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怎樣開導梁惠王施行王道的?
孟子是怎樣開導梁惠王施行王道的?高一語文《寡人之于國也》?
文中為了使民之多于鄰國孟子為梁惠王列舉了哪些措施?
他沒有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問題,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來設喻。他通過設喻——設下了圈套,誘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中說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趁機說出:“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望認為自己對待百姓的政策比鄰國好,但孟子卻指出,梁惠王的政策雖好,但與鄰國相比,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質上都是相同的。也就是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作譬,說明梁惠王比別的國君好不了多少。
孟子這般說:“大王,雖然你對于國家那是費心盡力了,但與鄰國那是沒什么區別的,不過是“以五十步笑百步”,還沒找到問題的關鍵了。關鍵在于致力于根本性的工作,從百姓出發。少攻伐,多生產,使老百姓過上豐衣足食的生活,再以孝悌教導。國家安定了,人民幸福了,別國的老百姓瞅見了,還不快快奔赴過來。”
其實,孟子的回答即是他的主張“仁政”。
文中為了使“民之多余鄰國”孟子為梁惠王列舉哪些措施?
大王真想施行仁政,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來呢?
1.(給每家)五畝地的住宅,種上桑樹,(那么)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上絲織的衣服了;
2.雞、小豬、狗、大豬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養繁殖的)時節,七十歲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
3.一百畝的田地,不要(因勞役)耽誤了農時,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餓了;
4.重視學校的教育,反復地用孝順父母、尊重兄長的道理叮嚀他們,頭發斑白的老人便不會再背著、頂著東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絲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餓受凍,如果這樣還不能統一天下,那是沒有的(事情)。
孟子為使梁惠王聽取儒家王道采取了哪些方法?
孟子面對第一部分梁惠王的提問,不直接回答原因,卻又設個圈套。總體上用剛打仗來比喻治理國家,用戰敗一方棄甲曳兵而逃來比喻沒有治理好的國家,用逃跑了一百步比喻鄰國,用逃跑了五十步比喻梁惠王。然后提出問題;憑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恥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怎么樣?逼使梁惠王回答,梁惠王說:不行,只不過沒有跑一百步,這也是逃跑。這樣,梁惠王不知不覺中很快就跳進了孟子設的圈套,承認了自己與鄰國之政并無本質區別,都是沒能實行仁政
,采用了引君入甕的方法讓梁惠王聽取了儒家的王道思想~
相關推薦:
關于著作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法)
刑事案底簽證(有案底能辦簽證出國嗎)
偷盜事件立案(刑法中偷盜罪的立案標準是什么)
快遞遲緩賠償(京東不發貨怎么投訴 如何申請賠償)
快遞賠償幾折(快遞丟失了快遞公司怎樣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