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皇制度是中國古代皇帝制度下的特殊產物,是作為皇帝的兒子、弟弟在處理尚在世的皇帝父親、兄長時提出的變通性稱呼。
據統計,中國古代真正在位的皇帝共有420多位,“太上皇”寥寥可數,僅有23位。其中的情形卻大不相同,有的是皇帝老爸厭倦政事主動讓位給兒子的,如宋高宗傳位給孝宗,孝宗傳位光宗。
有的是因為戰亂,自己的兒子、兄弟登上皇位,原來的皇帝只能被尊為“太上皇”,如安史之亂爆發后,唐玄宗逃到蜀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后,就遙尊父親為“太上皇”。“土木之變”發生后,景泰帝即位,哥哥明英宗也被尊為“太上皇”。有的則是迫于形勢,被迫退位,成為“太上皇”,其中以“宣武門之變”后的李淵最具代表性。
總的來說,這些被尊稱“太上皇”的人都要做過皇帝才可以,但是有一位“太上皇”卻十分特殊,從一介平民直接晉級為太上皇,他就是劉邦的父親——劉太公。
劉太公(約前271~197年),其名不詳(有史書稱其本名劉煓,字執嘉,皆非正史),沛郡豐邑人(今江蘇徐州豐縣)。他共有四子一女,分別是兒子劉伯、劉仲、劉季、劉交,女兒宣夫人(名不詳),全家都以務農為業。
兒子劉伯去世的早,留下一對孤兒寡母。二兒子劉仲對農活十分精通,田種的好,積累下了一點兒產業,劉太公很看好這個兒子。
三兒子劉季(后改名劉邦)整天吊兒郎當,不干農活,憑著自己的擅長交游的優勢在當地做了一個亭長的小官,天天領著一幫狐朋狗友回家蹭吃蹭喝,有時候還到大哥、二哥家里去,惹得兩位嫂子很不高興,父親劉太公也整天數落他。
小兒子劉交是劉邦的異母弟,母親李氏。他與前邊三個哥哥都不一樣,很喜歡讀書,多才多藝。
公元前202年,楚國霸王項羽在烏江自刎,跳江而亡。這場歷時多年的楚漢爭霸畫上句號。劉邦也在同年建立大漢王朝,成為一代帝王。可是在劉邦稱帝的時候卻遇到一件尷尬的事情,就是他已經是帝王了,但是他的父親還在人世。這種情況在當時是沒有先例的,于是劉邦是怎么解決這一問題的呢?劉邦立了自己的父親為太上皇。
劉邦尊太公為太上皇
如果按照儒家君臣禮儀的話,劉邦的父親劉太公是要跪拜劉邦的。但是按照倫理孝道,劉邦是要給還沒有見過什么世面的父親請安的。劉邦成為帝王之后,克盡孝道,好好的侍奉自己的父親。按照民間父子之間的禮節,五天拜訪一次自己的父親。但是劉太公的管家跟會見機行事,他看到如此情形,對劉太公說劉邦已經是天子了,不能還這樣來。于是劉太公從善如流,放低身段恭迎劉邦,劉邦十分開心便將劉太公封為太上皇。
劉邦解決危機
我們并不知道劉太公的管家是出于自我意識還是有人教他說了這段話。但是一個小小的連姓名都沒有的管家竟然有如此不俗的見解跟意識確實讓人覺得很奇怪。但是不管怎樣,劉邦通過劉太公的操作解決了兩人位置上的矛盾,確立了劉太公的身份,也確立劉太公的地位跟權利。這么一來,這位關系并不親厚的父親并不會對自己造成什么威脅,劉邦也不用再防備他了。
太上皇制度的由來
太上皇制度是我國古代帝王在處理還在世的父親時所用的一種手段。據統計,我國古代帝王有四百多位,但是成為太上皇的寥寥無幾。有的是因為帝王倦政,主動讓位。也有的是劉邦這種情況,因為戰亂登上帝位,就尊稱父親為太上皇。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