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析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對我國社會發展的重在意義 簡析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對我國社會發展的%
一、“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內涵
“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反映一定時期農村社會以經濟發展為基礎,以社會全面進步為標志的社會狀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發展經濟、增加收入。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首要前提。要通過高產高效、優質特色、規模經營等產業化手段,提高農業生產效益。二是建設村鎮、改善環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處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綠化等內容。三是擴大公益、促進和諧。要辦好義務教育,使適齡兒童都能入學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使農民享受基本的公共衛生服務;要加強農村養老和貧困戶的社會保障;要統籌城鄉就業,為農民進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農民、提高素質。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倡導健康文明的社會風尚;要發展農村文化設施,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強村級自治組織建設,引導農民主動有序參與鄉村建設事業。
具體而言,所謂“新農村”包括*個方面,即新房舍、新設施、新環境、新農民、新風尚。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構成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范疇。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設各具民族和地域風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設要符合“節約型社會”的要求;要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道路、水電、廣播、通訊、電信等配套設施要俱全,讓現代農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態環境良好、生活環境優美。尤其是在環境衛生的處理能力上要體現出新的時代特征;使農民具備現代化素質,成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的“四有農民”;要移風易俗,提倡科學、文明、法治的生活觀,加強農村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二、社會主義新農村提出的歷史背景
早在上世紀**年代,我國就提出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當時,我國農村社會生產力低,廣大農民的溫飽還難以保障,發展農業生產主要是解決農民的穿衣吃飯和糧食需求問題,建設新農村就是要維持農村和全社會的安定。正當幾億農民所關心的問題逐步得到解決時,文化大革命爆發了,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寧要社會主義草,不要資本主義苗”,農業生產發展緩慢,甚至停滯不前。改革開放之后,農村生產力獲得了空前解放,農村各項事業都獲得了飛速進步,農民一直盼望的“樓上樓下,電燈電話”,都成了現實。這個時候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兩個文明一齊抓。這是在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訓的基礎上,根據我國社會發展的實際,適應時代進步的要求而提出來的。上世紀**年代初,我國又提出“小康社會”概念,其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之一。此次五中全會所提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則是在新的歷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導下的一次農村綜合變革。
一是基于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難點和關鍵在農村。從總體來看,目前我國農業現代化舉步維艱、農民收入增長困難重重、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任務艱巨,制約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尚未消除,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的長效機制尚未形成,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后的局面還沒有根本改變。如果這些問題和矛盾不根治、不解決,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就很難贏得主動、就容易出現波折。
二是基于我國總體上已經進入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新的發展階段,初步具備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經濟實力。2004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萬億元,二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以上,財政收入達*.*萬億元,這對于建設新農村非常有利,必須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加大對“三農”發展的支持力度。否則,盡快改變農村的落后面貌就會落空。
三是基于鞏固農村改革和發展的成果,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加快農村改革,促進農村發展,不僅是廣大農民的迫切愿望,是全社會的普遍共識,而且是應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挑戰和參與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的客觀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繼續通過改革找出路、通過創新促發展,積極建立起既符合市場經濟要求,又符合國際通行規則的體制機制,使農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四是基于緩解農村發展的資源、市場、體制三大制約,縮小日漸拉大的城鄉差距,實現共同富裕。一個基本事實是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明顯提升,工業化、城鎮化速度加快,土地、資金等要素大量向城市集中,耕地在過去*年中減少了*億畝,人均下降到*.*畝,相當于世界平均值的*/*,而農村人口卻沒有減少多少,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已從改革開放初期的*.**∶*擴大到*.**∶*;農村積累下來的種種矛盾,已經向國民經濟發出了強烈的預警信號。因此,中央審時度勢的提出,要下決心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
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意?
?。ㄒ唬┙ㄔO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解決“三農”問題是相互統一的。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解決"三農"問題始終是全局性、根本性的問題。構建和諧的農村社會與城市不同,應與農村建設的實際緊密結合起來,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配套、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生態良好、文明進步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ǘ┙ㄔO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統籌城鄉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徑。社會公平、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特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堅持以發展為重、發展為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通過加快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步伐,不斷縮小城鄉差距,從而實現農村社會由溫飽到小康,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奮斗目標。
(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農村"三個文明"建設的可靠保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對農村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明確的目標和要求,既包括物質文明建設,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既要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
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新形勢下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必然要求,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舉措,是改變我國農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徑,是系統解決"三農"問題的綜合性措施。
四、我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進入"十五"發展期間以來,我區在發展農村經濟和推進社會全面進步等方面采取多種有效措施,取得顯著成效。主要表現在 :
?。ㄒ唬┺r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收入逐步提高
近年來,中央和自治區的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的出臺和落實,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種糧和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農村經濟穩步增長,農民收入不斷提高,農村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2004年,我區農業增加值由達到**.*億元、糧食總產量達到***.*萬噸、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元。
?。ǘ┗A設施逐步改善,生活環境不斷優化
在國家西部大開發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區積極爭取國家政策和項目,組織實施了農網改造、林業生態建設、人畜飲水改造、縣鄉道路建設、農村中小學校舍建設、小康住宅建設等一批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同時不斷加大農田土地的改造力度,使一些中低產田得以改良,農村基礎條件進一步改善,農業發展有了后勁,可持續發展有了保證。
?。ㄈ┛萍冀逃涌彀l展,農民素質不斷提高
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的穩步發展和農民收入的不斷提高,我區逐年加大了對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學校舍建設、遠程教育網絡建設、電化教育設施投入成為各地農村投資的重點。與此同時,各地不斷加大對農民科技培訓,培養農村科技能人。廣大農民積極學用新型科技,農用新科技在農村得到廣泛普及。
?。ㄋ模┟裰鞣ㄖ撇粩嘟∪幕钸M一步改善
在國家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的大環境下,農村基層民主法制建設也取得了很大成績,廣大干部群眾法律意識法制觀念普遍增強,以憲法為核心,農業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為重點的與農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廣泛普及;依法治村活動廣泛開展,在村黨支部的領導下,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普遍實行村民自治,村務公開,農村基層民主得到發展。與此同時,農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新的提高。隨著農民生活條件的改善,農民更加重視自身素質的提高,在文化、服務、娛樂等方面的支出不斷增加。移動電話、計算機開始進入農戶家庭,擴大了農戶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 ┐寰用竦男畔⒒ 講歡咸岣摺?
總之,要通過各種有效的措施,積極發揮農村黨員的先進性,為農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奠定思想基礎和組織基礎。
實際上現時我國新農村建設進程中的問題還有很多很多,特別是在一些細小的環節上.這此小問題看似不起眼,卻猶如前進道路上的一座沙丘,并非陡峭但卻難以鏟除.所以新農村的建設更應該是”大處著眼,小處著手”,而非人云亦云地一味空談!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穩步地加以推進。這是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時期,黨中央根據我國城鄉關系面臨的新情況和新問題,為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解決“三農”問題作出的重大戰略舉措,對繁榮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環境,縮小城鄉差距,構建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意義
農村人口眾多、經濟社會發展滯后是我國當前的一個基本國情。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總體上已經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新階段。在這個階段,只有實行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方略,加快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我們才能如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強國的宏偉目標,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茖W發展觀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城鄉協調發展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保證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參與發展進程、共享發展成果。如果我們忽視農民群眾的愿望和切身利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長期滯后,我們的發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就無法落實。我們應當深刻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與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聯系,更加自覺、主動地投身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經濟社會盡快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確保我國現代化建設順利推進的必然要求。國際經驗表明,工農城鄉之間的協調發展,是現代化建設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國家較好地處理了工農城鄉關系,經濟社會得到了迅速發展,較快地邁進了現代化國家行列。也有一些國家沒有處理好工農城鄉關系,導致農村長期落后,致使整個國家經濟停滯甚至倒退,現代化進程嚴重受阻。我們要深刻汲取國外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把農村發展納入整個現代化進程,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工業化、城鎮化同步推進,讓億萬農民共享現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國特色的工業與農業協調發展、城市與農村共同繁榮的現代化道路。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任務。我們正在建設的小康社會,是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其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但大部分地區農村面貌變化相對較小,一些地方的農村還不通公路、群眾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凈水、農民子女上不起學。這種狀況如果不能有效扭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會成為空話。因此,我們要通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快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的進程。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持久動力。擴大國內需求,是我國發展經濟的長期戰略方針和基本立足點。農村集中了我國數量最多、潛力最大的消費群體,是我國經濟增長最可靠、最持久的動力源泉。通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可以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使億萬農民的潛在購買意愿轉化為巨大的現實消費需求,拉動整個經濟的持續增長。特別是通過加強農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設,既可以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消費環境,又可以消化當前部分行業的過剩生產能力,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社會和諧離不開廣闊農村的社會和諧。當前,我國農村社會關系總體是健康、穩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矛盾和問題。通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有利于更好地維護農民群眾的合法權益,緩解農村的社會矛盾,減少農村不穩定因素,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1.如何理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意義?
“十一五”期間,解決好“三農”問題仍然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為此,“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其重大意義在于:
第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茖W發展觀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從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以人為本來看,我國是農民占人口大多數的國家,因此,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首先和最重要的就是解決好農民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使農民有一個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從科學發展觀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的中心內容來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但又是國民經濟的薄弱環節,農村是我國最遼闊的地域但又是最窮的地域,因此,實現工農業全面發展,城鄉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都是科學發展觀的題中應有之意。
第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從本世紀起到2020年的奮斗目標。目前,我國所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建設者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都在農村。我國是農村人口占多數的國家,沒有農村的全面小康,也就沒有全國的全面小康。然而,從實際看來,至今全國農村還有2600多萬絕對貧困人口,有近5000萬低收入人口僅能勉強解決溫飽問題,這表明我國農村居民還有相當一部分生活處于較為困難狀態。另據統計,目前全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936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47.2%,城鎮居民家庭則為37.7%?!笆晃濉币巹澝鞔_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主要是考慮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目標,關鍵是把農村建成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農村的全面小康。
第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在新世紀的一個重大創新,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愿望。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前提在于各階層、各群體的利益在變化中協調,收入在穩定中提高,生活在發展中改善。但從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城鄉之間、工農之間、地區之間等方面的差距還都比較大,其突出的表現就是,農村相對落后,農民收入相對較低,農業基礎相對薄弱。特別是我們新中國成立以來甚至改革開放以來,長期實行向城市傾斜、向工業傾斜的政策,是造成今日農村相對落后的一個基本原因。這雖然在一定時期有其必要性,然而到今天我國總體上已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我們應當順應這一趨勢,更加自覺地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積極地支持“三農”發展為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創造條件。
第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也是實現農村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也就是說,新農村是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的農村,是農村“硬件”、“軟件”共同發展的農村,是農村村容村貌與農民精神狀態文明進步的農村。通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城市的基礎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延伸到農村,形成城鄉互動協調發展的長效新機制。通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村基礎公共設施不斷完善,通過改水、改路、改廁、改房、改灶等新農村建設,解決農民行路難、飲水難、讀書難等問題,提高農村公共服務、公共衛生水平,保護生態環境,為農村的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營造農村發展的新環境。通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村社會的文明進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改變農村的許多傳統陋習和封建迷信,提高了農民的綜合素質,樹立文明新風尚,培育新時代的新農民。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總體上已經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新階段。在這個階段,只有實行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方略,加快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才能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強國的宏偉目標。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其意義重大而深遠。
首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保證占人口大多數的農牧民參與發展進程、共享發展成果。如果忽視農牧民群眾的愿望和切身利益,農牧區經濟社會發展長期滯后,我們的發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也就無法落實。
其次,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確保我國現代化建設順利推進的必然要求。經驗表明,工農城鄉之間的協調發展,是現代化建設成功的重要前提。我們一定要把農村發展納入整個現代化進程,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工業化、城鎮化同步推進,讓億萬農牧民共享現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國特色的工業與農業協調發展、城市與農村共同繁榮的現代化道路。
第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任務。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但部分地區農村面貌變化相對較小,一些地方的農村甚至還不通公路,群眾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凈水,農牧民子女上學困難。這種狀況如果不能有效扭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會成為空話。因此,我們要通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快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的進程。
同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當前,我國農村社會關系總體是健康穩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矛盾和問題。通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農牧區經濟社會發展,有利于更好地維護農牧民群眾的合法權益,緩解農牧區的社會矛盾,減少基層不穩定因素,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http://cpc.people.com.cn/pinglun/n/2013/0227/c78779-20619031.html
西藏日報:新農村建設意義深遠--評論-人民網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出的重大決策.它集中體現了我們黨在新階段”三農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是對我們黨長期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關于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戰略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統籌城鄉發展的根本措施,是新世紀新階段解決”三農問題戰略部署,為我國農村的發展展現了美好藍圖,開辟了廣闊道路.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的關鍵問題.發展好農村經濟,建設好農民的家園,讓農民過上寬裕的生活,才能保證人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才能不斷擴大內需和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
相關推薦:
離婚起訴找律師多少錢(離婚官司律師收費標準)
老公家庭暴力怎么處理(老公家庭暴力怎么治他)
侮辱誹謗警察能不管嗎(故意罵人警察應該怎么樣處理)
行政拘留是刑事處罰嗎(行政拘留是否是刑事處罰)
行政拘留最長時間多久(行政拘留公民的最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