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之所以對蕭何很放心是因為蕭何懂得君臣之道,不僅對劉邦十分尊重,而且從不爭權奪利,為了讓劉邦安心甚至不惜自毀名聲,所以從漢朝建立后,無論發生什么事情,蕭何都能一直讓劉邦信任自己,蕭何也因此得到了一個善終的美好結局。
當蕭何和劉邦還在沛縣的時候,蕭何認為劉邦總是混吃混喝,所以不怎么看得起劉邦。后來沛縣縣令聯合蕭何等人造反,發兵之際卻反悔了,還打算逮捕蕭何等人。蕭何逃難的時候得到了劉邦的幫助,從此劉邦在蕭何心中的形象就高大起來了。自那時候起,蕭何就對劉邦十分敬重,數十年從未變過,恪守君臣之禮的蕭何也因此獲得了劉邦的信任。
劉邦建立漢朝后,其實也是對蕭何有過疑心的,尤其是韓信死后,劉邦對蕭何的信任也是逐漸變成了懷疑。但是蕭何的情商也很高,他知道劉邦忌憚功臣,也知道劉邦對權力很敏感,所以蕭何主動遠離權力,每次劉邦吩咐他處理任何事情,他都是秉著公正的心去辦,既不拉攏任何人,也不會順從劉邦心意,因此重新獲取了劉邦的信任。
而后來蕭何更是自毀名聲表達自己的忠誠,從此劉邦便對他再無疑心。當時蕭何能力強,處事公平,又給百姓們做了很多好事,因此在民間的威望很高。有一次蕭何的客人便提醒蕭何,百姓愛戴也是引起君主疑心的重要原因。于是蕭何便想了個辦法,將自己的封賞高價賣給一些富有的百姓們,并將獲得的利益悉數獻給國庫,如此一來蕭何在不損害平民百姓利益的情況下,既降低了自己的威信,又獲得劉邦的信任,實在是一舉兩得。
漢朝開國皇帝祖劉邦麾下名臣眾多,一路追隨劉邦立下汗馬功勞,奈何劉邦奪得天下后殺韓信、屠彭越、連張良也退避三舍,選擇隱居,而蕭何卻是坐上了大漢丞相之位,蕭何早年是劉邦的上司,精通法律,無賴出身的劉邦沒什么官場上的朋友,只有蕭何對以兄弟相稱。
后來劉邦前去咸陽服徭役一年。蕭何整整送給劉邦五百銅錢,劉邦終身未忘,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劉邦后來成為大漢天子,對蕭何一直沒有動粗,君子之交淡如水,兩人不像劉邦和樊噲等人,關系特別近。
二人之私下沒有杯酒交接之歡,即使有事同席共飲,彼此間也是有禮有節。他們之間互相欣賞、戒備和協作。劉邦和蕭何之間的交往關系,是對等的士人之間的禮尚往來,蕭何做事低調,顧大局,劉邦的一生功績蕭何出力最大。經營后方讓劉邦無后顧之憂,做人卻小心謹慎,從不居功自傲。
楚漢戰爭期間,劉項在一線相持二十八個月,劉邦將整個關中都交給蕭何管理,賦予蕭何極大的權力,劉項在滎陽僵持不下,劉邦多次派使者慰問蕭何。當劉邦從前線凱旋時,百姓上書控告蕭相國強奪民宅。
劉邦回到長安后召見蕭何興師問罪表面上讓蕭何向百姓認錯,補償田價,可內心對蕭何的懷疑也逐漸消失,蕭何是個聰明人,他很清楚自己的定位,懂得如何拿捏,這讓劉邦內心感到舒服,因此,劉邦對于蕭何一直十分敬重,并且一直委以重任。
蕭何計誅韓信后,劉邦對他更加恩寵,除對蕭何加封外,還派了一名都尉率500名兵士作相國的護衛,真是封邑進爵,圣眷日隆。眾賓客紛紛道賀,喜氣盈庭。蕭何也非常高興。這天,蕭何在府中擺酒席慶賀,喜氣洋洋。突然有一個名叫召平的門客,卻身著素衣白履,昂然進來吊喪。蕭何見狀大怒道:“你喝醉了嗎?” 這位名叫召平的人,原是秦朝的東陵侯。秦亡后隱居郭外家中種瓜,味極甘美,時人故號東陵瓜。蕭何入關,聞知賢名,招至幕下,每有行事,便找他計議,獲益匪淺。今天,他見蕭何仍未領會他的意思,便說:“公勿喜樂,從此后患無窮矣!”蕭何不解,問道:“我進位丞相,寵眷逾分,且我遇事小心謹慎,未敢稍有疏虞,君何出此言?”召平說道:“主上南征北伐,親冒矢石。而公安居都中,不與戰陣,反得加封食邑,我揣度主上之意,恐在疑公。公不見淮陰侯韓信的下場嗎?”蕭何一聽,恍然大悟,猛然驚出一身冷汗。第二天早晨,蕭何便急匆匆入朝面圣,力辭封邑,并拿出許多家財,撥入國庫,移作軍需。漢帝劉邦十分高興,獎勵有加。劉邦親自率兵征討。他身在前方,每次蕭何派人輸送軍糧到前方時,劉邦都要問:“蕭相國在長安做什么?”使者回答,蕭相國愛民如子,除辦軍需以外,無非是做些安撫、體恤百姓的事。劉邦聽后,總是默不作聲。來使回報蕭何,蕭何亦未識漢帝何意。一日,蕭何偶爾問及門客,一門客說:“公不久要滿門抄斬了。”蕭何大駭,忙問其故。那門客接著說:“公位到百官之首,還有什么職位可以再封給你呢?況且您一入關就深得百姓的愛戴,到現在已經十多年了,百姓都擁護您,您還再想盡方法為民辦事,以此安撫百姓。現在皇上所以幾次問您的起居動向,就是害怕您借助關中的民望有什么不軌行動啊!試想,一旦您乘虛號召,閉關自守,豈非將皇上置于進不能戰,退無可歸的境地?如今您何不賤價強買民間田宅,故意讓百姓罵您、怨恨您,制造些壞名聲,這樣皇上一看您也不得民心了,才會對您放心。”蕭何長嘆一聲,說:“我怎么能去剝削百姓,做貪官污吏呢!”門客說:“您真是對別人明白,對自己糊涂啊!”劉邦平定了黥布的叛亂,撤軍返回長安。百姓們攔路上書告狀,控告相國用低價強行購買民間的土地房屋,價值數千萬之多。劉邦回到宮中,相國前來拜見。皇上笑著說:“當相國的竟然侵奪民眾的財產,為自己謀利!”把百姓們的控告信全部交給相國,說道:“你自己去向民眾謝罪吧! ”相國乘機為百姓們請求說:“長安一帶地方狹窄,而上林苑中空地很多,白白地拋荒,希望下令讓民眾進去耕種,(收成后糧食歸耕者所有,)禾秸則不許收走,留下來作苑中禽獸的食料。”劉邦大發雷霆,說:“相國你大收商人的財物,卻來討取我的上林苑!”于是就下令把相國交給廷尉拘禁起來,還給他上了刑具。
過了幾天,一個姓王的衛尉侍從劉邦,上前問道:“相國犯了什么大罪,陛下怎么突然把他關起來了?[103] ”劉邦說:“我聽說李斯擔任秦始皇的宰相,辦了好事都歸功于主上,有了錯誤則自己承擔。如今相國大量接受那些下賤的商人們的金錢,卻來為百姓求取我的苑林,想以此來討好百姓,所以我要把他關起來治罪。”王衛尉說:“要說在自己的職責范圍之內,如果有對民眾有利的事就為他們向陛下請求,這真是宰相應做的事,陛下怎么竟然懷疑相國接受了商人的賄賂呢?況且當初陛下與楚軍相持不下,有幾年之久,陳豨、黥布反叛時,陛下親自率軍外出平叛,在那個時候,相國留守關中,如存異心,只要稍有舉動,函谷關以西的地方就不屬陛下所有了。相國不在那時為自己謀利,如今難道會貪求商人的金錢嗎?再說秦皇是因為不知道自己的過錯而失去了天下,李斯為主上分擔過錯的做法,又有什么值得效法的呢?陛下怎么能用這種淺陋的眼光來懷疑宰相。”劉邦聽了,心中很不愉快。當天,派遣使者手持符節赦相國出獄。
蕭何當時已是60多歲的老人了,見劉邦開恩釋放了他,更是誠惶誠恐,謹慎恭敬。雖然因為全身帶上刑具,害得他手足麻木,連路都快走不動了,而且蓬頭赤足,污穢不堪,但又不敢回府沐浴再朝拜天子,只得這樣上殿謝恩。劉邦見蕭何如此狼狽,也覺得有些過意不去,便安撫蕭何道:“相國不必多禮!這次的事,原是相國為民請愿,我不允許。我不過是夏桀、商紂那樣的無道天子罷了,而你卻是個賢德的丞相。我之所以關押相國,就是要讓百姓知道你的賢能和我的過失啊!”劉邦的這段話雖然言不由衷,但對蕭何的廉政為民,終于還是默認了。從此以后,蕭何對劉邦更是誠惶誠恐,恭謹有加了。劉邦也照例以禮相待,但蕭何從此對國事就只能保持沉默了。
劉邦后來成為大漢天子,為何對蕭何一直沒有動粗:
其一,君子之交淡如水,劉邦一直沒有走近蕭何,兩個人不像劉邦和樊噲周勃盧綰等,關系特別近。劉邦與蕭何的家庭教育不同,品味性情迥異,二人之間,私下沒有杯酒交接之歡,即使有事同席共飲,彼此間也是有禮有節。他們之間始終保持有一定的距離,互相欣賞,互相戒備,也互相協作。他們彼此欣賞對方所有而自己沒有的長處,他們彼此對對方的毛病看得清楚,也不以為然,他們之間,都感覺得到互補的需要。劉邦和蕭何之間的交往關系,是對等的士人之間的禮尚往來,頗有一點淡淡如水的明澈。
其二,蕭何做事低調,讓劉邦覺得很放心。蕭何這個人很顧大局識大體,可以看出劉邦的一生蕭何出力最大。革命開始成全沛公當領袖,革命勝利成全劉邦做皇帝。舉薦韓信帶兵,從而一統天下,而經營后方更讓劉邦無后顧之憂,功勞如此大,做人卻小心謹慎,沒有居功自傲的嫌疑。
其三,蕭何善于自保。楚漢戰爭期間,劉項在滎陽一線相持二十八個月。這段時間,劉邦將整個關中都交給蕭何管理(上以此專屬任何關中事),這一舉措賦予蕭何極大的權力,當然,蕭何也干得極有成效。漢三年,劉項在滎陽依舊僵持不下,劉邦多次派使者慰問蕭何。明眼人或許都能看這中間的玄機,蕭何卻并未有所覺察。后來,蕭何手下一位鮑姓門客(鮑生)提醒他說,大王在前線御敵,風餐露宿,辛苦得很,卻屢次派使者慰勞在后方的你,說明漢王已經對你起了疑心(有疑君心也)。考慮到你現在的個人處境,不如把子孫、堂兄弟中能夠打仗的全送到前線去,漢王一定會更加信任你(上必益信君)。蕭何一點就通,立馬照辦。等他的子孫、堂兄弟趕到前線大營,“漢王大悅”。
蕭何能夠侮辱自己的名聲。當劉邦從前線凱旋歸來時,百姓攔路上書,控告蕭相國強奪、賤買民間田宅,價值數千萬。劉邦回到長安后,蕭何去見他時,劉邦笑著把百姓的上書交給蕭何,意味深長地說:“你身為相國,竟然也和百姓爭利!你就是這樣“利民”啊?你自己向百姓謝罪去吧!”劉邦表面上讓蕭何向百姓認錯,補償田價,可內心里卻暗自高興,對蕭何的懷疑也逐漸消失。總之,劉邦是個聰明人,看透了自己,也看透了對手。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不是為自己,更為了子孫后代,因此小心謹慎,劉邦對蕭何一直很厚愛。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