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次生物大滅絕有解決辦法了嗎?怎么辦,會不會就這么死了?主要想問專家有什么辦法嗎?誰會成為救世主
第六次生物大滅絕有解決辦法了嗎?怎么辦,會不會就這么死了?主要想問專家有什么辦法嗎?誰會成為救世主?自然的推進,規律,大自然想滅絕人類,誰都擋不住
你想多了
五次物種大滅絕的真正原因是渴死的
關于五次物種大滅絕的原因人們提出了災變說、隕石說等幾十種說法,但這些說法都是對一定的地質現象或某一物種進行的研究,所以還沒有找到物種大滅絕的真正原因。要想找到物種大滅絕的真正原因,必須站在地球演化的高度,對五次物種大滅絕進行整體研究,從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根據我提出的地球膨裂說得出的地球演化史認為,46億年前太陽因燃燒而發生爆炸,飛出許多熔融的火球,地球就是其中之一。40億年前,由于地球逐漸冷卻,巖石圈形成。39億年前,空氣中的水蒸汽凝結成水珠,降回地表形成海洋,這時的海洋覆蓋著整個地球,深度1.2萬米。38億年前,生命在海洋中誕生。6億年前,發生了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地球從寒武紀到白堊紀共發生了11次大的膨裂,其中5次形成了大的造山運動[1],每次造山運動都使海洋從大陸上退卻[5],造成了物種的大量滅絕。這5次大的物種滅絕每次都與造山運動形成的時間驚人的相同,這絕不是巧合。這5次大滅絕的物種中都有海洋生物,每次都與海退、大陸面積增加、大陸架減少、海平面下降有關[6]。這足以說明地球膨裂,形成造山運動,使海水從大陸上5次退卻使物種渴死是造成物種大滅絕的真正原因。證據:
1. 5次造山運動與5次物種大滅絕的時間驚人的相同
1.1、寒武紀以來的第一次造山運動是加里東運動。《地球科學辭典》釋文:“加里東運動泛指古生代志留紀與泥盆紀之間發生的地殼運動,屬早古生代的主造山幕,歐洲普遍用于早古生代變形的名詞,以蘇格蘭的加里東山而命名。那里志留系及更早地層被強烈褶皺,與上泥盆系呈明顯的不整合接觸”。志留紀始于4.38億年前,“志留紀及更早地層被強烈褶皺” 這說明第一次造山運動的開始時間是4.4億年前,這和第一次物種大滅絕的時間4.4億年前完全相同。
1.2、寒武紀以來的第二次造山運動是海西運動。《地球科學辭典》釋文:“海西運動又稱華力西運動,泛指晚古生代發生于歐洲的造山運動,其時限自泥盆紀初期至二疊紀末”。泥盆始于是4億年前,“自泥盆紀初期”這說明海西運動始于3.65億年前,這和第二次物種大滅絕的時間3.65億年前完全相同。
1.3、第3次造山運動是印支運動。《CNKI知識元數據庫》:“印支運動是從三疊紀到早侏羅世之間的地殼運動”。三疊紀始于2.5億年前,這說明印支運動始于2.5億年前,這和第3次物種大滅絕的時間2.5億年前完全相同。
1.4、第4次造山運動是燕山運動。百度網百度百科:“燕山運動,侏羅紀和白堊紀期間中國廣泛發生的地殼運動”。侏羅紀始于2.05億年前,這說明燕山運動始于2.05億年前。這和第4次物種大滅絕的時間2.05億年前完全相同。
1.5.第5次造山運動是喜馬拉雅運動。百度網百度百科:“喜馬拉雅運動,新生代以來的造山運動”。 新生代始于6500萬年前,這說明喜馬拉雅運動始于6500萬年前。這和第5次物種大滅絕的時間6500萬年前完全相同。
2、5次大滅絕物種的生存方式
由于地球發生膨裂,形成5次大的造山運動,使海水從陸地上逐步退卻,一些淺海變成了陸地[2],原先生活在這些淺海地區的海洋浮游生物、海洋底棲生物的生存方式適應不了陸地環境而滅絕了。由于海退,沼澤和淺水湖干涸了,一些生活在沼澤和淺水湖地帶的兩棲類和爬行類消亡了。這些滅亡的物種都是些淺海、底棲、固著、不能主動尋找食物、體形龐大、喜歡水環境的物種[6]。
奧陶紀末4.4億年前第1次大滅絕的物種主要是生活在水體的各種無脊椎動物,這次滅絕中死去的大多數為原始海洋生物。當海水從陸地上退出,這些生活在海洋表面或靠近水面、固著在海底的生物,由于適應不了陸地生存環境而難逃死亡的噩運。
泥盆紀末3.65億年前第2次大滅絕的物種主要是許多魚類和海洋無脊椎動物。這次滅絕的主要是一些原始魚類,它們適應新環境的能力很差。當海水退去,這些原始魚類因適應不了新的環境而退出了歷史舞臺。
二疊紀末2.5億年前第3次大滅絕的物種主要是海百合、腕足動物、苔蘚蟲組成的表生、固著生物、75%的兩棲類、85%的爬行類。當海水從陸地上退出,這些被動攝食、固著海底的生物由于適應不了變化了的環境而被那些可移動、主動攝食的生物取代了。兩棲類的卵和幼年期仍生活在水中,它們還不能遠離水邊,擴散的范圍很小,一旦海水退去,這些兩棲類必然會走向滅亡。
三疊紀末2.05億年前第4次大滅絕的物種主要是海洋生物、古生代的主要植物群。蕨類植物生活在水邊。當海水退去,土地變得干旱,這些蕨類植物適應不了這種干旱環境而被裸子植物所取代。
白堊紀末6500萬年前第5次滅絕的物種主要是裸子植物、恐龍等爬行動物、菊石等。裸子植物生長在濕潤地區;恐龍生活在沼澤和淺水湖地帶;翼龍生活在岸邊的懸崖上[3]。一旦海水退去,這些依賴水環境生存的生物必然會遭到滅頂之災。
3、5次大滅絕物種的生殖方式
那些生活在淺海、濱海地區、不論是無性生殖還是有性生殖的生物,它們的生殖方式離不開水環境,一旦離開了水環境,這些物種就不能進行生殖。因為地球發生膨裂,形成5次大的造山運動,使海水從陸地上逐步退卻,淺海變成了陸地,這些物種沒有了生殖的水環境,所以必然走向滅絕。
奧陶紀滅絕的生活在水體的各種無脊椎動物。它們生活在海洋表面或靠近水面,它們的繁殖也在海洋表面進行。當海水退去,淺海變成陸地的時候,這些在淺海中進行繁殖的無脊椎動物,由于不能在陸地上進行繁殖而滅絕了。
泥盆紀滅絕的主要是魚類和70%的無脊椎動物。魚類主要在淺海中進行卵生繁殖,當海水退去,由于這些魚類不能在陸地上進行產卵受精而退出歷史舞臺。
二疊紀滅絕的物種主要是腕足動物、75%的兩棲類、80%爬行類。兩棲類的卵和幼年期仍生活在水中,一旦海水退去,這些兩棲類由于不能在水中產卵、幼年期不能在水中生活而消亡。
三疊紀滅絕的物種主要是海洋生物和古代蕨類。蕨類植物的配子體獨立生活,在水的幫助下受精形成合子,配子體沒有水不能受精。當海水退去,氣候變得干旱的情況下,由于蕨類植物不能進行正常受精而被裸子植物所取代。
白堊紀滅絕的物種主要是裸子植物、恐龍等爬行動物、菊石、箭石等。恐龍下蛋后,用土埋上,靠陽光孵化。恐龍蛋的孵化,一靠溫度,二靠濕度。溫度過高,胚胎發育過于迅速,胚胎死亡增加;濕度過低,將加速蛋內水分蒸發,造成失水過多,引起胚胎和殼膜粘連而導致胚胎死亡。由于海水退去,氣候變得干燥,氣溫升高,土地干旱,土壤的濕度下降,恐龍因為湖泊干涸渴死,恐龍蛋不能正常孵化(廣東河源15000枚恐龍蛋沒有孵化便是最好證明)最終導致滅絕。裸子植物的胚珠和種子是裸露的。由于氣候干燥,裸露的種子很快被曬干而失去發芽能力,裸子植物最終被種子由果實包裹的能在干旱條件下繁植的被子植物所取代。由于卵生對溫度和濕度的依賴性特強,所以卵生動物被胎生的哺乳動物所取代。
由于地球發生膨裂,形成造山運動,使海洋從大陸上逐次退卻,使大陸面積增加、氣候干燥、土地干旱,湖泊干涸,絕大部分動物被渴死了。雖然大陸上還有很少水源,剩下的那些生存方式和生殖方式需要水環境的物種因為不適應新的干旱環境滅絕了,因此,總的從缺水的角度說五次物種大滅絕的真正原因是渴死的。
參考文獻
[1]、 柴東浩、陳廷愚:《新地球觀——從大陸漂移到板塊構造》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版
[2]、金性春:《漂移的大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0版
[3]、汪建川:《走進自然博物館》2001、12版
[4]、百度網;賴柏林地球膨裂說
[5]、百度網:《中國各地質歷史時期的地理環境》
[6]、百度網:五次物種大滅絕
作者:賴柏林
地球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已開始,人類要如何面對?
從2019年9月到現在,澳大利亞山火已經整整燃燒了接近4個月。澳大利亞的整體環境變差,二氧化碳含量上升,最可怕的是在澳大利亞的森林當中,一片生靈涂炭,有超過10億只動物因為火災而死亡。
對于澳大利亞森林中的動物而言,這一場大火無疑是一場滅頂之災。無論是澳大利亞的國寶考拉還是普通的動物,在這一場火災中都無一幸免受到了影響。它們失去了自己的棲息之地,食物來源無法得到保證,極度缺水,并且面臨著滅絕的境況,這一場山火破壞了澳大利亞的生態平衡,是澳大利亞動物的一次生物大滅絕。
在歷史上,地球一共經歷了5次全球性的生物大滅絕,最早是在奧陶紀的生物大滅絕,奧陶紀距離現在已經過去接近4.5億年,這是地球上的第一次生物大滅絕。起因是全球的氣溫驟降,導致了物種大面積滅絕,這一場滅絕持續了整整20萬年。
距離人類最近的一次生物大滅絕是在6500萬年前的白晉紀生物大滅絕,這是地球史上的第五次生物大滅絕,起源是火山的大面積爆發以及隕星雨的頻發,這一次生物大滅絕讓地球霸主恐龍在地球上永遠地消失了,卻給人類的出現提供了契機。
從四億年前開始,每隔一億年地球就會經歷一次大變,而且每一次物種大滅絕的過程都是非常漫長的。在前幾次的物種大滅絕中,被消滅的都是動植物。自恐龍滅絕之后,人類在漫長的生物進化過程中被演變出來,并且人類科技的發展無疑是在前幾次生物大滅絕中前所未有的。
如果一億年是地球的一個輪回,那么在3500萬年以后,直面這場生物大滅絕的就是人類自己。而且由于科技的發展和環境的破壞,很難保證地球的輪回是否在加快,也許不到3500萬年,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就會啟動,也許現在的人類就正處于第六次生物大滅絕當中,只是人類暫時還沒有察覺。
在第五次大滅絕中,恐龍的化石作為證據述說著地球過去的歷史。而人類文明作為地球前所未有的文明,其科技的發展是前所未有的先進。那么人類如果面臨滅絕,我們又能為下一個輪回的生物留下些什么呢?在生物大滅絕,人類消失之后,地球上的生物又會發生怎樣的進化呢?
人類應要用冷靜心態來面對這次生物大滅絕。因為生物大滅絕和人類的活動息息相關,人類應該要反省自己,應該要好好保護大自然。
人類要清醒認識到及時和大自然要和睦相處,現在人類對環境破壞十分嚴重,物種消失速度也在加快。所以人類要想不被滅絕,必須要和大自然和睦相處才可以。
盡力阻止。因為人類的科技非常發達,而且擁有改變環境的能力,所以人類要盡量阻止。
如果第六次生物大滅絕爆發,人類該怎么辦
第六次生物大滅絕是不可能通過克隆來解決的,因為人們亂開亂伐,導致綠洲變沙漠。破環水源,在水里放污水。人們犯下了滔天罪行。每一次都使95%以上的珍稀動物滅絕。這些都是人們造成的。在加上自然災害。破壞能力大大增加。所以是不可以的。
第六次生物大爆發已經到來,人類要怎樣面對呢?
眾所周知,在地球漫長的歲月中,一共發生了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每一次生物大滅絕都會給生物帶來傷害,很多生物因此滅亡,只有極少數的生物能夠幸運的活下來。雖然說人類現在是地球的主人,擁有超強的科技,能夠改變很多事,但是我們對于一些自然現象乃至是宇宙規律,依舊毫無還手之力。所以一旦發生第六次生物大滅絕,人類很有可能會在這場滅絕中消失,因為人類的生命很脆弱。那么第六次生物大滅絕真的會發生嗎?
2015年,有科學家表示地球如今正在進入第六次生物大滅絕時期。我們可以看見很多生物正在快速滅絕。生物多樣性下降,而這么多年過去了,有科學家又提供了新的證據,證據表明生物滅絕的速度正在加速,很有可能會對人類造成影響。
當前的危機
實際上,除了發生過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外,地球上發生過很多大規模的生物滅絕事件,大部分因素都是環境的突然改變,小行星撞擊地球、生物碳循環改變。即使我們現在的環境并不算太惡劣,但是還是存在一定的危機。要知道,人類之所以能夠生存在這個世界上,很大程度上是依賴于動物和植物的。比如說幫助人類傳粉的蜜蜂,凈化海洋環境的海洋生物,以及我們的食物來源,這些都是生態系統在幫忙。可是隨著人類的發展,開始破壞動物的棲息地,污染空氣、土地和海洋,全球氣候開始改變,整個生態系統的關系已經出現了微妙的變化,很多生物也在這個過程中消失不見。
眾所周知,如果我們失去了手腳,就很難做事情。生物的多樣性就好像我們的手腳一樣,與人類密不可分,可是生物多樣性降低,大量的生物開始滅絕,這就好像是鋸掉了我們的雙手和雙腳,我們會失去動手能力和行動力。Ehrlich也表示:“我們必須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及時止損,將這件事作為全球問題來處理,這和全球變暖問題一樣重要。”
如何解決
既然問題已經出現了,那我們就必須解決掉,讓人類文明能夠更好的延續。現如今,已經被認定為滅絕動物中,有515種生物的數量已經不足1000個,還有大部分的數量不足250個。生物生活的地方其實不多,很多地方都被人類占據,因此很多生物都生活在熱帶雨林中。眾所周知,整個地球就是一個生態系統,各種生物之間都是息息相關的,一旦有一種生物滅絕,就會影響依賴于這種的生物的生物,到那時就會像多米諾骨牌效應一樣,最終影響到人類。科學家Gerardo Ceballos認為人類要在未來的二十年內找到應對的辦法,因為這關乎數百萬生物的命運。
首先提高民眾的重視程度,提高警惕性,做好防范準備,其次準備加大研發力度,研制可以提高免疫力的疫苗,來面對這個生物大爆發。
我認為應該是以積極態度去面對,盡可能去改變結果。畢竟在一切尚未有結果的時候努力改變結果,讓一切向著好的方向發展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該做的。
積極面對。因為第六次生物大爆發已經到來,所以人類要生存下去,就必須要積極面對,盡量阻止。
相關推薦:
警察立案多久(報警后警察應該多久給立案)
立案繳費開庭(立案繳費后多久開庭)
立案通知(派出所立案后有通知嗎)
刑事限制出境(限制被執行人出境的相關規定)
水庫移民賠償(水庫移民房屋土地賠償標準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