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距離地球最遠的人造探測器是“旅行者一號”。
截止2020年8月12日,旅行者一號已經飛到了距離地球大約224億公里的位置,如果將這段距離換算成光年,那么相當于0.00236光年,通訊時差達到了20.45小時。
這也就意味著,如果旅行者一號此時發射一段信號,那么在20小時45分鐘之后地球上的天線才能將這段信號接收到。
所以,旅行者一號和地球控制中心的信號傳輸確實是有難度的,但是并沒有許多人想象中那么的難,而這其中也并沒有運用什么黑科技,使用到的僅僅是人們熟悉的、普通的無線電通訊技術。
旅行者一號所需要做的,就是將需要傳輸的聲音、圖像或者數據,轉換成無線電信號,然后傳輸給地球的控制中心,而控制中心也使用同樣的方法對它進行遙控。
當然了,雖然這個傳輸過程并沒有人們想的那么復雜和困難,但是仍然談不上容易。我們都知道無線電信號的強度會隨著傳輸距離而不斷的衰減,所以當旅行者一號的信號傳輸到地球被接收到時,強度只有最開始的一百萬億億分之一左右,差不多是10ˇ-22瓦。
不僅僅是信號強度衰減得厲害,傳輸的速度也是極慢的,最快時大約只有1.4kb/s的傳輸速度, 這速度要是在手機或者電腦上,網頁可能都打不開。
為了偵測并且接收到如此微小的信號,NASA在上個世紀就建立了“深空網絡”(Deep Space Network,簡稱DSN)。
這個網絡由三處呈120度分布的深空通信設施構成,一處在澳大利亞堪培拉、一處在西班牙馬德里、一處在美國加州。
不僅如此,NASA還采用了三種措施來增加接收和傳輸信號的成功率:
一、使用高增益的天線,使得無線電信號不分散只集中在某一個特定的方向上,以增大傳輸的距離。
這里不得不提一下,“旅行者一號”身上所攜帶的高增益天線直徑達到了3.7米,而地球上“深空網絡”最開始所使用的天線直徑大約在70米左右,后來因為使用年限過久,所以在2010年的時候NASA將70米直徑的天線換成了34米的。這些新使用的天線能夠將接收到的無線電信號放大上億倍。
二、為了防止其他頻段的干擾,旅行者一號所使用的通訊頻率高達8GHz,信噪比非常的高。
三、光把信號聚集起來,如果沒有辦法準確的將聚集起來的信號對準地球發射也沒有用,所以科學家們在旅行者一號上裝配了高精度的陀螺儀,以確保增益天線對準地球,提高傳輸效率和完整性。
事實上,雖然科學家為了減少信號損耗使出了渾身解數,但是因為距離太過遙遠,并且宇宙中到處都是輻射,所以無線電信號的強度依然是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因此,為了提高傳輸信息的正確率和完整性,科學家們讓旅行者一號在傳輸數據的時候使用大量的糾錯碼。而有得必有失,使用糾錯碼確實能大幅度提高信息傳輸的完整性和正確率,但是傳輸速度卻因此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導致只有不到1kb/s。
迄今為止,旅行者一號身上所攜帶的發電機已經大大超過了使用期限,經過對剩余電量的估算科學家們認為,旅行者一號攜帶的科學儀器應該能工作到2025年,而與地球的通信至少能到2036年。
也就是說,2036年之后旅行者一號將徹底與地球失去聯絡,屆時它會承載著人類的夢想飛向宇宙的更深處,在宇宙中留下人類文明存在過的記號。
這確實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人類在地球上面如何向遠在幾十億公里之外的航天器發送指令遙控它呢?說到這個問題,沒有什么比旅行者1號更具有討論性了,因為,旅行者1號是人類迄今為止飛得最遠的一個探測器,它目前距離地球已有224億公里的距離。
截至到目前,NASA從旅行者1號傳回來的數據分析,它已經飛離了日球層,進入了寒冷的星際空間中。這也將意味著,旅行者1號成為人類首個進入星際旅行的探測器,據悉旅行者1號搭載了對周圍介質進行分析的儀器,從該探測器傳回來的數據表明,旅行者1號遭受到的宇宙線的數量明顯增多,而帶電粒子大幅度降低,這些數據都表明,旅行者1號已經成功的飛出了日球層。
美國的相關科學家,為了證明這一結果做了很多工作和實驗對比,最終證明了旅行者1號飛船已經駛入了一片全新的區域,這與預期的星際環境相符合。旅行者1號是人類第一艘駛入星際空間的飛行器,是距離地球最遠的飛行器,它現在的速度是17公里每秒,正在朝著蛇夫座的方向前進,也許多少年以后旅行者1號抵達了另一個恒星系中。據了解,隨著旅行者1號,距離地球的距離越來越遠,地面向旅行者1號發送一次信息就需要經歷約22個小時的時間,才可以被旅行者1號接收到,而旅行者1號回復這則信息傳回來的數據,也得需要20多個小時的時間才可以到達地球,這樣算下來,當前人類與旅行者1號進行一次互動的數據傳輸,就需要40多個小時,要知道,人類與旅行者1號之間的信號傳輸是以光速傳播的,了解到這里,大概就已經有一個概念,旅行者1號確實離地球太遠了。
據美國一位科學家介紹,旅行者1號探測器上安裝了高增益天線,外形內似一口大鍋,其口徑為3.7米,在旅行者1號飛行任務期間,完全就是依靠這個高增益天線與地面保持雙向聯絡的為了保持高精度性,旅行者1號上面還安裝了精度非常高的陀螺儀,以此來保證增益天線能夠時時對著地球。只有這樣,旅行者1號才能隨時向地球發送信息,地面上的人員也才能隨時向旅行者1號發送指令,并遙控指揮該飛船繼續向更遠的太空飛行。
星際空間里面的信息互傳,基本上都是以無線電波為載體,眾所周知的是,無線電波的傳播會隨著距離增加而不斷衰減,實際上,從旅行者1號剛剛發送信息時,等到地面接收到,此時的信號強度已衰減為當時的100萬億億分之一,因此,地面能接收到的信號已極其微弱。
為了證明這一點,NASA早在2017年的11月28日,對旅行者1號做了一次測試,他們給遠在214億公里外的旅行者1號發送了重啟已經塵封了37年的航跡修正推進器的指令,經過了將近40個小時的焦急等待,其地面工作人員終于等來了旅行者1號的回復,對此,在場的工作人員都流下了激動的淚水,不過,由于旅行者1號當前已經使出了日球層,進入了寒冷的星際空間中,這樣一來,旅行者1號上面的太陽能板就無法更多的產生電力,為了節省電能以保證與地面的聯系,旅行者1號上的絕大部分的設備目前基本已停止了使用,再過數年之后,當旅行者1號上的電能全部耗盡之后,該探器將成為無聲的信使,向著宇宙深空進發,等到那時,誰也無法預測旅行者1號未來命運。
其實遠離地球的太空探測器也是用無線電來控制的。
什么是太空探測器?
太空探測器是空間探測的范圍集中在地球環境、空間環境、天體物理、材料科學和生命科學等方面。
向飛行在太空中的探測器發送信號,或接收來自宇宙探測器發送的信號,與我們接收地球上的廣播、電視信號的方法區別不大,也是用的電磁波,就是無線電信號。
那星際間的無線電傳送是和地面上的一樣的么?
一樣的,如果說區別,就是星際間無線電信號都是定向傳送的。
這個過程又是如何的呢?
首先,地面控制信號先轉換為無線電信號,通過大型拋物面天線(就像雷達或接收衛星電視信號的“大鍋”一樣)向著宇宙探測器所在的方向發射出去,當這些無線電信號被探測器上安裝的小型拋物面天線接收到后,轉換為電信號,用來對探測器進行控制。
探測器拍攝的照片、接收到的宇宙信息等,也是先轉換為無線電信號,再向著地球的方向發射出去,再一次被地面上的大型拋物面天線接收到,轉換為電信號,放大后還原為原始信號,如照片或電脈沖等。
實際的操作中要復雜一點,因為宇宙中也有背景信號的干擾,如果想獲得清晰的信號,選擇合適的無線電波段、采用擴頻技術、降低信號中的數據量、使用高增益天線、盡可能增大天線的直徑都是很有必要的,通這樣的調節,才能使我們能夠對數十億千米以外飛行的宇宙探測器實現精準控制,并接收到它們發送回來的信號。
我國向外太空發射的太空探測器
嫦娥一號
嫦娥一號衛星中國首顆繞月人造衛星嫦娥一號是我國首顆繞月人造衛星。總重量2350千克左右,太陽能電池帆板展開長度18米,預設壽命1年。該衛星的主要探測目標是:獲取月球表面的三維立體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的含量和物質類型的分布特點、探測月壤厚度和地球至月亮的空間環境。嫦娥一號衛星于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升空,2009年3月1日完成使命。
嫦娥二號
嫦娥二號衛星中國第二顆探月衛星嫦娥二號衛星,是中國第二顆探月衛星、第二顆人造太陽系小行星,于2010年10月1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升空并順利進入地月轉移軌道。 嫦娥二號獲得了分辨率優于10米月球表面三維影像、月球物質成分分布圖等資料。隨后完成進入日地拉格朗日L2點環繞軌道進行深空探測等拓展試驗以及飛越小行星4179等再拓展試驗。
嫦娥三號
嫦娥三號探測器我國第一個無人登月探測器嫦娥三號探測器是我國嫦娥工程二期的探測器,是我國第一個月球軟著陸的無人登月探測器。于2013年12月2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升空,14日成功軟著陸于月球雨海西北部,15日完成著陸器巡視器分離,并陸續開展了“觀天、看地、測月”的科學探測和其它預定任務,取得一定成果。嫦娥三號月球探測器創造了全世界在月工作最長紀錄。
嫦娥四號
嫦娥四號于2018年12月8日發射升空;于2018年12月12日完成近月制動,被月球捕獲;于2019年1月3日在月球背面預選區著陸 ;于2019年1月11日與玉兔二號完成兩器互拍工作。
嫦娥五號
2020年11月24日,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搭載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發射升空并將其送入預定軌道。嫦娥五號(Chang'e 5),由國家航天局組織實施研制,是中國首個實施無人月面取樣返回的月球探測器,為中國探月工程的收官之戰。
螢火一號
螢火一號火星探測器我國第一顆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是中國火星探測計劃中的第一顆火星探測器。于2011年11月8日搭乘俄羅斯的福布斯號采樣返回探測器一起發射升空。11月9日,俄方宣布福布斯-土壤號火星探測器變軌失敗,受此影響螢火蟲一號發射失敗。此前規劃的探測目標是對火星的空間磁場、電離層和粒子分布變化規律,以及火星大氣離子逃逸率進行探測等。
太空探測器遠離地球幾億公里,人類還能操控,距離如此之遠如何能遙控?
這個很簡單,就像遙控無人機一樣,這邊一按,那邊就有響應了。不過,飛得太遠,就有延時而已。不但會有延時,還有發送接收都需要更大的功率和精準度。
人類飛得最遠的太空探測器是旅行者1號,截止到我寫著這篇文章的2020年5月24日13點12分,NASA網站監控旅行者1號的即時數據表明,旅行者1號距離太陽223.33億千米,距離地球222.1億多千米;目前的飛行速度相對太陽為17km/s,相對地球速度為29.9千米/s。(下圖)
不過現在旅行者1號只有很少的儀器還在工作,只是還在發送一些數據回來,這邊已經停止了對它的操控。
最后一次對旅行者1號的操控,是在2017年11月28日。NASA的科學家通過收集到的信息發現,旅行者1號主發動機功能弱化,為了啟動了休眠30多年的輔助發動機,通過深空網絡,向旅行者1號發出了指令。
當時的旅行者1號距離地球200多億千米,信號以每秒約30萬千米傳輸過去,需要19個多小時才能到達旅行者1號,又過了19個多小時人們收到了旅行者1號的回信。
旅行者1號的應答表明,它忠實的執行了地球主人發出的指令,4個輔助發動機啟動正常。
這以后,旅行者1號就按照設定好的航線,無牽無掛自主的向太陽系外飄去,剩余的一點點電力還繼續將一些簡單信號發送回來。
到了2025年,旅行者1號的三塊核電池都將耗盡,旅行者1號完全失去了任何動力,只依靠慣性,以每秒相對太陽17千米的速度向太陽系外飛去。
17600多年后,將飛出太陽系邊緣的奧爾特云帶;4萬年后,會經過向我們靠近的蛇夫座AC+79 3888恒星;73600多年后,經過半人馬座比鄰星。然后,向銀河系中心飛去,一往無前。
那時候,我們早已經不知去向,我們的子孫的子孫的子孫還在嗎?
除非那時候人類已經實現了存在形式的升級,已經脫離肉身,以意識形態存在,否則都不在了。人類還在嗎?也很難說。
不過旅行者1號還在,如果它不被某個天體引力拉拽墜毀,或億分之一的機會被一顆小行星撞毀,它將永遠的飛下去。
在太空真空條件下,10億年后,它攜帶的金唱盤依然如新,將配套的金剛石唱針放上去,就會清晰的訴說地球的故事,播放人類的各種音樂。
那里面有人類用55種語言的問候,有世界各地的歌聲和嬰兒的啼哭,有雞鳴狗叫鳥語鹿鳴。
如果真的有地外文明存在,又恰好捕獲了旅行者1號,它們憑借上面攜帶的一小塊高純度的鈾238,和翻譯出來的地球故事,就會知道旅行者1號來自何方,什么時候出發。
因為鈾238的半衰期為44.7億年,只要它們有地球文明的水平就能夠檢測出來。
茫茫深空會有地外文明發現這個孤獨的人類使者嗎,這是個未知數。
不過那時,或許地球已是滄海桑田。
如果那時候,人類已經滅絕了,而且遺跡也被大自然湮滅了,旅行者1號將成為我們人類這個渺小的生物,在宇宙中存在過的唯一證據。
扯遠了。
旅行者1號上面攜帶了一個23瓦的無線電臺,信號十分微弱,為了使遠距離的地球能夠收到它的信號,探測器上加裝了一個3.7米的高增益天線,將信號放大。
僅此而已,人們不能夠在遠航的飛行器上加載更多的通信設施,否則這個飛行器豈不光用于通訊了,還探測個毛?
為了彌補探測器信號的微弱,只能在地面上做文章。
NASA在加州、澳洲、西班牙等三個地方,建立了巨大的射點望遠鏡陣列,每臺口徑達到70米,并把它們全球聯網。
這就是深空網絡,各個基地呈120度分布,使觀測不受地球自轉影響,能夠對遠航的探測器全方位無縫對接,不間斷監測。
這個網絡既用于深空探測器的操控,也支持某些特定的地球軌道任務,還是地球上最敏感的科學研究通信系統。
具備了強大的接受和發射功能,還要配置強大的跟蹤系統,精準對焦測距,讓信號能夠準確到達被遙測飛行器。另外還需要精細的計算提前量,根據任務要求使操控信號按照需要的時間位置到達飛行器。
這就是人類遠程操控深空探測器的方法,謝謝閱讀。
時空通訊原創版權,侵權抄襲是不道德的行為,敬請理解支持
飛機在云層上飛行時,手機沒有信號。
處于高空飛行時,手機雖然沒有信號,但是它會不停地搜索信號。從一個區域移動到另一個區域,快速飛行中手機需要不斷重新選擇地面基站,這會加重地面基站的工作負擔。
處于開機狀態的手機在飛機起飛和降落階段,會搜索信號,而手機使用的頻率和飛機與塔臺聯系的電磁波頻率有一段是相近甚至疊加的,可能被當做是塔臺發來的操作信號,造成駕駛員誤操作。
擴展資料:
被空中禁用的設備:
1. 不具備飛行模式的移動電話,即僅具備蜂窩移動通信功能(語音和數據)的設備,包括有移動電話功能的手表等.
2. 對講機。
3. 遙控設備(遙控玩具及其他帶遙控裝置的電子設備)。
可全程使用的設備:
1. 具有飛行模式的移動電話/智能手機。
2. 電子書。
3. 視/音頻播放機。
4. 電子游戲機。
5. 便攜式錄音機。
6. 助聽器。
7. 心臟起搏器。
8. 電動剃須刀。
9. 不會影響飛機導航和通訊系統的用于維持生命的電子設備(裝置)。
參考資料:
人民網-國內航班為啥不讓用飛行模式?
手機會有微弱的信號。
手機使用的無線電頻率應該是屬于高頻短波波段,短波在開闊的地域具有良好的傳播性,因此即使飛機在云層上也一樣會收到塔臺的指揮信號,所以手機也是有信號。但是由于機身的屏蔽作用可能信號不會太好。
擴展資料
民航局發布《機上便攜式電子設備(PED)使用評估指南》(以下簡稱《指南》),認為開放機上PED使用的條件已基本成熟。
飛行時,蜂窩移動通信功能(語音和數據)必須關閉,也就是說手機不能開啟4G上網功能,必須使用飛行模式,不具備飛行模式的手機空中仍禁用。
《指南》還提出了一些限制性使用:當飛機處于低能見度飛行階段,或者飛機疑似受到PED干擾時,應禁止使用PED;并且,當機長發現存在電子干擾并懷疑該干擾來自機上乘員使用的便攜式電子設備時,有權要求關閉設備:
1、被空中禁用的設備:
(1)、不具備飛行模式的移動電話,即僅具備蜂窩移動通信功能(語音和數據)的設備,包括有移動電話功能的手表等.
(2)、對講機。
(3)、遙控設備(遙控玩具及其他帶遙控裝置的電子設備)。
2、可全程使用的設備:
(1)、具有飛行模式的移動電話/智能手機。
(2)、電子書。
(3)、視/音頻播放機。
(4)、電子游戲機。
以上外形尺寸長寬高三邊之和小于31cm(含)的小型PED設備可以全程使用,但在飛機滑行、起飛、下降和著陸等飛行關鍵階段不允許連接耳機、充電線等。
(5)、便攜式錄音機。
(6)、助聽器。
(7)、心臟起搏器。
(8)、電動剃須刀。
(9)、不會影響飛機導航和通訊系統的用于維持生命的電子設備(裝置)。
以上電子設備全程允許使用。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飛機上允許玩手機了 但還需要注意這些事
飛機在云層上飛行時,手機沒有信號。
處于高空飛行時,手機雖然沒有信號,但是它會不停地搜索信號。從一個區域移動到另一個區域,快速飛行中手機需要不斷重新選擇地面基站,這會加重地面基站的工作負擔。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航空法》第八十八條規定,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使用的無線電臺和其他儀器、裝置,不得妨礙民用航空無線電專用頻率的正常使用。從飛機起飛關閉艙門時起,至結束飛行打開艙門時止,禁止使用任何移動電話。
據中國民航局《大型飛機公共航空運輸承運人運行合格審定規則》第五次修訂、《機上便攜式電子設備(PED)使用評估指南》相關要求,東航已制定完成了有關的“落地細則”。東方航空宣布將于2018年1月18日起,允許搭乘東航實際承運航班的旅客,使用部分電子設備。
擴展資料
手機信號對飛機起飛降落有影響
處于開機狀態的手機在飛機起飛和降落階段,會搜索信號,而手機使用的頻率和飛機與塔臺聯系的電磁波頻率有一段是相近甚至疊加的,可能被當做是塔臺發來的操作信號,造成駕駛員誤操作。在飛機進行高空飛行時,手機沒有信號,但是其會自動搜索信號。飛行移動時,正常運行的手機仍然會不停地搜索地面基站的信號,不利于地面基站的正常運行。
因此,《民用航空飛行標準管理條例》明令禁止在飛機上使用便攜式電子設備,其中包括使用“飛行模式”的手機?!吨袊裼煤娇站止簿株P于維護民用航空秩序保障航空運輸安全的通告》也規定,在航空器內嚴禁發生“在使用中的航空器內使用可能影響導航系統正常功能的電子設備、妨礙機組人員履行職責等行為”。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國內航班為啥不讓用飛行模式?--第四段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國內坐飛機可以用手機了 不具備飛行模式的電話仍禁用
手機在飛機上是沒有信號的,因為已經脫離了那個網絡距離。至于撥打在飛機上的手機,應該是“你所撥打的用戶暫時無法接通,請稍候再撥”。
在飛機上使用手機的潛在危險:
科學證據也顯示,在機上使用手機,確實潛在危險。如果電器的頻率,與一些航空器的頻率差別越大,所造成的干擾將減至最低點,或完全不受干擾。
手機、電腦、收音機等傳送的電信號,除了強度會影響航空器,它們傳送的頻率,如果與航空器的頻率恰巧相同或相近,加上振幅(或波幅),就會產生最大的破壞,出現危險的狀況。
擴展資料:
手機的飛行模式又叫航空模式,是在乘坐飛機時必須關掉手機,以免手機信號的發射和接收對飛機飛行造成影響,有某些手機里就自帶了這個功能,可以關閉掉SIM卡的信號收發裝置。
手機引發飛機的故障五花八門,有的造成導航系統包括GPS定位和滑翔姿態指示器出現錯誤,有的對控制系統包括自動駕駛儀造成干擾,還有的造成報警系統失靈。
例如行李艙煙霧警報器會莫名其妙地關閉,更有甚者,飛行員甚至可以聽到乘客與地面的通話,這直接導致了飛行員與飛機控制中心之間的通訊中斷,影響正常飛行。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飛行模式
手機會有微弱的信號。
但是在飛機上不允許用手機。
手機使用的無線電頻率應該是屬于高頻短波波段,因此即使飛機在云層上也一樣會收到塔臺的指揮信號,但是由于機身的屏蔽作用可能信號不會太好。
在飛機上,使用中的手機會干擾飛機的通訊、導航、操縱系統,是威脅飛行安全的"殺手"。飛機在整個飛行過程中,飛行已利用機載無線電導航設備與地面導航臺保持實時聯系,控制飛行航線。
簡單粗暴的回答你,是靠無線電波聯系的,所有的通訊都有存在延遲。目前為止的話,國外地面控制中心與在軌宇航員之間的語音通信主要采用短波和甚高頻兩個頻段,短波信號在地球的電離層之間來回反射,而甚高頻信號以直線傳輸,并且發射器和接收器在中間處于無障礙直線距離,前蘇聯和平空間站的信號通過北大西洋的船載無線電中繼站被轉發到莫斯科控制中心。
美國航天飛機的信號通過太平洋中繼站被轉發到休斯頓控制中心,航天器和空間站一般有兩個語音傳輸通道,一個是工作語音通信,另一個是備用線路,而且前者用于完成飛行任務,而后者準備在緊急情況下使用,以阿波羅后為例,宇航員攜帶的便攜式生命支持系統背包配有甚高頻無線電。
可以將太空服中的聲音和生物傳感器數據傳輸到阿波羅登月艙,并將來自登月艙的聲音信號發送回穿著太空服的宇航員。月球模塊的通信系統使用s波段將信號發送回地球,S波段是一種超高頻波段,可以穿透地球的電離層而不發生偏轉或反射,因此被廣泛應用于太空領域,所有聲音通信信號都將被調制和放大。
因此它們很容易識別振幅調制信號的失真和噪聲。與地球通信的S波段信號發送器也具有應答器的功能,它可以響應來自地球一定范圍的編碼信號,該信號通常用于精確測量從地球上的基站到登月艙的距離,聲音和數據也可以通過軌道上的命令或服務艙(CSM)或數據存儲設備(DSE)發送,它們稍后將以破壞模式被送到地球。
關于地球和宇航員之間是如何通訊的通訊有延遲嗎的問題,今天就解釋到這里。
“新地平線”(新視野號)探測船安裝了一只直徑2.1米(83英吋)的高增益天線,能夠與地球的深空網絡保持聯系,接收來自地球的指令,以及將收集得到的科學資料輸送回去地球。高增益天線相對來說是輻射方向上更加狹窄,在某些方向上的輻射較為集中,故能量集中到某些方向上去了,故體現為某些方向上的增益。
另外安裝在高增益天線正上方的是低增益天線,是高增益天線的后備,以備不時之須。高增益天線有兩條頻帶收發訊號,頻譜寬闊,上傳下載速度高,相比之下,低增益天線只有一條窄頻帶,效率較低,但是在緊急情況之下,可以頂替高增益天線的工作。
太空信號接收問題:
影響信號傳輸最大的困難就是間隔。在宇宙中,包括恒星在內的許多星體都會收回各種頻率的電磁信號。而在太陽系中,太陽所收回的的電磁波更是成為了宏大的噪聲源。這些噪聲累加在一同,成為宇宙空間的背景噪聲。隨著間隔的添加,探測器的傳輸信號很容易吞沒在宇宙背景噪聲中,愈加難以被檢測出來。
雪上加霜的是,信號在傳輸的進程中還會由于攪擾而呈現失真。由于間隔太遠加之攪擾宏大,信號中的二進制數據很容易呈現錯誤。明明代表0的信號能夠因攪擾變為1,明明代表1的信號也能夠因攪擾而變為0。
由于探測器和地球間隔過于悠遠,任何沒有對準地球收回的信號都無法被承受到。為了提升發射信號效率,探測器的發射天線必需對準地球。只要將發射的能量盡能夠的集中,地球才有能夠承受到48億公里之外的探測器信號。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新地平線號探測器
據外媒報道,當地時間14日,經過50億公里的飛行、九年半的太空穿梭,美國宇航局“新視野號”探測器掠過冥王星,前所未有的近距離實拍冥王星畫面,揭露太陽系中這個未曾被探索過的疆域。接下來我們一起來了解下新視野號探測器掠過冥王星的詳細內容。
據報道,體積如小型三角鋼琴般大小的“新視野號”探測器在美國東部時間14日早上7時49分距離冥王星(pluto)最近。預計屆時“新視野號”將在距冥王星12500公里的位置上掠過,其任務是為冥王星拍照以及收集數據。
“新視野號”項目首席科學家斯特恩指出,該探測器有一萬分之一的概率,會因撞上冥王星周邊的碎石殘骸而功敗垂成?!靶乱曇疤枴庇営诿绹鴸|部時間下午4時20向地球發送信號報平安,但要近5小時后,科學家才會收到,因此在“新視野號”與冥王星近距離接觸后大約13小時,美國宇航局才會宣布“新視野號”是否安然度過此次的高速邂逅。
報道稱,“新視野號”的飛行時速近5萬公里,是迄今速度最快的宇宙飛船。它攜帶的七臺儀器將在飛越冥王星時開足馬力工作,拼湊出冥王星及其衛星的完整面貌。
冥王星原為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但于2006年除名,被降級為“矮行星”。
9年48億公里,只為跨越大半個太陽系來看你。美國“新地平線”號探測器經過9年多的漫長飛行,終于在昨天晚上掠過冥王星,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隨后通過社交網絡發表了迄今為止人類所拍攝到最清晰的冥王星照片。據悉,他們宣布已經從中發現冥王星的實際尺寸比此前的測算稍大。此后還會有更多冥王星的照片放出,大量照片的公布則需要等到9月份。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