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是否偷聽
隨著智能手機普及程度的不斷提高,人們對于個人隱私的擔憂也逐漸加劇。
有一種流言聲稱,App會偷聽用戶的日常內容,并將這些數據用于廣告投放或其他商業目的,甚至有些詐騙App會通過偷聽獲取用戶的財務信息。那么,App是否真的會偷聽我們的日常內容呢?
為解答這個問題,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App偷聽用戶的內容是否合法?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App偷聽用戶的內容是否合法。在我國,《網絡安全法》等相關法律法規明確規定了數據隱私保護的標準和原則,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非法收集、使用、泄露個人信息。因此,如果App存在偷聽用戶內容的行為,這種行為顯然是違法的。
二、偷聽用戶的內容是否可行?
其次需要考慮的是,偷聽用戶的內容是否可行。雖然現在市面上有很多語音助手、聊天工具等具有語音識別功能的App,但是這些App需要用戶明確允許才能夠進行語音識別,而不會悄無聲息地偷聽用戶的內容。
同時,基于技術層面的考慮,要想實現隨時偷聽用戶的內容并進行分析和處理,所需要的服務器數量、計算量和存儲容量是非常龐大的,而目前這些技術還不夠成熟和普及。因此,假如有一些App在沒有經過用戶許可的情況下偷聽用戶的內容,這種做法難度是比較大的。
三、偷聽用戶內容的商業價值是否足夠?
最后需要提到的是,即使有一些App存在偷聽用戶內容的行為,得到的數據是否足夠有價值呢?電商、廣告商等業界的確存在對用戶個人數據的關注和應用,但是當前大多數App通過其他數據諸如用戶行為、位置等收集用戶畫像甚至超出了語音識別的局限。
與此同時,假如App存在偷聽用戶內容的行為,這種做法違反了商業倫理和行業規范,極易引起輿論關注和用戶反感,因而實際上不會給App帶來明顯的商業價值。
綜上所述,盡管Internet行業存在著大量的商業競爭和信息泄露的問題,但是App偷聽用戶的日常內容這種說法并不可信。
從法律上來說,這種行為明顯違反了相關法律規定;從技術上來說,這種行為難以實現;從商業價值上來說,偷聽用戶內容的做法得不償失。因此,我們可以放心使用App,在享受便利服務的同時也應對個人隱私保護提高警惕。
App“偷窺”用戶信息是否涉及違法?
1 部分App“偷窺”用戶信息
在社交媒體平臺上,有關“手機是否在偷聽聊天”的話題被網友不時更新。有網友稱,“現在手機的偷聽功能真是強大,剛才跟朋友聊天,朋友的手機還是鎖屏狀態,我提到某品牌挖掘機,朋友打開手機后,到處都是該品牌的廣告。”
那么,手機是否真的在偷聽我們的聊天呢?“大家認為的‘偷聽’,其實是App調用手機麥克風權限,搜集環境音的行為。”上海安識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網絡安全專家郭耀告訴半月談記者,在業內,App調用手機麥克風、攝像的權限,以及調用手機剪切板、通訊錄、位置信息或存儲的行為,一般稱為“監聽”,這里的“監聽”其實不僅僅是“聽”,還包含了“看”“讀”“傳”等活動。
App即使不調用手機麥克風權限,也可以通過分析與用戶、用戶設備、用戶所處環境相關數據的方式來“探測”用戶需求,這些數據包括下載安裝過的App名稱、IP地址所處大致地理位置、用戶的上網瀏覽歷史、搜索痕跡等。
App上進行感知測試:先后發布4條包含信用卡辦理、婚紗攝影、嬰兒紙尿褲和房產交易的公開信息(測試前,記者沒有在該手機的任何App發布或檢索過類似信息),不到30分鐘,某地產企業廣告在3個不同的新聞資訊類App中做了首頁推薦,某婚紗攝影廣告也在另一款社交App上發布“頭條推薦”。
2 想法設法逃避監管
近幾年,國家對App相關技術產業主體收集使用個人信息行為出臺了規范文件,提出了具體要求。但部分主體并未完全承擔起應有的責任,依然違規收集、使用用戶信息,甚至利用部分應用商店安全檢測不嚴,以及網盤、論壇貼吧、短信鏈接等渠道缺乏安全檢測的漏洞擴散。
有些App首次啟動時,在用戶授權同意隱私政策前,就獲取用戶應用安裝列表等個人信息,或者申請打開位置、電話、存儲、錄音等權限問題;有些App運行時,在用戶明確拒絕位置、相機、麥克風權限申請后,仍向用戶頻繁彈窗申請開啟與當前服務場景無關的權限。
2020年2月,浙江大學的科研團隊發現,部分手機App甚至可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利用手機內置加速度傳感器來搜集手機揚聲器發出聲音的振動信號,從而實現對用戶語音的“偷聽”。
據研究人員介紹,由于手機中的揚聲器和加速度傳感器安裝在同一塊主板上,且距離十分接近,當揚聲器在播放聲音時所產生的振動可以明顯影響手機內置加速度傳感器的讀數。因此,通過劫持手機內置加速度傳感器,并收集其振動信號,即可識別甚至還原手機所播放的聲音信號。
針對這些情況,各級監管部門不斷強化日常巡查執法,適時開展專項整治,整改了一批不合要求的App。有的手機廠商也在優化相關設計,彈窗、亮燈等形式提醒用戶有App在調用手機相應權限。然而,一些App受利益驅使不斷升級技術手段,逃避監管,使得用戶信息的保護成為一項長期、復雜的工作。
3 多措并舉,堵住“偷窺”漏洞
“對企業而言,它們有通過做廣告營銷進行營利的需要;對用戶而言,也應該有權利選擇‘更多隱私’還是‘更多便利’。”網絡安全專家何延哲認為,是否能夠搜集用戶的個人信息并進行相應的個性化廣告營銷,不能全是企業說了算,用戶更應享有選擇權。
與此同時,監督力度要跟上。專家表示,現有技術監管手段由于自動化檢測能力低、覆蓋范圍受限,很難實現全面均衡監管,需要緊跟App技術發展前沿,及時更新監管技術手段。用戶可定期檢查敏感App的手機權限獲取詳情,積極向網信部門舉報惡意程序線索,與監管部門等共同維護個人信息安全。
App相關技術產業主體更要積極承擔主體責任,按照相關規定的要求劃定底線和紅線,厘清App運行所需要的合理個人信息需求,提升履責水平。浙江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教授周亞金提出,手機廠商應該為用戶建立起防止被App隨意偷聽的“第一道防火墻”,例如在未來的系統更新中新增“一鍵關閉前置攝像頭”或“一鍵撤回App麥克風使用權限”等操作。
相關推薦:
工地死1人要停工多久(工地死1人要停工多久)
夫妻個人債務何如償還(夫妻一方的個人債務該如何妥善處理)
政府是否有權將我的財產征用?(國家征用私有財產賠償嗎)
企業債務糾紛如何處理(公司債務糾紛的解決途徑)
法定代表人承擔債務嗎(法定代表人對公司債務承擔責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