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標怎么樣才算侵權
商標侵權是指未經商標權人許可,他人在同一或類似商品上使用與商標權人的注冊商標相同或近似的標記,容易導致公眾混淆,誤認為其商品來源于商標權人,從而給商標權人造成經濟損失的行為。
在判斷商標侵權時,需要綜合考慮以下因素:
1.商標的相似性:商標侵權的首要因素是商標的相似性。商標的相似性包括字形、發音、含義等多方面的因素。如果商標的相似度很高,容易導致公眾混淆,就有可能構成商標侵權。
2.商品的相似性:商標侵權的第二個因素是商品的相似性。如果兩個商標所涉及的商品或服務相同或相似,那么就有可能構成商標侵權。因為這樣容易導致公眾混淆,誤認為兩個商品或服務來自同一來源。
3.商標的知名度:商標侵權的第三個因素是商標的知名度。如果商標在相關領域內具有較高的知名度,那么即使與其他商標的相似度不高,也有可能構成商標侵權。
4.商標的使用范圍:商標侵權的第四個因素是商標的使用范圍。如果商標的使用范圍很廣,那么就有可能侵犯其他商標的權益。商標的使用范圍包括地域范圍和商品范圍等多個方面。
總之,商標侵權是一項復雜的法律問題,需要綜合考慮多個因素。如果您懷疑自己的商標被侵權,建議及時咨詢專業的知識產權律師,了解自己的權利和維權途徑。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第六十條
有本法第五十七條所列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行為之一,引起糾紛的,由當事人協商解決;不愿協商或者協商不成的,商標注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也可以請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處理。
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處理時,認定侵權行為成立的,責令立即停止侵權行為,沒收、銷毀侵權商品和主要用于制造侵權商品、偽造注冊商標標識的工具,違法經營額五萬元以上的,可以處違法經營額五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經營額或者違法經營額不足五萬元的,可以處二十五萬元以下的罰款。對五年內實施兩次以上商標侵權行為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應當從重處罰。銷售不知道是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能證明該商品是自己合法取得并說明提供者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停止銷售。
對侵犯商標專用權的賠償數額的爭議,當事人可以請求進行處理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調解,也可以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向人民法院起訴。經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調解,當事人未達成協議或者調解書生效后不履行的,當事人可以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向人民法院起訴。
商標侵權法律認定
《商標法》第五十二條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均屬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
(一)未經商標注冊人的許可,在同一種商品或者類似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標的;
(二)銷售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的;
(三)偽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冊商標標識或者銷售偽造、擅自制造的注冊商標標識的;
(四)未經商標注冊人同意,更換其注冊商標并將該更換商標的商品又投入市場的;
(五)給他人的注冊商標專用權造成其他損害的。
《商標法實施細則》第四十一條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屬于《商標法》第三十八條第(4)項所指的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行為:
(1)經銷明知或者應知是侵犯他人注冊商標專用權商品的;
(2)在同一種或者類似商品上,將與他人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文字、圖形作為商品名稱或者商品裝璜使用,并足以造成誤認的;
(3)故意為侵犯他人注冊商標專用權行為提供倉儲、運輸、郵寄、隱匿等便利條件的。
法院如何商標侵權認定
司法實踐中,判斷被訴標識是否為商標使用,應當綜合考慮使用人的主觀意圖、使用方式、行業慣例、相關公眾的認知等因素。
首先,從客觀使用方式來審查被訴標識是否突出使用。應遵循整體觀察為主、局部比較為輔的比對原則,結合標識的使用位置、標識大小、使用顏色、使用環境及有無其他參照標識等因素來綜合認定。例如,標識標注于商品及包裝或服務場所的顯眼位置,標識的字體進行加大加粗,標識的顏色與該標識的背景形成反差,沒有標注或不規范標注、不顯著標注自己的商標、企業名稱信息等,均構成對被訴標識的突出使用。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被訴標識僅是偶爾使用,相關公眾難以將這些商品或服務與商標權人的商品或服務產生混淆,就不能認定為突出使用。
對如何理解“突出使用”,司法實踐中存在不同的觀點。如在2018年第12期最高人民法院公報案例“慶豐包子鋪”案中,一審、二審法院均認為被告并未突出使用“慶豐”商標標識。而最高人民法院再審認為,被告在其公司網站上開設“走進慶豐”“慶豐文化”等多個欄目,在經營場所掛出“慶豐餐飲全體員工歡迎您”的橫幅,屬于對“慶豐”商標標識的突出使用,其行為構成商標性使用。
其次,從使用人的主觀意圖來判斷其是否具有將被訴標識作為識別來源的意圖。企知道查詢顯示《商標法》主要禁止行為人擅自對他人商標商譽攀附的主觀故意,規制的結果側重于混淆的可能。因此,商標使用的主觀意圖,主要考慮使用人是否有意將該商標用于混淆商標權人與自己的商品或服務。如果使用人并沒有使用他人商標以期混淆相關公眾的意圖,那么,該使用行為就難以認定為商標侵權行為。
被訴侵權人是否具有使用他人商標的主觀意圖,并不需要當事人舉證證明,事實上也難以舉證。但是,可以從被訴標識的客觀使用方式來判斷。被訴標識如果被突出使用,或是構成標識顯著識別部分進行使用,這種使用方式容易讓相關公眾對商品或服務的來源產生混淆,就應推定使用人有主觀使用意圖。如在最高人民法院第30號指導性案例“小拇指”案中,被告作為汽車維修相關市場的經營者,對原告及其商標等經營資源應當知曉,卻在從事汽車維修及通過網站進行招商加盟過程中,多處使用涉案商標標識,且存在單獨或突出使用涉案商標標識的情形,主觀上具有搭便車及攀附他人商譽的意圖。因此,該使用行為屬于商標使用。
最后,是否屬于商標使用還應考慮相關公眾的認知。在商業活動中,相關公眾看到某個商標標識可能會識別該標識所代表的商品或服務來源。商標只有獲得相關公眾更強、更佳的認可,才能獲得更高的商譽和更好的經濟利益。依據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相關公眾是指與商標所標識的某類商品或者服務有關的消費者和與前述商品或者服務的營銷有密切關系的其他經營者。司法實踐中,被訴標識的使用使相關公眾客觀上對該標識產生或可能產生來源識別的認知,被訴行為便構成商標使用,而無需考察使用人是否具有將被訴標識用作商標的主觀意圖。
無論被訴標識是直接貼附于商品或服務場所,還是以廣告宣傳等間接方式使用,只要其使用方式能使相關公眾產生或可能產生來源識別的認知效果,都可能構成商標使用。此時,原告只需證明被告的行為使用了被訴標識。被告可以抗辯該被訴標識的使用構成正當使用,或者辯稱被訴標識的使用不會導致相關公眾產生識別來源的效果。人民法院則應綜合被訴侵權行為,以相關公眾的認知為標準來判定被訴行為是否構成商標使用。
判斷被訴標識的使用方式是否容易引起相關公眾認知時,還應考慮相關公眾的認知能力和認知環境。相關公眾的性別、年齡、生活經歷、知識背景、經濟條件等因素都會影響他們對商標的認知能力。例如,男性和女性消費者對汽車品牌或化妝品品牌的認知可能不同,經濟條件不同的相關公眾對奢侈品牌的認知也可能不同。另外,相關公眾在不同的消費環境下對商標也會產生不同的認知。如在超市購物,公眾會通過商標和商品的包裝獲取商品的信息;而在網上購物,可能更關注商品的文字描述、銷售記錄及用戶評價等信息。
相關推薦:
冒充專利處罰依據有哪些(申報職稱用假專利 如何處罰)
關于競業禁止的幾個問題(競業限制的法律規定)
音樂著作權怎么申請登記(音樂作品著作權登記的手續是什么)
知識產權出資的標的范圍(知識產權使用權是否可以用來出資)
商標有效期(商標有使用年限嗎)