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的時間約為183秒~1333秒。
1、光速約為:300000km/s。
2、地球到火星的近距離約為5500萬公里,最遠距離則超過4億公里。
3、近距離需要的時間:5500萬公里÷300000km/s=183秒左右;遠距離時需要:4億公里÷300000km/s=1333秒。
擴展資料:
1988年火星和地球的距離曾經達到約5880萬公里,而在2018年兩者之間的距離將達到5760萬公里。但在2003年的8月27日火星與地球的距離僅為約5576萬公里,是6萬年來最近的一次。
不過據天文學家推算,在從公元1600年到2400年這800年間,火星與地球的近距離只能排在第三位。根據推算結果,到2366年9月2日,兩者之間的距離將為約5571萬公里。而到2287年8月28日,兩者將更為接近,距離為約5569萬公里。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火星
180天左右。
根據ESA提出的方案,和有冬眠習性的動物類似,宇航員在進入冬眠前要先“增脂”以儲存能量。之后通過服用一種特殊藥物進入“麻木”的冬眠狀態,隨之艙室的亮度變暗、溫度大幅度降低以將宇航員身體“冷卻”。
一般情況下,從地球到火星需要飛行180天左右,宇航員需要提前蘇醒,度過至少21天的休養期。
根據ESA公布的草圖,整個冬眠居住模塊為圓柱形,直徑僅有5.9米,高度僅為5.33米,擁有生命保障、居住、儲藏、工作等9個系統隔間,能夠滿足6名宇航員需求。如果不使用冬眠技術,整個居住模塊的直徑和高度要達到8—9米,體積達到前者的3倍。
擴展資料:
火星到地球的距離
近距離約為5500萬公里,最遠距離則超過4億公里。兩者之間的近距離接觸大約每15年出現一次。1988年火星和地球的距離曾經達到約5880萬公里,而在2018年兩者之間的距離將達到5760萬公里。但在2003年的8月27日火星與地球的距離僅為約5576萬公里,是6萬年來最近的一次。
不過據天文學家推算,在從公元1600年到2400年這800年間,火星與地球的近距離只能排在第三位。根據推算結果,到2366年9月2日,兩者之間的距離將為約5571萬公里。而到2287年8月28日,兩者將更為接近,距離為約5569萬公里。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從地球一路“睡到”火星 “冬眠”技術或顛覆未來太空旅行
火星與地球的最近距離不到5500萬千米,從天文學角度看,這是一個非常近的距離。理論上說,如果按照目前太空探測器最大飛行速度(約21.2公里/秒),走過這段距離只需要30天左右的時間。
但其實不然。因為各種原因(速度、探測器變軌、加速減速過程、利用引力弧線飛行等),在目前技術水平下,從地球到火星,大約需要6-7個月的時間。
例如:
美國發射的水手4號,于1964年12月28日發射升空,于1965年7月14日到達火星,用時7個多月。
1969年美國向火星發射了水手6號和水手7號。前者于2月24日發射升空,7月31日抵達火星,用時6個多月。后者于3月27日發射升空,8月5日抵達火星,用時4個多月。
1971年,美國向火星發射了水手9號探測器。5月30日發射升空,于11月14日到達火星,用時6個多月。
1971年前蘇聯發射了火星2號探測器,于5月19日發射升空,12月27日到達火星,用時7個多月。
前蘇聯在1973年連續向火星發射了四枚探測器。火星4號于1973年7月21日發射升空,1974年2月10日到達火星,用時6個多月。火星5號于1973年7月25日發射升空,1974年2月12日到達火星,用時6個多月。火星6號和火星7號都攜帶有軌道器和著陸器,它們分別于1973年8月5日和1973年8月9日發射升空,然后分別于1974年3月12日和1974年3月9日到達火星,用時都是7個多月。
美國的火星觀察者探測器于1992年9月25日發射升空,到達火星是在1993年8月21日,用時近11個月。
歐洲航天局2003年6月2日發射了“火星快車”,2003年12月20日前后抵達火星,用時6個多月。
美國的“機遇號”火星探測器于2003年7月7日發射,2004年1月25日安全著陸火星表面。用時也是6個多月。
近距離約為5500萬公里,最遠距離則超過4億公里。光速只需要182秒即可到達火星,最遠距離需要1342秒。
1、兩者之間的近距離接觸大約每15年出現一次。1988年火星和地球的距離曾經達到約5880萬公里,而在2018年兩者之間的距離將達到5760萬公里。
2、在2003年的8月27日火星與地球的距離僅為約5576萬公里,是6萬年來最近的一次。
3、在從公元1600年到2400年這800年間,火星與地球的近距離只能排在第三位。到2366年9月2日,兩者之間的距離將為約5571萬公里。而到2287年8月28日,兩者將更為接近,距離為約5569萬公里。
4、一般來說,火星和地球距離近的年份是最適合登陸火星和在地面對火星觀測的時機。
擴展資料:
火星探測:
1、火星是地球上人類可以探索的距離較近的行星之一。
2、大約40億年以前,火星與地球氣候相似, 也有河流、湖泊甚至可能還有海洋,未知的原因使得火星變成這個模樣。探索使火星的氣候變化的原因, 對保護地球的氣候條件具有重大意義。
3、火星有一個巨大的臭氧洞,太陽紫外線沒遮攔地照射到火星上。可能這就是海盜1號、海盜2號未能找到有機分子的原因。火星研究有助于了解地球臭氧層一旦消失對地球的極端后果。
4、在火星上尋找歷史上曾經有過的生命的化石, 這是行星探測中最激動人心的目的之一,如果找到, 就意味著只要條件許可生命就能在宇宙中行星上崛起。
5、查明火星上有無綠洲,綠洲上有無生命以及生命存在的形式類型。
6、火星探測是許多新技術的試驗場地, 這些技術包括大氣制動利用火星資源產生氧化劑和燃料返程用遙控自動儀和取樣遠程通訊等。
7、雖然南極隕石提供了火星上少數未知地域的樣本,但只有空間探測才能窺其全貌。
8、從長期來看, 火星是一個可供人們移居的星球。
9、由于歷史的原因,公眾對火星探測的支持和共鳴是任何其它空間探測對象難以相比的。火星探測是進行國際合作的理想項目。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火星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