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是怎么滅絕的?
恐龍的滅絕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問題。我國科學家的研究結果是我覺得最可信服的,正如大多是說法一樣
恐龍在一次隕石撞擊中大部分都死了,但并不是滅絕,它們的滅絕在之后還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這一段時間是可以想象的,生存條件非常的差,地球的一半是嚴酷的烈焰
另一半是不見天日的永冬之夜。在這種環境中存活的恐龍依然艱難的活著,但一種很可怕的病漸漸侵蝕著這個沒落的種族,眾所周知恐龍是蛋生動物,那種病就是恐龍的蛋殼變的很脆弱,基本上產下的不能孵化成小恐龍,在一個漫長的過程中恐龍在這種病變的影響下逐漸消亡,直到今天我們看到的不過是恐龍的化石而已了。
我認為這個說法是很有力的,我相信不論環境巨變成什么樣,當時生存的動物還是有一些能夠活下來的,如果說隕石的撞擊讓地球的生物完全毀滅的話,那現在的人類也是不應該存在的啊。^_^
恐龍滅絕的真正原因是渴死的
恐龍是在五次物種大滅絕中的第五次大滅絕中滅絕的,因此要想搞清恐龍滅絕的真正原因,就必需首先搞清五次物種大滅絕的真正原因。地球膨裂說認為地球從寒武紀到白堊紀共發生了11次膨裂,其中5次形成了大的造山運動,每次造山運動都使海洋從大陸上退卻,造成了物種的大量滅絕。這5次大的物種滅絕每次都與造山運動形成的時間驚人的相同。這足以說明地球膨裂,形成造山運動,使海水從大陸上5次大退卻使物種渴死,是造成物種大滅絕的真正原因。證據:
一、5次造山運動與5次物種滅絕的時間驚人的相同
1、第1次是加里東造山運動,開始時間是4.4億年左右,這和第一次物種大滅恐龍滅絕的時間4.4億年完全相同。
2、第2次是海西造山運動,始于3.65億年左右,這和第二次物種大滅絕的時間3.65億年完全相同。
3、第3次是印支造山運動,始于2.5億年,這和第3次物種大滅絕的時間2.5億年完全相同。
4、第4次是燕山造山運動,始于2.05億年,這和第4次物種大滅絕的時間2.05億年完全相同。
5.第5次是喜馬拉雅運造山運動,始于6500萬年前。這和第5次物種大滅絕的時間6500萬年前完全相同。
二、5次大滅絕物種的生存方式
這些滅亡的物種都是些淺海、底棲、固著、不能主動尋找食物、體形龐大、喜歡水環境的物種。
三、5次大滅絕物種的生殖方式
那些生活在淺海、濱海地區、不論是無性生殖還是有性生殖的生物,它們的生殖方式離不開水環境。這些物種沒有了生殖的水環境,必然走向滅絕。
造山運動,使海洋從大陸上逐步退卻,一部分生存方式和生殖方式不適應新環境的物種滅絕了。而其中生殖方式的不適應是造成物種滅絕的決定性因素。這是因為物種的生殖方式是不會改變的。我們從兩棲動物在水中受精,到爬行動物的卵生,再到哺乳動物的胎生可以看出,生殖方式的進化才是物種進化、滅絕的決定性因素。
恐龍為什么在6500萬年前的第5次物種大滅絕中滅絕的呢?雖然恐龍有遷徙功能,但因為海洋第五次大退卻是海洋最后一次從大陸上徹底退出,恐龍再沒地方遷徙了,水源干涸了,絕大部分恐龍被渴死了。
當然,地球上還有一些湖泊,一小部分恐龍活了下來,這一小部分恐龍是如何滅絕的呢?這部分恐龍滅絕的真正原因是生殖方式的不適應。恐龍在繁殖季節經過交配后,“夫妻”雙方便忙著筑巢產卵。他們在地勢較高而且向陽的地方,尋找松軟的土地,用帶爪的前肢在地上掘出一個圓形的坑來,扒出的泥土壘在坑的周圍,使坑的周圍隆起,高出地面,其形狀就像一個火山口,可以防止雨水流進窩里。挖好坑后,再填上一些松土,接下來恐龍“媽媽”蹲在巢上產卵。產完卵后,再用一層薄土或植物葉片把蛋蓋起來。然后這些將要做父母的恐龍便輪流守侯在窩旁,直到孵出幼恐龍來??铸埾碌昂?,用土埋上,靠陽光孵化??铸埖暗姆趸豢繙囟?,二靠濕度。溫度過高,胚胎發育過于迅速,胚胎死亡增加;濕度過低,將加速蛋內水分蒸發,造成失水過多,引起胚胎和殼膜粘連而導致胚胎死亡。由于造山運動,海水退去,氣候變得干燥,氣溫升高,土地干旱,土壤的濕度下降,造成恐龍蛋不能正常孵化。我國天文地質工作者徐道一說:“在我國的白堊紀末沉積層中發現有成堆的沒有孵化的化石恐龍蛋”,在廣東河源發現15000多枚恐龍蛋沒有孵化,這便是很好的證明??脊叛芯勘砻?,恐龍滅絕持續了100萬年時間??铸埖娜r期在侏羅紀和白堊紀前期,恐龍蛋化石卻只在白堊紀晚期出現,這說明很可能在侏羅紀和白堊紀前期,恐龍的孵化是正常的,到了白堊紀晚期,它們可能遭遇了某種不可抗拒的因素導致孵化不能進行,且這種狀況一直持續,新生恐龍越來越少,直至最后滅絕。根據土壤的濕度下降造成恐龍蛋不能正常孵化導至恐龍最終滅絕,我們從缺水的角度也可以說恐龍蛋是渴死的,恐龍最終滅絕的原因是渴死的。
作者:賴柏林
1、氣候變遷說
6500萬年前,地球氣候陡然變化,氣溫大幅下降,造成大氣含氧量下降,令恐龍無法生存。也有人認為,恐龍是冷血動物,身上沒有毛或保暖器官,無法適應地球氣溫的下降,都被凍死了。
2、火山爆發說
因為火山的爆發,二氧化碳大量噴出,造成地球急激的溫室效應,使得食物死亡。而且,火山噴火使得鹽素大量釋出,臭氧層破裂,有害的紫外線照射地球表面,造成生物滅亡。
3、造山運動說
在白堊紀末期發生的造山運動使得沼澤干涸,許多以沼澤為家的恐龍就無法再生活下去。因為氣后變化,植物也改變了,食草性的恐龍不能適應新的食物,而相繼滅絕。草食性恐龍滅絕,肉食性恐龍也失去了依持,結果也滅絕了。此一滅絕過程,持續了1,000—2,000萬年。到了白堊紀末期,終至在地球上絕跡。
恐龍的滅絕
4、物種爭斗說
恐龍年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類動物出現了,這些動物屬嚙齒類食肉動物,可能以恐龍蛋為食。由于這種小型動物缺乏天敵,越來越多,最終吃光了恐龍蛋。
5、海洋潮退說
根據巴克的說法,海洋潮退,陸地接壤時,生物彼此相接觸,因而造成某種類的生物絕種。例如袋鼠,袋鼠能在歐洲這種島嶼大海魚手機加瓦站上生存,但在南美大陸上遇見別種動物就宣告滅亡。除了這種吃與被吃的關系以外,還有疾病與寄生蟲等的傳染問題。
恐龍是怎樣滅絕的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EwODc4MDg=.html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TEzMTg0.html
稱霸地球1.6億年之久,最后卻神奇地滅絕了。恐龍到底是怎樣突然滅絕,至今仍然是一個謎。
據了解,科學家們研究恐龍的歷史還不到200年時間,而且主要是通過遠古時期留下來的恐龍化石來探究恐龍的生活和滅絕原因,這就形成了恐龍滅絕之謎的種種猜想。
目前關于恐龍滅絕的猜想有100多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猜想是隕星撞擊說。這種猜想認為恐龍的滅絕和6500萬年前的一顆大隕星有關。據研究,當時曾有一顆直徑7-10公里的小行星墜落在地球表面,引起一場大爆炸,把大量的塵埃拋入大氣層,形成遮天蔽日的塵霧,導致植物的光合作用暫時停止,恐龍因此而滅絕了。小行星撞擊理論,很快獲得了許多科學家的支持。1991年,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發現一個發生在久遠年代的隕星撞擊坑,這個事實進一步證實了這種觀點。
但也有許多人對這種小行星撞擊論持懷疑態度,因為事實是:蛙類、鱷魚以及其他許多對氣溫很敏感的動物都頂住了白堊紀而生存下來了。這種理論無法解釋為什么只有恐龍死光了。
除了“隕星碰撞說”以外,關于恐龍滅絕之謎的主要猜想還有氣候變遷說。6500萬年前,地球氣候陡然變化,氣溫大幅下降,造成大氣含氧量下降,令恐龍無法生存。也有人認為,恐龍是冷血動物,身上沒有毛或保暖器官,無法適應地球氣溫的下降,都被凍死了。
物種斗爭說也是諸多猜想中比較有影響力的說法??铸埬甏┢冢畛醯男⌒筒溉轭悇游锍霈F了,這些動物屬嚙齒類食肉動物,可能以恐龍蛋為食。由于這種小型動物缺乏天敵,越來越多,最終吃光了恐龍蛋。
此外還有大陸漂移說、地磁變化說、被子植物中毒說等。
恐龍是怎樣滅絕的
要短!恐龍在6500萬年前很短的一段時間內突然滅絕了,今天人們看到的只是那時留下的大批恐龍化石。關于恐龍滅絕的原因,人們仍在不斷地研究之中。長期以來,最權威的觀點認為,恐龍的滅絕和6500萬年前的一顆大隕星有關。據研究,當時曾有一顆直徑7-10公里的小行星墜落在地球表面,引起一場大爆炸,把大量的塵埃拋如大氣層,形成遮天蔽日的塵霧,導致植物的光合作用暫時停止,恐龍因此而滅絕了。
小行星撞擊理論,很快獲得了許多科學家的支持。1991年,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發現一個發生在久遠年代的隕星撞擊坑,這個事實進一步證實了這種觀點。今天,這種觀點似乎已成定論了。
除了“隕星碰撞說”以外,關于恐龍滅絕的主要觀點還有以下幾種:氣候變遷說、物種斗爭說、大陸漂移說、地磁變化說、被子植物中毒說、酸雨說
因此,恐龍滅絕的真正原因,還有待于人們的進一步探究。
一.隕石碰撞說:
距今六千五百萬年前,一顆巨大的隕石曾撞擊地球,使得君臨地球長達一億數千萬年的恐龍絕種。此理論是由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路易.阿爾巴列斯博士等四位科學家所提出的。
這一顆巨大的隕石,直徑大約十公里。因撞擊而造成的火山口地形,直徑達兩百公里。因撞擊而產生的能量,若換算成黃色炸藥,則相當于一百萬億噸(megaton)。粉塵經由大氣層擴散至成層圈。導致地球持續了數個月的黑暗狀態。在這段期間中,以恐龍為首的許多生物都因之而絕種。
二.彗星碰撞說:
「彗星碰撞說」是以古生物學者——戴維•勞普以及約翰•塞普柯斯基發表的「古生物的絕種是每兩千六百萬年發生一次」論點為開端而產生的。路易•阿爾巴勒茲將這個論點及自己的理論送給天體物理學者—查理•謬拉,后來謬拉就認為是由于太陽的半星復仇女神星的引力,周期性地把彗星推向地球的緣故。
三.造山運動說:
在白堊紀末期發生的造山運動使得沼澤干涸,許多以沼澤為家的恐龍就無法再生活下去。因為氣后變化,植物也改變了,食草性的恐龍不能適應新的食物,而相繼滅絕。草食性恐龍滅絕,肉食性恐龍也失去了依持,結果也滅絕了。此一滅絕過程,持續了1,000—2,000萬年。到了白堊紀末期,終至在地球上絕跡。
四.氣候變動說:
由于板塊移動的結果,海流產生改變,更引起氣候巨幅的改變。嚴寒的氣候使植物死亡,恐龍缺乏食物而導致了滅亡。
五.火山噴火說:
因為火山的爆發,二氧化碳大量噴出,造成地球急激的溫室效應,使得食物死亡。而且,火山噴火使得鹽素大量釋出,臭氧層破裂,有害的紫外線照射地球表面,造成生物滅亡。
六.海洋潮退說:
根據巴克的說法,海洋潮退,陸地接壤時,生物彼此相接觸,因而造成某種類的生物絕種。例如袋鼠,袋鼠能在歐洲這種島嶼大陸上生存,但在南美大陸上遇見別種動物就宣告滅亡。
除了這種吃與被吃的關系以外,還有疾病與寄生蟲等的傳染問題。
七.溫血動物說:
有些人認為恐龍是溫血性動物,因此可能禁不起白堊紀晚期的寒冷天候而導致無法存活。因為即使恐龍是溫血性,體溫仍然不高,可能和現生樹獺的體溫差不多,而要維持這樣的體溫,也只能生存在熱帶氣候區。同時恐龍的呼吸器官并不完善,不能充分補給氧,而它們又沒有厚毛避免體溫喪失,卻容易從其長尾和長腳上喪失大量熱量。溫血動物和冷血動物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如果體溫降到一定的范圍之下,就要消耗體能以提高體溫,身體也就很快地變得虛弱。它們過于龐大的體驅,不能進入洞中避寒,所以如果寒冷的日子持續幾天,可能就會因為耗盡體力而遭到凍死的命運。
八.自相殘殺說:
有人認為造成恐龍滅絕的真正原因是因為它們自相殘殺的結果——肉食性恐龍以草食恐龍為食,肉食恐龍增加,草食恐龍自然越來越少,最后終于消失,肉食恐龍因無肉可食,就自相殘殺,最后終于同歸于盡。
九.壓迫學說:
恐龍的數目急增,在植物有限的情況下,造成了草食性恐龍的滅絕,接著靠食用草食性恐龍為生的肉食性恐龍也因為食物的不足而跟著死亡。(疑點:何以恐龍會在歷經了長達約兩億年的生態平衡之后突然增加?為此學說成立的重要關鍵,也直接地造成了許多學者對恐龍異常增產的原因檢討。)
十.哺乳類犯人說:
在中生代后半,已有哺乳類的祖先生存。根據化石的記錄,當時的哺乳類體型甚小,數量也十分有限,直到白堊紀的后期,數量才開始急速增加。推測它們屬于以昆蟲等為主食的雜食性,這些小型哺乳類發現恐龍的卵之后,即不斷取而食之。
(本人意見:真的是如此嗎?如果哺乳類戰勝了恐龍,那么隨著哺乳類化石的增加,恐龍的化石應逐漸減少才對,但事實上并沒有出現這種化石交替的現象。在其它書的記載,哺乳類化石真正的增加,是在恐龍的時代終了之后。而且,恐龍的化石是在突然之間消失。因此,恐龍被哺乳類消滅之說是不能成立的。)
十一.種的老化說:
認為恐龍由于繁榮期間長達一億數千萬年,使得肉體過于巨體化。而且,角和其它骨骼也出現異常發達的現象,因此在生活上產生極大的不便,終于導致絕種。
恐龍中最具代表性的雷龍,體長二十五公尺,體重達三十噸,由于體型過于龐大,使動作遲鈍而喪失了生活能力。另外,三角龍等則因不斷巨大化的三只角以及保護頭部的骨骼等部位異常發達,反而走向自滅之途。
(本人意見:并非所有的恐龍體型都如此龐大,也有體長僅一公尺左右的小恐龍。另外,也有骨骼像鹿一般,能夠輕快奔跑的恐龍。但為什么這種恐龍也同時絕種了呢?而且,異常發達的骨骼等部位,在冷血動物體內,推測能夠吸收外界的溫度,也能放出體內的熱,以調節身體的溫度,具有非常有利的功能。由此,我對于恐龍因種的老化而絕種的說法表示懷疑。)
十二.生物堿學說:
這種學說認為恐龍所生存的最后時期—亦即白堊紀,開始出現顯花植物,其中某些種類含有有毒的生物堿,恐龍因大量攝食,引起中毒而死亡。因為,哺乳類能夠藉味覺和嗅覺來分辨有毒的植物,但是恐龍卻沒有這種能力。
不過,含有生物堿的植物并非突然出現于白堊紀后期,在恐龍絕種的五百萬年前已經可以見到。此學說未說明何以恐龍在這段期間內仍能生存。
除了上述的十二種說法之外,還有「傳染病」、「來自宇宙的放射線或超新星的爆炸」「未乘上諾亞方舟」、「太陽系震動說」等較鮮為人知的說法,至于那一個才是最好的說法,全憑各人的想法,并沒有一定的對與錯,畢竟恐龍滅亡之謎還沒有真正解開呀!
相關推薦:
著作權轉讓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內容)
最新立法法全文(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2023修正)
上訴狀怎么寫(上訴狀的訴訟請求怎么寫)
婚內經營性債務屬于共同債務嗎(婚內經營性債務屬于共同債務嗎)
涉外民事訴訟程序的原則(涉外訴訟的原則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