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異有多大?有哪些差異比較大的言行表現?
我們在與外國人進行交流的時候,其實不難發現中西方文化差異是十分明顯的,而且這一過程中其實也帶有這個不同地區的地域特色的,其中出現較為明顯的就是中西方人們,在進行交流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行為習慣和工作方式。所以在語言交流的過程中是需要進行恰當的翻譯和溝通的,我們需要掌握中西方文化環境中的差異,才有可能真正理解這句話的真實內涵。
而且這種文化差異出現的根源其實離不開屬西方歷史中的差異,如果我們想要真切理解這種差異出現的根本原因,我們是需要綜合中西方文化共同去理解,并且去發掘這背后存在的根本原因。而且我們在交往的過程中和對影視作品的觀看過程中,其實不難發現,中西方文化導致的人們表達方式的不同,西方國家表達方式較為直白,而中國較為含蓄,所以這在一定程度上就導致了信息傳達上的失誤。
在西方文化影響下,人們在接受夸獎后,會自然的接受,而且會真誠的表示出感謝,但是在含蓄的中華文化影響下,人們在接受到夸獎之后,更多表現出來的是一種謙虛的態度,而更多的表現出來的也是對對方的尊敬。所以就在之后的溝通過程中,造成了文化上的差異,在溝通過程中,西方人也無法理解我們的根本意圖。
但在之后的交往過程中,人們發現這種存在是可以被接受的,而且也體現出了兩種文化交織過程中的一種碰撞。所以在之后的過程中,人們對于這一方面的理解較為透徹,也不會因為這方面的原因而產生隔閡,這其實也是文化碰撞之后產生的火花,我們可以從中得到一定的見解。
中西文化差異是非常大的,因為首先他們不僅在言行表現上,而且還有服飾,還有就是禮儀,習俗都是不一樣的。
中西文化差異非常大,首先表現在飲食方面,中國是以中餐為主,西方是以西餐為主,中國人的禮儀是握手,西方是以親吻臉頰為禮儀。
對管理溝通而言,中西文化差異表現在哪些方面?
1語言溝通與非語言溝通
談判過程是一個需要溝通和交流的過程,并不是短時間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和溝通方式也將會推動著溝通風格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站在宏觀角度來看,中國人對待朋友往往會表現出寬厚善良、語言含蓄、善于推理和演繹,中國人習慣性的想要從對方的語言和動作當中去捕捉一些信息,這也是中國人較為擅長的談判技巧。而對于一些西方國家的人們來說,則并不習慣于從內在來捕捉信息。例如德國人在談判過程中,其語言往往較為謹慎,北歐人內向自律、君子之言如同正式合同,這些在我國人們看來并不適用。在美國人眼中,中國人善于寒暄、不果斷,這些都是不值得信任的表現,所以也正是因為文化差異的不同才會導致中西方國家在談判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最終導致談判的失敗。
2注重結果與注重關系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還經常會反映在價值觀的不同取向中,在西方國家,人們非常注重競爭的平等性和公平性,注重的是結果,追求的是實利。在西方人們看來談判只是為了最終達到目的的一個階段。所以西方國家的人們對一些利益和實質性的東西經常會看得很淡,并沒有注重一些禮儀的東西。西方國家的人們會盡量避免將個人情感與工作聯系到一起,因為人們認為這種做法能夠影響到人們之間的合作關系,會影響洽談工作的順利開展。所以在與美國人談判時,他們都會強調將人與事情分開來談,這樣是最有利于事業和商務發展的。西方一些國家的談判員有些時候對于中國的這種談判形式會表現出不理解,因為中國自古以來都非常注重人際關系的交往,鼓勵和諧文化要共同發展。中國人在談判之前都會盡量與對方拉近關系,然后再進行下一步的商務合作,認為這樣可以更好的使得雙方在某些方面達成一致。
3集體與個人作用
在西方國家,人們在談判時,往往會更加注重強調集體權利,強調個人責任,這種思想也就是分權思想。而在中國,人們則更加注重個人權利,比較強調集體的責任,也就是領導的一句話對于屬下員工來說具有很大影響。在中國人們更加注重于“集權”思想。西方人在談判時看似是一兩個人出場,但是其背后卻有著一個集體。在中國在談判時,通常出席的人數較多,有些時候西方國家提出一個問題,中方遲遲不能夠給予準確的回復,甚至在談判中出現了內部互相扯皮的現象。西方國家的人們對于中國人的這種想法存在著諸多困惑,他們認為這種大張旗鼓的談判聲勢不僅造成了溝通上的困難,也會導致談判效率較低。
美國是權力距離相對較小的國家,美國員工傾向于不接受管理特權的觀念,下級通常認為上級是“和我一樣的人”。所以在美國,員工與管理者之間更平等,關系也更融洽,員工也更善于學習、進步和超越自我,實現個人價值。中國相對而言,是權力距離較大的國家,在這里地位象征非常重要,上級所擁有的特權被認為是理所應當的,這種特權大大地有助于上級對下屬權力的實施。這些特點顯然不利于員工與管理者之間和諧關系的創造和員工在企業中不斷地學習和進步。因而要在中國的企業當中采納“構建員工與管理者之間和諧的關系”以及“為員工在工作當中提供學習的機會,使他們不斷進步”這兩項人本主義政策,管理者有必要在實踐當中有意識地減小企業內部權力之間的距離,才會更好地實現管理目標。
中西文化差異有哪些典型的方面?
文明互補理念既是世界不同文明和平共處的重要理念,也是使國內不同文明間和諧相處的重要理念。本文從中西文化差異性的角度,進一步論證文化或文明差異性不是沖突的根源,而是互補的基礎。
一、中西文化的差異性
中西文化是兩種不同類型的文化,差異很大,許多中外著名學者和政治家都曾研究過。筆者認為,從文化類型來看,中西文化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倫理型與法理型、內向型與外向型、整體性思維型與分析性思維型、家族本位型和個人本位型四方面。
1.倫理型與法理型。
從文化性質來看,中國文化屬于“倫理型”文化;西方文化屬于“法理型”文化。中國文化從“性善”的角度出發,認為人的本性是善的,主張建立良好的倫理道德以規范人們的行為,通過教化來使人形成自律意識,自覺克服人的動物性本能,自覺克服個人的私欲,遵守社會規范,維護社會秩序:西方文化從“性惡”的角度出發,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主張“原罪說”,認為人生下來就有罪,主張建立嚴密的法律來抑制個人的私欲和動物性本能.以“他律”來促使人們遵守社會規范,維護社會秩序。倫理型文化與法理型文化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其一,在文化與社會的關系方面,文化影響社會,文化類型不同.維護社會秩序的方式也不相同。中國文化以德治為主、法治為輔,主要通過教化來解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問題,通過權威和權力來維護社會秩序;西方文化以法治為主,德治為輔,主張通過建立嚴密的法律來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通過建立各種制度和規范來維護社會秩序。
其二,在文化與個人的關系方面,文化影響個人,不同類型的文化造就不同類型的人。即在培養什么樣人的方面,中國文化以培養有善良、本分、厚道的人或好人為基本目的。注重教化,重心性修養,通過壓抑個性、私欲來規范行為,通過教化、修養來提升人的自律意識;重樹立典型作為學習的榜樣,以典型人物的意識和行為約束自己。這種自律意識的形成可稱之為“道德化自律”,它是在道德驅動下形成的。通過教化使每一個人都有“良心”,都有廉恥感,使每一個百姓都成為孝子良民,把中國人塑造成“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式的傳統中國人。西方文化以培養一個守法的公民為基本目的。西方文化重法制建設,從制度上規范人們的行為和意識,這種自律意識和行為可稱之為“制度化自律”,它是在制度約束下形成的自律,使每一個百姓都成為一個守法的人。
其三,在文化與自然的關系方面,西方文化以自然為惡,強調人與自然的主客二分、二元對立,人是主體,自然是客體,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主體與客體、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主張征服自然,不斷向自然索取。中國則相反,與自然為善,強調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中國文化是“成人之性”,而西方文化是“成物之性”。中國文化重人、重人文、人生、人道、人間、人倫、人格、人情、人性。儒家一切意識形態皆以“人”為出發點,又以“人”歸宿點。所以,作為“天之道”的宗教在中國不發達,作為“地之道”的自然科學在中國亦不得開展。
2.內向型與外向型。
從文化性格來看,中國文化屬于內向型文化,西方文化屬于外向型文化。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其一,從動和靜的角度來看,中國文明是靜的文明,求穩定,求平安,從古至今,崇尚穩定,知足常樂,滿足現狀。善于忍耐,大事化小,小事化無。追求社會的均衡與和諧,時時處處強調穩定。無論是古代還是現在,都強調穩定,祈求平安,在穩定中求發展。西方文明是動的文明,崇尚變化,不斷進取,永遠不滿是于現狀,在變動中求發展。
其二,在對外關系方面,中國愛好和平,不喜歡戰爭,以戰爭為例外,不太重視外部環境,主要通過內部控制來維護國內的穩定與安全;不愛管他人之事,俗話說:“各人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币苑朗貫橹?,主張后發制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西方文化的進取性和擴張性很強,重視外部環境對自身安全的影響,通過擴張來保障國家的安全。以戰爭為常事,不斷地向外擴張,在擴張中發展和鞏固自己,主張先發制人,事事爭取主動,強調把對手消滅在萌芽狀態。
其三,從個人性格來看,中國人柔性性格,靈活性較強,大多是性格溫良的人,沒有冷酷、過激、粗野和暴力,不愛表現自己,溫和平靜,莊重老成。西方人是剛性性格,進取心、自信心強,愛表現自己,時時處處以自己為中心。
3.整體性思維型和個體性思維型。
從思維方式來看,人的思維通??煞譃檎蛩季S與逆向思維、橫向思維和縱向思維、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綜合性思維和分析性思維、整體性思維和個體性思維。一般而言,中國人形象思維較強,邏輯思維不發達,西方人則邏輯思維較強。筆者認為,中國人整體性思維
較強,而西方人個體性思維較強。
中國人強調整體的定性思維,注重從整體的角度來把握個體和觀察事物,著眼于事物之間的有機關系,強調人與自然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缺點是不善于或不重視對事物做周密的邏輯分析,也就難以發現社會和自然界中的規律或原理。而西方人強調個體局部的實證思維,注重的是個體的人,善于從個體上把握整體,長于對某一個體作精密的邏輯分析,能夠透過表層發現內在的規律和原理等,缺點是具有某種片面性。
由于思維方式不同,造成中西文化有很大不同的,它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其一,表現在科學與技術方面,中國文化屬于技術型文化,西方文化屬于科學型文化。而中國古代有輝煌的技術,如火藥、造紙、印刷術和指南針四大發明,但這些技術都是經驗技術,是人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發明的,不是在科學理論或原理的基礎上推導出來并發明的技術,而西方正相反,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都很發達,大多數自然科學的原理、定律及影響世界的人文社會科學理論都是西力‘人發現或創立的,西方現代技術都是在科學理論或原理的基礎—卜發展而來的。
其二,中國人考慮問題總是由大到小、由上至下,而西方人則是由小到大、由下至上。例如,中國人姓名的寫法,中國象征家族的姓在前,而表示個人的名在后:而西方人表示個人的名在前,象征家族的姓在后。中國人計時順序是年-月-日。而西方人正好相反,而是日-月-年。西方人撰寫履歷總是由現在到過去。而中國人則一般是由過去到現在。
其三,表現在宗教信仰方面,西方人專一,中國人兼容;中國人重功利,西方人重精神寄托:西方人一般只信仰一種宗教,不會既信基督教又信天主教或伊斯蘭教;而中國人在信仰上不排他,許多人既信佛教,也信道教和其他宗教。有些人見神就拜,見寺廟或教堂就求,無論它屬于什么宗教。有些寺廟甚至把多種宗教的神像放在一塊共同供奉和祭祀,如明清以來至今的許多寺廟,都是儒、道、佛三教同堂供奉;人們的祭祀和敬拜心理,也是拜的
神越多越好,會得到更多神的保佑。而西方民族的宗教信仰具有排他他性的特點,每個人—般只信仰一種宗教,不會既信基督教又信天主敦或伊斯蘭教。
4.家族本位型與個人本位型。
從文化取向的角度來看,中國是以“家族”為本位的文化,西方是以“個人”為本位的文化。陳獨秀曾說:“西洋民族以個人為本位,東洋民族以家族為本位”?!拔餮竺褡?,自古迄今,徹頭徹尾,個人主義之民族也?!?br /> “家族本位”的中國文化,但就是以家庭、家族、宗族為基本取向單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相互依賴為特征,以血緣關系為基礎,以穩定、持久的家庭、家族和宗族為紐帶:每個人都被固定在關系網上,各種社會性需要都能在家庭、家族和宗族中得到滿足。在這種基本大系中,人們相互依賴,并負有相互支持和相互回報的義務。中國的倫理道德的核心是孝道,它是子女對父母應持有的種種職責、義務和態度的綜合體,也是子女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回報。由于自己集團內的東西和集團外的東西對他來說具有根本不同的意義,并通過人生體驗認識到不同的狀況存在著不同的真理,所以這種類型最基本的文化心理取向是情感為中心,強調特殊性,個人對自己的集團和外部集團分別采取不同的標準,從而形成雙重或多重道德準則。
“個人本位”的西方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自我依賴”為主要特征。近親者之間的血緣紐帶是暫時性的,沒有永久的家庭和宗族基礎,個人的基本生活和環境取向便是自我依賴。也就是說,一切都必須自我思考,自己做決定,自己動手。在這種模式中成長起來的個人認為依賴別人是不可容忍的,因為那會毀掉自己的自尊:他也同樣認為不能讓人依賴自己,因為這種情況下會招致別人反感。由于沒有基本集團“家庭”和二級集團“宗族”的束縛,所以認為整個社會、整個世界可以為自己所自由利用。由于西方人以整個社會、整個世界為自己活動的空間,所以傾向于建立一種普遍的準則,形成一種具有普遍性的是非原則。
“家族本位”和“個人本位”兩種不同文化類型,形成兩種不同的意識。在家族取向的中國社會,“家族”或親屬意識很強,時時處處首先考慮家族和親屬的利益,而社會和國家的觀念和意識卻十分淡薄:中國人的意識只上升到家族,而沒人上升到民族和國家。中國歷史上沒有國家的概念,只有“天下”的概念。一個國家也就是皇帝的“家天下”。
在個人取向的西方社會里,并不以家族或宗族作為活動空間,而是以整個社會、國家甚至世界為自己活動的空間,因而他們十分關注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的關系,十分關注社會、國家和世界的各種現象,并努力建立共同的規則,形成共同的觀念和意識。所以,西方社會不僅個人意識很強,作為國家和世界的社會意識也很強。
二、中西文化的互補性
為什么說文化或文明的差異性不是沖突的根源,而是互補的基礎?中西文明的互補性表現在哪些方面?
1.文化差異性是互補的基礎。
國內外大量事實表明,文化差異性有利于取長補短,有利于文化創新和發展。首先,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動力。越是異性、異質的文化,互補性也就越強。任何一種文化在歷史發展長河中,并不是自我封閉,而是在相互交流中保護自己的特色,在競爭和比較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每一種文化都有其長處和不足,如果兩種文明完全相同或相似,就不可能取長補短,不可能吸收新的文化因素,文化或文明也就沒有活力。一種文化沒有活力,就會停滯不前,就會衰落,歷史上許多文明的消亡大多是由于文化失去活力而引起的。
其次,文化多樣性是創新和創作的源泉。它表現在兩方面:一是文化創新或某種新文化的創造,在許多情況下是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產生的,有不少是在異民族文化的基礎上或在吸收了其精華而創造的。古今中外許多著名舞蹈、音樂、繪畫、工藝等,都是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產生的?,F代西方流行的許多舞蹈、音樂,是在非洲黑人和印第安等民族的舞蹈和音樂上創造的。二是許多民族的各類創作,如文學藝術等,都根基于本民族的文化傳統。離開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創作出來的作品也就不會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中國哲人兩千多年前便意識到文化多樣性和差異性的重要性,認為“不同”是事物互補和發展的根本,相異的事物相互補充,才有可能不斷發展和繁榮。如果事物相同,就沒有比較和借鑒,事物就會停滯不前甚至窒息。《國語·鄭語》記載西周末年史伯說過的話:“和實生物,同則不繼。”
2.異文化交流是互補的途徑。
文化的差異性不僅是文化創新和發展的基礎,同時也是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前提。如果沒有差異,就無法進行交流,也沒有必要交流。越是異性、異質的文化,越有必要交流,越有可能從對方吸收有價值的東西。各種文化相互交流,可以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互通有無;世界上各種文化,都是多種文化的混合物,其中有自身固有的,也有相當部分甚至大部分是外來的;世界上很少有純粹的民族文化,如果有之。這樣的文化必然是隔離的,封閉的.原始的,與他族不相往來的。
在原始時代,由于交通不便,在同民族之間的交流很少,各民族文化的發展主要靠本身內部的變革和創新。隨著交通工具的不斷發展,異族之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的接觸越來越多。各民族都不斷從他民族中吸收自己本身沒有的文化。
文化或文明交流是文化發展的重要動力之—,同時也是各民族文化豐富、繁榮的重要因素:因為,文化具有累積性,世界上流傳至今的各種文化,都是經過長期累積而成的。文化的累積是文化成長、發展的一種基本形式,任何文化無時無劉不在累積之中,或因發明而累積?;蛞蛞M而累積。無論是發明和引進,大多是文化交流的基礎引起的。
從世界的角度來看.現代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有相當部分是通過文化傳播和交流而引進的。尤其是物質文化和科學技術,沒有國界,交流和傳播的速度更快,不受一切浯言、地理環境的阻礙與隔閡所影響.超越一切民族的壁壘。如現代的數學、物理學、化學、醫學、天文學、生物學等,全是世界性的,自然科學一旦有新的原理發現,便馬上傳遍世界各地??茖W技術一旦有新的發明和創造,立刻為全世界所接受和采用。
從歷史上看,一個地區文化越單一,保守性和排他性也越強,社會和文化發展也就越慢;而開放的、多種文化交流的地區,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也較快;凡是文化繁榮發達的地區大多是文化多元共存和文化交流發達的地區。
3.中西文化具有很強的互補性。
英國著名的思想家羅素早有80多年前,便站在歷史的制高點俯瞰中國和西方文明,從文化價值觀的角度透視中國,既看到了中國這個文明古國在西方文明沖擊下所遭遇的險惡困境,又看到了中國文化內含的瑰寶。羅素認識到中西文化具有很強的互補性。他說:“中國在絲毫未受歐洲影響的情況下,完全獨立地發展了自己的傳統文化,因而具有與西方截然不同的優點和缺點?!痹谒磥?,“中國文化中有個弱點:缺乏科學。中國的藝術、文學、風俗習慣絕不亞于歐洲人”。中西雙方都應該保留自己的長處,借鑒對方的長處,絕不能學習對方的短處和保留自己的短處。他指出:“我們的文明的顯著長處在于科學的方法;中國文明的長處則在于對人生歸宿的合理理解。人們—定希望看到兩者逐漸結合在一起。”他認為中西交流可以互補,“中西交流對雙方都有好處。他們可以從我們這里學到必不可少的實用的效率;而我們則可以從他們那里學到一些深思熟慮的智慧,這種智慧使其他古國都已滅亡之時,唯獨中國生存了下來”。
羅素認為,中國文明必須吸取西方文明和其他文明的長處,但不能全盤西化。羅素曾說:“我相信,中國人如能對我們的文明揚善棄惡,再結合自身的傳統文化,必將取得輝煌的成就:但在這個過程中要避免兩個極端的危險。第一,全盤西化,拋棄有別于他國的傳統。……第二,在抵制外國侵略的過程中,形成拒絕任何西方文明的強烈排外的保守主義。”
羅素還認為,西方文明必須從中國文明吸取有價值的東西,他嚴厲地批判了西方資本主義文化中掠奪、侵略、好戰的一面,贊賞中國文化蘊涵的“和平”之光彩,欣賞中國文化所倡導的“天人合一”、“和諧”、“中庸”、“仁義禮智信”和孝道等,希望這些思想能在今天為世人接受并發揚光大。在他看來,“中國人是個偉大的民族……是世界上惟一真正相信智慧比紅寶石更寶貴的人民”。并認為,“中國人的思想能豐富我們的文化,就像同他們做生意能使我們的口袋鼓起來一樣”。
三、結語
中西文化屬于兩種不同類型的文化,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宋代以來的中國文化,與近代西方文化差異懸殊。從文化性質來看,中國文化屬于“倫理型”文化,西方文化屬于“法理型”文化;從文化性格來看,中國文化屬于內向型文化,西方文化屬于外向型文化;從思維方式來看,中國文化屬于整體性思維型文化,而西方文化屬于個體性思維型文化;從文化取向來看,中國是“家族”本位型文化,西方是“個人’本位型文化。由于文化類型不同,差異性很大,互補性也很強。
加強對話,相互尊重,彼此認同,充分理解,平等合作,和諧相處,是世界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不同宗教的民族之間白勺相處之道。文化具有相對性,每一種文化部是適應自然和社會環境的產物。一切文化都有其內在的獨特的價值。不應脫離歷史和社會環境評價某種文化之優劣。一切文化的價值是相對的。絕對的價值標準是不存在的。無論哪一個民族,都應尊重文化的差異性和多樣性,既尊重自己的文化、也尊重他人的文化;既要尊重強勢文化,更要尊重弱勢文化。
總的來說,我們既要欣賞東方文明之美及其偉大貢獻.也要欣賞西方文明之美及其歷史價值:既要繼承東方的智慧,也要吸收西方的智慧。全盤肯定傳統,固步之封,夜郎自大,不愿吸收和借鑒西方文明的精華,必將落后于世界:而全盤否定傳統,妄自菲薄,自輕自賤。必將喪失自己的優秀傳統,成為西方文化的附庸。文化保守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都不是科學的態度,不利于中華文明的復興和發展。中西文化彼此之間應該相互尊重,取長補短,互通有無,共生共榮,并行發展。
吃飯,著裝多了
相關推薦:
工程現場簽證有哪些原則(建筑工地簽證的原則)
工程現場簽證重要的環節(工程簽證九大技巧)
工程現場簽證的處理(工程簽證最該注意的9大技巧)
著作權轉讓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內容)
最新立法法全文(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2023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