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公司收購沃爾沃公司過程中遇到什么困難
(1)經營管理—推進國際化思維
從外部的機會和威脅來看,吉利雖然在國際化經營方面有過一些成功,但畢竟沒有運營一家跨國汽車公司成功的經驗。
跨國并購并不是難事,但是管理好并購后的企業卻并不容易。吉利汽車是一家中國浙江的民營汽車生產商,規模并不大,而沃爾沃是一家享譽全球的豪華車生產商,吉利汽車從中國市場到全球市場的轉變需要吉利的管理層具有國際化思維的經營管理能力,而這顯然是一個挑戰。
并購后,沃爾沃總部仍在瑞典,研發團隊、生產團隊很多都在海外市場,這就需要吉利汽車的戰略布局具有全球視野,同時更要考慮布局對吉利汽車原有品牌生產的促進作用。收購后如何保證沃爾沃汽車的品牌形象和質量穩定,能夠利用沃爾沃的技術管理提升吉利汽車制造的水平,這對于李書福和他的管理團隊是個嚴峻挑戰,進軍全球市場,吉利缺乏經營管理經驗。缺乏管理經驗主要表現在缺乏人才上,沃爾沃的資產和品牌結構很復雜,需要知曉豪華汽車戰略和運營汽車產銷策略的人才與之相匹配,為此吉利應當要為收購后建立合適、優秀的經營管理團隊。
(2)品牌營銷:整合資源形成合力
吉利之所以斥巨資收購年年虧損的沃爾沃,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看中了沃爾沃的品牌影響力。在福特售賣的幾大品牌中,沃爾沃比阿斯頓·馬丁、捷豹、路虎更有價值,更關鍵的是在中國,沃爾沃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堪比奔馳、寶馬,被視為“最安全”的高級車,占有相當的市場份額。吉利企望借助沃爾吉利企望借助沃爾沃的品牌影響力有助于提升自身的品牌形象,這就意味著吉利并非僅僅是經濟型轎車。
但是,能夠成功收購世界知名品牌并不意味著可以成功駕馭這一品牌。對此,聯想收購 IBM 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聯想收購 IBM 后,不僅在擴大全球筆記本市場份額上毫無建樹,而且使企業自身的發展也籠罩在大品牌的陰影之下,但凡聯想對 Thinkpad 品牌的進行改動,就有人認為 Thinkpad 筆記本品質會降低。由此看來,中國民族品牌想通過世界名牌提升自己的實力和影響力,任重道遠。
未來如何將吉利和沃爾沃兩個級別相差甚遠的品牌進行融合,如何利用吉利在中國的銷售網絡經營沃爾沃,如何借助沃爾沃在全球的生產基地和銷售網絡幫助吉利進行海外擴張,將是決定這 18 億美元花得值不值的關鍵。
(3)生產技術:消化吸收與后續開發
吉利汽車收購沃爾沃其中非常重要的是看重沃爾沃的技術優勢和國際化的研發能力。當前,我國汽車產量已居世界之冠,但合資品牌占有較大份額,自主品牌技術和品牌形象尚未贏得普遍認可,中國汽車企業通過跨國并購獲取先進技術和優勢品牌,這對于吉利汽車而言是一次跨越式發展的機會。
沃爾沃被譽為 “ 世界上最安全的汽車 ” ,在消費者眼中也是北歐豪華車翹楚,在 83 年歷史中以安全和環保享譽全球汽車產業。吉利通過收購獲取沃爾沃的相關技術,有望改變中國消費者對國產車 “ 技術含量不高,不夠安全 ” 的印象,對于吉利汽車的企業價值。
雖說相關合約包含了技術轉讓條款,但跨國并購中先進技術的轉讓往往存在不確定性,因為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東道國政府、被收購企業及其利益相關方可能針對技術轉讓、轉移定價等設置一系列苛刻的限制條款,并在日后的經營中嚴密監督。此次收購對于吉利而言有個有利因素,那就是吉利將收購 100% 沃爾沃股權,這對于吉利排除障礙會有所幫助,但困難仍不可低估。
此外,吉利還應當重視對技術的消化吸收與改進,即使成功以合理代價獲取技術轉讓,也不能替代自主消化吸收和后續開發。任何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都不是可以用錢買來的,如果中國企業自己不能在技術開發方面形成足夠強大的國際競爭力,如果沒有可持續的研發技術團隊與研發支持系統,有可能會造成研發人員與技術的流失。
(4)文化整合:獲取工會組織等支持
上海汽車之所以折戟韓國雙龍汽車,重要的原因便是由于雙龍汽車工會組織的多方阻撓,最終使上海汽車退出雙龍汽車的股權。 2006 年上海汽車收購韓國雙龍汽車株式會社 51.3% 股權,但當傳出上汽有意和雙龍合作開發 SUV 車型時,雙龍工會立即“莫須有”向韓國司法當局舉報中國人欲“偷竊”本國技術;直到最后上汽被迫決定停止繼續注資、聽任雙龍汽車破產重組時,雙龍汽車工會也發動會員圍堵中國駐韓使館,并在韓國全國發動簽名運動,譴責上汽“竊取韓國汽車技術、違背當初投資協議”。前車之鑒,中國企業須銘記在心。
因此,收購完成只是新挑戰的起點,一切才剛剛開始,吉利要走的路還很長。
關于吉利收購沃爾沃后的問題
吉利收購沃爾沃了。那么在中國買沃爾沃是不是便宜點吉利收購沃爾沃后要扭虧為盈,中國市場是最大的希望。
沃爾沃在中國市場賺錢,關鍵在銷量。
銷量要上來,關鍵在于與奔馳、寶馬、奧迪拉開價差。
所以我想一定會降價的!這應該是必然的!
現在不可能便宜,便宜了豈不是自貶身價。
但以后吉利會在大陸建沃爾沃的生產工廠,量多了自然價格就下來了。
不過那應該是在若干年之后的事情了。
不會有太大的變化。收購之后,也不一定能掌握其核心技術,也不一定能夠吸收消化得了。即使能掌握其技術,老百姓也得不到太多實惠,照樣不會太便宜。因為現在車價都已經壓的夠低了,基本已經沒有太多的降價空間了。像當年18萬多的化油器版普桑都降到電噴版7萬多了。更何況像鐵礦石等原材料卻一直上漲。不要以為國產的就特別便宜,當年夏新、波導、TCL...等等國產手機剛上市的時候不也照樣賣到三千多?跟諾基亞、摩托羅拉相差無幾。現在不是它們不想賣高價了,而是低價也沒人買了!
不要看現在自主品牌也很活躍,政府也是大力支持,但只靠低價而掌握不了核心技術,早晚還是會被市場所淘汰。跟手機市場一樣:當年自主品牌政府也很支持,也曾經占據了市場半壁江山。什么夏新、波導、TCL、康佳、海爾、海信、CECT、金立...等等。銷量直逼諾基亞、三星、摩托羅拉,價格也不低,我也曾經花過2700多元買過夏新A8。可你現在再看看國產品牌手機,基本已經喪失正面戰場的抵抗能力了,而只能輔助一些坑蒙拐騙的手段去后方打游擊了。
汽車也一樣,早晚洗牌過后,你會發現,到最后能生存下來的,除了合資品牌,還是合資品牌。擴張的生產線早晚也是為人家貼牌生產做鋪墊的。紅旗當年那么優秀,來了個破桑塔納就把紅旗給徹底打敗了,現在即使你想買紅旗,你看想找到賣紅旗的容易不?更何況現在的山寨品牌汽車還不一定能勝過紅旗呢!更何況現在的世界名車更是一起不遺余力的大舉入侵!
所以,沒有核心技術、質量上不去,靠政府支持也沒有用。美國難道不支持福特和通用么?照樣還是頻臨破產,而擋不住日系車的一枝獨秀。
汽車企業收購以后不成功的案例更是比比皆是!
吉利收購沃爾沃面臨的財務風險
吉利收購沃爾沃會面臨的財務風險及如何應對?rn最近很想就次作為我的畢業論文的案例,但是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這方面資料。希望有高人能夠指點我一下。謝謝1、沃爾沃固有的員工成本高企和高額虧損是否能改觀
2、沃爾沃的品牌和產品是否能在中短期內內帶給吉利現金流(容主要是在中國)
3、沃爾沃+吉利+長安集團三家的關系和產品的布設方式能夠帶給吉利多大利潤
4、沃爾沃在國內的新建廠是否有啟動資金(吉利的幾次選址有融資企圖),啟動資金的取得和未來的融資成本
5、收購沃爾沃時的融資,未來融資成本中財務利息的支付對吉利運營的影響 中期(沒查,但是我感覺至少在2年以后)后還本的壓力對吉利的影響。
其實這個收購在財務上,是個很大的冒險,以上時我自己的想法,希望有所幫助
財務風險的問題很小,首先要分析沃爾沃現在面臨的困境是什么,購專買力不足,受眾范屬圍狹小,等等,解決的方法就是擴大受眾人群,開發新的市場,吉利現在就有很好的市場。沃爾沃在中國市場的品牌美譽度非常的好,所以開發中國市場,有很好的前景。但是有得必有失,吉利有沒有能力去管理和開發新的市場,這事個問題,急功近利的方式也許會破壞這一品牌近百年來建立的品牌文化。
相關推薦:
網絡小說版權(網絡小說版權歸誰所有)
網頁版權信息(網頁版權怎么寫)
注冊商標查詢(注冊商標該怎么查詢)
商標使用許可(商標使用許可的種類有哪些)
表演者享有哪些權利(表演者對其表演依法享有什么權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