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嫩草国产线免费观看_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观看_精品精品国产高清a毛片_六月婷婷网 - 一级一级特黄女人精品毛片

霸王別姬的原因是什么?項羽為什么會輸給劉邦?

首頁 > 移民2020-10-30 16:15:13

項羽為什么會輸給劉邦?

項羽作為楚霸王,手下也籠絡了一幫人才,可是有很多人最后都叛變了他,投奔了劉邦,在楚漢爭霸的幾年里,項羽損失了很多人才。

細說項羽手下的人才如:龍且 英布 季布 英布 欒布 鐘離昧 虞子期 亞父 彭越 周殷 韓信 陳平等人。其中叛變投靠劉邦的有:英布 陳平 彭越 韓信。這些人有的是一方諸侯有的是謀士,韓信更是被譽為“國士無雙”。

首先說韓信,韓信最初投奔項羽,在項羽手下擔任的職位是郎官,韓信多次給項羽獻計,項羽不予采納。最后韓信見在項羽處不被重用,就投奔了劉邦,在蕭何的極力保舉下韓信做了大將軍,北上伐趙收齊,漢朝的天下可以說有一半是韓信打下來的。可以說項羽失去了韓信這個人才已經輸了一半江山。

公元前209年,陳勝在大澤鄉起義,并立魏咎為魏王。于是,陳平辭別兄長,前往臨濟投奔魏王。后來又轉入項羽手下做謀土。過了多時,項羽攻占土地到黃河邊上,陳平前往投奔項羽,跟隨項羽入關攻破秦國。 后來因司馬欣背楚降漢,項羽遷怒于陳平。陳平不僅遭到了項羽的責備,而且他出的計謀項羽也不再采納。陳平覺得自己成了受氣包,說不定哪一天項羽還會殺他,尤其是他已看清了項羽是個魯莽武夫,最終是不可能取得勝利的,于是他掛印封金、偷偷地走了。陳平歸降劉邦后就用重金實施反間計,使項羽與范增之間互相猜忌,最后范增,氣得背上生了一個毒瘤,不久病死。項羽手下唯一的一個著名謀臣,竟被陳平略施小計就除掉了。

巨鹿之戰后項羽大破秦兵,不久劉邦攻入咸陽,秦朝滅亡。項羽大封功臣,英布作為項羽心腹被項羽封為九江王。不久劉邦手下隨和策反了英布,英布率軍攻打項羽,最后被項羽擊敗,后來劉邦又給了英布一些兵,在垓下之圍,英布也是殲滅楚軍的聯軍之一。

彭越是強盜出身,項羽進入關中,分封諸侯后,就回去了,彭越的部隊已發展到一萬多人卻沒有歸屬,項羽沒有給彭越適當的好處。劉邦在彭城戰敗,向西潰退,彭越把他攻占的城池又都丟掉,獨自帶領他的軍隊向北駐守在黃河沿岸。彭越得到劉邦的錢糧支援經常往來出沒替漢王游動出兵,攻擊楚軍,在梁地斷絕他們的后援糧草,史稱“彭越撓楚”。后來在垓下之戰中,劉邦用封王給地的許諾,集合了韓信 彭越 英布三人的主力,合力圍殲了項羽。

項羽為人比較豪邁,但是卻很吝嗇官位,殊不知手下人跟你都是圖個富貴,土地 財富 頭銜都是手段,劉邦運用的就比較靈活。

韓信 英布 彭越后來都不得善終,唯有陳平善終,正應征了那句話:兔死狗烹 鳥盡弓藏。也許他們也沒有想到跟著項羽也許不會撈到王座土地,但不至于丟了性命啊。

1.
項羽輸給劉邦的原因有很多,但是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項羽的政治水平以及戰略水平太低。
2.
整個楚漢相爭期間,天下最有才能的人有:張良、范增、陳平、韓信、黥布、彭越、蕭何。就這么幾個人。在這幾個中人,張良是在項梁未死時就跟著劉邦的,蕭何是劉邦起家時就跟著劉邦的。彭越則是中間派,一會幫項羽,一會幫劉邦,《史記》上說“且為楚,且為漢”。其他的范增、陳平、韓信、黥布開始時都是項羽身邊的人。然而由于項羽的政治水平太低,導致陳平、韓信最終棄他而去,黥布也被劉邦策反,范增也被他氣死了。其實項羽的政治水平從鴻門宴里就能看出來,劉邦說“有小人在大王面前說我的壞話。”項羽馬上就說“這是你自己的左司馬曹無傷跟我說的,要不然,我哪會這樣。”劉邦一回去就把曹無傷誅殺了。本來劉邦只是為了開脫自己,項羽笑笑就過了,不追究劉邦就算了,還把曹無傷供出去了,實在是政治水平太低了。
3.
項羽的戰術水平可謂是當世無敵,所攻者取,所擋者破。劉邦只要碰上項羽,基本只有沒命逃跑。但是項羽的戰略水平太低,他自始至終都沒有認識到自己真正的敵人只有劉邦一人而已,也只有劉邦有資格當他的敵人。所以他把很多的精力放在平定齊國上,屢平屢叛,而把后方交給曹咎、司馬欣、龍且這些人,結果就是項羽的后方屢屢被劉邦攻破。雖然項羽每次在后方被破后都能很輕松的打回來,但是始終沒有深入到劉邦的后方——關中。這樣的結果就是:項羽的后方始終是不穩定的,而劉邦始終有一個穩定的后方。相比較而言,劉邦的戰略一直很明確,就是打敗項羽。所以劉邦的主力一直在襲擾項羽的后方,并且派出偏師韓信出征北方,吞并了趙、齊,同時派出說客策反了原本聽命于項羽的黥布。由于亞父范增屢次進諫,要項羽挑了劉邦。于是劉邦就用陳平的計策,離間了項羽與范增之間的信任。其實范增是有遠見的,他認識到項羽的敵人是劉邦,并且他有辦法讓項羽最終戰勝劉邦,奈何項羽不聽。從項羽的戰績以及他在整個戰爭中的表現來看,可以得出結論,他的戰術水平是當世無敵的,但是他沒有高明的戰略眼光來指導他的進攻方向,最終在劉邦的狼群戰術下,耗盡了所有的力量而被打敗。
項羽輸給劉邦的原因:戰略方面;項羽始終無法有固定的后方補給,糧草殆盡,又猜疑亞父范增。其人絕對是當時首屈一指的戰術家,其軍隊的戰斗力遠非其他軍隊相比.但他不是戰略家和政治家。他的失敗是戰略上的失敗,更深一步是政治的失敗。性格方面;劉邦志向遠大,項羽鼠目寸光。這一點我們可以通過他們在勝利面前表現出的心態來證明。秦二世三年的十月,劉邦攻進了關中,后來項羽也進入了咸陽,他們獲得了推翻秦王朝的勝利。在這場勝利面前,劉邦和項羽的表現完全不同。劉邦不殺子嬰,約法三章,不受犒賞,秋毫無犯,而且退出秦王宮,還軍霸上。而項羽完全看不上劉邦,驕傲自滿、自以為是。
項羽又太重義氣和感情.他重義輕利且極重感情的人,自刎,到死都不忘成全朋友.所以他沒有殺劉邦.所以項羽的失敗完全是由于他個人的悲劇性格,他的君子之度,他的那種與生俱來的那種善的成分,可以說與那個連父親的肉都要分一杯羹的陰險奸詐的劉邦相比,項羽的失敗是注定的.
其一:項羽性格的因素。也許是出身名門的優越感,也許是以往的戰績帶來的成就感,這種種都讓項羽變得剛愎自用又盲目輕敵。再加上他本來就優柔寡斷,胸無城府,很容易就會被劉邦的花言巧語所蒙蔽。當年,在鴻門宴之中,只要項羽能夠當機立斷,除掉劉邦,那么等待項羽的就完全是不一樣的結局。可惜的是他不聽范增的勸諫,聽信劉邦的話,一意孤行,將劉邦放虎歸山,為日后的爭霸引來無窮的禍患。
其二:項羽不能慧眼識珠,身邊也沒有像劉邦那樣多的謀士良將。在劉邦手下的大將韓信本是項羽的部下。可惜項羽沒能發現他的才華,也沒有重用他,致使韓信轉投劉邦,成為日后牽制自己的一大障礙。另外,項羽的身邊真正能夠為他出謀劃策的只有范增。但是項羽卻中了劉邦的反間計,進而懷疑范增,棄而不用。這樣一來,項羽就猶如自斷一臂,又如何與劉邦相爭呢。
其三:項羽民心盡失。自古都是得民心者得天下,但是項羽曾屠殺秦降兵近二十萬,又在進軍咸陽后,大肆燒殺,這樣一來就導致民心盡失的結果。反觀劉邦與秦地百姓約法三章,維護百姓安定的生活,兩相比較之下,項羽的敗局似乎是可以預見的。

項羽為什么會輸給劉邦?

作業問題,請幫忙,謝謝!!!
一) 項羽不善于用人, 更不愿意封賞手下的將士.他吝惜每一顆將送給將士的封印.
二)項羽性格過于直率,城府不及劉邦
三)天命使然. 劉邦的叔父向張梁泄露重要的軍事秘密. 劉邦對亞父的建議不予理睬.還懷疑他通敵.
四)項羽是將才,但不是王才, 他當年大封諸侯. 把富裕之地,易守難攻之地封給了劉邦. 而劉邦附近的諸侯又不是項羽的特別親信. 更有甚者,他該封的沒有封,改大封的沒有大封.很多諸侯對此很不滿意
1、項羽滅秦后沒有順應歷史潮流,采取措施繼續加強國家的統一,而是逆歷史潮流而動恢復分封制,這就使得他分封諸王后不久就到處發生叛亂。正在他窮于應付時,劉邦的勢力很快強大起來。
2、項羽的軍隊比較殘暴,秦軍已經投降,他還擊殺活埋了20萬降兵。占領咸陽后火燒秦宮室。又不注意安撫百姓,廢除秦朝嚴刑苛法,百姓很是失望。劉邦則相反,一入咸陽,就與民約法三章,深得人民的擁護。“得人心者得天下”,這是劉邦戰勝項羽的很重要原因。
3、項羽不會識別人才,有才能的人(如韓信)轉而投向劉邦。他僅有的忠于他的范曾最后也離他而去。而劉邦則重用人才,他手下張良、蕭何、韓信被稱為“漢興三杰”。
4、劉邦注意建設鞏固的關中根據地,不斷向前線供應兵員和糧食,以致于能屢敗屢戰,直到取得最后的勝利。
以上幾點是項羽輸給劉邦的主要原因。
只有一條:劉邦會用人。他承認自己什么本事也沒有,但是,他善于任用各方面有才能的人。他說過,后勤管理,他不如蕭何,打仗不如韓信,出謀劃策不如張良;可是他能發揮這些人的作用。
項羽是孤家寡人,一介武夫,沒有起用一個能人。人才政策是決定勝敗的關鍵。
頂樓上,人才是關鍵,其他都細節問題。這個問題劉邦自己已經回答了:
《史記》高祖本紀:
高祖曰:“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讀過《厚黑學》嗎?項羽剛愎自用、婦人之仁害了他!
劉邦臉厚如城墻,心黑如鍋底,項羽無可比擬。
項羽為人自負,剛愎自用,意氣用事,不聽旁人意見,不會用人,最終成為孤家寡人。一身高強武藝卻只能孤軍奮戰,不能不說是種悲哀。

劉邦有很多問題,但是在重要的地方,恰恰能夠處理得好。譬如說,他能夠耐下性子聽取意見,懂得韜光養晦,在利益和權力之間懂得權衡,所以在和項羽兩軍對決的時候,可以犧牲手上的利益,而讓韓信和彭越都為自己所用,才能夠突出重圍,扭轉敗局。

所以,把握重要的問題,顯得更加重要。

總體總結下項羽為什么會輸給劉邦。

項羽力能舉鼎,又武功蓋世,最后竟然輸給了劉邦,還鬧得烏江自刎……誰來總結下,項羽為何會輸給劉邦。
在政治上幼稚,沒有足夠的手腕,單靠一身英雄氣是成不了大事的。也就是除了有本事外,還要臉皮厚,心黑才行,而項羽太過英雄,不屑為之!

我想項羽失敗是因為這個社會容納不下剛正不扼,性格直爽的人,現代的社會況且如此,更何況在古代呢!!!!
得志的總是小人,失禮的總是好人!!!阿諛奉承,虛情假意正是社會所需要的,而項羽正是因為不具備這些因數,所以他失敗了!!即使他失敗,也是光榮的!!!!!!名垂千古!項羽一生只敗過2場,一是攻齊不落,二是亥下圍。
要不是項伯連夜把項羽要殺劉邦的消息告訴張良,又不在鴻門宴上幫劉邦 劉邦就死定了,還有一次劉邦逃跑一陣沙塵暴救了他,這不是天意是什么?劉邦就是運氣好!`項羽輸在為人不圓滑,如果毒一點,劉邦就懸了。 總體來說,劉邦建立了漢朝,才有了漢武帝,霍衛兩大將軍擊退匈奴,把匈奴人趕的遠遠的,這是對后人做出的巨大的貢獻~~~~~
凡事都有好的一面和壞的一面! 項羽烏江自刎才成就了霸王別姬的悲劇----一段凄美的愛情.項羽最后說“天亡我 非戰之罪”,我認為有天命的因素,但還有一個更主要的原因他輸給了自己,他是自毀前程``
項羽出身貴族世家,據他的敵人評價他,是個非常講究貴族身份的人,對人高高在上卻又彬彬有禮,他很會打仗,所以起家很快,他也只會打仗,所以敗家也很快。剩下的,是他那貴族的氣質支撐著他在歷史的舞臺上依稀閃耀。
項羽從小不愿學文和劍,說那只能“一人敵”,他要學就學可以“萬人敵”的兵法。在進了咸陽后,殺子嬰焚皇宮。他極愛屠城,我猜測,他這樣做多半是出于抖威風。 他的榮譽感太強了,在以自己的好惡分封了各路頭領后,又自封西楚霸王,東回老家彭城。這種戰略的失誤和短視被謀士們強烈反對,他卻說,富貴不還鄉,等于衣錦夜行。
項羽是站著死的英雄,而不是跪著生的小人!
做人,他是干干脆脆的贏了劉邦
霸業,他是聲聲嘆息的輸了劉邦
項羽是個將才,而劉邦是個帥才,借韓信的一句話,劉邦是統十萬之眾,韓信統百萬之眾,但是劉能統韓信.
而恰恰,項羽是個統百萬之眾的人,但是,他統不了將!
統兵之才與統將之才相斗,先已經輸了!!
劉邦戰勝了項羽,這件事讓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這個劉邦怎么會戰勝項羽呢?項羽是個貴族,是個英雄。劉邦是個貧民,是個流氓。這個劉邦處處不如項羽,項羽的出身是相當高貴的,項羽的祖父叫做項燕,是楚國的名將。到了項羽父親,他們這一代,這個家族就開始破落。所以項羽早年追隨他的叔叔項梁逃難逃到吳中,就是現在江蘇省蘇州市的吳縣,不過項羽雖然是一個破落貴族,那還是貴族。所以項羽和劉邦不一樣,劉邦我們講過了,是沒有名也沒有字的,他叫劉季,是劉小的意思。項羽是正兒八經有名的,叫做項籍,也是有字的,叫項羽,也字子羽。所以項羽是一個貴族出生的人,項羽身上有那種貴族的高貴和高傲。項羽的軍事力量也很強,那可謂戰必勝,攻必克,所以稱之為西楚霸王。項羽本人的能力也很強,史書上說,他力能扛鼎,力大無比,但是不愛學習。《史記》的記載說他小時候,他叔叔先讓他學字,學書,學寫字,不成。去學劍,又不成。他叔叔就問他了,說你學寫字你也學不好,學使劍你也學不好,你要學什么?項羽說,這個學習寫字有什么用?以后擺個攤,代寫家書。學劍一人敵,我劍術再好,我就是殺一個人,我要學就學萬人敵,叔叔說那好你就學萬人敵吧,學兵法,學了一下,也不成器,又不學了。但是他能力還是很強,而且非常地勇敢,楚漢戰爭當中有一次有這么一個情況,就是兩軍對壘的時候,劉邦手下一個神劍手叫樓煩,劉邦就讓這個神劍手站在陣前,項羽那邊出來一個人,這個人一箭就射死了,再出來一個人,這個人一箭又射死了,連連射死了項羽手下好多的兵將,項羽大怒,自己出來了。出來以后項羽往那兒一站,吼了一聲,樓煩嚇得屁滾尿流,調頭就跑,跑進軍營當中再也不敢出來了。所以項羽這個人,個人魅力是沒有可說的。

所以在滅秦和楚漢戰爭中,項羽幾乎是戰必勝,攻必克,劉邦會干什么?劉邦的本事也還是司馬遷說的那四個字,“好酒及色”。喜歡酒色這就是他的本事,在整個滅秦和楚漢相爭的戰爭中,沒有一座城池是劉邦攻下來的,沒有一個計謀是劉邦策劃的,沒有一場戰爭是劉邦指揮的,劉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話,為之奈何?問張良,問陳平,問韓信,我怎么辦啊?

我們如果冷靜地做一個分析,我們發現,劉邦的勝利是有道理的。因為劉邦和項羽這兩個人有著完全不同的性格,正是這些性格決定了他們的命運和成敗。

劉項的第一點不同是劉邦志向遠大,項羽鼠目寸光。這一點我們可以通過他們在勝利面前表現出來的心態來證明。秦二世三年的十月,劉邦攻進了關中,接著后來項羽也進入了咸陽,他們獲得了推翻秦王朝的勝利,在這個勝利面前,劉邦和項羽表現完全不同。劉邦的表現我們在前面已經講過了,“不殺子嬰,約法三章,不受犒賞,秋毫無犯”。而且退出秦王宮,還軍霸上,這是一個了不得的舉動,這個舉動的意義范增看出來了,范增對項羽說:項王,劉邦這個人可不能小看,據臣所知,劉邦原來在沛縣的時候,是喜歡錢財,喜歡酒肉,喜歡女人的人,這樣一個人來到秦皇宮,看見數不盡的金銀財寶,美女珍饈,居然不動聲色,秋毫無犯,這么大的克制力,此其志不在小。他的志向一定是很大的,他能夠把這些東西都不放在眼里了,這個人是絕不可以小看的,項羽不聽,劉邦嘛,他有什么了不起,他“其志不小”又怎么樣?

項羽自己怎么做的呢?“殺子嬰,燒宮室,屠咸陽”。項羽很不好的一件事情,就是他每攻下一座城池,屠城。史書上的記載是四個字,“城無遺類”,就是他把一個城攻下以后,這個城里面沒有活口了,那肯定就是連婦女兒童都在屠殺之列。而且一把火燒掉了秦王朝的皇宮,這樣做是不得人心的。完全不動腦筋,就這么做了,做完了以后,這時候有人就出來勸說項羽,說咸陽這個地方是帝王之都,如果你想稱皇稱帝的話,應該“都咸陽”。但是這個時候秦的皇宮已經被他燒光了,沒地方住了,項羽一門心思想回家去,回他的老家去,于是就說了這樣的話,富貴而不還鄉,如衣錦夜行,什么叫做衣錦夜行呢?就是穿著漂亮的衣服,在黑不隆咚的晚上走。誰看得見呢?應該穿上漂亮的衣服,回家鄉去,這個叫做衣錦還鄉,衣錦還鄉這個成語就是從這兒出來的。于是項羽就把他從秦皇宮里面搜刮來的那些金銀財寶和那些大批的美女們裝上車子,浩浩蕩蕩地開回了彭城,就是現在的徐州。勸說他的人搖頭嘆息。說了這樣的話,說人家都說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然如此。什么叫做沐猴而冠?沐猴就是大獼猴,翻譯過來就是說,人家都說楚人是大猴子戴高帽子,果然如此。沐猴而冠這個成語就是從這兒來的,項羽聽到這個話以后,把這個人扔油鍋里去了,游說他的人雖然被項羽殺了,但是項羽奪取天下,稱王稱帝的機會也被項羽扔油鍋了去了。

那么我們再來看看他們在挫折面前的表現,這也是劉邦和項羽不同的第二點。劉邦冷靜沉著,項羽狂暴浮躁。楚漢戰爭當中有這么一件事情,就是兩軍處于對峙狀態的時候,項羽攻劉邦久攻不下,于是項羽就做了這么一件事情,就在軍前架起了一口大鍋,把劉邦的父親五花大綁推到了陣前,然后喊話,劉邦,你再不投降,我就把你爸下油鍋了。劉邦怎么說呢,呵呵,項老弟,別忘了,我們兩個在懷王手下的時候有個什么約定呢?約為兄弟,咱倆既然是兄弟,我爸就是你爸,你要是打算把咱們的爸爸煮了,別忘了給哥哥留碗肉湯喝。項羽沒辦法,下不了手。實際上項羽這個時候已經出了一個下策,因為你跟人家打仗你打不過人家,你把人家的爸爸放到鍋里去煮,這是種流氓手段。而項羽是一個貴族,貴族使用流氓手段這就是下策。何況你的對手是個流氓,你貴族使流氓手段來對付流氓,你對付得了嗎?所以我想當時的這個情況,一定是項羽一肚子窩囊氣,劉邦是一臉的嬉皮笑臉,我是流氓我怕誰,心理上你沒有戰勝人家。

我還可以舉一個例子,就是楚漢戰爭的最后一戰,當時項羽已經是四面楚歌了,重重包圍。這時候項羽就上馬,拔出劍來對周圍的人說,說我項某人起兵八年,打了五十多場戰爭,從來就沒有打敗過,今天這一場戰爭,看來老天爺是要亡我了。我是沒有什么錯的,天不容我,我也沒有辦法,現在我給你們打最后一仗,為君快戰,我們今天就痛痛快快打他一仗,讓大家看看是老天爺要亡我呢,還是我項某人沒本事。上馬!拿起劍來,騎上馬,一路廝殺,殺得痛快淋漓。你想?其他的一般的將領哪是項羽的對手,殺的尸橫遍野。漢軍全部退下了,這個時候項羽跳下馬來,拿著寶劍對他周圍的那些隨從說,怎么樣,哥兒們看看,怎么樣,這是什么?這是韓信批評他的典型的匹夫之勇。項羽總是搞不清楚自己的身份,你的身份是什么?你是領袖,是將帥,兵不在多而在精,將不在勇而在謀,這個道理他不懂,他老是逞他的個人英雄主義。你會殺人,你會殺敵,你會騎馬,你會射箭,這不過是一個好士兵,怎么會是好將軍呢?你有什么可炫耀的呢?而且在這樣的關頭,你要求的是決戰還是快戰呢?應該是決戰,決戰意味著什么?決戰意味著你還有扳回敗局的可能,你還有反敗為勝的可能,而快戰只圖一時的痛快,當然項羽這個形象很審美,很帥、很酷,很好看,沒有用啊,所以在挫折面前,他表現出來的心浮氣躁,而不是鎮定自若。所以由此可以證明他不是一個好的統帥。

以上說的是做事,再說做人。在做人方面,劉邦和項羽有什么區別呢?劉邦豁達大度,項羽氣量狹窄。劉邦這個人你別看他沒文化,你別看他大老粗,肚量是很大的,敢作敢為,豁得出去,劉邦年輕的時候不是當泗水亭長嗎?當時派遣了他一個任務,就是押送一批犯人到某個地方去。劉邦押著這些人走著走著,一不小心跑掉一個,走著走著,一不小心又跑掉一個,走到一個地方,劉邦一算,很跑了幾個,想想走到目的地,恐怕就跑光了。你說劉邦怎么辦?劉邦備下酒肉請這些囚犯們大吃大喝一頓,然后用劍把他們的繩子都解開,說你們現在干脆都跑光了算了,我也跑算了。結果是什么?結果是有些人跑了,有些人不跑,說我們干脆跟著你吧。豁得出去,我們說豁出去了,豁出去了,豁出去就能“了”。成大業成大事的人,一定是豁得出去的。

所以到了楚漢戰爭的最后關頭,劉邦的軍隊已經打到了楚國的境內,將和項羽在垓下會戰,韓信按兵不動,彭越按兵不動,英布按兵不動,劉邦約定他們一起來合圍,他們就不動身。這時候劉邦就問張良,說子房啊,看來這個天下也不是哪一個人的,我準備勝利以后把天下給分了,你看分給哪些人比較合適?張良說一個彭越,一個英布,一個韓信。彭越和英布本來是楚漢之間搖擺的,他現在傾向于漢,韓信本來是你手下的,他現在獨當一面,如果你把這個土地愿意分給他們的話,他們一定南下來合圍。劉邦說好,行,就跟他們約定了,勝利以后什么什么一塊地方給誰,什么什么地方給誰,給了給了,都給他們,不在乎。結果果然這幾支軍隊全部來了,把項羽團團圍住,予以消滅,大度。項羽呢,小氣。韓信就說,項王這個人婆婆媽媽,我們將軍士兵如果受了傷,他會自己拎著飯籃,到醫院去探視。流著眼淚,拉著你的手,拉家常,說長道短。可是我們有了戰功,他要封一個官爵,一顆印捏在手上,磨過來磨過去,方的變成圓的,他都不給人。小氣。

項羽的小氣表現在這樣一個例子上,張良原來是韓王韓成的人,后來因為韓王實力比較小,張良在滅秦的斗爭當中,他是受韓王的派遣幫助劉邦的,到了最后勝利以后,項羽分封諸侯的時候,韓王他也封了,但是不讓韓王之國,就是不讓韓王到自己的封國去,為什么呢?就是嫉恨韓王把張良去幫了劉邦,他就這么小心眼,最后還把韓王殺了。張良本來是很猶豫的,因為張良是韓國人,張良本來的目的是要恢復韓國,他是一個復國主義者。但是現在項羽硬是斷掉了他的后路,逼得他走到劉邦的陣營,死心塌地替劉邦出謀劃策來對付項羽,小心眼,小心眼就這結果。項羽這個為人實在是太小氣。

劉邦和項羽的第四點不同,就是劉邦心狠手辣,項羽兒女情長。劉邦這個人心是比較狠的,我們曾經講過,他在逃難的過程中,三次把自己的兒子和女兒扔下車子,為了自己逃命,他身邊的人,他一旦懷疑到誰,他可能不顧一切地要把他殺掉。劉邦晚年有一件事情,就是他病了以后,他突然懷疑樊噲,樊噲是不可以懷疑的,樊噲是呂后的妹夫,跟劉邦兩個用北方人的說法叫“擔兒挑”,而且在鴻門宴的時候,是由于樊噲挺身而出,救了劉邦一命,這樣的人他也懷疑,他突然就覺得,樊噲就是巴不得我死,然后下一道命令,交給陳平,“平至軍中,立斬噲頭”,陳平你拿著我的命令去,到了軍隊里去,你立馬就給我把樊噲的腦袋砍下來。這個事情最后沒做,后來劉邦死了,陳平到了樊噲軍中的時候,也覺得這個事情不能干,樊噲畢竟是呂后的妹夫,隨便好殺的。也是功臣,但這說明什么?說明劉邦這個人狠起來,他是真能下手的。

而相反項羽這個人顯得兒女情長,楚漢戰爭的最后的關頭,當項羽的軍隊被劉邦他們團團圍住的時候,項羽居然無心作戰,他坐在自己的軍帳中,再也不考慮戰爭應該如何進行。他惦記著兩件事情,一個是他的寶馬,一個是他的美人,他的烏騅馬,他的虞姬,該怎么辦,于是在他的帳篷里,點起了火把,設下了酒宴,項羽把虞姬請出來,自己拔劍舞,“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奈若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什么意思呢?小虞呀小虞啊,我可拿你怎么辦啊?唱著唱著流下眼淚,隨從們都不敢抬頭看,不敢仰視,一個將軍,一個統帥,一個霸王,在戰爭的最后關頭他想到的不是天下,不是戰爭,不是事業,是寶馬和美人。確實是兒女情長。所以項羽的這個性格博得了后世無限的同情,項羽實在是太有人情味了,太招女孩子愛了。恐怕當時的女孩子們,聽到這個消息都會發出嫁人要嫁項羽這樣的人了。而且項羽到最后,在烏江邊只剩下他一個人的時候,有一位亭長駕了一只船來接他,亭長說,項王,烏江之上,只有臣一艘船,請項王上船,臣渡項王到江東,還可以繼續為王。項羽說算了吧,想我項籍帶八千子弟兵過江而戰,現在無一人生還,就算我回到了江東,江東的父老鄉親們可憐我,還讓我做王,“吾何面目見之”?我有什么臉面去見他們,這就是有名的所謂“無顏見江東父老”,只有我這匹好馬,跟隨我多年,勞苦功高,我不忍心它遭到這種刀劍之災,請你把我這匹馬渡過去,然后自己步行,舉著劍繼續作戰,直到戰死。所以他留在歷史上冊頁里面的,是一個堂堂正正的男子漢大丈夫的英雄形象,博得后人無限的同情和景仰,李清照的詩說,“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而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一直是鼓舞人心的詩篇,所以我們很多人認為,在劉邦和項羽的這場斗爭中,項羽是英雄,劉邦是流氓,同情一直是給予項羽的。

但是我覺得這個事情也還要分析,這樣評價是不是很公平?也還值得討論。在我看來,劉邦也是英雄。這個問題我覺得應該分析,這個結論也可以討論,劉邦確實是心狠手辣,項羽也不少殺人,而且劉邦和項羽有一個重要的區別,就是項羽濫殺,劉邦不濫殺,項羽是濫殺無辜,屠城不說,“坑降卒”,人家投降了,項羽覺得不放心,挖一大坑,二十萬人,幾十萬人就活埋了,連夜活埋,這樣大規模的濫殺無辜,涂炭生靈,難道是值得肯定的嗎?

劉邦可沒有這樣殺過人,劉邦只殺他認為必須殺的人。有沒有冤殺,有,有很多冤殺的人,但是在劉邦看來,雖然是冤,但是非殺不可,因為為了鞏固他的政權,比方說彭越,彭越的被殺,就是冤殺,但是劉邦非殺他不可,因為他要建立一個劉姓的,一統江山的大漢王朝,他不能允許有異性王的存在,就是不能允許不姓劉的人稱王,建立自己的獨立王國,他必須把這些異性王的王國滅掉。作為他這個王朝政權的鞏固,這些事情是非做不可的,因此顧不上是冤還是不冤了,但是這樣殺的人,它的數量是非常有限的。而且即便在這個過程中,可以不殺的,也盡量不殺。彭越被殺了以后,他的人頭被劉邦掛在了城樓上,而且下了一道死命令,誰也不許替彭越收尸。因為彭越是以謀反罪被殺的,那既然是反賊,他的尸是不能收的,這個時候彭越的一個老部下叫做欒布的,從齊國出使回到京城,要向劉邦匯報工作。匯報的地方就是彭越的人頭懸掛的那個地方,于是欒布奏事彭越頭下,就是在彭越懸掛的人頭下面,向劉邦匯報工作,先把工作匯報了,這是公事優先,匯報了工作,完成了使命,交代了任務,欒布轉過來跪在彭越的人頭下放聲大哭,當著劉邦的面,劉邦勃然大怒,還有這樣不把朕的命令放在眼里的人,公然就這樣祭奠彭越,抓起來,扔油鍋里去,“烹之”。

欒布說可以,但是你讓我說一句話,說完一句話我就死,劉邦說你說,彭越說請陛下想想,彭王冤不冤?想當年,陛下和項羽爭奪天下,雙方處于對峙膠著狀態,彭王是陛下和項羽之外的第三種力量,那個時候彭王只要把自己的腦袋稍微往項王那邊歪一歪,現在天下就不是這個樣子了,你也不是皇帝。在關鍵的時候,彭王支持了你,幫助了你,你才有了天下。現在天下安定,四方太平,彭王和所有的普遍人一樣,也想回到自己的封地,去享受榮華富貴,安享晚年,你怎么就容不得他呢?僅僅因為他有一次生病請假沒有來報到,你就說他謀反你就把他殺了,有這樣對功臣的嗎?我欒布是彭王的人,跟著彭王出生入死,彭王對我恩重如山,現在彭王已經死了,我欒布活在世界上還有什么意思呢?我現在就死,我現在就去死。劉邦說站住,請你回來,欒大人,請你回來,我拜你為都尉。

也就是說劉邦他也有英雄惜英雄的這樣一種精神,他也為欒布的這種人格魅力所震服。這樣的人,這樣具有獨立人格的人,確實是一種具有人格魅力的、堂堂正正的男子漢大丈夫。什么是真正的男人,真正的男人就是具有人格精神和人格魅力的人。這種魅力是有凝聚力的也是有震懾力的,但是如果劉邦本人不是一個英雄的話,他也不會為欒布的這種精神所感動。 所以劉邦也是一個有著惺惺惜惺惺,英雄惜英雄的這樣一種精神的人,同樣劉邦也是一個有感情的人。他雖然心狠手辣,他雖然暗算和謀殺他的對手以及他認為對他有威脅的人,但他也不是鐵石心腸。

漢十二年十月,劉邦回到了自己故鄉沛縣,他把父老鄉親們全部召集起來,擺上了盛宴招待他們,酒過三巡,劉邦也拔劍起舞,吟唱了那首著名的大風歌,“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然后劉邦領唱,縣里面的子弟們和之,唱了一遍又一遍,泣數行下,劉邦熱淚一行一行的從眼睛里流出來。所以他也是一個有感情的人。

為什么項羽會輸給劉邦?

請根據黃易來回答
劉邦之所以戰勝項羽,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用人方面。斟酌損益,能夠聽的去正確的意見這點很重要。而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更像是一位孤膽英雄,不能夠聽取范增的意見,個人主義、有時候的心軟。最終導致自己的失敗。
劉邦在日后的這些話很能的說明原因。劉邦后來取得天下,在一次宴會上問群臣:“我為什么能戰勝項羽取得天下”。眾大臣:吹捧著劉邦說,劉邦是天子命、劉邦是天命所歸等等。劉邦:眾大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本來項羽的謀臣有范增、陳平,元帥有韓信。他都不能用,導致陳平、韓信叛逃,范增不得重用憂郁而死在歸鄉中。其實項羽有很多次機會戰勝劉邦,比如鴻門宴。后來推翻秦朝,項羽也不應該把劉邦封在四川,因為漢中易守難攻、四周都是秦地,而且旁邊監視劉邦的都是秦朝的舊臣,因為項羽攻入秦朝殺子嬰,燒阿房宮不得民心,而劉邦與秦明約法三章很得人心。所以秦地的將領不能對劉邦構成威脅。戰略上劉邦正面與項羽作戰,讓韓信攻略土地,彭越繞后包抄糧道。項羽疲于奔命如何有不敗之理。日后該下之戰項羽,項羽烏江自刎。曾說:“天要亡我,我何渡為“。也反映了項目的自負心理,不能聽取正確的意見,不能任用賢人,把失敗歸結與上天,豈有不敗之理。
以上僅個人見解,僅供參考。
項羽最后輸給劉邦主要因為:

1、項羽雖有謀士范增卻不能知人善用,比如鴻門宴上范增勸項羽殺掉劉邦,好機會項羽卻未能把握。

反觀劉邦就不同了,對張良言聽計從,比如韓信打下齊地后請封假齊王,劉邦初時大怒,經張良暗中踢劉邦一腳,劉邦立時醒悟并說要做就做真齊王,何必要做假王。而且對部下都能信任并善用,韓信開始在別處不得意,到了劉邦處,劉邦能封壇拜將,部下告陳平貪賄,經陳平解釋后也能信任,對陳平的計謀也能善用。

2、項羽匹夫之勇,婦人之仁,抓住劉邦家人卻不能以此威脅劉邦,反被劉邦片言化解,如果在劉邦老爹身上做點文章,在以孝道當先的先秦時代還是很夠劉邦頭疼的。

看劉邦就臉皮厚多了也無情多了,.項羽揚言要殺死劉邦的父親煮成羹.劉邦說他和項羽曾經結為兄弟,他的父親就是項羽的父親.既然項羽要把自己的父親殺掉燉湯喝,那不妨也分他一口。在兵敗逃命的路上為了馬車跑得更快數次把漢惠帝和魯元公主從車上扔下去。

3、項羽入關中后大肆搶掠,劉邦能約法三章。

4、項羽吝嗇封賞部下,每有封賞,項羽都捏著大印摩挲很久。劉邦就大氣也奸詐多了,和兩國約定:假如戰勝楚國,睢陽以北到各城的土地,都分封給彭相國為王;從陳以東的沿海地區,分封給齊王韓信。

5、有個儒者韓生,主動投靠項羽,建議說:“關中土地肥沃,山河險阻,是稱霸的基業之地,建議以后駐扎在這里,行秦國之故事,內斂自強,吞并四方,再成帝王之業。項羽答了一句:“富貴不還鄉,猶如錦衣夜行。”聽了項羽的話,韓生對人說:“都說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然不錯。”項羽知道后怒不可遏,立即把韓生抓來放在大鍋里活活煮死了。

劉邦開始也瞧不起儒生,開始召見酈食其還據床而洗,后面一番談話后就態度大變了。

當然還有其他原因,比如項伯通風報信,用現在話說就是間諜。等等,所以項羽空有霸王之勇卻留下了烏江自刎的遺憾。
項羽最錯的是,坑殺了秦地20萬的士兵.為了當西楚霸王,流放了懷王熊心,所過之地燒殺搶光,雖名為霸王,卻失盡天下民心.而且他為人雖然英勇,大吼一聲,一千個軍漢也會嚇倒,卻不能重用有才能的將軍,不過是匹夫之勇.項羽待人很好,士兵有病時,關懷備至.到了部下立功應當封官晉級時,他把刻好的印章握在手里玩弄得沒了棱角,還舍不得給人.所以不過是婦人之仁.
而劉邦是反其道而行之,重用天下有才能的人,論功行賞.進關中時,秋毫無犯.所以楚漢相爭,劉邦勝.
但項羽無愧是英雄.率區區烏合之眾大敗秦兵,名聲大振.一手舉起反秦大旗.雖兵敗于劉邦,氣勢卻盛于劉邦.雖千百年后,文人們依然詠嘆不已.相比之下,劉邦不過一時豪杰,項羽卻是一世豪杰.
不過我卻認為,根據馬克思學說,生產力最終決定上層建筑.項羽即使打敗劉邦,結果也只有兩個:1,他沒順應生產力發展,若干年被另一個"劉邦"打倒.2,他順應生產力發展,成為另一個"劉邦".
劉邦勝利的一個原因是他的政治頭腦。劉邦不僅是一位軍事家,更是一位政治家,他具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

劉邦所以能夠奪取天下,最重要的是他善于用人。
而項羽的致命弱點卻是不善用人。項羽戎馬一生,大小戰役無數。巨鹿一役,破釜沉舟,以激勵士氣,大破秦軍,奠定了基業。親率三萬人與彭城殺漢卒十余萬人,令睢水為之不流,是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直至兵敗垓下,被困烏江,仍能獨殺漢軍數百人,可稱得才氣過人,智勇雙全,有萬夫不當之勇。但是想要雄霸天下并不是一個人就可以成就的。韓信、陳平、黥布等原來都是項羽的不下,但都由于項羽的猜忌和不為重用而倒戈相向。其中韓信恰恰就是楚漢相爭的關鍵人物。
劉邦曰:“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這是劉邦對自己之所以成功的總結。
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老劉看清了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所以他走的是群眾路線。證據有著名的“約法三章”。毛主席就是學的他。
相比這下,項羽即不聽下屬好的建議,也不能知人善用。證據有“項莊舞劍“、”韓信棄羽投邦“。

相關推薦:

國家招投標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全文)

行政法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民事訴訟當庭認證(民事證據的審核和認定指的是什么)

民事訴訟費用承擔(民事訴訟誰承擔訴訟費)

民事當事人申請法院取證(起訴前如何申請人民法院調查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