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來幾十年里,農業產業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根據聯合國糧食和農業組織的數據, 2050年的糧食產量需要比2006年增加70%才能養活地球日益增長的人口。為了滿足這種需求,農民和農業公司正在轉向運用物聯網的分析和更大的生產能力。
農業技術創新不是什么新鮮事。幾百年前,人們用手持工具,工業革命帶來了軋棉機,19世紀出現谷物升降機、化肥和第一臺天然氣動力的拖拉機。到世紀末,農民開始使用衛星來計劃自己的工作。物聯網將把農業推向新的高度。智能農業已經越來越普遍,因為有了農業機器人和傳感器,農民和高科技農業正在標準化。物聯網應用在未來幾年將幫助農民滿足世界糧食需求。
高科技農業:精準農業與智能農業
農民已經開始使用一些高科技的農業技術提高他們的日常工作效率。例如傳感器可以讓農民獲得在地區的詳細的地形和資源地圖,土壤酸度和溫度的變量。他們還可以利用天氣預報來預測未來幾天和幾周的天氣模式。
農民可以使用他們的智能手機遠程監控他們的設備、農作物和牲畜,統計牲畜飼養和生產。他們甚至可以利用這項技術對農作物和牲畜進行預測。無人機已成為一個重要的工具來調查農民的土地和作物數據。JohnDeere(農業設備生產商)已經開始把拖拉機聯網,創造了一個展示作物產量數據的方法。與無人車類似,該公司正在研發自動駕駛的拖拉機,這將釋放農民的勞動力并進一步提高效率。
所有這些技術都有助于精確農業或精準農業,利用衛星圖像和其他技術(如傳感器)來觀察和記錄數據的目的是提高生產產量,同時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和節約資源。
農業的未來:物聯網,農業傳感器,農業無人機
智能農業和精準農業正在起飛,但它們可能只是農業世界更大規模使用技術的先驅。Business Insider的高級研究服務預測,農業中物聯網設備安裝將從2015年的3000萬增加到2020年的7500萬,達到20%的復合年增長率。
美國目前在物聯網智能農業方面世界領先,每公頃(2.5畝)農田可以產生7340公斤的谷物(如小麥、水稻、玉米、大麥等),而全球平均水平是3851公斤谷物每公頃。
在未來幾十年里,隨著農場變得更加緊密,這種效率應該有更大的提高。OnFarm,一個農業物聯網平臺預計,農場在2050年平均每天要產生410萬個數據點,而2014年只有190000個。
此外, OnFarm多次研究發現,農場的平均產量上升1.75%,能源成本下降7美元至13美元每英畝,灌溉用水量下降 8%。
鑒于物聯網應用在農業中的所有好處,不難理解農民會越來越多地轉向使用農業無人機和衛星。
物聯網改變生活,特別是對傳統農業,使其成為現代化農業,以發達國家美國為目標發展著。通過物聯網進入農業領域前后對比,不難發現:傳統農業的種植生產過程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由以前農民憑借自己務農的經驗,以及對天氣變化的掌握情況對莊家進行澆水、施肥、打藥等,到現在在溫室大棚里數字化的控制、澆水、施肥、打藥全部機械化完成,而且還可以實時對植物進行智能分析而實時調節大棚里的溫度、濕度、光照度和二氧化碳濃度等等,并且還可以根據需要,分片進行不同量的供給。
物聯網節約了農民更多的時間。通過農業物聯網,種大棚的人可以通過家里的電腦實時了解大棚內的各種影響植物生長和產量的要素的情況,比如溫度、水分和二氧化碳濃度等。此外,農民可以實時把自己家大棚里的情況分享給遠在千里之外的批發商,通過遠程交談,可以促成一單單生意。而農民也可以將自己大棚情況掛在農業生產企業網站上,讓批發商和市民實時了解自家大棚內的生產情況。目前物聯網技術已覆蓋相當廣,如農業和林業等。
物聯網可以讓農產品更符合需求。因為農民可以借助物聯網來了解當前市場狀態,需要什么樣的農產品,哪種農產品需求量更大,進而可以進行精準種植,將來收成了也好銷售,價格也高,避免了以前依靠菜農經驗來盲目種菜的弊端。
物聯網讓農業更深入人心。因為不管是批發行還是市民,都可以通過物聯網的手段來知道自己今天所買的蔬菜或者水果怎樣長出來的,環境是否合乎標準,是否使用了生態肥料等。這些信息,市民都可以通過查閱標簽的方式而知曉,甚至市民可以觀看生態蔬菜和水果的生長基底視頻等。市民還可以通過物聯網來知曉自己買的蔬菜水果等運輸時經歷了哪些地方,運輸時間多長等,當然這只是冰山一角。
以上這些都是物聯網帶給農業的巨大變化,這些變化包含空間和時間各個方面,極大促進了農業的飛速發展。
創新技術的不斷涌現,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農業的發展模式,通過應用物聯網技術、人工智能技術、GIS技術以及大數據技術等使我國農業從原來看天吃飯的傳統農業模式轉變為高產、高效、低耗、優質、生態和安全的智慧農業模式,隨著物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數據存儲,全面感知,數據上云等方式使得智慧農業的傳輸網絡進一步擴大,更進一步的進階為互聯網+智慧農業模式。
創新技術發展迅猛,智慧農業前景廣闊
2018年,我國人工智能市場規模約為339億元,較上年同比增長56.29%,增速進一步加快。人工智能作為引領未來的戰略性技術,日益成為驅動經濟社會各領域從數字化、網絡化向智能化加速躍升的重要引擎。近年來,數據量爆發式增長、計算能力顯著性提升、深度學習算法突破性應用,極大地推動了人工智能發展。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應用在互聯網+智慧農業中,使得模型建立時間更短,預測結果更加準確。
2018年,我國物聯網市場規模約為13603億元,較上年增長14.70%。隨著國家支持政策的不斷出臺,國內物聯網產業鏈和產業體系初步形成,產業規模快速增長。目前,中國發展物聯網所需的自動控制、信息傳感、射頻識別等技術和產業都已成熟或基本成熟,通信運營商和系統設備提供商達到世界級水平,下游應用不斷拓展。
與工業互聯網建設類似,互聯網+智慧農業也可以應用物聯網技術建設“農業互聯網”,將物聯網在互聯網+智慧農業模式中應用程度進一步加深。
隨著創新技術和農業科學的不斷拓展和深入,互聯網+智慧農業的發展也面臨進一步的機遇與挑戰,并呈現出多維發展態勢。其中,創新技術發展及應用將是互聯網+智慧農業發展的不竭動力。在支撐智慧農業發展的多項關鍵技術中,發展較快且具有廣闊前景的主要有數據倉庫技術、3S技術、模擬模型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較為活躍的關鍵技術領域有農業資源管理、農情狀態檢測、農業過程模擬及決策支持系統等。
——更多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互聯網+智慧農業趨勢前瞻與產業鏈投資戰略分析報告》。
“互聯網+農業抄”不是簡單的在網上賣農產品,它是:
“互聯網+農業”是一種生產方式、產業模式與經營手段的創新,通過便利化、實時化、物聯化、智能化等手段,對農業的生產、經營、管理、服務等農業產業鏈環節產生了深遠影響,為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了新動力。以“互聯網+農業”為驅動,有助于發展智慧農業、精細農業、高效農業、綠色農業,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實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
慧云信息tcloudit將“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與農業生產經營相結合,為農業生產者提供覆蓋建設階段、生產階段、銷售階段的全產業鏈“智慧農業”整體解決方案。
包括農產品溯源、智能大棚、物聯網監控、水肥一體化、葡萄管家、品牌營銷等技術已經成功應用。未來還有AI人工智能,病蟲害識別防治等等新技術發展,服務新農村,造富新農民。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科技突飛猛進,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與此同時,城鄉發展存在一定差距,長期的一家一戶的小農生產嚴重阻礙了我國現代化農業的發展。各級高度重視“互聯網+農業”融合發展,“互聯網+”之農業,帶來的不僅是信息的對接,更是驅動著我國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助力實現鄉村全面振興。
2018年7月24日,為了發揮移動終端在發展農業生產、便利農村生活、促進農民增收等方面的積極作用,農業農村部在北京啟動2018年全國農民手機應用技能培訓周系列活動。
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介紹說,培訓活動將由農業農村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牽頭組織,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具體負責,協調各方資源,重點圍繞“手機助力農產品線上營銷”主題開展,大力推進手機應用與農業生產、經營深度融合。
農業農村部將培訓農戶利用手機和電子商務平臺開展農業生產資料淡儲、團購,幫助農戶獲得物美價廉的農資產品;打造農業網絡品牌,運用互聯網思維開展農產品網絡營銷,挖掘產品的文化、地域等特性,提升產品附加值。同時,還將重點加強網絡安全教育培訓,教會農民防范電信詐騙、網絡詐騙等措施,保障農民財產安全。
另外,培訓形式將以線上活動為主,以手機為主要培訓載體,同時結合實際工作需要,組織開展線下培訓,把課堂延伸到村里、合作社和田間地頭,從而實現線上線下有機融合,最大限度地增強培訓效果和影響力。優先培訓基層農技人員、新型經營主體、大學生村官、返鄉創業人員,以點帶面,發揮輻射帶動作用。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