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嫩草国产线免费观看_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观看_精品精品国产高清a毛片_六月婷婷网 - 一级一级特黄女人精品毛片

中國古代從夏到清的開國皇帝 亡國皇帝 及各國的建立、亡國時間 還有都城

首頁 > 移民2022-04-12 21:58:35

從夏朝到清朝、朝代、時間、都城、亡國奴

夏朝(約前21世紀—約前16世紀[1-3] )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4] 同時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數量的青銅和玉制的禮器,[5-6] 年代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時代初期。
根據史書記載,禹傳位于自己的兒子啟,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開創中國近四千年世襲的先河[7] ,中國歷史上的“家天下”,從夏朝的建立開始。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與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緣上有宗法關系,政治上有分封關系,經濟上有貢賦關系,大致構成夏王朝的核心領土范圍。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處,南達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這個區域的地理中心是今偃師、登封、新密、禹州一帶[8] 。
夏朝共傳14代,共17帝王[9-11] (夏朝最高統治者的稱謂),延續約471年[12] ,為商朝所滅。后人常以“華夏”自稱[13] ,使之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中國傳統文獻中關于夏朝的記載較多,但由于都成書較晚,已知的又沒有發現公認的夏朝存在的直接證據,如夏朝同時期的文字作為自證物,因此近現代史學界一直有人質疑夏朝存在的真實性。[14] 在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發現的二里頭文化具備了屬于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條件,但由于一直未能出土類似殷墟甲骨卜辭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夏朝的存在性始終無法被證實。許多中外歷史學家認為,河南省偃師市二里頭遺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是夏朝都城的遺跡,不過仍在尋找確鑿的依據來釐清。[15] 另外,河南省新密市新砦遺址也被認為是夏朝遺存,新砦期文化被稱為最早的夏文化
商朝,又稱殷、殷商[1-3] ,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文字記載的朝代。夏朝諸侯國商部落首領商湯率諸侯國于鳴條之戰滅夏后在亳(bó)建立商朝[4-9] 。之后,商朝國都頻繁遷移,至其后裔盤庚遷殷(今安陽)后,國都才穩定下來,在殷建都達二百七十三年,所以商朝又稱為“殷”或“殷商”。
前后相傳17世31王,延續600年左右。末代君主帝辛(紂王)派部下向東征討萊夷,攻打南方九苗,將商的勢力延伸到了東海和長江流域。后由于頻繁征討東夷造成國力空虛,于牧野之戰被周武王擊敗后滅亡。
殷墟發掘,確證了中國商王朝的存在。商朝處于青銅時代及奴隸制鼎盛時期,奴隸主貴族是統治階級,形成了龐大的官僚統治機構和軍隊。商朝流行活人祭,擅長用蠻夷來做祭品。甲骨文和金文的記載是目前已經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成系統的文字符號。在商時期的長江流域也平行存在發達的非中原文明。
周朝(前1046年—前249年)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后的朝代。周亦為“華夏”一詞的創造者與最初指代。周朝共傳30代37王,共計約798年,周朝于公元前1046年建立,也就是武王伐紂的那一年,所以周朝的建國之年就是公元前1046年。[1]
周朝分為“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與“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西周由周武王姬發創建,定都鎬京(宗周),成王五年營建東都成周洛邑;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東遷,定都雒邑(成周),此后周朝的這段時期稱為東周。
其中東周時期又稱“春秋戰國”,分為“春秋”及“戰國”兩部分。周朝是中國第三個也是最后一個世襲奴隸制王朝,其后秦漢開始成為具有從中央到地方的統一政府的大一統國家。史書常將西周和東周合稱為兩周。[2]
在滅商之前,周部落源自華夏(漢)民族,因為遭到戎、狄等游牧部落的侵擾,周部落的首領古公亶父(亶dǎn)率領周人遷移到岐山(今陜西岐山縣東北)下的平原定居下來。生活于渭河流域(陜西關中地區),其始祖姬棄就是被稱為農神的“后稷”,《說文》云“黃帝居姬水,以姬為氏,周人嗣其姓”,語言為上古漢語,文字上仍采用古漢字,在民間記事仍以龜骨和牛骨刻字記事為主,王室則以新興的錦帛等記事為主。周朝行分封制,周王為“天下共主”。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1] ,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朝代,是由戰國后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
秦國原是周朝的一個諸侯國,其始祖伯益曾輔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賜了嬴姓。[2] 伯益的后人非子曾為周孝王養馬,憑著他的本事,馬繁殖得很快。周孝王于是把秦谷(今甘肅天水市)一帶分封給他,這就是“秦”的起源。[3]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至雒邑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建國,接收周朝在關中的領地。[4]
秦始皇嬴政從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先后攻滅關東六國,完成國家統一,后北擊匈奴,南并百越,建立中國空前統一的大帝國。在政治、軍事、經濟、交通、文化及對外開拓諸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大大加強了全國之一統,對后世亦產生頗大的影響。
秦朝結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來諸侯分裂割據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華夏族為主體、多民族共融的中央集權制國家。[5] 首創了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為代表的中央官制,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徹底打破自西周以來的世卿世祿制度,強力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強化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奠定中國大一統王朝的統治基礎,故稱“百代都行秦政法”。
秦朝王室嬴姓,故史書上別稱嬴秦,以別于其他國號為秦的政權[6]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與趙高合謀篡改秦法導致秦末農民起義。公元前206年,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國祚共十五年。

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11月),又稱前漢,與東漢合稱漢朝,是繼秦朝之后的大一統王朝,共14帝、1主(傀儡皇太子孺子嬰),歷210年。
秦朝滅亡后,經過楚漢之爭,劉邦擊敗項羽[1] ,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國號漢,史稱西漢,定都長安。西漢在諸多制度上承襲了秦制,漢初實行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的國策,被秦末戰亂破壞的社會經濟迅速恢復,農業、手工業及商業空前繁榮,史稱”文景之治“。[2]
漢武帝繼位后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以此加強中央集權,推行推恩令、中朝、刺史制度、鹽鐵官營等,并獨尊儒術統一思想。[3] 對外則開拓了東并朝鮮、南包越南、西逾蔥嶺、北達陰山的遼闊疆域,奠定漢地范圍[4] ;又開辟了溝通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拓展了對外交往。[5-6] 另外建立年號、頒布太初歷、開創察舉制、創立太學等亦影響深遠。
漢昭帝繼位后,沿襲武帝晚年息兵養民的國策,恢復武帝時期損耗的國力,到漢宣帝時降服匈奴并設置西域都護府[7-8] ,使西漢國勢達到極盛,史稱”昭宣中興“。公元前36年,陳湯斬殺郅支單于,標志西漢時期的漢匈戰爭結束。[9] 公元8年12月,王莽篡漢,西漢滅亡。
西漢時期使諸夏人民融合成文化共同體即漢族,[1] 同時也是中國的黃金時代,[10] 中國文化發展的一個高峰,社會經濟文化全面發展,文學、史學、藝術和科技等領域的成就輝煌燦爛,對外交往的日益頻繁,成為當時世界首屈一指的強國。[2] 西漢出土文物種類豐富,展現出多姿多彩的時代風貌。

東漢(公元25年-220年)是中國歷史上的大一統王朝,與西漢合稱漢朝,為區別于西漢之前漢,故又稱后漢。東漢首都洛陽被稱為東京,因此又以東京為東漢的代稱[1] ,共十四位皇帝,國祚195年。
公元25年劉秀稱帝,仍沿用漢的國號,定都洛陽。[2] 漢明帝和漢章帝在位期間,東漢進入全盛時期,史稱明章之治。[3] 東漢時,三公權力再次大幅被削弱,尚書臺權力得到提升。[4] 在漢章帝后期,外戚日益跋扈,[5] 漢和帝繼位后掃滅外戚,親政后使東漢國力達到極盛,時人稱之為永元之隆。[6-7] 中后期太后稱制、外戚干政,幼年繼位的幼君多借助宦官才能親政,史稱戚宦之爭,朝政日益腐敗,而因豪強勢力已成,造成地主莊園勢力的土地兼并。
桓靈在位時期,荒淫無道、橫征暴斂、買官鬻爵,農民在多重殘酷壓榨下不堪重荷,終于在184年爆發黃巾之亂,朝廷令各州郡自行募兵,將這場聲勢浩大的民亂基本鎮壓。公元190年,董卓之亂又起,自此漢廷大權旁落,而地方豪強擁兵自重,揭開了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序幕,東漢政府名存實亡。[8] 公元220年,曹丕篡漢,東漢滅亡,中國進入三國時期。
東漢在文化、科技、軍事等方面亦有顯著成就,文化上鄭玄將經學推向高峰并開創鄭學;科技上蔡倫改進造紙術,張衡發明地動儀和渾天儀;軍事上使北匈奴西遷,同時佛教也在此期間傳入中國,道教也于東漢時期形成[9] 。東漢時期豪強地主勢力擴張,門閥士族形成,匈奴、羌族、氐族等民族內遷,鮮卑人占據漠北,都對后世產生深遠的影響。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
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歷史正式開始。次年劉備在成都延續漢朝,史稱蜀漢。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223年劉備去世,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子劉禪與孫權重新聯盟。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正式成立。
此后的數十年內,蜀漢諸葛亮、姜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始終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實權漸漸被司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滅亡。兩年后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建國號為“晉”,史稱西晉。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時期。
西晉(公元266年—316年)是中國歷史上短暫的大一統王朝之一。西晉為時僅51年,共5位皇帝。[1] 如果從滅東吳開始算起,則僅立朝37年。[2-3]
西晉的開國君主司馬炎是出身于河內溫縣的世族,祖父司馬懿乃三國時曹魏的大將軍、太尉、太傅,其與二子司馬師、司馬昭都是曹魏后期權傾一時的權臣,權勢超過君主。
司馬炎于265年取代曹魏政權而建立,建國號為晉,定都于洛陽,區別于五代時的后晉,史稱“西晉”,又稱為司馬晉。[4] 西晉代魏后,期間發生西陵之戰,280年滅孫吳,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統一。[5-6]
西晉一大特色是大量游牧部落內遷。自東漢光武帝劉秀允許邊民內遷以來,大量游牧民族因各種方式被遷入,到西晉時關中和涼州一帶的外族已占當地人口一半。這些外族本身都是被世家門閥收作奴婢 [7] 。由于遷入人口數目相當多,與關中一帶晉人相差不遠。為西晉亡國和五胡十六國埋下伏筆。[2] [8]
八王之亂后西晉元氣大傷,內遷的諸民族乘機舉兵,造成五胡亂華的局面,大量百姓與世族開始南渡。316年,西晉被前趙所滅,北方從此進入五胡十六國時期。西晉是魏晉南北朝長期分裂時期中的短暫統一,所謂“曇花一現”。[9] 317年司馬睿在建康稱帝,改元建武,史稱東晉。[10-11]
西晉時期以仿鑄造青銅器的高溫燒制的青瓷聞名。西晉墓穴中除了青瓷,還發現有墓穴模型、銅鏡等。[8] 西晉的文化程度也很高,名醫王叔和著有《脈經》,地理學家裴秀編有《禹貢地域圖》,史學名著《三國志》即由陳壽所著。
東晉(317年-420年),是由西晉宗室司馬睿南遷后建立起來的政權,建都洛陽的西晉覆亡,史稱東晉,此外,史書中又仿東漢稱中漢,稱東晉為中晉,寓以晉室中興之意;又東晉統治地區大部分在江東,古稱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東晉。[1]
東晉是門閥士族政治,與北方的五胡十六國并存,這一歷史時期又稱東晉十六國。東晉時代,也曾經內部四分五裂。420年,宋公劉裕廢除晉安帝,建立劉宋,進入南北朝時期。東晉與之前的孫吳以及其后的宋、齊、梁、陳,合稱為六朝。
東晉也曾多次試圖北伐,但由于內部不團結,除了最后篡晉的劉裕取得一定成果外,其余都無建樹。祖逖本有希望恢復舊土,但他被司馬睿挾制,郁郁而終。桓溫的北伐則被慕容垂擊敗。
383年,前秦苻堅率兵南侵,東晉宰相謝安力主抗擊,派謝石謝玄率軍,在淝水之戰大獲全勝,苻堅只身逃回北方,南北分立之勢從此而成。后有桓玄叛亂,廢安帝,自立為天子,后為大將劉裕所平,擁恭帝,然大權落裕。[2]
公元420年,劉裕篡奪帝位,取代東晉。公元439年,拓跋燾統一北方。至此,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中國正式進入南北朝時期。
南北朝時期(公元420年~公元589年[1] )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上承東晉十六國下接隋朝,由公元420年劉裕代東晉建立劉宋開始,至公元589年隋滅陳為止。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包含宋、齊、梁、陳四朝;北朝(公元386年—公元581年)則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南北兩勢雖然各有朝代更迭,但長期維持對峙形式,故稱南北朝。
南北朝初期仍是世族政治,社會階層分為世族、齊民編戶、依附人及奴隸,對外交流也很興旺,東到日本和朝鮮半島,西到西域、中亞、西亞,南到東南亞與南亞。
此時也出現民族大融合的趨勢,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融合也進一步加速少數民族封建化的步伐。
隋朝(581年-618年,一說619年或630年)是中國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重要朝代,因隋朝與唐朝的文化、制度、社會特點一脈相承,故史學家常將兩朝合稱隋唐。581年北周靜帝禪讓給楊堅,定國號為“隋”,北周覆亡。618年隋恭帝楊侑禪讓李淵,619年王世充廢隋哀帝,隋朝覆亡,國祚38年。[1-2]
為了鞏固隋朝的統治,隋政府在政治、經濟、文化及外交等領域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政治上,確立了影響后世深遠的三省六部制,以鞏固中央集權制度;正式推行科舉制度,以選拔優秀人才,弱化世族壟斷仕官的現象;另外還建立政事堂議事制度、監察制度、考績制度,這些都強化了政府機制,深刻影響后世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3-4]
在軍事上,繼續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經濟上,一方面實行均田制并改定賦役,減輕農民生產壓力,另一方面采取“大索貌閱”和“輸籍定樣”等清差戶口措施,以增加財政收入。這些政策成就了隋初的開皇之治。[3]
外交方面,隋朝的盛世也使得當時周邊國家和境內的少數民族如高昌、倭國、高句麗、新羅、百濟與臣服的東突厥 [5] 等國皆深受隋朝文化與典章制度的影響,外交交流以日本的遣隋使最為著名。[3-4]
隋朝根據南北朝的經驗而改革政治,興建大運河以及馳道改善水陸交通線,同時興建京都大興城和東都洛陽。
唐朝(618年—907年[1] ),是繼隋朝之后的大一統王朝,共二十一位皇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2] 因皇室姓李,故稱為李唐,又因與隋朝的政治制度、社會文化等一脈相承,故又被史學家合稱為隋唐。
公元618年李淵在長安(今西安)稱帝建立唐朝[3] 。626年,唐太宗登基之后開創了貞觀之治,唐高宗以后武則天一度以周代唐,神龍革命后恢復大唐國號。唐玄宗即位后,政治清明,經濟發達,軍力強盛,四夷賓服,萬邦來朝,開創了極盛的開元盛世。[4] 天寶末,全國人口達八千萬上下。[5-8] 安史之亂后國力日衰,904年朱溫脅迫唐昭宗遷都洛陽,907年朱溫篡唐,唐朝滅亡,中國進入五代十國。[9]
唐朝疆域遼闊,是版圖最大的中原王朝,亦是唯一未修建長城的大一統中原王朝。[10-12] 唐代國土在西部及北部皆超出今日中國疆界的范圍。[13-14] 唐朝借由羈縻制度控制突厥、回鶻、鐵勒、契丹、靺鞨、室韋等等民族,還征調漠北地區的突厥諸部士兵攻打西突厥、高句麗,并且讓南詔、新羅、渤海國、日本等國學習自身的文化與政治體制。[15]
唐代科技、文化、經濟、藝術具有多元化的特點[16] ,在詩、書、畫各方面涌現了大量的名家,如詩仙李白、詩圣杜甫,顏筋柳骨的顏真卿、柳公權,畫圣吳道子、李思訓,音樂家李龜年等[17] 。唐朝文化兼容并蓄,接納海內外各民族文化進行交流學習,形成開放的國際文化[18] 。
五代十國(907年-960年[1-2] )這一稱謂出自《新五代史》,是對五代(907年~960年[1] [3] )與十國(891年~979年[1] [3] )的合稱,也指唐朝滅亡到宋朝建立之間的歷史時期。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區的五個政權,即后梁、后唐、后晉、后漢與后周。公元960年,趙匡胤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結束。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政權之外存在過許多割據政權,其中前蜀、后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個割據政權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學家統稱十國。
北宋建立后先后統一了尚存的荊南、武平、后蜀、南漢、南唐、吳越、北漢等政權,基本實現了全國的統一。
唐朝與當時的阿拉伯帝國并列為世界上最強盛的帝國,聲譽遠揚海外,與亞歐國家均有往來。[19] 唐朝以后海外多稱中國人為唐人。[20]
北宋(960—1127年)是中國歷史上繼五代十國之后的朝代,與南宋合稱宋朝,又稱“兩宋”,[1] 共九位皇帝,享國167年。北宋定都于汴梁(今河南開封),并設陪都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陽)、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與東京開封府合稱四京。
公元960年,后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立趙匡胤為帝,后周末帝柴宗訓被逼禪位于趙匡胤。趙匡胤即位后通過杯酒釋兵權,將兵權與財政權全部集中于中央,避免出現中晚唐藩鎮割據的亂象。[2] 但也導致宋朝與遼國及西夏的戰爭中屢遭戰敗。靖康元年(1126年)發生靖康之難,金國兵臨汴梁,次年滅亡。
北宋的統治區域,東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門關為界;西北以陜西橫山、甘肅東部、青海湟水為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為界。宋神宗時通過熙河開邊收復熙、河、洮、岷、疊、宕六州。
北宋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經濟文化最繁榮的時代。[3] 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的GDP為265.5億美元[4] ,占據世界比重的22.7%[5] ,人均GDP為450美元,頂峰時為600美元,均超過當時西歐人均GDP400美元,而1820年經過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英國人均GDP為1707美元。[6-7]
北宋時期儒學得到復興,科技發展突飛猛進,政治也較開明廉潔,經濟文化輝煌,因推廣占城稻人口從太平興國五年(980年)的3710萬迅速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萬。[8-9]
北宋時期對外關系在唐朝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在東亞同朝鮮和日本關系交流密切[10-11] ,在東南亞同越南和印尼也加強了聯系[12-13] ,同時還影響到了西亞和非洲。
南宋(1127-1279年)是北宋滅亡后,宋室南遷在江南建立的政權,是中國歷史上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科技進步的朝代。共九位帝王,享國一百五十二年。
1127年靖康之變時宋徽宗、宋欽宗被金國所俘,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繼承大宋皇位,史稱南宋,后遷都臨安。[1] 南宋由于軍事力量較弱,后通過紹興和議向金國稱臣納貢,后來金國幾度南征都未能消滅南宋,而南宋也有過數次北伐皆無功而返,南宋和金國形成對峙局面,雙方以秦嶺淮河為界。到南宋中后期奸相頻出,朝政糜爛腐敗,而處于漠北草原的蒙古人開始崛起,鐵木真于1206年建立大蒙古國,征服金國之后開始大舉入侵南宋,南宋軍民拼死抵抗,直到1276年南宋都城臨安被攻占,1279年崖山海戰宋軍戰敗,宋末帝趙昺隨陸秀夫背著跳海而死,南宋滅亡。[2]
南宋雖偏安于秦嶺淮水以南,卻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最發達、古代科技發展、對外貿易、對外開放程度較高的一個王朝。南宋與金國、西遼、大理、西夏、吐蕃及13世紀初興起的大蒙古國為并存政權。游牧民族對宋朝先進生產關系的毀滅性打擊,使一直處于上升階段的東方先進文明,從此逐漸轉向衰落,最終沒落于世界主流舞臺之后。[3]
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國歷史上由蒙古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
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建元“中統”。1271年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改國號為“大元”,先后消滅金國、西夏、大理國、南宋等政權,完全統一中國,結束了自五代十國以來的分裂局面。[1]
元朝疆域空前廣闊,東起日本海、西抵天山、北包貝加爾湖、南至暹羅,國土面積達1400萬平方公里,是中國疆域最遼闊的王朝。元朝實行一省制,在中央設中書省,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處理政務。地方實行行省制度,開中國行省制度之先河。商品經濟和海外貿易較繁榮,其整體生產力不如宋朝,期間出現了元曲和散曲等文化形式。[2]
元朝建立后持續對外擴張,但在出海征伐日本和東南亞諸國時屢遭失利,其中在元日戰爭中失敗。元中期皇位更迭頻繁,政治始終未上正軌,經濟有所發展但未能恢復到宋朝時期水平。后期統治腐敗,政變頻繁,宰相擅權,民族矛盾日益加深,導致元末農民起義。[3]
1368年,朱元璋領導農民軍攻占南京,隨后北伐占據北京,元朝滅亡。此后元朝政權退居漠北,史稱“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奪政權建國“韃靼”,北元滅亡。[4]
明朝(1368-1644年[1] )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歷經十二世,共十六位皇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2-4]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5] 。因明朝的皇帝姓朱,故又稱朱明。[6] 明初定都于應天府,1421年遷都至順天府[7] ,而在應天府設立南直隸[8] 。[9] 明朝前期國力強盛,經歷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國勢達到全盛,疆域遼闊。[3] 中期經土木之變由盛轉衰,后期因政治腐敗和天災外患[10-12] 導致國力衰退,爆發明末民變。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朱由檢于煤山自縊。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政權,隨后清朝趁亂入關,擊敗李自成農民軍和南明政權,1662年永歷帝朱由榔被殺,南明滅亡。1683年清軍攻占臺灣,明鄭結束。[13]
明朝疆域囊括漢地范圍,初年東北抵日本海、外興安嶺、黑龍江流域諸部落有宗主權,[14] 后縮為遼河流域;初年北達戈壁沙漠一帶,后撤今長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后退守嘉峪關;并曾在今青藏高原、東北(包括外東北)、新疆東部等地設有羈縻衛所。明成祖曾收復安南[15] ,明朝極盛國土面積約達1000萬平方公里。[16-22]
明代手工業和商品經濟繁榮,出現商業集鎮和資本主義萌芽,文化藝術呈現世俗化趨勢。根據《明實錄》所載明朝人口峰值為7185萬[23] ,但大部分學者認為實際逾億[24] ,也有學者指出晚明人口接近兩億[25-27] 。
明朝是繼漢唐之后強盛的大一統中原王朝。[28] 明代無漢之外戚、唐之藩鎮、宋之歲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29-31] 清修《明史》評價明朝為“治隆唐宋”[32] 、“遠邁漢唐”[33] 。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政權[1] ,也是中國最后一個封建帝制國家。共有十二帝,國祚267年。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后金。[2-3] 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4] 1644年李自成率大順軍攻占明朝國都北京。一片石之戰后,清軍趁勢入關,政治上推行剃發易服,[5] 軍事上打擊農民軍和南明諸政權,逐步掌握全國。[6] 后歷經康雍乾三朝,發展至鼎盛。這一時期多民族統一的國家得到鞏固,基本上奠定了中國版圖,同時君主專制發展到頂峰。
清朝中后期由于政治僵化、[7] 文化專制、[8-10] 閉關鎖國政策、[11-12] 思想停滯逐步落后于世界,科技文化與思想眼界均受到極大的封閉與抑制。[13] 1840年爆發了中英鴉片戰爭,多遭列強入侵,主權和領土嚴重喪失。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后,開始了近代化的探索,地主階級進行了洋務運動。[14] 甲午戰爭之后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以康梁為首的維新派開始進行戊戌變法,但是遭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保守派絞殺,導致變法失敗。1900年的夏天,八國聯軍為了鎮壓義和團運動維護在華利益侵略中國。[15]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統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從此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封建帝制。[16]

中國古代夏朝到西晉的建國時間,末國時間,建國之君,亡國之君以及都城

要詳細
1、中國朝代歷史表:
華夏族(皇帝)--4000多年前



夏朝--約公元前22世紀-公元前17世紀 (夏啟,夏桀,都城在陽城,今河南登封東。)

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初-公元前11世紀 (商湯、商紂、都城在亳,今河南商丘北。公元前14世紀,商王盤庚遷都到殷,今河南安陽。)

周朝--約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256年,分為西周,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戰國
(周武王、周赧王、建都于宗周(今陜西省西安市西部)

秦,自秦始皇嬴政統一全國,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建都咸陽。 亡于秦二世
西漢,開國皇帝劉邦統一全國,公元前206-公元8,建都長安。 亡于孺子嬰
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統一全國,25-220,建都洛陽。 亡于漢獻帝
然后是三國魏漢(蜀)吳,統一于西晉,從略。 亡于劉禪、孫皓、魏元帝曹奐
西晉,265-316,開國皇帝司馬炎統一全國,定都洛陽。 亡于司馬鄴
東晉,317-420,司馬睿于西晉亡后即位,定都健康。后為劉裕所篡,入南北朝。宋齊梁陳繼立。東晉宋齊梁陳時北方五胡亂華,十六國紛紛登場,于北魏時北方統一然后又分裂為東魏西魏,禪代為北齊北周,直至隋統一全國。
隋,開國皇帝楊堅統一全國,581-619,定都長安。 亡于楊廣
唐,開國皇帝李淵統一全國,618-907,定都長安。 亡于唐哀帝
唐為朱溫所篡,入五代,北方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繼立,南方則九國紛紛登場,北漢也立于山西,史稱五代十國,統一于宋。
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至趙光義統一全國,960-1127,定都汴梁。
南宋,趙構開國,1127-1279,理論上來說沒有都城,臨安是行在。
此時現有國境內并立或繼立的還有:遼、金、西夏、大理、西遼等。
元,1206年成吉思汗建大蒙古國,至忽必烈改國號為元,入中國。定都大都。1368年,元順帝退出大都,但元并未滅亡,而是退回蒙古草原,史稱北元。
明,開國皇帝朱元璋統一全國,1368-1644,朱元璋定都金陵,至成祖朱棣遷往北京。
清,1616年努爾哈赤建后金,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1644年,福臨(即順治)入北京,定都于此。1911年,溥儀遜位。

從夏到北朝的列表建立時間建立者亡國者都城和滅亡時間

  夏
  (帝禹時期) 約前22世紀末-約前16世紀初(夏王桀時期)
  安邑 - 今山西夏縣
  陽翟 - 今河南禹縣
  商
  (商湯)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商紂)
  亳 - 今河南商丘
  殷 - 今河南安陽
  西周
  (周武王姬發)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周幽王 宮涅)
  鎬京 - 今陜西西安
  東周
  (周平王姬宜臼)前770年-前256年(周順王 姬杰)
  洛邑 - 今河南洛陽
  秦
  (秦始皇嬴政)前221-前206(秦王子嬰 子嬰)
  咸陽 - 今陜西咸陽
  西漢
  (漢高祖 劉邦)前206-公元25(建世帝 劉盆子)
  長安 - 今陜西西安
  東漢
  (光武皇帝 劉秀)25-220(漢獻帝 劉協 )
  洛陽 - 今河南洛陽
  三國
  魏
  (曹操)220-265(曹睿)
  洛陽 - 今河南洛陽
  蜀
  (昭烈帝 劉備)221-263(漢懷帝 劉禪)
  成都 - 今四川成都
  吳
  (孫權)222-280(孫皓)
  建業 - 今江蘇南京
  西晉
  (晉武帝 司馬炎)265-317(晉愍帝 司馬鄴)
  洛陽 - 今河南洛陽
  東晉
  ( 晉元帝 司馬睿)317-420(晉恭帝 )司馬德文
  建康 - 今江蘇南京
  五胡十六國
  304-439(暫不記載)
  北朝
  公元386年—公元581年 包括了
  北魏(道武皇帝 拓跋圭)--(公元534 元 ) (孝武皇帝 修)(建都(洛陽)
  東魏(孝靜皇帝 元善見(534年-550年)(建都鄴城)
  西魏 (西魏文帝 )元寶炬 (534年-556年) (恭帝 拓跋廓)(建都長安)
  北齊 (文宣帝 高洋)(550年—577年)(順哀帝 高恒)(建都鄴)
  北周 (文帝 宇文泰建立)(557年—581年)(靜帝 宇文衍) 建都長安

(帝禹時期) 約前22世紀末-約前16世紀初(夏王桀時期)
安邑 - 今山西夏縣
陽翟 - 今河南禹縣

(商湯)約前16世紀初——公元前1046年(商紂)
亳 - 今河南商丘
殷 - 今河南安陽
西周
(周武王姬發)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周幽王 宮涅)
鎬京 - 今陜西西安
東周
(周平王姬宜臼)前770年-前256年(周順王 姬杰)
洛邑 - 今河南洛陽

(秦始皇嬴政)前221-前206(秦王子嬰 子嬰)
咸陽 - 今陜西咸陽
西漢
(漢高祖 劉邦)前206-公元25(建世帝 劉盆子)
長安 - 今陜西西安
東漢
(光武皇帝 劉秀)25-220(漢獻帝 劉協 )
洛陽 - 今河南洛陽
三國

(曹操)220-265(曹睿)
洛陽 - 今河南洛陽

(昭烈帝 劉備)221-263(漢懷帝 劉禪)
成都 - 今四川成都

(孫權)222-280(孫皓)
建業 - 今江蘇南京
西晉
(晉武帝 司馬炎)265-317(晉愍帝 司馬鄴)
洛陽 - 今河南洛陽
東晉
( 晉元帝 司馬睿)317-420(晉恭帝 )司馬德文
建康 - 今江蘇南京
五胡十六國
304-439(暫不記載)
北朝
公元386年—公元581年 包括了
北魏(道武皇帝 拓跋圭)--(公元534 元 ) (孝武皇帝 修)(建都(洛陽)
東魏(孝靜皇帝 元善見(534年-550年)(建都鄴城)
西魏 (西魏文帝 )元寶炬 (534年-556年) (恭帝 拓跋廓)(建都長安)
北齊 (文宣帝 高洋)(550年—577年)(順哀帝 高恒)(建都鄴)
北周 (文帝 宇文泰建立)(557年—581年)(靜帝 宇文衍) 建都長安
百度一下

從夏朝到東晉的時間,開國君主,都城,亡國君主和亡國時間

夏 前2070-1600年 安邑 山西夏縣 商① 約前1600-1046年 亳 河南商丘 周:西周 前1046-771年② 鎬京 陜西西安 東周 前770-256年 洛邑 河南洛陽 秦 前221-207年 咸陽 陜西咸陽 漢:西漢③ 前202—公元25 長安 陜西西安 東漢 25—220 洛陽 河南洛陽 三國:魏 220-265 洛陽 河南洛陽 蜀 221-263 成都 四川成都 吳 222-280 建業 江蘇南京 西晉 265-317 洛陽 河南洛陽 東晉 317-420 建康 江蘇南京 十六國④ 304-439 — — 南朝:宋 420-479 建康 江蘇南京 齊 479-502 建康 江蘇南京 梁 502-557 建康 江蘇南京 陳 557-589 建康 江蘇南京 北魏 386-534 平城 山西大同 洛陽 河南洛陽 北朝:東魏 534-550 鄴 河北臨漳 北齊 550-577 鄴 河北臨漳 西魏 535-557 長安 陜西西安 北周 557-581 長安 陜西西安 隋 581-618 大興 陜西西安 唐 618-907 長安 陜西西安 后梁 907-923 汴 河南開封 后唐 923-936 洛陽 河南洛陽 后晉 936-946 汴 河南開封 后漢 947-950 汴 河南開封 后周 951-960 汴 河南開封 十國⑤ 902-979 — — 北宋 960-1127 開封 河南開封 南宋 1127-1279 臨安 浙江杭州 遼 907-1125 皇都 (上京) 遼寧巴林右旗 西夏 1038-1227 興慶府 寧夏銀川 金 1115-1234 會寧 阿城(黑龍江) 中都 北京 元 1206-1368 大都 北京 明 1368-1644 北京 北京 清 1644-1911 北京 北京 中華民國 1912-1949 南京 江蘇南京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0月1日成立,首都北京。 附注: ① 約公元前14世紀盤庚遷都于殷,此后商也成為殷。 ② 公元前841年(西周共和元年)為中國歷史確切紀年的開始。 ③ 包括王莽建立的“新”王朝(公元8年—23年)。王莽時期,爆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建立了農民政權。公元23年,新王莽政權滅亡。公元25年,東漢王朝建立。 ④ 這時期,在我國北方,先后存在過一些封建政權,其中有:漢(前趙)、成(成漢)、前涼、后趙(魏)、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涼、南涼、北涼、南燕、西涼、北燕、夏等國,歷史上叫做“十六國”。 ⑤ 這時期,除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外,還先后存在過一些封建政權,其中有:吳、前蜀、吳越、楚、閩、南漢、荊南(南平)、后蜀、南唐、北漢等國,歷史上叫做“十國”。
答:夏 約前21世紀–約前16世紀
商 約前17世紀–約前11世紀
周 前11世紀 前256
西周 前11世紀–前771
東周 前770–前256
春秋 前770–前476
戰國 前476–前221
秦 前221–前207
西楚 前206–前202
漢 前202 -220
西漢 前202–9
新 9–23
玄漢 23–25
東漢 25–220
三國 220–280
魏 220–266
蜀漢 221–263
吳 229–280
晉 266-420
西晉 266–316
東晉317–420

相關推薦:

著作權轉讓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內容)

最新立法法全文(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2023修正)

上訴狀怎么寫(上訴狀的訴訟請求怎么寫)

婚內經營性債務屬于共同債務嗎(婚內經營性債務屬于共同債務嗎)

涉外民事訴訟程序的原則(涉外訴訟的原則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