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嫩草国产线免费观看_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观看_精品精品国产高清a毛片_六月婷婷网 - 一级一级特黄女人精品毛片

北大荒是現在東北的哪個地方求大神幫助

首頁 > 移民2022-12-01 08:56:16

北大荒是指哪些地方

是哪些地方?
北大荒
北大荒,位于東經123°40′到134°40′,橫跨11個經度;從北緯40°10′到50°20′,縱貫10個緯度,總面積5.53萬平方公里。她的北部是氣度不凡的小興安嶺地區。西部是松嫩平原區。嫩江從伊勒呼里山千里南下,與松花江雙水合流。東部是著名的三江平原區。黑龍江一瀉千里,松花江九曲十折,烏蘇里江溫和恬靜。三條水脈在平原深處幽然相會,東流到海。浩瀚的興凱湖依傍其旁,秀麗的完達山橫貫其中。平均海拔54米,萬分之一的坡降構成罕見的平坦地勢。千里沃野上,北大荒人耕種的水稻、小麥、大豆、玉米成方成片,一望無邊。這里是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土質肥沃,有機質含量平均在3———5%之間,有的地區高達10%以上。因此,這里有“捏把黑土冒油花,插雙筷子也發芽”的美稱。北大荒有豐富的水利資源,地表江河縱橫,地下水量可觀,大氣降水充盈,極為適宜農業發展。2912萬畝耕地,,以盛產小麥、大豆、玉米、水稻等糧食作物,馳名全國。北大荒現有林地250萬畝、草原616萬畝、水面372 萬畝。在利用資源、保護資源、良化資源的進程中,北大荒正在呈現土變更,黑土生金;水變清,清流千里;樹變綠,綠滿青山的動人景象,成為一座綠色的寶庫。

新中國建立后,國家對“北大荒”進行了有組織的開發。從1958年起,北大荒進入了大規模開發時期。數萬名解放軍復員官兵、知識青年和革命干部,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懷著保衛邊疆、建設邊疆的豪情壯志來到“北大荒”。他們爬冰臥雪,排干沼澤,開墾荒原,建立了許多國營農場和軍墾農場,為國家生產了大批的糧食,把過去人跡罕至的“北大荒”,建設成為美麗富饒的“北大倉”,譜寫出“北大荒”開發史上燦爛輝煌的一頁。詳見北大荒信息港:www.chinabdh.com
“北大荒”到底有多大,有多荒?《辭海》上說,“北大荒”舊指黑龍江省嫩江流域、黑龍江谷地和三江平原廣大荒蕪地區。在人們狹義的理解中,“北大荒”主要指黑龍江墾區所轄地域,它位于世界三大黑土區之一,北以黑龍江、東以烏蘇里江、東南以興凱湖和俄羅斯為界,西同內蒙古自治區相連,南與吉林省毗鄰,橫跨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小興安嶺南麓地區,總面積8000多萬畝。

說到“荒”,當年參與開發的“老墾荒”李軍告訴記者,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上世紀50年代,這里是荒原茫茫,人煙稀少,森林茂密,沼澤遍布,野獸出沒林間,百鳥低空飛翔。“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里”曾是這里生態環境的真實寫照。

新中國成立后,為解決4億多人的吃飯問題,國家先后組織了十幾萬部隊轉業官兵和50余萬城市青年來此開發,累計開墾出3000萬畝耕地,每年可生產商品糧70億公斤,按每人每年百公斤口糧計算,可供京、津、滬城市人口吃1年多,“北大荒”因此被人們稱為“北大倉”。

在一陣改造大自然、誓把荒原變良田的熱浪過后,北大荒的林地面積和濕地減少了一半多,原始生態遭到了嚴重破壞,大自然無情地向人們開出了一個巨額“罰單”:旱澇災害頻繁、江河泛濫、水土流失、風蝕沙化嚴重,許多野生動物被迫遷徙。

賓縣1994年7月的一次洪水就有8萬畝耕地被淹沒,20多個村屯被整體沖毀。“當時,我們這里連續下大暴雨。13號這天,我眼看著白晃晃的水忽然從房前的大溝涌過來直奔我家,眨眼間水就從門、窗戶沖進來淹沒了炕沿,逼得我們只好搬家。”賓縣賓安鎮農民閆永剛說起當年發大水的情景仍心有余悸。

杜蒙縣程地房子村因生態環境惡化而被迫整體遷移。村民們在淚水中離開了曾經水美魚肥的家園,這個有著70年歷史的程氏村落,被肆虐的風沙無情地吞沒了。

失去了森林植被的庇護,風蝕、水刷使原本平整的黑土地變得千溝萬壑。明水縣繁榮鄉民富村,有一條寬足有50米的大侵蝕溝橫在村頭,一眼望不到頭。當地村民說,幾年前,這條溝一步就能跨過去,想不到這么快就被沖刷成了這樣。來自黑龍江省水利廳的資料觸目驚心:全省已有140萬畝耕地在14萬條侵蝕溝的沖刷下消失了。

曾肥得流油的土地因水土流失和嚴重沙化而日益貧瘠。黑土層由七八十厘米厚變成二三十厘米,顏色也開始變黃,成了“破皮黃”、“火燒云”。黑土區表層每年流失達0.5至1厘米,地力明顯下降,全省每年因此減產糧食達25億公斤。

東北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副院長周連仁為此驚呼:黑土區形成1厘米表土需要400年時間。如果任其流失,再過50年黑土層將流失殆盡,“北大倉”將名存實亡!

說起當年的困惑,查哈陽農場副場長譚文輝顯得有些激動:“我們一直以開荒為國家生產糧食而自豪,可看到林子少了,鳥獸走了,沙塵暴來了,地也越種越薄,都快不打糧了,就心里發慌。這樣下去,連自身生存都成了問題,拿什么來實現可持續發展,造福子孫?”

面對接踵而來的生態危機和大自然開出的巨額“罰單”,北大荒人開始明白了一個早該明白的道理:大自然的賜予不是取之不盡的。欲取之,必予之。森林和人類唇齒相依,要盡快改善“北大荒”的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除了停止開荒,退耕還林,恢復植被,已別無選擇。

構筑“生態屏障”拯救“北大倉”

2001年,是“北大荒”生態建設史上值得銘記的年份。這一年,黑龍江省委、省政府做出了一項遠比當年開發“北大荒”意義更為深遠的戰略決策:停止濕地開荒,拯救黑土地,大力推進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退耕還林!將黑龍江省建設成生態省,為在我國糧食生產中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北大倉”構筑一個持久的“生態屏障”。

按規劃,從2001到2010年,黑龍江將把全省1494萬畝超坡耕地、沙化耕地和低產田全部退耕還林,在宜林的荒山荒地造林1500萬畝。10年后,“北大荒”將新增林地3000萬畝,實現退耕還濕地300萬畝。

事關“北大倉”生存!全省13個地市的51個縣市區和農墾、森工系統迅速行動,數十萬北大荒人投入到退耕還林、荒山造林的熱潮中。859農場的家庭農場主葛柏林說:“我當年曾和許多知青一起上山砍樹開荒,欠下了一筆不小的生態賬。大批知青返城時,我自愿留了下來,就是為了還賬。現在,我已完成退耕還林1995畝,占承包耕地面積的1/4。我今年58歲了,要在有生之年栽100萬棵樹。”

面對黑土地上興起的退耕還林熱,黑龍江省的各級領導興奮中不乏冷靜。他們深知,種樹不同種莊稼,要經數年乃至數十年才能見效。如果不在政策上和資金上給予保證,群眾退耕還林的積極性很難持久。

省林業廳造林處副處長潘凌安介紹說,為讓農民得到實實在在的效益,保證退耕還林“退得下、還得上、穩得住、能致富、不反彈”,他們將國家為此專項投資的10億元錢作資金保障,林業部門從苗木管理、造林技術、林木管理到政策兌現,提供配套的服務。堅持以“林權是核心,給糧是關鍵,種苗要先行,干部是保證”為指導原則,嘗試用“林藥間種”、“林草間種”等辦法保證了農民利益,促進了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和質量提高。

“退耕造林政策好,每畝地一次給我們補助苗木款50元,還分糧食。過去我們種玉米遇見好年頭,畝收入也就100元左右,現在每畝退耕還林的補助就達到了這個數,樹木成材后還可以轉讓,這是一筆好賬呀!”如今,像這樣算賬的農民僅林口縣就有1.2萬人,他們已扔掉鋤頭、鐮刀,真心實意地實施退耕還林。

紅旗嶺農場副場長姜春義說:“我們場有6萬畝農田是在濕地上開墾的,這些農田大都十年九澇。前年,我們下決心將其全部退耕還濕地,并為此投資了1000多萬元,把居住在此的兩個生產隊的居民全部搬走。”

“北大荒”又現生機

采訪中,記者發現,“北大荒”上每一個綠色生命的誕生,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正是無數北大荒人這可貴的生態意識和自覺行動,使黑龍江的生態省建設規劃和退耕還林規劃逐步變成看得見的茫茫林海。來自省林業廳的統計令人欣喜:到目前為止,全省已完成退耕還林633萬畝。

東北林業大學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學科建設負責人陳祥偉教授說,每15畝成熟林地涵養的水分為3300噸。按此計算,10年后,黑龍江的3000萬畝林子作為“綠色水庫”,至少等于為“北大荒”增加了一個容量為900億噸的大水庫。而作為“生態屏障”,它對“北大倉”這個國家最大的商品糧基地所產生的影響將不可估量。

事實上,這些新增的綠色生命,正在為防止黑土地水土流失、調節氣候、減少風沙旱澇災害、改善“北大荒”的生態環境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北大倉”的穩產高產和糧食品質提高上所產生的影響令人振奮。

省農委綜合處處長喬延春十分肯定地告訴記者:退耕還林后雖然耕地少了,但全省糧食的總產量并未因此減少。因為退的主要是不宜耕種的低產田,退耕后生態環境改善促進了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近3年全省糧食總產一直穩定在250億公斤以上,商品率為65%。其中,黑龍江墾區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已達100億公斤,成為全國最大的綠色食品生產基地。

拜泉縣530萬畝耕地中水土流失曾占97.4%,實施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以來,通過構建生物水庫、土壤水庫、工程水庫和分區治理,全縣森林覆蓋率由上世紀70年代末的3.7%提高到22.8%,一半以上耕地水土流失得到治理,農村人均收入由治理前的不足百元上升到2000元以上,走上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因此獲得國際生態工程一等獎。

生態環境改善使“北大荒”又現生機。在三江平原,過去一些因開荒消失的濕地開始恢復,呈現出水豐林美、鳥鳴鹿歡、野生動物頻繁出沒的喜人景象。

過去多年不見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鸛、丹頂鶴開始在低空飛翔;久違了的狍子、馬鹿又在林中奔跑;連世界瀕危的野生東北虎近年來也頻頻和人遭遇……林業保護專家調查后發現,三江平原的野生動物已由3年前的168種增加到現在的224種。

我國第一個濕地和鶴類自然保護區扎龍,今年回歸筑巢的丹頂鶴達70多巢,比去年增加了30%。由于生態環境改善,安邦河濕地自然保護區已成為東北亞鳥類重要繁殖地和遷徙地。

年過70的“老墾荒”李軍感嘆道:“看到眼前這一切,讓我又想起當年的‘北大荒”。

北大荒指的是哪里?

北大荒是指東北地區的沼澤地等,如三江平原,松嫩平原.
在東北三省和內蒙古東部,有一片被山嶺環繞的我國最大的平原——東北平原。東北平原又大體上可分為三部分:位于黑龍江和烏蘇里江之間的一塊,主要是由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沖積形成的,所以稱為三江平原;南部的一塊主要是由遼河沖積而成的,稱為遼河平原;中間的一塊,是東北平原的核心部分,主要是由松花江和嫩江沖積而成的,稱為松嫩平原。東北平原的北部開發比較晚,特別是松嫩平原的北部和整個三江平原,直到解放前還是一片長滿野草的大荒原,這就是歷史上被人們稱為“北大荒”的地方

北大荒包括現在的哪些城市和地區

“北大荒”舊指中國黑龍江省北部在三江平原、黑龍江沿河平原及嫩江流域廣大荒蕪地區。
包括東北、黑龍江、吉林等

北部是小興安嶺地區。西部是松嫩平原區。嫩江從伊勒呼里山千里南下,與松花江雙水合流。東部是著名的三江平原區。黑龍江一瀉千里,松花江九曲十折,烏蘇里江溫和恬靜。三條水脈在平原深處幽然相會,東流到海。浩瀚的興凱湖依傍其旁,秀麗的完達山橫貫其中。平均海拔54米,萬分之一的坡降構成罕見的平坦地勢。

北大荒是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土質肥沃,有機質含量平均在3———5%之間,有的地區高達10%以上。
希望能夠幫助到你 望采納 謝謝了

什么是北大荒,在我國指的是什么地方?今天可算知道了

北大荒是哪個地方?

“北大荒”到底有多大,有多荒?《辭海》上說,“北大荒”舊指黑龍江省嫩江流域、黑龍江谷地和三江平原廣大荒蕪地區。在人們狹義的理解中,“北大荒”主要指黑龍江墾區所轄地域,它位于世界三大黑土區之一,北以黑龍江、東以烏蘇里江、東南以興凱湖和俄羅斯為界,西同內蒙古自治區相連,南與吉林省毗鄰,橫跨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小興安嶺南麓地區,總面積8000多萬畝。

說到“荒”,當年參與開發的“老墾荒”李軍告訴記者,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上世紀50年代,這里是荒原茫茫,人煙稀少,森林茂密,沼澤遍布,野獸出沒林間,百鳥低空飛翔。“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里”曾是這里生態環境的真實寫照。

新中國成立后,為解決4億多人的吃飯問題,國家先后組織了十幾萬部隊轉業官兵和50余萬城市青年來此開發,累計開墾出3000萬畝耕地,每年可生產商品糧70億公斤,按每人每年百公斤口糧計算,可供京、津、滬城市人口吃1年多,“北大荒”因此被人們稱為“北大倉”。

在一陣改造大自然、誓把荒原變良田的熱浪過后,北大荒的林地面積和濕地減少了一半多,原始生態遭到了嚴重破壞,大自然無情地向人們開出了一個巨額“罰單”:旱澇災害頻繁、江河泛濫、水土流失、風蝕沙化嚴重,許多野生動物被迫遷徙。

賓縣1994年7月的一次洪水就有8萬畝耕地被淹沒,20多個村屯被整體沖毀。“當時,我們這里連續下大暴雨。13號這天,我眼看著白晃晃的水忽然從房前的大溝涌過來直奔我家,眨眼間水就從門、窗戶沖進來淹沒了炕沿,逼得我們只好搬家。”賓縣賓安鎮農民閆永剛說起當年發大水的情景仍心有余悸。

杜蒙縣程地房子村因生態環境惡化而被迫整體遷移。村民們在淚水中離開了曾經水美魚肥的家園,這個有著70年歷史的程氏村落,被肆虐的風沙無情地吞沒了。

失去了森林植被的庇護,風蝕、水刷使原本平整的黑土地變得千溝萬壑。明水縣繁榮鄉民富村,有一條寬足有50米的大侵蝕溝橫在村頭,一眼望不到頭。當地村民說,幾年前,這條溝一步就能跨過去,想不到這么快就被沖刷成了這樣。來自黑龍江省水利廳的資料觸目驚心:全省已有140萬畝耕地在14萬條侵蝕溝的沖刷下消失了。

曾肥得流油的土地因水土流失和嚴重沙化而日益貧瘠。黑土層由七八十厘米厚變成二三十厘米,顏色也開始變黃,成了“破皮黃”、“火燒云”。黑土區表層每年流失達0.5至1厘米,地力明顯下降,全省每年因此減產糧食達25億公斤。

東北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副院長周連仁為此驚呼:黑土區形成1厘米表土需要400年時間。如果任其流失,再過50年黑土層將流失殆盡,“北大倉”將名存實亡!

說起當年的困惑,查哈陽農場副場長譚文輝顯得有些激動:“我們一直以開荒為國家生產糧食而自豪,可看到林子少了,鳥獸走了,沙塵暴來了,地也越種越薄,都快不打糧了,就心里發慌。這樣下去,連自身生存都成了問題,拿什么來實現可持續發展,造福子孫?”

面對接踵而來的生態危機和大自然開出的巨額“罰單”,北大荒人開始明白了一個早該明白的道理:大自然的賜予不是取之不盡的。欲取之,必予之。森林和人類唇齒相依,要盡快改善“北大荒”的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除了停止開荒,退耕還林,恢復植被,已別無選擇。

構筑“生態屏障”拯救“北大倉”

2001年,是“北大荒”生態建設史上值得銘記的年份。這一年,黑龍江省委、省政府做出了一項遠比當年開發“北大荒”意義更為深遠的戰略決策:停止濕地開荒,拯救黑土地,大力推進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退耕還林!將黑龍江省建設成生態省,為在我國糧食生產中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北大倉”構筑一個持久的“生態屏障”。

按規劃,從2001到2010年,黑龍江將把全省1494萬畝超坡耕地、沙化耕地和低產田全部退耕還林,在宜林的荒山荒地造林1500萬畝。10年后,“北大荒”將新增林地3000萬畝,實現退耕還濕地300萬畝。

事關“北大倉”生存!全省13個地市的51個縣市區和農墾、森工系統迅速行動,數十萬北大荒人投入到退耕還林、荒山造林的熱潮中。859農場的家庭農場主葛柏林說:“我當年曾和許多知青一起上山砍樹開荒,欠下了一筆不小的生態賬。大批知青返城時,我自愿留了下來,就是為了還賬。現在,我已完成退耕還林1995畝,占承包耕地面積的1/4。我今年58歲了,要在有生之年栽100萬棵樹。”

面對黑土地上興起的退耕還林熱,黑龍江省的各級領導興奮中不乏冷靜。他們深知,種樹不同種莊稼,要經數年乃至數十年才能見效。如果不在政策上和資金上給予保證,群眾退耕還林的積極性很難持久。

省林業廳造林處副處長潘凌安介紹說,為讓農民得到實實在在的效益,保證退耕還林“退得下、還得上、穩得住、能致富、不反彈”,他們將國家為此專項投資的10億元錢作資金保障,林業部門從苗木管理、造林技術、林木管理到政策兌現,提供配套的服務。堅持以“林權是核心,給糧是關鍵,種苗要先行,干部是保證”為指導原則,嘗試用“林藥間種”、“林草間種”等辦法保證了農民利益,促進了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和質量提高。

“退耕造林政策好,每畝地一次給我們補助苗木款50元,還分糧食。過去我們種玉米遇見好年頭,畝收入也就100元左右,現在每畝退耕還林的補助就達到了這個數,樹木成材后還可以轉讓,這是一筆好賬呀!”如今,像這樣算賬的農民僅林口縣就有1.2萬人,他們已扔掉鋤頭、鐮刀,真心實意地實施退耕還林。

紅旗嶺農場副場長姜春義說:“我們場有6萬畝農田是在濕地上開墾的,這些農田大都十年九澇。前年,我們下決心將其全部退耕還濕地,并為此投資了1000多萬元,把居住在此的兩個生產隊的居民全部搬走。”

“北大荒”又現生機

采訪中,記者發現,“北大荒”上每一個綠色生命的誕生,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正是無數北大荒人這可貴的生態意識和自覺行動,使黑龍江的生態省建設規劃和退耕還林規劃逐步變成看得見的茫茫林海。來自省林業廳的統計令人欣喜:到目前為止,全省已完成退耕還林633萬畝。

東北林業大學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學科建設負責人陳祥偉教授說,每15畝成熟林地涵養的水分為3300噸。按此計算,10年后,黑龍江的3000萬畝林子作為“綠色水庫”,至少等于為“北大荒”增加了一個容量為900億噸的大水庫。而作為“生態屏障”,它對“北大倉”這個國家最大的商品糧基地所產生的影響將不可估量。

事實上,這些新增的綠色生命,正在為防止黑土地水土流失、調節氣候、減少風沙旱澇災害、改善“北大荒”的生態環境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北大倉”的穩產高產和糧食品質提高上所產生的影響令人振奮。

省農委綜合處處長喬延春十分肯定地告訴記者:退耕還林后雖然耕地少了,但全省糧食的總產量并未因此減少。因為退的主要是不宜耕種的低產田,退耕后生態環境改善促進了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近3年全省糧食總產一直穩定在250億公斤以上,商品率為65%。其中,黑龍江墾區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已達100億公斤,成為全國最大的綠色食品生產基地。

拜泉縣530萬畝耕地中水土流失曾占97.4%,實施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以來,通過構建生物水庫、土壤水庫、工程水庫和分區治理,全縣森林覆蓋率由上世紀70年代末的3.7%提高到22.8%,一半以上耕地水土流失得到治理,農村人均收入由治理前的不足百元上升到2000元以上,走上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因此獲得國際生態工程一等獎。

生態環境改善使“北大荒”又現生機。在三江平原,過去一些因開荒消失的濕地開始恢復,呈現出水豐林美、鳥鳴鹿歡、野生動物頻繁出沒的喜人景象。

過去多年不見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鸛、丹頂鶴開始在低空飛翔;久違了的狍子、馬鹿又在林中奔跑;連世界瀕危的野生東北虎近年來也頻頻和人遭遇……林業保護專家調查后發現,三江平原的野生動物已由3年前的168種增加到現在的224種。

我國第一個濕地和鶴類自然保護區扎龍,今年回歸筑巢的丹頂鶴達70多巢,比去年增加了30%。由于生態環境改善,安邦河濕地自然保護區已成為東北亞鳥類重要繁殖地和遷徙地。

年過70的“老墾荒”李軍感嘆道:“看到眼前這一切,讓我又想起當年的‘北大荒”。

在東北三省和內蒙古東部,有一片被山嶺環繞的我國最大的平原——東北平原。東北平原又大體上可分為三部分:位于黑龍江和烏蘇里江之間的一塊,主要是由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沖積形成的,所以稱為三江平原;南部的一塊主要是由遼河沖積而成的,稱為遼河平原;中間的一塊,是東北平原的核心部分,主要是由松花江和嫩江沖積而成的,稱為松嫩平原。東北平原的北部開發比較晚,特別是松嫩平原的北部和整個三江平原,直到解放前還是一片長滿野草的大荒原,這就是歷史上被人們稱為“北大荒”的地方。

“北大荒”的土地十分肥沃,遼闊的原野上到處都是“一腳踩得出油”的黑土,有機質十分豐富,被譽為“土中之王”。為什么這里能有這么肥沃的土壤呢?原來,這里的夏季溫暖,降水豐沛;冬季長而且寒冷,蒸發量小,所以空氣濕度較大。土壤中的水分比較充足,這就使草類生長得十分茂盛。大量的草本植物為土壤提供了豐富的有機質。冬季里土地封凍,土壤中的有機質慢慢腐爛分解,形成大量的腐殖質。日積月累,豐富的腐殖質就把厚達一米的土層染成黑油油的顏色,形成了肥沃的黑土。但是,三江平原地勢低平,大部分在海拔50米以下,排水不暢,加上氣溫低,水分蒸發緩慢,地下又有不透水的黏上層,不利于地表水下滲,所以形成了大面積的沼澤地。在黑暗的舊社會,“北大荒”的肥田沃土得不到開發和利用,大片的沼澤地更是一片荒涼。“北大荒,北大荒,又是兔子又是狠,光長野草不打糧。”這是解放前“北大常的真實寫照。

新中國建立后,國家對“北大荒”進行了有組織的開發。從1958年起,北大荒進入了大規模開發時期。數萬名解放軍復員官兵、知識青年和革命干部,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懷著保衛邊疆、建設邊疆的豪情壯志來到“北大荒”。他們爬冰臥雪,排干沼澤,開墾荒原,建立了許多國營農場和軍墾農場,為國家生產了大批的糧食,把過去人跡罕至的“北大荒”,建設成為美麗富饒的“北大倉”,譜寫出“北大荒”開發史上燦爛輝煌的一頁。

如今,這里已經成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墾區還生產人參、鹿茸、貂皮等。另外,這里還有繼續開發的潛力。軍墾戰士和當地人民,決心在向現代化進軍的新長征中,進一步開發“北大荒”,把“北大荒”真正建成祖國現代化的農牧業基地。到那時,“北大荒”將更加美麗可愛。

北大荒,位于東經123°40′到134°40′,橫跨11個經度;從北緯40°10′到50°20′,縱貫10個緯度,總面積5.53萬平方公里。她的北部是氣度不凡的小興安嶺地區。西部是松嫩平原區。嫩江從伊勒呼里山千里南下,與松花江雙水合流。東部是著名的三江平原區。黑龍江一瀉千里,松花江九曲十折,烏蘇里江溫和恬靜。三條水脈在平原深處幽然相會,東流到海。浩瀚的興凱湖依傍其旁,秀麗的完達山橫貫其中。平均海拔54米,萬分之一的坡降構成罕見的平坦地勢。千里沃野上,北大荒人耕種的水稻、小麥、大豆、玉米成方成片,一望無邊。這里是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土質肥沃,有機質含量平均在3———5%之間,有的地區高達10%以上。因此,這里有“捏把黑土冒油花,插雙筷子也發芽”的美稱。北大荒有豐富的水利資源,地表江河縱橫,地下水量可觀,大氣降水充盈,極為適宜農業發展。2912萬畝耕地,,以盛產小麥、大豆、玉米、水稻等糧食作物,馳名全國。北大荒現有林地250萬畝、草原616萬畝、水面372萬畝。在利用資源、保護資源、良化資源的進程中,北大荒正在呈現土變更,黑土生金;水變清,清流千里;樹變綠,綠滿青山的動人景象,成為一座綠色的寶庫。

北大荒指的是哪里?

東北那嘎達吧
廣義上指東北~
現在的黑龍江就是以前的北大荒

北大荒是現在的哪個城市?

北大荒是現在的哪個城市?
沒有這個城市。只是統稱。以前的黑龍江。
北大荒是原來黑土地的統稱,也就是現在的黑龍江大部分地區
不 是那個城市。那是對東北黑龍江一帶的大概的稱謂

相關推薦:

著作權轉讓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內容)

最新立法法全文(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2023修正)

上訴狀怎么寫(上訴狀的訴訟請求怎么寫)

婚內經營性債務屬于共同債務嗎(婚內經營性債務屬于共同債務嗎)

涉外民事訴訟程序的原則(涉外訴訟的原則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