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語: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是出自《孟子》里的一句話,譯為: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當今這個世界上,除了我還有誰呢?下面是由我整理的關(guān)于舍我其誰的文言文及翻譯。歡迎閱讀!
【原文】
孟子去齊,充虞路問曰:“夫子若有不豫①色然。前日虞聞諸 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p>
曰:“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 者③。由周而來,七百有余歲矣。以其數(shù),則過矣;以其時考之, 則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 其誰也?吾何為不豫哉?”
【注釋】
①豫:快樂,愉快。
②不怨天,不尤人:這是引孔子的話,見《論 語-憲問》。尤,責怪,抱怨。
③名世者:有名望而輔佐君王的人。
【譯文】
孟子離開齊國,充虞在路上問道:“老師似乎有不快樂的樣子。 可是以前我曾聽老師您講過:‘君子不抱怨上天,不責怪別人?!薄?/p>
孟子說:“那是一個時候,現(xiàn)在又是一個時候。從歷史上來看, 每五百年就會有一位圣賢君主興起,其中必定還有名望很高的輔 佐者。從周武王以來,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七百多年了。從年數(shù)來看,已 經(jīng)超過了五百年;從時勢來考察,也正應(yīng)該是時候了。大概老天 不想使天下太平了吧,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當今這個世界上,除 了我還有誰呢?我為什么不快樂呢?”
【讀解】
這一段話不分名言卻不少。它所表達的孟子的思想感情是 極復(fù)雜的。有些像告老還鄉(xiāng)歌,又有些像解甲歸田賦。
孟子的學(xué)生是很不錯的,在這時深知老師的心情,于是了引用 老師平時所說的“不怨天,不尤人”來加以勸慰。老師也是很不錯的,坦率承認“彼一時,此一時也。”人非圣 賢,怎么可能沒有自己的情緒呢?所以,平時說“不怨天,不尤 人是對的,可一旦事情真正落到自己頭上,有抱怨情緒也是可 以理解的。
接下來,孟子話說天下大勢,實際上也向?qū)W生解釋了自己不 愉快的原因?!拔灏倌瓯赜型跽吲d,其間必有名世者?!边@是孟子 的政治歷史現(xiàn),成為名言,對后世發(fā)生著深刻影響。按照這個觀 點推算,孟子的時代正應(yīng)該有“王者”興起了,可孟子周游列國, 居然沒有發(fā)現(xiàn)這樣的“王者”,好不容易遇到齊宣王,看來還有些 眉目,可最終還是斗不過那些“賤丈夫”,自己沒有能夠說服齊宣 工實施“王天下”的一套治國平天下方案。
沒有“王者”,“名世 者”又怎么顯現(xiàn)出來呢?而孟子分明覺得自己就正應(yīng)該是那“名 世者”,所以才有如許惆悵,如許,閻然。又怎能“不怨天,不尤 人”呢?所以他說“大概老天不想使天下太平了吧”,反過來又自 我安慰說,如果老天還想使天下太平,“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這樣一想,也就沒有什么不快樂了?!拔岷螢椴辉ピ眨俊迸c其說是 對學(xué)生充虞的回答,不如說是自我解嘲更準確些。
“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大有孔子所說“天生德于予,桓 她其如子何?”(《論語·速而》)的味道。其底蘊是一種“以天下 為己任”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當然,孟子的表達是有憤激情 緒的,因此也成為后世批判孔、孟之道時的靶子之一,認為他不 可一世,狂妄到了極點。要說狂妄,偉大的人物從內(nèi)心來說總是 那么一點點的。如果要脫離開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來加以定罪,那孟 子當然也就難辭其咎了,因為他畢竟說過那樣一句話?。?/p>
【原文出處】
賈誼論
蘇軾〔宋代〕
非才之難,所以自用者實難。惜乎!賈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古之賢人,皆負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萬一者,未必皆其時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觀賈生之論,如其所言,雖三代何以遠過?得君如漢文,猶且以不用死。然則是天下無堯、舜,終不可有所為耶?仲尼圣人,歷試于天下,茍非大無道之國,皆欲勉強扶持,庶幾一日得行其道。將之荊,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齊,三宿而后出晝,猶曰:“王其庶幾召我?!本又蝗虠壠渚?,如此其厚也。公孫丑問曰:“夫子何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誰哉?而吾何為不豫?”君子之愛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與有為,而可以無憾矣。若賈生者,非漢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漢文也。
夫絳侯親握天子璽而授之文帝,灌嬰連兵數(shù)十萬,以決劉、呂之雌雄,又皆高帝之舊將,此其君臣相得之分,豈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賈生,洛陽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間,盡棄其舊而謀其新,亦已難矣。為賈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絳、灌之屬,優(yōu)游浸漬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舉天下而唯吾之所欲為,不過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談之間,而遽為人“痛哭”哉!觀其過湘,為賦以吊屈原,縈紆郁悶,趯然有遠舉之志。其后以自傷哭泣,至于夭絕。是亦不善處窮者也。夫謀之一不見用,則安知終不復(fù)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變,而自殘至此。嗚呼!賈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識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遺俗之累。是故非聰明睿智不惑之主,則不能全其用。古今稱苻堅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盡斥去其舊臣,而與之謀。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備論之。亦使人君得如賈生之臣,則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見用,則憂傷病沮,不能復(fù)振。而為賈生者,亦謹其所發(fā)哉!
【完整翻譯】
人要有才能并不難,要使自己的才能施展出來實在不容易。可惜啊,賈誼雖然能夠做帝王的輔佐之臣,卻未能施展自己的才能。
君子要想達成長遠的目標,就一定要等待時機;要想成就偉大的功業(yè),就一定要能夠忍耐。古代的賢能之士,都有建功立業(yè)的才能,但有些人最終未能施展其才能的'萬分之一的原因,未必都是當時君王的過錯,也有可能是他們自己造成的。
我看賈誼的議論,照他所說的規(guī)劃目標,即使夏、商、周三代的成就又怎能超過他呢?遇到像漢文帝這樣的明君,尚且因未能盡才而郁郁死去,照這樣說來,如果天下沒有堯、舜那樣的圣君,就終身不能有所作為了嗎?孔子是圣人,曾周游天下,只要不是極端無道的國家,他都想勉力扶助,希望終有一天能實踐他的政治主張。將到楚國時,先派冉有去接洽,再派子夏去聯(lián)絡(luò)。君子要想得到國君的重用,就是這樣的殷切。孟子離開齊國時,在晝地住了三夜才出走,還說: “齊宣王大概會召見我的。”君子不忍心別離他的國君,感情是這樣的深厚。公孫丑向孟子問道:“先生為什么不高興?”孟子回答:“當今世界上(治國平天下的人才),除了我還有誰呢?我為什么要不高興?”君子愛惜自己是這樣的無微不至。如果做到了這樣,還是得不到施展,那么就應(yīng)當明白世上果真已沒有一個可以共圖大業(yè)的君主了,也就可以沒有遺憾了。像賈誼這樣的人,不是漢文帝不重用他,而是賈誼不能利用漢文帝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p>
周勃曾親手持著皇帝的印璽獻給漢文帝,灌嬰曾聯(lián)合數(shù)十萬兵力,決定過呂、劉兩家勝敗的命運,他們又都是漢高祖的舊部,他們這種君臣遇合的深厚情分,哪里只是父子骨肉之間的感情所能比擬的呢?賈誼不過是洛陽的一個青年,要想使?jié)h文帝在一朝一夕之間,就完全拋棄舊有的規(guī)章制度,采用他的新主張,也太困難了。作為賈誼這樣的人,應(yīng)該上面取得皇帝的信任,下面取得大臣的支持,對于周勃、灌嬰之類的大臣,要從容地、逐漸地和他們加深交往,使得天子不疑慮,大臣不猜忌,這樣以后,整個國家就會按自己的主張去治理了。不出十年,就可以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怎么能在頃刻之間就突然對人痛哭起來呢?看他路過湘江時作賦憑吊屈原,郁結(jié)煩悶,心緒不寧,表露出退隱的思想。此后,終因經(jīng)常感傷哭泣,以至于早死,這也真是個不善于身處逆境的人。謀劃一次沒有被采用,怎么知道就永遠不再被采用呢?不知道默默地等待形勢的變化,而自我摧殘到如此地步。唉,賈誼真是志向遠大而氣量狹小,才力有余而見識不足。
古人有出類拔萃的才能,必然會不合時宜而招致困境,因此沒有英明智慧、不受蒙蔽的君主,就不能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作用。古人和今人都稱道苻堅能從草野平民之中起用了王猛,在很短時間內(nèi)全部斥去了原來的大臣而與王猛商討軍國大事。苻堅那樣一個平常之輩,竟能占據(jù)了半個中國,這道理就在于此吧。我很惋惜賈誼的抱負未能施展,所以對此加以詳盡的評論。同時也要使君主明白:如果得到了像賈誼這樣的臣子,就應(yīng)當了解這類人有孤高不群的性格,一旦不被重用,就會憂傷頹廢,不能重新振作起來。像賈誼這種人,也應(yīng)該有節(jié)制地發(fā)泄自己的情感呀,謹慎的對待自己的立身處世啊!
舍我其誰的拼音是shě wǒ qí shuí。
引證:
我嫡孫也,欲立太子,舍我其誰!此在相國一言耳?!稏|周列國志》第七九回
武宗立,政柄之歸,必于李德裕,此屈伸之勢所必然者也。德裕即無內(nèi)援,而舍我其誰?——(清)王夫之《讀通鑒論·唐武宗一》
由于這一措施的成功和在軍事上的連續(xù)勝利,使他(孫傳庭)變得十分自負和驕傲,常有“剿平流寇,舍我其誰”的想法?!ρ┷蟆独钭猿伞芬痪硎徽?/p>
出處:
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孟子·公孫丑下》
句子:
1、初生牛犢,盡顯神威當仁不讓,舍我其誰挑戰(zhàn)極限,身先神顯風光正茂,出類擾萃。
2、如欲平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
3、高素質(zhì)的專業(yè)管理,體貼入微的優(yōu)質(zhì)服務(wù)至尊享受,舍我其誰。
4、一種舍我其誰的王者風范,一種胸有成竹的瀟灑氣度,那就是霸氣側(cè)漏。
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君臨天下,勢在必得,天下王座,舍我其誰。
6、他生活在盛世,在他的內(nèi)心整個大唐就是為他施展宏圖大志所準備的,就像孟子所說的夫欲平治天下,舍我其誰。
“舍我其誰”的意思是:意思是指除了我還有哪一個?形容人敢于擔當,遇到該做的事,絕不退讓。
1、讀音:shě wǒ qí shuí
2、詞性:通常在句中用作形容詞,修飾主語或賓語。
3、出處:出自《孟子·公孫丑下》:“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4、用法:復(fù)句式;作謂語、分句;形容人敢于擔當。
“舍我其誰”的近義詞介紹:非我莫屬
1、讀音:fēi wǒ mò shǔ
2、表達意思:指除我以外不能屬于任何人。
3、出處:出自 西漢·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以為非我莫屬也?!?nbsp;
4、用法:通常在句中用作定語。
5、例句:如果愛情可以壟斷,我希望你的愛非我莫屬。
舍我其誰的近義詞
1、大有人在
解釋】:形容某一種人為數(shù)不少。
【出自】: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隋紀煬帝大業(yè)十一年》:“帝至東都,顧眄街衢,謂侍臣曰:‘猶大有人在?!庵^向日平楊玄感,殺人尚少故也?!?/p>
【譯文】:皇帝到東都,看街道,對身邊的大臣說:還大有人在。意思就是說過去平定楊玄感,殺人還少的緣故。
2、不乏其人
【解釋】:乏:缺少;其:那,那些。那樣的人并不少。
【出自】:魯迅·現(xiàn)代《朝花夕拾·后記》:“但這種意見,恐怕是懷抱者不乏其人,而且由來已久的,不過大抵不敢毅然刪改,筆之于書。”
3、比比皆是
【解釋】:比比:一個挨一個。到處都是,形容極其常見。
【出自】:劉向·戰(zhàn)國《戰(zhàn)國策·秦策一》:“犯白刃,蹈煨炭,斷死于前者,比是也。”
【譯文】:侵犯利刃,生靈涂炭,上前拼死的,到處都是。
相關(guān)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