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歷的來歷?日歷是叢什么時候開始的?
日歷的由來
我國始有歷法大約在四千多年以前。根據甲骨文中的一頁甲骨歷,證明殷代的歷法已具有相當的水平,這一頁甲骨。歷是全人類最古老的歷書實物,這頁甲骨歷也就叫日歷。
但真正的日歷產生,大約在一千一百多年前的唐順宗永貞元年,皇宮中就已經使用皇歷。最初一天一頁,記載國家、宮廷大事和皇帝的言行。皇歷分為十二冊,每冊的頁數和每月的天數一樣,每一頁都注明了天數和日期。發展到后來,就把月日、于支、節令等內容事先寫在上面,下部空白處留待記事,和現在的“臺歷”相似。那時,服侍皇帝的太監在日歷空白處記下皇帝的言行,到了月終,皇帝審查證明無誤后,送交史官存檔,這在當時叫日歷,這些日.歷以后就作為史官編寫《國史》的依據。
后來,朝廷大臣們紛紛仿效,編制自家使用的日歷。
至于月歷以后又發展成掛歷、臺歷等各種形式,只是近一個世紀的事。
隨著時代的發展,·盡管日歷的品種增多、花樣也不斷翻新,但仍舊保持著古老日歷的格局。
來源
真正的日歷產生,大約在一千一百多年前的唐順宗永貞元年,皇宮中就已經使用皇歷。最初一天一頁,記載國家、宮廷大事和皇帝的言行。皇歷分為十二冊,每冊的頁數和每月的天數一樣,每一頁都注明了天數和日期。如今通行的日歷,不管是紙質出版物還是手機應用、電子臺歷,通常都會載有公歷、農歷和干支歷這三種歷法。
日歷從古到今,有三種說法:1.歷書之類。2.今指記有年﹑月﹑日﹑星期﹑節氣﹑紀念日等的本子﹐一年一本﹐每日一頁﹐逐日揭去。有掛在墻上的﹐也有擺在桌上的。3.史官按日記載朝政事務的冊子,是史官纂修國史的依據。
月歷常會配以圖像作為裝飾,月份牌就是月歷的其中一種裝飾畫。
掛歷和臺歷就是由日歷發展來的,但是這不過近百年的歷史。至于日歷從何時出現的,誰也說不清,只是據史料記載,大約在1100年前唐順宗永貞元年,皇宮中已經在使用日歷了。當時的日歷又稱皇歷,不僅記錄著日期,而且是編修國史的重要資料。那時候的日歷把一年分為12冊,按每月的天數來確定每冊的頁數,并將月份和日期寫在每一頁上,然后交給服侍皇帝的太監暫時保管,待太監在每日的空頁上記下皇帝的言行并在每月月終交皇帝過目,批準后,送史官存檔。
史官再將日歷的內容與朝廷,國內各地區的大事結合起來,經提煉,潤色后,記錄下來,便成為國史。以后,由于日歷給生活帶來許多方便,就逐漸地進入了不少在朝大官的家庭,經過一番變動,編制成自家的日歷。再往后,隨著日歷向大眾化,家庭化的發展,人們也就把歷書上的干支月令,節氣及黃道吉日都印在日歷上,并留下供記事用的的大片空白。
中國日歷表是那一年才出來的
就是現在的日歷,中國是好久才開始像現在這樣看日歷?rn是1949年中國成立那一年嗎?據史料記載,大約在1100年前唐順宗永貞元年,皇宮中已經在使用日歷了. 當時的日歷又稱皇歷,不僅記錄著日期,而且是編修國史的重要資料.那時候的日歷與現在對于點兒相似.把一年分為12冊,按每月的天數來確定每冊的頁數,并將月份和日期寫在每一頁上,然后交給服侍皇帝的太監暫時保管,待太監在每日的空頁上記下皇帝的言行并在每月月終交皇帝過目,批準后,送史官存檔.史官再將日歷的內容與朝廷,國內各地區的大事結合起來,經提煉,潤色后,記錄下來,便成為國史.以后,由于日歷給生活帶來許多方便,就逐漸地進入了不少在朝大官的家庭,經過一番變動,編制成自家的日歷.再往后,隨著日歷向大眾化,家庭化的發展,人們也就把歷書上的干支月令,節氣及黃道吉日都印在日歷上,并留下供記事用的的大片空白.各國都用每周7天的日歷,但這7天的意義各不相同。在基督教地區,星期日是神圣的日子。在多數伊斯蘭國家,星期五最神圣。在中東,希伯來日歷把星期五日落到星期六日落這段時間標注為安息日。使用最普遍的是格列高利歷。這種日歷由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1582年倡導使用,起初被看作天主教日歷,但后來逐漸為其他基督教國家采納,到二戰結束時成為世界通用日歷。出于全球通信的需要,各國都是用一種格列高利歷,由一種稱作ISO 8601的標準規定的。這種日歷規定哪些年份是閏年、星期如何計算以及每天開始和結束的時間。
日歷是什么時候開始有的?
現在,我們每家必備的掛歷和臺歷就是由日歷發展來的,但是這不過近百年的歷史.至于日歷從何時出現的,誰也說不清,只是據史料記載,大約在1100年前唐順宗永貞元年,皇宮中已經在使用日歷了. 當時的日歷又稱皇歷,不僅記錄著日期,而且是編修國史的重要資料.那時候的日歷與現在對于點兒相似.把一年分為12冊,按每月的天數來確定每冊的頁數,并將月份和日期寫在每一頁上,然后交給服侍皇帝的太監暫時保管,待太監在每日的空頁上記下皇帝的言行并在每月月終交皇帝過目,批準后,送史官存檔.史官再將日歷的內容與朝廷,國內各地區的大事結合起來,經提煉,潤色后,記錄下來,便成為國史. 以后,由于日歷給生活帶來許多方便,就逐漸地進入了不少在朝大官的家庭,經過一番變動,編制成自家的日歷.再往后,隨著日歷向大眾化,家庭化的發展,人們也就把歷書上的干支月令,節氣及黃道吉日都印在日歷上,并留下供記事用的的大片空白.
你出生的時候啊
約公元前5000
-
前4000年:古埃及出現以太陽和月亮為規律的日歷。
前3760年:古代猶太人日歷的首年。
前23世紀:中國堯命羲、和觀測天象,制定歷法,以366日為一年,置閏月以正四時。
耶穌的時候
中國歷法:
我國始有歷法大約在四千多年以前。根據甲骨文中的一頁甲骨歷,證明殷代的歷法已具有相當的水平,這一頁甲骨歷是全人類最古老的歷書實物,這頁甲骨歷也就叫日歷。
但真正的日歷產生,大約在1100多年前的唐順宗永貞元年,那時皇宮中就已經使用皇歷了。最初一天一頁,記載國家、宮廷大事和皇帝的言行。皇歷分為十二冊,每冊的頁數和每月的天數一樣,每一頁都注明了天數和日期。發展到后來,就把月日、干支、節令等內容事先寫在上面,下部空白處留待記事,和現在的“臺歷”相似。那時,服侍皇帝的太監在日歷空白處記下皇帝的言行,到了月終,皇帝審查證明無誤后,送交史官存檔,這在當時叫日歷,這些日歷以后就作為史官編寫《國史》的依據。
后來,朝廷大臣們紛紛仿效,編制自家使用的日歷。
至于月歷以后又發展成掛歷、臺歷等各種形式,只是近一個世紀的事。
隨著時代的發展,盡管日歷的品種增多、花樣也不斷翻新,但仍舊保持著古老日歷的格局。
西歷:
Julian 記日法是由法國學者 Joseph Justus Scaliger (1540-1609)發明的, 名稱可能是取自 Scaliger 的父親, 義大利學者Julius Caesar Scaliger (1484-1558)。 天文學家已經用 Julian 周期為自 4713 BC 一月一日以來的每一天賦予了一個唯一的數位。 這就是所謂的 Julian 記日法(JD)。 JD 0 指定為 4713 BC 一月一日正午 UTC 到 4713 BC 一月二日正午 UTC 的 24 小時。
“Julian 日歷(julian Day)” 與“Julian 記日(Julian Date)”不同。 Julian 日歷是 Julius Caesar 在 45 BC 發明的。一直用到大約 1582 年, 這時各國開始使用羅馬歷法。在 Julian 日歷裏面, 一年是近似 365 1/4 天 = 365.25 天。 這樣大約每 128 年就有一天的誤差。 不斷積累的歷法錯誤促使教皇 Gregory XIII 按照與彌撒議會 ( Council of Trent)一致的精神改革了歷法。
在羅馬歷法裏,一年是近似 365 + 97 / 400 天 = 365.2425 天。 因此對應于羅馬歷法,大約要 3300 年,才會積累一天的誤差。
近似的 365+97/400 是通過利用下面的規則, 規定每 400 年有 97 個閏年實現的:
每個可被 4 整除的年是一個閏年。
不過,可被 100 整除的年不是閏年。
但是,可以被 400 整除的年還是閏年。
因此,1700,1800,1900,2100 和 2200 年都不是閏年。而1600,2000,和 2400年是閏年。 相比而言,舊式的 Julian 歷法裏面只有能被 4 整除的年是閏年。
1582 二月,羅馬教廷要求從 1582 年十月減去十天, 因此1852 年十月四日后面緊跟著就是十五日。 在義大利,波蘭,葡萄牙 和西班牙都這樣處理了。 其他天主教國家也很快跟著這麼做了,但是新教國家不愿意修改, 而且希臘等東正教國家直到本世紀初才修改。 這個改革在英國及其殖民地(包括現在的 USA)在 1752年執行了。 這樣 1752 年九月二日后面跟著 1752 年九月十四日。
或許你會問"為什么日歷上的星期格式都是從星期日開始的?"
因為西方的計時法中星期日是一個星期的第一天,而不是像我們中國一樣,星期日是最后一天.
中國從什么時候開始使用陽歷?
現在中國同時使用陰歷和陽歷計時。rnrn1.是先有陰歷嗎?什么時候?rnrn2.使用陽歷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有根據嗎?
1、是先有陰歷的,從歷法的發展史來看,所有古老文化的國家如埃及、巴比倫、印度、希臘、羅馬和中國,最初都是用陰歷的。
在中國,早在公元前4000多年就有了自己的歷法。從黃帝紀年開始,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中國使用的是“干支紀年法”,即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分別組合起來,每60年為一個周期,至今(2018)是中國傳統歷法開元4715年。
2、我國是從1912年開始采用陽歷的。辛亥革命爆發后次年(1912年),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采用公歷作為國歷,紀年方面,公元紀年法與民國紀年法并行。
1949年9月27日,經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使用國際社會上大多數國家通用的公歷和公元作為歷法與紀年。但是也并沒有廢除農歷,現今的中國傳統節日還是以農歷為準。
擴展資料
民國時代通行兩套歷法,一套是陽歷,一套是陰歷。本來自從辛亥革命以后,南方的新政府就主推陽歷,廢除陰歷。到了1928年北伐勝利,軍閥倒臺,國民黨基本上統一南北,廢除陰歷的口號喊得更響,高層領導和新派人士幾乎把陰歷和所有傳統節日都當成了封建的標志和阻擋社會進步的絆腳石,堅決要求掃蕩干凈,甚至出臺“紅頭文件”,禁止大家按陰歷過節,所有節日都要按照陽歷來過。
可是文件歸文件,傳統歸傳統,少數新派在元旦那天過大年,大多數遺老仍然在正月初一過大年,還有一部分朋友不新不舊,兩邊都不得罪,元旦也是春節,春節還是春節,一年要拜兩次年、祭兩回祖、貼兩套春聯、發兩輪壓歲錢,這是民國時代一大奇觀,現在已經看不到了。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公元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陰歷
先有陰歷,陽歷在民國元年才普及,而陰歷產生的確切日期雖已難確定,但根據甲骨文中的一頁甲骨歷來判斷,陰歷大約在殷代已相當普及。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清朝統治被推翻,孫中山在南京建立中華民國政府。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召開會議,討論歷法問題。會上達成了“行夏歷,所以順農時;從西歷,所以便統計”的共識,決定使用公歷,把公歷1月1日定做“新年”,把農歷正月初一稱做“春節”,但并未正式命名和推廣。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歷紀年法”,將公歷1月1日定為“元旦”,把農歷正月初一定名為“春節”,并規定春節放假三天,讓人們熱烈地慶祝農歷新年。
擴展資料:
太陽歷又稱為陽歷,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為基礎而制定的歷法。太陽歷的歷年近似等于回歸年,一年12個月,這個“月”,實際上與朔望月無關。陽歷的月份、日期都與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較好地符合,根據陽歷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顯看出四季寒暖變化的情況;但在每個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兩弦。
如今世界通行的公歷就是一種陽歷,平年365天,閏年366天,每四年一閏,每滿百年少閏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閏,即每四百年中有97個閏年。公歷的歷年平均長度與回歸年只有26秒之差,要累積3300年才差一日。
目前世界通行的公歷,是人們最熟悉的一種陽歷。這部歷法浸透了人類幾千年間所創造的文明,是古羅馬人向埃及人學得,并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張和基督教的興起而傳播于世界各地。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陽歷
1、古代是一直都用皇帝的年號和所謂“陰歷”來進行記事的。通常而言,此處陰歷應改為“農歷”。常說的農歷是陰陽合歷,月份具有陰歷特征,節氣具有陽歷特征。陽歷在中國古已有之,只不過更通行的是陰陽合歷(農歷),現在用的陽歷是西方陽歷。
2、清朝滅亡之后,取代先前“年號紀年”的是“民國紀年”。年號紀年比較常見,例如雍正元年;民國紀年,例如1912年為民國元年。至今臺灣還在使用“民國102年”的紀年法。而在大陸,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才徹底廢除民國紀年,單獨使用公元紀年(西方陽歷)。但是也并沒有廢除農歷,現今的中國傳統節日還是以農歷為準。
擴展資料:
以太陽視運動為依據設置的歷法,叫“太陽歷”,簡稱“陽歷”;月亮為“太陰”,以月亮的視運動規律為依據設置的歷法,稱為“太陰歷”,簡稱“陰歷”。 陰歷,中國傳統歷法之一,也被稱為"農歷"、"殷歷"、"古歷"、"黃歷"、"夏歷"和"舊歷"等。
我國的歷法自古就是一種陰陽歷。因為每月初一為新月,十五為圓月,易于辨識,使用方便,所以通常稱這種歷法為陰歷。直到今天,由于歷法中有節氣變化,跟農業種植活動密切相關,所以“陰歷”在國人尤其是農民的生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真正意義上的陰歷,就是伊斯蘭歷(回歷)。即十二個陰歷月為一年,不管季節變化。陰歷主要用來指導他們的宗教節日等,因此穆斯林的齋戒節有時在夏天,有時在冬天。但伊斯蘭教國家另設一種陽歷指導世俗生活。
陰陽歷。現被叫做“農歷”,準確說應該叫做“漢歷”。(根據此歷是漢武帝時議造的這《漢歷》規則,以及清康熙御制《漢歷大全》對此歷的稱呼,而得出的此歷自古就稱為“漢歷”。)漢歷運用了設置閏月和二十四節氣的辦法,使得歷年的平均長度等于回歸年,這樣它就又具有了陽歷的成分。這個角度上說,漢歷有了其優勢。它比較好的協調了太陽、月亮的周期,實現了陰陽合一,是世界上科學的天文日歷之一。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陰歷
先有陰歷,陽歷在民國元年才普及,而陰歷產生的確切日期雖已難確定,但根據甲骨文中的一頁甲骨歷來判斷,陰歷大約在殷代已相當普及。
陽歷即太陽歷,也就是公歷,它是國際通用的。我國自民國元年起采用陽歷,為與我國舊有之歷相對稱,陽歷又稱“新歷”。陽歷以地球繞太陽轉一圈的時間定為一年。
擴展資料:
1582年3月1日,格里高利頒發了改歷命令,內容是:
一、1582年10月4日后的一天是10月15日,而不是10月5日,但星期序號仍然連續計算,10月4日是星期四,第二天10月15日是星期五。這樣,就把從公元325年以來積累的老賬一筆勾銷了。
二、為避免以后再發生春分飄離的現象,改閏年方法為:
1、凡公元年數能被4整除的是閏年,但當公元年數后邊是帶兩個“0”的“世紀年”時,必須能被400整除的年才是閏年。
2、格里高利歷的歷年平均長度為365日5時49分12秒,比回歸年長26秒。雖然照此計算,過3000年左右仍存在1天的誤差,但這樣的精確度已經相當了不起了。
3、由于格里高利歷的內容比較簡潔,便于記憶,而且精度較高,與天時符合較好,它逐步為各國政府所采用。我國是在辛亥革命后根據臨時政府通電,從1912年1月1日正式使用格里高利歷。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太陽歷
1912年,中華民國政府采用公歷作為國歷,紀年方面,公元紀年法與民國紀年法并行。陽歷也就是公元紀年,是由意大利醫生兼哲學家Aloysius Lilius對儒略歷加以改革而制成的一種歷法。1582年,時任羅馬教皇的格列高利十三世予以批準頒行。是國際通行的紀年標準。
擴展資料
公元,即公歷紀元,原稱基督紀年,又稱西歷或西元,一種源自于西方社會的紀年方法。是由意大利醫生兼哲學家Aloysius Lilius對儒略歷加以改革而制成的一種歷法。1582年,時任羅馬教皇的格列高利十三世予以批準頒行。
辛亥革命爆發后次年(1912年),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采用公歷作為國歷,紀年方面,公元紀年法與民國紀年法并行。1949年9月27日,經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使用國際社會上大多數國家通用的公歷和公元作為歷法與紀年。但是也并沒有廢除農歷,現今的中國傳統節日還是以農歷為準。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公元
中國日歷什么時候開始的
真正的日歷產生,大約在一千一百多年前的唐順宗永貞元年,皇宮中就已經使用皇歷。最初一天一頁,記載國家、宮廷大事和皇帝的言行。皇歷分為十二冊,每冊的頁數和每月的天數一樣,每一頁都注明了天數和日期。發展到后來,就把月日、干支、節令等內容事先寫在上面,下部空白處留待記事,和現在的“臺歷”相似。那時,服侍皇帝的太監在日歷空白處記下皇帝的言行,到了月終,皇帝審查證明無誤后,送交史官存檔,這在當時叫日歷,這些日.歷以后就作為史官編寫《國史》的依據。
后來,朝廷大臣們紛紛仿效,編制自家使用的日歷。至于月歷以后又發展成掛歷、臺歷等各種形式,只是近一個世紀的事。隨著時代的發展,·盡管日歷的品種增多、花樣也不斷翻新,但仍舊保持著古老日歷的格局。
去年
相關推薦:
著作權轉讓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內容)
最新立法法全文(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2023修正)
上訴狀怎么寫(上訴狀的訴訟請求怎么寫)
婚內經營性債務屬于共同債務嗎(婚內經營性債務屬于共同債務嗎)
涉外民事訴訟程序的原則(涉外訴訟的原則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