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火箭的資料,什么都行
只要是關于火箭的資料就行,關于神舟七號火箭的信息更好rn快啦!這個不應該發到這里吧
據新華社北京電 全國政協委員、載人航天火箭系統顧問組組長、“神舟”五號火箭總指揮黃春平昨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神舟”七號發射時間將推遲半年左右,原定2007年的發射計劃將拖后到2008年。
黃春平說,發射計劃延期,“并不是出了什么問題,而是工作周期決定。”“神舟”七號火箭每一個部件都需要經過復雜的工作周期,首先要進行單樣技術攻關,攻關合格后再設定方案、原理考核,之后進入抽樣階段。這一階段要解決兩方面的任務,一是要通過性能指標測試,二是原材料、加工等工藝能力要在工廠的生產能力范圍內。抽樣合格后,再修改設計,做試樣生產,再進行產品實驗,最后進入工廠生產。此外,還要請相關專家進行測評。因此,“這是一個復雜的工程,要一步一個腳印,不能急于求成”。
黃春平介紹,與“神五”、“神六”不同,“神舟”七號火箭在研制上的關鍵點是宇航服和氣門閘。因為“神舟”七號將實現太空行走,航天員能否從艙內氣壓驟然適應真空環境,氣門閘和宇航服扮演了重要角色。
據悉,“神舟七號”時的太空行走對航天員的考核要求更高。由于航天服內的壓力比正常情況下低,有可能會使人體組織內的氮氣釋放,在血管內形成氣栓,導致減壓病,甚至危及人的生命。因此航天員在穿好航天服以后,必須在氣閘艙內充分吸氧,協助工作的航天員回到內艙(即軌道艙),關閉內艙門,然后氣閘艙開始泄壓到真空,與飛船外的真空狀態保持一致,此時航天員可以出艙活動。而完成艙外任務回到艙內時,還要對航天服進行一定的減壓,再對氣閘艙充氣。
“航天員出艙活動是一項高難度、高風險的活動。”專家介紹,“神舟七號”時的太空行走要求航天員必須在地面做充分的試驗和訓練,其地面訓練一般在一個對比重有一定要求的中性水池里進行。這種水池通常建在大型的試驗房里面,把航天器放在水池中,利用水的浮力模擬太空的失重現象,然后航天員在水池里面進行出入艙和艙外操作訓練。
專家稱,“神舟七號”將具備航天員太空行走的幾項必備條件。首先,會提供航天員在艙外生活和工作的環境和條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艙外航天服,它具有防微流星、真空隔熱屏蔽、氣密、保壓、通風、調溫等多種功能,航天服的手套既密封又靈活,頭盔透明密封。其次,出艙背包有控制系統和通信系統,其控制系統配有的噴氣裝置使航天員可以借此控制行走方向。據悉,航天服和背包構造復雜,技術難度大,造價昂貴,美國生產的一套航天服約為150萬美元。第三當然是必須擁有技術操作熟練、身體健康、心理素質穩定的航天員。
“目前,‘神舟’七號的其他部件都差不多了,只有宇航服還要攻關,宇航服的研究進度決定了‘神七’進度。”黃春平又補充說,“不過,中國完全有能力解決。”
黃春平說,為了適應真空的環境,“神舟”七號宇航服從氣密、通信、排泄、通訊、電源、活動關節等各方面,都要比“神六”有較大提高。
“神舟五號”時,我國的載人航天還只是對一人一天上太空的考核,當時楊利偉僅待在返回艙里,軌道艙的艙門是緊閉的。此次“神舟六號”雖然在外形上與“神舟五號”幾乎一樣,不同的是,兩名航天員將從返回艙進入軌道艙,從事多人多天的空間飛行作業程序。專家打了個形象的比喻,“兩名航天員就是在‘一室一廳'里活動。”而到了“神舟七號”,航天員除了在“一室一廳”里活動外,還將走出“廳”,從軌道艙側面的窗口出來在太空行走。
據介紹,“神舟七號”對航天員的生命保障系統、出艙設備、結構氣密性要求更高,因此“神舟七號”會在外形上與“神舟六號”有明顯的不同,相關系統也會有所改變,特別是軌道艙。
通常飛船發射上太空后,航天員在進行出艙活動之前,會先在氣閘艙內進行2-3小時的適應性準備,在氣閘艙內穿戴好艙外航天服,背上背包,帶好用品。實行太空行走的航天員所穿戴的航天服體積龐大,地面重量就達125公斤,根本不像在地面穿衣戴帽那么容易,必須在其他航天員的幫助下才能穿上。“所以 ‘神舟七號'時上天的航天員起碼得兩人,這樣可以相互配合,至于會有多少人出艙活動則未定,估計會是一人進行太空行走。”
據黃春平預測,“神舟”七號將有三名航天員,一個要出艙行走,一個在軌道艙迎接,返回艙還要留人。出艙活動將有行走、操作、擰螺釘等安裝設備等項目,為今后建立太空空間站作準備。
中國科學院有關負責人表示,載人飛船工程應用系統的主要任務是開展空間對地觀測、空間科學及技術實驗。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一階段)應用系統的目標是大力推進和發 展我國空間科學與空間應用技術,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有重要價值的貢獻,同時為今后有人參與的空間科學與技術實驗打下基矗。
其中,“對地觀測任務”是以與國際同步發展先進空間遙感器及開拓地球系統科學研究為目的,確定了中分辨率成像光譜儀器、多模態微波遙感器(包括微波高度計、輻射計和散射計)、地球環境監測和遙感應用研究等在軌實驗和應用任務。地球環境監測包括太陽常數監測、太陽和地球紫外輻射監測以及地球輻射收支探測。遙感器應用研究為我國遙感應用技術的發展奠定基礎;開展成像光譜技術和微波遙感技術在海洋、陸地和大氣方面的應用研究和應用示范。
“空間科學研究”安排了空間生命科學、微重力科學(包括空間材料科學項目,微重力流體物理研究項目),還有空間天文項目、空間環境預報和監測任務,目標是全面提高我國空間科學水平。“空間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研制了多種空間實驗設備,開展空間生物學效應研究、空間蛋白質結晶、空間細胞培養、空間細胞電融合以及空間蛋白質和生物大分子分離純化等研究;“空間材料科學研究”研制多工位晶體生長爐和晶體生長觀測裝置,開展二元和三元半導體光電子材料、透明氧化物晶體、金屬和合金等材料研究和空間生長,研究空間晶體生長動力學;“空間環境預報和監測”研究可以建立空間環境預報中心,發布長期、中期、短期空間環境預報和警報,進行效應預測,保障航天員、載人航天器和空間設備安全。神舟七號”時的太空行走對航天員的考核要求更高。由于航天服內的壓力比正常情況下低,有可能會使人體組織內的氮氣釋放,在血管內形成氣栓,導致減壓病,甚至危及人的生命。因此航天員在穿好航天服以后,必須在氣閘艙內充分吸氧,協助工作的航天員回到內艙(即軌道艙),關閉內艙門,然后氣閘艙開始泄壓到真空,與飛船外的真空狀態保持一致,此時航天員可以出艙活動。而完成艙外任務回到艙內時,還要對航天服進行一定的減壓,再對氣閘艙充氣。
“航天員出艙活動是一項高難度、高風險的活動。”專家介紹,“神舟七號”時的太空行走要求航天員必須在地面做充分的試驗和訓練,其地面訓練一般在一個對比重有一定要求的中性水池里進行。這種水池通常建在大型的試驗房里面,把航天器放在水池中,利用水的浮力模擬太空的失重現象,然后航天員在水池里面進行出入艙和艙外操作訓練。
專家稱,“神舟七號”將具備航天員太空行走的幾項必備條件。首先,會提供航天員在艙外生活和工作的環境和條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艙外航天服,它具有防微流星、真空隔熱屏蔽、氣密、保壓、通風、調溫等多種功能,航天服的手套既密封又靈活,頭盔透明密封。其次,出艙背包有控制系統和通信系統,其控制系統配有的噴氣裝置使航天員可以借此控制行走方向。據悉,航天服和背包構造復雜,技術難度大,造價昂貴,美國生產的一套航天服約為150萬美元。第三當然是必須擁有技術操作熟練、身體健康、心理素質穩定的航天員。
火箭隊是一支有高中鋒傳統的球隊,從早期的摩西-馬龍(Moses Malone)、拉爾夫-桑普森到奧拉朱旺(Hakeem Olajuwon),以及2003年首輪選中的中國中鋒姚明。1967火箭隊年加入NBA,當時落戶于圣地亞哥,經歷了4個平淡的賽季后,于1971年搬到休斯頓。
跟許多球隊一樣,火箭隊的處子賽季令人失望。1967-1968賽季,火箭隊僅15勝67負。第二個賽季火箭隊從休斯頓大學得到“大E”埃爾文-海耶斯(Elvin Hayes),他在新秀賽季平均每場就拿下28.4分,火箭隊隊成績開始上揚,1968-1969賽季火箭隊取得37勝45負的成績,打進了季后賽。1970年火箭隊27勝55負,1971年40勝42負,從1971年開始,火箭隊就搬到了休斯頓。
直到1994年,火箭隊才獲得第一座總冠軍獎杯。奧拉朱旺在那個賽季平均每場得了27.3分11.9個籃板和3.71個蓋帽。在總決賽中,火箭隊碰到紐約尼克斯隊。奧拉朱旺戰勝了尤因,火箭隊以4比2奪得球隊第一個總冠軍。
1995年火箭隊從開拓者得到了“滑翔機”德雷克斯勒(Clyde Drexler),在總決賽中,奧拉朱旺碰到年輕的奧尼爾,火箭隊以以4比0橫掃奧蘭多魔術隊,蟬聯總冠軍。2000賽季火箭16年以來首次未能進入季后賽,不得不進行重組。在2003年選秀大會上,火箭隊欽點來自中國的姚明為狀元,再引入高中鋒,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
在2004年夏天,火箭隊放棄三名球隊主力—老大弗朗西斯、莫布里以及卡托,從魔術交易來兩屆得分王麥蒂,總經理道森期望姚麥這一內外組合能重現大夢滑翔機時代的輝煌。然而,不斷的傷病導致球隊戰績始終無法達到人們預期的高度。盡管2005年和2007年兩度闖入季后賽,卻均第一輪便剎羽而歸。
在07年夏天,在一片懷疑的眼光中,新任總經理莫雷上任。莫雷對球隊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炒掉了主帥范甘迪,聘請原國王隊主教練阿德爾曼,在保留了姚麥兩大核心的基礎上,換來麥克·詹姆斯和斯科拉,尤其以零代價請回弗朗西斯最令球迷歡欣鼓舞,使得新賽季的火箭陣容在各個位置均有補充,實力大大增強。
歷史:
1967-71 圣地亞哥火箭隊(San Diego Rockets)
1971-今 休斯頓火箭隊(Houston Rockets)
獲總冠軍年份:1994年、1995年
我國將在2008年發射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屆時中國航天員將首次出艙進行太空行走。當前,氣閘艙等核心技術難關已被攻克,整船已進入綜合測試階段,用于發射神舟七號飛船的長征二號F火箭預計在2007年12底前完成全箭總裝。據悉,“神舟七號”時的太空行走對航天員的考核要求更高。由于航天服內的壓力比正常情況下低,有可能會使人體組織內的氮氣釋放,在血管內形成氣栓,導致減壓病,甚至危及人的生命。因此航天員在穿好航天服以后,必須在氣閘艙內充分吸氧,協助工作的航天員回到內艙(即軌道艙),關閉內艙門,然后氣閘艙開始泄壓到真空,與飛船外的真空狀態保持一致,此時航天員可以出艙活動。而完成艙外任務回到艙內時,還要對航天服進行一定的減壓,再對氣閘艙充氣。
“航天員出艙活動是一項高難度、高風險的活動。”專家介紹,“神舟七號”時的太空行走要求航天員必須在地面做充分的試驗和訓練,其地面訓練一般在一個對比重有一定要求的中性水池里進行。這種水池通常建在大型的試驗房里面,把航天器放在水池中,利用水的浮力模擬太空的失重現象,然后航天員在水池里面進行出入艙和艙外操作訓練。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張慶偉表示,未來的神舟七號飛船,不會是神舟六號的簡單重復,突破許多關鍵技術。發射神舟七號飛船的仍然是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此前這種火箭已經成功地將六艘神舟飛船送入太空,具有成熟的技術基礎。目前新一枚運載火箭元器件的采購與生產已經展開,火箭總設計師荊木春說,這一次他們將采用質量更高的元器件。針對前幾發火箭的飛行情況,科研人員還將對這枚火箭進行局部改進,來進一步提高火箭的可靠性。此外,他們還考慮在火箭上增加一些攝像頭。
從神舟七號開始,我國進入載人航天二期工程。在這一階段里,將陸續實現航天員出艙行走、空間交會對接等科學目標。整個二期工程的所有發射任務全部由長二F火箭擔任。
(1)16時22分許,主著陸場地面搜救分隊正向飛船理論落點開進。
16時41分許,各測控站點進入神七飛船返回跟蹤的10分鐘準備。
16時44分許,北京飛控中心發出飛船調姿指令。飛船一次調姿到位。
16時22分許,主著陸場地面搜救分隊正向飛船理論落點開進。
16時41分許,各測控站點進入神七飛船返回跟蹤的10分鐘準備。
16時44分許,北京飛控中心發出飛船調姿指令。飛船一次調姿到位。
16時51分許,北京飛控中心宣布飛船進入正常返回軌道
17時02分許,主著陸場六架搜救直升機全部起飛
17時06分許,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向各測控點發出落點預告
17時12分許,推進艙和返回艙成功飛離
17時17分許,搜救直升機到達指定空域待命
17時20分許,神舟七號飛船飛入中國上空
17時20分許,返回艙降落傘打開
17時21分許,飛船進入黑障區,與地面指控中心的通信暫時中斷。
17時22分許,飛船進入主著陸場上空
17時24分許,飛船飛出黑障區
17時25分許,搜救人員在直升機內舉牌提示:搜救開始。
17時25分許,三名航天員向地面通報感覺良好
17時36分許,神舟七號完成載人航天任務,返回艙順利著陸。
18時23分許,航天員成功出艙
16時51分許,北京飛控中心宣布飛船進入正常返回軌道
17時02分許,主著陸場六架搜救直升機全部起飛
17時06分許,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向各測控點發出落點預告
17時12分許,推進艙和返回艙成功飛離
17時17分許,搜救直升機到達指定空域待命
17時20分許,神舟七號飛船飛入中國上空
17時20分許,返回艙降落傘打開
17時21分許,飛船進入黑障區,與地面指控中心的通信暫時中斷。
17時22分許,飛船進入主著陸場上空
17時24分許,飛船飛出黑障區
17時25分許,搜救人員在直升機內舉牌提示:搜救開始。
17時25分許,三名航天員向地面通報感覺良好
17時36分許,神舟七號完成載人航天任務,返回艙順利著陸。
18時23分許,航天員成功出艙
(2)神七資料
據新華社北京電 全國政協委員、載人航天火箭系統顧問組組長、“神舟”五號火箭總指揮黃春平昨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神舟”七號發射時間將推遲半年左右,原定2007年的發射計劃將拖后到2008年。
黃春平說,發射計劃延期,“并不是出了什么問題,而是工作周期決定。”“神舟”七號火箭每一個部件都需要經過復雜的工作周期,首 先要進行單樣技術攻關,攻關合格后再設定方案、原理考核,之后進入抽樣階段。這一階段要解決兩方面的任務,一是要通過性能指標測試,二是原材料、加工等工藝能力要在工廠的生產能力范圍內。抽樣合格后,再修改設計,做試樣生產,再進行產品實驗,最后進入工廠生產。此外,還要請相關專家進行測評。因此,“這是一個復雜的工程,要一步一個腳印,不能急于求成”。
黃春平介紹,與“神五”、“神六”不同,“神舟”七號火箭在研制上的關鍵點是宇航服和氣門閘。因為“神舟”七號將實現太空行走,航天員能否從艙內氣壓驟然適應真空環境,氣門閘和宇航服扮演了重要角色。
據悉,“神舟七號”時的太空行走對航天員的考核要求更高。由于航天服內的壓力比正常情況下低,有可能會使人體組織內的氮氣釋放,在血管內形成氣栓,導致減壓病,甚至危及人的生命。因此航天員在穿好航天服以后,必須在氣閘艙內充分吸氧,協助工作的航天員回到內艙(即軌道艙),關閉內艙門,然后氣閘艙開始泄壓到真空,與飛船外的真空狀態保持一致,此時航天員可以出艙活動。而完成艙外任務回到艙內時,還要對航天服進行一定的減壓,再對氣閘艙充氣。
“航天員出艙活動是一項高難度、高風險的活動。”專家介紹,“神舟七號”時的太空行走要求航天員必須在地面做充分的試驗和訓練,其地面訓練一般在一個對比重有一定要求的中性水池里進行。這種水池通常建在大型的試驗房里面,把航天器放在水池中,利用水的浮力模擬太空的失重現象,然后航天員在水池里面進行出入艙和艙外操作訓練。
專家稱,“神舟七號”將具備航天員太空行走的幾項必備條件。首先,會提供航天員在艙外生活和工作的環境和條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艙外航天服,它具有防微流星、真空隔熱屏蔽、氣密、保壓、通風、調溫等多種功能,航天服的手套既密封又靈活,頭盔透明密封。其次,出艙背包有控制系統和通信系統,其控制系統配有的噴氣裝置使航天員可以借此控制行走方向。據悉,航天服和背包構造復雜,技術難度大,造價昂貴,美國生產的一套航天服約為150萬美元。第三當然是必須擁有技術操作熟練、身體健康、心理素質穩定的航天員。
“目前,‘神舟’七號的其他部件都差不多了,只有宇航服還要攻關,宇航服的研究進度決定了‘神七’進度。”黃春平又補充說,“不過,中國完全有能力解決。”
黃春平說,為了適應真空的環境,“神舟”七號宇航服從氣密、通信、排泄、通訊、電源、活動關節等各方面,都要比“神六”有較大提高。
“神舟五號”時,我國的載人航天還只是對一人一天上太空的考核,當時楊利偉僅待在返回艙里,軌道艙的艙門是緊閉的。此次“神舟六號”雖然在外形上與“神舟五號”幾乎一樣,不同的是,兩名航天員將從返回艙進入軌道艙,從事多人多天的空間飛行作業程序。專家打了個形象的比喻,“兩名航天員就是在‘一室一廳'里活動。”而到了“神舟七號”,航天員除了在“一室一廳”里活動外,還將走出“廳”,從軌道艙側面的窗口出來在太空行走。
據介紹,“神舟七號”對航天員的生命保障系統、出艙設備、結構氣密性要求更高,因此“神舟七號”會在外形上與“神舟六號”有明顯的不同,相關系統也會有所改變,特別是軌道艙。
通常飛船發射上太空后,航天員在進行出艙活動之前,會先在氣閘艙內進行2-3小時的適應性準備,在氣閘艙內穿戴好艙外航天服,背上背包,帶好用品。實行太空行走的航天員所穿戴的航天服體積龐大,地面重量就達125公斤,根本不像在地面穿衣戴帽那么容易,必須在其他航天員的幫助下才能穿上。“所以‘神舟七號'時上天的航天員起碼得兩人,這樣可以相互配合,至于會有多少人出艙活動則未定,估計會是一人進行太空行走。”
據黃春平預測,“神舟”七號將有三名航天員,一個要出艙行走,一個在軌道艙迎接,返回艙還要留人。出艙活動將有行走、操作、擰螺釘等安裝設備等項目,為今后建立太空空間站作準備。
據新華社北京電 全國政協委員、載人航天火箭系統顧問組組長、“神舟”五號火箭總指揮黃春平昨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神舟”七號發射時間將推遲半年左右,原定2007年的發射計劃將拖后到2008年。
黃春平說,發射計劃延期,“并不是出了什么問題,而是工作周期決定。”“神舟”七號火箭每一個部件都需要經過復雜的工作周期,首 先要進行單樣技術攻關,攻關合格后再設定方案、原理考核,之后進入抽樣階段。這一階段要解決兩方面的任務,一是要通過性能指標測試,二是原材料、加工等工藝能力要在工廠的生產能力范圍內。抽樣合格后,再修改設計,做試樣生產,再進行產品實驗,最后進入工廠生產。此外,還要請相關專家進行測評。因此,“這是一個復雜的工程,要一步一個腳印,不能急于求成”。
黃春平介紹,與“神五”、“神六”不同,“神舟”七號火箭在研制上的關鍵點是宇航服和氣門閘。因為“神舟”七號將實現太空行走,航天員能否從艙內氣壓驟然適應真空環境,氣門閘和宇航服扮演了重要角色。
據悉,“神舟七號”時的太空行走對航天員的考核要求更高。由于航天服內的壓力比正常情況下低,有可能會使人體組織內的氮氣釋放,在血管內形成氣栓,導致減壓病,甚至危及人的生命。因此航天員在穿好航天服以后,必須在氣閘艙內充分吸氧,協助工作的航天員回到內艙(即軌道艙),關閉內艙門,然后氣閘艙開始泄壓到真空,與飛船外的真空狀態保持一致,此時航天員可以出艙活動。而完成艙外任務回到艙內時,還要對航天服進行一定的減壓,再對氣閘艙充氣。
“航天員出艙活動是一項高難度、高風險的活動。”專家介紹,“神舟七號”時的太空行走要求航天員必須在地面做充分的試驗和訓練,其地面訓練一般在一個對比重有一定要求的中性水池里進行。這種水池通常建在大型的試驗房里面,把航天器放在水池中,利用水的浮力模擬太空的失重現象,然后航天員在水池里面進行出入艙和艙外操作訓練。
專家稱,“神舟七號”將具備航天員太空行走的幾項必備條件。首先,會提供航天員在艙外生活和工作的環境和條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艙外航天服,它具有防微流星、真空隔熱屏蔽、氣密、保壓、通風、調溫等多種功能,航天服的手套既密封又靈活,頭盔透明密封。其次,出艙背包有控制系統和通信系統,其控制系統配有的噴氣裝置使航天員可以借此控制行走方向。據悉,航天服和背包構造復雜,技術難度大,造價昂貴,美國生產的一套航天服約為150萬美元。第三當然是必須擁有技術操作熟練、身體健康、心理素質穩定的航天員。
“目前,‘神舟’七號的其他部件都差不多了,只有宇航服還要攻關,宇航服的研究進度決定了‘神七’進度。”黃春平又補充說,“不過,中國完全有能力解決。”
黃春平說,為了適應真空的環境,“神舟”七號宇航服從氣密、通信、排泄、通訊、電源、活動關節等各方面,都要比“神六”有較大提高。
“神舟五號”時,我國的載人航天還只是對一人一天上太空的考核,當時楊利偉僅待在返回艙里,軌道艙的艙門是緊閉的。此次“神舟六號”雖然在外形上與“神舟五號”幾乎一樣,不同的是,兩名航天員將從返回艙進入軌道艙,從事多人多天的空間飛行作業程序。專家打了個形象的比喻,“兩名航天員就是在‘一室一廳'里活動。”而到了“神舟七號”,航天員除了在“一室一廳”里活動外,還將走出“廳”,從軌道艙側面的窗口出來在太空行走。
據介紹,“神舟七號”對航天員的生命保障系統、出艙設備、結構氣密性要求更高,因此“神舟七號”會在外形上與“神舟六號”有明顯的不同,相關系統也會有所改變,特別是軌道艙。
通常飛船發射上太空后,航天員在進行出艙活動之前,會先在氣閘艙內進行2-3小時的適應性準備,在氣閘艙內穿戴好艙外航天服,背上背包,帶好用品。實行太空行走的航天員所穿戴的航天服體積龐大,地面重量就達125公斤,根本不像在地面穿衣戴帽那么容易,必須在其他航天員的幫助下才能穿上。“所以‘神舟七號'時上天的航天員起碼得兩人,這樣可以相互配合,至于會有多少人出艙活動則未定,估計會是一人進行太空行走。”
據黃春平預測,“神舟”七號將有三名航天員,一個要出艙行走,一個在軌道艙迎接,返回艙還要留人。出艙活動將有行走、操作、擰螺釘等安裝設備等項目,為今后建立太空空間站作準備。
“長征”系列運載新華網酒泉9月20日電(記者白瑞雪、張汨汨)由我國獨立研制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是中國航天的主力運載工具,自1996年10月以來,已連續進行了66次成功發射。
火箭有4大系列12個型號,包括長征一號、長征二號、長征三號和長征四號等,構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長征”運載火箭家族。
長征一號
長征一號系列火箭是一種三級火箭,主要用于發射近地軌道小型有效載荷。
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地將“東方紅一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長征一號D運載火箭是長征一號火箭的改進型,可以發射各種低軌道衛星,并已投入商業發射。
長征二號
長征二號系列火箭是一種兩級火箭,是中國航天運載器的基礎型號。1975年11月26日,長征二號火箭完成了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發射任務。
長征二號F型火箭,是我國目前唯一用于發射載人飛船的火箭。
長征三號
長征三號系列火箭是在長征二號基礎上研制成功的,增加了第三級低溫高能液氫液氧發動機,主要運載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的有效載荷,也可以運載低軌道、極軌道或逃逸軌道的有效載荷,并可進行衛星的一箭多星發射或其他軌道衛星的發射。
長征四號
長征四號系列運載火箭包括風暴一號、長征四號、長征四號A、長征四號B等火箭,主要擔負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的備份火箭、發射太陽同步軌道的對地觀察應用衛星等任務。
到目前為止,“長征”系列火箭共進行了108次成功發射,自1996年10月以來,已連續進行了66次成功發射。
關于航空航天的知識
關于航空航天的知識有哪些?1957年10月4日
前蘇聯發射世界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半年后,美國的人造衛星上天
1959年9月12日
前蘇聯發射“月球”2號探測器,為世界上第一個撞擊月球表面的航天器 1961年4月12日
前蘇聯宇航員加加林成為世界第一位飛入太空的人
1969年7月20日
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乘坐“阿波羅”11號飛船,成為人類踏上月球的第一人
1970年12月15日
前蘇聯“金星”7號探測器首次在金星上著陸
1971年4月9日
前蘇聯“禮炮”1號空間站成為人類進入太空的第一個空間站。兩年后,美國將“天空實驗室”空間站送入太空
1971年12月2日
前蘇聯“火星”3號探測器在火星表面著陸。5年后,美國的“海盜”火星探測器登陸火星
1981年4月12日
世界第一架航天飛機---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發射成功
1986年1月28日
美國航天飛機“挑戰者”號在升空73秒后爆炸
1986年2月20日
前蘇聯發射“和平”號空間站,服役已經超期8年,至今仍在運行,是目前最成功的人類空間站
1993年11月1日
美、俄簽署協議,決定在“和平”號空間站的基礎上,建造一座國際空間站,命名為阿爾法國際空間站 我國航空航天大事件:
1956年10月8日,我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
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地發射了東方紅一號衛星,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研制和發射衛星的國家。
1975年11月26日,長征二號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地發射了我國第一顆返
回式科學試驗衛星,并于3天后成功回收。
1984年4月8日,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地發射了我國第一顆地球同步軌道衛星———東方紅二號試驗通信衛星。
1990年4月7日,中國用自行研制的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地發射了亞洲一號通信衛星,這是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首次發射國外衛星,使我國在世界航天商業發射服務領域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9年10月,我國和巴西聯合研制的第一顆地球資源衛星順利升空,并正常運行,這是我國首次在空間技術領域進行的全面國際合作。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飛船成功發射,并于2003年10月16日圓滿回收,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2003年12月和2004年7月,我國與歐洲空間局聯合研制并發射了“探測一號”和“探測二號”科學衛星,“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劃”取得圓滿成功。
2004年1月23日,我國繞月探測工程正式由國務院批準立項。
2005年10月12日,神六成功發射。
1957年10月4日
前蘇聯發射世界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半年后,美國的人造衛星上天
1959年9月12日
前蘇聯發射“月球”2號探測器,為世界上第一個撞擊月球表面的航天器
1961年4月12日
前蘇聯宇航員加加林成為世界第一位飛入太空的人
1969年7月20日
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乘坐“阿波羅”11號飛船,成為人類踏上月球的第一人
1970年12月15日
前蘇聯“金星”7號探測器首次在金星上著陸
1971年4月9日
前蘇聯“禮炮”1號空間站成為人類進入太空的第一個空間站。兩年后,美國將“天空實驗室”空間站送入太空
1971年12月2日
前蘇聯“火星”3號探測器在火星表面著陸。5年后,美國的“海盜”火星探測器登陸火星
1981年4月12日
世界第一架航天飛機---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發射成功
1986年1月28日
美國航天飛機“挑戰者”號在升空73秒后爆炸
1986年2月20日
前蘇聯發射“和平”號空間站,服役已經超期8年,至今仍在運行,是目前最成功的人類空間站
1993年11月1日
美、俄簽署協議,決定在“和平”號空間站的基礎上,建造一座國際空間站,命名為阿爾法國際空間站
我國航空航天大事件:
1956年10月8日,我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
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地發射了東方紅一號衛星,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研制和發射衛星的國家。
1975年11月26日,長征二號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地發射了我國第一顆返
回式科學試驗衛星,并于3天后成功回收。
1984年4月8日,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地發射了我國第一顆地球同步軌道衛星———東方紅二號試驗通信衛星。
1990年4月7日,中國用自行研制的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地發射了亞洲一號通信衛星,這是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首次發射國外衛星,使我國在世界航天商業發射服務領域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9年10月,我國和巴西聯合研制的第一顆地球資源衛星順利升空,并正常運行,這是我國首次在空間技術領域進行的全面國際合作。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飛船成功發射,并于2003年10月16日圓滿回收,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2003年12月和2004年7月,我國與歐洲空間局聯合研制并發射了“探測一號”和“探測二號”科學衛星,“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劃”取得圓滿成功。
2004年1月23日,我國繞月探測工程正式由國務院批準立項。
2005年10月12日,神六成功發射.
飛行器在地球大氣層內的航行活動為航空。氣球,飛艇是利用空氣的浮力在大氣層內飛行,飛機則是利用與空氣相互作用產生的空氣動力在大氣層內飛行。飛機上的發動機依靠飛機攜帶的燃料(汽油)和大氣中的氧氣工作。
人類在征服大自然的漫長歲月中,早就產生了翱翔天空、遨游宇宙的愿望。在生產力和科學技術水平都很低下的時代,這種愿望只能停留在幻想的階段。雖然人類很早就做過種種飛行的探索和嘗試,但實現這一愿望還是從18世紀的熱空氣氣球升空開始的。
航空器上,一般是將排泄物進行真空壓縮后儲存
自從20世紀初第一架帶動力的、可操縱的飛機完成了短暫的飛行之后,人類在大氣層中飛行的古老夢想才真正成為現實。經過許多杰出人物的艱苦努力,航空科學技術得到迅速發展,飛機性能不斷提高。
1986年1月28日是寒冷的一天,在美國佛羅里達的卡那維拉爾角,比天氣更讓人心寒的是挑戰者號航天飛機發生的悲劇。
這天早晨,成千上萬名參觀者聚集到肯尼迪航天中心,等待一睹挑戰者號騰飛的壯觀景象。上午11時38分,聳立在發射架上的挑戰者號點火升空,直飛天穹,看臺上一片歡騰。但航天飛機飛到73秒時,空中突然傳來一聲悶響,只見挑戰者號頃刻之間爆裂成一團桔紅色火球,碎片拖著火焰和白煙四散飄飛,墜落到大西洋。挑戰者號發生爆炸,全世界為之震驚。
7名宇航員在這次事故中罹難,包括兩名女宇航員。其中特別引人注目的是第一次以平民身份參加太空飛行的女教師麥考利夫。原計劃她將在太空給她的學生進行現場授課,不幸的是麥考利夫壯志未酬,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根據調查這一事故的總統委員會的報告,爆炸是一個O型封環失效所致。這個封環位于右側固體火箭推進器的兩個低層部件之間。失效的封環使熾熱的氣體點燃了外部燃料罐中的燃料。O型封環會在低溫下失效,盡管在發射前夕有些工程師警告不要在冷天發射,但是由于發射已被推遲了5次,所以警告未能引起重視。
挑戰者號飛機是肯尼迪航天中心的第二架航天飛機。它以航行于大西洋和太平洋上的英國研究船挑戰者號而命名。也許有人還記得阿波羅17號登月艙也叫挑戰者號。就像它的前輩一樣,航天飛機挑戰者號也為人類的航天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1982年7月,挑戰者號航天飛機成為美國可再度使用的帶冀航天器,共成功完成了九次航天飛行任務。1986年1月28日美國的挑戰者號航天飛機乘載七名宇航員,進行航天飛機的第10次飛行。在挑戰者號十次的飛行任務中,共繞軌道飛行987次,太空停留時間累積69天。
挑戰者號的失事曾使美國的航天事業受到沉重打擊,航天飛機在以后的3年中停止了飛行。但是,在總結了挑戰者號的教訓之后,人類對太空的探測仍在繼續。從航天飛機恢復飛行至今,已執行了76次飛行任務,包括組建國際空間站。挑戰者號的宇航員是人類航天事業的先驅。
參加這次航天飛機的宇航員一共有七人。他們是:機長弗朗西斯·斯科比,四十六歲;駕駛員邁克爾·史密斯,四十歲;宇航員朱迪恩·雷斯尼克,三十六歲;羅納德·麥克奈爾,三十五歲;埃利森,鬼冢,三十九歲;格里高利·杰維斯,四十一歲;女教師克里斯塔·麥考利夫,三十七歲。
航空
【航空術語】
飛行器在地球大氣層內的航行活動為航空。氣球,飛艇是利用內空氣的浮力在大氣容層內飛行,飛機則是利用與空氣相互作用產生的空氣動力在大氣層內飛行。飛機上的發動機依靠飛機攜帶的燃料(汽油)和大氣中的氧氣工作。
航空與航天是20世紀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進程中最活躍、最有影響的科學技術領域,也是人類文明高度發展的重要標志。
人類在征服大自然的漫長歲月中,早就產生了翱翔天空、遨游宇宙的愿望。在生產力和科學技術水平都很低下的時代,這種愿望只能停留在幻想的階段。雖然人類很早就做過種種飛行的探索和嘗試,但實現這一愿望還是從18世紀的熱空氣氣球升空開始的。
自從20世紀初第一架帶動力的、可操縱的飛機完成了短暫的飛行之后,人類在大氣層中飛行的古老夢想才真正成為現實。經過許多杰出人物的艱苦努力,航空科學技術得到迅速發展,飛機性能不斷提高。
飛行器在地球大氣層內的航行活動為航空。氣球,飛艇是利用空氣的浮力專在大氣層內飛行屬,飛機則是利用與空氣相互作用產生的空氣動力在大氣層內飛行。飛機上的發動機依靠飛機攜帶的燃料(汽油)和大氣中的氧氣工作。
航空與航天是20世紀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進程中最活躍、最有影響的科學技術領域,也是人類文明高度發展的重要標志。
人類在征服大自然的漫長歲月中,早就產生了翱翔天空、遨游宇宙的愿望。在生產力和科學技術水平都很低下的時代,這種愿望只能停留在幻想的階段。雖然人類很早就做過種種飛行的探索和嘗試,但實現這一愿望還是從18世紀的熱空氣氣球升空開始的。
自從20世紀初第一架帶動力的、可操縱的飛機完成了短暫的飛行之后,人類在大氣層中飛行的古老夢想才真正成為現實。經過許多杰出人物的艱苦努力,航空科學技術得到迅速發展,飛機性能不斷提高。
我國在航空航天事業上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我所了解的有哪些
我國在航空航天事業上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我所了解的有哪些在航天領域,我國建成了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研制和試驗基地,形成了獨立自主的、內完整的容航天科技工業體系,成功研制了12種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發展形成了返回式遙感、“東方紅”通信廣播、“風云”氣象、“實踐”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資源”地球資源、“北斗”導航定位等6個衛星系列。
“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實現“兩人五天”的航天飛行,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開展載人航天的國家。繞月探測工程取得重要進展。過去五年來,中國自主研制并發射了27顆不同類型的人造地球衛星和5艘飛船,“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連續28次發射成功,新一代運載火箭多項關鍵技術取得重要突破,120噸級推力的液氧/煤油發動機和50噸級推力的氫氧發動機研制進展順利。
請你查閱資料,說說我國航天事業方面的最新的成績
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7秒,我國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一號首發成功,中國成為繼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在完成了21個小時的空間科學試驗后,于21日3時41分成功著陸.“神舟”號試驗飛船的成功發射和回收,成為我國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成功的日期1999年11月21日,離這一年結束的日子只有一個月零9天.在7年時間里每天數著日歷倒計時過日子的航天人中,許多人只想好好地睡上一覺.但就是這樣簡單的愿望對很多人來講,也是一個難以實現的奢望.在新的戰鼓聲中,“神舟二號”又開始起步了.正在駕駛隆隆天車挺進太空的中國航天人,必須為一個民族的理想去爭分奪秒!
不久,第二艘飛船“神舟二號”被制造出來,它的性能比“神舟一號”更加先進,保證安全與維持生命系統的設備安裝的也更加充分.
2001年1月10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飛行7天后成功返回地面.這是我國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飛船上進行了微重力環境下的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空間天文和物理等領域的實驗,各種儀器設備性能穩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數據.與“神舟”一號飛船相比,“神舟”二號飛船的系統結構有了新的擴展,技術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一致.
緊接著神舟三號飛船于2002年3月25日發射.飛船搭載了人體代謝模擬裝置、擬人生理信號設備以及形體假人,能夠定量模擬航天員呼吸和血液循環的重要生理活動參數.“神舟”三號軌道艙在太空留軌運行180多天,成功進行了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號飛船的升空,是中國載人航天的最后一次預演,是載人航天工程實施以來技術要求最高、參試系統最全、難度最大的一次飛行試驗,還面臨載人航天發射以來最為嚴峻的考驗:發射場有史以來罕見的嚴寒,最低氣溫接近-30℃,超過低溫發射條件近10℃,且飛船發射已進入不可逆狀態.“神舟”四號飛船最后的成功發射,標志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經受住了無人狀態下最全面的飛行試驗考驗,創造了中國航天史上低溫發射的新紀錄,也創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火箭低溫發射的奇跡.我國航天專家梁思禮院士表示,雖然“神舟”飛船的研制、發射比美、俄晚一些,但我國研制飛船的起點更高.“神舟”飛船的軌道艙既能進行留軌對地觀測,又能作為未來空間交會對接的一個飛行器,是今后天地往返運輸的優良工具.
10月6日,美聯社向全世界發布消息:在即將發射載人飛船前,中國宣布最快在3年內把探月衛星送入月球軌道.代號為“嫦娥工程”的中國探月計劃今年3月開始啟動,目前進展順利.另悉,若一切順利,10年后,月球上將可能出現中國人的身影.
公元2003年10月15日是一個不尋常的日子,9時整,楊利偉乘坐的“神舟”五號飛船在震天撼地的轟鳴中騰空而起.全世界的人們在這一天都看到中國人楊利偉在太空中飛翔.從這一天起,在浩渺的宇宙間飄動的旗幟中開始有了中國的五星紅旗.那艘承載全民族希望的“神奇之舟”劃開了中國一個嶄新的航天時代.
公元2003年10月16日清晨6時23分,中國的“神舟五號”飛船在起飛21小時后,順利降落在內蒙古空曠的草原上.太空中沒有中國人足跡的歷史到此結束
2005年10月12日,中國再次成功發射載人飛船神舟六號,并首次進行多人多天太空飛行試驗.
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7秒,我國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一號首發成功,中國成為繼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在完成了21個小時的空間科學試驗后,于21日3時41分成功著陸.“神舟”號試驗飛船的成功發射和回收,成為我國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成功的日期1999年11月21日,離這一年結束的日子只有一個月零9天.在7年時間里每天數著日歷倒計時過日子的航天人中,許多人只想好好地睡上一覺.但就是這樣簡單的愿望對很多人來講,也是一個難以實現的奢望.在新的戰鼓聲中,“神舟二號”又開始起步了.正在駕駛隆隆天車挺進太空的中國航天人,必須為一個民族的理想去爭分奪秒!
不久,第二艘飛船“神舟二號”被制造出來,它的性能比“神舟一號”更加先進,保證安全與維持生命系統的設備安裝的也更加充分.
2001年1月10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飛行7天后成功返回地面.這是我國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飛船上進行了微重力環境下的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空間天文和物理等領域的實驗,各種儀器設備性能穩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數據.與“神舟”一號飛船相比,“神舟”二號飛船的系統結構有了新的擴展,技術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一致.
緊接著神舟三號飛船于2002年3月25日發射.飛船搭載了人體代謝模擬裝置、擬人生理信號設備以及形體假人,能夠定量模擬航天員呼吸和血液循環的重要生理活動參數.“神舟”三號軌道艙在太空留軌運行180多天,成功進行了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號飛船的升空,是中國載人航天的最后一次預演,是載人航天工程實施以來技術要求最高、參試系統最全、難度最大的一次飛行試驗,還面臨載人航天發射以來最為嚴峻的考驗:發射場有史以來罕見的嚴寒,最低氣溫接近-30℃,超過低溫發射條件近10℃,且飛船發射已進入不可逆狀態.“神舟”四號飛船最后的成功發射,標志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經受住了無人狀態下最全面的飛行試驗考驗,創造了中國航天史上低溫發射的新紀錄,也創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火箭低溫發射的奇跡.我國航天專家梁思禮院士表示,雖然“神舟”飛船的研制、發射比美、俄晚一些,但我國研制飛船的起點更高.“神舟”飛船的軌道艙既能進行留軌對地觀測,又能作為未來空間交會對接的一個飛行器,是今后天地往返運輸的優良工具.
10月6日,美聯社向全世界發布消息:在即將發射載人飛船前,中國宣布最快在3年內把探月衛星送入月球軌道.代號為“嫦娥工程”的中國探月計劃今年3月開始啟動,目前進展順利.另悉,若一切順利,10年后,月球上將可能出現中國人的身影.
公元2003年10月15日是一個不尋常的日子,9時整,楊利偉乘坐的“神舟”五號飛船在震天撼地的轟鳴中騰空而起.全世界的人們在這一天都看到中國人楊利偉在太空中飛翔.從這一天起,在浩渺的宇宙間飄動的旗幟中開始有了中國的五星紅旗.那艘承載全民族希望的“神奇之舟”劃開了中國一個嶄新的航天時代.
公元2003年10月16日清晨6時23分,中國的“神舟五號”飛船在起飛21小時后,順利降落在內蒙古空曠的草原上.太空中沒有中國人足跡的歷史到此結束
2005年10月12日,中國再次成功發射載人飛船神舟六號,并首次進行多人多天太空飛行試驗.
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載著神舟七號載人飛船,載著中華民族沖擊太空新高度的夢想,飛上太空.
這是神舟飛船第七次飛入太空,也是中國人第三次登上太空.
繼楊利偉實現中華民族飛天夢想,費俊龍和聶海勝進入軌道艙開展空間科學實驗之后,今天,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三位中國航天員的金秋之行,肩負著全新的歷史性使命——按照計劃,他們將在此次太空飛行中,實現出艙行走.
4 83
試驗飛船“神舟”一號首發成功,中國成為繼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在完成了21個小時的空間科學試驗后,于21日3時41分成功著陸.“神舟”號試驗飛船的成功發射和回收,成為我國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成功的日期1999年11月21日,離這一年結束的日子只有一個月零9天.在7年時間里每天數著日歷倒計時過日子的航天人中,許多人只想好好地睡上一覺.但就是這樣簡單的愿望對很多人來講,也是一個難以實現的奢望.在新的戰鼓聲中,“神舟二號”又開始起步了.正在駕駛隆隆天車挺進太空的中國航天人,必須為一個民族的理想去爭分奪秒!
不久,第二艘飛船“神舟二號”被制造出來,它的性能比“神舟一號”更加先進,保證安全與維持生命系統的設備安裝的也更加充分.
2001年1月10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飛行7天后成功返回地面.這是我國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飛船上進行了微重力環境下的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空間天文和物理等領域的實驗,各種儀器設備性能穩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數據.與“神舟”一號飛船相比,“神舟”二號飛船的系統結構有了新的擴展,技術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一致.
緊接著神舟三號飛船于2002年3月25日發射.飛船搭載了人體代謝模擬裝置、擬人生理信號設備以及形體假人,能夠定量模擬航天員呼吸和血液循環的重要生理活動參數.“神舟”三號軌道艙在太空留軌運行180多天,成功進行了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號飛船的升空,是中國載人航天的最后一次預演,是載人航天工程實施以來技術要求最高、參試系統最全、難度最大的一次飛行試驗,還面臨載人航天發射以來最為嚴峻的考驗:發射場有史以來罕見的嚴寒,最低氣溫接近-30℃,超過低溫發射條件近10℃,且飛船發射已進入不可逆狀態.“神舟”四號飛船最后的成功發射,標志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經受住了無人狀態下最全面的飛行試驗考驗,創造了中國航天史上低溫發射的新紀錄,也創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火箭低溫發射的奇跡.我國航天專家梁思禮院士表示,雖然“神舟”飛船的研制、發射比美、俄晚一些,但我國研制飛船的起點更高.“神舟”飛船的軌道艙既能進行留軌對地觀測,又能作為未來空間交會對接的一個飛行器,是今后天地往返運輸的優良工具.
10月6日,美聯社向全世界發布消息:在即將發射載人飛船前,中國宣布最快在3年內把探月衛星送入月球軌道.代號為“嫦娥工程”的中國探月計劃今年3月開始啟動,目前進展順利.另悉,若一切順利,10年后,月球上將可能出現中國人的身影.
公元2003年10月15日是一個不尋常的日子,9時整,楊利偉乘坐的“神舟”五號飛船在震天撼地的轟鳴中騰空而起.全世界的人們在這一天都看到中國人楊利偉在太空中飛翔.從這一天起,在浩渺的宇宙間飄動的旗幟中開始有了中國的五星紅旗.那艘承載全民族希望的“神奇之舟”劃開了中國一個嶄新的航天時代.
公元2003年10月16日清晨6時23分,中國的“神舟五號”飛船在起飛21小時后,順利降落在內蒙古空曠的草原上.太空中沒有中國人足跡的歷史到此結束
2005年10月12日,中國再次成功發射載人飛船神舟六號,并首次進行多人多天太空飛行試驗.
查看全部5個回答
「人氣火爆」全新仙俠手游!過萬玩家同時在線
2020年新職業-地藏上線-30級轉職-50級覺醒神技-后期幫戰無敵
廣州游城網絡科技有..廣告
千年之夢游戲 送首充vip 來66平臺下載 領海量福利
千年之夢游戲 純正仙俠題材3D角色扮演手游 三大職業 玩法眾多。千年之夢游戲 新服禮包領取 免費送首充vip 海量福利等你來。
上海創文信息技術有..廣告
相關問題全部
繼神舟五號發射成功以后,我國在航天事業上又取得了新的成就,請你查閱相關資料
2005年10月12日-17日,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圓滿完成神舟六號飛行任務。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中國自主研制的首歌月球探測器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 嫦娥二號”于2010年10月1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并獲得了圓滿成功。 天宮一號(英文名稱:Tiangong-1)是中國第一個目標飛行器,于2011年9月29日21時16分3秒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飛行器全長10.4米,最大直徑3.35米,由實驗艙和資源艙構成。它的發射標志著中國邁入中國航天“三步走”戰略的第二步第二階段。2011年11月3日凌晨順利實現與神州八號飛船的對接任務。按照計劃,神舟九號、神舟十號飛船將在接下來的時間里依次與天宮一號完成無人或有人交會對接任務,并建立中國首個空間實驗室。 北斗衛星導航 是除美國的全球定位系統(GPS)、俄羅斯的GLONASS之后第三個成熟的衛星導航系統。將在2020年形成全球覆蓋能力 2007年4月14日04時11分,第一顆北斗導航衛星(M1)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被“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送入太空。 2009年4月15日,第二顆北斗導航衛星(G2)由長征三號丙火箭順利發射,位于地球靜止同步軌道。 2010年6月2日夜間,第四顆北斗導航衛星(G3)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成功送入太空預定軌道。 2010年8月1日05時30分,第五顆北斗導航衛星(I1)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送入太空軌道,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126次飛行。 2010年11月1日00時26分,第六顆北斗導航衛星(G4)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成功送入太空,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133次飛行。 2010年12月18日04時20分,第七顆北斗導航衛星(I2)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送入太空,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136次飛行,亦是該年中國的最后一次發射。 2011年4月10日04時47分,第八顆北斗導航衛星(I3)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送入太空預定轉移軌道。此次發射是長征系列火箭的第137次發射,標志著中國航天2011年高密度發射拉開序幕,同時也是“十二五”期間的首次航天發射。 2011年7月27日05時44分,第九顆北斗導航衛星(I4)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送入太空預定轉移軌道,這是中國北斗導航系統組網的第四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 2011年12月2日05時07分,第十顆北斗導航衛星(I5)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送入太空預定轉移軌道。這是中國北斗導航系統組網的第五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 北斗導航系統段包括5顆靜止軌道衛星和30顆非靜止軌道衛星。
66 瀏覽31242018-04-08
你能說說中國航天事業方面的突出成就嗎?
一批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研制和試驗基地脫穎而出,一項項國際宇航界的技術難題相繼被攻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取得圓滿成功,從神五到神七,載人航天工程實現三次飛天、三大跨越。我國航天事業在改革中騰飛,在創新中發展,為增強國防實力、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民族凝聚力做出了重要貢獻。 “航天事業的蓬勃發展,集中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成就,生動印證了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中國航天科技(000901,股吧)集團總經理馬興瑞說。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航天事業堅持走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以較少的投入,在較短的時間內,取得了一系列輝煌成就,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有了一席之地。 我國先后研制了14種型號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在可靠性、安全性、成功率和入軌精度等方面都達到了國際一流水平。 截至10月底,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共進行了111次發射。其中,改革開放以來發射了106次,發射了109顆衛星和7艘飛船。自1996年以來,長征火箭已連續69次發射成功,成功率居世界前列。 載人航天工程先后攻克了飛船總體技術,制導、導航控制技術,飛船推進、返回和再入技術,高可靠性和高安全性運載火箭技術等國際宇航界公認的技術難題,20余項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今年9月28日,隨著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三名航天員的平安返回,我國最具代表性、最具影響力的國家級重大科研實踐活動———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實現了我國空間技術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跨越。 嫦娥一號月球探測工程的成功,開啟了中國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奧秘的時代,標志著我國已經進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國家行列。這是繼人造地球衛星發射、載人航天飛行取得成功之后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又一座里程碑。 目前,我國自行研制的各類應用衛星,直接應用于廣播電視、通信、氣象預報、國土普查、海洋觀測、導航定位、防災減災、遠程教育、農業生產、環境監測等諸多領域,為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做出了重要貢獻。一大批航天技術轉移到工業、農業、服務業等相關領域,促進了有關產業的技術進步和升級換代。 據有關部門統計,在我國近年來的1000多種新材料中,近80%是在航天需求的牽引下研制的,有近2000項航天科技成果已移植到國民經濟各部門。特別是在四川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奧運會期間,衛星通信、衛星導航、衛星遙感顯示出獨特的技術優勢,發揮了重要作用。 與此同時,航天科技更成為我國高科技“走出去”的一面旗幟。1990年,我國自主研制的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地將美國制造的亞洲一號衛星準確地送入預定軌道。自此,中國航天人成功敲開了國際商業發射市場的大門。2007年,我國首次以火箭、衛星及發射支持的整體方式,為尼日利亞成功發射通訊衛星一號并在軌交付,中國航天實現了衛星整星出口零的突破。第二顆整星出口衛星委內瑞拉通訊衛星于10月30日發射,第三顆出口衛星巴基斯坦衛星項目也已正式簽約。據統計,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有7種型號的長征火箭用于國際商業發射,為13個國家和地區提供了衛星發射和搭載服務,進行了29次國際商業發射,發射了35顆商業衛星。
156 瀏覽61532018-03-03
寫出我國航天事業的最新成就。
總的說來,在航天器的研制和衛星應用技術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30多年來,我國共自行研制和發射了40多顆各種類型、不同功能的人造衛星。 1.1968年2月,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正式成立,隸屬于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的前身第七機械工業部,錢學森同志任院長。 2.1970年4月24日,由我院設計研制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而且其重量也超過美、蘇、法、日第一顆衛星之和。東方紅一號的發射成功使我國成為繼美、蘇、法、日后第五個能制造和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標志著我國空間技術進入了新時代。 3.1971年3月3日,我院研制的實踐一號科學實驗衛星順利升空,此后在空間運行了8年,取得了大量的科學數據。 4.從1975年開始迄今,我院研制的17顆返回式衛星先后發射并成功回收16顆,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繼美國、前蘇聯之后第三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我國空間事業實現了由科學實驗到應用的轉變,衛星研制技術也實現了歷史性跨越。 5.1981年,我們利用風暴一號運載火箭,一次把三顆衛星送入太空。從而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掌握一箭多星技術的國家。 6.70年代末,研制發射靜止軌道通信衛星被列為國家重點工程。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先后攻克了姿態控制、通信轉發器、統一載波測控系統等關鍵技術。1984年4月8日成功地發射了我國第一顆試驗通信衛星。在此后不到兩年的時間,實用通信廣播衛星又于1986年6月2日發射成功,使我國成為繼美國、前蘇聯、歐空局之后,世界上第四個具有發射地球靜止軌道衛星能力的國家。1997年5月12日,我院研制的東方紅三號廣播通信衛星發射定點成功,此舉標志著我國通信衛星研制技術又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7.80年代初,開始了開展氣象衛星的研究。于1988年9月7日,發射成功風云一號氣象衛。1997年6月10日,成功地將風云二號氣象衛星定點于東經105度地球同步軌道,從而使我國成為繼美、蘇后第三個能同時發射太陽同步軌道和地球同步軌道氣象衛星的國家。 8.隨著衛星研制技術的已日臻成熟。在衛星回收技術,一箭多星技術,衛星姿控、溫控、地面指令與數據接收站研制技術等方面,進入了世界前列。并建立形成了中容量通信廣播衛星、返回式衛星、對地觀測衛星和現代小衛星等4個系列的衛星平臺,這些衛星平臺的建立和新技術手段的運用,不僅將有效地提高衛星可靠性和壽命,同時還將大大加快研制速度,努力達到年均研制4到6顆衛星的能力。 9.至此我國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善配套、具有相當規模和較強能力的衛星工程體系,不僅能夠研制各類應用衛星,而且能承擔更復雜空間飛行器的研制使命。 10.1984年4月8日,我國試驗通信衛星發射成功,迎來了中國衛星通信的新時代,其社會效益是無法估量的。 11.我院研制的風云一號氣象衛星所獲得的高質量的衛星云圖照片,已達到國際水平。利用衛星云圖,進行天氣預報,為國民經濟建設發揮了巨大作用。風云二號氣象衛星和與此相配套的由我院研制的指令與數據接收站投入運行,成功地保證了第八屆全運會的舉行,同時還為長江截流提供了可靠、優質的氣象服務。 12.返回式衛星在國土普查、地質調查、石油勘探、資源調查、環境監測、地震預報、鐵路選線、考古研究等領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3.多項搭載試驗,使空間微重力試驗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對新材料的研制生產、合成新的藥物、改善傳統的農作物栽培等,產生了重大影響。特別是用返回式衛星進行的空間育種試驗,取得了重大突破。經過空間育種選育的水稻衛-36株系,單株質量在50克以上,比對照組增產20%。經太空育種的青椒,已形成單果達350克的新品種,畝產增加20 %~30%,VC含量明顯增加。小麥、番茄等其他農作物種子經衛星搭載培育,也都獲得了新品系,在試種中取得豐收。14.1800項空間技術成果移植到國民經濟各部門,開發出了STD總線工業控制電腦、醫用X線電視診斷系統、新型鐵路車輛紅外線熱軸探測系統等多種高質量、高水平的民用產品。這些技術運用于電視轉播、紡織、石油、交通運輸、醫療等行業,推動了傳統產業的改造,形成了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15.VSAT衛星通信網利用航天高科技,實現了同時廣播、雙向數據傳輸、數話并舉的實時通信和異地報盤、成交回報和行情、公告播放一體化。該網于1994年8月正式開通,運行情況穩定。 16.國空間技術國際合作不斷擴大。早在1987年和1988年,我院研制的返回式衛星就為法國的馬特拉公司和原聯邦德國宇航公司搭載了微重力試驗裝置;已發射的巴基斯坦衛星在我院進行了環境試驗;我院還為發射瑞典衛星提供了旋轉火箭,現在和巴西共同研制的資源衛星已取得重大進展。
170 瀏覽23232016-02-17
有關中國航天事業的資料
我來答有獎勵
熱心網友
2013-03-21
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7秒,我國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一號首發成功,中國成為繼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在完成了21個小時的空間科學試驗后,于21日3時41分成功著陸。“神舟”號試驗飛船的成功發射和回收,成為我國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成功的日期1999年11月21日,離這一年結束的日子只有一個月零9天。在7年時間里每天數著日歷倒計時過日子的航天人中,許多人只想好好地睡上一覺。但就是這樣簡單的愿望對很多人來講,也是一個難以實現的奢望。在新的戰鼓聲中,“神舟二號”又開始起步了。正在駕駛隆隆天車挺進太空的中國航天人,必須為一個民族的理想去爭分奪秒!
不久,第二艘飛船“神舟二號”被制造出來,它的性能比“神舟一號”更加先進,保證安全與維持生命系統的設備安裝的也更加充分。
2001年1月10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飛行7天后成功返回地面。這是我國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飛船上進行了微重力環境下的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空間天文和物理等領域的實驗,各種儀器設備性能穩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數據。與“神舟”一號飛船相比,“神舟”二號飛船的系統結構有了新的擴展,技術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一致。
緊接著神舟三號飛船于2002年3月25日發射。飛船搭載了人體代謝模擬裝置、擬人生理信號設備以及形體假人,能夠定量模擬航天員呼吸和血液循環的重要生理活動參數。“神舟”三號軌道艙在太空留軌運行180多天,成功進行了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號飛船的升空,是中國載人航天的最后一次預演,是載人航天工程實施以來技術要求最高、參試系統最全、難度最大的一次飛行試驗,還面臨載人航天發射以來最為嚴峻的考驗:發射場有史以來罕見的嚴寒,最低氣溫接近-30℃,超過低溫發射條件近10℃,且飛船發射已進入不可逆狀態。“神舟”四號飛船最后的成功發射,標志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經受住了無人狀態下最全面的飛行試驗考驗,創造了中國航天史上低溫發射的新紀錄,也創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火箭低溫發射的奇跡。我國航天專家梁思禮院士表示,雖然“神舟”飛船的研制、發射比美、俄晚一些,但我國研制飛船的起點更高。“神舟”飛船的軌道艙既能進行留軌對地觀測,又能作為未來空間交會對接的一個飛行器,是今后天地往返運輸的優良工具。
10月6日,美聯社向全世界發布消息:在即將發射載人飛船前,中國宣布最快在3年內把探月衛星送入月球軌道。代號為“嫦娥工程”的中國探月計劃今年3月開始啟動,目前進展順利。另悉,若一切順利,10年后,月球上將可能出現中國人的身影。
公元2003年10月15日是一個不尋常的日子,9時整,楊利偉乘坐的“神舟”五號飛船在震天撼地的轟鳴中騰空而起。全世界的人們在這一天都看到中國人楊利偉在太空中飛翔。從這一天起,在浩渺的宇宙間飄動的旗幟中開始有了中國的五星紅旗。那艘承載全民族希望的“神奇之舟”劃開了中國一個嶄新的航天時代。
公元2003年10月16日清晨6時23分,中國的“神舟五號”飛船在起飛21小時后,順利降落在內蒙古空曠的草原上。太空中沒有中國人足跡的歷史到此結束
2005年10月12日,中國再次成功發射載人飛船神舟六號,并首次進行多人多天太空飛行試驗。
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載著神舟七號載人飛船,載著中華民族沖擊太空新高度的夢想,飛上太空。
這是神舟飛船第七次飛入太空,也是中國人第三次登上太空。
繼楊利偉實現中華民族飛天夢想,費俊龍和聶海勝進入軌道艙開展空間科學實驗之后,今天,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三位中國航天員的金秋之行,肩負著全新的歷史性使命——按照計劃,他們將在此次太空飛行中,實現出艙行走。
查看全部39個回答
恩知藝考_航空航天專業排名_專注藝考「老品牌」
航空航天專業排名就選恩知教育!現推出"走進央臺,首都培訓"活動!鉆研應試,通過率高!擔心航空航天專業排名?名校名師1對1,圓重點大學夢!全國連鎖藝考培訓,就近入學,家長放心!
恩知(北京)教育科技..廣告
最新招聘信息-山香教育全程協議班通過率高!
最新招聘信息面試禮儀+面試流程+面試技巧,說課+試講+答辯+技能。山香名師全面覆蓋,預約試聽,協議班不過退費!
杭州山香文化藝術策..廣告
相關問題全部
廣告遙控飛機什么牌子好?京東玩具樂器,見證成長。
遙控飛機什么牌子好-京東玩具樂器,耐摔材質,操作簡單,創意無限,妙不可言,成長快人一步!
572020-05-03
有關中國航天事業發展資料
14世紀末期,明朝的士大夫萬戶把47個自制的火箭綁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雙手舉著大風箏。他最先開始設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飛上天空,然后利用風箏平穩著陸。不幸火箭爆炸,萬戶也為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但他的行為卻鼓舞和震撼了人們的內心。促使人們更努力的去鉆研。 1970 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1 號”成功升空!成為了中國航天發展史上第二個里程碑。 2003 年10 月15 日,中國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升空,表明中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成為中國航天事業發展史上的第三個里程碑。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隨著嫦娥一號成功奔月,嫦娥工程順利完成了一期工程。此后,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相繼發射,并成功對接。 2016年9月15日22時04分09秒,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 擴展資料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航天事業起始于1956年。中國于1970年4月24日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是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后世界上第5個能獨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 中國發展航天事業的宗旨是:探索外太空,擴展對地球和宇宙的認識;和平利用外太空,促進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造福全人類。 滿足經濟建設、科技發展、國家安全和社會進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維護國家權益,增強綜合國力。中國發展航天事業貫徹國家科技事業發展的指導方針,即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中國航天事業
145 瀏覽247862019-07-18
關于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資料
近年,最大力宣傳,最突出的就是航天事業,從第一次載人航天,到第一次太空行走到接下來的嫦娥奔月計劃,打算開發利用月球,我國還研制發射了各種型號的衛星,如氣象衛星,北斗系列導航衛星,對地觀察遙感衛星等。2003年起,我國多次進行載人航天實驗,楊利偉成為第一個飛入太空的中國人,霍志剛成為第一個在太空行走的中國人。
29 瀏覽5212020-03-18
關于中國航天成就的資料
1970年4月24日21時31分,中國“東方紅”一號飛向太空。這是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 1987年8月,中國返回式衛星為法國搭載試驗裝置。這是中國打入世界航天市場的首次嘗試。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升空;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號搭載費俊龍,聶海勝兩名航天員升空。2008年9月25日21點10分04秒988毫秒神舟七號搭載翟志剛,景海鵬,劉伯明三名航天員升空。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搭載著中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的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三號塔架點火成功發射。 2010年10月1日18時59分57秒,嫦娥一號衛星的姐妹星嫦娥二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并獲得了圓滿成功。此次發射目的主要是實現下一步的月球軟著陸進行部分關鍵技術試驗,并對嫦娥三號著陸區進行了高精度成像。 擴展資料 中國航天史是從1956年二月開始的,當時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 1956年四月,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航空工業委員會,統一領導中國的航空和火箭事業。 聶榮臻任主任,黃克誠、趙爾陸任副主任,航空工業委員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的航天事業創業的開始。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宇航部部長趙小津在“嫦娥一號”衛星發射前向媒體表示,“嫦娥一號”的發射窗口預留了35分鐘,在這35分鐘內都可以發射。但在最后一分鐘發射與在第一分鐘發射相比,相比衛星燃料將要損失120公斤, 這對總共只有1200公斤燃料的“嫦娥一號”是很大的損失,將直接影響其工作時間和工作壽命。如果由于特殊原因在這35分鐘內不能正常發射,就只能取消發射計劃,推遲到第二年重新確定發射窗口。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中國航天史
731 瀏覽182132019-09-26
中國航天事業的資料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世界航天活動呈現蓬勃發展的新態勢。主要航天國家相繼制定或調整航天發展戰略、發展規劃和發展目標,航天事業在國家整體發展戰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航天活動對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影響進一步增強。 中國航天事業始于1956年,迄今已整整走過五十年光輝歷程。半個世紀以來,中國獨立自主地發展航天事業,在若干重要技術領域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一貫主張外層空間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支持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的各種活動,積極探索和利用外層空間,不斷為人類航天事業的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中國已確立了在本世紀前二十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戰略目標,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面臨新的機遇和更高要求。在新的發展階段,中國將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國家戰略目標,加強自主創新,努力推進航天事業更快更好地發展。 自2000年中國政府發表《中國的航天》白皮書以來,中國航天事業又取得長足進展。為增進世人對過去五年及今后一段時期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了解,這里就有關情況作些介紹和說明。 一、發展宗旨與原則 中國發展航天事業的宗旨是:探索外層空間,擴展對地球和宇宙的認識;和平利用外層空間,促進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造福全人類;滿足經濟建設、科技發展、國家安全和社會進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維護國家權益,增強綜合國力。 中國發展航天事業貫徹國家科技事業發展的指導方針,即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在新的發展階段,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原則是: ——堅持服從和服務于國家整體發展戰略,滿足國家需求,體現國家意志。中國將發展航天事業作為增強國家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的一項強國興邦的戰略舉措,作為國家整體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保持航天事業長期、穩定的發展。 ——堅持獨立自主、自主創新,實現跨越式發展。中國航天事業靠自力更生起步,在自主創新中不斷發展。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航天事業發展的戰略基點。根據國情和需求,有所為、有所不為,選擇有限目標,集中力量,重點突破,實現跨越式發展。 ——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發揮航天科技對國家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帶動與支撐作用。加強戰略籌劃,統籌規劃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和空間科學的發展。以航天科技進步為先導,帶動高技術和產業發展,促進傳統產業的改造和提升。保護空間環境,合理開發和利用空間資源。 ——堅持對外開放,積極開展空間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國支持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的各項活動,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發展的原則基礎上,加強與世界各國在空間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二、過去五年的進展 2001年至2005年,中國航天事業實現了快速發展,取得一系列新成就。建成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研制和試驗基地,進一步完善研究、設計、生產和試驗體系,航天科技基礎能力顯著提高;空間技術整體水平明顯提升,攻克一批重大關鍵技術,載人航天取得歷史性的突破,月球探測工程全面啟動;空間應用體系初步形成,應用領域進一步拓展,應用效益顯著提高;空間科學實驗與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空間技術 1.人造地球衛星。過去五年,自主研制并發射22顆不同類型的人造地球衛星,整體水平明顯提高。在已初步形成的四個衛星系列的基礎上,發展形成六個衛星系列——返回式遙感衛星系列、“東方紅”通信廣播衛星系列、“風云”氣象衛星系列、“實踐”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衛星系列、“資源”地球資源衛星系列和“北斗”導航定位衛星系列。此外,海洋衛星系列即將形成,構建“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星座”計劃正在加緊實施。一批新型高性能衛星有效載荷研制成功。各種應用衛星初步投入業務運行,其中“風云一號”和“風云二號”氣象衛星已被世界氣象組織列入國際業務氣象衛星系列。地球靜止軌道大型衛星公用平臺的各項關鍵技術取得重要突破。大容量通信廣播衛星研制取得階段性成果。微小衛星研制及應用工作取得重要進展。 2.運載火箭。過去五年,自主研制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連續24次發射成功,運載火箭主要技術性能和可靠性明顯提高。自1996年10月至2005年底,“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連續46次發射成功。新一代運載火箭多項關鍵技術取得重要突破,120噸級推力的液氧/煤油發動機和50噸級推力的氫氧發動機研制進展順利。 3.航天器發射場。酒泉、西昌、太原三個航天器發射場建設取得新進展,提高了綜合試驗和發射能力,多次完成各種運載火箭、各類人造衛星、無人試驗飛船和載人飛船的發射任務。 4.航天測控。航天測控網的整體功能進一步增強和拓寬,多次為各種軌道的人造地球衛星、無人試驗飛船和載人飛船的發射、在軌運行和返回著陸提供測控支持。 5.載人航天。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國成功發射并回收第一艘“神舟”號無人試驗飛船,之后又成功發射三艘“神舟”號無人試驗飛船。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發射并回收“神舟”五號載人飛船,首次取得載人航天飛行的成功,突破了載人航天基本技術,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開展載人航天的國家。2005年10月12日至17日,“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實現“兩人五天”的載人航天飛行,首次進行有人參與的空間試驗活動,在載人航天領域取得又一個重大成就。 6.深空探測。開展了繞月探測工程的預先研究和工程實施,取得重要進展。 空間應用 1.衛星遙感。衛星遙感應用的領域和規模不斷擴大,一批應用關鍵技術取得突破,基礎設施得到加強,應用系統的技術水平和業務化運行能力明顯提高,初步形成全國衛星遙感應用體系。建設和完善了國家遙感中心,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以及國家有關部門和許多省市的衛星遙感應用及論證機構。光學遙感衛星輻射校正場建成并投入使用。利用國內外遙感衛星,積累形成覆蓋范圍廣、時間序列長的多波段衛星對地觀測數據資源,提供多種遙感產品和服務。在一些重要領域,衛星遙感應用系統已投入業務化運行,特別是在氣象、地礦、測繪、農業、林業、土地、水利、海洋、環保、減災、交通、區域和城市規劃等方面得到廣泛應用,在國土資源大調查、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以及西氣東輸、南水北調、三峽工程等重大工程建設中發揮出重要作用。 2.衛星通信廣播。衛星通信廣播技術發展迅速,應用日益廣泛,應用產業已初步形成。截至2005年底,中國擁有國際、國內通信廣播地球站80多座,全國共有衛星廣播電視上行站34座,國內幾十個部門和若干大型企業共建立了100多個衛星專用通信網,各類甚小口徑終端站達5萬多個。衛星廣播電視業務的開展與應用,提高了全國廣播電視,特別是廣大農村地區廣播電視的有效覆蓋范圍和覆蓋質量,衛星通信廣播技術在“村村通廣播電視”和“村村通電話”工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衛星遠程教育寬帶網和衛星遠程醫療網初具規模。中國作為國際海事衛星組織成員國,已建成覆蓋全球的海事衛星通信網絡,跨入了國際移動衛星通信應用領域的先進行列。 3.衛星導航定位。通過“衛星導航應用產業化”等重大工程項目的實施,利用國內外導航定位衛星,在衛星導航定位技術的開發、應用與服務方面取得長足進步。衛星導航定位的應用范圍和行業不斷擴展,全國衛星導航應用市場規模以每兩年翻一番的速度快速增長。衛星導航定位技術已廣泛應用于交通運輸、基礎測繪、工程勘測、資源調查、地震監測、氣象探測和海洋勘測等領域。 空間科學 1.日地空間探測。與歐洲空間局合作實施了“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劃”,協同歐洲空間局的四顆空間探測衛星,首次實現世界上對地球空間的六點同步聯合探測,獲得重要的探測數據。開展了月球和太陽系探測的預先研究。 2.微重力科學實驗和空間天文觀測。利用“神舟”號飛船和返回式衛星,開展了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科學和微重力科學等領域的多項實驗研究,進行了農作物空間誘變育種探索和高能空間天文觀測,取得重要成果。 3.空間環境研究。開展了對空間環境監測和預報研究;在空間碎片的觀測、減緩和預報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初步具備對空間環境試驗性的預報能力。 三、未來五年的發展目標與主要任務 2006年,中國政府制定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將發展航天事業置于重要地位。根據上述兩個規劃綱要,中國政府制定了新的航天事業發展規劃,明確了未來五年及稍長一段時期的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按照這一發展規劃,國家將啟動并繼續實施載人航天、月球探測、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新一代運載火箭等重大航天科技工程,以及一批重點領域的優先項目,加強基礎研究,超前部署和發展航天領域的若干前沿技術,加快航天科技的進步和創新。 發展目標 運載火箭進入空間能力和可靠性水平明顯提高;建立長期穩定運行的衛星對地觀測體系、協調配套的全國衛星遙感應用體系;建立較完善的衛星通信廣播系統,衛星通信廣播產業規模和效益顯著提高;分步建立滿足應用需求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初步形成衛星導航定位應用產業;初步實現應用衛星和衛星應用由試驗應用型向業務服務型轉變。 實現航天員出艙活動及航天器交會對接;實現繞月探測;空間科學研究取得重要原創性成果。 主要任務 ——研制新一代無毒、無污染、高性能、低成本和大推力的運載火箭,最終實現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25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達到14噸;全面完成120噸級推力的液氧/煤油發動機和50噸級推力的氫氧發動機的研制工作;提高現有“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可靠性和發射適應性。 ——啟動并實施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工程;研制、發射新型極軌和靜止軌道氣象衛星、海洋衛星、地球資源衛星、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開展立體測圖衛星等新型遙感衛星關鍵技術研究。初步形成全天候、全天時、多譜段、不同分辨率、穩定運行的對地觀測體系,實現對陸地、大氣、海洋的立體觀測和動態監測。 ——統籌發展衛星遙感地面系統和業務應用系統;整合并完善現有遙感衛星地面系統,建立和完善國家級的遙感衛星數據中心,建設和完善遙感衛星輻射校正場等定量化應用的支撐設施,初步實現社會公益服務領域的遙感數據共享;建立衛星環境應用機構和衛星減災應用機構,形成若干重要業務應用系統;在衛星遙感主要應用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研制并發射長壽命、高可靠、大容量的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和電視直播衛星;發展衛星直播、寬帶多媒體、衛星應急通信、公益性通信廣播等技術。繼續發展和完善衛星通信廣播的普遍服務功能,增加衛星通信領域的增值服務業務。積極推進衛星通信廣播的商業化進程,擴大通信廣播衛星及應用的產業規模。 ——完善“北斗”導航試驗衛星系統,啟動并實施“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計劃。發展衛星導航、定位與授時的自主應用技術和產品,建立規范的、與衛星導航定位相關的位置服務支撐系統、大眾化應用系列終端,擴展應用領域和市場。 ——研制并發射新技術試驗衛星,加強新技術、新材料、新器件、新設備的空間飛行驗證,提高自主研發水平,提高產品質量與可靠性。 ——研制并發射“育種”衛星,推進空間技術與農業育種技術的結合,擴大空間技術在農業科研領域的應用。 ——研制空間望遠鏡、新型返回式科學衛星等衛星;開展空間天文、空間物理、微重力科學和空間生命科學的基礎研究,取得重要原創性成果;加強對空間環境與空間碎片的監測能力,初步建立空間環境監測預警體系。 ——載人航天實現航天員出艙活動,進行航天器交會對接試驗;開展具有一定應用規模的短期有人照料、長期在軌自主飛行的空間實驗室的研制,開展載人航天工程的后續工作。 ——實現繞月探測,突破月球探測基本技術,研制和發射中國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嫦娥一號”,主要進行月球科學探測和月球資源的探測研究;開展月球探測工程的后期工作。 ——提高航天發射場綜合試驗能力和效益,進一步優化航天發射場布局,提高航天發射場設施、設備的可靠性和自動化水平。 ——進一步提高航天測控網的技術水平和能力,擴大測控覆蓋率,具備初步滿足深空探測需求的測控能力。 四、發展政策與措施 中國政府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統籌規劃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和空間科學三個領域,推動航天科技自主創新,促進航天活動發揮更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保證航天活動有序、規范、健康發展,實現既定的發展目標。 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中國發展航天事業的主要政策與措施包括: ——統籌規劃、合理部署各種航天活動。優先安排應用衛星和衛星應用的發展,適度發展載人航天和深空探測,積極支持空間科學探索。 ——集中力量實施重大航天科技工程,加強基礎研究,超前部署前沿技術。集中優勢力量,通過核心技術突破和資源集成,實現航天科技的重點跨越。通過加強航天領域的基礎研究和若干前沿技術的超前研究,提高航天科技的持續創新能力。 ——加強空間應用,推進航天產業化進程。加強空間應用技術的開發,推進資源共享,擴大業務應用。以通信衛星和衛星通信、衛星遙感、衛星導航、運載火箭為重點,積極構建衛星制造、發射服務、地面設備制造、運營服務的航天產業鏈。加強空間技術的推廣轉移和二次開發,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 ——重視航天科技工業基礎能力建設。加強航天器、運載火箭研制、生產、試驗的基礎設施建設。支持航天科技重點實驗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建設,加強信息化工作、知識產權工作和航天標準化工作。 ——推進航天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引導航天科技工業改革調整和轉型升級,加快形成國際一流的大型宇航企業。積極構建以航天科技企業和國家科研機構為主,產學研相結合的航天技術創新體系。 ——加強航天活動的科學管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積極創新科學管理的體制機制,強化質量、效益觀念,運用系統工程等現代化管理手段,加強科學管理,提高系統質量,降低系統風險,提高綜合效益。 ——加強政策法規建設。研究制定航天活動管理的法律法規和航天產業政策,指導和規范各項航天活動,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營造有利于航天事業發展的政策法規環境。 ——保障航天活動的經費投入。中國政府將繼續加大航天投入,同時鼓勵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航天投資體系,保持航天事業持續、穩定發展。 ——鼓勵社會各界參與航天活動。鼓勵工業企業、科研機構、商業企業、高等院校和社會團體在國家航天政策指導下,發揮各自優勢,積極參與航天活動,參與空間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鼓勵衛星經營企業和應用部門優先選用國產衛星和衛星應用產品。 ——加強航天人才隊伍建設。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注重在創新實踐中培養人才,特別注重培養青年科技人才,形成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航天人才隊伍。普及航天知識,宣傳航天文化,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投身航天事業。 中國政府不斷加強對航天活動的管理和宏觀指導。中國國家航天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負責民用航天管理及國際空間合作的政府機構,履行政府相應的管理職責。 五、國際交流與合作 中國政府認為,外層空間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世界各國都享有自由探索、開發和利用外層空間及其天體的平等權利;世界各國開展外空活動,應有助于各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應有助于人類的安全、生存與發展,應有助于各國人民友好合作。 國際空間合作應遵循聯合國《關于開展探索和利用外層空間的國際合作,促進所有國家的福利和利益,并特別要考慮到發展中國家的需求的宣言》(《國際空間合作宣言》)中提出的基本原則。中國主張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發展的原則基礎上,加強空間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基本政策 中國政府在開展國際空間交流與合作中,采取以下基本政策: ——堅持獨立自主的方針,根據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統籌考慮合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開展積極、務實的國
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7秒,我國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一號首發成功,中國成為繼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在完成了21個小時的空間科學試驗后,于21日3時41分成功著陸.“神舟”號試驗飛船的成功發射和回收,成為我國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成功的日期1999年11月21日,離這一年結束的日子只有一個月零9天.在7年時間里每天數著日歷倒計時過日子的航天人中,許多人只想好好地睡上一覺.但就是這樣簡單的愿望對很多人來講,也是一個難以實現的奢望.在新的戰鼓聲中,“神舟二號”又開始起步了.正在駕駛隆隆天車挺進太空的中國航天人,必須為一個民族的理想去爭分奪秒!
不久,第二艘飛船“神舟二號”被制造出來,它的性能比“神舟一號”更加先進,保證安全與維持生命系統的設備安裝的也更加充分.
2001年1月10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飛行7天后成功返回地面.這是我國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飛船上進行了微重力環境下的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空間天文和物理等領域的實驗,各種儀器設備性能穩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數據.與“神舟”一號飛船相比,“神舟”二號飛船的系統結構有了新的擴展,技術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一致.
緊接著神舟三號飛船于2002年3月25日發射.飛船搭載了人體代謝模擬裝置、擬人生理信號設備以及形體假人,能夠定量模擬航天員呼吸和血液循環的重要生理活動參數.“神舟”三號軌道艙在太空留軌運行180多天,成功進行了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號飛船的升空,是中國載人航天的最后一次預演,是載人航天工程實施以來技術要求最高、參試系統最全、難度最大的一次飛行試驗,還面臨載人航天發射以來最為嚴峻的考驗:發射場有史以來罕見的嚴寒,最低氣溫接近-30℃,超過低溫發射條件近10℃,且飛船發射已進入不可逆狀態.“神舟”四號飛船最后的成功發射,標志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經受住了無人狀態下最全面的飛行試驗考驗,創造了中國航天史上低溫發射的新紀錄,也創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火箭低溫發射的奇跡.我國航天專家梁思禮院士表示,雖然“神舟”飛船的研制、發射比美、俄晚一些,但我國研制飛船的起點更高.“神舟”飛船的軌道艙既能進行留軌對地觀測,又能作為未來空間交會對接的一個飛行器,是今后天地往返運輸的優良工具.
10月6日,美聯社向全世界發布消息:在即將發射載人飛船前,中國宣布最快在3年內把探月衛星送入月球軌道.代號為“嫦娥工程”的中國探月計劃今年3月開始啟動,目前進展順利.另悉,若一切順利,10年后,月球上將可能出現中國人的身影.
公元2003年10月15日是一個不尋常的日子,9時整,楊利偉乘坐的“神舟”五號飛船在震天撼地的轟鳴中騰空而起.全世界的人們在這一天都看到中國人楊利偉在太空中飛翔.從這一天起,在浩渺的宇宙間飄動的旗幟中開始有了中國的五星紅旗.那艘承載全民族希望的“神奇之舟”劃開了中國一個嶄新的航天時代.
公元2003年10月16日清晨6時23分,中國的“神舟五號”飛船在起飛21小時后,順利降落在內蒙古空曠的草原上.太空中沒有中國人足跡的歷史到此結束
2005年10月12日,中國再次成功發射載人飛船神舟六號,并首次進行多人多天太空飛行試驗.
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載著神舟七號載人飛船,載著中華民族沖擊太空新高度的夢想,飛上太空.
這是神舟飛船第七次飛入太空,也是中國人第三次登上太空.
繼楊利偉實現中華民族飛天夢想,費俊龍和聶海勝進入軌道艙開展空間科學實驗之后,今天,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三位中國航天員的金秋之行,肩負著全新的歷史性使命——按照計劃,他們將在此次太空飛行中,實現出艙行走.
軍事論文,題目是:根據近年來我國在航天領域取得的重大成就,試論其對我國國防建設的影響
根據近年來我國在航天領域取得的重大成就,試論其對我國國防建設的影響難不成你也是蘇大的??
我也正寫著呢,給你點資料,大家共勉一下。
第一,從對衛星的測控來看,中國在建立防空雷達網、導彈防御網方面有了質的提高。從這次發射嫦娥一號并對其實施精確測控來看,中國在北京、青島、云南、喀什四個地方(從電視上公布出來的,可能還有些沒公布出來,我就不猜測了)均建有大型射電望遠鏡,這四個地方的望遠鏡已聯成一網,一是用于天文和氣象的觀測,二則是對于空中目標的監測。其觀測的精神那是相當的高,并且其觀測的方式不受天候的影響,也就是說,它是二十四小時的全天候的。另一方面,它的精度驚人。那個專家說:這個射電望遠鏡的觀測精神,可以觀測到月球上蘭球大小的一個東西,也就是說,如果一個蘭球運動員在月球上投籃,在地上可以觀測到有沒有投進!由此我們可以想像,既然有如此精度,還有什么來襲導彈發現不了監視不了呢,有什么導彈比蘭球還小的?這個就不說了,我們再說這個網的規模,應該說這個射電望遠鏡在中國來說也不是什么新鮮東西了,幾十年前就在用了,現在的問題是這個東西在中國到底建了多少?在我想來,絕對不只四座,為什么呢,因為以前發射衛星也需要測控,但每次發射衛星其運行軌跡是不一樣的,在西昌發射的時候是這幾個,那么在九泉、在太原發射的時候呢,由誰來擔任測控的第一棒,由此來看,這個射電望遠鏡的網絡已在全國聯成一網,這個應該可以推斷出來。除此之外,還有由遠望號(共五艘,當然不是一起出動)測控船,這個是移動的,不是固定的,哪里需要加強放哪里。這些望遠鏡組成的網并不是像電視上所說的那樣由INTERNET來聯在一起的,而是由軍方提供的專用2M光纖信道保障的,其時延不超過2s,實時性是可以得到充分保障的。射電望遠鏡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探測距離非常遠,我們知道嫦娥在月球上時離地球是三十八萬公里,這么遠都能探測到,那么地球上任何一個地方的飛行物,只要在其可視的角度內,均可看得一清二楚。不用說太多了,結合前不久官方公布出來的一個新聞也可以得到結論:中國已建成覆蓋全國的防空雷達網,我想這個雷達網也應該包括這個測控網吧,那么我們的導彈防御網那也是不錯的!第二、從發射嫦娥的運載火箭分析,我們洲際導彈的變軌能力一點也不是吹的。從發射衛星時第三級火箭飛行動畫可以看出,在第三級火箭上共有五個發動機,其中一個是主發動機,其余四個是變軌發動機,也可以叫矢量發動機,通過遙控這四個矢量發動機,可以實現三百六十度的轉向,不但是那天看到的可以飛向南邊的臺灣,還可以飛向西邊的印度。當然了,如果我們要射向某個可以攔截我們導彈的國家,可以在前期按常規彈道導彈來運行,等著對方計算我們軌跡,等他們把我們的常規軌跡算出來并把攔截導彈發射出來后,我們就可以像游蛇一樣,改變方向羅。敵人原以為我們是攻擊其A城市,結果我們跑到它的B城市去羅。應該說火箭變軌并不是我們的專利,老美跟老毛子早就有了,可是我們也有,它也就不好訛我們了。其實在所有衛星上,所有的太空飛行器上,都有小動量火箭,但這跟火箭上的矢量發動機還是不同的。所以我們那些亂說的網友,小心火箭變軌到你家樓頂上!這就是我們的一個戰爭實力。第三、嫦娥的大眼睛讓我們的巡航導彈又可以少依靠一些GPS了。嫦娥上的三維地形攝像機并不是只攝下三維地形那么簡單,我們看看公眾數據的GE就知道,在圖形里含有很多的信息,比如高程,海撥,經緯度,距離,相對位置等等都在里面。我們既然能在月球上拍這些東西,難道我們在地球上就沒干過?那一定是干過不知多少回了,我們也會有GE一樣的東西,只是我們沒有把它共享而已。如此一來,我們在給巡航導彈加載地形匹配地圖時,就可以輕車熟路了。對于北斗、GPS的依賴也就少了一些,如果在導航信號遭到干擾,就可以用另外的辦法。還有,在提到嫦娥飛向月球時,它可以根據太陽、地球及其它星球的位置來定位自己的位置,這也驗證了以前相傳的巡航導彈以其它天體為參考來定位的方法,看來還是有據可查的。第四、嫦娥的發射,預示著我們的太空站建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第三步我們要讓月球車從月亮上帶上月球土壤或石頭樣口返回地球,這就要求月球車有足夠的能源,也就是要求發射火箭需要更大的推力。目前長征五已具有了近地軌道25噸的運載能力,這個能力可以發射太空站了,如果要實現載人登月,那就得要有最少六十噸的運載能力了。這個時候,建立太空站那就是小意思了。第五、當我們在月球建立基地的時候,我們的太空戰能力就有了質的飛路了。如果我們的激光武器在地球上不好使的話,因為有大氣存在而使其產生能量消耗和折射,那么在月亮上往地球上照射時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特別是對那些地球同步衛星,那更是一碟好菜了。所以,月球也是太空戰的一個堡壘,也是一個據點,不能不占有。當然,對于那些什么氦三之類的常規說法,我們不用去管它。第六、嫦娥衛星的探測方法,為我們提供更多的軍事信息提供了很多的好手段。其實我們應該反過來講,因為嫦娥衛星上用到的技術是我們已有的技術,是在其它衛星上已用過的技術,也就是說在以前,我們的信息獲取手段本來就有了很高的水平,包括偵察衛星的觀察分辨率(在三年前我們的八千萬像素的成像芯片就已制造出來),它使我們的航拍分辨率提高到了厘米級。
新華社北京11月22日電(記者周方)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天發表《中國的航天》白皮書,全面介紹了中國航天事業所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就和重大成果。據介紹,中國航天事業自1956年創建以來,經歷了艱苦創業、配套發展、改革振興和走向世界等幾個重要時期,迄今已達到了相當規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設計、生產和試驗體系;建立了能發射各類衛星和載人飛船的航天器發射中心和由國內各地面站、遠程跟蹤測量船組成的測控網;建立了多種衛星應用系統,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間科學研究系統,取得了多項創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質好、技術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隊伍。白皮書指出,中國航天事業是在基礎工業比較薄弱、科技水平相對落后和特殊的國情、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發展起來的。中國獨立自主地進行航天活動,以較少的投入,在較短的時間里,走出了一條適合本國國情和有自身特色的發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中國在衛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溫燃料火箭技術、捆綁火箭技術以及靜止軌道衛星發射與測控等許多重要技術領域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在遙感衛星研制及其應用、通信衛星研制及其應用、載人飛船試驗以及空間微重力實驗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據白皮書介紹,中國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制并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獨立自主研制和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截至2000年10月,中國共研制并發射了47顆不同類型的人造地球衛星,飛行成功率達90%以上。目前,中國已初步形成了四個衛星系列——返回式遙感衛星系列、“東方紅”通信廣播衛星系列、“風云”氣象衛星系列和“實踐”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衛星系列,“資源”地球資源衛星系列也即將形成。中國是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衛星回收成功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國是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制和發射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的國家。中國的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主要技術指標已達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的國際水平。近幾年來,中國研制并發射的6顆通信、地球資源和氣象衛星投入使用后,工作穩定,性能良好,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白皮書說,中國獨立自主地研制了12種不同型號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適用于發射近地軌道、地球靜止軌道和太陽同步軌道衛星。“長征”系列運載火箭近地軌道最大運載能力達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轉移軌道最大運載能力達到5100千克,基本能夠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自1985年中國政府正式宣布將“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投入國際商業發射市場以來,已將27顆外國制造的衛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在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市場中占有了一席之地。迄今,“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共實施了63次發射;1996年10月至2000年10月,“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連續21次發射成功。白皮書說,中國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個航天器發射場,并圓滿完成了各種運載火箭的飛行試驗和各類人造衛星、試驗飛船的發射任務。中國航天器發射場既可完成國內發射任務,又具有完成為國際商業發射服務和開展其他國際航天合作的能力。中國已建成完整的航天測控網,包括陸地測控站和海上測控船,圓滿完成了從近地軌道衛星到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從衛星到試驗飛船的航天測控任務。中國航天測控網已具備國際聯網共享測控資源的能力,測控技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白皮書說,中國于1992年開始實施載人飛船航天工程,研制了載人飛船和高可靠運載火箭,開展了航天醫學和空間生命科學的工程研究,選拔了預備航天員,研制了一批空間遙感和空間科學試驗裝置。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國成功地發射并回收了第一艘“神舟”號無人試驗飛船,標志著中國已突破了載人飛船的基本技術,在載人航天領域邁出了重要步伐。
從長征到神舟:中國航天的第二座里程碑9月25日發射成功的神七,被稱為中國航天的又一座里程碑。站在激情年代的高起點上,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國航天事業開始追趕并挺進世界先進水平之列。以“863”計劃為新契機,1992年中央決定實施神舟號飛船載人航天工程,經過11載刻苦攻關,中國終于突破了載人飛船12項關鍵技術,1999年11月成功發射 “神舟”一號,2003年10月25日,中國第一艘載人宇宙飛船“神舟五號”發射成功,中國擁有了第一位太空人楊利偉。這是中國航天事業的第二座里程碑。從1970到2004,橫亙在這跨世紀兩個年頭之間的35載歷史,寫滿了中國航天界的傳奇:中國航天事業自1956年創建以來,歷經白手起家、配套發展、加速起飛和爭雄世界等幾個重要時期,迄今在世界航天領域,中國在衛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溫燃料火箭技術、捆綁火箭技術以及靜止軌道衛星發射與測控等許多重要技術領域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在遙感衛星研制及其應用、通信衛星研制及其應用、載人飛船以及空間微重力實驗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2004年,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一年內8次升空,箭無虛發,將10顆不同類型的衛星成功送入預定軌道,以“連珠炮”的形式從一個側面證明了中國航天的整體實力。總體而言,在有美國、俄羅斯、歐洲、日本等世界航天大國群雄鼎立的格局中,中國航天的綜合實力已無可爭議地牢牢站在世界第三的位置上。中國航天是在基礎薄弱、科技落后和特殊國情、特定歷史條件下,以較少的投入,在較短的時間里,迅速、大規模發展起來的。事實證明了中國航天體制非常成功,而這種成功的意義,遠不局限于本領域。對世界而言,它說明中國人有志氣有智慧在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中國有能力完成在外界看來似乎不可能完成的艱巨任務;對國內其他戰略行業而言,航天人獨立自主,創新進取的精神,也有著旗幟一樣的導引作用。比之于航空和造船及汽車制造業,中國航天是外國技術封鎖最嚴密,獲得外援最少的。而恰恰是這樣的限制,促成了中國航天成功挺進世界前列。在改革開放30年的今天,在中國很多戰略產業都陷入技術空心化的形勢下,中國航天的成功是值得深刻反思的:為什么航天能,而別的行業不能?在當前世界金融危機、資源危機,中國今年以來連續遭受特大雪災河特大地震的艱難形勢下,神七的發射成功,其意義不僅僅是像奧運會的金牌第一一樣使中國人充滿自豪,它還有著定海神針一樣穩定民心士氣的作用。它告訴世界也激勵自己的人民,不管什么樣的艱難險阻,都阻擋不住中國前進的步伐。當年美國作家協會主席索爾茲伯里在寫到長征時由衷地贊道:閱讀長征的故事,使人們再一次感到,人的精神一旦被喚起,其威力是無窮無盡的。它將激勵一個有著十一億人的民族,向著一個無人能夠預言的方向前進。被長征號火箭推舉著進入太空的神七,此刻就負載著中華民族這一不屈的人類精神。一、艱難歲月里繪就的雄偉藍圖中國航天事業起始于20世紀五十年代。世界航天都是從導彈的基礎上起步的,中國也不例外。1956年2月,有中國導彈之父之稱的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3月,國務院制訂《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草案)》中,提出要在十二年內使中國噴氣和火箭技術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在抗美援朝戰爭還沒有塵埃落定,國內百廢待興的艱難時世,新中國領導人不僅做出航空與導彈(航天)事業齊頭并進的決策,還高瞻遠矚地指明“獨立發展的道路”。正是在這一正確戰略指導下,中國航天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迅速孕育成長展翅高翔。20世紀五十年代正是美蘇冷戰如火如荼的時刻。1957年10月,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1958年美國衛星上天,雙方爭霸的舞臺從核武器戰轉向宇宙空間的事實,刺激了決不甘心只做觀眾的中國科學家。中國科學院由錢學森、趙九章等負責擬訂發展人造衛星的規劃草案,代號為“五八一”任務。1958年4月,中國開始興建第一個運載火箭發射場。5月17日,毛澤東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指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雖然新中國公開亮出了向宇宙進發的雄心,但當時技術先進實力強大的美、蘇都沒有把中國的豪言壯語當回事。朝鮮戰爭讓美、蘇都領教了中國人的英雄豪氣,但誰也不相信在百年戰爭的廢墟上,在幾乎空白的技術和工業基礎上,中國人能一步登天。1961年4月12日,蘇聯把宇航員加加林送上太空;1969年7月16日上午,美國把2名宇航員送上月球。這些轟動全球的航天事件,伴隨著雙方領導人好斗的政治言論,長期、連續地吸引著世界媒體,中國的航天雄心和計劃、進展更無人關注。人們今天用疑惑的目光看待印度航天計劃,而在40多年前,中國遇到的是一種近乎忘卻的輕視。但中國臥薪嘗膽般地沿著自己的道路,穩扎穩打步步為營。1960年11月5日,中國仿制的蘇聯“P—2”導彈首次發射試驗成功。1963年1月,中國科學院成立星際航行委員會,1966年6月30日,周恩來總理視察酒泉運載火箭發射基地,觀看中近程火箭發射試驗,祝賀發射成功。1966年10月27日,導彈核武器發射試驗成功。乘著這一振奮人心的巨大“沖擊波”,幾天后“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和“東方紅一號” 人造衛星開始研制。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發射成功!這是中國航天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也是中國航天事業從此發生質變的一個標志。之后,中國邁開驚天的步伐。三、神七把中國航天帶到新高度新起點神七上天,毫無疑問,將把中國航天帶到一個新高度,但放在世界航天的坐標系上,這個高度還是有限的。從運載能力、技術先進性與可靠性、航天器性能和研發能力等指標來評價,中國已經是航天大國,但和世界航天領域的先進水平相比,中國還不是航天強國,沒有驕傲的本錢。航天大國與航天強國的差距主要體現在總體形態上,美國、俄羅斯將邁出航天飛機時代,正在進行星際探測,而中國才起步,而且是從美、俄40多年前就已經實現的登月開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載人航天和深空探測是人類航天活動的三大領域,也是人類太空征程的三個階段。顯然中國正處在第一和第二階段早期。從其他一些指標來說,美國、俄羅斯都有全球定位系統,歐洲也即將開始構建伽利略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美、歐、俄都有大型空間站,且美、歐早已開始了第三階段的探測。日本、印度等國在航天領域的發展勢頭也很猛,并在技術上各有千秋。其次,雖然中國三十年來經濟有了很大發展,但工業化程度并沒有顯著提高,工業基礎依舊薄弱,科學創新低,在材料、工藝等基礎技術方面與先進水平差距很大,就像車廂沉重拖累車頭一樣,導致中國的航天產品在技術性能和經濟性等方面,無法趕上發達國家。最后還有中國航天體制和其他一些復雜的原因,影響中國航天未來的發展。 產生于計劃經濟時代,且身披國防尖端神秘外衣的中國航天,其運作主要是采取國家投入、聯合攻關、全盤調控,不問市場的軍工發展模式。這曾經是集中人力物力辦大事的中國體制的一大優點。但在經濟全球化,國內市場經濟程度已相當高的今天,這一模式越來越顯現出技術創新能力和產業化水平低下的弊端。由于不重視市場和效益,使航天高科技向民用技術轉化方面步伐十分緩慢,致使航天工業還沒有像汽車工業、電器和房地產一樣成為國家的主要經濟增長點。由于認識上的差異,中國還沒有像美國的星球大戰和信息高速公路計劃一樣,將航天作為拉動國家科技、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的火車頭,影響中國航天整體效益的發揮。此外,由于美國等國千方百計遏制中國戰略產業,封堵中國航天進入國際商業發射服務市場,也影響中國航天對外合作和整體發展。縱觀美國、俄羅斯、歐盟、日本等國家和地區航天工業,其共有的特點是軍民一體化、市場化、集團化、國際化,重視開拓國外市場等,在將起作為尖端科技行業對待的同時,也非常重視開發其巨大的經濟效益,將其作為支柱性新興戰略產業來發展。未來我國航天產業發展,在繼續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時,也有必要借鑒世界航天大國的作法,促進航天產業轉型。在進行各項技術攻關和按計劃實施太空探索計劃的同時,還應該開展航天產業戰略發展模式研究,航天產業能力評估、所屬軍工企業的改革和改制,建立以競爭機制為主的市場運行體系、鼓勵航天產業集團開展對外貿易、加強國際合作等。神七把中國航天帶到了新起點,但新起點上的中國航天也將面對新挑戰
“北斗”衛星定位系統;
“神舟”系列飛船;
“嫦娥”探月衛星;
你是哪個專業的啊。我是你們教官
北斗 神5 神6 神7
相關推薦:
國際專利申請指南(國際專利如何申請 申請費用是多少)
惡意搶注商標將如何懲罰(惡意搶注囤積商標等行為會導致什么)
高新技術企業(什么屬于高新技術企業)
個人商標授權書怎么寫(商標使用授權書范文)
商標由什么構成(商標通常分哪些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