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需要些環保資料,越全越好!
只要和環保有關額都要環保知識 身邊的環保 環保文章 水資源專題
能源專題 土地專題 生物專題 綠色人物
電池專題 風沙專題 森林專題 環保產業
垃圾專題 大氣、氣候專題 紅樹林專題 本站原創作品
奧運專題 綠色消費
原創作品
看世界
環保好書評
給我一捧陽光
垃圾回收的倡議書
心中那藍藍的白云天
對98年長江洪水的認識
一道數學題——學校數學周的更新
錫陽不夕陽--訪著名環保活動家唐錫陽
飲水思源——深圳實驗學校學生對深圳水庫的調查
紅樹林:并不僅僅擁有美麗——深圳紅樹林現狀考察報告
GLOBE環保賀卡
GLOBE環保墻紙
環保知識
環境時事 環境監測
算算環境成本 環保紀念日
人類環境宣言 環境外交與中國
21世紀綠色革命 可持續發展定義
計算機與環境保護 危險中的世界遺產
地球何時不堪重負? 生物技術與環境保護
謹慎樂觀面對21世紀 歷年世界環境日主題
環保常識(解說詞2) 環保常識(解說詞3)
環保常識問答100題 寂靜的春天 下載(249K)
建構21世紀綠色科技觀 全球變暖威脅老年人生命
巴西正式實施環境犯罪法 洗衣粉中有文章(有磷與無磷)
21世紀中國環境面臨挑戰對策 全國環境宣傳教育行動綱要
中國環境狀況:為你焦慮為你憂 21世紀人類將面臨的環境問題
可持續發展--人類未來的必由之路 朱镕基就世界環境日發表電視講話
生物區域規劃 21世紀保護區管理的新方向 政協建議建立綠色稅收制度增加環保投入
極地冰川融化釋放古老病毒對人類形成威脅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關于環境犯罪的規定
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給政府的建議 華北地區大旱不止分析氣候變化的非氣候原因
二惡英是什么? 綠色政治論綱
綠色包裝的困擾 何為環保標志
環保常識解說詞 什么是生態環境
世紀末的地球環境 環境質量標準簡介
2000年全球環境展望 2000年九大環保新聞
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 三千億美元"環境費"值嗎?
身邊的環保
我能為環保做什么 全球青少年環境公約
環保行為規范 綠色生活宣言
如何參與綠色通道 即使你還是學生
環保從節約做起 生態旅游之我見
使世界清潔起來 用舊電腦賺錢
環保的人 身邊的環保
過節儉生活,讓生命永續――介紹環保新理念:生態足印 洗毛巾與環保
環保文章 報道
西雅圖宣言 家有綠色
哭泣的草原 地球在哭泣
綠色生活宣言 環保教育游戲
重歸香格里拉
為了地球上的生命
自然有沒有朋友? 水泥地上的野花
一次感動世界的演講 善待生命 善待自己
假如記憶可以移植 "綠色"桂冠不能亂戴
來自香格里拉的遺憾 在內蒙古旅行時的隨想
地球滿足不了人類的貪婪 上帝與地球人的最后對話
天篷元帥觀水:天災乎,人禍乎? 寫給新千年的第一個地球日
環保拍手歌 自然的曲線
將我們的愛返還自然 地球,我們唯一的家園
美麗地球美麗新世紀 影響和改變環保思想的著作
保護環境也得來個嚴防死守 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
2001年世界環境日主題確定 4月22日讓我們記住地球日
水資源專題
無水可調 水的浪費
我國近海20萬平方公里海域受污染 淡水資源管理要從沖突到合作
新疆生態用水告急 地球上水的分布
21世紀的熱點:水 水的基本知識1
我們的海洋,我們的家 水的基本知識2
我國用水效率低下 我國洪水災害種類
危機!北京的水資源 關于水的一組數據
重點城市主要供水水源地水資源質量狀況旬報 21世紀中國缺水形勢分析及其根本對策——藏水北調
家庭用水節省法 提議冷水洗澡
中國的水貧窮到什么地步呢? 面臨21世紀的中國資源問題
水,一個尚待澄清的話題 黃河防汛警鐘已敲響
水,人類戰爭的導火索? 廢水治理技術方案的選定
自來水問答 拒絕純凈水
咸水滴灌是綠化沙漠的有效途徑 保護母親河,環保綠色行
滴水成愛
能源專題
核電站的困惑 21世紀的潛在能源
新型植物能源研究 歷史上有關核事故的資料
能源日趨緊張,聽說石油能種植!!! "可燃冰"有望成為后續能源
土地專題
發展草業促進農業生態建設
加大投入維護草原資源優勢 長江上游重點水土流失區生態
環境問題及生態農業建設對策
中國的著名濕地 什么是荒漠化
破壞性開發:哈納斯自然保護區毀于一旦 開發生態旅游莫糟蹋生態環境
什么是濕地? 保護珍貴的地質遺產
生物專題
拯救世界珍禽 朱鷺迫在眉睫 "中國瀕危物種保護的理論與實踐"
1900年—1980年絕種的動物 善良的海獸 無情的文明
國際觀鳥賽,共話愛鳥情 普氏原羚生存面臨危機
全球半數物種面臨滅絕 動物解放1975年初版序
物種減少是人類的災難 生物圈與生物多樣性
無線電跟蹤綠尾虹雉 動物保護行為指南
洞庭觀鳥迎千年 對地球的貢獻
愛爾蘭風情 把小魚放回去
熊的故事 斑羚軼事
印度觀猴 野獸悲歌
生物控制顯身手 鯨集體自殺之謎
虎在消失魂在失落 滅絕 墓地 警示
閱讀樹木 傾聽自然 與鳥為伴 以鳥為鑒
我們危在旦夕的親戚 瀕危物種保護與人類
來自印度的動物保護講座 中國一級保護動植物名錄
以動物為師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保護動物,我們能做什么?
觀鳥,身心之樂;關鳥,天人之禍 內蒙大篷車、草原生態游”觀鳥日記
生態安全——從麋鹿的生存狀態說起 水均益《前沿故事》動物園傷害販賣動物
綠色人物
美麗的生靈啊,我為你血灑可可西里 根與芽——我們夢開始的地方
熱血長江源 寫在珍妮講演之后
美國的環保NGO 永遠是大地的女兒
我和環保 心在遠山
美國人:列出清潔能源日程 環保,拯救的不只是自然環境
網聚綠色力量的人 戴維神父在寶興
徐剛與他的《地球傳》 它們與人類共同分享地球
電池專題
2000中國電池市場需求預測 德國實施廢舊電池管理法規
北京:廢舊電池回收在行動 全球鋰電池需求將大幅增長
廢舊電池回收 利用電池余力
廢舊電池緣何難收 逛商場別忘帶廢電池
廢舊電池去了哪兒 電池使用要訣
電池網站
森林專題
為了永遠的綠色 森林的5大功能
森林公益價值知多少 世紀偉人與植樹節
50年的樹
風沙專題
北京今天再遭沙塵襲擊 資料:近50年我國的強沙塵暴
濫挖甘草屢禁不止 寧夏沙塵暴日益嚴重 調查顯示我國北方城市空氣受沙塵暴污染嚴重
根據測算挖發菜已破壞二億多畝草原 綜述:沙塵暴敲響警鐘 “母親河”企盼綠色
新聞特寫:你是沙塵暴的源頭嗎? 評論:沙塵暴應當緊治協防
沙塵暴,天災?人禍? 評論:沙塵--人禍之憂
沙塵暴警示:不能自己毀滅自己 防沙治沙必須處理好六大關系
專家認為:沙塵暴研究迫在眉睫 內蒙古中西部再次遭受沙塵襲擊
評論:中國未來綜合減災的六點思路 我國將全面啟動大規模防沙治沙工程
環保產業
走向綠色的發展 透視中國環保產業
廣告背后的環境代價 旅游-無污染工業?
混合農作:未來農業之路 綠色洗滌圓了健康夢
德國與環保有關的專利 發生態旅游莫糟蹋環境
環保產業: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開 面向21世紀中國環保產業投資環境分析
國外綠色文明的十二種趨勢 席卷全球的綠色浪潮 政協建議建立綠色稅收制度增加環境保護投入
生態旅游:大興縣旅游振興的契機
垃圾專題
白色垃圾百年難題 主要環境污染物簡介
垃圾焚燒爐燃燒技術及設備的發展 變廢為寶:重慶將非法音像制品變成油
廢輪胎回收利用新技術 垃圾:放錯位置的財富
城市放射性廢物管理辦法 京城“拾荒幫”,八萬“農民軍”
光·生物雙降解餐盒問答錄
大氣、氣候專題
地球溫暖化 限制汽車發展
以人為本話騎車
是誰使我們窒息? 空中死神-酸雨
氣候變暖并非百害無一利 汽車治污刻不容緩
城市的夜空不是越亮越好 空氣質量與空氣污染指數
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四種負效應 全球氣候變化與傳染病傳播
SO2、NOx、TSP的來源、危害及其防治 未來地球是冷是暖 專家詮釋"氣候大轉型"
紅樹林專題
植物殺手”入侵廣東深圳內伶仃島成重災區
林業專家抵深調查薇甘菊危害情況
深圳生態專家聯手圍剿“植物殺手”
我國紅樹林面積減少70%
奧運專題
美麗悉尼綠色奧運 “綠色奧運”名不副實
綠色奧運從家門口做起 為綠色奧運北京市長換名片
8月31日上午綠色奧運行動啟動 綠色奧運:政府承諾,公眾參與
《綠色奧運行動計劃》在京簽署 環保要出大手筆——為申奧進言
重環保綠色辦奧運 奧運改變居住生活 北京奧申委陳述三個主題
綠色消費
綠色消費期待喝彩 綠色消費莫耗綠色
綠色消費 走俏市場 綠色消費漸入佳境
綠色消費離你有多遠 環保五“R”新時尚
綠色消費就是可持續消費 綠色消費“綠”在哪兒
消協確定本年為綠色消費年 “綠色消費年”背景資料
“綠色消費”不是“消費綠色” 綠色消費--廿一世紀的新時尚
我是做制衣廠環保的,你的問題范圍太大,不知你要哪方面的環保資料。
環境管理體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
中 國 國 家 標 準 化 管 理 委 員 會
目 次
前言
引言
1 范圍
2 規范性引用文件
3 術語和定義
4 環境管理體系要求
4.1 總要求
4.2 環境方針
4.3 策劃
4.3.1 環境因素
4.3.2 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
4.3.3 目標、指標和方案
4.4 實施與運行
4.4.1 資源、作用、職責和權限
4.4.2 能力、培訓和意識
4.4.3 信息交流
4.4.4 文件
4.4.5 文件控制
4.4.6 運行控制
4.4.7 應急準備和響應
4.5 檢查
4.5.1 監測和測量
4.5.2 合規性評價
4.5.3 不符合,糾正和預防措施
4.5.4記錄控制
4.5.5內部審核
4.6 管理評審
附錄A(資料性附錄) 本標準使用指南
附錄B (資料性附錄)GB/T 24001與GB/T 19001之間的聯系
文獻目錄
圖1 本標準的環境管理體系 (EMS) 模式
前言
本標準等同采用ISO 14001: 2004,環境管理體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
本標準對GB/T 24001-1996作了修訂。本標準代替GB/T 24001-1996。
本標準的二級標題由1996版的“規范及使用指南”改為“要求及使用指南”。
本標準對術語名稱作了下列修改:
――“規劃(策劃)”改為“策劃”;
――“環境表現(行為)”改為“環境績效”
在ISO 14001中,在正文中用Shall提出要求;在附錄A中用should進行提示或提供指導。對此,本標準中分別譯為“應”和“應當”。
本標準是GB/T 24000系列中的一項標準。
本標準的附錄A和附錄B是資料性附錄。
本標準由中國標準化研究院提出并歸口。
本標準由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負責起草。
引 言
現在,各種類型的組織都越來越重視通過依照環境方針和目標來控制其活動、產品和服務對環境的影響,以實現并證實良好的環境績效。這是由于有關的立法更趨嚴格,促進環境保護的經濟政策和其他措施都在相繼制定,相關方對環境問題和可持續發展的關注也在普遍增長。
許多組織已經推行了環境“評審”或“審核”,以評價自身的環境績效。但僅靠這種“評審”和“審核”本身,可能還不足以為一個組織提供保證,使之確信自己的環境績效不僅現在滿足,并將持續滿足法律和方針要求。要使評審或審核行之有效,須在一個納入組織整體的結構化的管理體系內予以實施。
環境管理標準旨在為組織規定有效的環境管理體系要素,這些要素可與其他管理要求相結合,幫助組織實現其環境目標與經濟目標。如同其他標準一樣,這些標準不是用來制造非關稅貿易壁壘,也不增加或改變組織的法律責任。
本標準規定了對環境管理體系的要求,使組織能根據法律法規要求和重要環境因素信息來制定和實施方針與目標。本標準擬適用于任何類型與規模的組織,并適用于各種地理、文化和社會條件。其運行模式如圖1所示。體系的成功實施有賴于組織中各個層次與職能的承諾,特別是最高管理者的承諾。這樣一個體系可供組織制定其環境方針,建立實現所承諾的方針的目標和過程,采取必要的措施來改進環境績效,并證實體系符合本標準的要求。本標準的總目的是支持環境保護和污染預防,協調它們與社會和經濟需求的關系。應當指出的是,其中許多要求是可以同時或重復涉及的。
本標準第二版的修訂重點是更加明確地表述第一版的內容;同時對GB/T 19001的內容予以必要的考慮,以加強兩標準的兼容性,從而滿足廣大用戶的需求。
為便于使用,本標準附錄A和正文第4章的相關條目采用了對應的序號。如A.3.3對應4.3.3,其內容都是關于目標、指標和方案的論述,A.5.5和4.5.5的內容都是關于內部審核等。另外,還在附錄B中給出了GB/T 24001-2004和GB/T 19001-2000之間相近技術內容的對應關系。
本標準規定了對組織的環境管理體系的要求,它能夠用于對組織的環境管理體系進行認證/注冊和(或)自我聲明,它和用來為組織建立、實施或改進環境管理體系提供一般性幫助的非認證性指南有重要區別。環境管理涉及多方面內容,其中有些還具有戰略與競爭意義。一個組織可以通過對本標準成功實施的證實,使相關方確信它已建立了適當的環境管理體系。
其他一些標準,特別是ISO/TC 207制定的關于環境管理的各種技術文件,提供了環境管理支持技術的指南。對其他標準的參閱僅用于獲取信息。
本標準僅包含那些可以進行客觀審核的要求。須要得到對環境管理體系中諸多問題更加全面指導的組織,可參閱GB/T 24004-2004。
本標準除了要求在方針中承諾遵守適用的法律法規要求和其他應遵守的要求,以及進行污染預防和持續改進外,未提出對環境績效的絕對要求,因而兩個從事類似活動但具有不同環境績效的組織,可能都是符合本標準要求的。
注:本標準基于被稱為策劃-實施-檢查-改進(PDCA)的運行模式。關于PDCA的含意簡要說明如下:
―― 策劃:建立所需的目標和過程,以實現組織的環境方針所期望的結果;
―― 實施:對過程予以實施;
―― 檢查:根據環境方針、目標、指標以及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對過程進行監測和測量,并報告其結果;
―― 改進:采取措施,以持續改進環境管理體系的表現。
許多組織通過由過程組成的體系以及過程的相互作用對運行進行管理,這種方式稱為“過程方法”。GB/T 19001-2000提倡使用過程方法。由于PDCA可以應用于所有的過程,因此這兩種方式可以看作是兼容的。
圖1 本標準的環境管理體系 (EMS) 模式
系統地采用和實施一系列環境管理技術,有助于為所有相關方帶來更好的結果。然而,采用本標準本身,并不能保證取得這樣的結果。環境管理體系能夠促使組織為實現環境目標,在適宜和經濟條件許可時,考慮采用最佳可行技術,同時充分考慮到采用這些技術的成本效益。
本標準不包含針對其他管理體系的要求,如質量、職業健康安全、財務或風險等管理體系要求。但可以將本標準所規定的要素與其他管理體系的要素進行協調,或加以整合。組織可通過對現有管理體系做出修改,以建立符合本標準要求的環境管理體系。這里還要指出,對各種管理體系要素的應用,可能因不同的用途和不同相關方而異。
環境管理體系的詳細和復雜程度、體系文件的多少、所投入的資源等,取決于多方面因素,如體系覆蓋的范圍、組織的規模、其活動、產品和服務的性質等。中小型企業尤其如此。
環境管理體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
1 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對環境管理體系的要求,使一個組織能夠根據法律法規和它應遵守的其他要求,以及關于重要環境因素的信息,制定和實施環境方針與目標。它適用于那些組織確定為能夠控制,或有可能施加影響的環境因素。但標準本身并未提出具體的環境績效準則。
本標準適用于任何有下列愿望的組織:
a) 建立、實施、保持并改進環境管理體系;
b) 使自己確信能符合所聲明的環境方針;
c) 通過下列方式展示對本標準的符合:
1) 進行自我評價和自我聲明;
2) 尋求組織的相關方(如顧客)對其符合性予以確認;
3) 尋求外部對它的自我聲明予以確認;
4) 尋求外部組織對其環境管理體系進行認證/注冊.
本標準規定的所有要求都能納入任何一個環境管理體系。其應用程度取決于諸如組織的環境方針、它的活動、產品和服務的性質、以及它的運行場所及條件等因素。本標準還在附錄A中對如何使用本標準提供了資料性的指南。
2 引用標準
無引用標準。保留本章是為使本版中的章節號和上一版(GB/T 24001-1996)保持一致。
3 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標準:
3.1
審核員 auditor
有能力實施審核的人員。
[GB/T 19000-2000,3.9.9]
3.2
持續改進 continual improvement
不斷對環境管理體系 (3.8) 進行強化的過程,目的是根據組織 (3.16) 的環境方針 (3.11),實現對環境績效(3.10) 的總體改進。
注:該過程不必同時發生于活動的所有方面。
3.3
糾正措施 corrective action
為消除已發現的不符合 (3.15) 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3.4
文件 document
信息及其承載媒介。
注1:媒介可以是紙張,計算機磁盤、光盤或其他電子媒體,照片或標準樣品,或它們的組合。
注2:根據GB/T 19000-2000中3.7.2條改寫。
3.5
環境 environment
組織 (3.16) 運行活動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氣、水、土地、自然資源、植物、動物、人,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
注:從這一意義上,外部存在從組織內延伸到全球系統。
3.6
環境因素 environmental aspect
一個組織 (3.16) 的活動、產品或服務中能與環境 (3.5) 發生相互作用的要素。
注:重要環境因素是指具有或能夠產生重大環境影響的環境因素。
3.7
環境影響 environmental impact
全部或部分地由組織 (3.16) 的環境因素(3.6)給環境 (3.5) 造成的任何有害或有益的變化。
3.8
環境管理體系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EMS)
組織 (3.16) 管理體系的一部分,用來制定和實施其環境方針 (3.11),并管理其環境因素 (3.6)。
注1:管理體系是用來建立方針和目標,并進而實現這些目標的一系列相互關聯的要素的集合。
注2:管理體系包括組織結構、策劃活動、職責、慣例、程序(3.19)、過程和資源。
3.9
環境目標 environmental objective
與組織 (3.16) 所要實現的環境方針 (3.11)相一致的總體環境目的。
3.10
環境績效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組織 (3.16) 對其環境因素 (3.6) 進行管理所取得的可測量結果。
注:在環境管理體系條件下,可對照組織 (3.16)的環境方針 (3.11)、環境目標 (3.9) 、環境指標 (3.12) 及其他環境表現要求對結果進行測量。
3.11
環境方針 environmental policy
由最高管理者就組織 (3.16)的環境績效(3.10) 所正式表述的總體意圖和方向。
注:環境方針為采取措施,以及建立環境目標 (3.9) 和環境指標 (3.12)提供了一個框架。
3.12
環境指標 environmental target
直接由環境目標 (3.9)產生,或為實現環境目標所須規定并滿足的具體的績效要求,它們可適用于整個組織 (3.16) 或其局部。
3.13
相關方 interested party
關注組織(3.16)的環境績效(3.10) 或受其環境績效影響的個人或團體。
3.14
內部審核 internal audit
客觀地獲取審核證據并予以評價,以判定組織 (3.16) 對其設定的環境管理體系審核準則滿足程度的系統的、獨立的、形成文件的過程。
注:在許多情況下,特別是對于小型組織,獨立性可通過與所審核活動無責任關系來體現。
3.15
不符合 non-conformity
未滿足要求。
[GB/T 19000-2000,3.6.2]
注:此術語在GB/T 19000-2000中為“不合格(不符合)”。
3.16
組織 organization
具有自身職能和行政管理的公司、集團公司、商行、企事業單位、政府機構或社團,或是上述單位的部分或結合體,無論其是否有法人資格,公營或私營。
注:對于擁有一個以上運行單位的組織,可以把一個運行單位視為一個組織。
3.17
預防措施preventive action
消除潛在不符合 (3.15) 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3.18
污染預防 prevention of pollution
為了降低有害的環境影響 (3.7)而采用(或綜合采用)過程、慣例、技術、材料、產品、服務或能源以避免、減少或控制任何類型的污染物或廢物的產生、排放或廢棄。
注:污染預防可包括源削減或消除,過程、產品或服務的更改,資源的有效利用,材料或能源替代,再利用、回收、再循環、再生和處理。
3.19
程序 procedure
為進行某項活動或過程所規定的途徑。
注1:程序可以形成文件,也可以不形成文件。
注2:根據GB/T 19000-2000中3.4.5條改寫。
3.20
記錄 record
闡明已取得的結果或提供已從事活動的證據的文件。
注:根據GB/T 19000-2000中3.7.6條改寫。
4 環境管理體系要求
4.1 總要求
組織應根據本標準的要求建立、以文件描述、實施、保持和持續改進環境管理體系,并確定它將如何實現這些要求。
組織應界定并以文件描述環境管理體系覆蓋的范圍。
4.2 環境方針
最高管理者應確定本組織的環境方針并確保它在環境管理體系的覆蓋范圍內:
a) 適合于組織活動、產品和服務的性質、規模和環境影響;
b) 包括對持續改進和污染預防的承諾;
c) 包括對遵守與其環境因素有關的適用法律法規要求和其他要求的承諾;
d) 提供建立和評審環境目標和指標的框架;
e) 形成文件,付諸實施,并予以保持;
f) 傳達到所有為組織或代表組織工作的人員;
g) 可為公眾所獲取。
4.3 策劃
4.3.1 環境因素
組織應建立、實施并保持一個或多個程序,用來
a) 識別其環境管理體系覆蓋范圍內的活動、產品和服務中它能夠控制或能夠施加影響的環境因素,此時應考慮到已納入計劃的或新的開發、新的或修改的活動、產品和服務等因素;
b) 確定對環境具有、或可能具有重大影響的因素(即重要環境因素)。
組織應將這些信息形成文件并及時更新。
組織應確保在建立、實施和保持環境管理體系時,對重要環境因素加以考慮。
4.3.2 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
組織應建立、實施并保持一個或多個程序,用來
a) 識別適用于其活動、產品和服務中環境因素的法律法規要求和其他應遵守的要求,并建立獲取這些要求的渠道;
b) 確定這些要求如何應用于它的環境因素。
組織應確保在建立、實施和保持環境管理體系時,對這些適用的法律法規要求和其他環境要求加以考慮。
4.3.3 目標、指標和方案
組織應對其內部有關職能和層次,建立、實施并保持形成文件的環境目標和指標。
如可行,目標和指標應可測量。目標和指標應與環境方針相一致,并包括對污染預防、持續改進和遵守適用的法律法規要求及其他要求的承諾。
組織在建立和評審環境目標時,應考慮法律法規要求和其他要求,以及它自身的重要環境因素。此外,還應考慮可選的技術方案,財務、運行和經營要求,以及相關方的觀點。
組織應制定、實施并保持一個或多個旨在實現環境目標和指標的方案,其中應包括:
a) 規定組織內各有關職能和層次實現環境目標和指標的職責;
b) 實現目標和指標的方法和時間表。
4.4 實施與運行
4.4.1 資源、作用、職責和權限
管理者應確保為環境管理體系的建立、實施、保持和改進提供必要的資源。資源包括人力資源和專項技能、組織的基礎設施、以及技術和財力資源。
為便于環境管理工作的有效開展,應當對作用、職責和權限做出明確規定,形成文件,并予以傳達。
組織的最高管理者應任命專門的管理者代表,無論他(們)是否還負有其他方面的責任,應明確規定其作用、職責和權限,以便:
a) 確保按照本標準的要求建立、實施和保持環境管理體系;
b) 向最高管理者報告環境管理體系的運行表現(績效情況)以供評審,并提出改進建議。
4.4.2 能力、培訓和意識
組織應確保所有為它、或代表它從事組織所確定的可能具有重大環境影響的工作的人員,都具備相應的能力。該能力基于必要的教育、培訓,或經歷。組織應保存相關的記錄。
組織應確定和它的環境因素和環境管理體系有關的培訓需求并提供培訓,或采取其他措施來滿足這些需求。應保存相關的記錄。
組織應建立、實施并保持一個或多個程序,使為它或代表它工作的人員都意識到:
a) 符合環境方針與程序和符合環境管理體系要求的重要性;
b) 他們工作中的重要環境因素和實際的或潛在的環境影響,以及個人工作的改進所能帶來的環境效益;
c) 他們在實現環境管理體系要求方面的作用與職責;
d) 偏離規定的運行程序的潛在后果。
4.4.3 信息交流
組織應建立、實施并保持一個或多個程序,用于有關其環境因素和環境管理體系的
a) 組織內部各層次和職能間的信息交流;
b) 與外部相關方聯絡的接收、形成文件和答復。
組織應決定是否與外界交流它的重要環境因素,并將其決定形成文件。如決定進行外部交流,就應規定交流的方式并予以實施。
4.4.4 文件
環境管理體系文件應包括:
a) 環境方針、目標和指標;
b) 對環境管理體系的覆蓋范圍的描述;
c) 對環境管理體系主要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描述;相關文件的查詢途徑;
d) 本標準要求的文件,包括記錄;
e) 組織為確保對涉及重要環境因素的過程進行有效策劃、運行和控制所需的文件,包括記錄。
4.4.5 文件控制
應對本標準和環境管理體系所要求的文件進行控制。記錄是一種特殊的文件,應按照4.5.4的要求進行控制。
組織應建立、實施并保持一個或多個程序,以便:
a) 在文件發布前進行審批,以確保其適宜性;
b) 必要時對文件進行評審和修訂,并重新審批;
c) 確保對文件的修改和現行修訂狀態做出標識;
d) 確保適用文件的有關版本發放到需要它們的崗位;(參考ISO 9000)
e) 確保文件字跡清楚,標識明確;
f) 確保對策劃和運行環境管理體系所需的外部文件做出標識,并對其發放予以控制;
g) 防止對過期文件的誤用。如出于某種目的將其保留,要做出適當的標識。
4.4.6 運行控制
組織應根據其方針、目標和指標,識別和策劃與所確定的重要環境因素有關的運行,以確保它們通過下列方式在規定的條件下進行:
a) 對于缺乏成文程序可能導致偏離環境方針、目標和指標的情況,應建立、實施并保持一個或多個成文的程序予以控制;
b) 在程序中規定運行準則;
c) 對于組織使用的產品和服務中所確定的重要環境因素,應建立、實施并保持程序,并將適用的程序和要求通報供方及合同方。
4.4.7 應急準備和響應
組織應建立、實施并保持一個或多個程序,用于確定可能對環境造成影響的潛在的緊急情況和事故,并規定響應措施。
組織應對實際發生的緊急情況和事故做出響應,并預防或減少伴隨的有害環境影響。
組織應定期評審其應急準備和響應程序。必要時,特別是在事故或緊急情況發生后,對其進行修訂。
可行時,組織還應定期檢驗上述程序。
4.5 檢查
4.5.1 監測和測量
組織應建立、實施并保持一個或多個程序,對可能具有重大環境影響的運行的關鍵特性進行例行監測和測量。程序中應規定將監測環境表現、運行控制、目標和指標符合情況的信息形成文件。
組織應確保所使用的監測和測量設備經過校準和檢驗,并予以妥善維護。應保存相關的記錄。
4.5.2 合規性評價
4.5.2.1
為了履行對合規性的承諾,組織應建立、實施并保持一個或多個程序,以定期評價對適用環境法律法規的遵守情況。
組織應保存對上述定期評價結果的記錄。
4.5.2.2
組織應評價對其他要求的遵循情況。為此,組織可以把它和4.5.2.1 中所要求的評價一起進行,也可以另外制定程序,分別進行評價。
組織應保存上述定期評價結果的記錄。
4.5.3 不符合,糾正措施和預防措施
組織應建立、實施并保持一個或多個程序,用來處理實際或潛在的不符合,采取糾正措施和預防措施。程序中應規定以下方面的要求:
a) 識別和糾正不符合,并采取措施減少所造成的環境影響;
b) 對不符合進行調查,確定其產生原因,并采取措施避免重復發生;
c) 評價采取措施以預防不符合的需求;實施所制定的適當措施,以避免不符合的發生;
d) 記錄采取糾正措施和預防措施的結果;
e) 評審所采取的糾正措施和預防措施的有效性。
所采取的措施應與問題和環境影響的嚴重性相適配。
組織應確保對環境管理體系文件進行必要的更改。
4.5.4 記錄控制
組織應根據需要,建立并保持必要的記錄,用來證實符合其環境管理體系和本標準的要求,以及所取得的結果。
組織應建立、實施并保持一個或多個程序,用于記錄的標識、存放、保護、檢索、留存和處置。
環境記錄應字跡清楚,標識明確,并具有可追溯性。
4.5.5 內部審核
組織應確保按照計劃的間隔對環境管理體系進行內部審核。目的是:
a) 判定環境管理體系
1) 是否符合計劃的環境管理安排和本標準的要求;
2) 是否得到了恰當的實施和保持。
b) 向管理者報告審核結果。
組織應策劃、制定、實施和保持一個或多個審核方案,此時,應考慮到所涉及的運行的環境重要性和以前審核的結果。
應建立、實施和保持一個或多個審核程序,用來規定
――策劃和實施審核及報告審核結果、保存相關記錄的職責和要求;
――審核準則、范圍、頻次和方法。
審核員的選擇和審核的實施均應確保審核過程的客觀性和公正性。
4.6 管理評審
最高管理者應按計劃的時間間隔,對組織的環境管理體系進行評審,以確保它的持續適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評審應包括對環境管理體系,包括環境方針、環境目標和指標進行改進的機會和修改需求的評價。應保存管理評審記錄。
管理評審的輸入應包括:
a) 內部審核和合規性評價的結果;
b) 和外部相關方的交流,包括抱怨;
c) 組織的環境績效;
d) 目標和指標的實現程度;
e) 糾正和預防措施的狀況;
f) 以前管理評審的后續措施;
g) 客觀環境的變化,包括與組織環境因素有關的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的發展變化;
h) 改進建議。
管理評審的輸出應包括為實現持續改進的承諾而做出的,和環境方針、目標、指標以及其他環境管理體系要素的修改有關的決策和行動。
附錄A
(資料性附錄)
本標準使用指南
A 1 總要求
本附錄增補的內容完全是資料性的,目的是防止對本標準第4章要求的錯誤解釋。這些信息闡述第4章的要求,并和這些要求相一致,而無意增加、減少或修改這些要求。
實施本標準所規定的環境管理體系是為了改進環境績效。所以,本標準基于這樣一個前提,即組織將定期評審和評價其環境管理體系,以確定改進的機會并付諸實施。這一持續改進過程的速度、程度和時間表,組織依據其經濟狀況和其他客觀條件來確定。對環境管理體系的改進,是為了實現環境績效的進一步改進。
本標準要求組織:
a) 制定適宜的環境方針;
b) 識別其過去、當前或計劃中的活動、產品和服務中的環境因素,以確定其中的重大環境影響; c) 識別適用的法律法規和組織應遵守的其他要求;
d) 確定優先事項并建立適宜的環境目標和指標;
e) 建立組織機構,制定方案,以實施環境方針,實現目標和指標;
f) 開展策劃、控制、監測、糾正措施和預防措施、審核和評審活動,以確保對環境方針的遵守和環境管理體系的適宜性;
g) 有根據客觀環境的變化作出修正的能力。
一個尚未建立環境管理體系的組織,首先應當通過評審的方式來確定自己當前的環境狀況,以便對它的所有環境因素予以考慮,作為建立環境管理體系的基礎。
評審應當包括以下四方面關鍵內容:
――識別環境因素。包括在正常運行條件下、異常條件下(如啟動和關閉情況)、發生緊急情況和事故時的環境因素;
――確定適用的法律法規和組織應遵守的其他環境要求;
――審查所有現行環境管理慣例和程序(包括與采購和合同活動有關的管理慣例和程序);
――評價此前發生的緊急情況和事故。
評審時,可根據活動的性質,采用調查表、面談、直接檢查和測量,以及參考過去的審核或其他評審結果等方式。
組織有權自行靈活決定本標準的實施邊界,即是在整個組織,還是僅在特定的運行單位實施本標準,由組織自行決定。組織應當規定其環境管理體系的范圍并形成文件,以明確界定實施環境管理體系的組織邊界。當組織是一個更大組織在給定場所的一部分,對范圍的確定尤為必要。邊界一經確定,組織在此范圍內的所有活動、產品和服務,均須包括在環境管理體系內。在確定環境管理體系的范圍時,應當注意它的可信度取決于邊界的選取。若組織的某一部分被排除在環境管理體系之外,組織應當能對此作出解釋。如本標準僅在特定的運行單位實施,可以采納組織內其他部門業已建立的方針和程序,用來滿足本標準的要求,只要它們適用于這些行將采用本標準的部門。
A 2 環境方針
環境方針確定了實施與改進組織環境管理體系的方向,具有保持和改進環境績效的作用。因此,環境方針應當反映最高管理者對遵守適用的環境法律法規和其他環境要求、進行污染預防和持續改進的承諾。環境方針是組織建立目標和指標的基礎。環境方針的內容應當清晰明確,使內、外相關方能夠理解。應當對方針進行定期評審與修訂,以反映不斷變化的條件和信息。方針的應用范圍應當是可以明確界定的,并反映環境管理體系覆蓋范圍內活動、產品和服務的特有性質、規模和環境影響。
應當就環境方針和所有為組織工作,或代表它工作的人員進行溝通,包括和為它工作的合同方進行溝通。對合同方,不必拘泥于傳達方針條文,而可采取其他形式,如規則、指令、程序等,或僅傳達方針中和它有關的部分。如果該組織是一個更大組織的一部分,組織的最高管理者應當在后者環境方針的框架內規定自己的環境方針,將其形成文件,并得到上級組織的認可。
注:最高管理者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一個集體,他(們)從最高層次上對組織進行領導和控制。
A 3 策劃
A 3.1 環境因素
4.3.1提供了?/div>
很多阿
最好問的詳細點。呵呵
從這個提問看出了高分的魅力哦
環保相關資料:
環保是現代生活中人類面臨的最大問題.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從基礎做起.
首先,要大量宣傳,提高人們的覺悟與認識,加強環保意識.
其次,要進行廢物回收利用,減少對森林樹木的砍伐.還要加強對白色污染的處理,少使用塑料制品.
最后,要對清潔方面作改進.使市容更整潔.
為了地球的明天,我們必須從現在開始努力,要好好地保護環境.于此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實行垃圾分類袋裝化.這樣不僅能減少環衛工人的工作量,還能更好地起到廢物利用,減少污染,節約資源.
買菜時,少用塑料袋,盡量用竹籃子.
用筆盡量用可換芯的,減少圓珠筆外殼的浪費與垃圾量.
外出吃飯盡量不用一次性飯盒.
播種綠色就是播種希望 垃圾過剩與環境問題 垃圾的回收及資源化綜合利用 垃圾的回收及資源化綜合利用(下)海浴室中的科學
從喝純水想起
時下,飲用水正成為一種潮流.盡管媒介不只一次地介紹過飲用水的種種弊端,但"飲用水"族仍然日益擴大.
飲用水不單單指純水,還包括礦泉水,蒸餾水甚至太空水等等. 而我們喝著長大的自來水則成了相對的"非飲用水". 我們并不排除目前飲用水風靡,炒作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它反映了當前水體污染的嚴重已經到了難以下口的程度.
有報道說:"據報道979年對全國798座城鎮的調查, 全國日污水排放量為國為民258萬噸, 其中工業廢水占用819,生活污水占據199. 1989年對全國代表大會854個城鎮進行調查,每天的排放量達365.3億噸.其中工業廢水達成協議5.5億噸. 這些廢水絕大部分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 污染了江河湖海.
此外, 更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擺在每個上海人面前.上海的母親河黃埔江,50年代中期(1958年)之前是一條水質清澈,魚蝦成群的河道,1962年水質開始受到污染, 1963年開始出現為期22天的黑臭期,1988年上升到場29天,占全年約2/3, 水質不合格江段占64.5km,占全長113.5km的56.99%.
水污染的危害是不是不言而喻的.水體污染,水質惡化對人體健康和人類生活,生產都帶來了嚴重的危害.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潔凈的人能給人們帶來蔥蘢花木,鳥語花香,恬靜舒適,美麗如畫的優美環境,給人們帶來寧靜,愉悅和和平.但是今天污染了的水給人們帶來的是痛苦,恐怖和災難.為了使生活更美好,讓秀麗的山水永駐人間,讓清水長流不斷,人們已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防止水污染的重要性.
播種綠色就是播種希望 垃圾過剩與環境問題 從喝純水想起 垃圾的回收及資源化綜合利用垃圾的回收及資源化綜合利用浴室中的科學
2005年,一場“環保風暴”在中國內地刮起,30個總投資達1179億多元的在建項目被國家環保總局叫停,其中包括同屬正部級單位的三峽總公司的三個項目。理由是,這些項目未經環境影響評價,屬于未批先建的違法工程。
環境惡化無路可退中國的環境問題并非始自今日。早在上世紀90年代,環境污染問題就已非常嚴重。如淮河流域。在上世紀90年代五類水質就占到了80%,整個淮河常年就如同一條巨大的污水溝。1995年,由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達到1875億元。
據中科院測算,目前由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已占到GDP總值的15%,這意味著一邊是9%的經濟增長,一邊是15%的損失率。環境問題,已不僅僅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已成為吞噬經濟成果的惡魔。
目前,中國的荒漠化土地已達267.4萬多平方公里;全國18個省區的471個縣、近4億人口的耕地和家園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脅,而且荒漠化還在以每年1萬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長。
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沒有使用價值的水質已超過40%。全國668座城市,有400多個處于缺水狀態。其中有不少是由水質污染引起的。如浙江省寧波市,地處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匯口,卻因水質污染,最缺水時需要靠運水車日夜不停地奔跑,將鄉村河道里的水運進城里的各個企業。
中國平均1萬元的工業增加值,需耗水330立方米,并產生230立方米污水;每創造1億元GDP就要排放28.8萬噸廢水。還有大量的生活污水。其中80%以上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進河道,要不了10年,中國就會出現無水可用的局面。
全國1/3的城市人口呼吸著嚴重污染的空氣,有1/3的國土被酸雨侵蝕。經濟發達的浙江省,酸雨覆蓋率已達到100%。酸雨發生的頻率,上海達11%,江蘇大概為12%。華中地區以及部分南方城市,如宜賓、懷化、紹興、遵義、寧波、溫州等,酸雨頻率超過了90%。
在中國,基本消除酸雨污染所允許的最大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200萬~1400萬噸。而2003年,全國二氧化硫排放量就達到2158.7萬噸,比2002年增長12%,其中工業排放量增加了14.7%。按照目前的經濟發展速度。以及污染控制方式和力度,到2020年,全國僅火電廠排放的二氧化硫就將達2100萬噸以上,全部排放量將超過大氣環境容量1倍以上,這對生態環境和民眾健康將是一場嚴重災難。
1月27日,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有人預言,如果再不加以整治,人類歷史上突發性環境危機對經濟、社會體系的最大摧毀,很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出現在中國。
治理污染陷于兩難有一種說法,要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控制好環境,在環保方面的投入須達到GDP的1.5%以上。但這是在環境保護本來就非常良好的情況下,在中國,根據上海的經驗,要真正有效地控制環境,環保投入須占到GDP的3%以上。而在過去20年里,中國每年在環保方面的投入,在90年代上半期是0.5%,最近幾年也只有1%多一點。環保是一種“奢侈性消費”,投入大,對GDP貢獻小,因此,一些本應用于環保方面的專項資金,也被挪作他用。
目前中國在環境問題上進退兩難:再不治理,未來無法保障;真要治理,則需大規模投入,眼前的經濟又難以承受。
有人算過,云南滇池周邊的企業在過去20年間,總共只創造了幾十億元產值,但要初步恢復滇池水質,至少得花幾百億元,這是全云南省一年的財政收入。淮河流域的小造紙廠,20年累計產值不過500億元。但要治理其帶來的污染,即使是干流達到起碼的灌溉用水標準也需要投入3000億元。要恢復到20世紀70年代的三類水質,不僅花費是個可怕的數字,時間也至少需要100年。
違法成本低執法成本高就微觀角度說,在過去20年里,國內制造業在無法依靠技術進步降低能耗、降低成本的情況下,只能朝兩個方面挖潛:一是工資,二是環保。最簡單的事,例如水泥生產,要達到起碼的環保要求,每噸水泥需增加8元成本,占水泥出廠價的5%。紡織業每年排放的廢水超過10億立方米,如要處理,則每噸需花費1.2~1.8元。提高生產成本5%。而絕大多數企業根本就沒有這么高的利潤率。因此只能在環保問題上打游擊:或是不建任何廢水處理設施:或是建立以后就當擺設,白天把污水放到處理池里,晚上沒人時就排放到河里,這樣就可以節省一大筆成本。在市場的無序化競爭中,這5%的成本。往往就決定了企業的盈與虧、生與死。
而中國在環保執法上的兩高一低——守法成本高、執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也助長了這種傾向。通常的情況是,環保部門為取證一件違法偷排事件,需耗費50萬元,而最終落到違法企業頭上的罰款,則只有區區5萬元,包括正在勁刮的所謂“環保風暴”。
一些投資數十億元的特大電站項目,違反環境評價擅自開工建設,最后的罰款也不過20萬元。區區20萬元罰款,對于一個投資超億元的項目來說,簡直是九牛一毛。這樣的處罰力度對違法行為談何震懾力?因此《環保法》歷來被人稱為“豆腐法”。
一場環保風暴將涉及數十萬家企業,由此帶來的結果必然是:大批企業的破產倒閉,大量人員失業,企業成本大幅提高,國內物價指數迅速地突破兩位數。因此,無論是宏觀成本,還是微觀成本,實際上都無法承受。
四個因素阻礙環境治理對環保部門在執法過程中遭遇的巨大阻力,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總結出了四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一些地方對科學發展觀認識不到位,單純追求經濟增長速度。一些高能耗、重污染的小冶煉、小鐵合金、小化工等被明令禁止的項目,在一些地方竟然呈現蔓延的趨勢。
其次,部分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中,片面強調簡化審批,限期辦理相關手續。而不管項目是否會存在污染情況,只要來投資就批準,個別地方在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審批中存在“首長意志”、“先上車,后買票”等違法現象。
再次,環評質量亟待提高。有些環評單位不堅持科學評價,不敢以客觀的事實和科學的數據說話,評價結論含糊,模棱兩可,將項目的環境可行性與否的結論推給審批部門,甚至極個別的環評單位弄虛作假,編造、偽造數據,或者隱瞞事實,嚴重影響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落實,使環境影響評價流于形式,喪失了第三方咨詢機構起碼的科學性和公正性。
最后,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工作開展不足。我國目前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政府主導型,以有限的政府力量去監管數量龐大的建設項目,顯然力不從心。
其實,環評法遇到的阻力更有背后的經濟利益在驅使。
掀起真正的“環保風暴”
中國是一個在環境上回旋余地極小的大國,又是一個在全球資源、市場基本被瓜分完畢后崛起的一個后起國家。中國沒有任何可能像某些先行國家那樣,等到環境惡劣到極點后再來治理。
但中國又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別人走過的先發展經濟、再治理污染的道路,中國不可避免的也會走一遭。
世界各國的歷史已經表明,在經濟增長與環境變化之間有一個共同的規律:一個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會有一個環境污染隨國內生產總值同步高速增長的時期,尤其是重化工業時代:但當GDP增長到一定程度,隨著產業結構高級化,以及居民環境支付意愿的增強。污染水平在到達轉折點后就會隨著GDP的增長反而戛然向下,直至污染水平重新回到環境容量之下,此即所謂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當年日本的發展過程就是這一規律。
毫無疑問,中國沒有可能跨越這樣一個重化工業時代。因為中國的人口太多,國家太大,無法像芬蘭那樣,在本國制造業尚不發達的情況下,借助于全球化分工,直接進入高科技時代。
上世紀90年代末,筆者曾回過蘇南老家,小時候那種清清河水,坐著船就可到達四鄉八鎮的情景已一去不復返了。而令筆者吃驚的是,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因素竟然是最普通的生活垃圾。在中國,即使不發展工業,由人口增長帶來的污染物,也足以使環境惡化到令人無法容忍的地步,即便是治理這樣的污染,也需要大筆投資,需要有經濟基礎。
中國在治理污染問題上,任重道遠,需要依法辦事,制止惡性環保事件的發生,延緩環境惡化的速度。
白色污染”主要是指塑料垃圾沒有得到妥善管理和處理,對環境造成的“視覺污染”和“潛在危害”兩種負面效應。
“視覺污染”是指散落在環境中的塑料廢棄物對市容、景觀的破壞,如散落在自然環境、鐵道兩旁、江河湖泊的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和漫天飛舞或懸掛枝頭的超薄塑料袋,給人們的視覺帶來不良刺激。
“潛在危害”是指塑料廢棄物進入自然環境后難以降解而帶來的長期的深層次環境問題。
環保相關資料:
環保是現代生活中人類面臨的最大問題.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從基礎做起.
首先,要大量宣傳,提高人們的覺悟與認識,加強環保意識.
其次,要進行廢物回收利用,減少對森林樹木的砍伐.還要加強對白色污染的處理,少使用塑料制品.
最后,要對清潔方面作改進.使市容更整潔.
為了地球的明天,我們必須從現在開始努力,要好好地保護環境.于此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實行垃圾分類袋裝化.這樣不僅能減少環衛工人的工作量,還能更好地起到廢物利用,減少污染,節約資源.
買菜時,少用塑料袋,盡量用竹籃子.
用筆盡量用可換芯的,減少圓珠筆外殼的浪費與垃圾量.
外出吃飯盡量不用一次性飯盒.
播種綠色就是播種希望 垃圾過剩與環境問題 垃圾的回收及資源化綜合利用 垃圾的回收及資源化綜合利用(下)海浴室中的科學
從喝純水想起
時下,飲用水正成為一種潮流.盡管媒介不只一次地介紹過飲用水的種種弊端,但"飲用水"族仍然日益擴大.
飲用水不單單指純水,還包括礦泉水,蒸餾水甚至太空水等等. 而我們喝著長大的自來水則成了相對的"非飲用水". 我們并不排除目前飲用水風靡,炒作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它反映了當前水體污染的嚴重已經到了難以下口的程度.
有報道說:"據報道979年對全國798座城鎮的調查, 全國日污水排放量為國為民258萬噸, 其中工業廢水占用819,生活污水占據199. 1989年對全國代表大會854個城鎮進行調查,每天的排放量達365.3億噸.其中工業廢水達成協議5.5億噸. 這些廢水絕大部分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 污染了江河湖海.
此外, 更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擺在每個上海人面前.上海的母親河黃埔江,50年代中期(1958年)之前是一條水質清澈,魚蝦成群的河道,1962年水質開始受到污染, 1963年開始出現為期22天的黑臭期,1988年上升到場29天,占全年約2/3, 水質不合格江段占64.5km,占全長113.5km的56.99%.
水污染的危害是不是不言而喻的.水體污染,水質惡化對人體健康和人類生活,生產都帶來了嚴重的危害.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潔凈的人能給人們帶來蔥蘢花木,鳥語花香,恬靜舒適,美麗如畫的優美環境,給人們帶來寧靜,愉悅和和平.但是今天污染了的水給人們帶來的是痛苦,恐怖和災難.為了使生活更美好,讓秀麗的山水永駐人間,讓清水長流不斷,人們已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防止水污染的重要性.
播種綠色就是播種希望 垃圾過剩與環境問題 從喝純水想起 垃圾的回收及資源化綜合利用垃圾的回收及資源化綜合利用浴室中的科學
2005年,一場“環保風暴”在中國內地刮起,30個總投資達1179億多元的在建項目被國家環保總局叫停,其中包括同屬正部級單位的三峽總公司的三個項目。理由是,這些項目未經環境影響評價,屬于未批先建的違法工程。
環境惡化無路可退中國的環境問題并非始自今日。早在上世紀90年代,環境污染問題就已非常嚴重。如淮河流域。在上世紀90年代五類水質就占到了80%,整個淮河常年就如同一條巨大的污水溝。1995年,由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達到1875億元。
據中科院測算,目前由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已占到GDP總值的15%,這意味著一邊是9%的經濟增長,一邊是15%的損失率。環境問題,已不僅僅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已成為吞噬經濟成果的惡魔。
目前,中國的荒漠化土地已達267.4萬多平方公里;全國18個省區的471個縣、近4億人口的耕地和家園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脅,而且荒漠化還在以每年1萬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長。
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沒有使用價值的水質已超過40%。全國668座城市,有400多個處于缺水狀態。其中有不少是由水質污染引起的。如浙江省寧波市,地處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匯口,卻因水質污染,最缺水時需要靠運水車日夜不停地奔跑,將鄉村河道里的水運進城里的各個企業。
中國平均1萬元的工業增加值,需耗水330立方米,并產生230立方米污水;每創造1億元GDP就要排放28.8萬噸廢水。還有大量的生活污水。其中80%以上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進河道,要不了10年,中國就會出現無水可用的局面。
全國1/3的城市人口呼吸著嚴重污染的空氣,有1/3的國土被酸雨侵蝕。經濟發達的浙江省,酸雨覆蓋率已達到100%。酸雨發生的頻率,上海達11%,江蘇大概為12%。華中地區以及部分南方城市,如宜賓、懷化、紹興、遵義、寧波、溫州等,酸雨頻率超過了90%。
在中國,基本消除酸雨污染所允許的最大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200萬~1400萬噸。而2003年,全國二氧化硫排放量就達到2158.7萬噸,比2002年增長12%,其中工業排放量增加了14.7%。按照目前的經濟發展速度。以及污染控制方式和力度,到2020年,全國僅火電廠排放的二氧化硫就將達2100萬噸以上,全部排放量將超過大氣環境容量1倍以上,這對生態環境和民眾健康將是一場嚴重災難。
1月27日,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有人預言,如果再不加以整治,人類歷史上突發性環境危機對經濟、社會體系的最大摧毀,很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出現在中國。
治理污染陷于兩難有一種說法,要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控制好環境,在環保方面的投入須達到GDP的1.5%以上。但這是在環境保護本來就非常良好的情況下,在中國,根據上海的經驗,要真正有效地控制環境,環保投入須占到GDP的3%以上。而在過去20年里,中國每年在環保方面的投入,在90年代上半期是0.5%,最近幾年也只有1%多一點。環保是一種“奢侈性消費”,投入大,對GDP貢獻小,因此,一些本應用于環保方面的專項資金,也被挪作他用。
目前中國在環境問題上進退兩難:再不治理,未來無法保障;真要治理,則需大規模投入,眼前的經濟又難以承受。
有人算過,云南滇池周邊的企業在過去20年間,總共只創造了幾十億元產值,但要初步恢復滇池水質,至少得花幾百億元,這是全云南省一年的財政收入。淮河流域的小造紙廠,20年累計產值不過500億元。但要治理其帶來的污染,即使是干流達到起碼的灌溉用水標準也需要投入3000億元。要恢復到20世紀70年代的三類水質,不僅花費是個可怕的數字,時間也至少需要100年。
違法成本低執法成本高就微觀角度說,在過去20年里,國內制造業在無法依靠技術進步降低能耗、降低成本的情況下,只能朝兩個方面挖潛:一是工資,二是環保。最簡單的事,例如水泥生產,要達到起碼的環保要求,每噸水泥需增加8元成本,占水泥出廠價的5%。紡織業每年排放的廢水超過10億立方米,如要處理,則每噸需花費1.2~1.8元。提高生產成本5%。而絕大多數企業根本就沒有這么高的利潤率。因此只能在環保問題上打游擊:或是不建任何廢水處理設施:或是建立以后就當擺設,白天把污水放到處理池里,晚上沒人時就排放到河里,這樣就可以節省一大筆成本。在市場的無序化競爭中,這5%的成本。往往就決定了企業的盈與虧、生與死。
而中國在環保執法上的兩高一低——守法成本高、執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也助長了這種傾向。通常的情況是,環保部門為取證一件違法偷排事件,需耗費50萬元,而最終落到違法企業頭上的罰款,則只有區區5萬元,包括正在勁刮的所謂“環保風暴”。
一些投資數十億元的特大電站項目,違反環境評價擅自開工建設,最后的罰款也不過20萬元。區區20萬元罰款,對于一個投資超億元的項目來說,簡直是九牛一毛。這樣的處罰力度對違法行為談何震懾力?因此《環保法》歷來被人稱為“豆腐法”。
一場環保風暴將涉及數十萬家企業,由此帶來的結果必然是:大批企業的破產倒閉,大量人員失業,企業成本大幅提高,國內物價指數迅速地突破兩位數。因此,無論是宏觀成本,還是微觀成本,實際上都無法承受。
四個因素阻礙環境治理對環保部門在執法過程中遭遇的巨大阻力,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總結出了四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一些地方對科學發展觀認識不到位,單純追求經濟增長速度。一些高能耗、重污染的小冶煉、小鐵合金、小化工等被明令禁止的項目,在一些地方竟然呈現蔓延的趨勢。
其次,部分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中,片面強調簡化審批,限期辦理相關手續。而不管項目是否會存在污染情況,只要來投資就批準,個別地方在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審批中存在“首長意志”、“先上車,后買票”等違法現象。
再次,環評質量亟待提高。有些環評單位不堅持科學評價,不敢以客觀的事實和科學的數據說話,評價結論含糊,模棱兩可,將項目的環境可行性與否的結論推給審批部門,甚至極個別的環評單位弄虛作假,編造、偽造數據,或者隱瞞事實,嚴重影響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落實,使環境影響評價流于形式,喪失了第三方咨詢機構起碼的科學性和公正性。
最后,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工作開展不足。我國目前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政府主導型,以有限的政府力量去監管數量龐大的建設項目,顯然力不從心。
其實,環評法遇到的阻力更有背后的經濟利益在驅使。
掀起真正的“環保風暴”
中國是一個在環境上回旋余地極小的大國,又是一個在全球資源、市場基本被瓜分完畢后崛起的一個后起國家。中國沒有任何可能像某些先行國家那樣,等到環境惡劣到極點后再來治理。
但中國又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別人走過的先發展經濟、再治理污染的道路,中國不可避免的也會走一遭。
世界各國的歷史已經表明,在經濟增長與環境變化之間有一個共同的規律:一個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會有一個環境污染隨國內生產總值同步高速增長的時期,尤其是重化工業時代:但當GDP增長到一定程度,隨著產業結構高級化,以及居民環境支付意愿的增強。污染水平在到達轉折點后就會隨著GDP的增長反而戛然向下,直至污染水平重新回到環境容量之下,此即所謂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當年日本的發展過程就是這一規律。
毫無疑問,中國沒有可能跨越這樣一個重化工業時代。因為中國的人口太多,國家太大,無法像芬蘭那樣,在本國制造業尚不發達的情況下,借助于全球化分工,直接進入高科技時代。
上世紀90年代末,筆者曾回過蘇南老家,小時候那種清清河水,坐著船就可到達四鄉八鎮的情景已一去不復返了。而令筆者吃驚的是,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因素竟然是最普通的生活垃圾。在中國,即使不發展工業,由人口增長帶來的污染物,也足以使環境惡化到令人無法容忍的地步,即便是治理這樣的污染,也需要大筆投資,需要有經濟基礎。
中國在治理污染問題上,任重道遠,需要依法辦事,制止惡性環保事件的發生,延緩環境惡化的速度。
白色污染”主要是指塑料垃圾沒有得到妥善管理和處理,對環境造成的“視覺污染”和“潛在危害”兩種負面效應。
“視覺污染”是指散落在環境中的塑料廢棄物對市容、景觀的破壞,如散落在自然環境、鐵道兩旁、江河湖泊的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和漫天飛舞或懸掛枝頭的超薄塑料袋,給人們的視覺帶來不良刺激。
“潛在危害”是指塑料廢棄物進入自然環境后難以降解而帶來的長期的深層次環境問題。
參考資料:http://www.nbepb.cnnb.net/stuweb/056/
回答者:artemis93 - 江湖新秀 四級 9-28 17:56
2005年,一場“環保風暴”在中國內地刮起,30個總投資達1179億多元的在建項目被國家環保總局叫停,其中包括同屬正部級單位的三峽總公司的三個項目。理由是,這些項目未經環境影響評價,屬于未批先建的違法工程。
環境惡化無路可退中國的環境問題并非始自今日。早在上世紀90年代,環境污染問題就已非常嚴重。如淮河流域。在上世紀90年代五類水質就占到了80%,整個淮河常年就如同一條巨大的污水溝。1995年,由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達到1875億元。
據中科院測算,目前由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已占到GDP總值的15%,這意味著一邊是9%的經濟增長,一邊是15%的損失率。環境問題,已不僅僅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已成為吞噬經濟成果的惡魔。
目前,中國的荒漠化土地已達267.4萬多平方公里;全國18個省區的471個縣、近4億人口的耕地和家園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脅,而且荒漠化還在以每年1萬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長。
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沒有使用價值的水質已超過40%。全國668座城市,有400多個處于缺水狀態。其中有不少是由水質污染引起的。如浙江省寧波市,地處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匯口,卻因水質污染,最缺水時需要靠運水車日夜不停地奔跑,將鄉村河道里的水運進城里的各個企業。
中國平均1萬元的工業增加值,需耗水330立方米,并產生230立方米污水;每創造1億元GDP就要排放28.8萬噸廢水。還有大量的生活污水。其中80%以上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進河道,要不了10年,中國就會出現無水可用的局面。
全國1/3的城市人口呼吸著嚴重污染的空氣,有1/3的國土被酸雨侵蝕。經濟發達的浙江省,酸雨覆蓋率已達到100%。酸雨發生的頻率,上海達11%,江蘇大概為12%。華中地區以及部分南方城市,如宜賓、懷化、紹興、遵義、寧波、溫州等,酸雨頻率超過了90%。
在中國,基本消除酸雨污染所允許的最大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200萬~1400萬噸。而2003年,全國二氧化硫排放量就達到2158.7萬噸,比2002年增長12%,其中工業排放量增加了14.7%。按照目前的經濟發展速度。以及污染控制方式和力度,到2020年,全國僅火電廠排放的二氧化硫就將達2100萬噸以上,全部排放量將超過大氣環境容量1倍以上,這對生態環境和民眾健康將是一場嚴重災難。
1月27日,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有人預言,如果再不加以整治,人類歷史上突發性環境危機對經濟、社會體系的最大摧毀,很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出現在中國。
治理污染陷于兩難有一種說法,要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控制好環境,在環保方面的投入須達到GDP的1.5%以上。但這是在環境保護本來就非常良好的情況下,在中國,根據上海的經驗,要真正有效地控制環境,環保投入須占到GDP的3%以上。而在過去20年里,中國每年在環保方面的投入,在90年代上半期是0.5%,最近幾年也只有1%多一點。環保是一種“奢侈性消費”,投入大,對GDP貢獻小,因此,一些本應用于環保方面的專項資金,也被挪作他用。
目前中國在環境問題上進退兩難:再不治理,未來無法保障;真要治理,則需大規模投入,眼前的經濟又難以承受。
有人算過,云南滇池周邊的企業在過去20年間,總共只創造了幾十億元產值,但要初步恢復滇池水質,至少得花幾百億元,這是全云南省一年的財政收入。淮河流域的小造紙廠,20年累計產值不過500億元。但要治理其帶來的污染,即使是干流達到起碼的灌溉用水標準也需要投入3000億元。要恢復到20世紀70年代的三類水質,不僅花費是個可怕的數字,時間也至少需要100年。
違法成本低執法成本高就微觀角度說,在過去20年里,國內制造業在無法依靠技術進步降低能耗、降低成本的情況下,只能朝兩個方面挖潛:一是工資,二是環保。最簡單的事,例如水泥生產,要達到起碼的環保要求,每噸水泥需增加8元成本,占水泥出廠價的5%。紡織業每年排放的廢水超過10億立方米,如要處理,則每噸需花費1.2~1.8元。提高生產成本5%。而絕大多數企業根本就沒有這么高的利潤率。因此只能在環保問題上打游擊:或是不建任何廢水處理設施:或是建立以后就當擺設,白天把污水放到處理池里,晚上沒人時就排放到河里,這樣就可以節省一大筆成本。在市場的無序化競爭中,這5%的成本。往往就決定了企業的盈與虧、生與死。
而中國在環保執法上的兩高一低——守法成本高、執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也助長了這種傾向。通常的情況是,環保部門為取證一件違法偷排事件,需耗費50萬元,而最終落到違法企業頭上的罰款,則只有區區5萬元,包括正在勁刮的所謂“環保風暴”。
一些投資數十億元的特大電站項目,違反環境評價擅自開工建設,最后的罰款也不過20萬元。區區20萬元罰款,對于一個投資超億元的項目來說,簡直是九牛一毛。這樣的處罰力度對違法行為談何震懾力?因此《環保法》歷來被人稱為“豆腐法”。
一場環保風暴將涉及數十萬家企業,由此帶來的結果必然是:大批企業的破產倒閉,大量人員失業,企業成本大幅提高,國內物價指數迅速地突破兩位數。因此,無論是宏觀成本,還是微觀成本,實際上都無法承受。
四個因素阻礙環境治理對環保部門在執法過程中遭遇的巨大阻力,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總結出了四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一些地方對科學發展觀認識不到位,單純追求經濟增長速度。一些高能耗、重污染的小冶煉、小鐵合金、小化工等被明令禁止的項目,在一些
簡短綠色環保資料
今天就要,快環保是現代生活中人類面臨的最大問題.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從基礎做起.
首先,要大量宣傳,提高人們的覺悟與認識,加強環保意識.
其次,要進行廢物回收利用,減少對森林樹木的砍伐.還要加強對白色污染的處理,少使用塑料制品.
最后,要對清潔方面作改進.使市容更整潔.
為了地球的明天,我們必須從現在開始努力,要好好地保護環境.于此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實行垃圾分類袋裝化.這樣不僅能減少環衛工人的工作量,還能更好地起到廢物利用,減少污染,節約資源.
買菜時,少用塑料袋,盡量用竹籃子.
用筆盡量用可換芯的,減少圓珠筆外殼的浪費與垃圾量.
外出吃飯盡量不用一次性飯盒.
播種綠色就是播種希望 垃圾過剩與環境問題 垃圾的回收及資源化綜合利用 垃圾的回收及資源化綜合利用(下)海浴室中的科學
從喝純水想起
時下,飲用水正成為一種潮流.盡管媒介不只一次地介紹過飲用水的種種弊端,但"飲用水"族仍然日益擴大.
飲用水不單單指純水,還包括礦泉水,蒸餾水甚至太空水等等. 而我們喝著長大的自來水則成了相對的"非飲用水". 我們并不排除目前飲用水風靡,炒作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它反映了當前水體污染的嚴重已經到了難以下口的程度.
有報道說:"據報道979年對全國798座城鎮的調查, 全國日污水排放量為國為民258萬噸, 其中工業廢水占用819,生活污水占據199. 1989年對全國代表大會854個城鎮進行調查,每天的排放量達365.3億噸.其中工業廢水達成協議5.5億噸. 這些廢水絕大部分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 污染了江河湖海.
此外, 更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擺在每個上海人面前.上海的母親河黃埔江,50年代中期(1958年)之前是一條水質清澈,魚蝦成群的河道,1962年水質開始受到污染, 1963年開始出現為期22天的黑臭期,1988年上升到場29天,占全年約2/3, 水質不合格江段占64.5km,占全長113.5km的56.99%.
水污染的危害是不是不言而喻的.水體污染,水質惡化對人體健康和人類生活,生產都帶來了嚴重的危害.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潔凈的人能給人們帶來蔥蘢花木,鳥語花香,恬靜舒適,美麗如畫的優美環境,給人們帶來寧靜,愉悅和和平.但是今天污染了的水給人們帶來的是痛苦,恐怖和災難.為了使生活更美好,讓秀麗的山水永駐人間,讓清水長流不斷,人們已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防止水污染的重要性.
播種綠色就是播種希望 垃圾過剩與環境問題 從喝純水想起 垃圾的回收及資源化綜合利用垃圾的回收及資源化綜合利用浴室中的科學
2.2005年,一場“環保風暴”在中國內地刮起,30個總投資達1179億多元的在建項目被國家環保總局叫停,其中包括同屬正部級單位的三峽總公司的三個項目。理由是,這些項目未經環境影響評價,屬于未批先建的違法工程。
環境惡化無路可退中國的環境問題并非始自今日。早在上世紀90年代,環境污染問題就已非常嚴重。如淮河流域。在上世紀90年代五類水質就占到了80%,整個淮河常年就如同一條巨大的污水溝。1995年,由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達到1875億元。
據中科院測算,目前由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已占到GDP總值的15%,這意味著一邊是9%的經濟增長,一邊是15%的損失率。環境問題,已不僅僅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已成為吞噬經濟成果的惡魔。
目前,中國的荒漠化土地已達267.4萬多平方公里;全國18個省區的471個縣、近4億人口的耕地和家園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脅,而且荒漠化還在以每年1萬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長。
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沒有使用價值的水質已超過40%。全國668座城市,有400多個處于缺水狀態。其中有不少是由水質污染引起的。如浙江省寧波市,地處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匯口,卻因水質污染,最缺水時需要靠運水車日夜不停地奔跑,將鄉村河道里的水運進城里的各個企業。
環境保護對我們來說并不是一個新問題,我國政府也早就提出了明確的治理目標。作為現實生活中的每一個普通人,雖然不可能都直接從事環保工作,但我們完全可以從小事做起,從我做起。當看到洗手間的水龍頭在滴水時,是不是能夠舉手關上呢?當電池用完后能否分類收藏處理而不是隨手扔掉呢?當購物時能否自覺不使用超薄塑料袋呢?……一件件小事雖然都很不起眼,但卻體現我們究竟具備了多少環保意識。
環保資料 最好要短一點的 急
低碳經濟是指溫室氣體排放量盡可能低的經濟發展方式,尤其是要有效控制二氧化碳這一主要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低碳經濟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關注。
近些年來,科學界以及各國政府已基本達成一致,認為人類活動導致地球大氣層中的溫室氣體(尤其是二氧化碳)不斷增多,氣候正在發生變化。在可預見的將來,溫室氣體水平過高導致的全球變暖會對人類生活產生負面影響。因此,推行低碳經濟被認為是避免氣候發生災難性變化、保持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方法之一。‘低碳經濟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基礎,其實質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創建清潔能源結構,核心是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發展觀的改變。發展低碳經濟是一場涉及生產模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國家權益的全球性革命。
中國社會科學院6月在北京發布的《城市藍皮書:中國城市發展報告(NO.2)》指出,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發展低碳經濟正在成為各級部門決策者的共識。節能減排,促進低碳經濟發展,既是救治全球氣候變暖的關鍵性方案,也是踐行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手段。
在低碳經濟問題上,人們需澄清一些認識上的誤區。首先,低碳不等于貧困,貧困不是低碳經濟,低碳經濟的目標是低碳高增長;第二,發展低碳經濟不會限制高能耗產業的引進和發展,只要這些產業的技術水平領先,就符合低碳經濟發展需求;第三,低碳經濟不一定成本很高,溫室氣體減排甚至會幫助節省成本,并且不需要很高的技術,但需要克服一些政策上的障礙;第四,低碳經濟并不是未來需要做的事情,而是應從現在做起;第五,發展低碳經濟是關乎每個人的事情,應對全球變暖,關乎地球上每個國家和地區,關乎每一個人下班時將飲水機關掉、停車等人時將車熄火……這些節能減排的細節,往往為人們所忽視,無形中既造成資源的浪費,也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今天在北京舉行科技周活動之一“低碳生活從我做起”主題活動上,與會專家認為,現在人們對節能減排和低碳生活都有著比較充分的認識,而如何在實際生活中付諸行動并堅持下去,是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
相關推薦:
結婚后財產公證(夫妻婚后財富公證書之有效期多長)
交通事故傷情鑒定(交通事故傷情鑒定耗時多久)
老字號申請(中華老字號商標申請條件)
律師代理費計算公式(律師代理訴訟的費用如何計算)
舉證妨礙的推定(最高法院舉證法第七十五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