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嫩草国产线免费观看_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观看_精品精品国产高清a毛片_六月婷婷网 - 一级一级特黄女人精品毛片

世界上的第一臺計算機誕生在哪一年?

首頁 > 知識產(chǎn)權2021-08-16 10:17:18

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誕生于哪一年

世界上第一臺通用計算機恩尼亞克誕生,大家知道是哪年嗎?

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叫 ENIAC(電子數(shù)字積分計算機的簡稱,英文全稱為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它于1946年2月15日在美國宣告誕生.采用電子管作為基本電子元件.用了多少個呢?足足有18800個電子管,而每個電子管大約有一個普通家用25瓦燈泡那么大!這樣ENIAC就有了8英尺高(約2.44米)、3英尺寬(約0.肌米)、100英尺長(約用.48米)的身軀,體積有研立方米,重達30噸,耗電140千瓦.每秒能進行5000次加法運算(據(jù)測算,人最快的運算速度每秒僅 5次加法運算),每秒即次乘法運算.它還能進行平方和立方運算,計算正弦和余弦等三角函數(shù)的值及其它一些更復雜的運算。
總之就是1946年2月15日咯!
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其實是ABC(Atanasoff-Berry
Computer,阿塔納索夫-貝瑞計算機)
,ENIAC(埃尼阿克)是第二臺
也有一說是圖靈機是最早的計算機
ABC:1937年
圖靈機:1936年
ENIAC:1946年2月14日
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叫 ENIAC(電子數(shù)字積分計算機的簡稱,英文全稱為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它于1946年2月15日在美國宣告誕生.采用電子管作為基本電子元件.用了多少個呢?足足有18800個電子管,而每個電子管大約
有一個普通家用25瓦燈泡那么大!這樣ENIAC就有了8英尺高(約2.44米)、3英尺寬(約0.肌米)、100英尺長(約用.48米)的身軀,體積有
研立方米,重達30噸,耗電140千瓦.每秒能進行5000次加法運算(據(jù)測算,人最快的運算速度每秒僅
5次加法運算),每秒即次乘法運算.它還能進行平方和立方運算,計算正弦和余弦等三角函數(shù)的值及其它一些更復雜的運算

1-3計算機的發(fā)展歷史,從世界第一臺計算機到1976年蘋果電腦,從實木鼠標到3d鼠標

世界上第一計算機是哪一年在哪個國家誕生的

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誕生于1946年2月14日。
1946年2月14日,由美國軍方定制的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電子數(shù)字積分計算機”(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And Calculator)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問世了。ENIAC(中文名:埃尼阿克)是美國奧伯丁武器試驗場為了滿足計算彈道需要而研制成的,這臺計算器使用了17840支電子管,大小為80英尺×8英尺,重達28t(噸),功耗為170kW,其運算速度為每秒5000次的加法運算,造價約為487000美元。ENIAC的問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表明電子計算機時代的到來。
計算機(computer)俗稱電腦,是一種用于高速計算的電子計算機器,可以進行數(shù)值計算,又可以進行邏輯計算,還具有存儲記憶功能。是能夠按照程序運行,自動、高速處理海量數(shù)據(jù)的現(xiàn)代化智能電子設備。由硬件系統(tǒng)和軟件系統(tǒng)所組成,沒有安裝任何軟件的計算機稱為裸機。可分為超級計算機、工業(yè)控制計算機、網(wǎng)絡計算機、個人計算機、嵌入式計算機五類,較先進的計算機有生物計算機、光子計算機、量子計算機等。
計算機發(fā)明者約翰·馮·諾依曼。計算機是20世紀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發(fā)明之一,對人類的生產(chǎn)活動和社會活動產(chǎn)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并以強大的生命力飛速發(fā)展。它的應用領域從最初的軍事科研應用擴展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已形成了規(guī)模巨大的計算機產(chǎn)業(yè),帶動了全球范圍的技術進步,由此引發(fā)了深刻的社會變革,計算機已遍及一般學校、企事業(yè)單位,進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信息社會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在那一年誕生?

1946年
計算機最早是作為一種先進的數(shù)值計算工具而產(chǎn)生的。計算工具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漫長的歷史,而且總是與人類社會生產(chǎn)、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相聯(lián)系的。
人類最原始的計數(shù)方法是利用自身附屬物(如手指)或身邊的石塊、貝殼等進行的。后來,許多民族都曾用人工制成的小棒來計數(shù),我國稱之為算籌。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我國就有了算籌。大約在我國漢代,出現(xiàn)了“珠算”。算盤的定型,大約是在我國宋代(公元10世紀)完成的。可以說,算盤是最早產(chǎn)生的計算工具。到了公元17世紀,英國人奧托里(Oughtred)利用對數(shù)原理制成了計算尺。計算尺是一種模擬計算工具。
隨著工業(yè)革命的興起,計算工具也開始采用機械化技術。1642年,法國哲學家和數(shù)學家帕斯卡(Blaise Pascal)發(fā)明了世界上第一臺加減法計算機。它是利用齒輪傳動原理制成的機械式計算機,通過手搖方式操作運算。他稱“這種算術機器所進行的工作,比動物的行為更接近人類的思維”。這一思想對以后計算機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1671年,著名的德國數(shù)學家萊布尼茲(G.W.Leibnitz)制成了第一臺能夠進行加、減、乘、除四則運算的機械式計算機。最后,機械式l計算機發(fā)展成為不久前還能見到的手搖或電動的臺式計算機。1833年,英國科學家巴貝奇(Charles Babbage)提出了制造自動化計算機的設想,他所設計的分析機,引進了程序控制的概念。盡管由于當時技術上和工藝上的局限性,這種機器未能完成制造,但它的設計思想,可以說是現(xiàn)代計算機的雛型。
20世紀初期。隨著機電工業(yè)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一些具有控制功能的電器元件,并逐漸為計算工具所采用。1925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由布什(Vannever Bush)領導的一個小組制造了第一臺機械模擬式計算機。1942年,又制成了采用繼電器、速度更快的模擬式計算機。1944年,艾肯(HowardAiken)在美國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的贊助下領導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臺數(shù)字式自動計算機Mark I,實現(xiàn)了當年巴貝奇的設想。這臺機器使用了三千多個繼電器,故有繼電器計算機之稱。
20世紀以來,產(chǎn)生了電子技術,并取得了迅速的發(fā)展。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出于軍事上的迫切需要,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莫奇萊(John William Mauchly)和艾克特(J.Presper Eckert)在美國陸軍部的贊助下于1946年研制成功了一臺電子數(shù)字積分機和計算機(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rgrator and Calculator,簡稱ENIAC),它是世界上第一臺電子數(shù)字計算機。ENIAC是一個龐然大物,它使用了18000多只電子管,1500個繼電器,功率14O千瓦,重量 30噸,占地約 170 平方米,運算速度達到每秒5000次。
ENIAC雖然有存儲數(shù)據(jù)的存儲器,然而由指令組成的程序則由控制盤上的布線或穿孔卡片的方式存儲。運算之前,先要按照程序用手工把相應的電路接通或由讀卡機讀卡以執(zhí)行各個指令,既費時又費力,無法發(fā)揮它的運算速度。這一問題引起了在美國工作的匈牙利數(shù)學家馮·諾依曼(Von Neu-mann)的注意,他與賓夕法尼亞大學摩爾電機系小組合作發(fā)展了“存儲程序”的概念,提出了“馮·諾依曼原理”,確立了計算機由輸入器、存儲器、運算器、控制器、輸出器等五個基本部件組成的結構,而且將指令也和數(shù)據(jù)一樣地存儲和處理。依照此原則制成的第一臺存儲程序、順序控制的計算機EDSAC于1949年在英國的劍橋大學投入使用。直到今天,我們使用的計算機仍遵循此原則,一般稱作馮·諾依曼計算機。在電子計算機產(chǎn)生的過程中,英國科學家圖靈(Alan Mathison Turing)在計算機理論方面,做了許多開創(chuàng)性的工作。
隨著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計算機的功能已遠遠不限于數(shù)值計算,“計算”的概念也有了很大的擴展。目前的電子計算機已經(jīng)發(fā)展到可以處理多種類型的信息,并可以進行近、遠距離的傳輸。
總之,我們今天所說的計算機,是指具有邏輯運算、算術運算及記憶功能的自動比的高速數(shù)據(jù)處理裝置以及與其相連的記憶裝置和通信裝置。
回答者:數(shù)學科代表 - 助理 二級 12-7 14:40
1946年,美國!
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臺電腦ENIAC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美國軍方要求賓州大學莫奇來(Mauchly)博士和他的學生愛克特(Eckert)設計以真空管取代繼電器的“電子化”電腦——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電子數(shù)字積分器與計算器,目的是用來計算炮彈彈道。
這部機器使用了18800個真空管,長50英尺,寬30英尺,占地1500平方英尺,重達30噸(大約是一間半的教室大,六只大象重)。它的計算速度快,每秒可從事5000次的加法運算,運作了九年之久。吃電很兇, 據(jù)傳ENIAC每次一開機,整個費城西區(qū)的電燈都為之黯然失色。
另外,真空管的損耗率相當高,幾乎每15分鐘就可能燒掉一支真空管,操作人員須花15分鐘以上的時間才能找出壞掉的管子,使用上極不方便。曾有人調(diào)侃道:“只要那部機器可以連續(xù)運轉(zhuǎn)五天,而沒有一只真空管燒掉,發(fā)明人就要額手稱慶了”。
從第一臺計算機誕生至今已過去50多年了,在這期間,計算機以驚人的速度發(fā)展著,首先是晶體管取代了電子管,繼而是微電子技術的發(fā)展,使得計算機處理器和存貯器上的元件越做越小,數(shù)量越來越多,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和存貯容量迅速增加。
1994年12月,美國Intel公司宣布研制成功世界上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它每秒可進行3280億次加法運算(是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的6600萬倍)。如果讓人完成它一秒鐘進行的運算量的話,需要一個人晝夜不停地計算一萬多年。
當年的ENIAC和現(xiàn)在的計算機相比,還不如一些高級袖珍計算器,但它的誕生為人類開辟了一個嶄新的信息時代,使得人類社會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
1996年2月14日,在世界上每一臺電子計算機問世50周年之際,美國副總統(tǒng)戈爾再次啟動了這臺計算機,以紀念信息時代的到來。
1946年馮。諾依曼制造了世界上的第一臺計算機
1946年

1946年馮。諾依曼制造了世界上的第一臺計算機

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在哪年誕生?

1946年
第一臺電子計算機
埃尼阿克
第一臺電子計算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不久制成的,那時,隨著火炮的發(fā)展,彈道計算日益復雜,原有的一些計算機已不能滿足使用要求,迫切需要有一種新的快速的計算工具。這樣,在一些科學家、工程師的努力下,在當時電子技術已顯示出具有記數(shù)、計算、傳輸、存儲控制等功能的基礎上,電子計算機就應運而生了。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命名為"埃尼阿克",是1946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埃克特等人研制成功的。它裝有
18
000多只電子管和大量的電阻、電容,第一次用電子線路實現(xiàn)運算。"埃尼阿克"每秒能做
5
000次加法,或者400次乘法。如果用當時最快的機電式計算機做40點彈道計算,需要兩小時,而"埃尼阿克"只要3秒鐘,這在當時,的確已是很了不起的成績。然而"埃尼阿克"還不完善,實際上它沒有存儲器,只有用電子管做的寄存器,僅僅能寄存10個數(shù)碼。當需要換算別的題目時,得重新焊接連線,很費時間。

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誕生于哪年?哪個國家?誕生過程是怎樣的

1、1946年,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出生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州, 埃尼阿克(ENIAC) 

2、由18000多個電子管組成,體重達30多噸,占地有兩三間教室那么大,是一臺又大又笨重地機器。它的誕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對人類歷史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及其深遠的影響。

3、誕生過程;

1943年美國國防部批準了由Pennsyvania大學John Mauchly教授和John Presper Echert工程師提出的制造一臺由電子管構成的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電子數(shù)字積分器和計算器)的計劃,其目的是計算新型火炮的彈道軌跡。

ENIAC于1946年2月14日交付使用,它由17468個電子管、6萬個電阻器、1萬個電容器和6千個開關組成,重達30噸,占地160平方米,耗電174千瓦,耗資45萬美元。這臺計算機每秒只能運行5千次加法運算。

1945年ENIAC的顧問von Neumann在EDVAC(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Computer,電子離散變量計算機)計劃中首次提出了存儲程序的概念。這個思想幾乎同時被英國的科學家Turing想到。

1946年,von Neumann在Princeton Institute進行高級研究時,設計了一臺存儲程序的計算機IAS,雖然IAS直到1952年也未能問世,但IAS的總體結構得到確認,并成為后來通用計算機的原型。

20世紀50年代出現(xiàn)了Sperry和IBM兩大制造計算機的公司,IBM公司于1952年推出了程序控制的計算機701,1955年又推出了702,后來形成了700/7000系列,使IBM公司成為計算機制造商的絕對權威。

1946年,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出生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它的名字叫埃尼阿克(ENIAC),它由18000多個電子管組成,體重達30多噸,占地有兩三間教室那么大,是一臺又大又笨重地機器。它的誕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對人類歷史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及其深遠的影響。

誕生過程:

1943年美國國防部批準了由Pennsyvania大學John Mauchly教授和John Presper Echert工程師提出的制造一臺由電子管構成的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電子數(shù)字積分器和計算器)的計劃,其目的是計算新型火炮的彈道軌跡。

ENIAC于1946年2月14日交付使用,它由17468個電子管、6萬個電阻器、1萬個電容器和6千個開關組成,重達30噸,占地160平方米,耗電174千瓦,耗資45萬美元。這臺計算機每秒只能運行5千次加法運算。

1945年ENIAC的顧問von Neumann在EDVAC(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Computer,電子離散變量計算機)計劃中首次提出了存儲程序的概念。這個思想幾乎同時被英國的科學家Turing想到。

1946年,von Neumann在Princeton Institute進行高級研究時,設計了一臺存儲程序的計算機IAS,雖然IAS直到1952年也未能問世,但IAS的總體結構得到確認,并成為后來通用計算機的原型。

20世紀50年代出現(xiàn)了Sperry和IBM兩大制造計算機的公司,IBM公司于1952年推出了程序控制的計算機701,1955年又推出了702,后來形成了700/7000系列,使IBM公司成為計算機制造商的絕對權威。

埃尼阿克簡介:

埃尼阿克(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簡稱ENIAC),即電子數(shù)字積分計算機,是世界上第一臺通用計算機,也是繼 ABC( 阿塔納索夫-貝瑞計算機)之后的第二臺電子計算機,它是圖靈完全的電子計算機,能夠重新編程,解決各種計算問題。

它于1946年2月14日在美國宣告誕生,被當時的新聞贊譽為“巨腦”,它的計算速度比機電機器提高了一千倍。承擔開發(fā)任務的“莫爾小組”由四位科學家和工程師埃克特、莫克利、戈爾斯坦、博克斯組成。

版本1(來源: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8%BF%E5%A1%94%E7%BA%B3%E7%B4%A2%E5%A4%AB-%E8%B4%9D%E7%91%9E%E8%AE%A1%E7%AE%97%E6%9C%BA):

誕生時間:1937年設計(不可編程,僅僅設計用于求解線性方程組,并在1942年成功進行了測試)。

誕生地點: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

誕生過程:根據(jù)阿塔納索夫的講述,ABC(Atanasoff–Berry Computer,通常簡稱ABC計算機)計算機的幾個關鍵概念是在1937-1938年的一次長時間的夜間行駛中突然構想出來的。ABC的創(chuàng)新包括了電子計算、二進制算術、并行處理、蓄熱式電容內(nèi)存,還有存儲和計算功能的分離。其機械和邏輯設計都是阿塔納索夫博士在后面的一年中完成的。一個創(chuàng)建概念驗證原型的資金申請在1939年3月提交到了農(nóng)學部門,農(nóng)學部門也對提高用于經(jīng)濟和研究分析的計算速度深感興趣。紐約的非營利研究組織RCSA給予5000美金作為進一步資金支持。ABC計算機是由阿塔納索夫博士和研究生克利福德·貝瑞于1939到1942年,在艾奧瓦州立大學的物理樓地下室里建造的。9月獲得了初始資金之后,1939年10月完成了11個管件的演示原型。12月的演示為建造一個完整的機器帶來了資金支持[5]。接下來的兩年里,ABC計算機完成了建設和測試。《得梅因紀事報》(Des Moines Register)在1941年1月15日聲稱,ABC計算機是由300多個真空管組成的“電子計算機器”,可以“計算復雜的代數(shù)方程”(但沒有給出精確的計算機技術說明)。計算機系統(tǒng)的重量超過320千克(700磅),包含了大約1.6公里(1英里)的電線、280個雙三極真空管、31個閘流管,大小相當于一個書桌。


版本2(來源:人民日報http://www.people.com.cn/GB/historic/0214/5790.html):

誕生時間:1946年2月14日。

誕生地點:美國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

誕生過程: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美國軍方要求賓州大學莫奇來(Mauchly)博士和他的學生愛克特(Eckert) 設計以真空管取代繼電器的“電子化”電腦——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 電子數(shù)字積分器與計算器), 目的是用來計算炮彈彈道。這部機器使用了18800個真空管,長50英尺,寬30英尺, 占地1500平方英尺,重達30噸(大約是一間半的教室大,六只大象重)。它的計算速度快,每秒可從事5000次的加法運算,運作了九年之久。吃電很兇, 據(jù)傳ENIAC每次一開機,整個費城西區(qū)的電燈都為之黯然失色。另外,真空管的損耗率相當高,幾乎每15分鐘就可能燒掉一支真空管,操作人員須花15分鐘以上的時間才能找出壞掉的管子,使用上極不方便。曾有人調(diào)侃道:“只要那部機器可以連續(xù)運轉(zhuǎn)五天,而沒有一只真空管燒掉,發(fā)明人就要額手稱慶了”。從第一臺計算機誕生至今已過去50多年了,在這期間,計算機以驚人的速度發(fā)展著,首先是晶體管取代了電子管,繼而是微電子技術的發(fā)展,使得計算機處理器和存貯器上的元件越做越小,數(shù)量越來越多,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和存貯容量迅速增加。1994年12月,美國Intel公司宣布研制成功世界上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它每秒可進行3280億次加法運算(是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的6600萬倍)。如果讓人完成它一秒鐘進行的運算量的話,需要一個人晝夜不停地計算一萬多年。當年的“埃尼阿克”和現(xiàn)在的計算機相比,還不如一些高級袖珍計算器,但它的誕生為人類開辟了一個嶄新的信息時代,使得人類社會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1996年2月14日,在世界上每一臺電子計算機問世50周年之際,美國副總統(tǒng)戈爾再次啟動了這臺計算機,以紀念信息時代的到來。

 

第一代計算機(電子管)
1946年2月16日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研制的人類歷史上真正意義的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占地170平方米,耗電150千瓦,造價48萬美元,每秒可執(zhí)行5000次加法或400次乘法運算。共使用了18000個電子管。(典型:ENIAC)
1950年
第一臺并行計算機,實現(xiàn)了計算機之父“馮.諾伊曼”的兩個設想:采用二進制和存儲程序。(典型:EDVAC)
------------------
第二代計算機(晶體管)
1954年
IBM公司制造的第一臺使用晶體管的計算機,增加了浮點運算,使計算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典型:TRADIC)
1958年
這是第二代計算機中的代表,用戶當時可以租用。(IBM 1401)
------------------
第三代計算機(集成電路)
1964-1971
1958年德州儀器的工程師Jack Kilby發(fā)明了集成電路(IC),將三種電子元件結合到一片小小的硅片上。更多的元件集成到單一的半導體芯片上,計算機變得更小,功耗更低,速度更快。這一時期的發(fā)展還包括使用了操作系統(tǒng),使得計算機在中心程序的控制協(xié)調(diào)下可以同時運行許多不同的程序。
------------------
第四代計算機(大規(guī)模和超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
1970年
這是IBM的更新?lián)Q代的重要產(chǎn)品,采用了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代替磁芯存儲,小規(guī)模集成電路作為邏輯元件,并使用虛擬存儲器技術,將硬件和軟件分離開來,從而明確了軟件的價值。(典型:IBM S/370)
1975年4月
MITS制造的,帶有1KB存儲器。這是世界上第一臺微型計算機。(典型:Altair 8800)
1977年4月
NMOS6500 1MHz CPU,4KB RAM 16KB ROM,這是計算機史上第一個帶有彩色圖形的個人計算機(典型:Apple II)
1981年8月12日
采用了主頻為4.77MHz的Intel 8088CPU,內(nèi)存64KB,160KB軟驅(qū),操作系統(tǒng)是Microsoft提供的MS-DOS(典型:IBM PC)
1983年1月19日
第一臺使用了鼠標的電腦,第一臺使用圖形用戶界面的電腦。(典型:APPLE LISA)
1983年3月8日
采用INTEL8088 4.77MHz的CPU,256K RAM和40K ROM,10MB的硬盤,兩部360KB軟驅(qū)。(典型:IBM PC/XT)
1984年8月
采用Intel 80286 6MHzCPU, 512KB內(nèi)存,20MB硬盤和1.2M軟驅(qū)。(典型:IBM PC/AT)
1986年9月
采用了Intel 80386 16MHz CPU,640KB內(nèi)存,20MB硬盤,1.2M軟驅(qū),是計算機史上第一臺386計算機。(典型:Compaq Desktop PC)
1989年4月
采用Intel 80486DX CPU 640KB內(nèi)存, 20MB硬盤,1.2M軟驅(qū)。(DELL 80486)
1996年
基本配置是奔騰或者奔騰MMX 的CPU,32M EDO或者SDRAM內(nèi)存,2.1G硬盤,14寸球面顯示器為標準配置。
1997年
基本配置開始向賽揚處理器過渡,部分高檔的機器開始使用PentiumII CPU,同時內(nèi)存也由早期的EDO過渡到SDRAM,4.3G左右的硬盤開始成為標準配置。
1998年
帶有128K二級高速緩存的賽揚處理器成為廣大裝機者的最愛,同時64M內(nèi)存和15寸顯示器開始成為標準配置。
1999年
部分品牌廠商開始將PentiumIII CPU作為電腦的一個賣點,64M內(nèi)存和6.4G硬盤開始成為電腦的標準配置。
2000年
66M和100M外頻的賽揚處理器占領了大部分品牌或兼容機的市場,128M內(nèi)存,10G以上的硬盤開始成為標準配置,17寸顯示器慢慢進入家庭。
2001年至今
Pentium 4 CPU和Pentium 4賽揚CPU開始成為電腦的標準配置,內(nèi)存由SDRAM實現(xiàn)了向DDR的過渡,同時17寸CRT顯示器或者15寸液晶顯示器開始成為用戶的首選,硬盤逐漸向40G以上的容量發(fā)展。
---------------------------------------

以上資料來源于 百度百科。

相關推薦:

偷接熱力管道什么處罰(偷接熱力管道什么處罰)

商業(yè)秘密的民事責任(侵犯商業(yè)秘密承擔什么法律責任)

改名的程序(小孩改名的程序有哪些)

上訴的期限(上訴期的期限是多久)

離婚起訴找律師多少錢(離婚官司律師收費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