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纖通訊是誰發明的?
誰知道光纖通訊是誰發明的?一芯光纖能頂多少對電纜?請教了!
.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10月6日宣布,因對光纖通訊研究有重大貢獻,香港中文大學前任校長、“光纖之父”高錕,與美國科學家史密斯和博伊爾分享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評審委員會稱,高錕研究光纖的通訊用途,史密斯和博伊爾則曾成功研發半導體影像電路(CCD)。光纖科技提升了通訊系統的能力,令網絡傳輸速度大幅提高,CCD則令數碼相機及影像系統得到普及,兩者都有助于建立今天網絡世界的基礎。三位科學家的發明,為科學的進一步開拓提供了工具,貢獻巨大。高錕將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獎金的1/2,兩位美國教授各獲得1/4。高錕教授1933年生于上海,1987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1996年卸任。他主要從事光纖通訊、電機工程研究,有“光纖之父”之稱。他199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也是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英國皇家工程科學院院士。
高坤最早證明了光纖通信的可行性,所以拿了諾貝爾,不過真正通信用的光纖并不是他發明的,而是美國的cornning公司
現在主干網光纖的速率一般在40Gbps,同軸電纜雖然最高也能達到這個速率,但損耗、成本等方面要遠遠高于光纖
高錕發明人
誰能告訴我現代通信的發展史?
說明越詳細越好.世界電信行業發展史
2004-11-7
從“周幽王烽火戲諸候”到“竹信”,從“漂流瓶”到人類歷史上第一份電報—“上帝創造了何等的奇跡!”,百年間,通信技術借助現代科技飛速發展?,F在,讓我們回過頭,看一看這一路上的風景。
中外電信史漫談
據考,中國古代的商周時期人們就知道用烽火來遠距離傳遞消息,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為博美人一笑,周幽王烽火戲諸候”的故事。在國際電信聯盟出版的《電話一百年》一書中提到,公元968年,中國人發明了一種叫“竹信”的東西,它被認為是今天電話的雛形。雖然這些故事都反映了我們祖先的聰明才智,但是,要想了解近代電信科技的發展歷史,我們還是得從歐洲說起。
起源于歐洲
1793年,法國查佩兄弟倆在巴黎和里爾之間架設了一條230千米長的接力方式傳送信息的托架式線路。這是一種由16個信號塔組成的通信系統。信號機由信號員在下邊通過繩子和滑輪,操縱支架的不同角度,表示相關的信息。當時,法國和奧地利正在作戰,信號系統只用一個小時就把從奧軍手中奪取埃斯河畔孔代的勝利消息傳到巴黎。以后,比利時、荷蘭、意大利、德國及俄國等也先后建立了這樣的通信系統。據說查佩兩兄弟之一是第一個使用“電報”這個詞的人。
歐洲對于遠距離傳送聲音的研究始于17世紀。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和化學家羅伯特•胡克首先提出了遠距離傳送話音的建議。而在1796年,休斯提出了用話筒接力傳送語音信息的辦法,并且把這種通信方式稱為—Telephone,一直延用至今。
1832年,美國醫生杰克遜在大西洋中航行的一艘郵船上,給旅客們講電磁鐵原理,旅客中41歲的美國畫家莫爾斯被深深地吸引住了。當時法國的信號機體系只能憑視力所及傳訊數英里,莫爾斯夢想著用電流傳輸電磁信號,瞬息之間把消息傳送到數千英里之外。從此以后,莫爾斯的生活發生了根本的轉變。
莫爾斯從在電線中流動的電流在電線突然截止時會迸出火花這一事實得到啟發:如果將電流截止片刻發出火花作為一種信號,電流接通而沒有火花作為另一種信號,電流接通時間加長又作為一種信號,這三種信號組合起來,就可以代表全部的字母和數字,文字就可以通過電流在電線中傳到遠處了。1837年,莫爾斯終于設計出了著名的莫爾斯電碼,它是利用“點”、“劃”和“間隔”的不同組合來表示字母、數字、標點和符號。1844年5月24日,在華盛頓國會大廈聯邦最高法院會議廳里,莫爾斯親手操縱著電報機,隨著一連串的“點”、“劃”信號的發出,遠在64公里外的巴爾的摩城收到由“嘀”、“嗒”聲組成的世界上第一份電報。
誰發明了電話?
目前,大家公認的電話發明人是貝爾,他是在1876年2月14日在美國專利局申請電話專利權的。其實,就在他提出申請兩小時之后,一個名叫E•格雷的人也申請了電話專利權。
在他們兩個之前,歐洲已經有很多人在進行這方面的設想和研究。早在1854年,電話原理就已由法國人鮑薩爾設想出來了,6年之后德國人賴伊斯又重復了這個設想。原理是:將兩塊薄金屬片用電線相連,一方發出聲音時,金屬片振動,變成電,傳給對方。但這僅僅是一種設想,問題是送話器和受話器的構造,怎樣才能把聲音這種機械能轉換成電能,并進行傳送。
最初,貝爾用電磁開關來形成一開一閉的脈沖信號,但是這對于聲波這樣高的頻率,這個方法顯然是行不通的。最后的成功源于一個偶然的發現,1875年6月2日,在一次試驗中,他把金屬片連接在電磁開關上,沒想到在這種狀態下,聲音奇妙地變成了電流。分析原理,原來是由于金屬片因聲音而振動,在其相連的電磁開關線圈中感生了電流。現在看來,這原理就是一個學過初中物理的學生也知道,但是那個時候這對于貝爾來說無疑是非常重要的發現。
格雷的設計原理與貝爾有所不同,是利用送話器內部液體的電阻變化,而受話器則與貝爾的完全相同。1877年,愛迪生又取得了發明碳粒送話器的專利。同時,還有很多人對電話的工作方式進行了各種各樣的改進。專利之爭錯綜復雜,直到1892年才算告一段落。造成這種局面的一個原因是,當時美國最大的西部聯合電報公司買下了格雷和愛迪生的專利權,與貝爾的電話公司對抗。長時期專利之爭的結果是雙方達成一項協議,西部聯合電報公司完全承認貝爾的專利權,從此不再染指電話業,交換條件是17年之內分享貝爾電話公司收入的20%。
技術發展
電話發明后的幾十年里,圍繞著電話的經營、技術等問題,大量的專利被申請,Strowger的“自動撥號系統”減少了人工接線帶來的種種問題,干電池的應用縮小了電話的體積,裝載線圈的應用減少了長距離傳輸的信號損失。1906年,Lee De發明了電子試管,它的擴音功能領導了電話服務的方向。后來貝爾電話實驗室據此制成了電子三極管,這項研究具有重大意義。1915年1月25日,第一條跨區電話線在紐約和舊金山之間開通。它使用了2500噸銅絲,13萬根電線桿和無數的裝載線圈,沿途使用了3部真空管擴音機來加強信號。1948年7月1日,貝爾實驗室的科學家發明了晶體管。這不僅僅對于電話發展有重大意義,對于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巨大的影響。其后幾十年里,又有大量新技術出現,例如集成電路的生產和光纖的應用,這些都對通信系統的發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電話在中國
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在中國掠奪土地和財富的同時,也為中國帶來了近代的郵政和電信。1900年,我國第一部市內電話在南京問世;1904年至1905年,俄國在煙臺至牛莊架設了無線電臺。中國古老的郵驛制度和民間通信機構被先進的郵政和電信逐步替代。
中華民國時期,中國的郵電通信仍然在西方列強的控制中。加上連年戰亂,通信設施經常遭到破壞??箲饡r期,日本帝國主義出于戰爭需要和企圖長期統治中國的目的,改造和擴建了電信網絡體系,他們利用當時中國經濟、技術的落后和政治制度的腐敗,通過在技術、設備、維修、管理等方面對中國的通信事業進行控制。
1949年以前,中國電信系統發展緩慢,到1949年,中國電話的普及率僅為0.05%,電話用戶只有26萬。
1949以后,中央人民政府迅速恢復和發展通信。1958年建起來的北京電報大樓成為新中國通訊發展史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十年“文革”,郵電再次遭受打擊,一直虧損,業務發展停滯。到1978年,全國電話普及率僅為0.38%,不及世界水平的1/10,占世界1/5人口的中國擁有的話機總數還不到世界話機總數的1%,每200人中擁有話機還不到一部,比美國落后75年!交換機自動化比重低,大部分縣城、農村仍在使用“搖把子”,長途傳輸主要靠明線和模擬微波,即使北京每天也有20%的長途電話打不通,15%的要在1小時后才能接通。在電報大樓打電話的人還要帶著午飯去排隊。
1978年,全國電話容量359萬門,用戶214萬,普及率0.43%。
改革開放后,落后的通信網絡成為經濟發展的瓶頸,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政府加快了基礎電信設施的建設,到2003年3月,固定電話用戶數達22562.6億,移 動電話用戶22149.1億戶。
古今中外,多少人曾經為了更快更好地傳遞信息而努力,在電信發展的一百多年時間里,人們嘗試了各種通信方式:最初的電報采用了類似“數字”的表達方式傳送信息;其后以模擬信號傳輸信息的電話出現了;隨著技術的進步,數字方式以其明顯的優越性再次得到重視,數字程控交換機、數字移 動電話、光纖數字傳輸……歷史的車輪還在前進。
百年老電話
電話發明至今,從工作原理到外形設計都有不小的變化,下面就請大家跟隨我們一起去走走這條電話百年發展的道路。這些電話都是世界各地的古董電話收藏愛好者們的藏品。
1878年,手持電話
這部電話是由Werner Siemens于1878年在德國制造的。它的聽筒和話筒是一個,聽話和說話時交替使用。
1879年,盒式電話
這部電話配備了Viaduct制造公司生產的磁力發電機由紅木制成,還配有一個柱狀聽筒。
1880年,貝爾電話
這是第一種在歐洲使用的電話。它取代了電報,比裝有手柄的磁力發動機電話先進。
1881、1882年,磁力發電機壁式電話
左面的電話稱為美國貝爾型,1881年制造,由位于哥本哈根的國際貝爾電話公司使用。L.M.Ericsson制造。這款電話在上世紀末盛行。
1885年,“埃菲爾鐵塔”磁力發電機電話
這款電話由L. M. Ericsson于1885年制造。在當時這是第一款放在桌面上的電話。麥克風設在旋轉臂上,曲柄用來接通交換機。
1885、1902年,磁力發電機壁式電話
由Ferdinand E. Stensen于1885年在哥本哈根制造,是最早的一部由丹麥人制造的電話。這款是在霍森的Emil Mdlers電話公司制造的。
1885年,木支架桌式電話
生產廠商及產地不詳。
1892年,電動折疊櫥式桌面電話
這種電話多數用于家庭、賓館和電話亭。
1892年,帶聽筒的“埃菲爾鐵塔式”電話
這是一部真正的經典電話,1892年,由L. M. Ericsson制造。這款電話流傳全世界,生產近百萬臺。
1893年,“咖啡壺式”電話
這款電話在丹麥只有幾個樣品,對收藏者來說它最富吸引力和收藏價值。 1899年,數字機械墻式電話
這種數字機械電話有墻式和桌式兩種。
1900年,直立桌式電話
這種圓肚形桌式電話是青銅鍍鎳的。在掛桿下面有一塊結實的電木。它還有一個可以炫耀的外設聽筒。
1900年,直立錐形桌面電話
這部電話有個綽號叫“油壺”,都是因為它的外形。
1900年,20線分離電話
本款是所謂的20線分離電話。只能用于內部通話,由L. M. Ericsson瑞典制造。
1901年,磁力發電機臺式電話
本款是1901年由Ferdinand E. Stensens Telefonfabrik在哥本哈根制造的。注意看它的聽筒,單獨掛在掛鉤上??赡苁且驗楫敃r電話接入質量不高,有時必需用兩只耳朵聽。
1902年,Kellogg角落臺式電話
這種角落臺式電話多數用于家庭、辦公室和電話亭。它是由美國哈得伍得電話公司制造的。是從加利弗尼亞一個小鎮的農夫手中買到的。
1902年,公用電池墻式電話
這種電話不需轉動手柄,拿起話筒直接與接線員通話。它是從舊金山一個古玩店中買來的。
1904年,磁力發電機共線電話
本款電話在1904由L.M.Ericssom制造。此款電話可由四個用戶共享一根電話線。 1753年2月17日,用電流進行通信的設想首次在一本名為《蘇格蘭人》的雜志上提出,文章署名為C.M.。
1784年8月15日,一種叫“遙望通信”的視覺通信方式首次在法國里爾和巴黎之間使用。
1796年,英國人休斯提出了用話筒接力傳送語音的辦法,并將之命名為Telephone,這個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1832年,俄國外交家希林制作出用電流計指針偏轉來接收信息的電報機。
1835年,美國人莫爾斯發明了用電磁學原理用于電報傳輸的電報機。
1837年6月,英國人庫克獲得第一個電報發明專利權,他制作的電報機首先在鐵路上獲得使用。
1837~1838年,莫爾斯又發明了將電流“通”和“斷”來編制代表數字和字母的碼—莫爾斯碼。
1843年,莫爾斯修建成了從華盛頓到巴爾的摩的電報線路,全長64.4公里。
1844年5月24日,莫爾斯在國會大廈向巴爾的摩發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份電報:“上帝創造了何等的奇跡!”。
1850年8月28日,第一條海纜由約翰和雅各布•布雷特兄弟倆在法國的格里斯-奈茲海角和英國的李塞蘭海角之間的公海里鋪設,但是,只拍發了幾份電報就中斷了。原來,有個打漁人用拖網鉤起了一段電纜,并截下一節高興地向別人夸耀這種稀少的“海草”標本,驚奇地說那里裝滿了金子。
1876年3月10日,英國蘇格蘭人貝爾發明電話,“沃森先生,快來幫我”成了人類第一句通過電話傳送的語音。當時貝爾將話筒中的酸液濺到了腿上。
1879年,天津與大沽北塘炮臺之間架設了電報線。
1882年2月21日,丹高大北電報公司在上海外灘設立了電話交換所。
1895年,俄國人波波夫和意大利人馬可尼分別發明了無線電報機。
1897年5月18日,馬可尼進行橫跨布里斯托爾海峽的無線電通信取得成功。
1900年,上海南京電報局開辦市內電話,當時只有16部電話。
1901年,馬可尼實現了隔著大西洋的無線電通信。
1903年,無線電話試驗成功。
1907年11月8日,法國發明家愛德華•貝蘭在法國攝影協會大樓里表演了他的研制成果—相片傳真。
1919年,帕爾姆和貝蘭德發明了“縱橫制接線器”。十年后,瑞典松茲瓦爾市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個大型縱橫制電話局。
1920年7月,中華郵政開辦郵傳電報業務。
1937年,英國人里夫斯提出用脈沖所有組合來傳送語音信息的方法(脈沖編碼調制)。
1945年10月,英國人A•C•克拉克提出靜止衛星通信的設想。
1946年,??颂睾湍胬ǔ闪耸澜缟系谝慌_電子計算機。
1947年,美國貝爾實驗室提出了蜂窩通信的概念,將移 動電話的服務區劃分成若干個小區,每個小區設立一個基站,構成蜂窩移 動通信系統。
1950年12月,中國東北長途明線國際干線工程建成,北京到莫斯科有線載波電路開放。
1954年7月,美國海軍利用月球表面對無線電波的反射進行了地球上兩地電話的傳輸試驗。并于1956年在華盛頓和夏威夷之間建立了通信業務。
1956年,在英國和加拿大之間的大西洋海底鋪設完成了電話電纜,使遠距離的大陸之間電話通信成為現實。
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于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衛星1號”。
1958年8月,首部國產12載波電話設備在上海郵電器材廠研制成功。
1960年1月,中國首套1,000門縱橫制自動電話交換機在上海吳淞電話局開通使用。
1960年,美國物理學家梅曼用強大的普通光照到人造寶石上,制造出了比太陽光強1000萬倍的激光。
1962年,美國研究成功了脈碼調制設備,用于電話的多路化通信。
1965年,第一部由計算機控制的程控電話交換機在美國問世,標志著一個電話新時代的開始。
1966年,英籍華人高錕提出以玻璃纖維進行遠距激光通信的設想。
1969年,北京長途電信局安裝成功中國第一套全自動長途電話設備。
1969年,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ARPA)提出了研制ARPA網的計劃,1969年建成并投入運行,標志著計算機通信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紀元。
1970年,世界上第一部程控數字交換機在法國巴黎開通,這標志著數字電話的全面實用和數字通信新時代的到來。
1972年,國際電報電話咨詢委員會(CCITT)首次提出綜合業務數字網—ISDN的概念。
1974年,中日海底電纜開始建設,這是中國參與建設的首條國際海底電纜。
1975年,中國自行研制設計的縱橫制自動電話交換設備通過國家鑒定,開始批量生產。
1976年3月,中國自己研制的首條大容量傳輸系統—1800路中同軸電纜載波系統在北京、上海、杭州建成投產,全長1700公里。
1982年,歐洲成立了GSM,任務是制訂泛歐移 動通信漫游的標準。
1982年,中國第一批投幣式公用電話在北京市東、西長安街等繁華街道出現,共22個投幣式公用電話亭。
1982年12月,從日本引進的首個萬門程控市話交換系統在福州市電信局投產使用,建成中國首個引進的程控電話局。
1983年,AMPS蜂窩系統在美國芝加哥開通。
1904年,“蜘蛛式”民用波段電話
L. M. Ericsson’s第一部民用波段電話。 1905年,芝加哥的樹式桌面電話
這部桌面電話被稱作“大腹便便”,因其手柄的中部隆起而得名。
1905年,門廊對講機
這是一部康涅狄格州電信公司的32門門廊對講機。
1905年,11數字撥號桌式電話
它采用了11個數字撥號的方式。
1907年,“德國模式”的電臺波段電話
于1907年在德國由E.Zwuetysch&Co制造,此款電話的出現可以一定程度解決通話等待時間太長的問題。
1907年,磁力發電機式電話
這部電話1907年由L.M.Ericsson制造。值得注意的是:接聽電話時,要將聽筒懸掛在分離的掛鉤上。這是當時電話生產商的統一標準。
1908年,CH-08擴音器電話
由KTAS推出。
1910年,互聯電話
這是一部由S.H. Couch公司生產的直立桌面互聯電話,用于辦公室間的通信。
1912年,辦公用排列機
這部電話通過主機可同時帶有17個分機,每個分機都可以打出去,并且分機之間也可互相接通。
1912年,CH-08壁式電話
此款電話生產于1912年,由丹麥人在哥本哈根制造的,可自動收發電報。
1912年,磁力發電機電話
由在L.M.Ericsson制造的電報傳真電話,經常偏遠地區或小島上使用。
1914年,Magnavox抗噪音桌面電話
這部電話的獨特設計在于當對著話筒說話時,聲音穿過話頂部的小孔使電話中的振動板振動。噪音進入話筒時就會被消掉。其雙旋轉聽筒有助于阻止無用的噪音。
1914年,Magnavox抗噪音桌式電話B1型
同樣具有消除噪音的功能。
1914年,磁力發電機電話
于1914年在HORWENS制造,可以用來電報傳真。
1915年,Veau桌式電話
資料不詳。
1915年,家庭自制壁掛電話
這部電話在東俄勒崗一個廢棄的農場中發現。當地有近20個廢棄的農場的墻上留有掛過電話的痕跡。
1920年,磁力發電機壁式電話
這部電話于1904制造,并于1920更新,配備了可接、聽轉換的旋轉紅色按鈕。
1927年,D-08半自動電話
第一部撥號電話,它的出現將代替交換機的人工呼叫系統。撥號裝置是在1927年安裝的,它真正使用是在1978年。
1927年,交流發電振鈴電話
由Kristian Kirks Telefonfabrikker在丹麥Horsens制造,70年代仍在使用。
1929年,自動壁式電話
資料不詳。
1930年,D-30半自動鍍金電話
此款電話是丹麥企業在1930完成制造的,其特別之處是表面鍍金,而當時多數電話漆黑的,并且此電話有撥號裝置。
1930年,FL-30自動電話
30年代由丹麥制造的,它用字母撥號。同類電話使用了大約48年。
1935年,自動電話
此款電話被用于與偏遠地區的電信交換機的聯絡,它的設計受到30年代美國電話業的影響。
1943年,CB-43型電話
這部電話是由Kristian Kirks Telefonfabrikker在丹麥制造,它內部設計兩種振鈴聲,用于區別市內外來電。
1951年,F-51自動撥號電話
這部電話是由Kristian Kirks Telefonfabrikker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制造的。
1952年,F-52自動撥號電話機
于1952制造,不同于往日黑色電木材料,它是用象牙和較晚一些出現的塑料材料制成。
1956年,“Ericofon”自動撥號電話
此款電話由瑞典L.M.Ericsson設計和制造,命名為Ericofon。它是用新型的材料制成的,比傳統電話的聽筒還輕得多。
1968年,F-68自動撥號電話
這部電話是七十年代最為常見的電話,它最初設計是在六十年代,在丹麥被廣泛制造生產。
1970年,F-68按鈕撥號電話
丹麥首次使用的按鈕電話,這部電話是用數字按鈕代替原來的撥號方式。
1976年,76E/DK80型按鈕撥號電話
在1972由Jutland Telephone公司最初制造的。
1979年,F-79按鈕撥號式計費電話
此款電話介于普通電話與公用電話之間,它主要用于服務場所、旅館等類似地方,可以防盜打電話功能。 1980年,DA-80按鈕撥號電話
這部電話的設計標志著電子學理論真正進入電話行業。
1982年,便攜式電報電話
此款電話由Ericsson無線系統所制造,當時它只能在丹麥、芬蘭、挪威及瑞典等國家使用,它的出現為以后GSM移 動電話系統開辟了新的天地。
1983年,DanMark 2按鈕電話
DanMark2于1983年制造,是八十年代最先進技術的體現。它具有許多功能,如電話號碼記憶功能、重撥功能、監聽功能、24種鈴聲。
通訊的發展史
百余年已經過去,人類的通訊史依舊在不斷的進化。從兩個罐頭加一根繩子開始,人類就在探索如何利用工具進行遠端通信,電報、電話、撥號盤電話、按鍵電話、手機、短信、VoIP、FreeEIM。通訊增加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更大化的實現了“地球村”的目標。
通訊以敘述與描寫為主,兼用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及時地報道現實生活中有影響的人物、事件、工作經驗和地方風貌,給讀者以教育和啟迪。簡單地說,通訊是具體形象地報道有新聞意義的人物、事件和情況的文體。
擴展資料:
通訊的特征
同消息一樣,通訊所報道的內容都必須完全真實,報道時間上都講時效性,要求迅速及時。按著名記者梁衡的說法,一條消息應具有三點基本要求:一是要有一件真實的事情;二是這事件必須是新發生的,新鮮的;三是這事件要有足夠的受眾,有傳播價值。
概括起來就是真實性、時效性和受眾性。這是構成消息的核心。在通訊中,這個核心亦然存在,只不過因為通訊比消息字數增多和表現形式多樣,這個核心就包藏得更深些。
通訊與消息的相異之處在于:從題材上說,消息選材范圍廣泛,通訊選材較嚴,它一般只報道有意義的、人們普遍關心的事實;從內容上說,消息通常只作概括、簡要的報道,通訊不但要告訴讀者生活中發生了什么樣的事情,而且還要將事情的來龍去脈交代清楚;
人類通訊發展史
口語時代,古代擊鼓文字書寫時代,西周,郵驛文字書寫時代 公元前100年鴻雁傳書也就是很多人說的飛鴿傳書。文字書寫時代,公元前7世紀 燈塔文字書寫時代,1777年 旗語印刷時代。
近代電子通訊,1792年法國人雪普兄弟發明了光信號傳送器。1837年美國人莫爾斯在華盛頓和巴爾的摩試拍有線電報獲得成功。1857年,橫跨大西洋海底電報電纜完成。1875年美國人貝爾發明電話;1877年美國人愛迪生發明留聲機。1887年德國人赫茲用實驗驗證了電磁波;1889年意大利人馬可尼在英法兩國間試拍無線電成功;1895年,俄國人波波夫和意大利人馬可尼同時成功研制了無線電接收機。 1895年,法國的盧米埃兄弟,在巴黎首映第一部電影。印刷時代 1901年跨大西洋電纜鋪設成功;印刷時代 1912年,泰坦尼克號沉船事件中,無線電救了700多條人命。印刷時代 1915年巴黎與華盛頓長距離無線電通信成功;印刷時代 1920年代,收音機問世印刷時代 1920年代,英國人貝爾德成功進行了電視畫面的傳送,被譽為電視發明人。印刷時代 1926年英國人貝阿特在英國皇家研究所完成電視圖像研制;印刷時代 1946年第一臺電子計算機"ENIAC"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摩爾電子工程學院問世;印刷時代 1947年美國人休克萊發明晶體管;印刷時代 1953年IBM公司開發出"IBM 650"系列計算機;印刷時代 1955年,美國為了大戰的需要,發行了第一部軍用電子計算機。印刷時代 1956年美國安佩克斯公司發明錄像機;印刷時代 1957年IBM公司開發出第一代高級語言"Fortran";印刷時代 1958年是激動人心的一年。這一年里美國人達沃斯發現了激光原理。印刷時代 1960年美國制成第一代小型機PDP I;印刷時代 1962年,美國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開啟電視衛星傳送的時代。印刷時代 1962年美國通信衛星與歐洲通信獲得成功;
網絡傳播時代 1969年,美軍建立阿帕網(ARPANET),目的是預防遭受攻擊時,通信中斷。網絡傳播時代1969年美國提出全球通信網藍圖;網絡傳播時代 1970年Intel公司制成超小型集成芯片;網絡傳播時代 1975年美國人比爾·蓋茨開發出"Basic"語言;網絡傳播時代 1977年Apple公司制成PC機"Apple II";網絡傳播時代 1978年美國提出建設高速通信網絡規劃;網絡傳播時代 1979年傳奇的美國Xero公司研究小組在鮑勃·泰勒的領導下研究出Internet的前身網絡傳播時代 1981年美國Microsoft公司開發出"MS-DOS"。同年IBM發布IBM-PC;網絡傳播時代 1983年,美國國防部將阿帕網分為軍網和民網,漸漸擴大為今天的互聯網。網絡傳播時代 1984年出現CD-ROM,通訊進入海量時代。蘋果公司推出購物電腦;網絡傳播時代 1988年隨著通訊事業發展,virtus劇增;網絡傳播時代 1991年美國Motorola公司和IBM、Apple公司合作推出Power-PC芯片網絡傳播時代 1993年,美國宣布興建信息高速通路計劃,整合電腦、電話、電視媒體。網絡傳播時代 1993年美國Intel公司開發出非Risc高性能CPU;網絡傳播時代 1994年美國Florida州建成信息高速公路;網絡傳播時代 1995年微軟開發"Windows95",把網絡功能集成在PC機上
通訊是報刊宣傳的基本題材之一,具有內容真實詳細具體、形式自由靈活、表達方式多樣、語言生動形象等特點。通訊的類型有:人物通訊、事件通訊、工作通訊、概貌通訊、新聞故事、文藝通訊、主題通訊、旅游通訊;最常見的是:人物通訊和事件通訊。它是應用寫作研究的重要文體之一。
通訊是以敘述、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具體形象地報道具有新聞特性的典型人物、事件和經驗的文體。它的表現形式較多,如一般通訊、特寫、速寫,還有訪問記、側記、記談、札記、散記、巡禮、見聞等等,大體皆可以歸入通訊一類。
口語時代,古代擊鼓文字書寫時代,西周,郵驛文字書寫時代 公元前100年鴻雁傳書也就是很多人說的飛鴿傳書。文字書寫時代,公元前7世紀 。1777年 旗語印刷時代。
近代電子通訊,1792年法國人雪普兄弟發明了光信號傳送器。1837年美國人莫爾斯在華盛頓和巴爾的摩試拍有線電報獲得成功。1857年,橫跨大西洋海底電報電纜完成。1875年美國人貝爾發明電話;1877年美國人愛迪生發明留聲機。1887年德國人赫茲用實驗驗證了電磁波;1889年意大利人馬可尼在英法兩國間試拍無線電成功;1895年,俄國人波波夫和意大利人馬可尼同時成功研制了無線電接收機。 1895年,法國的盧米埃兄弟,在巴黎首映第一部電影。 1901年跨大西洋電纜鋪設成功;1912年,泰坦尼克號沉船事件中,無線電救了700多條人命。 1915年巴黎與華盛頓長距離無線電通信成功;1920年代,收音機問世。1920年代,英國人貝爾德成功進行了電視畫面的傳送,被譽為電視發明人。 1926年英國人貝阿特在英國皇家研究所完成電視圖像研制;1946年第一臺電子計算機ENIAC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摩爾電子工程學院問世; 1947年美國人休克萊發明晶體管; 1953年IBM公司開發出IBM 650系列計算機;1955年,美國為了大戰的需要,發行了第一部軍用電子計算機。 1956年美國安佩克斯公司發明錄像機;1957年IBM公司開發出第一代高級語言Fortran;1958年是激動人心的一年。這一年里美國人達沃斯發現了激光原理。 1960年美國制成第一代小型機PDP I;1962年,美國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開啟電視衛星傳送的時代。1962年美國通信衛星與歐洲通信獲得成功;
網絡傳播時代: 1969年,美軍建立阿帕網(ARPANET),目的是預防遭受攻擊時,通信中斷。
1969年美國提出全球通信網藍圖;1970年Intel公司制成超小型集成芯片; 1975年美國人比爾·蓋茨開發出Basic語言;1977年Apple公司制成PC機Apple II;1978年美國提出建設高速通信網絡規劃; 1979年傳奇的美國Xero公司研究小組在鮑勃·泰勒的領導下研究出Internet的前身。 1981年美國Microsoft公司開發出MS-DOS。同年IBM發布IBM-PC;1983年,美國國防部將阿帕網分為軍網和民網,漸漸擴大為今天的互聯網。 1984年出現CD-ROM,通訊進入海量時代。
蘋果公司推出購物電腦;1988年隨著通訊事業發展,virtus劇增; 1991年美國Motorola公司和IBM、Apple公司合作推出Power-PC芯片。 1993年,美國宣布興建信息高速通路計劃,整合電腦、電話、電視媒體。1993年美國Intel公司開發出非Risc高性能CPU;1994年美國Florida州建成信息高速公路;1995年微軟開發Windows95,把網絡功能集成在PC機上
通訊是報刊宣傳的基本題材之一,具有內容真實詳細具體、形式自由靈活、表達方式多樣、語言生動形象等特點。通訊的類型有:人物通訊、事件通訊、工作通訊、概貌通訊、新聞故事、文藝通訊、主題通訊、旅游通訊;最常見的是:人物通訊和事件通訊。它是應用寫作研究的重要文體之一。
通訊是以敘述、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具體形象地報道具有新聞特性的典型人物、事件和經驗的文體。它的表現形式較多,如一般通訊、特寫、速寫,還有訪問記、側記、記談、札記、散記、巡禮、見聞等等,大體皆可以歸入通訊一類。
一、中國古代通訊的發展
(一)從烽火臺談起
在我國古代社會里,人們很早就使用通訊的方法來互相聯系了。根據古書記載和發掘出來的古代文物來推斷,我們的祖先在沒有發明文字和使用交通工具之前,就已經能夠互相通訊了。當時人們通訊,很可能是采取以物示意的通訊方法。我國云南省境內,有些少數民族中的個別部落,在解放前還停滯在原始公社階段。他們沒有文字,也沒有交通工具,可是卻有原始的通訊方法:例如景頗族有些部落,人們把辣椒送給朋友,表示自己遇到了很大的困難;載瓦族的青年人把一片叫做“得郎”的樹葉送給他的女朋友,表示請她去赴約會;在佤〔w?!匙逯?,如果送的是火藥或鉛彈,是表示要打仗了,如果送的是一塊結晶的方鹽,中間鉆個小孔,那就是困難問題已經解決了的意思。從這幾個例子里,我們不難想象古代人們是怎樣用以物示意的方法來互相通訊的。
以物示意的通訊方法,是一種很原始的方法。后來,人們的來往越來越多,范圍也越來越廣,就開始出現了有組織的通訊方法。
根據古史記載,在二千七百多年前的周朝幽王時期就有了利用烽火傳遞信息的方法。據說在邊疆及通達邊疆的道路上,每隔一定的距離,就筑起一座烽火臺,接連不斷。烽火臺里裝滿柴草,遇到敵人入侵時,便一個接一個地點起烽火報警。各路諸侯見到烽火,就會派兵前來援助,共同抵抗敵人。
相傳有這樣一個故事。周幽王有個寵愛的妃子褒姒〔bāo-sì〕
長得很美,可是總不愛笑。有一天,周幽王為了逗她發笑,就無緣無故地下令點起烽火。各路諸侯看到警號,都紛紛帶兵趕到。結果自然是白跑一趟,上了大當,什么動靜也沒有。這么一來,果然把褒姒逗笑了??墒呛髞淼搅苏嬗袛潮肭值臅r候,各路諸侯看到烽火,都不再相信了,因而誰也不派兵來救。周幽王因為得不到各路諸侯的援助,抵抗不了敵人的進攻,不但自己被殺,西周王朝也因此滅亡。這個故事表明了有組織的通訊方法在中國很早就出現了。
中國歷代王朝,利用這種烽火報警的方法來傳遞軍事情報,相沿很久。從后來發掘出來的“漢簡”①可以知道:在兩漢時代,從河西四郡(今甘肅武威、張掖、酒泉、敦煌),一直到鹽澤(今新疆東部羅布泊),都有烽火臺設置,而且規模很大,據說是“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寨”。這些烽火臺由各地地方官吏管轄。在地方最高長官太守以下,還設有不同等級的管理烽火臺的官吏,如都尉、鄣尉、候官、候長、燧長等②;各臺還按照遠近大小,分別配置若干兵卒。舉放烽火的方法,晝夜不同,白天舉煙,夜晚放火。此外,還采用各種不同的暗號來表示進犯敵人的多少,例如敵人在五百以下的放一道烽火,五百以上的放兩道烽火,等等。這種有組織的通訊方法,對防守邊疆、抵御敵人,曾起過一定的作用。這種通訊方法,直到明、清時代,許多地方還在使用。例如山東省的煙臺市,就是因為明朝在那里設置狼煙臺,防止倭寇入侵而得名的。
用烽火傳遞軍情,固然很快,但它不能把詳細的敵情從邊境傳達上來,更不能把上面的命令傳達下去。所以,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政治、軍事的需要,還形成了傳送官府文書的更嚴密的郵驛〔yì〕制度,和烽火配合使用。
(二)兩千多年的郵驛通訊
周朝時期,諸侯都自成一個國家。他們為政治、軍事上的需要,都在大道上經常設有驛馬和郵車,往返傳送官府文書。春秋時代的孔子就曾說過:“德之流行,速于置郵而傳命”。意思是說,他所提倡的道德學說,會比郵驛傳送命令傳播得更快。可見那時郵驛通訊不僅已相當完備,而且速度也相當高了。
古書《左傳》上有這樣一個故事:秦國(在今陜西一帶)和晉國(在今山西南部一帶)圖謀聯合進攻鄭國(在今河南鄭州一帶)。鄭國是一個小國,處于秦晉兩個大國的勢力威脅之下,處境危急,為瓦解敵軍進犯,鄭國便派使者到秦軍營建議:“秦鄭之間隔著一個晉國,滅亡鄭國,只有利于晉,而不利于秦。不如秦鄭結盟,將來秦國使者到東邊來,鄭國還可以做秦國的東道主。”秦國認為有理,即罷兵,并派杞〔qǐ〕子、逢孫、楊孫三人駐守鄭國。鄭國為了表示和好,將鄭國國都北門的鑰匙交給三個使者管理。那知杞子等卻向秦密報說,他們已掌握了鄭國北門,請派兵偷襲鄭國??墒钱斍貒赏狄u鄭國的軍隊走到滑國(在今河南洛陽東面)地方的時候,便被鄭國商人弦高發覺。弦高感到祖國危在旦夕,便一面假裝成鄭國特派使者,用他販運的十二只牛,去犒〔kào〕勞秦兵,暗示鄭國早已得到消息,有了準備;一面急忙利用通往鄭國的郵驛,星夜給國內報信。鄭國得到這個消息,立即嚴密戒備。秦兵發現鄭國已經作好應戰準備,只得停止前進,順便滅掉滑國而回。可見當時的郵驛制度是有很大作用的。
郵驛通訊隨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逐漸完備起來。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在全國修筑馳道,“車同軌”,“書同文”①,更促進了郵驛通訊的發展。到了唐朝,這種制度更是盛極一時。唐朝的郵驛,分陸驛、水驛和水陸兼辦三種,共有一千六百多處,其中水驛二百六十多處,水陸兼辦的也有八十多處。郵驛的行程也有明文規定,如陸驛規定馬每天走七十里,驢五十里,車三十里。各級官吏使用車馬多少,也有一定限制。不按規定辦事的要受到處分。遇有緊急事情,驛馬一天能跑三百里以上。詩人岑〔cén〕參在《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詩中,描繪郵驛速度道:“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暮及隴〔lǒng〕山頭?!惫?55年(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安祿山在范陽(今北京一帶)起兵反對唐朝,當時唐明皇(即唐玄宗),正在華清宮(今陜西臨潼縣境),離范陽有好幾千里路,可是很快就接到了這個消息??梢娞瞥]驛通訊的組織和速度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
元朝時期,由于軍事活動范圍的擴大,通訊事業就更加發展了。那時僅在中國境內,就設有驛站一千四百九十六處。元朝將驛館音譯為“站赤”,所以后來通稱郵驛為驛站。
有一個在元朝做官的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在他所著《馬可•波羅行紀》這部書里,曾提到元朝每二十五里必設一處驛站。每個驛站都有宏大華麗的房屋,內備床鋪,被褥皆以綢緞制成,住宿時所需物品,無不俱全,專為欽使來往休息之用。他
說,即使國王來住,也必定覺得非常舒適。他還說,這樣大的驛站,足有一萬多處,驛馬共有三十萬匹。馬可•波羅的描寫,可能有些夸大,但元朝驛站規模之大,可以想見。
另外元朝還沿襲宋朝的辦法,在各州縣廣泛設置“急遞鋪”。這種急遞鋪是專門傳遞官府的緊急公文的,有點象現在的軍郵,全國估計約有兩萬處。每鋪有幾個鋪丁,日夜不停地遞送文件。這些鋪丁腰里掛著鈴鐺,手里拿著槍,夜間還要拿著火把。他們走到路狹地方,就用力振鈴,叫路上車馬行人讓路。在快到下一個急遞鋪時,也在很遠地方振鈴,下鋪一聞鈴聲,即作好準備,接遞文書,繼續前進。這樣,一鋪接一鋪不停地傳遞,一晝夜規定要走四百里。
明朝驛站,基本上沿襲舊制。清朝中葉以后,近代郵政逐漸發展起來,代替了古老的驛站制度。
兩千多年來的郵驛通訊,雖然在邊防和經濟、文化的交流等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對廣大人民卻是個沉重的負擔。例如,唐明皇為了讓他的寵妃楊貴妃吃到新鮮荔〔lì〕枝,就為她從長安(今西安)到四川涪陵專設了一路郵驛,晝夜飛馳,運輸新鮮荔枝。唐朝詩人杜牧所寫的“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這兩句有名的詩句,就是對這件事的諷刺。又如清朝康熙年間,貴州巡撫①佟〔tóng〕鳳彩就曾上書皇帝,訴說貴州地區驛站的痛苦情況。他說,天下最苦最累的莫過于驛站,而驛站最險最遠的又莫甚于貴州。夫抬一站,勢必足破肩穿,馬走一站,也必蹄瘸〔qué〕脊爛。甚至苗民被逼得不能種地織布,死的死,逃的逃,流離失所的一天比一天多。其實,歷史上各個朝代的郵驛通訊都普遍有這種現象,這不過是兩個典型例子而已。
(三)民信局和僑批局
驛站是官府的通訊組織,只許傳送官府文書,除了宋朝還準許高官顯宦附寄家信之外,一般都不準附寄私人信件。既然這樣,私人如遇有緊急事情,需要通訊,地主、富商還可以派家丁或雇腳夫遠道傳書;一般老百姓只有托人捎帶,不但輾轉傳遞,緩不濟急,而且往往延誤或遺失。我國古書中記載了許多“鴻雁傳書”一類的故事,古代人民通訊的困難,可以想見。后來,由于生產的發展和生活的需要,人們的往來頻繁,出外經商的、做工的,以及在戰亂年代被迫出征的戰士和遠離家鄉逃荒避難的人們,都需要和家鄉親友通訊。特別是各地商人,為了互相交流商情、商談貿易、寄遞帳單等,更迫切需要通訊。于是民間傳遞信件的業務就應時而起。大約在唐朝的時候,長安、洛陽之間,就有了主要為民間商人服務的“驛驢”。當時還有一種叫做“飛錢”的辦法,就是各地商人把在長安販賣貨物所得的錢,存入各地方官府駐長安的機構,再憑收據到各地方的官府如數取錢。這實際上就是匯兌業務的萌芽。當時還發行了一種叫做“邸〔dǐ〕報”的手抄或木刻報紙,通過郵驛傳到各地,好象現在的報刊發行一樣。到了明朝,就出現了專為民間傳遞信件的民信局。西南各省的民信局有的叫作“麻鄉約”,相傳起源是這樣的:湖北麻城縣孝感鄉被遷往四川開墾的農民,由于想念家鄉,相約每年推同鄉回鄉幾次,來往帶送土產和信件,后來就形成專業的民信局。
民信局開始出現于沿海沿江通商方便的城市,以后逐漸發展到內地,直到東北和西北各省。清朝道光、咸豐、同治年間(公元1821至1874年)是民信局發展最盛的時期,當時全國大小信局總共有幾千家。自從清朝政府與英國簽訂喪權辱國的五口通商條約以后,上海商業和交通畸〔jī〕形發展,各民信局便紛紛擴大組織,在上海設立總號,在各地商埠設立分號、聯號或代理店。規模小的民信局,就聯合起來營業。這樣,在全國各商埠和交通較方便的大市鎮聯成了一個稀疏的民間通訊網。
民信局是一種商業組織,由東家(俗稱老板)出資,雇用店員經營。因為它是以謀利為主要目的的,所以凡是能夠獲利較多的地方,各民信局就爭設機構和路班,無利可圖的偏僻地區就無人注意。民信局的服務對象也主要是商人。為了招攬業務,各民信局還給他們的主顧以種種便利。例如:在晚間商店結帳后,派人到各商店,登門收攬郵件和匯款。長年主顧還可以記帳總付信資,甚至還可以打折扣。
從很早的時候起,廣東、福建等省沿海地區的貧苦人民,到海外謀生的很多。還有一些人,是被帝國主義強盜騙到外國去作苦工的。這些旅居國外的僑胞,和他們的家屬通訊,或者把千辛萬苦掙得的一些零星銀錢寄回家里,起先都是托人捎帶,很不方便。后來,廣東和福建有些民信局就向海外發展業務,組織了“僑批局”,專門辦理旅外僑胞的通訊和匯兌業務。因為福建方言把“信”叫做“批”,把華僑匯款附寄的信叫做“僑批”,所以把這種寄遞華僑信件和匯款的機構叫做“僑批局”。僑批局除在國內出國華僑較多的城鎮開設外,還在國外設立分號。據1930年統計,全國登記的僑批局共有一百八十家,所屬國內外分號共七百多家。到1948年全國解放前夕,還有僑批局一百多家,國內外分號共一千多家。它們對便利海外華僑寄信匯款和與祖國聯系起了積極作用,受到了海外廣大僑胞的歡迎;本身也獲得豐厚的利潤。
自從外國資本主義侵入中國以后,封建統治階級并沒有設法對中國官辦的驛站和民辦的民信局以及僑批局加以改革,而是一任侵略者侵奪我國的郵權。民信局和僑批局雖然遭到侵略勢力的打擊和摧殘,但是由于它們有著悠久的歷史并受到人民群眾的信賴,還維持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沒有被扼殺。后來,由清政府海關總稅務司英人赫德創辦海關郵政,利用其亦官亦洋的特殊權利,對民信局采取登記辦法,強令民信局接受海關郵政領導,限制民信局向輪船交運郵件,提高民信局交寄郵件總包費用,遭到民信局聯合罷業反抗。赫德乃改用另一套辦法,將海關郵政國內平信資費由四分降為一分,本埠平信由四分降為半分。以資本主義競爭手段,將民信局打擊得一敗涂地。甚至在辛亥革命后,官辦郵政還仿照民信局信件隨到隨投的優點,強迫官郵信差,實行每日由四次改為八次、十次、十二次的投遞制度,即使引起信差大罷工,也在所不惜。直到1935年,在國民黨反動政府勒令限期結束的高壓政策之下,民信局才被迫停辦。
--------------------------------------------------------------------------------
① 在造紙技術還沒有發明以前,古人用竹片或木片作為書寫材料。這種竹片稱簡,木片稱札或牘,通稱為簡。古書《詩經》記述殷末周初文王西征的詩中已有“簡書”名稱。漢代的竹筒就叫漢簡。
② 漢時河西四郡,把守邊境重要關口的武將稱為都尉;把守一處小城的武官稱為鄣尉;管理邊境偵察敵情的武官稱為候官;管理一個烽墩即一個偵察中心點的稱為候長;最基層的偵察哨長稱為燧長。燧長通常管有三至三十個戍卒。
① “軌”就是兩輪之間相距的度數。戰國時,車軌的寬狹不一,秦始皇統一中國后,規定車軌一律六尺寬。同時秦始皇又廢除了原來的文字,改用一套叫做“小篆”的新文字,把全國的文字統一起來。
① 巡撫,職官名。明初設置,清朝時為一省行政長官,兼管軍事。
從戰國時期開始
我國就建立了較為簡單的通訊系統,各國都建有烽火臺,傳遞緊急信息如敵軍入侵則點燃烽火臺通知首都,調集援兵
后來各國發展出驛站傳遞信件,這在秦朝、漢朝逐步完善,漸漸建立起完善的驛站管理系統
但這都是為官方服務的,民間百姓要投遞信件大概始于唐朝
然后這延續了千百年,直到現代通訊的誕生
無線電通信的無線電通信的發明者
在英國,人們把麥克斯韋奉為無線電的開創人,認為他最先指出電磁波的存在。
在美國,有人認為德福雷斯特是無線電之父,因為他發明了三極管,而三極管是無線電通信器材的心臟。
在俄國,只承認波波夫是無線電通信的創始人。
在克羅地亞及所有了解尼古拉·特斯拉的人都承認特斯拉才是無線電之父。
在西方科學家的眼中,意大利人馬可尼是無線電通信的發明人,他因此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在德國,人們認為赫茲才是無線電的開創者,因為他最早證明了電磁波的存在。電磁波的振動頻率的單位,就是以他的姓命名的。
到底是誰發明了無線電通信呢?可以這么認為,無線電的發明是眾多科學家共同研究的成果,也是歷史發展的產物。
飛速發展的計算機技術,你知道它的歷史源流嗎?
1、1642年帕斯卡發明了人類有史以來第一臺計算機(真正的計算機),是機械式的,大數學家萊布尼茨在1674年制造出了一臺更完美的機械計算機。
2、巴貝奇于1822年完成了第一臺差分機,它可以自動處理不同函數的計算過程。1834年巴貝奇提出了通用的計算機(分析機)并設計,它能夠自動解算100個變量的復雜算題,分析機包括齒輪式的“存貯庫”,“運算室”及送入和取出、傳送數據的部件。傳奇女士艾達為分析機編出了計算三角函數的程序、級數相乘程序、伯努利函數程序等等,公認她是世界上第一位軟件工程師,此外艾達還提出用這機器進行繪圖和演奏音樂的設想。
3、莫希利、??颂貫槭椎难兄菩〗M在1946年2月14日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臺電子通用計算機 埃歷阿克”(ENIAC,譯成中文是“電子數字積分和計算機”),它誕生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
4、馮·諾依曼對ENIAC這進行改造,與戈德斯坦、勃克斯等人聯名發表了計算機史上著名的“101頁報告”。報告明確規定出計算機的五大部件(輸入系統、輸出系統、存儲器、運算器、控制器),并用二進制替代十進制運算,提出“”存儲程序”──程序也被當作數據存進了機器內部,以便電腦能自動依次執行指令,再也不必去接通什么線路。
5、1936年,圖靈發表了“論數字計算在決斷難題中的應用”論文。論文中圖靈給“可計算性”下了一個嚴格的數學定義,并提出著名的“圖靈機”的設想?!皥D靈機”不是一種具體的機器,而是一種思想模型,可制造一種十分簡單但運算能力極強的計算裝置,用來計算所有能想象得到的可計算函數。“圖靈機”與“馮·諾伊曼機”齊名,被永遠載入計算機的發展史中。1950年10月,圖靈又發表了另一篇題為“機器能思考嗎”的論文,成為劃時代之作。也正是這篇文章,為圖靈贏得了“人工智能之父”的桂冠。
1642年帕斯卡發明了人類有史以來第一臺計算機(真正的計算機),是機械式的,大數學家萊布尼茨在1674年制造出了一臺更完美的機械計算機。
計算機的發展歷史
一、第一臺計算機的誕生
第一臺計算機(ENIAC)于1946年2月,在美國誕生。
ENIAC PC機
耗資 100萬美圓 600美圓
重量 30噸 10kg
占地 150平方米 0.25平方米
電子器件 1.9萬只電子管 100塊集成電路
運算速度 5000次/秒 500萬次/秒
二、計算機發展歷史
1、第一代計算機(1946~1958)
電子管為基本電子器件;使用機器語言和匯編語言;主要應用于國防和科學計算;運算速度每秒幾千次至幾萬次。
2、第二代計算機(1958~1964)
晶體管為主要器件;軟件上出現了操作系統和算法語言;運算速度每秒幾萬次至幾十萬次。
3、第三代計算機(1964~1971)
普遍采用集成電路;體積縮??;運算速度每秒幾十萬次至幾百萬次。
4、第四代計算機(1971~ )
以大規模集成電路為主要器件;運算速度每秒幾百萬次至上億次。
三、我國計算機發展歷史
從1953年開始研究,到1958年研制出了我國第一臺計算機
在1982年我國研制出了運算速度1億次的銀河I、II型等小型系列機。
計算機的歷史
計算機是新技術革命的一支主力,也是推動社會向現代化邁進的活躍因素。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發展最快、影響最為深遠的新興學科之一。計算機產業已在世界范圍內發展成為一種極富生命力的戰略產業。
現代計算機是一種按程序自動進行信息處理的通用工具,它的處理對象是信息,處理結果也是信息。利用計算機解決科學計算、工程設計、經營管理、過程控制或人工智能等各種問題的方法,都是按照一定的算法進行的。這種算法是定義精確的一系列規則,它指出怎樣以給定的輸入信息經過有限的步驟產生所需要的輸出信息。
信息處理的一般過程,是計算機使用者針對待解抉的問題,事先編制程序并存入計算機內,然后利用存儲程序指揮、控制計算機自動進行各種基本操作,直至獲得預期的處理結果。計算機自動工作的基礎在于這種存儲程序方式,其通用性的基礎則在于利用計算機進行信息處理的共性方法。
計算機的歷史
現代計算機的誕生和發展 現代計算機問世之前,計算機的發展經歷了機械式計算機、機電式計算機和萌芽期的電子計算機三個階段。
早在17世紀,歐洲一批數學家就已開始設計和制造以數字形式進行基本運算的數字計算機。1642年,法國數學家帕斯卡采用與鐘表類似的齒輪傳動裝置,制成了最早的十進制加法器。1678年,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制成的計算機,進一步解決了十進制數的乘、除運算。
英國數學家巴貝奇在1822年制作差分機模型時提出一個設想,每次完成一次算術運算將發展為自動完成某個特定的完整運算過程。1884年,巴貝奇設計了一種程序控制的通用分析機。這臺分析機雖然已經描繪出有關程序控制方式計算機的雛型,但限于當時的技術條件而未能實現。
巴貝奇的設想提出以后的一百多年期間,電磁學、電工學、電子學不斷取得重大進展,在元件、器件方面接連發明了真空二極管和真空三極管;在系統技術方面,相繼發明了無線電報、電視和雷達……。所有這些成就為現代計算機的發展準備了技術和物質條件。
與此同時,數學、物理也相應地蓬勃發展。到了20世紀30年代,物理學的各個領域經歷著定量化的階段,描述各種物理過程的數學方程,其中有的用經典的分析方法已根難解決。于是,數值分析受到了重視,研究出各種數值積分,數值微分,以及微分方程數值解法,把計算過程歸結為巨量的基本運算,從而奠定了現代計算機的數值算法基礎。
社會上對先進計算工具多方面迫切的需要,是促使現代計算機誕生的根本動力。20世紀以后,各個科學領域和技術部門的計算困難堆積如山,已經阻礙了學科的繼續發展。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后,軍事科學技術對高速計算工具的需要尤為迫切。在此期間,德國、美國、英國部在進行計算機的開拓工作,幾乎同時開始了機電式計算機和電子計算機的研究。
德國的朱賽最先采用電氣元件制造計算機。他在1941年制成的全自動繼電器計算機Z-3,已具備浮點記數、二進制運算、數字存儲地址的指令形式等現代計算機的特征。在美國,1940~1947年期間也相繼制成了繼電器計算機MARK-1、MARK-2、Model-1、Model-5等。不過,繼電器的開關速度大約為百分之一秒,使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受到很大限制。
電子計算機的開拓過程,經歷了從制作部件到整機從專用機到通用機、從“外加式程序”到“存儲程序”的演變。1938年,美籍保加利亞學者阿塔納索夫首先制成了電子計算機的運算部件。1943年,英國外交部通信處制成了“巨人”電子計算機。這是一種專用的密碼分析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得到了應用。
1946年2月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莫爾學院制成的大型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ENIAC),最初也專門用于火炮彈道計算,后經多次改進而成為能進行各種科學計算的通用計算機。這臺完全采用電子線路執行算術運算、邏輯運算和信息存儲的計算機,運算速度比繼電器計算機快1000倍。這就是人們常常提到的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但是,這種計算機的程序仍然是外加式的,存儲容量也太小,尚未完全具備現代計算機的主要特征。
新的重大突破是由數學家馮·諾伊曼領導的設計小組完成的。1945年3月他們發表了一個全新的存儲程序式通用電子計算機方案—電子離散變量自動計算機(EDVAC)。隨后于1946年6月,馮·諾伊曼等人提出了更為完善的設計報告《電子計算機裝置邏輯結構初探》。同年7~8月間,他們又在莫爾學院為美國和英國二十多個機構的專家講授了專門課程《電子計算機設計的理論和技術》,推動了存儲程序式計算機的設計與制造。
1949年,英國劍橋大學數學實驗室率先制成電子離散時序自動計算機(EDSAC);美國則于1950年制成了東部標準自動計算機(SFAC)等。至此,電子計算機發展的萌芽時期遂告結束,開始了現代計算機的發展時期。
在創制數字計算機的同時,還研制了另一類重要的計算工具——模擬計算機。物理學家在總結自然規律時,常用數學方程描述某一過程;相反,解數學方程的過程,也有可能采用物理過程模擬方法,對數發明以后,1620年制成的計算尺,己把乘法、除法化為加法、減法進行計算。麥克斯韋巧妙地把積分(面積)的計算轉變為長度的測量,于1855年制成了積分儀。
19世紀數學物理的另一項重大成就——傅里葉分析,對模擬機的發展起到了直接的推動作用。19世紀后期和20世紀前期,相繼制成了多種計算傅里葉系數的分析機和解微分方程的微分分析機等。但是當試圖推廣微分分析機解偏微分方程和用模擬機解決一般科學計算問題時,人們逐漸認識到模擬機在通用性和精確度等方面的局限性,并將主要精力轉向了數字計算機。
電子數字計算機問世以后,模擬計算機仍然繼續有所發展,并且與數字計算機相結合而產生了混合式計算機。模擬機和混合機已發展成為現代計算機的特殊品種,即用在特定領域的高效信息處理工具或仿真工具。
20世紀中期以來,計算機一直處于高速度發展時期,計算機由僅包含硬件發展到包含硬件、軟件和固件三類子系統的計算機系統。計算機系統的性能—價格比,平均每10年提高兩個數量級。計算機種類也一再分化,發展成微型計算機、小型計算機、通用計算機(包括巨型、大型和中型計算機),以及各種專用機(如各種控制計算機、模擬—數字混合計算機)等。
計算機器件從電子管到晶體管,再從分立元件到集成電路以至微處理器,促使計算機的發展出現了三次飛躍。
在電子管計算機時期(1946~1959),計算機主要用于科學計算。主存儲器是決定計算機技術面貌的主要因素。當時,主存儲器有水銀延遲線存儲器、陰極射線示波管靜電存儲器、磁鼓和磁心存儲器等類型,通常按此對計算機進行分類。
到了晶體管計算機時期(1959~1964),主存儲器均采用磁心存儲器,磁鼓和磁盤開始用作主要的輔助存儲器。不僅科學計算用計算機繼續發展,而且中、小型計算機,特別是廉價的小型數據處理用計算機開始大量生產。
1964年,在集成電路計算機發展的同時,計算機也進入了產品系列化的發展時期。半導體存儲器逐步取代了磁心存儲器的主存儲器地位,磁盤成了不可缺少的輔助存儲器,并且開始普遍采用虛擬存儲技術。隨著各種半導體只讀存儲器和可改寫的只讀存儲器的迅速發展,以及微程序技術的發展和應用,計算機系統中開始出現固件子系統。
20世紀70年代以后,計算機用集成電路的集成度迅速從中小規模發展到大規模、超大規模的水平,微處理器和微型計算機應運而生,各類計算機的性能迅速提高。隨著字長4位、8位、16位、32位和64位的微型計算機相繼問世和廣泛應用,對小型計算機、通用計算機和專用計算機的需求量也相應增長了。
微型計算機在社會上大量應用后,一座辦公樓、一所學校、一個倉庫常常擁有數十臺以至數百臺計算機。實現它們互連的局部網隨即興起,進一步推動了計算機應用系統從集中式系統向分布式系統的發展。
在電子管計算機時期,一些計算機配置了匯編語言和子程序庫,科學計算用的高級語言FORTRAN初露頭角。在晶體管計算機階段,事務處理的COBOL語言、科學計算機用的ALGOL語言,和符號處理用的LISP等高級語言開始進入實用階段。操作系統初步成型,使計算機的使用方式由手工操作改變為自動作業管理。
進入集成電路計算機發展時期以后,在計算機中形成了相當規模的軟件子系統,高級語言種類進一步增加,操作系統日趨完善,具備批量處理、分時處理、實時處理等多種功能。數據庫管理系統、通信處理程序、網絡軟件等也不斷增添到軟件子系統中。軟件子系統的功能不斷增強,明顯地改變了計算機的使用屬性,使用效率顯著提高。
在現代計算機中,外圍設備的價值一般已超過計算機硬件子系統的一半以上,其技術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計算機的技術面貌。外圍設備技術的綜合性很強,既依賴于電子學、機械學、光學、磁學等多門學科知識的綜合,又取決于精密機械工藝、電氣和電子加工工藝以及計量的技術和工藝水平等。
外圍設備包括輔助存儲器和輸入輸出設備兩大類。輔助存儲器包括磁盤、磁鼓、磁帶、激光存儲器、海量存儲器和縮微存儲器等;輸入輸出設備又分為輸入、輸出、轉換、、模式信息處理設備和終端設備。在這些品種繁多的設備中,對計算機技術面貌影響最大的是磁盤、終端設備、模式信息處理設備和轉換設備等。
新一代計算機是把信息采集存儲處理、通信和人工智能結合在一起的智能計算機系統。它不僅能進行一般信息處理,而且能面向知識處理,具有形式化推理、聯想、學習和解釋的能力,將能幫助人類開拓未知的領域和獲得新的知識。
計算技術在中國的發展 在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上中國曾經在早期計算工具的發明創造方面寫過光輝的一頁。遠在商代,中國就創造了十進制記數方法,領先于世界千余年。到了周代,發明了當時最先進的計算工具——算籌。這是一種用竹、木或骨制成的顏色不同的小棍。計算每一個數學問題時,通常編出一套歌訣形式的算法,一邊計算,一邊不斷地重新布棍。中國古代數學家祖沖之,就是用算籌計算出圓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這一結果比西方早一千年。
珠算盤是中國的又一獨創,也是計算工具發展史上的第一項重大發明。這種輕巧靈活、攜帶方便、與人民生活關系密切的計算工具,最初大約出現于漢朝,到元朝時漸趨成熟。珠算盤不僅對中國經濟的發展起過有益的作用,而且傳到日本、朝鮮、東南亞等地區,經受了歷史的考驗,至今仍在使用。
中國發明創造指南車、水運渾象儀、記里鼓車、提花機等,不僅對自動控制機械的發展有卓越的貢獻,而且對計算工具的演進產生了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例如,張衡制作的水運渾象儀,可以自動地與地球運轉同步,后經唐、宋兩代的改進,遂成為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鐘。
記里鼓車則是世界上最早的自動計數裝置。提花機原理劉計算機程序控制的發展有過間接的影響。中國古代用陽、陰兩爻構成八卦,也對計算技術的發展有過直接的影響。萊布尼茲寫過研究八卦的論文,系統地提出了二進制算術運算法則。他認為,世界上最早的二進制表示法就是中國的八卦。
經過漫長的沉寂,新中國成立后,中國計算技術邁入了新的發展時期,先后建立了研究機構,在高等院校建立了計算技術與裝置專業和計算數學專業,并且著手創建中國計算機制造業。
1958年和1959年,中國先后制成第一臺小型和大型電子管計算機。60年代中期,中國研制成功一批晶體管計算機,并配制了ALGOL等語言的編譯程序和其他系統軟件。60年代后期,中國開始研究集成電路計算機。70年代,中國已批量生產小型集成電路計算機。80年代以后,中國開始重點研制微型計算機系統并推廣應用;在大型計算機、特別是巨型計算機技術方面也取得了重要進展;建立了計算機服務業,逐步健全了計算機產業結構。
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研究方面,中國在有限元計算方法、數學定理的機器證明、漢字信息處理、計算機系統結構和軟件等方面都有所建樹。在計算機應用方面,中國在科學計算與工程設計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在有關經營管理和過程控制等方面,計算機應用研究和實踐也日益活躍。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發展極其迅速的面向廣大社會的技術學科,它建立在數學、電子學 (特別是微電子學)、磁學、光學、精密機械等多門學科的基礎之上。但是,它并不是簡單地應用某些學科的知識,而是經過高度綜合形成一整套有關信息表示、變換、存儲、處理、控制和利用的理論、方法和技術。
計算機科學是研究計算機及其周圍各種現象與規模的科學,主要包括理論計算機科學、計算機系統結構、軟件和人工智能等。計算機技術則泛指計算機領域中所應用的技術方法和技術手段,包括計算機的系統技術、軟件技術、部件技術、器件技術和組裝技術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包括五個分支學科,即理論計算機科學、計算機系統結構、計算機組織與實現、計算機軟件和計算機應用。
理論計算機學 是研究計算機基本理論的學科。在幾千年的數學發展中,人們研究了各式各樣的計算,創立了許多算法。但是,以計算或算法本身的性質為研究對象的數學理論,卻是在20世紀30年代才發展起來的。
當時,由幾位數理邏輯學者建立的算法理論,即可計算性理論或稱遞歸函數論,對20世紀40年代現代計算機設計思想的形成產生過影響。此后,關于現實計算機及其程序的數學模型性質的研究,以及計算復雜性的研究等不斷有所發展。
理論計算機科學包括自動機論、形式語言理論、程序理論、算法分析,以及計算復雜性理論等。自動機是現實自動計算機的數學模型,或者說是現實計算機程序的模型,自動機理論的任務就在于研究這種抽象機器的模型;程序設計語言是一種形式語言,形式語言理論根據語言表達能力的強弱分為O~3型語言,與圖靈機等四類自動機逐一對應;程序理論是研究程序邏輯、程序復雜性、程序正確性證明、程序驗證、程序綜合、形式語言學,以及程序設計方法的理論基礎;算法分析研究各種特定算法的性質。計算復雜性理論研究算法復雜性的一般性質。
計算機系統結構 程序設計者所見的計算機屬性,著重于計算機的概念結構和功能特性,硬件、軟件和固件子系統的功能分配及其界面的確定。使用高級語言的程序設計者所見到的計算機屬性,主要是軟件子系統和固件子系統的屬性,包括程序語言以及操作系統、數據庫管理系統、網絡軟件等的用戶界面。使用機器語言的程序設計者所見到的計算機屬性,則是硬件子系統的概念結構(硬件子系統結構)及其功能特性,包括指令系統(機器語言),以及寄存器定義、中斷機構、輸入輸出方式、機器工作狀態等。
硬件子系統的典型結構是馮·諾伊曼結構,它由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和輸入、輸出設備組成,采用“指令驅動”方式。當初,它是為解非線性、微分方程而設計的,并未預見到高級語言、操作系統等的出現,以及適應其他應用環境的特殊要求。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軟件子系統都是以這種馮·諾伊曼結構為基礎而發展的。但是,其間不相適應的情況逐漸暴露出來,從而推動了計算機系統結構的變革。
計算機組織與實現 是研究組成計算機的功能、部件間的相互連接和相互作用,以及有關計算機實現的技術,均屬于計算機組織與實現的任務。
在計算機系統結構確定分配給硬子系統的功能及其概念結構之后,計算機組織的任務就是研究各組成部分的內部構造和相互聯系,以實現機器指令級的各種功能和特性。這種相互聯系包括各功能部件的布置、相互連接和相互作用。
隨著計算機功能的擴展和性能的提高,計算機包含的功能部件也日益增多,其間的互連結構日趨復雜。現代已有三類互連方式,分別以中央處理器、存儲器或通信子系統為中心,與其他部件互連。以通信子系統為中心的組織方式,使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緊密結合,形成了計算機網絡、分布計算機系統等重要的計算機研究與應用領域。
與計算實現有關的技術范圍相當廣泛,包括計算機的元件、器件技術,數字電路技術,組裝技術以及有關的制造技術和工藝等。
軟件 軟件的研究領域主要包括程序設計、基礎軟件、軟件工程三個方面。程序設計指設計和編制程序的過程,是軟件研究和發展的基礎環節。程序設計研究的內容,包括有關的基本概念、規范、工具、方法以及方法學等。這個領域發展的特點是:從順序程序設計過渡到并發程序設計和分幣程序設計;從非結構程序設計方法過渡到結構程序設計方法;從低級語言工具過渡到高級語言工具;從具體方法過渡到方法學。
基礎軟件指計算機系統中起基礎作用的軟件。計算機的軟件子系統可以分為兩層:靠近硬件子系統的一層稱為系統軟件,使用頻繁,但與具體應用領域無關;另一層則與具體應用領域直接有關,稱為應用軟件;此外還有支援其他軟件的研究與維護的軟件,專門稱為支援軟件。
軟件工程是采用工程方法研究和維護軟件的過程,以及有關的技術。軟件研究和維護的全過程,包括概念形成、要求定義、設計、實現、調試、交付使用,以及有關校正性、適應性、完善性等三層意義的維護。軟件工程的研究內容涉及上述全過程有關的對象、結構、方法、工具和管理等方面。
軟件目動研究系統的任務是:在軟件工程中采用形式方法:使軟件研究與維護過程中的各種工作盡可能多地由計算機自動完成;創造一種適應軟件發展的軟件、固件與硬件高度綜合的高效能計算機。
計算機產業
計算機產業包括兩大部門,即計算機制造業和計算機服務業。后者又稱為信息處理產業或信息服務業。計算機產業是一種省能源、省資源、附加價值高、知識和技術密集的產業,對于國民經濟的發展、國防實力和社會進步均有巨大影響。因此,不少國家采取促進計算機產業興旺發達的政策。
計算機制造業包括生產各種計算機系統、外圍設備終端設備,以及有關裝置、元件、器件和材料的制造。計算機作為工業產品,要求產品有繼承性,有很高的性能-價格比和綜合性能。計算機的繼承性特別體現在軟件兼容性方面,這能使用戶和廠家把過去研制的軟件用在新產品上,使價格很高的軟件財富繼續發揮作用,減少用戶再次研制軟件的時間和費用。提高性能-價格比是計算機產品更新的目標和動力。
計算機制造業提供的計算機產品,一般僅包括硬件子系統和部分軟件子系統。通常,軟件子系統中缺少適應各種特定應用環境的應用軟件。為了使計算機在特定環境中發揮效能,還需要設計應用系統和研制應用軟件此外,計算機的運行和維護,需要有掌握專業知識的技術人員,這常常是一股用戶所作不到的。
針對這些社會需要,一些計算機制造廠家十分重視向用戶提供各種技術服務和銷售服務。一些獨立于計算機制造廠家的計算機服務機構,也在50年代開始出現。到60年代末期,計算機服務業在世界范圍內已形成為獨立的行業。
計算機的發展與應用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各門學科相結合,改進了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促進了各門學科的發展。過去,人們主要通過實驗和理論兩種途徑進行科學技術研究?,F在,計算和模擬已成為研究工作的第三條途徑。
計算機與有關的實驗觀測儀器相結合,可對實驗數據進行現場記錄、整理、加工、分析和繪制圖表,顯著地提高實驗工作的質量和效率。計算機輔助設計已成為工程設計優質化、自動化的重要手段。在理論研究方面,計算機是人類大腦的延伸,可代替人腦的若干功能并加以強化。古老的數學靠紙和筆運算,現在計算機成了新的工具,數學定理證明之類的繁重腦力勞動,已可能由計算機來完成或部分完成。
計算和模擬作為一種新的研究手段,常使一些學科衍生出新的分支學科。例如,空氣動力學、氣象學、彈性結構力學和應用分析等所面臨的“計算障礙”,在有了高速計算機和有關的計算方法之后開始有所突破,并衍生出計算空氣動力學、氣象數值預報等邊緣分支學科。利用計算機進行定量研究,不僅在自然科學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在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中也是如此。例如,在人口普查、社會調查和自然語言研究方面,計算機就是一種很得力的工具。
計算機在各行各業中的廣泛應用,常常產生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從而引起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經營管理和服務方式等方面的重大變革。在產業結構中已出觀了計算機制造業和計算機服務業,以及知識產業等新的行業。
微處理器和微計算機已嵌入機電設備、電子設備、通信設備、儀器儀表和家用電器中,使這些產品向智能化方向發展。計算機被引入各種生產過程系統中,使化工、石油、鋼鐵、電力、機械、造紙、水泥等生產過程的自動化水平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上升、質量提高、成本下降。計算機嵌入各種武器裝備和武器系統干,可顯著提高其作戰效果。
經營管理方面,計算機可用于完成統計、計劃、查詢、庫存管理、市場分析、輔助決策等,使經營管理工作科學化和高效化,從而加速資金周轉,降低庫存水準,改善服務質量,縮短新產品研制周期,提高勞動生產率。在辦公室自動化方面,計算機可用于文件的起草、檢索和管理等,顯著提高辦公效率。
計算機還是人們的學習工具和生活工具。借助家用計算機、個人計算機、計算機網、數據庫系統和各種終端設備,人們可以學習各種課程,獲取各種情報和知識,處理各種生活事務(如訂票、購物、存取款等),甚至可以居家辦公。越來越多的人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中將與計算機發生直接的或間接的聯系。普及計算機教育已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
總之,計算機的發展和應用已不僅是一種技術現象而且是一種政治、經濟、軍事和社會現象。世界各國都力圖主動地駕馭這種社會計算機化和信息化的進程,克服計算機化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消極因素,更順利地向高
時代的車輪即將駛進21世紀的大門。人們將怎樣面向未來?無論你從事什么工作,也不論你生活在什么地方,都會認識到我們所面臨的世紀是科技高度發展的信息時代。計算機是信息處理的主要工具,掌握計算機知識已成為當代人類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計算機技能則是人們工作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基本手段。
基于這樣的認識,近年來我國掀起了一個全國范圍的學習計算機熱潮,各行各業的人都迫切地要求學習計算機知識和掌握計算機技能。對于廣大的非計算機專業的人們,學習計算機的目的是應用,希望學以致用,立竿見影,而無須從系統理論學起。
掌握計算機技能關鍵是實踐,只有通過大量的實踐應用才能真正深入地掌握它。光靠看書是難以真正掌握計算機應用的。正如同在陸地上是無法學會游泳一樣,要學游泳必須下到水中去。同樣,要學習計算機應用,必須坐到計算機旁,經常地、反復地操作計算機,熟能生巧。只要得法,你在計算機上花的時間愈多,收獲就愈大......
一、計算機的發展歷史:
1、第1代:電子管數字機(1946—1958年)
(1)硬件方面,邏輯元件采用的是真空電子管,主存儲器采用汞延遲線電子管數字計算機、陰極射線示波管靜電存儲器、磁鼓、磁芯;外存儲器采用的是磁帶。軟件方面采用的是機器語言、匯編語言。應用領域以軍事和科學計算為主。
(2)特點是體積大、功耗高、可靠性差。速度慢(一般為每秒數千次至數萬次)、價格昂貴,但為以后的計算機發展奠定了基礎。
2、第2代:晶體管數字機(1958—1964年)
(1)硬件方的操作系統、高級語言及其編譯程序。應用領域以科學計算和事務處理為主,并開始進入工業控制領域。
(2)特點是體積縮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運算速度提高(一般為每秒數10萬次,可高達300萬次)、性能比第1代計算機有很大的提高。
3、第3代:集成電路數字機(1964—1970年)
(1)硬件方面,邏輯元件采用中、小規模集成電路(MSI、SSI),主存儲器仍采用磁芯。軟件方面出現了分時操作系統以及結構化、規?;绦蛟O計方法。
(2)特點是速度更快(一般為每秒數百萬次至數千萬次),而且可靠性有了顯著提高,價格進一步下降,產品走向了通用化、系列化和標準化等。應用領域開始進入文字處理和圖形圖像處理領域。
4、第4代:大規模集成電路機(1970年至今)
(1)硬件方面,邏輯元件采用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LSI和VLSI)。軟件方面出現了數據庫管理系統、網絡管理系統和面向對象語言等。
(2)特點是1971年世界上第一臺微處理器在美國硅谷誕生,開創了微型計算機的新時代。應用領域從科學計算、事務管理、過程控制逐步走向家庭。
二、計算工具的演化經歷了由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不同階段,從“結繩記事”中的繩結到算籌、算盤計算尺、機械計算機等。它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發揮了各自的歷史作用,同時也啟發了現代電子計算機的研制思想。
三、1946年2月14日,由美國軍方定制的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And Calculator)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問世了。ENIAC(中文名:埃尼阿克)是美國奧伯丁武器試驗場為了滿足計算彈道需要而研制成的,這臺計算器使用了17840支電子管,大小為80英尺×8英尺,重達28t(噸),功耗為170kW,其運算速度為每秒5000次的加法運算,造價約為487000美元。
擴展資料:
1、計算機發明者約翰·馮·諾依曼。計算機是20世紀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發明之一,對人類的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并以強大的生命力飛速發展。它的應用領域從最初的軍事科研應用擴展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已形成了規模巨大的計算機產業,帶動了全球范圍的技術進步,由此引發了深刻的社會變革,計算機已遍及一般學校、企事業單位,進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信息社會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2、計算機的應用在中國越來越普遍,改革開放以后,中國計算機用戶的數量不斷攀升,應用水平不斷提高,特別是互聯網、通信、多媒體等領域的應用取得了不錯的成績。1996年至2009 年,計算機用戶數量從原來的630萬增長至6710 萬臺,聯網計算機臺數由原來的2.9萬臺上升至5940萬臺?;ヂ摼W用戶已經達到3.16 億,無線互聯網有6.7 億移動用戶,其中手機上網用戶達1.17 億,為全球第一位。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計算機
你猜我怎么回答
相關推薦:
專利申請日如何確定(2023專利法規定專利申請日怎樣確定的)
商標的國外注冊途徑(如何在國外注冊商標)
申請專利需要哪些資料(申請專利要準備什么材料)
編輯作品著作權歸屬規定(百度百科的著作權歸屬問題)
商標終止有那些類型(商標權終止情形主要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