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可能是日月之外人類最早注意到的天體之一,火紅色的整體外觀更是讓這顆行星格外惹人關注。
古埃及人就曾直接稱火星為“紅色的那顆”。
古埃及人看火星的假想圖。© NASA/Mars in a Minute
紅色熒惑
在許多文化里,紅色的火星都和“戰爭、不祥”建立了聯系。
中國古人稱火星為“熒惑”。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著作中就大量出現了對“熒惑”的記載。“熒惑守心”這一地球和火星角速率不同造成的“彎道超車”視覺現象,被中國古人視為大兇之兆。
熒惑守心,指火星在心宿(天蝎座)附近發生由順行轉為逆行/由逆行轉為順行的過程中停留了一段時間的現象。來源:《武英殿二十四史·史記·宋微子世家》影印版
英文的火星“Mars”則是羅馬神話中戰神“瑪爾斯”的名字,連帶著兩顆小小的衛星都被命名為Phobos和Deimos,這是希臘神話中戰神兩個兒子的名字,意為“害怕”、“恐怖”。
火星、火衛一和火衛二。© NASA
描繪火星
十七世紀,望遠鏡問世。但在此后的三百多年里,人類主要借助火星沖(日地火近似呈一條直線)這樣的“自然窗口”才能更清楚地看到火星表面形貌。在每26個月一次的火星沖附近,火星可以達到離地球最近的位置,許多火星表面地圖,都是天文學家們基于火星沖時期的觀測繪制的。
實際地火最近會發生在火星沖附近而未必是當時,因為地火軌道都不是完美的圓而是橢圓的。動圖是2016年火星沖的例子,這次地火最近(closest approach)比火星沖(opposition)晚了8天。© NASA Scientific Visualization Studio [2]
德國天文學家約翰·海因里希·馮·馬德勒和威廉·比爾發布了第一張完整的火星地圖,這也是第一張用經緯度標注地球以外行星的地圖:火星的0度經線被定義在小型撞擊坑艾利-0所在之處。
(左)馬德勒和比爾在1840年發布的首張火星全球地圖;(右)直徑約500米的艾利-0撞擊坑,位于直徑40千米的艾利撞擊坑內部。© MGS MOC [3]
也有各種版本的火星地圖陸續問世,但最終一統江湖的,還是時任意大利布雷拉天文臺臺長的喬凡尼·斯基亞帕雷利基于1877火星大沖時期的觀測繪制的火星地圖。地圖中使用的諸多火星典型地貌命名被后人廣泛采納,沿用至今。
對火星上生命的探索是人類最核心的追求,人類在期待與火星生物會面的同時,也在渴望開發出新的生存空間。
正在太空進行火星探測之旅的美國“勇氣”號和“機遇”號火星探測器兄弟將用更先進的生化手段探測火星上是否存在過生命,是否還尚存微量生物的跡象。無論火星是否能成為孕育生命的搖籃,對它的探索都將對保護地球有著積極的意義。
人類探索火星目的:
人類探索火星,真正目的是想把火星變成人類探索更深宇宙的一個空間站,假如有可能的話,人類會將其變為第二個“地球”也是有可能的,從最初的探月再到現在的火星探測,可以說,人類探索宇宙奧秘的腳步從未停止過,雖然科學家們認為火星是目前已知星球中最有可能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但這種可能需要克服的難度太大,且不說人類如何移民到火星,火星到底有無水資源仍然是一個不敢十分肯定的事情,畢竟誰也沒有到達過火星。
不管火星是否適宜人類居住,人類探索火星的腳步都是不會停止的,假如火星能夠讓得人類在其上生存,這自然最好,但假如不適合,那火星只會是人類探索宇宙奧秘的一個中轉站而已,畢竟,火星絕對不會是人類最終的居留地和探索宇宙的最終目的,人類的眼光從來就是著眼于整個宇宙的,盡管從目前人類的科技技術來看,人類的想法還十分渺小,不過正是這樣一步一步的慢慢進步,才可能實現人類的宏偉藍圖。
人類對火星的探測的意義:
1、水是生命存在的根基。在地球以外的所有行星中,距離地球最近的火星成為科學家尋找水資源的首選。美歐火星探測器紛紛飛入太空,其核心目的就是采集火星表面上下的土壤、大氣和巖石樣本,找出火星上存在水資源的證據。科學家在研究中發現,火星曾經溫暖濕潤,適宜于生物生長。而且火星和地球都有大氣層和一年四季,這些共同點也讓科學家對在火星上找到水分子給予厚望。
2、對火星上生命的探索是人類最核心的追求,人類在期待與火星生物會面的同時,也在渴望開發出新的生存空間。正在太空進行火星探測之旅的美國“勇氣”號和“機遇”號火星探測器兄弟將用更先進的生化手段探測火星上是否存在過生命,是否還尚存微量生物的跡象。無論火星是否能成為孕育生命的搖籃,對它的探索都將對保護地球有著積極的意義。
近日,據媒體報道,中國于去年七月發射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成功進入火星軌道,并且將在有可能存在水源的區域登陸,對于中國探測器登陸火星一事,有俄羅斯科學家指出,他們從中發現了一重大秘密。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