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失去“世界工廠”的地位,很難。至少在今后的較長一段時間內,幾無可能。
一些外企和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搬離中國大陸,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在大陸的生產成本提高了,這其中包括原材料的采購成本、用工成本以及租金等。
企業的目的就是為了盈利,對于勞動密集型產業來說,他們的利潤率本身來說就是相對較低的,而生產升本的提高對于這些企業來說又是致命的,對于這些企業來說,只有兩條路可選,一是搬離大陸,到東南亞和印度這些地方建廠;二是改進生產方式和工藝,利用機器人等取代人工。
因此,對于一些企業搬離大陸的現象,也就是不足為奇了。這也是正常的現象。然而,從這就推斷出中國會失去“世界工廠”的地位,就顯得有些急躁了。
一、營商環境的改善不可否認,隨著中國大陸的不斷發展,除了經濟在快速增長之外,用工成本其實也在快速增加,例如,早在十年前,在珠三角打工一個月1000或者800元相當常見,但是現在,沒有4000起步,沒人很少人愿意做,特別是90后這一批人進入到生產一線,更是如此。
但是,在生產成本在增加的同時,大陸的營商環境也在不斷地改善。各地都紛紛出臺了鼓勵商業發展鼓勵創業等利于企業發展的政策,同時在稅收上也給予大力的扶持,少交稅相對來說也可以抵充用工成本,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企業的發展也是有很大的保障的。
另外,營商環境的改善也會倒逼一些技術落后的企業改進生產方式和工藝,甚至是淘汰掉落后的產業,這有利于國內的產業升級,而一些早該被市場淘汰的企業,不論是去到哪里,都終將只有倒閉這一條路,而唯有技術升級可以自救。
放眼全球,也只有中國擁有最完整的生產鏈條,目前我國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
完整的產業鏈強調的是大而全,而非高精尖,這就意味著在中國大陸進行工業生產,可以找到所有生產中需要的東西,完全滿足生產的需求,包括其中一些高精尖的東西我們也可以生產,也可以使用,只是質量上可能和國外的產品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但是重要的是能滿足使用!能滿足生產,這對于企業來說就夠了。而反觀這些企業搬遷地——印度和東南亞,并不具備這個重要的優勢,他們具備的優勢只有勞動力價格+場地租金低的優勢,其他方面都不能和大陸相提并論。
國人的勤勞是出了名的,加班加點都不是問題,只要給予適當的補貼,特別是對于珠三角的一些輕工企業來說,加班加點生產更是常態,對于在工廠里面上班的打工者來說,他們的底薪相當低,只夠維持基本的生存,而想要存下錢,就必須靠加班,每個月加班個百八十小時是再正常不過了。
但是,在國外這樣用工就可能行不通了,國外就會跟你講8小時工作制,而對于一些地方的人來說,就算你照樣付給加班工資,他們也不接受,他們更強調工作之外的私生活。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