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起源》是當時達爾文在闡述生物進化理論基礎的一部生物學著作,他將二十多年對于生物的研究全部寫在了這本著作中,說明了他的生物進化觀點。達爾文認為物種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由低級到高級一步步發展而來的,適者生存,不適者就會被自然淘汰,自然選擇是進化的動力。達爾文認為,物種所保留的對自己有利的性狀會在以后的遺傳中發生變異,適應環境的有利變異將會保存下來繼續發展,不適應環境的不利變異就會被淘汰,生物就會滅絕,因此,哪怕是微小的變異,如果得到積累也會造成顯著的差異,于是形成該物種的亞種甚至是新的物種。
物種起源一書出版之后,隨即就被廣大民眾搶購一空,在當時的社會上引起了很大反響,從書中達爾文的觀點上來看,達爾文并未說人類的起源問題,事實上,《物種起源》是1859年發表并出版的,而有關于對人類起源的闡述是達爾文在1871年發表的《人類起源與性的選擇》一書中才提到了人類的起源問題。
在該書中,達爾文以物種起源一書的思想為基礎,首先肯定人類起源于動物,繼而運用“自然選擇、適者生存”的觀點來解釋動物逐漸演化成人的歷程。不過,達爾文所說的動物不是猴子。重要的事情一定要說三遍:
達爾文所說的動物不是猴子;
達爾文所說的動物不是猴子;
達爾文所說的動物不是猴子;
達爾文認為人是由猿進化而來的,他結合當時出土的猿類化石肯定了這一觀點,他還指出人類最親的親屬應該是類人猿,并闡述類人猿不應當與現今存在的猿類混淆,如今存在的猿類已經走上了各自發展不同的道路,與類人猿是不同的。
所以,達爾文從未說過人類是由猴子進化而來。
在達爾文提出生物進化論以后,后面的一百多年時間里,生物學家對進化論進行了大刀闊斧的增加與修改,逐漸形成了現代的生物演化體系,生物進化的源動力是基因突變,突變是隨機的,結果是有好有壞的;生物進化沒有高級、低級之分,能適應環境變化的生物就是王者;物種種類并不是一直遞增,而是有時多有時少;每一種生物都是由先前另一種生物演變而來,地球上的生物擁有一個共同的祖先。
無論是經典進化理論還是現代演化理論都未曾說人是猴子變來的,都沒有說過,所以以后不要動不動就“達爾文說人是由猴子變來的”、“進化論說人是由猴子變來的”,記住!他們都沒說過。
達爾文進化論并不是說人是從猴子演變過來的,而是從古猿演變過來的,猴子不是我們的直系祖先,而是我們的遠房親戚。現在我們看到的猿也是我們的祖先—古猿進化出的結果,此猿非彼猿,只是名字叫的相同而已.
大約在3000萬年,我們的祖先才變成歷史課本書上說的人猿總科,并開始分化。要注意這種分化是平行進化,進化是要適應環境的,有的猿喜歡在樹上蹦來蹦去,隨著時間的推移,手臂力量和彈性就越來越強,這就是長臂猿的進化方向。
靈長類動物的俗名里幾乎都帶猴,撇去狐猴、懶猴、眼鏡猴這些遠親,我們可以砍下“類人猿下目”這一簇子樹。這個單系群上有兩大類:闊鼻小目和狹鼻小目。闊鼻猴的鼻孔分開朝外,所有物種都生活在中南美洲,比如卷尾猴、蜘蛛猴等等,所以又叫“新世界猴”。狹鼻猴的兩個鼻孔緊挨著,開口向下,又包括兩類,一類是有尾巴、生活在亞非的“舊世界猴”,另一類是沒有尾巴的“猿”——也就是長臂猿科和人科,我們人類當然是屬于人科啦。
從這點來說,自然沒有意識刻意塑造猴子往更聰明的方向發展。只有被動適應環境巨變的猴子才能活下來。即便只有更聰明的猴子才能活下來,也不會成為人類了。因為猴子這一枝干的主干早已和人類的主干分裂了。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