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8年《葉問》上映,直到《葉問4》搬上熒幕,這部包含了愛國情懷和武打動作的影片,給觀眾留下太多回憶。有人說《葉問》只是一部功夫片,但是家鴿認為它更是一部武俠電影。
電影中,葉問從一個為人低調的武林高手,成長為一代宗師,不僅將詠春拳以及它內含的中華武德發揚光大,更是痛擊了侵略者,兼具“武”和“俠”的風范,所以《葉問》又怎么不是一部武俠電影呢?
影片再現了傳統武俠電影中“擂臺比武”的經典場面,甄子丹扮演的葉問拳速疾如風、密如雨,一秒鐘能打出六、七拳,以防守緊密的快拳輕松制敵。既然是擂臺,那就必定少不了對立雙方的龍虎爭斗。金山找招的北方長拳架勢開展大開大合,洪師傅的南派洪拳剛勁有力,與這種來勢迅猛的招式不同,葉問的詠春拳詠春拳剛柔并濟、攻守兼備,忍讓在先、步步防守、后發制人、點到為止,使一場針鋒相對的擂臺比武,貫穿著一種不同信念與道義的內在沖突。
這樣的擂臺賽場面很常見,只是比武雙方是非敵對性的,擂臺比武的場面,弱化了整場戲的敘事功能,讓位于武術切磋的表演功能,說白了就是為了打得好看。
說到打得好看,我們不得不提中國第一武指袁和平。
袁和平,江湖人稱八爺。八爺曾說過,從小他自己學功夫就懶一點,但功夫的原理他都知道,所以會多想一些。也許正因為是反復的思考,袁和平在1977年第一次執導喜劇武俠片《蛇形刁手》的時候,就用喜劇代替了傳統武俠中過多的暴力、血腥鏡頭。結果證明,這樣的喜劇武打片很成功。緊接著他又拍攝了《醉拳》,成龍也是因為這兩部影片一舉成名,在袁和平的影響下,逐漸形成了成龍的動作喜劇風格,成為一代叱咤影壇的功夫巨星。
遠在大洋彼岸的一位熱愛功夫片的少年甄子丹,受偶像李小龍的影響,來到北京什剎海體育運動學校這所中國武術明星的搖籃學習。知名功夫演員李連杰、吳京、謝苗,都出自這個學校。
由于甄子丹本人扎實的武術功底,再加上母親是袁和平妹妹的師父,甄子丹順理成章地被袁和平發掘,加入袁家班后,甄子丹從此開始了他的功夫演藝生涯。
袁和平為甄子丹量身打造了一部又一部的功夫電影,《笑太極》《情逢敵手》《特警屠龍》《刑警本色》等,但卻沒有一部能復制當年《醉拳》的成功。
1992年,甄子丹首次出演反派,在徐克導演的《黃飛鴻之男兒當自強》中飾演了廣東提督納蘭元述,《新龍門客棧》中出演了反派東廠太監督公曹少欽,成為了廣大九零后的童年噩夢之一。
《精武門》中,甄子丹塑造的陳真一腳踢斷了“東亞病夫”的牌匾,這一腳,踢出了觀眾們藏在骨子里的愛國心,沸騰了一腔熱血,多少少年的民族情懷啟皆蒙于此。
十三年后的電影《葉問》上映,甄子丹成為了真正的葉師傅,就連導演葉偉信也稱,“他(甄子丹)一穿那一套長衫就好像變成了葉問”。甄子丹堅毅的面孔以及利落的動作,將葉問謙遜、沉穩、隱忍的人物形象演繹地恰到好處?!霸伌喝~問這個人是有武德的,不想用重手法打傷人。因為詠春對空手道,我覺得空手道太單一了,所以我加上那些自由搏擊進去,和空手道一起設計,就是多方式多元素的動作?!?br />
電影中的擂臺比武不再局限于追求視覺上的精彩,在葉問與西方拳手的對戰中,葉問的反抗也升華成為一種為民族生存和尊嚴而進行的斗爭。詠春拳與空手道以及西方拳術的交鋒,表明著奴役與抗爭、侵略與反抗、正義與邪惡的尖銳沖突。
“葉問是代表著我們中華民族的尊嚴,我們的尊嚴受收到挑戰,我們怎么站起來,這個是《葉問》一直以來的中心?!?br />
相比那些為武學秘籍、武林第一而展開的明爭暗斗與血腥殺戮,更具有民族主義與愛國情懷主義的《葉問》,用十一年的時間,真正地完成了一次對中華武德與俠義精神的文化認同。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