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我國將于2020年7、8月份發射火星探測衛星。萬衛星是我國火星探測計劃首席科學家。他介紹,我國去年年初正式批復了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在此之前,有關科學論證、工程論證都已經進行了扎實的準備工作,任務科學目標、基本方案都已確定。
據了解,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將突破火星環繞、著陸、巡視探測等關鍵技術,實施環繞和巡視聯合探測,通過開展火星全球性的綜合探測及局部地區高精度科學探測,研究火星的內部、表面、大氣及空間環境,涉及到太陽系起源與演化、地外生命信息探尋等重大科學問題。
萬衛星說,我國將于2020年7、8月份之間擇機發射火星探測衛星,預計衛星在飛行7個月左右抵達,將于2021年發回相關探測數據。衛星設計壽命1個火星年,接近2年時間。目前,該任務正在穩步推進之中。來源:人民網
明年,中國將一次性發射三個火星探測器,分別是:火星軌道環繞器、火星表面著陸器以及火星巡視探測器,這是中國首次進行火星探測任務。
本次任務,不僅要實現環繞火星全球遙感探測,還要突破火星進入、下降、著陸、巡視、遠距離測控通信等關鍵技術,使我們真正走近火星。
無獨中國,還有數個國家和機構也將在明年進行火星探測。具體如下圖:
為什么大家強迫腦袋,要擠在2020年集體發布火星計劃呢?中間到底有什么“搞頭”?
其實大家爭搶的,是一個叫做“發射窗口”的時機。從理論上來說,從地球到達火星的路線有很多種,但是考慮到時間成本、經濟因素和技術限制,必須選擇一條最佳軌道完成任務,而這條最佳軌道只有在地球與火星相對位置滿足合適條件的時候才能實現。
經科學家計算,滿足上述條件的“最佳軌道”,叫做“霍曼軌道”,由奧地利科學家霍曼于1925年提出,是一條外切于地球公轉軌道同時內切于火星公轉軌道的橢圓軌道。
由于地球和火星都在圍繞太陽運轉,兩者的相對位置不斷變化,這個絕佳位置,每26個月才出現一次。一旦錯過這個窗口,就必須再等待26個月,直到下一個“發射窗口”。
所以這么多國家和機構,都選定2020年夏天集體進行火星探測,也就不足為奇啦。
火星探測器,是一種用來探測火星的人造航天器,包括從火星附近掠過的太空船、環繞火星運行的人造衛星、登陸火星表面的著陸器、可在火星表面自由行動的火星漫游車以及未來的載人火星飛船等。
1960年,前蘇聯向火星發射了火星1號探測器,它是人類探測火星的開端。1965年,美國成功發射水手4號火星探測器,它是歷史上第一個成功到達火星的探測器。隨后美、蘇、歐、日等國相繼發射了數十個火星探測器
預期我國將于2020年發射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一次實現火星環繞和著陸巡視探測;實施第二次火星探測任務,進行火星表面采樣返回,開展火星構造、物質成分、火星環境等科學分析與研究;進行一次小行星探測;劃一次木星和行星的探測。
并不能。我國只是在補拖欠了幾十年的舊賬:航天領域內火星深空探測的巨大短板。
我國自從1992年起開始全力攻克載人航天,終于成為了繼美蘇之后打破載人航天技術的第三個國家。美蘇兩國在60-70年代就獲得了成熟的載人飛船、貨運飛船、載人空間站、載人火箭、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等多方面積累,直到21世紀后,中國才成為第三個,直到今天這三家的格局也沒有改變。無人探測月球軟著陸方面,中國也是第三個。中國航天已經是個強者。
但是在航天的另一個方面,深空探測,我國依然是個弱者,火星探測尤其弱。蘇聯和美國在1960年前后就開始了火星探測,雖然火星探測難度很大,但兩國堅持不懈努力,美國后來居上成為執牛耳者,早在1975年美國的兩個維京海盜號著陸器就出發前往火星,隨后在那里軟著陸并利用核電池工作了多年才退役。維京任務就是典型的火星軌道器和著陸器結合的任務。
火星探測的首要科學問題是在探測火星上的生命活動信息,期待在此領域有所突破;其次是火星磁層、電離層與大氣層的探測與環境科學等本體科學研究;其三是探討火星的長期改造與今后建立人類第二個棲息地的前景。今年三月份,中國探月總設計師吳偉仁向媒體透露我國航天領域的新進展,目前玉兔二號狀態良好,正向西北方向前進,會保障安全,數據將向全世界開放。今年年底我國將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明年將發射我國首顆火星探測器。
并不能。我國只是在補拖欠了幾十年的舊賬:航天領域內火星深空探測的巨大短板。
我國自從1992年起開始全力攻克載人航天,終于成為了繼美蘇之后打破載人航天技術的第三個國家。美蘇兩國在60-70年代就獲得了成熟的載人飛船、貨運飛船、載人空間站、載人火箭、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等多方面積累,直到21世紀后,中國才成為第三個,直到今天這三家的格局也沒有改變。無人探測月球軟著陸方面,中國也是第三個。中國航天已經是個強者。
但是在航天的另一個方面,深空探測,我國依然是個弱者,火星探測尤其弱。蘇聯和美國在1960年前后就開始了火星探測,雖然火星探測難度很大,但兩國堅持不懈努力,美國后來居上成為執牛耳者,早在1975年美國的兩個維京海盜號著陸器就出發前往火星,隨后在那里軟著陸并利用核電池工作了多年才退役。維京任務就是典型的火星軌道器和著陸器結合的任務。
火星探測的首要科學問題是在探測火星上的生命活動信息,期待在此領域有所突破;其次是火星磁層、電離層與大氣層的探測與環境科學等本體科學研究;其三是探討火星的長期改造與今后建立人類第二個棲息地的前景。
今年三月份,中國探月總設計師吳偉仁向媒體透露我國航天領域的新進展,目前玉兔二號狀態良好,正向西北方向前進,會保障安全,數據將向全世界開放。今年年底我國將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明年將發射我國首顆火星探測器。
太陽系,數百年的時間內有希望移民的行星可能只能在太陽系內尋找,可是通過探測,發現太陽系沒有第二顆天然適宜人類生存的星球,那我們只能尋找一顆環境還不是特別惡劣的星球進行改造,讓它成為人類的新家園,科學家將目光放在了火星。
火星是地球的鄰居,也是處在宜居帶內的行星,和地球一樣是巖質行星,有稀薄的大氣層。近半個世紀以來,人類先后探測火星45次,但成功的只有18次,成功率只有40%,其中以美國的探測器最多,包括我們熟知的機遇號和好奇號。
可能很多人會想,怎么沒有中國的探測器?主要原因是我國的航天事業起步較晚,世界上第一個將衛星送上太空的是前蘇聯,首次送宇航員進入太空的也是前蘇聯,而首次載人登月的國家是美國,而現在世界上第一航天強國自然也是美國。
雖然我國的航天事業起步較晚,可是發展速度是驚人的,現在我國的嫦娥四號已經成功實現人類首次登陸月球背面,我國的空間站也在建設當中,未來的太空探索事業,我國必然也會走在世界的前列。對于火星這顆可能是人類第二宜居行星,我國自然也是非常期望能夠進行探索。
首先,我國火星探測的首要任務就是期望在火星探測到生命活動的信息,希望能夠在火星上發現生命存在的一些證據,目前人類還沒有在火星發現任何的生命,那么我國的火星車是否能夠有新的發現。由于火星面積也是非常大的,世界各國發射的火星車,比如機遇號,好奇號都是分別降落在一個目標區域,然后在區域的附近進行探測,比如好奇號主要的探測范圍就是在火星最大的隕石坑附近。
火星如果有生命的存在,那么到底會出現在什么地方也是一個未知數,如果我國的火星正好能夠降落在目標區域,那發現生命的可能性就會大很多,只是現在我們還不知道,我國明年的火星探測任務登陸的目標區域。
其次,我國的火星探測器還將采集有關火星的各種資料,包括磁層、電離層與大氣層的探測與環境科學;火星地形地貌特征與分區;火星表面物質組成與分布,地質特征與構造區劃;火星內部結構、成分、內稟磁場探測;火星與比較行星學,火星的起源與演化,太陽系起源與演化。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