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1年,中國一共有11位諾貝爾獲獎者。中國籍的3個分別是楊振寧、屠呦呦、莫言。華裔有8個,分別為李政道、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崔琦、高行健、錢永健、高錕。
1957年,李政道、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時均為中華臺北籍貫;均為中華民國籍。其中李政道于1962年加入美國國籍,楊振寧1964年2月23日加入美國國籍,后放棄美國國籍)。
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第一位獲得該獎的中國籍文學家)。
2015年,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第一位獲得該獎的中國籍科學家),是首位獲科學類諾獎的中國本土科學家。
1976年,丁肇中(1936年生于美國,祖籍山東日照)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40歲。
1986年,李遠哲(1936年生于臺灣,1974年加入美國國籍)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時年50歲。
1997年,朱棣文(1948年生于美國,祖籍江蘇太倉)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49歲。
1998年,崔琦(1939年生于河南平頂山)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59歲。
2000年,高行健(1948年生于江西,1997年加入法國國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首位圓中文作家諾獎夢。
2008年,錢永健(1952年生于美國,祖籍浙江杭州)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2009年,高錕(1933年生于上海,英美雙國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75歲。
諾貝爾獎獎項綜述
諾貝爾獎包括由諾貝爾基金會官方頒發的6個獎項,分別是:根據諾貝爾1895年的遺囑而設立的五個獎項,包括: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化學獎、諾貝爾peace獎、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和諾貝爾文學獎;以及瑞典中央銀行1968年設立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諾貝爾基金會章程規定:“獎金數額可以在兩份工作成果之間平均分配,每份工作成果都應被視為可獲獎。如果一份工作成果是由兩個或三個人完成的,則應共同獎勵。在任何情況下,獎金數額均不得超過三人。”
諾貝爾基金會章程規定:“如果沒有找到足夠重要的工作成果,這筆獎金將被保留到下一年。如果即便如此,仍不能授予該獎項,則應將其金額添加到基金會的資金中。”
截至2020年,930個人和25個組織
1901年至2020年,共有934個獲獎者和28個組織被授予諾貝爾獎。
其中,經濟科學領域的獲獎者為86個。
少數個人和組織獲得了不止一次的榮譽,總計930個人和25個組織獲得了諾貝爾獎。
迄今為止,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已有110項,其中219項獲得,其中包括12名女科學家。
1、北京時間10月7日下午5時30分,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小威廉G.卡林、彼得J.拉特克利夫爵士和格雷格L.塞門扎,表彰他們對人類和大多數動物細胞的感知和適應機制所作的杰出貢獻。變成氧氣。
2、他們分別來自哈佛醫學院達納法伯癌癥研究所、牛津大學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
3、今年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突破性發現解釋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適應過程的機制。它們為我們理解氧水平如何影響細胞代謝和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礎。他們的發現也為對抗貧血、癌癥和許多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鋪平了道路。
4、屠呦呦因在青蒿素等抗瘧藥物開發方面的杰出貢獻,于2015年獲獎,也是中國第一位生理學或醫學諾貝爾獎獲得者、第一位亞洲和中國女性自然科學諾貝爾獎獲得者、第一位獲得地方高等獎的自然科學諾貝爾獎獲得者。在中國大陸進行教育和研究。
1、迄今為止,一共頒發過110次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共有219名科學家獲得過該獎項,其中包含12名女性科學家。
2、北京時間10月7日下午5時30分,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William G. Kaelin Jr.、Sir Peter J. Ratcliffe 和 Gregg L. Semenza,以表彰三位在人以及大多數動物細胞感知、適應氧氣的變化機制方面做出杰出貢獻。
3、他們分別來自哈佛醫學院Dana-Farber癌癥研究所、英國牛津大學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Francis Crick Institute)以及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4、今年諾貝爾獎獲得者的開創性發現,解釋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適應過程的機制。他們為我們了解氧水平如何影響細胞代謝和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礎。他們的發現也為抗擊貧血、癌癥和許多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鋪平了道路。
5、2015年因在研制青蒿素等抗瘧藥方面的卓越貢獻而獲獎的屠呦呦就名列其中,她也是歷史上首位華人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者、首位亞洲及華人女性自然科學類諾貝爾獎得主,也是首位接受本土高等教育且在中國大陸進行研究工作的自然科學類諾貝爾獎得主。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