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污染侵權的免責事由主要有什么
環境污染侵權是指違反國家保護環境防止污染的規定,污染環境造成他人損害的行為。
所謂免責事由,是指行為人雖然在客觀上造成了環境污染危害,但是由于存在不可歸責的理由,法律規定可以不承擔民事責任的情況。
由于免責條件實際上界定了行為人承擔環境侵權民事責任的范圍,所以免責條件必須有法律的明確規定。
從我國《環境保護法》和其他環境保護單行法的規定看,免責事由有三項:
1、不可抗力。需要同時滿足兩個條件才能免責:
一是不可抗力僅包括不可抗力中的自然原因;
二是對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及時采取了合理措施仍不免損害。
2、第三者過錯造成損害后果。
一是要當事人采取了合理措施仍不能避免損害;
二是加害人要對第三人過錯舉證;三是這種免責條件適用于一般的環境污染損害。
3、其他免責事由。戰爭行為引起海洋環境污染,為免責事由;
負責燈塔或者其他助航設備的主管部門在執行職責時的疏忽或者其他過失行為造成海洋、水污染損害的,為免責事由;損害是由于受害人的自身責任引起的,在水污染的場合,為免責事由。
只要其中具備上述事由之一,致害人就可以免予承擔環境侵權的民事責任。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二十九條,因污染環境、破壞生態造成他人損害的,侵權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環境侵權無過錯責任原則
環境侵權是侵害環境的一種犯罪行為。這種行為會對我們的生活乃至生命都有一定的影響。所以,國家有專門的環境法進行約束。下面就由我為大家整理有關環境侵權無過錯責任原則的相關內容。以供大家閱讀,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一、環境侵權無過錯責任的內涵 無過錯責任又稱嚴格責任,是指不問行為人主觀上是否存在過錯,受害人只要證明行為人實施的行為和損害后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行為人就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在侵權法中,適用無過錯責任的侵權行為,并不是行為人主觀上不存在過錯,而是其主觀上的過錯對于侵權行為的認定不產生影響。根據我國《侵權責任法》第7條和《民法通則》第106條第3款的規定,我國在立法上采取了第一種概念界定。環境侵權無過錯責任原則是指環境法主體就其環境開發利用行為造成的人身或財產損害后果依法承擔損害賠償責任時,不考慮其是否存在主觀過錯的歸責原則。在環境侵權中,我們應從以下三個方面理解無過錯責任原則:一是行為人實施了污染環境的行為;二是存在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害事實;三是污染環境的行為和損害事實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二、環境侵權無過錯責任原則的合理性依據 環境侵權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有其理論支持,主要存在以下幾種學說:報償主義、危險主義、公平主義、風險分擔主義等幾種。 報償主義是指獲利者對失利者的報償。報償就是污染企業從自己的獲利中對污染受害者所受損失的補償,就像工業事故中的雇主從自己的利潤所得中對事故的受害者,往往也就是企業利潤的創造者所遭受的損害給予補償一樣。危險主義的基本觀點是誰制造了危險誰就應對危險的后果負責。余*軍先生:“從事危險活動的侵害者制造了危險、能夠控制危險,且因此危險活動獲得了較大利益,因此由其承擔責任合情合理。”這種觀點的“情理”是危險與后果同歸。公平主義主是指既然損害已經發生或客觀存在,就應該有承擔者,而讓無端受害的“被害人”承擔是不公平的,應該由環境行為人即一般都是企業來承擔。因為站在無端受害者這種不應承受環境損害的人們對面的就是這些行為者,就是通過實施給受害者帶來損害的行為而獲利的企業等。風險分擔主義主張把由環境行為給受害人造成的侵害返歸行為人,再由行為人轉嫁給社會。所謂分擔是通過損害回溯,再由實施損害行為的人把補償損害的支出“分”散給社會。三、環境侵權無過錯責任原則的適用 伴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公害事故頻繁發生,使得無過錯責任很快被引入環境侵權領域之中,在環境侵權領域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時還需要考慮以下相關因素。 1、無過錯責任原則中受害者過錯的考量 環境侵權無過錯責任原則中關于受害者過錯的考量主要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認為,無過錯責任只是不考慮加害者的過程,但卻“并不意味著也不考慮受害人的過錯,因為受害者的過錯對侵權責任的范圍有一定影響。”另一種觀點:無過錯責任類似于絕對責任,“不僅不考慮加害人的過失,也不考慮受害人的過失。”筆者認為在受害人過錯的情況下,如果不考慮受害人的過錯而將責任全部市價與加害方,與“受害人致害”這一免責條件先矛盾,而且對致害一方過于嚴酷,將打消企業生產的積極性,不利于我國經濟的發展。 2、無過錯責任原則下的環境侵權責任免責事由 在實行無過錯責任的情形下,加害人有權依照法律規定的抗辯事由主張免免除或減輕賠償責任。免責事由一般包括不可抗力、第三方致害和受害人過錯等情形,這在我國相關民事立法和環境立法中均有體現。環境損害賠償中的“不可抗力”和民法中的“不可抗力”在免責內容和使用條件上均存在差別。在免責內容方面,我國《民法通則》153條規定的“不可抗力”除了自然災害還包括戰爭、政府行為等因素,但在環境損害賠償領域,處于對受害者利益的保護,“不可抗力”僅被限定為“自然災害”。在使用條件方面,環境損害賠償領域強調自然災害致害原因的完全性,并要求加害者采取措施的及時性和合理性。即如果致害后果是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共同造成的,加害人的損害賠償責任就不得完全免除;如果在自然災害發生后,加害人本來能夠采取措施以避免給受害人造成損害的更大的損害,但卻未采取合理措施,因而對受害人造成了更大的損失,則加害人應當對此造成的擴大損害部分承擔賠償責任。四、我國法律對環境侵權無過錯責任原則的規定 無過錯責任是對現代工業和科技發展產生的對人的巨大危險的一種法律和道德的回應。一般認為,最早的無過錯責任的立法肇始于德國1838年頒布的《普魯士鐵路法》。隨后各國競相效仿,紛紛將無過錯責任作為環境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之一。 我國在環境保護中也引進了無過錯責任原則。《民法通則》第106條規定:“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這是關于侵權無過錯責任歸責原則的規定,即無過錯責任歸責原則的適用范圍,由法律具體規定。1982年的《海洋環境保護法》第42條規定:“因海洋環境污染受到損害的單位和個人,有權要求造成污染損害的一方賠償損失。”據相關學者考證,這是我國最早對環境侵權歸責原則明確采用無過錯責任原則的法律規定。1992年頒布的《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中的74條規定:在訴訟中,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但在下列侵權訴訟中,對原告提出的侵權事實,被告否認的,由被告負責舉證:...3因環境污染引起的損害賠償訴訟。”《水土保持法》第三十九條第一款規定:“造成水土流失危害的,有責任排除危害,并對直接受到損害的單位和個人賠償損失。” 有良好的環境可以使得人身心愉悅,能夠更好的處理各種事項。環境需要我們大家共同來維護。但是還是有勛章系破壞的行為。
排污要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思澤達環保——全球水環境治理專家
為你專業解答:企業為了節約生產成本,降低環保支出,往往會偷排污水、廢棄等污染物,既危害了周邊居民的身體健康,也損害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因此,當企業偷拍污水、廢棄風污染物時,必然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按照現行的法律規定,企業偷排污水,要承擔下列法律責任:
1、民事賠償責任:企業偷排污水造成第三人損失的,應該承擔侵權損害賠償責任,賠償受害人的損失。
如企業違法偷排污水,造成江河下游養殖魚死亡的,養殖戶可以要求企業賠償損失。如果是多企業違法排污,造成損害的,可以要求相關企業共同承擔賠償責任。如果就賠償事宜協商不成時,受害人可以收集證據資料,到法院起訴索償,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身的合法利益。
2、行政責任:企業偷排污水的,由環保部門等采取責令停業整頓、限制生產、罰款,并對企業直接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人員處于行政拘留。
一般情況下,居民發現企業偷排污水的,可以向當地的環保局舉報投訴,及時制止企業的違法行為,維護自身利益及當地環境不受損壞。這也是受害人要求企業賠償的重要談判籌碼,運用好了,往往非常利于索取賠償。
3、刑事責任:偷排污水,情節嚴重,涉嫌犯罪的,按環境污染罪定罪處罰。
根據刑法及相關司法解釋規定,違反國家規定,排放、傾倒或者處置有放射性的廢物、含傳染病病原體的廢物、有毒物質或者其他有害物質,嚴重污染環境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后果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也就是說,企業違法偷排污水,嚴重污染環境的,構成環境污染罪,需要被判刑坐牢。要是你發現有企業偷排污水,嚴重污染了環境,向環保局舉報投訴,準能讓企業及企業負責人受到相應的處罰。
相關推薦:
已經立案駁回起訴(立案駁回是什么意思)
經偵隊立案的條件(經偵立案必須滿足三個條件)
錢包丟了會立案嗎(錢包丟失報警有用嗎)
立案管轄依據材料(網上立案的管轄依據材料)
防礙公務立案標準(妨礙公務罪立案標準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