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在全球迅速蔓延,世界各國基本都遭遇了新冠病毒的侵襲,而新冠疫情的出現也嚴重影響到了各行各業,那么疫情對什么行業影響最大?下面我來說說自己的看法。
1、旅游業:根據文化和旅游部年初公布的數據,單單國內的旅游業收入相比疫情前的2019年同期就下滑了61%。世界那么大,多想去看看呀,疫情一來宅在家……
2、餐飲行業:隨著疫情的不斷蔓延,家家戶戶都選擇在家做飯,吃年夜飯;很少外出定年夜飯了,千家萬戶這個春節從大年30到大年初七都在家吃;很多餐館受政策管控和人流量幾乎沒有的情況下,也都處在歇業的狀態;畢竟餐館和電影院一樣,都是人流密集,環境封閉且通風不好的場所。
3、娛樂行業:酒吧,KTV和電影院等娛樂場所,由于人流密集,環境封閉且通風不好,是疫情傳播的高風險地區,所以在疫情之下會關停。
4、航空業:航空航天是利潤非常高的一個行業,但受疫情影響,機場人流大幅減少,機場、商店等附加值行業也受到打擊,很多國家的航空股下跌嚴重。
5、對酒店行業的影響:酒店業或許在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后,會面臨重大洗牌和調整;很多資金鏈不足的賓館和低端酒店會面臨關停,合并的可能;很多大一點的高端連鎖酒店,不得不采取開源節流的手段抵御即將到來的寒冬和低谷期。
6、加工制造業:因為加工制造業是有很多訂單是需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的。加工制造業是需要很多工人到工廠里面上班,由于疫情的的影響,廠子里面的很多訂單都無法按時完成,不僅影響了加工的效率,有可能還會由于沒有按時完成訂單,造成賠償等情況。
7、出租車行業:受疫情影響,全國出租車行業受到沖擊,甚至有租車公司出現集體“退車”潮。3月份開始,雖然很多企業已復工復產,但由于大多數人依然盡量減少出門和或者出門盡量自駕車,出租車行業依然極其艱難。
8、影視行業:電影行業無疑是此次疫情受損最嚴重的行業之一, 從影視制作公司、到電影院線,都是損失慘重。前不久小部分影院已經恢復營業,但很快又被叫停了。雖然國內疫情基本被控制住了,但是國外已經完全失控,輸入型的病例隨時有可能造成二次高峰,影院停業也是無奈之舉。
9、外貿行業:延遲開工給中小外貿企業帶來的生產經營損失自不用說。疫情還在短期內影響了海外采購商的采購心理。同時外貿企業營銷渠道受阻以及疫情持續下對于出口船運的影響,出口的商品檢驗門檻持續提升等,讓行業更加艱難。
10、線下教育行業:今年假期間課外培訓機構全部休息,全國算下來,損失起碼過百億。現在學校陸續復課,線下課外培訓機構復工復產依然未確定具體時間。加之現在國外疫情爆發,教育行業中與外教相關的培訓類更是雪上加霜,沒有之一!
11、快遞行業:受疫情影響,快遞物流企業的運營成本大幅增加,企業內部防控和一線人員上崗均需要采購大批量防護物資,各地員工在隔離期間的用工成本仍要正常開支,例如某加盟型快遞企業僅直營體系的59000名員工每月發薪總額就超3億元,而全網員工總數更超40萬人,人力成本壓力巨大。
實際上這場疫情,各個行業環環相扣,誰也不能獨善其身。世界范圍內疫情的戰斗還在持續,在逐漸恢復正常生活的同時,我們依然不能掉以輕心,因為危機仍未過去!
但不管怎樣,隨著國家對疫情防控措施不斷的加強和完善,勝利的曙光應該就在不遠處了!當下咱們除了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有個樂觀的生活態度外,還必須要保重好自己的身體。因為在若干年后,你可以安逸的在躺椅上懶洋洋且驕傲的對自己的孫子說:我可是經歷過新冠疫情時期的人哦……
疫情對企業的影響解決措施
疫情對企業的影響解決措施,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對很多行業都造成了非常大的影響,這次疫情雖然會讓很多企業陷入困境,但也暗藏了許多機遇,疫情對企業的影響解決措施。
疫情對企業的影響解決措施1隨著新型冠狀肺炎疫情全球范圍內的蔓延,國際經濟秩序受到了較為嚴重的影響。同時,也給我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嚴峻的考驗。在此次疫情面前,不僅是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在抗擊疫情常態化的工作基調中,經濟秩序要穩定、發展,企業就要逐步復工復產。
社會主義經濟的主體部分還是以中小企業為主,中小企業在社會的經濟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力量,更是推動經濟快速發展及加速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力量。目前,在我國新型冠狀肺炎的防控工作處于常態化、持續化的管控階段,雖在疫情防控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日常防控依然不可松懈。
因此,在這一背景下,高度重視中小企業在經濟建設及社會發展中發揮的重要作用,科學理性分析它們目前面臨的挑戰和困難,從而幫助他們找到快速應對疫情沖擊的辦法,減少損失、創造更大的利潤,對中小企業長足發展和加快經濟復蘇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國企業該如何應對
首先,世衛組織設立“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制度的初衷是為了調動國際社會資源對疫病進行及時預防與控制,特別是為了保護一些醫療系統比較脆弱的國家。對于中國在這方面所投入的資源和努力,世衛組織已經予以充分認可。
盡管此次公布的“臨時建議”本身并不包含可能嚴重限制中國出口貿易的措施,但是關于PHEIC的認定,仍可能對國際輿論和大眾心理產生引導作用,并由此可能產生企業層面的各種合同糾紛。
面對這些可能的問題,我們建議出口企業先冷靜分析,根據合同權利和其他相關法律權利與合同相對方有理有據進行討論協商,必要時可以進行法律救濟。
同時受影響的企業也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及時實施調整生產計劃、調整供應鏈管理、做好現金流安排等措施,并且及早和合同相對方及各利益相關方進行主動溝通,將經濟損失及輿論和大眾心理帶來的.潛在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疫情對企業的影響解決措施22020年春節一開始,新冠肺炎猶如平地一聲雷炸響了全國,短短的時間讓全國戒嚴,全國人民共同抵抗這次疫情。
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對很多行業都造成了非常大的影響。首當其沖的便是餐飲行業,幾乎受到毀滅性的的打擊,西貝、海底撈目前暫停營業,星巴克上百家門店關閉;
旅游行業亦是如此,春節,本是出門旅游的絕佳時機,每年春節都是旅游行業的旺季,無論是國內游還是境外游人數都是爆棚的。而由于疫情的影響,各種航班,車次紛紛取消,往年人頭攢動的熱鬧景區閉門歇業,偌大的景區空空蕩蕩,冷冷清清。旅游是重災區,已成定論。2019年,中國旅游業總收入6.5萬億元,平均一天178億元。
停滯一天,就是超過170億元的經濟損失;退訂、退訂、退訂,酒店的預定后臺不停接到取消訂單的信息,據東呈國際集團提供的數據,全國門店春節期間平均訂單間/夜取消率超過40%;僅春節期間,出租率同比去年春節下滑近50%,收入同比下滑 80%;還有其他行業,如地產、影視,交通運輸等等,都受到嚴重的打擊。
對于中國的企業,這也是一場災難,尤其是對中小型企業更是猶如一場致命的災難,全國各地企業(除目前特殊,必須營業的企業外)均延遲復工。無法營業,沒有利潤,再加上房租,全部員工工資,讓多少個中小企業的老板們陷入焦慮,徹夜難眠。
在每次重大事件的背后,事件帶來傷害的同時,往往也孕育著新生。如03年的非典,對中國企業的傷害和打擊也是很嚴重的,但同時也孕育著新生:03年成就了阿里巴巴,讓阿里巴巴走向新的高度,馬云順勢創立了淘寶;
03年劉強東公司(實體店)受到嚴重沖擊,他放棄全國擴張連鎖店的計劃,將實體店搬上了線上,在網絡上賣貨,成就了京東;03年的非典是互聯網成為大眾平臺的轉折點,成為互聯網公司,特別是電子商務公司集體躍進的契機。
同樣的伴隨著這次疫情,會讓很多企業陷入困境,又會有哪些企業順勢而生呢?
疫情期間,目前除醫院,藥店,防護品生產廠及部分超市正常營業外,還有哪些企業在營業?有部分物流公司,盒馬,每日優鮮,外賣平臺等,我們可以發現這些企業大多都是靈活用工企業,正是這些企業員工將我們的日常所需物品送至我們的手上,讓我們在不能出門的情況下滿足我們的需求。
盒馬甚至通過“租員工”的方式,聯合部分餐飲企業,接收這些餐飲企業的部分員工入駐門店,解決日常工作,滿足市民的日常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這些都是企業靈活用工的結果。
靈活用工模式,企業和自由職業者之間不存在勞動關系,兩者之間更多的是合作關系,靈活多變。相對于傳統的用工模式,靈活用工有著更多的優勢:如節約成本,減輕社保壓力;降低稅務和用工風險;靈活,自由等等。所以在此之前有很多大中型企業都是選擇靈活用工的模式,它們部分崗位人員或項目人員都是通過靈活用工的方式招聘。
靈活用工的靈活方便讓企業在日常發展中更加順暢,也可以讓企業在逆境中順勢成長。靈活用工模式無論是對企業、個人還是行業的發展,都是有利的,可以實現多贏的目標,可以預見此次疫情將更加促進靈活用工的發展。
雖然由于疫情導致很多行業、企業停滯,但我們相信很多企業都將在這個困境中找到正確的、屬于自己的新的方向和道路,我們終將克服困難,迎來新的開始!
疫情對企業的影響解決措施3隨著智能時代到來,社會系統中任何一個環節的微小波動都可能會產生“蝴蝶效應”,處理不當就會帶來較大的社會問題。強化企業社會責任意識是“后疫情時代”各類企業負責人必須要迅速完善與提升的一個基本工作。
疫情讓所有人都被動地宅在家里,生產生活經濟運行戛然而止,人與人之間的身體親近被迅速拉大。一個企業的員工可能分散在各個城市,他們借助互聯網溝通信息,即使在開工后,大部分企業管理系統與營銷系統基本也都選擇網絡辦公,這不能說一定代表未來辦公的趨勢,但會讓我們重新思考企業與員工的關系。
企業未來看待員工會越來越重視“為我所用”而非“為我所有”,在有人才的地方建立“細胞式的小辦公室、小工作團隊”也會越來越被企業家所青睞,企業會逐漸擺脫中心化的“總部”意識以及群居化的工作處理方式,會走向分布式、個體化的互聯協同辦公。
最后是企業與客戶:這次疫情來得突然,春節期間由于人們的恐懼以及部分城市的交通管制,政府的不斷宣傳,人們幾乎全部停止了出行消費。像旅游、電影、餐飲、零售等行業受到的影響首當其沖。
企業又該如何實現自救?
為大家整理出五個應對策略,或許可以給您一些意見,僅供參考。
一是大多數行業本身不會由于疫情發生而出現本質的變化,該增長的依然會增長,它有可能遲到,但不會缺席。我們必須要充滿信心;
二是短期經營策略上肯定要調整,但針對不同行業、不同企業沒有一刀切的觀點可參考。我覺得還是在兩個關系上做調整:
一是處理現金流、凈利潤、規模增長這三者的關系;二是處理自身企業的發展與上下游和諧發展的關系。當然,做這兩項工作的前提下,必須認認真真盤點好自己企業的資源,以此做出現實且針對性的選擇;
三是用未來規劃現在,讓今天的努力要更有未來的意義。即前面所講重塑企業與員工、企業與用戶的關系,在這方面一旦有力量時要就要加大投入;
四是對各行業頭部品牌,尤其是未被充分整合的行業的頭部品牌而言,依然是機會大于挑戰。中小企業面臨的壓力應該更大,很有可能市場正常后會釋放更多的市場空間給頭部品牌。但中小企業也不是完全沒有出路,船小好調頭,變革轉型相對更容易。所以一切事在人為!
五是“活著”是最高戰略要求也是最低策略保障。我們還是要把困難想得大一點,做好最壞的打算(疫情周期和疫情影響深度),做盡可能最充分的準備(保持現金、保持人才、保持客戶)。同時還要擁有樂觀的意志與悲觀的頭腦。想方設法讓自己活下來,只有活下來一切才有希望。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