。
  二、運載火箭
  幾十年來,通過幾代航天人的不懈努力,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單星發射到多星發射,從發射衛星到發射載人飛船的過程,具備了發射低、中、高不同軌道、不同類型衛星的能力,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并在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市場上占據了一席之地,成為中國為數不多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較強國際競爭力的高科技產品。截止到2006年9月,已實施了91次發射,成功地將國內70余顆大中小型衛星送入太空,其中包括6艘無人飛船;將28顆外國制造的衛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三、探月工程
  2004年1月,經國務院批準,我國月球探測一期工程-繞月探測工程正式立項,進入工程研制階段,計劃2007年實施我國第一次月球探測衛星的發射任務。經過多年論證,我國繞月探測工程的科學目標可概括為:獲取月球表面三維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質類型的分布特點,探測月壤厚度,探測地月空間環境。
  四、載人航天
  從1992年開始,經過七年的論證、攻關、研制和試驗,中國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一號于1999年11月20日發射升空,飛船在軌正常運行一天后,安全著陸于內蒙古預定區域,中國載人航天首次無人飛行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2000年至2003年,在先后經過神舟二號、神舟三號和神舟四號共三次無人飛行試驗的考驗后,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于2003年10月15日成功發射,在軌運行1天后,于2003年10月16日安全著陸。航天員楊利偉健康地走出返回艙,標志著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試驗獲得圓滿成功,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了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2005年10月17日凌晨,隨著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自主從神舟六號返回艙中健康出艙,標志著中國載人航天實現了多人多天、航天員直接參與空間科學實驗活動的新跨越。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六號,神舟飛船的功能和性能越來越完善,質量越來越可靠。
  神舟一號飛船著重考核了整個載人航天工程總體設計方案的可行性,特別是飛船系統的艙段分離技術、調姿制動技術、升力控制技術、防熱技術、回收著陸技術等5大關鍵技術的可靠性。飛船采用了最小的配置,僅上了確保飛船成功返回、準確著陸的8個分系統,飛船的軌道艙沒有進行留軌試驗。
  神舟二號飛船作為我國第一艘按載人飛行要求而采用全系統配置的正樣無人飛船,其在完善了第一艘“神舟”號飛船在艙內溫控、系統配合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基礎上,重點考核了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應急救生兩個分系統的功能,進一步檢驗了飛船系統與其他系統的協調性。同時,軌道艙進行了長達半年之久的留軌試驗。
  神舟三號飛船優化性能,增加了載人有關設備,航天員安全措施得到了進一步完善。
  神舟四號飛船完善了應急救生系統功能,優化艙內載人環境,增加了航天員手動控制系統,增強了整船偏航機動能力。同時,設計人員還改善了艙內載人環境,充分考慮了航天員座椅使用、出艙進艙、操作是否方便舒適等因素,全面通過醫學和工效學評價標準的考核,為航天員創造出了一個安全舒適的工作與生活環境。
  在神舟四號飛船的基礎上,技術人員對神舟五號航天員乘坐的座椅的安全性和舒適性作了進一步改進和完善,同時設置了多種安全救生模式和百余種故障對策方案,確保了航天員的安全。
  神舟六號飛船實現了2人5天航天飛行,為適應多人多天航天飛行的需要,神舟六號飛船進行了重大配置調整,并對可靠性、安全性和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統等進行了多項改進,航天員首次進入軌道艙并參與有效載荷的造作操作,標志著我國真正有人參與的航天活動的開始。
  
9月25日21時10分,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點火,神舟七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

“嫦娥奔月”,“萬戶飛天”,“太空漫步”……幾千年來,對廣袤的太空,中華民族充滿了期待,充滿了向往。今天,中國航天用一個個飛天壯舉不斷為國人圓夢,為民族爭光。

如果把我國科技事業比作一條奔騰的巨龍,那么航天事業無疑就是龍頭。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航天事業這個龍頭始終高高昂起,將中國科技事業不斷抬升到新高度,使中國的國際地位和核心競爭力躍升到新水平。

飛天夢圓,九霄攬月

——中國航天躍上歷史新高度

許多經典瞬間已經為歷史所定格。

2003年10月15日,中國首飛航天員楊利偉問鼎蒼穹,浩瀚太空,從此有了中國人的身影。

兩年后,中國將兩名航天員成功送上太空。從“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中國載人航天又向前邁出了一大步。

2008年9月27日下午,隨著神舟七號飛船軌道艙艙門的徐徐開啟,中國航天員翟志剛穿著中國研制的“飛天”艙外航天服進入茫茫太空,并揮舞國旗向人們致意。太空舞動的五星紅旗告訴世界:中國,正式成為第三個掌握出艙技術的國家。而此時,距中國決定實施載人航天工程只有16年。

在距離地面343公里的太空軌道,人們見證著中國速度和中國奇跡。但是,中國航天的視線并沒有停留在這個高度。

2004年,繞月探測工程正式立項,距地球40萬公里的月球成為中國太空探索的新目標。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升空;11月5日,嫦娥一號被月球捕獲;11月26日,中國第一幅月球圖像正式發布……像是欣賞一場精彩的演出,談笑間,“嫦娥奔月”的美麗傳說從夢想走進現實。繼人造地球衛星、載人航天之后,中國航天從此新增了一座閃光的里程碑,開啟了中國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奧秘的時代,標志著我國已經進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國家行列。而從工程立項到圓滿成功,這個時間跨度在中國只經歷了不到四年。

30年間,以載人航天和繞月探測為引領,從一箭雙星到一箭多星,從服務國內到服務全球,中國航天一步步搭建起邁向太空的天梯,在航天科技這個世界科技的高峰領域穩穩占據了一席之地。

自主創新,協力攻關

——中國牢牢掌握航天發展主動權

誰掌握了核心技術,誰就搶占了世界科技的制高點,誰就掌握了未來發展的主動權。

1992年,黨中央做出了發展載人航天的戰略決策,并且明確了一個前提——中國載人航天以飛船起步。這年9月,中央專委確定了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分“三步走”,中國載人航天發展脈絡從此堅定而清晰。而此時,距離美、蘇發射飛船已經過去了40年。

“起步雖晚,但起點不能低。”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顧問王永志回憶當時決策的情景時說,“我們的大思路是要跨越式發展。”

但是,“跨越式發展”談何容易。載人航天是戰略高技術,而高技術用錢是買不過來的。中國發展載人航天沒有任何捷徑可走,只有自主創新。

創新無處不在。

人們驚喜地發現,橫空出世的中國飛船長得跟別人不一樣,它有“三個艙”——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而且具有更先進、更完善的逃逸和救生系統。

自主創新又何止飛船一家,載人航天由7大系統組成,無論是火箭改進、飛行控制,還是航天員訓練、發射場和著陸場等方案論證設計,我國瞄準的都是世界科技最前沿,確保關鍵技術能與世界先進水平并駕齊驅,局部還有所超越。16年時間,4艘無人飛船和3艘載人飛船,中國載人航天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趕。

探月工程更是一項全新的工程。“繞月探測工程是一項自主創新的工程。我們所開展的各方面工作,一定是‘中華牌’。”繞月探測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介紹說,首次月球探測工程的圓滿成功,既是對我國探月技術路線的生動肯定,更是對我國航天自主創新能力的有力證明。

“科學不可能是一個人的事業。”航天工程是復雜的多學科高技術集成的系統工程。以載人航天為例,需要上百個研究院所、幾千個協作配套單位、十余萬名工作人員的共同參與。“社會主義大協作出生產力,出戰斗力,出凝聚力。”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合力,不斷創造著新的航天奇跡。

改革開放30年來,立足于和平利用太空,立足于中國國情,立足于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立足于自主創新、協力攻關,中國航天事業沒有走錯路,沒有走彎路,更沒有走回頭路,每一步都使中國航天事業躍上了一個新的高度。自主、科學、高效地發展航天事業,這是一個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為世界貢獻的重要經驗。

人才輩出,奮發有為

——中國航天未來發展將更加美好

“最重要的科技實力在于人才。”評價我國航天事業走過的路,除了為一項項突破、一個個跨越而自豪外,我們更為一批批年輕隊伍的茁壯成長和年輕科技領軍人才的脫穎而出而欣慰。

在一個個航天任務現場,尤其在一些關鍵崗位,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景象:“70后”勇挑重擔,“80后”奮勇爭先。數據顯示,在載人航天工程科技人員隊伍中,35歲以下的年輕人已占到70%以上。在繞月探測工程隊伍中,嫦娥一號衛星研制團隊40歲以下年輕人逾七成,平均年齡不足30歲;長征三號甲火箭發射試驗隊188人,40歲以下的占60%以上。

“我們的隊伍比較年輕,應該說是相當年輕!”談起航天隊伍中的年輕人,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充滿了興奮,“更為可喜的是,很多年輕同志擔任的是領導職務,他們很多其實也是久經鍛煉的。”

“我相信,依靠這支隊伍、這批人才,我們的航天事業一定可以沖到和世界航天大國并駕齊驅的位置。”對中國航天的這批接班人,“兩彈一星”元勛孫家棟信心十足。

中國航天越來越年輕的秘密在哪里?良好的人才環境是人才成長的沃土。正是老一輩科學家甘當人梯、提攜后學,新一代科學家勇挑重擔、奮發向上,才使中國航天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始終掌握著主動。

“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中國航天事業發展過程中形成的“載人航天”精神,正成為這批年輕航天接班人的生動寫照。而這種精神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一部分,成為中國科學發展的新動力。

“我們的優勢是航天隊伍。”談起中國航天未來的發展,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總經理馬興瑞高興地說,“我們是一個年輕力壯的隊伍,這是我們的優勢,我們要利用這個優勢提升我們的能力。”

年輕孕育著希望。人們有理由相信,中國航天事業的明天將更加美好。

大一英語,怎么翻譯

 

中國航天業開創于1956年,幾十年來,中國航天事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China's space industry started in 1956, over the decades, China's space sector has created a miracle after another.

相關推薦:

著作權轉讓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內容)

最新立法法全文(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2023修正)

上訴狀怎么寫(上訴狀的訴訟請求怎么寫)

婚內經營性債務屬于共同債務嗎(婚內經營性債務屬于共同債務嗎)

涉外民事訴訟程序的原則(涉外訴訟的原則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