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是對子公司這么處理。因為在成本法下已經沒有辦法真實的反映這個公司集團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現金流量等,需要將母子公司作為一個整體來看,所以雖然日常對子公司核算采用成本法,但是在合并報表的時候采用權益法。
可以看到在權益法下,母公司長期股權投資真正反映了在被投資單位凈資產中占有比例。所以,調為權益法合并報表更為合理。
非同一控制下取得的子公司采用成本法核算,合并報表時調整為權益法,也可用成本法合并,但合并結果要與權益法合并結果一致。總則是這樣說的。
投資企業(yè)要按照其在被投資企業(yè)擁有的權益比例和被投資企業(yè)凈資產的變化來調整“長期股權投資”賬戶的賬面價值。使用這種方法時,投資企業(yè)應將被投資企業(yè)每年獲得的凈損益按投資權益比例列為自身的投資損益,并表示為投資的增減。如果收到被投資企業(yè)發(fā)放的股利(不包括股票股利,下同),投資企業(yè)要沖減投資賬戶的賬面價值。
抵消分錄的編制主要是為了將投資方的長期股權投資和被投資方的所有者權益抵消的,試想,由于是達到了控制,所以投資方個別報表上的長期股權 投資是采用成本法核算的,而成本法核算的長期股權投資除了計提減值準備是不對長期股權投資的成本做出調整的;
比如如果被投資單位實現凈利潤了,分配現金股
利了都是不會對長期股權投資作調整的,而被投資單位實現凈利潤了,分配現金股利了,卻會使得自己的所有者權益發(fā)生變動,這樣的話您會發(fā)現,我們的目的是要抵消投資方的長期股權投資和被投資方的所有者權益的;
可是被投資單位的所有者權益發(fā)生變化了的同時,投資方按照成本法核算的長期股權投資又沒有變化,這樣去抵消的話,會發(fā)現是抵銷不掉的,所以我們在處理的時候才會去由成本法調整為權益法的。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權益法
一、合并報表的簡單程序就是先匯總,然后抵消掉重復因素。子公司的所有者權益和母公司的長投重復,當然要抵消。此外,長期股權投資是母公司A的一項資產,他所代表的是子公司B的所有資產中屬于其所有者即母公司A的那部分資產。
合并報表時,站在企業(yè)集團整體的角度,從資產這邊看,當用資產A+資產B后資產A中有一部分是資產B中屬于A的凈資產,數額即長期股權投資的數額。
從負債這部分看由假設可知負債A+負債B沒有可抵消的部分。從所有者權益這部分看凈資產A和凈資產B不能簡單相加,因為他們相加是沒有意義的。凈資產B是屬于A的資產,而凈資產A是屬于股東Ha的資產。
二、合并財務報表作出調整后的長期股權投資對應的即為享有的子公司可辨認凈資產份額,因此母公司的個別財務報表按照權益法作出調整后,其實已經包含了對應的子公司可辨認凈資產中歸屬于母公司部分,
如果再直接將母子公司的財務報表直接合并,那么就會出現子公司所有者權益歸屬于母公司部分被重復計算。
因此在抵消分錄中抵消的,也是子公司所有者權益項目和母公司按照權益法調整的長期股權投資,差額部分為少數股東權益。
擴展資料:
編制合并會計報表的合并理論一般有三種理論可供遵循,即母公司理論、實體理論和當代理論;有兩種方法可供選擇,即購買法和權益結合法。實務中多采用經修正的當代理論。
隨著少數股權在許多國家的普遍存在,相繼帶來在合并會計報表中對少數股權的處理問題,從而引起對合并范圍及相關問題的不同理解,進而形成三種合并理論。
第一,母公司理論。按照母公司理論,在企業(yè)集團內的股東只包括母公司的股東,將子公司少數股東排除在外,看作是公司集團主體的外界債權人,
以這個會計主體編制的合并資產負債表中的股東權益和合并損益表中的凈利潤僅指母公司擁有和所得部分,把合并會計報表看作是母公司會計報表的延伸和擴展。
第二,實體理論。按照實體理論,在企業(yè)集團內把所有的股東同等看待,不論是多數股東還是少數股東均作為該集團內的股東,并不過分強調控股公司股東的權益。采用這種理論編制的合并會計報表,能滿足企業(yè)集團內整個生產經營活動中管理的需求。
第三,當代理論實際上是母公司理論與實體理論的混合,美國公認會計原則采納了當代理論,所以它在美國實務中被廣泛運用。
由于當代理論吸收了母公司理論和實體理論的一部分內容,缺乏內在一致性。它雖然避免了母公司理論在會計概念運用上的矛盾,但在合并凈資產的計價上,仍然存在計價不一致的問題。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合并報表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