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的公平原則是合理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公平原則是民法典的基本原則之一,要求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應以社會正義、公平的觀念指導自己的行為、平衡各方的利益,以社會正義、公平的觀念處理當事人之間的糾紛。
法律客觀:《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六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原則,合理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五百零九條 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全面履行自己的義務。當事人應當遵循誠信原則,根據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當事人在履行合同過程中,應當避免浪費資源、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
法律分析:1.民事主體有同等機會參與民事活動,實現自己的經濟利益。
2.民事主體享有的民事權利和承擔的民事義務要對等。在雙務民事法律行為中,任何一方當事人都是既要享有權利,也要承擔相應義務,權利義務 要對等,不能一方承擔義務另一方享有權利,也不能一方享受的權利和義務 相差懸殊。對于相互獨立平等的民事主體,不得強迫他們進行不等價的交換。 雖然公平原則要求當事人的權利義務要對等,但是不能對此作絕對的理解, 在市場關系中,商品的價格受諸多因素的影響,總是圍繞著價值上下波動, 并沒有絕對的等價交換。
我國《合同法》規定,對于顯失公平的合同,當事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 法院或者仲裁機關變更或者撤銷。對于顯失公平的合同,法律以變更或撤銷 的方法予以救濟,然而對于此處的顯失公平的合同,必須是因一方當事人的 意思表示有瑕疵而造成的。因為合同是建立在當事人完全自愿的基礎之上, 當事人的意思表示無瑕疵,該合同不能被認為顯失公平。
3.合同關系存續期間,客觀情勢因不可歸責于當事人的事由,發生事先 不可預料的異常變化,從而導致原來的合同關系顯失公平時,應變更原來的
合同關系。情勢變更原則實際上是公平原則的具體體現。在合同法律關系存 在期間,如發生特殊情況使雙方當事人的利益嚴重失去平衡時,處于優越地 位的一方不得利用對自己有利的客觀情況威逼對方,而應通過協商對合同關 系的內容進行調整,求得雙方利益的重新平衡。運用情勢變更原理,其目的 在于消除合同因情勢變更造成的不公平后果。
4.公平原則不僅體現在對待給付的平衡、情勢變更的具體運用,還體現 在對免責條款的限制、違約責任的承擔和風險的承擔等方而。免責條款是當 事人在合同中約定的,在合同履行過程中出現約定的免責事由時,免除當事 人的違約責任、侵權責任的條款。對于當事人約定的免責事由,法律一般承認其效力,但是為了追求公平,以下的免責條款無效:(1)因故意或者重大 過失給對方造成財產損失的;(2)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另外,當違約情況 出現時,違約的一方當事人承擔的違約責任應當公平合理,因違約而產生的 損害賠償責任,要受到法定規則的限制,如果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于或者低 于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關予以適當減少或者 增加。如果雙方當事人都違反合同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當風險岀 現,造成財產損失時,如果法律對損失的承擔沒有規定,當事人對損失的承 擔也沒有約定時,應按照公平原則要求當事人合理地承擔或分擔損失。
5.人民法院審理民事、經濟糾紛案件要公正、合理,不偏不倚,依法保 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民事權益。“公平” 一詞的模糊度很大,因此相應地授予 法官很大的自由裁量權,在法律缺乏明確具體規定的情況下,法官可根據公 平原則作出判斷,確定合同當事人之間的權利和義務,以補救法律規定的 不足。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六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原則,合理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
八大原則的含義,如下:
民法八大基本原則有平等原則、自愿原則、公平原則、誠實信用原則、公序良俗原則、禁止權利濫用原則、綠色原則。
1、平等原則
平等原則主要有兩層含義,一層含義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憲法原則在民法中的體現,一層含義是平等保護所有民事主體的合法民事權益。
2、自愿原則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愿原則,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意思自治是現代民法的“三大基石”之一。
3、公平原則
所謂公平就是以利益的均衡作為價值判斷標準以調整民事主體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通過利益均衡配置民事主體的權利義務,公平正義是對民事司法活動的基本要求。
4、誠信原則
誠實守信是市場活動的基本準則,是保障交易秩序的重要法律原則,它和公平原則一樣,既是法律原則,又是一種重要的道德規范,它要求全部民事主體誠實不欺,講究信用,以善意的方式行使權利。
5、綠色原則
這是民法典確定的一項法律原則,是具有重大意義的創舉,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這項原則既傳承了天地人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傳統文化理念,又體現了新的發展思想,有利于緩解我國不斷增長的人口與資源生態的矛盾。
6、公序良俗原則
公序良俗是由“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兩個慨念構成的,要求民事主體遵守社會公共秩序,遵循社會主體成員所普遍認可的道德準則。
民法基本原則的功能:
1、指導功能:民法基本原則的功能突出表現在它的指導性。民法基本原則對民事立法、民事行為和民事司法均有指導意義。
2、約束功能:民法基本原則對民法立法、民事行為和民事司法有約束力。
3、補充功能:民法基本原則在民事法律規范中處于指導和統帥的地位,但是通常在民事法律規范有具體規定的情況下,必須適用具體規定,不能直接適用民法基本原則。
公平原則是指在民事活動中以利益均衡作為價值判斷標準,在民事主體之間發生利益關系摩擦時,以權利和義務是否均衡來平衡雙方的利益。因此,公平原則是一條法律適用的原則,即當民法規范缺乏規定時,可以根據公平原則來變動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公平原則又是一條司法原則,即法官的司法判決要做到公平合理,當法律缺乏規定時,應根據公平原則作出合理的判決。
公平原則是指民事主體應依據社會公認的公平觀念從事民事活動,以維持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均衡。我國《民法通則》第4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的原則。公平原則是進步和正義的道德觀在法律上的體現。它對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和國家處理民事糾紛起著指導作用,特別是在立法尚不健全的領域賦予審判機關一定的自由裁量權,對于彌補法律規定的不足和糾正貫徹自愿原則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一些弊端,有著重要意義。公平原則在民法上主要是針對當事人間的合同關系提出的要求,是當事人締結合同關系,尤其是確定合同內容時,所應遵循的指導性原則。它具體化為合同法上的基本原則就是合同正義原則。合同正義系屬平均正義,要求維系合同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均衡。作為自愿原則的有益補充,公平原則在市場交易中,為誠實信用原則和顯失公平規則樹立了判斷的基準。但公平原則不能簡單等同于等價有償原則,因為在民法上就一方給付與對方的對待給付之間是否公平,是否具有等值性,其判斷依據采主觀等值原則,即當事人主觀上愿以此給付換取對待給付,即為公平合理,至于客觀上是否等值,在所不問。由此不難看出公平原則的具體運用,必須以自愿原則的具體運用作為基礎和前提,如果當事人之間利益關系的不均衡,系自主自愿的產物,就不能謂為有違公平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