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約的效力因什么發生變化:abcd。
A. 要約人的撤銷 B. 要約的有效期已過 C. 要約人的撤回 D. 受要約人的拒絕
一、要約失效的原因有哪些
要約失效,即要約喪失其法律效力,要約人和受要約人均不再受其約束。
要約失效的原因有:
1、拒絕要約的通知到達要約人;
2、要約人依法撤銷要約;
3、承諾期限屆滿,受要約人未作出承諾;
4、受要約人對要約的內容作出實質性變更。
二、要約不得撤銷
《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第四百七十六條 要約可以撤銷,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要約人以確定承諾期限或者其他形式明示要約不可撤銷;
(二)受要約人有理由認為要約是不可撤銷的,并已經為履行合同做了合理準備工作。
三、要約的概念
要約,是一方當事人以締結合同為目的,向對方當事人提出合同條件,希望對方當事人接受的意思表示。發出要約的一方稱要約人,接受要約的一方稱受要約人。
要約不同于事實行為。要約作為一種締約的意思表示,它能夠對要約人和受要約人產生一種拘束力。尤其是要約人在要約的有效期限內,必須受要約內容的拘束。要約發出后,非依法律規定或受要約人的同意,不得擅自撒回、撤銷或者變更要約的內容。
要約不同于法律行為。一方面,要約是要約人一方的意思表示,必須經過受要約人的承諾,才能產生要約人預期的法律效果(即成立合同);而法律行為既包括單方的意思表示,又包括雙方和多方的意思表示一致的行為,均可直接產生當事人預期的法律效果。
另一方面,要約作為意思表示的一種,其拘束力只體現在“不能反悔”即不能擅自撤回、撤銷或者變更上,而不能直接產生設定權利義務的法律效果;而法律行為則是以意思表示為要素,旨在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的行為。
法律分析:要約消滅的主要原因有:
1、要約被拒絕;
2、要約被依法撤銷;
3、承諾期限屆滿,受要約人未作出承諾;
4、受要約人對要約的內容作出實質性變更。要約是希望與他人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四百七十一條 當事人訂立合同,可以采取要約、承諾方式或者其他方式。
第四百七十八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要約失效:
(一)要約被拒絕;
(二)要約被依法撤銷;
(三)承諾期限屆滿,受要約人未作出承諾;
(四)受要約人對要約的內容作出實質性變更。
要約失效的情形主要如下:
(1)要約被拒絕;要約被依法撤銷;
(2)承諾期限屆滿,受要約人未作出承諾;
(3)受要約人對要約的內容作出實質性變更;
(4)法律規定和當事人約定的其他情形。
二、受要約人能通過哪些方式承諾有:
1、承諾的方式,是指受要約人通過何種形式將承諾的意思送達給要約人。
2、如果要約中明確規定承諾必須以一定方式作出,則承諾人作出承諾時,必須符合要約人規定的承諾方式。如果承諾人未以這種方式承諾,則不構成有效的承諾。
3、如果要約沒有對承諾方式作出特別規定,但是根據當事人雙方的交易習慣能夠確定要約人關于承諾方式的意圖,則承諾人也應當按照該方式承諾。如果要約中沒有規定承諾的方式,根據交易習慣也不能確定承諾的方式等。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