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見了兒子,應(yīng)該怎么辦?
如果這件事發(fā)生在現(xiàn)代,那大不了給自己的父親喊一聲:爸爸好。
可如果發(fā)生在古代可就沒有那么簡單了,在古代的時候每天早上、每天晚上都需要給父母請安。
這是一套非常瑣碎的事情,而且這個事情如果你不做,別人就會罵你不孝子孫。
好的,我們以這樣的一個背景框架來了解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那就是劉邦當(dāng)了皇帝之后,劉邦和他的父親怎么見面呢?
一、我的兒子是皇帝。
劉邦的父親劉太公的確沒享過什么福,這是個事實。
畢竟劉太公有很多的孩子,這些孩子要么不爭氣,要么就鬧內(nèi)訌,好不容易疼愛劉邦,劉邦又閑著沒事光調(diào)皮搗蛋。
和歷史電視劇相差不多,劉邦最開始的時候也是個混不吝的小子,經(jīng)常犯一些錯誤,而且他犯完錯誤之后,根本就不管。所有的事情,都是劉太公為他擦屁股的。
更難得可貴的是,在劉邦起兵和項羽作決斗的時候,項羽竟然把劉太公給抓住了,還揚言要把劉太公給煮成肉塊兒。
劉邦聽到這句話之后,快馬加鞭的派遣小兵前往項羽的陣營,并且大肆叫囂: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如果你把我的父親煮成肉塊兒,別忘了分我一杯肉羹。
項羽聽到這句話之后差一點把血給吐出來,縱橫江湖多少年,他還從來沒有見過這么混不吝的人。
可即便如此,陰差陽錯之間或者勢在必得,劉邦終究是當(dāng)了皇帝,劉太公之前受的那些苦遭的那些罪也通通化為烏有。
直到這個時候,劉太公才能非常自豪的說一句,我的兒子是皇帝,我怕誰?
二、兒子與老子的第1次相見。
在后期劉邦打敗了項羽,并且慢慢的鞏固了國土,這個時候他儼然已經(jīng)成為了皇帝。
當(dāng)上皇帝之后,劉邦盡管每日忙于政務(wù),可是自己老爹那邊也不能放松呀。
于是在某一日,劉邦終于做完了所有的事情,抓緊時間去宮里面看一下自己的老父親。
誰知劉邦和父親見面的第1時間,劉邦的父親劉太公竟然二話沒說就跪在地上叩頭說:這是給皇帝磕的頭。
劉邦這個人雖然混不吝,但是孝心還是有的,被劉太公這么一折騰,一下子傻了眼,根本不知道怎么辦好。
一時之間劉邦沒了分寸,只能不斷的往后退,然后像逃命一般跑出了劉太公住的地方。
再后來劉邦二話沒說,直接把叔孫通給叫了過來。
過來之后,劉邦扯著孫叔通的脖子就大罵一頓,你這是制定的什么律法,規(guī)定我的父親見了我還要給我叩頭。
原本劉邦還想著每周或者每兩周去拜見自己父親一次,這下可倒好,他現(xiàn)在連父親的面都不敢見了,畢竟一旦跟父親見面,父親就要給自己磕頭。
自己原本和父親的關(guān)系很好,一下子給整得生分了,更要命的是這件事情如果讓文官知道,并且在史書上給自己記上一筆,那劉邦這個昏君的名號,算是徹底坐實了。
三、不行就給劉太公個太上皇稱號吧。
叔孫通也是郁悶萬分,明明是你讓我制定的歷法規(guī)定,怎么到頭來又開始埋怨起我來了。
但是郁悶歸郁悶,皇帝下達(dá)的指令臣子們還是第一時間得抓緊完成,于是叔孫通想了半天,終于想出一個自認(rèn)為非常巧妙的主意。
盡管劉太公不是皇帝,而且他也不可能當(dāng)皇帝,但是我們?nèi)匀豢梢越o劉太公一個新的稱號,這個新的稱號就是太上皇。
沒錯,叔孫通給劉太公安排了一個太上皇的稱號,而太上皇和皇帝是有著輩分的,這個輩分恰恰又和父親與兒子的輩分相差不大,所以這樣兩相彌補(bǔ)一下,劉邦見到自己的父親再也不用叩頭了。
這雖然是一件小事,但我們也能夠看的出來:劉邦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不堪,在一定的情況下他還是非常明事理的。
劉邦的為人處事也好,還是劉邦的大局觀也好的的確確有一些混不吝的想法,但是這些混不吝的想法往往建立在親情友情愛情之上,也就是說劉邦依然是一個仗義的人。
想想也在情理之中,如果劉邦不仗義,劉邦不局氣,遇到事情的時候斤斤計較,面對大事的時候舉頭無措,那么接下來只會迎接劉邦的死亡,而不會給劉邦涅盤重生的機(jī)會。
小伙伴們,你們認(rèn)為呢?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太上皇,劉邦的父親劉老爹獨享此項殊榮。雖如此,但這個太上皇的據(jù)說還是劉老爹給兒子磕頭稱臣后才換來的,劉邦當(dāng)了皇帝后對自己的親爹并不友好,甚至還為到底該誰給誰磕頭糾結(jié)了好長一段時間。劉邦在他父親眼里一直是最不成器的劉小三,直到他斬蛇起義,劉老爹才拿剃須刀刮了刮眼睛,開始正眼瞧著兒子的革命事業(yè)。幸運的是,七年之后,革命徹底成功,劉邦搖身一變,喚作漢高祖了(這當(dāng)然是后人給他的謚號),就大方地賜給他老爹一頂“太上皇”的帽子,讓他在養(yǎng)老宮吃喝玩樂,頤養(yǎng)天年。兒子當(dāng)了皇帝自然是天大的好事,但是也產(chǎn)生了一個極為嚴(yán)重的問題:父子二人見了面,一個是老子,一個是皇帝,誰給誰叩頭都不合適。最后,面子上覺得很下不來的劉邦發(fā)話了:我是皇帝我老大,不給老子磕頭啦。老子見我要稱臣,還是減少見面避免尷尬吧。結(jié)果,劉老爹成了太上皇,膝下卻少了一個兒子。
人都吃五谷雜糧,不可能沒有脾氣稟性,即使再了不起的人物也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完人。
比如說漢高祖劉邦吧,司馬遷說他“寬仁愛人,意豁如也”(《史記·高祖本紀(jì)》),很大度的一個人,然而,他也有小心眼兒的一面小心眼兒的一面,非常微妙地表現(xiàn)在他對劉太公的態(tài)度上什么態(tài)度呢?他他爹《漢書·高帝紀(jì)》里有這樣一段記述:
漢王即皇帝位于汜水之陽尊王后曰皇后,太子曰皇太子,追尊先媼曰昭靈夫人
網(wǎng)絡(luò)配圖
這段記述非常耐人尋味劉邦于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二月正經(jīng)八百地當(dāng)了皇帝后,他辦的第一件事就是“封妻蔭子”但奇怪是,劉邦封了他的妻子呂后為皇后,封了他的兒子劉盈為皇太子,追封了他的母親為昭靈夫人,就是沒封他的老爹——劉太公不封他爹,劉邦秉承的什么原則呢?要說先封逝去的人,活著的老婆孩兒也封了;要說女士優(yōu)先封吧,兒子也封了;要說先可晚輩封吧,兒封母也封了;要說先封長輩吧,媽封爹沒封總之,從哪個角度講,都叫人費解但更叫人費解的還在后頭呢
到了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的正月,也就是劉邦做皇帝兩年整三年頭的時候,他又封了哥哥劉喜為代王,封弟弟劉交為楚王,封長子劉肥為齊王在這一次分封的名單里又不見劉太公的影子如果說第一次是疏忽的話,那么,這一次恐怕用疏忽的理由就不能解釋通了這儼然一個謎那究竟什么原因惹得劉邦遲遲不封他的爹呢?究其因,其實,《漢書·高帝紀(jì)》里有一段精彩的記述,細(xì)心品味,謎底就在其中
上歸櫟陽,五日一朝太公太公家令說太公曰:“天亡二日,土亡二王,皇帝雖子,人主也;太公雖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則威重不行”后上朝,太公擁彗,應(yīng)門卻行上大驚,下扶太公太公曰:“帝,人主,奈何以我亂法!”于是,上心善家令言,賜黃金五百金夏五月丙午,詔曰:“人之至親,莫親于父子,故父有傳歸于子,子有尊歸于父,此人道之極也前日大亂,兵革并起,萬民苦殃,朕親被堅執(zhí)銳,自率士卒,犯危難,平***,立諸侯,偃兵息民,大安,此皆太公之教訓(xùn)也諸王、通侯、將軍、群卿、大夫已尊朕為皇帝,而太公未有號今上尊太公曰太上皇”
這段記述,特別是這段記述里劉太公家令、劉太公、劉邦三個人說的話,非常有意思,而且越琢磨越有意思他們的話為我們解開謎底提供了很多信息
1、劉太公家令對劉太公說的話,顯然是話里有話表面上看,家令是勸劉太公顧全大局,父子感情要服從于君臣大義,其實,他哪有那么高的政治遠(yuǎn)見?他是旁觀者清,他在以委婉的口吻提示劉太公:老爺子呀,你老婆、兒媳婦、孫子,你們劉家該封的都封了,就差你了你咋看不明白事兒呢?你的兒子已經(jīng)不是從前那個動不動你就訓(xùn)斥一把的無賴了你遲遲得不到封號,就是因為你老放不下老子的派頭,你兒子看不慣,和你較勁哪
2、劉太公對劉邦說的話,似乎是言不由衷維護(hù)皇帝的尊嚴(yán)和盡一個兒子的孝道有沖突嗎?按理說不會百德孝為先,難道給父親請請安,就是“亂法”了?劉太公說這話的時候,肯定有想法,但一想想家令的提醒,再看看自己目前的“待遇”,盡管有想法,態(tài)也得表,而且還要表的真誠果不其然——真叫太公家令猜對了,劉太公此話一出口,特別是“應(yīng)門卻行”的謙卑之舉,正中劉邦的下懷,他立即賞賜了太公家令,而且接著就封了劉太公為太上皇從這兒不難看出,劉邦的“五日一朝太公”,只不過是禮節(jié)性的虛應(yīng)故事,其實,他的心里說不上怎么煩呢
3、劉邦在詔書里說的話,無疑是冠冕堂皇聽話聽音,他的話無非表達(dá)了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說,自己之所以能得到,父親劉太公的教誨功不可沒,應(yīng)該給他封號;另一層意思是說,遲遲沒給父親封號,是因為還沒太平,沒來得及封這真是欲蓋彌彰、越描越黑既然父親有那么大的功,該封,為什么一開始不封,非得等老爹“表態(tài)”了后才封?既然沒太平,沒倒出工夫封,那老婆、孩子、老媽怎么就有工夫封了?很顯然,劉太公遲遲沒得到封號的原因,他說的理由根本站不住腳
真正站得住腳的原因就一個:他對劉太公有成見,他老爹這一點,還有一個佐證,那就是在楚漢戰(zhàn)爭相持階段發(fā)生的“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史記·項羽本紀(jì)》)的那一場遭遇可以設(shè)想,自己的老爹都快叫人殺了,居然還能說出這樣的話來!這固然折射出劉邦干大事“無毒不丈夫”的本性,但從中也顯現(xiàn)了劉邦對劉太公的態(tài)度:壓根就沒瞧得起爹。
那么,劉邦為什么他爹呢?
年輕時候的劉邦,“不事家人生產(chǎn)作業(yè)”(《史記·高祖本紀(jì)》),整天游手好閑,不顧正業(yè),劉太公對他肯定又氣又恨這也是為人父母的普遍心理:對子女恨鐵不成鋼所以,劉太公教訓(xùn)劉邦的的態(tài)度難免就粗暴了一些,以至于給劉邦留下了終生難以磨滅的記憶,一方面對老爹有所畏懼,另一方面表面上還得敬著,這種壓抑著的矛盾心理,久而久之形成了逆反心理:你我,我也你這么說有什么根據(jù)呢?
未央宮建成的時候,劉邦在宮里舉行慶祝儀式,可能是一高興酒喝多了吧,劉邦對劉太公說了這樣一句話:“以前,您老人家總認(rèn)為我是無賴,不能治產(chǎn)業(yè),不如我二哥劉仲如今,我的產(chǎn)業(yè)和劉仲比,誰的多?”這句話流露出的心理,很顯然是自負(fù)里夾雜著一種不滿,不滿于他父親劉太公從前對自己的態(tài)度酒后吐真言,當(dāng)著滿朝文武大臣的面,說這樣的話,叫老父親怎么下臺?可見,在劉邦的心底對劉太公該憋著多大的怨氣!僅此一點,足可以看出劉邦他爹的端倪
當(dāng)然,原因絕不止于此在《史記》和《漢書》里分別記載著相同的一個“事件”:
(高祖)姓劉氏母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父太公往視,則見交龍于上已而有娠,遂產(chǎn)高祖
“事件”要表達(dá)的無非是“君權(quán)天授”的那一套,而且,用現(xiàn)在的眼光看,不排除劉太公兩口子為了兒子的前途搞的“炒作”但是,這世界上的很多事兒就是這么怪:假的東西,如果信的人多了,也可能就是真的了,而真的反倒變成假的了這就是“假亦真時真亦假”所以,當(dāng)所有的人都說劉邦是龍的兒子時,劉邦劉太公也就成為必然,盡管他唯一的爹就是劉太公.
劉邦稱帝之時,劉邦的父親劉太公還活著呢。按理說,劉邦是一國之主,整個國家中,劉邦最大,劉太公也大不多劉邦。但是,劉太公又是劉邦的父親,父總比子大。最初,劉邦并沒注意到這個問題,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問題慢慢地就被人發(fā)現(xiàn)了,好在最終得到了妥善解決。
首先,劉邦初登帝位時,是以家禮來對待劉太公的。
據(jù)《史記·高祖本紀(jì)》記載,劉邦剛剛當(dāng)上皇帝的時,是“五日一朝太公,如家人父子禮”,所謂“五日一朝太公”,就是每五天去見一次劉太公,所謂“如家人父子禮”,就是用普通人家父子相處的禮節(jié)來相處,劉邦像普通人家兒子尊重父親那樣尊重劉太公,像普通人家兒子孝敬劉太公那樣孝敬劉太公。
在朝堂上,劉邦是一國之主,是集軍政大權(quán)如一身的皇帝。離開朝堂,到劉太公面前,劉邦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兒子,就是劉太公的一個庶出的兒子,見父親當(dāng)然要恭敬,要尊重,要孝順,劉邦熟練地在皇帝和兒子的兩個身份之間切換,毫無問題。
其次,太公家令率先發(fā)現(xiàn)了問題。
在劉邦來回切換身份的時候,太公家令發(fā)現(xiàn)了問題。
咱們中國人常把家和國一起說,那是因為,早在黃帝時,中國就是家國一體,黃帝既是軒轅氏的大家長,也是神州的天下共主,無論是在自己家,還是在整個天下,黃帝都是最大的。后來的秦始皇也是一樣,在秦王室,他是最大的,在秦國,他是最大的,統(tǒng)一天下后,他就是全天下最大的。這是家國一體的由來。
雖然家國一體,但國比家大,這是咱中國人都認(rèn)同的道理,而劉邦是整個國家的君主,就應(yīng)該是全天下最大的那個人,怎么能讓全天下最大的劉邦來跪拜劉太公呢?于是,太公家令就把這個道理講給了太公,太公在劉邦再次來跪拜自己的時候,就主動站出來迎接劉邦,還拿個掃帚,意思是給劉邦掃一掃劉邦將要走的路。
這可折煞了劉邦。雖然劉邦是全天下最大的,但老子畢竟是老子,兒子畢竟是老子,老子拿著掃帚迎接兒子,像話嗎?
再次,巧妙引入太上皇的概念,解決了這一難題。
怎么解決這個難題呢?
秦始皇稱帝后,追尊生父秦莊襄王為太上皇,太上皇這個稱呼好啊,比皇帝還大,皇帝跪拜比自己還大的太上皇,理所應(yīng)當(dāng)。
于是,劉邦尊劉太公為太上皇。劉太公也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二位太上皇,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活著的太上皇。與秦莊襄王比起來,劉太公這個太上皇只是一個尊號,并沒有王或皇的權(quán)力,與后世的李隆基、趙構(gòu)、乾隆等太上皇不一樣。
相關(guān)推薦:
工程現(xiàn)場簽證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工程簽證九大技巧)
工程現(xiàn)場簽證的處理(工程簽證最該注意的9大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