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蕭何是文官,只能為劉邦出謀劃策,而手上沒有兵權,只能向劉邦提出自己的意見,實權并不大,而韓信則不同,韓信為劉邦戰勝項羽在戰爭中功不可沒,立下了汗馬功勞。在軍隊中的威信也很高,手上又掌握著大量的兵權,駐扎離劉邦距離較遠,完全有可能帶病謀反,加上他人的陷害和劉邦晚年猜忌心重,免不了被劉邦設計殺死。
蕭何十分懂得怎么與君主交好,在與劉邦關系越來越好的時候,依然保持了適當的距離,在宴會上也保持好了君臣的姿態,讓劉邦非常信任他。加上劉邦晚年常常猜忌功臣,設計殺掉了非常多的忠臣,劉邦自己也知道,功臣死后也會引起其他大臣的恐慌,可能會再次讓眾大臣萌生謀反的念頭,而蕭何天資聰穎,總有穩固國家,利國利民的計策,劉邦即使懷疑也不會選擇殺掉蕭何。
蕭何還懂得大丈夫能屈能伸的道理,在劉邦去蕭何封地視察的時候蕭何故意讓當地人去向劉邦訴苦,控告蕭何擅強民眾的田地,當控告書交到劉邦手中,劉邦看后十分喜悅,認為蕭何在民眾心中的地位并不高,不具備謀反的能力,便把蕭何叫到跟前,笑著說,你看你這個官當的,快去向民眾請罪吧。便打消了對蕭何的懷疑。
蕭何之所以能得到劉邦的賞識和重用,就是因為他懂得處理好君臣之間的關系,沒有忘記保持君臣禮節和距離,還不惜自毀名聲,獲取劉邦的信任。在劉邦給他宰相官職的時候,他也敏銳的意識到劉邦開始對自己起了疑心,便果斷將家中壯年調配到前線,表明自己對國家的忠心。
韓信是中國歷史上杰出的軍事奇才,劉邦的天下有一半是韓信打下來的,正因為韓信的軍事才能太厲害了,所以劉邦在消滅勁敵項羽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是奪去韓信在垓下之戰的兵權,然后將韓信由齊王遷為楚王。
奪韓信兵權是擔心韓信擁兵自重,只要韓信有兵,當時整個天下沒有人是韓信的對手,將韓信由齊王造為楚王是擔心韓信在齊地久了會有自己獨立的勢力,將韓信遷到一個新的地方當楚王,韓信就如果有異心就得重新花時間去培養私人勢力,劉邦此舉還是為了防止韓信坐大勢力。
接著,韓信被人誣告謀反,劉邦聽從了陳平的建議,以巡游的方式召韓信前來,并趁此機會抓了韓信,被韓信貶為淮陰侯,然后關在京城監視居住,實際上就是軟禁了,從此之后,韓信等于是被劉邦關在籠中的老虎一樣,雖然還有行動自由,但并不是完全獨立自由的。
呂雉和蕭何就是趁劉邦在外打仗,以蕭何欺騙韓信的方式把韓信召到長樂宮鐘室中殺害了,罪名是謀反,那么問題來了,呂雉殺韓信,是自作主張,還是劉邦授意而為?
首先得了解,劉邦是不是真的想殺韓信。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平民天子,他的崛起既有時代的趨勢,也有個人的努力,劉邦憑借超強的個人能力和良好的團隊,擊敗了中國歷史上千年一出的戰神項羽,當外在敵人被消滅后,劉邦開始考慮內部的憂患。
劉邦并不是一個嗜殺的人,也不是一個趕盡殺絕的人,項羽被殺后,其他的項氏家族成員大多被赦免,當然劉邦這是從政治上考慮問題的,同時劉邦也不是一個只記仇恨的人,比如雍齒幾次背叛劉邦,為了穩定人心,劉邦照樣封雍齒為侯,這同樣是出于政治上的考慮,劉邦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維護他所建立的政權穩定。
所以,在劉邦消滅項羽建立新生政權后,首要問題就是考慮政權的穩定,就要消除那些不穩定的因素,那么誰是不穩定因素呢?當然是那些手握兵權,又有政治野心的勢力,這兩點必須滿足,缺一不可,有兵權沒有野心,是不會謀求造反的,有野心沒有兵權,是沒有能力造反的。
當有人告韓信謀反時,劉邦其實知道韓信是清白的,所以只是奪了韓信的兵權,降了韓信的爵位,讓韓信沒有實力的同時還能被監視,這等于是拔了牙的老虎一樣,是沒有威脅的,劉邦沒有理由去殺一個沒有威脅的韓信,因為在當時韓信既沒有野心,也沒有兵權。
在暫時解決了韓信的威脅之后,劉邦又馬不停蹄地解決西漢帝國內部存在的其他問題,接著陳豨在代地謀反,他可是真正起兵與劉邦對抗的謀反,這是實實在在的謀反,劉邦想要彭越同他一起平定叛亂,但是彭越卻裝病不來,劉邦作為皇帝的權威受到了挑戰,彭越再怎么說也是劉邦封的王,劉邦召來他不來,這不等于給劉邦口實嗎,再加上彭越手下人唆使彭越造反,還被人告到劉邦那里在,所以劉邦派了使者抓了彭越,最終劉邦對彭越的處理結果是貶為庶人,留了彭越一條命,從這里看劉邦也并不想殺彭越。
彭越之死是因為在被貶到蜀地的路上遇到了呂后,呂后不希望彭越活著,所以自作主張欺騙彭越,把彭越又帶到劉邦這里,并親自勸說劉邦殺了彭越,最終劉邦才聽從呂后的建議殺了彭越,從這里也能看出,呂雉并沒有跟劉邦商量,就私自把彭越帶了回來,然后上告劉邦處死彭越的,所以彭越之死并不是劉邦授意,而是呂后自作主張。
雖然殺韓信在前,處死彭越在后,但是無論是韓信還是彭越,劉邦其實并不想殺死他們,只想解除他們的威脅,手段無外乎就是削除兵權,貶低爵位,監視居住,但是呂雉就不一樣,呂雉是成心要處死韓信與彭越,呂雉在害死韓信與彭越時,都沒有跟劉邦商量,而是先斬后奏,生米煮成熟飯,劉邦也無法反對,況且劉邦也有一點希望韓信和彭越被殺的心思。
這從韓信去世后,劉邦的表情就能看出,根據史記的記載,當劉邦聽說了韓信被殺后,臉上的表情是:既高興又憐憫。高興的是韓信的威脅徹底解除,憐憫的是韓信畢竟是個千年一出的兵仙級人才,如果劉邦早就知道韓信會被殺,他不會有這樣的表情,這也間接地證明了劉邦并不知道韓信被殺。
呂雉為什么自作主張殺韓信呢?
呂雉這么做有兩個原因:
一是自己想在劉邦去世后獨掌大權,呂雉比劉邦年輕20多歲,當時劉邦已經61歲了,時日不多,呂雉又是出身社會底層的人,又有野心,對權力非常渴望,如果這些很有能力的功臣還活著的話,是會威脅到呂雉的統治的,這從呂雉在劉邦去世后密不發喪,想謀劃殺害所有功臣的計劃,就能看出,呂雉一直想獨自掌權。幸虧酈商和審食其勸說呂雉不要這么做,不然漢初劉邦去世后,又會陷入內亂。
二是呂雉想為自己兒子掌握權力鋪平道路,呂雉也明白,劉邦打下的江山最終還是他的兒子劉盈來繼承,劉盈比呂雉更加年輕,當時韓信的年齡也非常年輕,只有35歲,像韓信這樣有能力,又有天大功勞的人,如果活下去的話,劉盈能管住韓信嗎?與其作為一個威脅流傳下去威脅自己的兒子,還不如殺了韓信,呂雉殺韓信也有為自己未來江山穩定的考慮。
張良世代為韓國貴族。秦末亂起,張良也組織了一支百余人的隊伍反抗暴秦,在留縣遇到劉邦,兩人很談的來,劉邦對張良言聽計從。
關于蕭何的處理 蕭何與劉邦同鄉,劉邦起兵不久就與曹參一起追隨劉邦,對劉邦可謂忠心耿耿,至死不渝。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