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法律上講,知假買假算不算違法?
從法律上講,知假買假不算違法。民法上,法無明文禁止即許可。法律沒有明確規定知道是假冒偽劣商品仍然選擇購買是違法行為、法律禁止行為,因此,明知是假冒偽劣商品,仍然購買的,不算違法行為。所以,從法律上講,不算違法行為。
法律分析
而且,知假買假不僅僅不算違法,而且知假買假的消費者只要是沒有將商品進行二次銷售,此知假買假的消費者依然葆有消費者身份。因此,知假買假的消費者具有消費者主體資格,不違法,且能夠以消費者身份維護其合法權益。分析知假買假的消費者算不算違法,不僅可以從法條規定來看,而且可以從《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立法目的來看,從法條來看,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法條規定,知假買假的消費者仍然能夠以消費者的身份主張權利。從《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立法目的來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立法目的是為了保障食品安全,因此,從立法目的來看,知假買假的消費者若沒有進行二次銷售,仍然能夠以消費者身份進行主張權利,維護食品安全,所以,知假買假的消費者不構成違法。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第五十二條 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造成消費者財產損害的,應當依照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承擔修理、重作、更換、退貨、補足商品數量、退還貨款和服務費用或者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第五十五條 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五百元的,為五百元。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經營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務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費者提供,造成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嚴重損害的,受害人有權要求經營者依照本法第四十九條、第五十一條等法律規定賠償損失,并有權要求所受損失二倍以下的懲罰性賠償。
買家知假買假能獲得賠償嗎
根據我國相關法律規定,消費者知假買假,可以獲得賠償。《食品安全法》規定,只有生產不符合食品或者銷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才可要求10倍賠償。下面請看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知識,歡迎閱讀了解! 一、2022消費者“知假買假”,能否獲賠償 根據我國相關法律規定,消費者知假買假,可以獲得賠償。 第一:根據我國《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條 “禁止生產經營下列食品:(八)超過保質期的食品” 的 規定,本案超市出售已超過保質期的商品為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并被禁止生產經營的食品。 第二:我國最高人民法院《審理食品藥品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三條規定“因食品、藥品質量問題發生糾紛,購買者向生產者、銷售者主張權利,生產者、銷售者以購買者明知食品、藥品存在質量問題而仍然購買為由進行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由此可見,購買者主張權力是并不受限于其是否事先知道商品存在問題。 第三:我國《食品安全法》第九十六條規定“違反本法規定,造成人身、財產或者其他損害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銷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生產者或者銷售者要求支付價款十倍的賠償金。”本條規定消費者在要求損失賠償時需是“造成人身、財產或者其他損害的”,但只要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銷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都可以依據本條規定要求生產者或銷售者支付價款的十倍賠償金。 二、買到假貨怎么要求賠償 1、首先要保留證據。在網購付款前,盡量通過網上聊天工具與商家明確要購買的商品詳情等重要事項,例如在直播渠道購買商品時,我們可以聯系商家反復確認產品品牌、規格、生產日期、福利優惠等等商品相關信息,這些聊天記錄當涉及侵權時是維權的有力證據。 當發現所購買的商品是假貨后,我們要收集相關證據,對問題商品進行多維度拍照錄像,對商品的真假鑒定憑證,并截圖/錄屏與商家溝通的聊天記錄,以備投訴時使用。 2、與商家協商退換貨。收集完證據后,我們要與商家協商退換貨,并要求商家承擔相關費用。注意,在溝通時別掉進商家的聊天陷阱里,要清楚說明商家給自己所發的貨是假貨,詢問商家為什么發的是假貨,為何與之前描述的不符,將責任固定到商家那一方。 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四條規定,經營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不符合質量要求的,消費者可以依照國家規定、當事人約定退貨,或者要求經營者履行更換、修理等義務。沒有國家規定和當事人約定的,消費者可以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內退貨;七日后符合法定解除合同條件的,消費者可以及時退貨,不符合法定解除合同條件的,可以要求經營者履行更換、修理等義務。依照前款規定進行退貨、更換、修理的,經營者應當承擔運輸等必要費用。 3、要求商家賠償。如果商家在銷售過程中注明“保真”“假一賠X”等承諾,當收到假貨時,我們可要求商家按照承諾給予賠償;如果商家未做出相應承諾的,我們可依法要求商家賠償購買商品的價款的三倍或不足500元的賠償500元。 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五條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費用的三倍;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五百元的,為五百元。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4、 向網絡交易平臺投訴,依法要求賠償 若無法和商家協商一致,我們可以向網絡交易平臺對商家進行投訴,因為作為商家入駐的網絡交易平臺對商家有管理約束責任。 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四條規定,消費者通過網絡交易平臺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銷售者或者服務者要求賠償。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不能提供銷售者或者服務者的真實名稱、地址和有效聯系方式的,消費者也可以向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要求賠償;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作出更有利于消費者的承諾的,應當履行承諾。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明知或者應知銷售者或者服務者利用其平臺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依法與該銷售者或者服務者承擔連帶責任。 5、 向消費者協會進行投訴維權 當買到假貨時,我們還可以通過電話、信件等方式向電商經營所在地12315和消費者組織反映和投訴,也可以通過撥打本地消協電話,由消協工作人員通過電商消費維權直通車網絡平臺幫助維權。 6、 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如果以上途徑均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我們可以走司法途徑去法院起訴。 小編的總結到此為止,如果你對這方面還有更多問題,歡迎進行咨詢,我們提供專業法律咨詢服務,由專業的律師團隊為您解答你的疑惑。
知假買假受法律保護嗎
法律分析:通常而言,知假買假的行為不受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保護,但是仍應適用一般民法典相關原則進行保護。同時出售假冒商品的一方也應承擔相應責任。但是,如果知假買假的行為另行構成敲詐勒索等其他行為,也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第七條 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務時享有人身、財產安全不受損害的權利。
消費者有權要求經營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務,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的要求。
第八條 消費者享有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
消費者有權根據商品或者服務的不同情況,要求經營者提供商品的價格、產地、生產者、用途、性能、規格、等級、主要成份、生產日期、有效期限、檢驗合格證明、使用方法說明書、售后服務,或者服務的內容、規格、費用等有關情況。
第九條 消費者享有自主選擇商品或者服務的權利。
消費者有權自主選擇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經營者,自主選擇商品品種或者服務方式,自主決定購買或者不購買任何一種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項服務。
消費者在自主選擇商品或者服務時,有權進行比較、鑒別和挑選。
第四十八條 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本法另有規定外,應當依照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承擔民事責任:
(一)商品或者服務存在缺陷的;
(二)不具備商品應當具備的使用性能而出售時未作說明的;
(三)不符合在商品或者其包裝上注明采用的商品標準的;
(四)不符合商品說明、實物樣品等方式表明的質量狀況的;
(五)生產國家明令淘汰的商品或者銷售失效、變質的商品的;
(六)銷售的商品數量不足的;
(七)服務的內容和費用違反約定的;
(八)對消費者提出的修理、重作、更換、退貨、補足商品數量、退還貨款和服務費用或者賠償損失的要求,故意拖延或者無理拒絕的;
(九)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損害消費者權益的情形。
經營者對消費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造成消費者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知假買假是否受到法律保護
法律主觀:
通常而言,知假買假的行為不受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保護,但是會適用一般民法典相關原則進行保護。但是如果知假買假的行為另行構成敲詐勒索等其他行為,也需要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
法律客觀: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七條 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務時享有人身、財產安全不受損害的權利。消費者有權要求經營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務,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的要求。 《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條 敲詐勒索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多次敲詐勒索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相關推薦:
申請了臨時牌照怎么放呢(臨時牌照怎樣懸掛)
什么是行政執行主體(行政執行是什么)
儲蓄合同的效力如何認定(合同效力如何認定)
合同成立的時間如何確定(合同成立時間的確定辦法是怎樣的)
涉外行政訴訟如何送達(行政案件傳喚送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